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有时候不得不说,关于谋士的人品


2006-5-11 14:08 luke19821001
有时候不得不说,关于谋士的人品

很多人在搞排名,这点无可非议。很多人在挑排名的刺,这点也无可非议。但是既然写出来让大家看的,就要考虑一下大家的感受,写的东西也要要求一下水平,不然大家看了会很难受的。
      中国几千年来对人品一直很看中,以至于现在还有人在大骂某人人品垃圾,不应该得到那么高的荣誉。不过其中很多人实在是一叶障目,出言偏颇。
      比如,有人认为李儒人品垃圾,因为他帮助国贼董卓;他让董卓费帝。那么我们先来横向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原来所有帮助曹操的人人品都有问题,因为曹操就是国贼。而费帝这样的事情原来也不只是董公干过,干的人多了,而且以伊尹、霍光为首。当然有人又会说,这两个人不像董卓那样残暴,也没有篡逆之心。但是董卓的残暴可不是李儒出的主意。现在退一万步说,就算李儒没有眼光,不该帮助董卓,那么他该怎么办呢?离开董卓?那他人品就高了?这样的事情吕布干过,许攸干过。结果这些人也被人骂。看来要不哎骂一定要在前世多做善事,以求来生分配到个好时间,好地方,遇到个好人。
      又如,有人认为贾诩是个烂人,天天换主子。那我想问问,你了解贾诩吗。历史上就不说了,就说演义吧,贾诩首先和董卓混,那是当的朝廷的官,谁叫他生在西凉呢?董卓死了,怎么办?自杀?人还是要活下去的,要活下去要么自己做主子,要么跟新主子。董卓死了,李催、张济等人是他的继承人,贾诩跟他们有什么错?说贾诩破王允是没有人性?那么当年李儒没有破王允,怎么也成了众人怀疑他智力的原因?贾诩不破王允会怎么样?很有可能被哪个野人煮来吃了,这叫智者?说贾诩没有人性,那献帝是怎么逃出来的?贾诩后来跟着谁了?张绣!张绣是什么人?他的哥哥叫张济,当年和李催等人一起在董卓手下混饭吃的。此人以死,贾诩难道又自杀?难道跟着张绣也是叛逆?贾诩一开始就看出曹操实力强,张绣打不赢,所以叫张绣投降,这时候贾诩还是跟着张绣的,如果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忠心,那他为什么不去跟曹操混呢?后来曹操亏待张绣,贾诩就想办法把曹操强奸了,并且在后来对曹操的作战中多次算无遗策,这点除了诸葛亮,谁能做到?后来张绣还是投降曹操了,此时贾诩该怎么办?自杀?弃官?还是顺理成章的跟着新主子?贾诩所有的换主子的行为,都是被动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原来的老大死了,老二晋级成老大。或者原来的老大投降另外帮会,成了牛后,自己受到新老大的厚待。哪一点算没有人品了?
       相反,让我们看看被某些人标榜的一些人品好的谋士吧。诸葛亮,作为演义第一人,人品也不怎么样。刘表老头待刘备真的没话说,就连老婆的枕头风都吹不动老头,让刘备帮忙带孩子,还想把荆洲让给刘备。姑且不说其中有多少水份,但是这样的待遇绝对比大多数人对待一个破落户的待遇都好。但是诸葛亮整天在某算人家,一直叫刘备去偷袭荆洲,这样的人叫人品好?刘备带民跑,诸葛亮就叫他扔了。鲁肃老好人,诸葛亮就欺负人家。有一句话叫:借钱不还,全家死完。何况借了人家这么大一个荆洲。诸葛亮赖着不还,是不是太贪心了?
      另外,再举个例子,荀惑人品应该不错吧。那么他为什么弃袁绍投曹操呢?就算他是慧眼识人把,那他算计刘备的时候,二虎竞食是不是太无耻了点?明知道刘备是个打肿脸充仁君的人,不会把对他有恩的吕布赶走,就往人家家送炸弹。这也就罢了。还跟着一个驱虎吞狼,摆明了刘备号称皇叔,不敢不听圣旨,就叫他去打原术。这两条计都是针对刘备的“好人”个性,就像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骗子,装成被受害人,篇取同情,然后下手害那个帮助他的人。这些人和荀惑做的事情不一样,但是性质都是一样的。另外,劝曹操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也是他吧,这样的事情比贾诩干的可歹毒多了,贾诩不过是被形式所逼,为了保命而打败了王允,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欺负天子。而荀惑却摆明了要这样做。和李儒当年做的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举这样的例子不是为了打压诸葛亮、荀惑。我对他们两个也是很喜欢的。也不是为了抬高李儒、贾诩,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看待事物。作为谋士,就是要做超出常人判断的事情。做事循规蹈矩,待人一片赤诚,那就不叫谋士了。要说人品,所有谋士都不见得高明。看人不能带有色眼镜,用不同的尺度量不同人,这样说出来的话永远不会让人心服。

2006-5-11 14:23 十三金
9494

搞排名嘛就搞名副其实的
以不搭界的东西作为标准就没意思了

况且曹操自己就说过:有德无才不如有才无德
                           选拔人才首先就要有才的

2006-5-11 14:25 九千岁
乱世争锋,本来就不需要什么人品,什么仁义,什么道德的。如鲁肃这样的好好先生,都被逼到设计暗算关羽的田地(限演义),试问其他人还有什么人品可言?

2006-5-11 14:40 十三金
有人品就活不长

2006-5-11 16:03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十三金[/i] 于 2006-5-11 14:40 发表
有人品就活不长 [/quote]
如果看楼主的帖子给你这样的感受,依俺看莫如不看,楼主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看待事物”。
话又说回来,作人还是得有点人品的。

2006-5-11 16:17 欧阳寒卿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5-11 16:03 发表

楼主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看待事物”。
[/quote]

“公平”二字改为“客观”似乎更贴切。

2006-5-11 17:07 十三金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5-11 16:03 发表

如果看楼主的帖子给你这样的感受,依俺看莫如不看,楼主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看待事物”。
话又说回来,作人还是得有点人品的。 [/quote]

我可能表达的不够完整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尔虞我诈,比比皆是
那里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实力才是王法
所以讲人品要想出位,基本是不可能的
平民百姓尚且保证能靠人品保命
更别说各势力的主仆们

你觉得像李儒、董卓等是人品差所以死的
那么活下来的就都是好人品??
人品好的只有死的更多
只因为生在乱世

就是当今而言,我也不认为我说的有什么错
论坛不讲政治,我也遵守游戏规则
但并不代表现在人品好就可以过的比别人好
黑永远是黑

楼主表达的意思当然是“希望大家能够公平的看待事物”。
评价一个人不应当以个人的好恶来区分
我前个回复已经说过了
你不会看不到吧


所以我并没有说错,请兄台自思

2006-5-11 17:15 方二
李儒人品差不是因为他帮助董卓,而是因为他有弑逆之罪
同样是曾为董卓效力的,贾诩、蔡邕、司马朗等人的评价就高得多
这也是贾充人品差的原因所在

2006-5-11 17:21 欧阳寒卿
[quote]原帖由 [i]十三金[/i] 于 2006-5-11 17:07 发表


我可能表达的不够完整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尔虞我诈,比比皆是
那里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实力才是王法
所以讲人品要想出位,基本是不可能的
平民百姓尚且保证能靠人品保命
更别说各势力的主仆们 ... [/quote]


显然,你说“有人品就活不长”,这话肯定不对。
人品好又长寿的,大把人在。
而且人品好并不代表人格”完美“。

所以说,”人还是应该要有些人品“。

2006-5-11 19:01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5-11 17:15 发表
李儒人品差不是因为他帮助董卓,而是因为他有弑逆之罪
同样是曾为董卓效力的,贾诩、蔡邕、司马朗等人的评价就高得多
这也是贾充人品差的原因所在 [/quote]
不知道阁下从哪里研究出李儒有弑逆之罪的?话要说清楚,到底是李儒杀了哪个皇帝?而那个逆字,三国中的人物,有几个没有犯过?

2006-5-11 22:54 绯甄茗
亦是成者王候

2006-5-11 23:41 浪客情缘
人品太好的人做不了大事,坚持一定的底线就够了.

2006-5-12 00:07 天宫公主
李儒没人品的同时, 做事还太露骨, 最后惹得天下皆怒而诛之. 这就叫没智慧了.
我承认乱事很多时候的确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但从智评的角度考虑, 干坏事没关系, 但干坏事不注意影响, 就是大大的不智了!

2006-5-12 09:31 伤云
很难想像忠厚老实的人会成为诡计百出的谋士,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这会是一群工于心计的人,这样的人群里面出几个小心眼的,骄傲自大的,贪财好色的,不要名声的,实在是正常的很。

2006-5-12 09:54 马岱
贾诩不跟李催、张济等人可以离开,有其他选择。离开(典型如徐晃)与反戈一击、卖主求荣是不一样的(典型如吕布)

李儒离开董卓并不会被人骂,吕布被骂恰恰是投奔董卓时,而且还是杀父投敌,吕布与董卓翻脸反而被称为义举。

2006-5-12 10:01 方二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1 19:01 发表

不知道阁下从哪里研究出李儒有弑逆之罪的?话要说清楚,到底是李儒杀了哪个皇帝?而那个逆字,三国中的人物,有几个没有犯过? [/quote]

这也用研究么?
《后汉书·皇后纪》“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酖,曰:‘服此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 不肯饮。强饮之”
弘农王,就是前不久刚被废的少帝

演义里这一段是这么写的: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
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
矣。”遂令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
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
“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
“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
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大
恸而作歌。其歌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恨不随。
    身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
“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
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5-12 10:10 编辑 [/i]]

2006-5-12 10:04 秋月枫舞
谋士当中还是比较欣赏贾诩的,此人对自己的智谋可说是做到了收放自如,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物可取,何物勿沾,何人可投,何人须避,把握的相当到位。这应该也是他最后能官至太尉,寿逾古稀的原因罢。

2006-5-12 10:09 两袖清风
[size=2][color=Red]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现在这个和平世界竞争都这么强,何况是那乱世呢
贾诩不是也是为自己么? 虽然不停的换主公,但那是自己的主公死了之后,在主公在世时,不是也为他出谋划策了么? 董卓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贾诩可是帮了一个大忙, 接着,贾诩安排周密,以小胜多,把曹操打的一塌糊涂,典韦战死,自己也损失多半,使曹操输最失败的一仗   这都是贾诩为主公干的事情
谁能说一个公司倒闭了,里面的员工都留在公司无工钱的为公司继续经营 yes[/color]?[/size]

2006-5-12 12:06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5-12 00:07 发表
李儒没人品的同时, 做事还太露骨, 最后惹得天下皆怒而诛之. 这就叫没智慧了.
我承认乱事很多时候的确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但从智评的角度考虑, 干坏事没关系, 但干坏事不注意影响, 就是大大的不智了! [/quote]
说实话,有些事情女人是很难搞懂的。
      男子汉做事是:士为知己者死。董卓也许不是个好人,但是此人对待自己人是非常好的。为了吕布,他可以舍弃爱马,甚至当李儒叫他把貂禅让给吕布,他也动心了,只是男人大都抵挡不住枕头风,才被貂禅离间了。蔡扈(不会打字,蔡文姬的老爸)不是坏人,但是为什么在董卓死后,明知道王允有规定,也要去哭董卓?是不是王允杀他是不是非常正确的?董卓待李儒如国士,李儒自然应该以国士报之,这是春秋大义。这里面没有规定一定要是帮董卓干好事。董卓是他的主子,只要是为主子好,就帮他谋划,这才是忠诚。皇帝什么的都不沾边的。春秋时候,栾氏被逐,晋侯颁布指令叫全国效忠君主,不要追随栾氏。结果栾氏的一个家臣就收拾东西去追随栾氏,被拿住了。晋侯问他,你怎么这么不忠。他回答,你说过要效忠君主,栾氏就是我的君主,我自然要去追随。晋侯听了称赞他是忠臣,赏他官,他不当,就放他去找栾氏了。此人留名千古。同样,李儒效忠董卓,有什么错?
      如果一个手下,帮助主子做事,还要考虑自己的名声。和主子貌合神离。整天为自己打算。这样的人叫好人?叫忠心?这样的人再“智”也是个小人。用这样的人才是“不智”。

      当然,所谓的忠心本来就有很多中解释,有人说忠心就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人说忠心就是老百姓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我们评价古人,需要了解古人对忠心的理解。关羽为什么以忠字出名?因为他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现在的皇帝是献帝,那投奔皇帝才应该是忠呀?当时也有很多老百姓相信黄巾,是不是顺应民情,去投奔黄巾就忠了?为什么投奔刘备叫忠呢?因为这是春秋大义。

2006-5-12 12:18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6-5-12 09:54 发表
贾诩不跟李催、张济等人可以离开,有其他选择。离开(典型如徐晃)与反戈一击、卖主求荣是不一样的(典型如吕布)

李儒离开董卓并不会被人骂,吕布被骂恰恰是投奔董卓时,而且还是杀父投敌,吕布与董卓翻脸反而 ... [/quote]
    阁下错了。离开主子的人叫不忠。当然有种情况除外,就是豫让的路人国士说。李催等人待贾诩如师,可谓不薄。他为什么要背弃他们?他们之间的唯一的矛盾就是对待献帝的态度。贾诩在这两个忠字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他选择了帮助献帝,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叫他离开李催,那么1、李催对他好,不该背弃。2、离开后会不会有人报复,杀他?曾经有人权曹操放下兵权,曹操说,我放下后肯定有人害我,我不能因虚名而处实祸。虽然不一定是曹操的真心话,但是这句话确是智者之言。3、贾诩在两个忠字间的矛盾不是他离开就可以解决的。他也许可以走,但是人家也会说李催欺凌皇帝的原因是贾诩帮了忙,他走了既不能改变皇帝继续被欺负的命运(也许没有他照应,皇帝还更惨些)也不能洗刷污名,离开实非智者所为。
      徐晃是因为主子对他不好,而且主子兵败被杀。和贾诩的情况没法比。其他的如张合等人的情况,都是原来的主子亏待了他们。
      同样的道理可以适用于李儒,在前面一个帖子里,我对李儒的情况有详细的分析。

2006-5-12 12:21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5-12 10:01 发表


这也用研究么?
《后汉书·皇后纪》“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酖,曰:‘服此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 不肯饮。强饮之”
弘农王,就是前不久刚被废的少帝

演义里这一 ... [/quote]
你也知道那是弘农王,虽然曾经是皇帝,但是也不叫弑,你要搞清楚。

2006-5-12 14:30 马岱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2:18 发表

    阁下错了。离开主子的人叫不忠。当然有种情况除外,就是豫让的路人国士说。李催等人待贾诩如师,可谓不薄。他为什么要背弃他们?他们之间的唯一的矛盾就是对待献帝的态度。贾诩在这两个忠字之间产生了矛盾。 ... [/quote]
这就是了,贾诩离开李催是舍弃“小忠”取“大忠”。
所以第一条不成立,第二条以自己的私利(生命)为重也是不成立的。第三条也是以自己的私利(名誉)为重。

2006-5-12 16:01 方二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2:21 发表

你也知道那是弘农王,虽然曾经是皇帝,但是也不叫弑,你要搞清楚。 [/quote]

不知道如果在下大写文章将阁下论证为畜生,然后再将阁下杀了,会不会被判杀人罪?:q```+

ps:徐晃投曹时杨奉还未死呢,更何况杨奉似乎从来就没有对徐晃不好过
再ps:李儒忠于董卓可不是什么士为知己者死,人家那是女婿孝顺岳父:lol: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5-12 16:11 编辑 [/i]]

2006-5-12 16:30 闻琴解佩
荀惑。。。。
这个名字强~~

2006-5-12 17:59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5-12 16:01 发表


不知道如果在下大写文章将阁下论证为畜生,然后再将阁下杀了,会不会被判杀人罪?:q```+

ps:徐晃投曹时杨奉还未死呢,更何况杨奉似乎从来就没有对徐晃不好过
再ps:李儒忠于董卓可不是什么士为知己者死,人 ... [/quote]
请问,假如我宣判阁下为畜生,并且天下所有人,特别是做官的都承认了我的宣判,都指正阁下是畜生,那我杀了阁下,会被判杀人罪?
皇帝的登基仪式是怎么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官跪拜,也就是得到百官承认。这之后,他就是皇帝了,不管是用什么手段的来的,都是皇帝了。别人杀他,就叫弑君,除非是在跪拜前动的手。天下只有一个皇帝,让位的自然是废帝,再也不是帝。阁下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说话也不怕被有识之士所笑。

2006-5-12 18:13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6-5-12 14:30 发表

这就是了,贾诩离开李催是舍弃“小忠”取“大忠”。
所以第一条不成立,第二条以自己的私利(生命)为重也是不成立的。第三条也是以自己的私利(名誉)为重。 [/quote]
    阁下差矣,所谓的大忠小忠,其实是模仿的大义小义。而大义通常指春秋大义,也就是春秋义士的所为。比如田横自杀,三百壮士自杀殉主。这时候的皇帝是刘邦,而且田横也是承认了的,不然他不会接受招降。那么为什么这三百个违背皇帝的人会被后来的人称为义士呢?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主子。注意!不是皇帝。同样,关羽被塑造成一个大义的人,张辽也是义气深重的人。但是关羽既然接受了皇帝的封官(汉寿亭侯)还要弃官潜逃(挂印封金),居然被称作大义?因为刘备是他的主子。张辽见曹操欺负献帝,也没有什么反应,怎么也叫有义之人?
    所以阁下的大忠小忠之说,恐怕不会得到古人的同意。
    另外,第二条你居然认为为了保命而做的事情是错的。当然,义士是可以为了忠而放弃生命的。但是我可有说过贾诩是义士?难道不是义士的人就是人品有问题?那三国中你能找出几个人品没有问题的来?
    第三条我也说了,干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难道是智者所为?事情已经做了,出走只是为别人杀自己提供机会,并且出走也是不可能挽回名声,出走也不会让献帝日子好过。那么为什么不留下来,帮助献帝呢?事实上他就是这样做的。如果真的照阁下所言,那贾诩只是个迂腐无能的匹夫。

2006-5-12 18:46 方二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7:59 发表

请问,假如我宣判阁下为畜生,并且天下所有人,特别是做官的都承认了我的宣判,都指正阁下是畜生,那我杀了阁下,会被判杀人罪?
皇帝的登基仪式是怎么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官跪拜,也就是得到百官承 ... [/quote]

关东群雄可都没磕过头,京官里也有卢植这样据理力争的人,还有更多的像郑泰、荀攸一样的人
阁下所说的话,还少了阁下拿着大刀横在天下所有人,特别是做官的脖子上,逼他们承认阁下的宣判吧……

ps:登基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祭祀天地和祖先……跪拜是例行公事和传统礼仪,没什么特殊含义
再ps:"并且天下所有人,特别是做官的'这句话看起来令人十分不爽,看来不光是阁下的语法有问题,“人品”也有问题……:P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5-12 18:55 编辑 [/i]]

2006-5-12 18:51 马岱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8:13 发表

    阁下差矣,所谓的大忠小忠,其实是模仿的大义小义。而大义通常指春秋大义,也就是春秋义士的所为。比如田横自杀,三百壮士自杀殉主。这时候的皇帝是刘邦,而且田横也是承认了的,不然他不会接受招降。那么为 ... [/quote]
关于第二、三条,我反对的只是你把个人利益放在堂而皇之的地位,似乎为了这两条,干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第一条,既然大忠都没有去执行,坚持小忠就更没意义了。

本来贾诩怎么做自然是他的选择,他要舍身取义也好,舍义取身也好,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做了以后如何评论就是别人的事了。做了什么事就承担什么责任,这有什么好说的。

2006-5-12 19:17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5-12 18:46 发表


关东群雄可都没磕过头,京官里也有卢植这样据理力争的人,还有更多的像郑泰、荀攸一样的人
阁下所说的话,还少了阁下拿着大刀横在天下所有人,特别是做官的脖子上,逼他们承认阁下的宣判吧……

ps:登基仪 ... [/quote]
      看来阁下不只是见识有问题,人格也不见得有多高明。祭拜祖宗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大事,但是不是什么难事,谁都可以去祭拜。但是要让朝廷大员承认你是皇帝,才是难事。毕竟人的意志是不谁可以任意支配的。不过看阁下的意思就是,看见你强,我惹不起,看见你我就跪拜,背后我照样可以骂你是垃圾,自诩为清高人士,不同意你的做法。阁下如此人品,实在为在下所不齿。
      关东诸侯,以及王允等人,反对的是董卓专政,并没有反对那个他们承认了的皇帝。所以即使王允杀了董卓,见了皇帝还是要磕头。还好这些古人不像阁下这样的人品,不然我们民族就更乱了。

2006-5-12 19:33 方二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9:17 发表

      看来阁下不只是见识有问题,人格也不见得有多高明。[color=Red]祭拜祖宗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大事[/color],但是不是什么难事,[color=Red]谁都可以去祭拜[/color]。但是要让朝廷大员承认你是皇帝,才是难事。毕竟人的意志是不谁可以任意支配的。不过 ... [/quote]

那可难了,关东群雄的观点就是“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
谁都可以祭拜?到处认爹么?:q```+
阁下的理解力真得很强悍,明明自己是权力的奴才,却说在下是表里不一的小人,pfpf~
在下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吧,在董卓废立的问题上,在下赞同卢中郎,阁下赞同皇甫嵩,剩下的就让后人评说吧……:lol:

[[i]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5-12 19:37 编辑 [/i]]

2006-5-12 19:38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2:06 发表

说实话,有些事情女人是很难搞懂的。
      男子汉做事是:士为知己者死。董卓也许不是个好人,但是此人对待自己人是非常好的。为了吕布,他可以舍弃爱马,甚至当李儒叫他把貂禅让给吕布,他也动心了,只是男人 ... [/quote]
即便为董卓好, 李儒也不该出那么多嗖主意. 因为他那种不加掩饰的邪恶, 不但把害了他自己, 也把董卓至于众矢之地. 一个救驾的功臣, 不到一年就遭到天下诸侯同讨, 真的很难想象这一年他的人品是多么的糟糕. 假设说李儒更懂一些恩威并用, 而不是仅仅用威, 那么也许董卓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掌握朝廷实权.

至于贾诩, 我想他的初衷是让李, 郭进京后能与皇帝以及文武白官和睦相处, 把长安洛阳一带在乱中求治, 逐渐巩固朝廷对关东诸侯的控制力, 最后以仁道掌握着天下的实权.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看李郭二人如此胡闹, 便救献帝而去.

2006-5-12 19:50 KVKV
楼主你只要分析一下各谋士出谋献策的出发点,而不是光分析行为


你便知道各谋士的人品高下了

2006-5-12 19:51 方二
对董卓一些行动的评价:
蔡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color=Red]篡弑[/color],先害诸贤良
曹丕:初平之元年,董卓[color=Red]弑帝鸩后[/color],荡覆王室

2006-5-13 01:29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天宫公主[/i] 于 2006-5-12 19:38 发表

即便为董卓好, 李儒也不该出那么多嗖主意. 因为他那种不加掩饰的邪恶, 不但把害了他自己, 也把董卓至于众矢之地. 一个救驾的功臣, 不到一年就遭到天下诸侯同讨, 真的很难想象这一年他的人品是多么的糟糕. 假设说 ... [/quote]
李儒出主意的时候可不是故意让董卓变坏的。他叫董卓废帝的时候,早就说了,废帝有2利和一害。也就是说好处坏处都说完了,怎么选择就是董卓的事了,他作为谋士也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事情。

2006-5-13 06:06 方二
仔细看了下全文,楼主还是搞清李儒和董卓、张济和张绣等人的血缘关系,再来讨论吧……

2006-5-13 08:14 北堂吟墨
不要自欺欺人,李儒弑君之想是路人皆知的.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你别说那是他主子让的他那么做是忠心,他要人品真的高尚就该放了少帝,贾诩怎么就能趁乱冒生命危险放献帝呢?李儒当时的情况,少帝不再是他的君主,但他的身份又很特殊,可以直截了当的说他甚至是董卓一派眼中的利刺,少帝本人没什么作为,但还是有很多人支持少帝,叛乱必起,董卓便毅然毒杀少帝,李儒助纣为虐,不可能人品高尚 这就是他死后为什么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连家仆都这样做了,你还能说他人品高名气好吗?诸葛亮是一个连敌人也敬重七分的人,李儒是一个连自己人也忌惮七分的人.还有何人品可言.

[[i] 本帖最后由 北堂吟墨 于 2006-5-13 08:24 编辑 [/i]]

2006-5-14 23:52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1 19:01 发表

不知道阁下从哪里研究出李儒有弑逆之罪的?话要说清楚,到底是李儒杀了哪个皇帝?而那个逆字,三国中的人物,有几个没有犯过? [/quote]

鸩杀少帝国母,最重要的是李儒,费了半天脑子,想了个尽杀袁门,迁都的主意,人品就比较烂了.

2006-5-15 00:23 郎心如铁
成者王侯败者寇,当时谁能去计较这些呢

2006-5-15 01:41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3 01:29 发表

李儒出主意的时候可不是故意让董卓变坏的。他叫董卓废帝的时候,早就说了,废帝有2利和一害。也就是说好处坏处都说完了,怎么选择就是董卓的事了,他作为谋士也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事情。 [/quote]

两害一利是李儒说的, 问题实际情况根本不是他说的那样. 董卓废了少帝, 权倾朝野了没多久, 那边关东诸侯就反了. 如果董卓稳扎稳打, 内在京城树立威信, 外可联络各个关东诸侯, 恩威并用, 则天下定矣. 李儒之计, 可谓欲速则不达, 非良策也.

2006-5-15 08:27 wu255
[quote]至于贾诩, 我想他的初衷是让李, 郭进京后能与皇帝以及文武白官和睦相处, 把长安洛阳一带在乱中求治, 逐渐巩固朝廷对关东诸侯的控制力, 最后以仁道掌握着天下的实权.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看李郭二人如此胡闹, 便救献帝而去. [/quote]
我说一句,关于贾诩的初衷,貌似不完全如公主所说吧。且看原文表述: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
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使者回报李傕。傕曰:
“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
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
迟。”(《三国演义》第九回)
王允此人,从对待董卓亲属“老幼不留,尽行诛杀”的政策,和对待蔡邕的态度可见其对董卓旧部还是相当憎恨的。就这个形式来说,贾诩如不反戈进京的话,恐怕也性命难报吧(李儒的教训近在眼前“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难保王允事后不会说“助傕、汜为祸者,皆贾诩也!”)。因此敝人窃以为贾诩之谋更多的是为保自己性命。

2006-5-15 08:33 wu255
[quote]原帖由 [i]北堂吟墨[/i] 于 2006-5-13 08:14 发表
不要自欺欺人,李儒弑君之想是路人皆知的.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你别说那是他主子让的他那么做是忠心,他要人品真的高尚就该放了少帝,贾诩怎么就能趁乱冒生命危险放献帝呢 ... [/quote]
李儒和贾诩的状况不同,李儒若放弘农王,无疑于为己方树敌(以弘农王的特殊身份,即使其本人无心,也会成为有野心的诸侯的傀儡)。而贾诩是自己要离李、郭而去,便没有了这一后顾之忧,还可以为挽回一下自己已经差了的名声。甚至还可以相对削弱李、郭的实力,为以后己方攻击日益衰弱的李、郭创造机会,不至于倒时师出无名。乃是一箭双雕之计也。

[[i] 本帖最后由 wu255 于 2006-5-15 08:36 编辑 [/i]]

2006-5-15 08:42 wu255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6-5-12 09:54 发表
贾诩不跟李催、张济等人可以离开,有其他选择。离开(典型如徐晃)与反戈一击、卖主求荣是不一样的(典型如吕布)

李儒离开董卓并不会被人骂,吕布被骂恰恰是投奔董卓时,而且还是杀父投敌,吕布与董卓翻脸反而 ... [/quote]
李儒离开董卓于理不合,要知道董卓不光是他主子,还是他岳父。若其一声不响的贸然离开,不是反而背上了不忠不孝之名么?

2006-5-15 08:46 青兕
[quote]原帖由 [i]luke19821001[/i] 于 2006-5-12 19:17 发表

      看来阁下不只是见识有问题,人格也不见得有多高明。祭拜祖宗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大事,但是不是什么难事,谁都可以去祭拜。但是要让朝廷大员承认你是皇帝,才是难事。毕竟人的意志是不谁可以任意支配的。不过 ... [/quote]

搞笑
你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有人用暴力威逼我们承认你为畜生,而我们因为威逼而承认了你是畜生,你就是头畜生了?
权力的走狗

何况当时关东群雄因为这个而反董卓,什么叫当面承认背后骂?

不要动不动议论人的人品,好象你自己的人品站到了一个什么高度一样.其实也就那样

[[i] 本帖最后由 青兕 于 2006-5-15 08:49 编辑 [/i]]

2006-5-15 14:11 夏侯敦的妹妹
張秀是張濟的侄子。。。。。
人品這東西和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直接的關係

怎麽評價問題不大 主要還是看你自己 在古人看來李儒就是不好 賈詡就是棄暗投明 自己有自己的一桿秤就好了

2006-5-15 14:48 深蓝判决
最没人品的非诸葛亮莫属啊……人家都算计敌人,他是算计自己的部下……
荀令君什么时候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着

2006-5-15 15:10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姬轩[/i] 于 2006-5-11 17:21 发表



显然,你说“有人品就活不长”,这话肯定不对。
人品好又长寿的,大把人在。
而且人品好并不代表人格”完美“。

所以说,”人还是应该要有些人品“。 [/quote]
这位兄弟正解。
其实就一部小说而言,十三金兄弟得出“有人品就活不长 ”俺觉得是一种悲哀,而且危险之极,年纪轻轻的何以有如此沉重的感触?
人还是应该要有些人品!

2006-5-15 15:17 孤狼在途
提醒方二 、luke19821001 两位有话好好说,不要人身攻击,以免违反帮版规,要不俺只有删帖了,随后登鼓闻的钟也会为二位鸣响!

2006-5-15 15:24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深蓝判决[/i] 于 2006-5-15 14:48 发表
最没人品的非诸葛亮莫属啊……人家都算计敌人,他是算计自己的部下……
荀令君什么时候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着 [/quote]
有句老话说:谦谦君子,外圆内方。作为职业军事家的诸葛亮算否君子自有公论,只是说到他“算计自己的部下”是否言过其实了,抑或俺识浅,愿闻其详?

2006-5-15 15:32 深蓝判决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5-15 15:24 发表

有句老话说:谦谦君子,外圆内方。作为职业军事家的诸葛亮算否君子自有公论,只是说到他“算计自己的部下”是否言过其实了,抑或俺识浅,愿闻其详? [/quote]
魏延啊魏延……罗本上可是清楚的写明,他就是故意把魏延骗到上方谷,准备烧死的……
后来魏延没死,告他一状,诸葛亮赖在马岱身上……
然后又……你自己看吧……
却说众将见孔明怒斩马岱,皆拜于帐下,再三哀告,孔明方免,令左右将马岱剥去衣甲,杖背四十,削去平北将军、陈仓候官 职,贬为散军。马岱责毕,回到旧寨,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他日成功,当为第 一。可只推是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长史 杨仪之谋也。”延大恨杨仪,即时来告孔明曰:“延愿求马岱为部下裨将。”孔明不允。再三告求,孔明方从。

最恶搞的是,刚才在校对罗本,看到卷二十诸葛亮三出歧山时,诸葛开始出来很威风的举着小旗上面写着“汉大丞相”什么……过了不一回,又后主降旨说,让诸葛官复丞相之职(街亭的时候把官职撤了)
这时偶就郁闷了……不是没当丞相吗?还天天举着个小旗转……
继续看,诸葛还在那里说,不要不要,我不要当丞相,我不要官复原职……
偶继续郁闷,你不是不要当吗?天天举着那面旗像话吗?难道买面新旗很贵吗?

[[i] 本帖最后由 深蓝判决 于 2006-5-15 15:40 编辑 [/i]]

2006-5-15 16:04 孤狼在途
[quote]原帖由 [i]深蓝判决[/i] 于 2006-5-15 15:32 发表

魏延啊魏延……罗本上可是清楚的写明,他就是故意把魏延骗到上方谷,准备烧死的……
后来魏延没死,告他一状,诸葛亮赖在马岱身上……
然后又……你自己看吧……
却说众将见孔明怒斩马岱,皆拜于帐下,再三哀 ... [/quote]
大家不妨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要不另开一帖?
人非神圣,孰能无错?不要太苛求诸葛了,抓住其某次有争议的失误,就下判断“最没人品的非诸葛亮莫属啊……人家都算计敌人,他是算计自己的部下”,是否是以偏概全?俺以为就演义而言,给诸葛盖棺论定有四个字“鞠躬尽瘁”。
魏延在演义中的形象就俺的理解是一个亦正亦斜的人物,三背其主!作为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识人的功夫一流,他可能早就看出魏延反复的特点,就象俺们平时常听的“我看透了你!”一样。说甚“反骨”,不过托词而已。
至于“还天天举着个小旗转”哪是“领丞相事”,换旗多此一举,反给人此地无银之感,做作!如果细读前后“出师表”的话,会体察出诸葛也还是个襟怀坦白的人。因此其人品大抵是不错的,虽然“多智而近妖”。

2006-5-15 17:43 伤云
如果仔细对比下嘉靖本和毛本,以及某些嘉靖前本就可以看出,嘉靖本里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民间故事以及传说一类,给人感觉更“演义”一些,而毛本相对则更贴近历史,对嘉靖本里很多地方都作了删改。

当然,如果作为故事看,无疑嘉靖本更精彩些。

不过我很想知道的是,在演义里,如果诸葛亮不杀魏延,这位魏大将军要做蜀汉的曹操,谁能治得住他?不管诸葛亮徇私也好,秉公也罢,他立的继承人可是很努力的在维护汉统哦(虽然方法有点笨...)。

这个问题在历史区火的一塌糊涂,好多人都拿演义当历史进去讨论,干脆孤狼就这个话题开个讨论帖吧。

2006-5-15 17:46 杨少凡
人品,呵呵。
如果贾栩还能说两句的话,李儒就算了。
[b]“李儒曰:“今钱粮缺少,洛阳富户极多,可籍没入官。但是袁绍等门下,杀其宗党而抄其家赀,必得巨万。”卓即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b]
》》》看看这厮出的什么主意?放到现在就是个反人类罪,那时候也是让人不齿的屠杀行径(还带劫财),贾诩可出过类似的主意?

2006-5-15 17:51 伤云
[color=Blue]“但是袁绍等门下”[/color]

这几个是关键字~~~~

李儒的主意无非是利用这个机会打击袁家的势力,谁知道董卓那么绝[color=Blue],“遍行捉拿洛阳富户”。[/color]

2006-5-15 18:00 十三金
先搞清楚
,LZ说的是评论智谋,不应该以人品作为参考
所以不要讨论谁好谁不好

2006-5-15 18:01 十三金
说起打仗,你能说林彪因为人品就不如其他将领????

2006-5-15 21:54 深蓝判决
[quote]原帖由 [i]孤狼在途[/i] 于 2006-5-15 16:04 发表

大家不妨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要不另开一帖?
人非神圣,孰能无错?不要太苛求诸葛了,抓住其某次有争议的失误,就下判断“最没人品的非诸葛亮莫属啊……人家都算计敌人,他是算计自己的部下”,是否是以偏概全 ... [/quote]
诸葛的智慧,在演义偶就不打算点评了……
他的忠心,偶也懒得说了……
但白马非马,你可以说他素为国忠心,我同样也可以说他人品不行……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既然这个帖子素说人品的,偶在这里说他人品不行有何8可……
说到为国,其实周瑜杀诸葛也素为国,又8素为自己,为什么就被人立为反面典型呢?
说白了还8素因为,他素非正义方……
有人说,为什么电视剧里张……(8好意思问一下,杀庞统那个叫什么来着)宁死不降,被杀了没拍……而审配宁死不降被杀拍了……
其实也很简单,张那个宁死不降的对象素正义方,所以拍了……
审配宁死不降的对象素非正义方,所以拍了……
这就素为什么中国电视剧里只能看到GCD打日本鬼子,很少看到GMD打日本鬼子一样
原谅我跑题了

[[i] 本帖最后由 深蓝判决 于 2006-5-15 21:59 编辑 [/i]]

2006-5-16 18:12 马岱
如果不是要联合抗曹,周瑜要杀诸葛当然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面对曹操大敌当前,先动手解决自己的盟友和未来的对手,怎么都属于不智。

就象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和后面的内战性质当然不一样。

2006-5-16 18:26 欧阳寒卿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6-5-16 18:12 发表
如果不是要联合抗曹,周瑜要杀诸葛当然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面对曹操大敌当前,先动手解决自己的盟友和未来的对手,怎么都属于不智。

就象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和后面的内战性质当然不一样。 [/quote]

显然周瑜是以不破坏孙刘同盟为前提的,不然也不会处心积虑让诸葛亮去签军令状。

而且诸葛亮除了借东风,没干过什么事情,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没他东风也一样要来。

2006-5-16 23:28 攻强守弱
我的观点是无论你是保皇党的,[size=2]还是跟着各个诸侯打天下 [/size]的,[size=3]在其位谋其政,都没什么错。实在和主上不和,能像贾诩拍屁股走人最好,不伤和气阿!但是乱世之中,有时你想走也是不好走的,[/size][size=4]但是像法正,还在刘璋手下,而且还利用刘璋对他的信任来反咬一口,[/size][size=6]就有点令人不太欢喜了。[/size]

2006-5-18 14:57 马岱
[quote]原帖由 [i]姬轩[/i] 于 2006-5-16 18:26 发表


显然周瑜是以不破坏孙刘同盟为前提的,不然也不会处心积虑让诸葛亮去签军令状。

而且诸葛亮除了借东风,没干过什么事情,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没他东风也一样要来。 [/quote]

如果不是关羽在,周喻还要杀刘备呢,这叫不破坏孙刘联盟?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