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风华录 » 广翔自制头像——中华英杰系列


2006-5-19 12:16 山中立国
贺若弼的手……
有点吓人……:qDD+

2006-5-19 13:16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山中立国[/i] 于 2006-5-19 12:16 发表
贺若弼的手……
有点吓人……:qDD+ [/quote]
贺若弼戴的是深棕色皮手套
另外,我不怎麽喜欢他的人品和言行,所以给他个有点邪气的形像

2006-5-19 15:04 广翔公
隋、唐人物系列

黑齿常之(?~689):百济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1h[/img]
任百济郡将时曾成功守住了苏定方的攻击。663年归唐。骁勇善战,颇有谋略。678年吐蕃扰边,他随洮河道大总管李敬玄出战。当时,右卫大将军刘审礼等被俘,李敬玄怯战退兵,被困于承风岭,他率500名敢死士夜袭吐蕃军营,斩杀300余人,遂解其围。因功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任河源军副使。680年又率兵于河源击退吐蕃军的进攻,升任河源军经略大使。为加强河源地区的防守,置烽戍70余所,又屯田5000余顷,年收入百余万石,对稳定西北起了重要作用。684年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后又任江南道大总管。686九月,突厥骨笃禄可汗进犯,黑齿常之奉命迎战,进至两井地区,与突厥3000余人相遇。突厥见唐兵已至,均下马着甲,准备交战。黑齿常之立即率200余骑勇猛冲击,突厥措手不及,都弃甲逃走。傍晚大量突厥兵赶来,欲与唐军会战。黑齿常之当即潜使人伐木,令营中多处燃火,以虚张声势。突厥见遍野火起。如同烽燧,疑有援兵相应,便乘夜狼狈逃走。687年二月,再败骨笃禄可汗的进攻,进封燕国公。他治军严整,爱惜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服。689年,被著名酷吏周兴诬以谋反,入狱后自缢死。

2006-5-19 22:32 兰陵高长恭
楼主挺负责任的,每一个武将都附有详实的历史传记~~

2006-5-19 22:37 恋芸
已经很接近精华标准了,偶就破例先给了吧,楼主加油。

2006-5-19 23:04 广翔公
隋、唐人物系列

[quote]原帖由 [i]恋芸[/i] 于 2006-5-19 22:37 发表
已经很接近精华标准了,偶就破例先给了吧,楼主加油。 [/quote]
谢谢版主鼓励

      南霁云(712~756),魏州顿丘(今清丰县)人。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22[/img]
少时家贫,以为人驾船为生。安禄山发动叛乱,钜野尉张沼起兵征讨,任用他为将。又任先锋随尚衡击叛将李廷望,受命前往与张巡议事,在和张巡交谈后对他非常敬服,于是留下为他效力。尚衡送来金帛请他回去,他仍坚持留下。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派汴州刺史尹子琦统兵13万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求援。张巡和南霁云、雷万春引兵3000从宁陵向睢阳进发,攻破叛军防线与睢阳守军会合。张巡又派南霁云、雷万春等领兵进击宁陵北,大胜,斩杀叛将20名,叛军万余人,将尸体投进于汴水,河水为之不流。
      尹子琦率大军多次猛攻,都张巡击退。尹子琦亲自上阵,张巡想射杀他,但又不认识他的样子,于是命令士兵们用草为箭射敌,叛军中箭后发现是草,以为唐军已经无箭,纷纷向尹子琦报告,张巡见状马上命令南霁云射之,南霁云一箭射中其左眼。为守住睢阳,张巡先派南霁云向屯兵彭城的许叔冀求援,但许无动于衷,南霁云大骂而归。张巡随后又派他向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南霁云率精骑30突围,万余叛军前往拦截,他左右开弓,敌军无不应弦而倒,所向披靡。到达临淮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已定,出兵有什么用?”南霁云说:“睢阳或许尚未失陷,如已失陷,我以死谢您。而且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日,请大夫三思。”贺兰进明仍不肯出兵,但见他是难得将才,便想留在身边,于是设大宴款待。南含泪道:“我来此处,睢阳军民已经一个月没有粮食吃了,我虽然很想吃但咽不下!”说着,拔出佩刀自断中指。然贺兰进明仍不说话,南霁云说:“主帅之命不能完成,叛兵不能扫平,国家不得安宁,请留此指以示人之心。我归报主帅,与城池共存亡。”随上马辞别。临出城时取箭射佛塔,箭入砖内。并发誓说:“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南霁云到达真源,李贲送给他马100匹;到达宁陵,廉坦送给他3000兵。南霁云准备乘夜率兵突入睢阳,被叛军发现,南霁云且战且进,手下士兵大多战死,当时有大雾,张巡听到杀声,说:“这是霁云等人的声音。”于是开门,南霁云驱赶从叛军处夺得的数百头牛进入,此时手下士兵仅剩下一千人左右,将士们都相拥流泪。
      十月,睢阳粮尽援绝,终于陷落。张巡、南霁云等都被俘。叛军尹子琦劝张巡投降,又以刀威胁,张巡不屈。又劝南霁云,他没有回答。张巡大呼:“南八!男儿有死而已,不可屈服成为不义之人!”南霁云笑道:“欲将有所作为而已(可能是刺杀敌将之类的)。公是我的知己,怎敢不同死!”也拒绝了劝降。于是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36人都被杀害。南霁云擅长骑射,百步之内射箭,无不应弦而毙。

2006-5-20 05:34 逐鹿苍狼
很佩服楼主的耐心。
很多实在太假了。不过水平已经到达了某些国产游戏美工的水平。:D

2006-5-20 08:47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逐鹿苍狼[/i] 于 2006-5-20 05:34 发表
很佩服楼主的耐心。
很多实在太假了。不过水平已经到达了某些国产游戏美工的水平。:D [/quote]
多谢阁下的支持与意见,我会继续努力:lol:

“假”所指为何?是哪方面?:qoo+不太明白,请明示,或是举一个例子,我会逐步改进的(“28将”就不必了,那是入门之作,问题很多)
谢谢:lol:

2006-5-20 13:29 Linkham
我还是那个意见,除非那个人以什么器械闻名,否则装备不宜太多,比如身上背了箭,手上就不要再拿其他兵器。
本人做了很多历史武将后,有个感觉就是大部分人加上兵器后,气质和气势反而不如前。

2006-5-20 13:37 逐鹿苍狼
假就在于头像的面部和背景以及服饰不能很好的融合为一体。一次出现了比例不对,色彩不对,角度不对的缺点。

2006-5-20 15:26 广翔公
隋、唐人物系列最后一位

谢谢楼上两位的意见

  白孝德(714~779),安西(今新疆库车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2i[/img]
初始是李光弼的偏将。史思明攻打河阳时,派骁将刘龙仙率领骑兵五十,到河阳城下挑战。刘龙仙自负其勇,将脚放在马颈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登城观望,对诸将说:“谁能将他抓来?”仆固怀恩请求前往。李光弼说:“这不是大将应该做的。”左右诸将推荐白孝德。李光弼把他召来询问,白孝德一口答应。又问需要多少人同去,白孝德说:“要五十名骑兵,让他们等我冲入敌阵时再冲过去,请大家呐喊助威就行了。”李光弼拍了拍他的后背,让他去了。白孝德手持两杆长矛,策马横渡,走到河当中。仆固怀恩高兴地说:“这下行了。我看他信心十足,万无一失。”刘龙仙看到白孝德一人独来,不以为然,脚仍然放在马颈上。白孝德走近时,他刚想动,白孝德摇摇手,刘龙仙不知何意,也就不动。白孝德又说:“侍中(李光弼)让我来传话,没别的事。”刘龙仙退后几步,嘴里仍然谩骂不止。白孝德勒马,瞪着眼说:“你认识我吗?”刘龙仙说:“你是谁?”白孝德说:“我是大将白孝德!”刘龙仙大骂:“是什么猪狗!”白孝德大喝一声,持矛前进,城上呐喊,那五十精骑也冲杀过来。刘龙仙来不及发箭,只能绕着堤跑,被白孝德追上,斩首而回。
      平定安史之乱后,白孝德以功受封北庭行营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后率吐蕃军入侵,被他击败。吐蕃军和回纥围泾阳,郭子仪说服回纥和唐结盟,吐蕃军孤立无援,只好撤退,郭子仪派浑瑊率兵5000出奉天,又派白孝德策应。二将和吐蕃军大战于赤沙烽,斩获甚众。最后官爵做到昌化郡王、太子少傅。

2006-5-20 15:59 三分猫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6-5-20 13:29 发表
我还是那个意见,除非那个人以什么器械闻名,否则装备不宜太多,比如身上背了箭,手上就不要再拿其他兵器。
本人做了很多历史武将后,有个感觉就是大部分人加上兵器后,气质和气势反而不如前。 [/quote]

林兄说得不错,lz装备太多了(其实三公子那张岳云装备双锤后亦少了许多气势)。

2006-5-20 21:50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size=3]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size]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3d[/img]
出身农家。自幼好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成年已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向周同学射,尽得其真传,能左右开弓。1122年曾从军讨平盗贼陶俊。1126年,复投军抗金,随刘浩解东京之围,在滑南亲自阵斩金将。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深受宗泽器重,欲把阵图传授给他。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泽也很同意他的话。赵构即位后,他上书反对南迁被革职。后投张所,张所派他随王彦作战。到新乡,王彦畏惧不敢向前,他独自冲阵夺得对方军旗,令士气大振,遂攻下新乡。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几天后又遇敌,岳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由于与王彦有隙,又回到宗泽部下,宗泽去世后归到杜充部下。屡败金兵和王善,曾以八百骑击破王善五十万人。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宜兴地区,袭扰金军,多次获胜。次年春,金军自临安撤军北还,岳飞率部至牛头山夜袭金营,侦知金军撤离建康,挥师追击,大败金军,收复建康,升任通泰镇抚使。
   1133年,金扶植的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等郡。岳飞提出先取襄阳等六郡,进图中原的方略,得到宋廷采纳。1134年四月十九日,岳飞率军3万余出师,经鄂州渡江西进,船至江心,岳飞对部属发誓:“不擒贼帅,复归旧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军进抵位于伪齐境最南端的重镇郢州,守将荆超曾任北宋宫廷近卫,号称“万人敌”。岳飞先遣人劝降被拒绝。由于后勤供应接济不上,此时军中存粮仅够二餐,岳飞胸有成竹,预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翌日黎明,岳飞坐在旌旗下指挥攻城,荆超亦率伪齐守军据城顽抗,战斗异常激烈,突然一块砲石落在岳飞脚下,左右惊慌躲避,岳飞却神色安然,将士们踏肩登城,冲入城内,斩俘伪齐军数千人,荆超跳崖自杀。岳飞攻下郢州后,立即分兵两路,命部将张宪、徐庆东攻随州,自率主力沿汉水北上直取襄阳。驻守在襄阳的李成闻岳飞亲自率军来攻,仓皇引军北遁。十七日,岳飞进驻襄阳。张宪、徐庆进攻随州,数日未克,岳飞命牛皋率军往援。十八日,宋军发起总攻,岳飞长子岳云,手持双锤,勇不可挡,第一个冲上城头,宋军一举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5000余人。六月初,金朝又从河北、河东调来援军,与伪齐军重新集结,号称30万,企图反扑夺回襄阳。岳飞审度敌情后,先命部将王万率军一部作为饵兵,至襄阳西北清水河诱其来攻。初五,李成倾其全力发起进攻,岳飞率主力从侧翼迂回其后,与王万军并力夹攻,将其击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骑10万众再次反扑,他自恃兵力数倍于宋军,违背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的兵法常规,轻率布阵,左列骑兵于襄江岸边,右列步卒于旷野。岳飞洞察李成阵势漏洞后,采用以步制骑,以骑击步的战法,命王贵率持长枪的步兵攻其骑兵,命牛皋率骑兵冲击其步兵。宋军发起进攻后,伪齐前列骑兵惊溃,将后列骑兵拥入江中,步卒死者更众,横尸20余里,李成率余部夜遁。金朝为遏制宋军攻势,命刘合孛堇率陕西、河北签军增援伪齐,与李成合兵数万,在邓州西北列30余寨,企图与宋军决战。岳飞侦悉敌情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于七月挥师进攻邓州,命王贵、张宪两军由光化、横林,分路向邓州挺进,实施包抄合击。十五日,在距邓州30余里处,与金、齐联军展开激战。正当两军酣战之际,岳飞又命王万、董先率精骑乘势突击,一举将其击溃,俘金将杨德胜等2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兵仗、器甲数以万计。刘合孛堇与李成引军逃遁,留部将高仲固守邓州。十七日,岳飞督军攻城,岳云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复邓州。二十三日,岳飞命王贵、张宪至唐州以北30里处,阻击金、齐援军,掩护李道收复唐州。同日,崔邦弼军攻下信阳军。岳飞部署好六郡防务后,率军凯旋鄂州。此后他营田屯兵,安抚民众,为进军中原打下了基础。1135年,岳飞奉宋廷之命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幺民变,他以劝降和攻心的战术瓦解杨幺军,又以水草和木筏阻碍对方的大型战船,一战成功,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一反宋军历年秋季多行防御的常法,举兵奇袭刘豫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取得重大胜利。
    1137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提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赵构和秦桧拒绝。1140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按照其连结河朔进军中原的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连战连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间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钳击东京金军主力的态势。尔后,岳飞集主力于颍昌地区,自率轻骑驻守郾城。金都元帅完颜宗弼得悉岳飞率军挺进中原,决定诱岳飞孤军深入,然后集中主力予以歼灭。岳飞将计就计,向金军挑战。七月初八,完颜宗弼率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及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军1.5万直趋郾城,以精骑“拐子马”布列两翼。岳飞以步卒迎战金军精骑,命士卒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马足;同时令其子岳云率马军精锐直冲金中军,杀伤甚众,获马数百匹,宗弼几被擒,双方激战半日,岳飞军重创金军“拐子马”。宗弼见精锐被歼,大恸不已,又于初十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岳飞部将王纲带领50骑侦察敌情,突入敌阵,斩其裨将,岳飞乘势出击,经三天激战,再败完颜宗弼,取得郾城大捷。金军在此战以前,尚未同岳家军进行过真正的较量,这次才算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不久后,岳家军又在颍昌击败金军,击斩宗弼之婿、金军大将夏金吾。岳飞本可以乘胜继续北进,实现长驱中原、收复河朔的愿望,但赵构、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直至宋孝宗赵伯琮即位后才被平反。岳飞富韬略,善用兵,博采众谋,团结民众。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不拘常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严于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爱护士卒。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称为“岳家军”。金军称岳飞为“岳爷爷”,叹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006-5-21 11:18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完颜宗望
      (?~1127):女真名斡离不,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次子。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44[/img]
早年随父征战,机智武勇,用兵能见机乘势。1121年任副都统。1122年八月,从太祖追击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与完颜昱率4000人为先锋,追至石辇驿,同2.5万余辽兵相遇,时金军至者仅千人,人马疲惫。部将以为不可战,宗望断然奋击,因众寡悬殊,被辽军包围。辽帝自度金军必败,近前观战。宗望乘机率军冲向辽帝,辽帝仓皇逃遁,辽军大溃。1123年四月,率军追击辽帝至青冢,道路泥泞,众不敢进。他以被俘辽将为向导,奇袭辽营,获辽帝亲属及臣僚数十人。辽帝闻讯,率5000兵自应州来战。他以1000人再败辽军。1125年,宗望奏请攻宋。十月,金太宗命他统率东路军南进,金军至潞县,大败宋军,宋燕京守将郭药师迎降。宗望得知宋设防虚实,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直入,连克数城,直逼东京。1126年二月,逼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议和。还师河北后,升为右副元帅。八月,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再次发兵攻宋。宗望和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分别自保州和西京率军南下,会师东京。闰十一月,城破,俘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两帝。1127年六月病卒。
    宗望用兵神速,勇猛果断,将才当在老打败仗的宗弼之上,如能再多活十年,宋金之战的历史不知会有怎样的变化?

2006-5-21 16:02 梅呤雪
我实在没明白完颜宗望与完颜兀术是什么关系,攻宋时宗望,宗翰(都是副元帅)是兀术属下吗!?

2006-5-21 16:35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梅呤雪[/i] 于 2006-5-21 16:02 发表
我实在没明白完颜宗望与完颜兀术是什么关系,攻宋时宗望,宗翰(都是副元帅)是兀术属下吗!? [/quote]
完颜宗望是阿骨打次子,完颜宗弼(既完颜兀术)是阿骨打第四子,宗望是兀术二哥。

1126年完颜宗望升右副元帅,1127年完颜宗弼为右副元帅,可见宗弼是在宗望死后接任的,由此推测宗望在世时职位在宗弼之上,至少不在他之下

2006-5-21 20:09 梅呤雪
俘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两帝----貌似这个是在兀术手底下过的,如果宗望和宗翰参与了,那么他倆这时该是兀术的手下了.兀术是元帅,而他倆多了个"副"字.副元帅!!

2006-5-21 20:46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梅呤雪[/i] 于 2006-5-21 20:09 发表
俘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两帝----貌似这个是在兀术手底下过的,如果宗望和宗翰参与了,那么他倆这时该是兀术的手下了.兀术是元帅,而他倆多了个"副"字.副元帅!! [/quote]
“俘宋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两帝——貌似这个是在兀术手底下过的”
请问出处?

我已说过,宗弼是1127年担任右副元帅的,也就是在宗望过世后接替他的职位,上级接替下级的职位这合理吗?“兀术是元帅”?难到是宗望在世时他是元帅,宗望一死他反而降职为副元帅了?所以说宗弼是在宗望过世后接任而升为右副元帅。
再者,1125年宗望为南京路都统,[color=Red]领兵攻宋[/color],而宗弼是“[color=Red]从军攻宋[/color]”——宗望领兵,宗弼跟从,所以说宗弼职位应在宗望之下(可能也在宗翰之下)

宗望、宗翰虽名为副元帅,但实际各是东西两路的一把手,他们的上司就是君主

[[i] 本帖最后由 广翔公 于 2006-5-21 21:21 编辑 [/i]]

2006-5-21 21:22 梅呤雪
查了下,完颜宗望,完颜兀术(宗弼)这两个人,"金兀术"----'四太子'我想该是他倆的结合体.因为完颜宗望'在《大金国志》里是作的第四子,有的介绍宗弼是第三子,宗望次子.而说岳里的"金兀术"确是以'四太子'身份登场.怪不得我对这两人的有些事迹感觉迷糊.....

[[i] 本帖最后由 梅呤雪 于 2006-5-21 21:25 编辑 [/i]]

2006-5-22 00:16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完颜彝(1192~1232),字良佐,小名陈和尚,多以小名称之。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4t[/img]
父完颜乞哥为金将,死于对宋作战。早年蒙古侵金,陈和尚被俘,他与其从兄完颜斜烈杀死蒙古监卒,保其母逃归金国。兄弟二人都受封为军官,他从此跟随完颜斜烈。陈和尚喜欢读书,在军中仍好学不倦。后来他受诬陷入狱,在狱中被关了18个月,期间只是不停读书。完颜斜烈死后,金哀宗完颜守绪召见了陈和尚,说:“别人告你因私怨杀人。现在你兄长去世了,我损失了一员良将,现在因为你兄长的缘故赦免你,天下必然议论我。你以后要为国尽忠,以证明我今天赦免你是正确的。”陈和尚非常感动,说不出话来,只是哭拜。
      于是金廷任命陈和尚为紫微军都统、又任忠孝军提控。忠孝军大都为骑兵,待遇高,装备好,有不少火器。民族成分复杂,是由回纥、乃蛮、羌、吐谷浑及中原汉族被俘避罪来投的人,勇猛而且桀骜不驯。由于忠孝军的士兵大多来源于被蒙古军俘虏逃归的各族人民,所以他们对蒙古军非常仇恨,但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1228年,蒙古将领、四骏之一的赤老温率军入侵,到达大昌原。金平章完颜合达问谁可以担任前锋,陈和尚请缨。他出兵前沐浴更衣,好像快要死的人一样,披甲上马后不反顾,结果以400骑兵大破8000蒙古军。这是金蒙战争以来金所获的第一次胜仗,金军都士气大振。他被封为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世袭谋克。金国副枢移剌蒲阿贪利不持重,曾率军奔驰200里夺取小利。陈和尚对部下说:“副枢身为大将军而作抢掠之事,今天得到牲口三百,明天得到牛羊一两千,士卒累死的不计其数。国家多年的积累,都被他一人败坏。”
      移剌蒲阿得知后,在一次酒宴上问陈和尚:“你曾在别人面前说我的长短,说国家的兵力都被我败坏,有这回事吗?”陈和尚喝了口酒,慢慢说:“有。”蒲阿见他面无惧色,只好自我解嘲说:“有什么意见当面提,不要在背后说。”
      1230年十月,蒙古将领史天泽围攻卫州,他领兵3000作为先锋救援,击败蒙古军,解卫州之围。次年正月,他又率忠孝军增援陕西,在倒回谷击败蒙古名将速不台,蒙古大汗窝阔台大怒,亲自狠狠责备了速不台。1232年正月,陈和尚随完颜合达与蒙古军战于三峰山,金军大败,大部分主要将领战死,陈和尚退走钧州,在钧州被攻破后又组织巷战,战败后躲了起来。在蒙古军抢掠完毕后才出来,说:“我是金军大将,有事要说。”蒙古军把他带到大将面前,他说:“我是忠孝军统领陈和尚,大昌原取胜的是我,卫州取胜的是我,倒回谷取胜的也是我。如果我死在乱军之中,人们会认为我负了国家,现在死个明白,让天下都知道我。”蒙古大将逼他投降,斩断了他的双腿,将他的嘴割开至耳边,他大骂至死方休,蒙古大将非常敬佩,说:“好男子。日后转世,我一定要收他做部下。”六月,蒙古朝廷下令为他立庙、刻碑纪念。

2006-5-22 10:41 木村信渊
进来问下~~那个头盔上的两条毛茸茸的(汗……那个叫什么来着……)是怎么做出来的……偶想借去做自己理解的完颜陈和尚头像……

2006-5-22 10:57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木村信渊[/i] 于 2006-5-22 10:41 发表
进来问下~~那个头盔上的两条毛茸茸的(汗……那个叫什么来着……)是怎么做出来的……偶想借去做自己理解的完颜陈和尚头像…… [/quote]
直接剪去就行啦,再用涂抹、变形等修饰一下就OK了
做完后发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lol:

2006-5-22 10:5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完颜宗翰
(1079-1136): 也称粘罕即完颜宗翰。金大将。女真族。太祖阿骨打侄,本名粘没喝。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4v[/img]
赞助阿骨打发动反辽战争。宋金战争爆发,任左副元帅,天会四年(1126年)攻破太原,与斡离不会师攻陷东京(今河南开封)。天会五年至七年间任统帅攻宋,久掌兵权,兀术等都在其麾下。天会十年任都元帅,执国政。熙宗即位后,病死。

[[i] 本帖最后由 广翔公 于 2006-5-22 11:16 编辑 [/i]]

2006-5-22 22:09 广翔公
宋、金、辽、夏人物

耶律休哥(?~998):字逊宁,契丹人,辽皇族。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5b[/img]
人称“电帅”,979年六月,宋太宗赵光义亲征辽,破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南京统军使萧讨古等所部,围南京幽都府,辽景宗耶律贤准备放弃幽州,退守松亭关、虎北口一线。休哥请求率兵10万前往救援,获准后,选精骑3万,由山后取捷径驰援幽州,与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所率六院军分进合击,于高梁河大败宋军,遂解幽州之围,宋军死者万余人,赵光义受伤逃跑,耶律休哥自己也身负三伤,仍乘轻车逐宋太宗至涿州。同年十月,休哥率本部兵随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攻满城。宋军诈降,为休哥识破,劝匡嗣严阵以待,匡嗣不听。不久,宋军果然发动进攻,匡嗣败。休哥因有准备,全师而还。980年升北院大王,总领南面戍兵,败宋军于瓦桥关,因功获得于越尊号。983年,改任南京留守,兼南面行营总管,总南面军务,许便宜从事。任上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成效颇著。986年,宋将曹彬、米信率10万兵攻幽州。休哥因兵力不足,夜派轻骑袭扰,昼用精兵虚张声势,以疲惫宋军;并派人断其粮道。待援军赶到,乘宋军退却,率兵追击,大败宋军于岐沟关,封宋国王。复从承天皇太后南征,充先锋,于君子馆大败宋将刘廷让军。989年在徐河之战中遭到宋将尹继伦突袭,损失甚重,自己也受了伤,以至数年内没有攻宋。耶律休哥善观形势,智谋深远,战功卓著,在戍守南边时,能省赋役,恤孤寡,且戒戍兵无事不得犯宋境,以便于军民休息。998年卒。

2006-5-23 13:40 山中立国
信长?……:blink:

2006-5-23 15:20 木村信渊
[quote]原帖由 [i]广翔公[/i] 于 2006-5-22 22:09 发表
耶律休哥(?~998):字逊宁,契丹人,辽皇族。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5b[/img]
人称“电帅”,979年六月,宋太宗赵光义亲征辽,破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南京统军使萧讨古等所部,围南 ... [/quote]
这张要是换件盔甲~~基本上就和我心目中的完颜陈和尚很接近了~~~~:^%:D

2006-5-23 15:33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刘锜(1098~1162):字信叔,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6c[/img]
多智谋,善射,曾一箭射穿一个水斛,拔出箭后,再用一箭射进洞里。早年曾受到高俅的推荐。建炎初,知岷州,为陇右都护,屡胜西夏军,升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在富平之战中,力战金将完颜宗弼,因部下降金而被贬。1133年复官。1136年解潜、王彦军内讧,都被罢免,刘锜被任命统领其军(王彦军就是“八字军”),自此他才有自己的部队。
   1140年五月,金朝分兵四路向宋大举进攻,完颜宗弼率主力10余万,于十二日攻入东京开封府,十四日,又克南京应天府,尔后挥师南下。是时新任东京副留守的刘锜率“八字军”1.8万人由临安府沿水路北上东京赴任,十五日,行至顺昌府时,得悉金军已毁约攻占东京,前锋已进至距顺昌300余里的陈州。顺昌北濒颍水,南临淮河,是屏卫淮河之要点,亦为金军南下必经之地。刘锜闻知顺昌粮草充足,决意与知府陈规协力守城,阻遏金军南下。为激励军民誓死抗击金军,他下令凿沉船只,示无退意,并将城外数千户百姓迁入城内,分遣部将扼守四门,派出斥堠侦探金军动向,发动民众整修城防,增筑壁垒,于城外筑羊马垣,预设伏兵,经过六昼夜紧张准备,初步完成防御部署。二十五日,金军前锋数千骑渡过颍水,进至顺昌郊外。刘锜从被俘获的金军干户口供中得知,金将韩常等部在城北30余里的白龙涡下营。刘锜乘其立足未稳,遣兵夜袭,初战告捷。二十九日,金三路都统完颜褒、龙虎大王突合速与韩常等合军3万余众,进至顺昌城下。宋军敞开城门,使金军疑不敢进,刘锜乘其犹豫,令守城宋军施放劲弓强弩,待其退却,又命步卒出城追击,金军仓皇争渡颍河后撤,溺死者甚众。六月初二;刘锜又乘雷雨之夜,遣军夜袭金营,获胜而归。完颜褒等攻城受挫,遣人急赴东京向完颜宗弼求援。初五,刘锜获悉金军主力来援,决计背城一战,于死中求生。刘锜为麻痹金军,让部将曹成故意被金军俘获,去金营行间,曹成慌称刘锜喜好声色,不懂战守。完颜宗弼轻信,为加快行军速度,留下攻城器械、砲具,令军轻装急进,不到七天疾驰1200余里,于初七进抵顺昌,并对众将折箭为誓,决计一日破城。初九晨,完颜宗弼督军向顺昌东、西两门发起猛攻。刘锜在早晨凉爽时,坚守不战,待午后天气炎热,金军人困马乏时,先遣军数百出西门佯攻,金军刚欲接战,刘锜另以精兵数千潜出南门,突入敌阵,与金军短兵搏杀,一举歼金军精锐5000余人。在激战时,宗弼自率3000重甲精骑“铁浮图”(也就是连环马了)往来为援,又以“拐子马”从两翼包抄,宋军步兵以长枪大斧击之,斩获极多。完颜宗弼遭此重创,遂移营城西,掘堑自卫,企图久困顺昌。是日大雨,刘锜遣军夜袭,使金军难保安宁。十二日,完颜宗弼被迫解围撤军,退归东京。刘锜以顺昌城为防御要点,利用金军远来兵疲,不惯酷暑,不善夜战的弱点,采用以逸待劳,以攻为守,以长击短的战法,大败金军主力,粉碎了金军的进攻,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制骑的著名战例。战后晋升为武泰军节度使、沿淮制置使。1141年,金军又大举南侵,他率军从太平州渡江,与金军在柘皋隔石梁河对峙,命将士积柴为桥,同杨沂中等过河大败金军。战后,被秦桧等主和派所排挤,解除兵权,知荆南府。1161年,金帝完颜亮大举攻宋,高宗命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统率诸路军马。他在皂角林设伏,击败金军,但大将王权不停从他调遣,以至兵败,他因年高病重,请求解除兵权。次年病逝。
      刘锜在抗金名将中属于较低调的一个,其实他足智多谋,实力在这些人中仅次于岳、韩而已,顺昌一战面对宗弼的精兵(“铁浮图” 和“拐子马”都是金军最精锐的部队)能以少胜多,充分体现其将才。刘锜之死,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抗金名将”成为历史名词,而宋金之间也开始了一段时期的和平相处。

2006-5-23 15:38 山中立国
最后这张的清晰度好了很多~:D

2006-5-23 15:55 Stlouis27
的确,最后一张已作的相当好了.不过诚如广翔兄列传所言,是否去掉刀加上箭囊更显出其善射呢

2006-5-23 17:00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Stlouis27[/i] 于 2006-5-23 15:55 发表
的确,最后一张已作的相当好了.不过诚如广翔兄列传所言,是否去掉刀加上箭囊更显出其善射呢 [/quote]
开始是想用箭囊,但换了几个配这身甲胄整体感觉都不是很好,最后还是选则用剑了

2006-5-23 17:25 梅呤雪
其实最后这张图不配带武器会更好些.配带了武器反而影响了这张图的美观.:rolleyes:

2006-5-23 21:4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于(今甘肃静宁)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6o[/img]
随兄吴玠参加“富平之战”,参与“和尚原之战”,参与“仙人关之战”。又攻占秦州,大败金兵于秦州北的剡家湾(参见剡家湾之战),收复陕北一些州县,声振关中。

2006-5-24 12:58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德顺军陇于(今甘肃静宁)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6k[/img]
坚守和尚原北山,以逸待劳,轮番作战,连战三天,金军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败。宗弼率金兵数万,玠命诸将造劲弓强弩,轮番发射,号“驻队矢”,箭射如雨,宗弼大败。和尚原之战,后被列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

2006-5-24 19:14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杨延昭(958~1014):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86[/img]
自幼随父杨业守御边关,屡胜辽军。端拱年间,知景州(今河北景县),咸平二年(999),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十月,辽军攻宋,他率军3000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军攻城甚急,他集城中军民日夜坚守。时逢天寒,命众连夜以水浇城,顿时结冰,滑不可攀。辽军攻城不克,引兵南下,他乘势追击,辽军死伤甚众。三年冬,辽军又派数千骑进攻,他设伏兵于遂城西之羊山,遣将诱辽军至羊山脚下,伏兵突起,大败辽军。遂城因辽军屡攻不克,被誉为“铁遂城”。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下,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境内。他上书真宗,建议趁辽军孤军深入,人马疲惫,命诸军扼守要路,乘机歼敌。建议未获答复,便率部进抵辽境,获胜而还。二年,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杨延昭守边关20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军民爱戴。大中祥符七年卒。

2006-5-25 10:1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孟珙(1195~1246):字璞玉,随州枣阳(今属湖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8u[/img]
其四世祖孟安曾任岳飞部下军官。少年从父孟宗政军中,1217年,金人犯襄阳,孟珙料其必犯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同意,等宋军临渡布阵时金人果真到来,宋军趁其半渡出伏兵击之,歼其一半兵马。宗政奉命救援枣阳,在战阵中父子失散,孟珙望见敌骑中有白袍白马者,说:“那是我父亲。”急忙率骑兵突阵,救出其父。1219年,完颜讹可率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聚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都惊服。孟宗政命孟珙取它道偷袭金人,破18砦,斩首千余级,缴获大量军器,金人逃走。其父死后统领其旧部忠顺军,屡挫金军,授京西路兵马钤辖。1233年,金将武仙率兵进攻光化,企图迎金帝入四川,以避蒙古军兵锋。孟珙率军击败金军,斩杀约5000人;继又乘胜进攻武仙大营,俘获金兵约7万,粉碎了金帝入川的企图。金帝后逃奔蔡州,蒙古军攻城数月不克。十月,宋廷应蒙古之约,派孟珙率军2万,运粮30万石,与蒙古军会师蔡州城下。十一月,金以万余人自东门出战,孟珙率部邀其归路,掩杀至汝水,从被俘军士处得知城中断粮,遂与蒙古将塔察儿分别加强防御,以防金军突围。塔察儿遣部将张柔率精兵5000攻城受挫,张柔中箭,孟珙遣先锋将其救出。十二月,孟珙率部败金军于石桥,进克柴潭楼,斩俘金军500余。翌年一月,蒙宋联军向蔡州发起总攻。金哀宗完颜守绪见势危急传位完颜承麟。蒙古塔察儿率部攻西城,孟珙攻南门。他指挥宋军首先突破南门,使蒙古军得以顺利入城,金亡。
    1236年,蒙古军攻宋,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十月蒙古军继续南攻江陵。孟珙被派遣赴援,他先遣民兵部将张顺渡江,自率主力继进。时蒙古军在枝江、监利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孟珙施疑兵计,以少示众,昼则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循环往复,夜则沿江列炬,绵亘数十里,并亲自指挥袭击蒙古军,连破24寨,夺回被掠军民2万多人。蒙古军被迫北撤。1237年十月,蒙古将口温不花与张柔率军南侵,屯黄州西北隅。孟珙入城回援,驻帐城楼指挥。见蒙古军欲乘船渡江,以战舰冲蒙古军船阵,蒙古军欲逃走,宋军四面合击,缴获船200艘。蒙古军复以步骑夺占东堤,孟珙挥军击退蒙古军,收复东堤。口温不花遣回回、河西兵增援。孟珙乘夜袭寨,致其惊乱,互相攻击。蒙古军白天挖地道攻城,焚团楼。孟珙率军奋战,并于城内筑月城,掘万人坑。1238年春,蒙古遣重刑囚犯自地道突入城中,尽堕坑中。宋军于月城上,发炮投石,蒙古军不能支,撤围而走。十月,孟珙认为欲收复襄、樊,必先取郢以通粮饷,取荆门军方可出奇兵。他到岳州后,召诸将指授方略,发兵北进。刘全等将领陆续收复郢州、荆门军、信阳军、樊城。1239年四月二日,江海率军直趋襄阳,刘廷美为内应献城,宋军遂复襄阳。孟珙在收复襄阳后,即奏请置重兵于襄阳,建立军事重镇。孟珙遂以江陵为基地,以襄阳为重镇,大兴屯田,训练军伍,使荆襄战场出现转机。随后,他以四川安抚使驻守江陵,继续抗蒙。1239年冬宋军又在他的部署下在大垭寨之战中击败蒙古军,他随后又乘胜遣军收复夔州,挫败了蒙古军从三峡入两湖的企图。1246年九月病卒。孟珙对来访者不论身份高低,从士人到老兵都以礼接待。喜欢易经和佛学,自号 “无庵居士”。 其兄孟璟、其弟孟璋、孟瑛都在军中为将。
    孟珙攻灭奄奄一息的金国,也不算什么本事,可是后来连败正当全盛时期的蒙古兵,在当时的世界上就

2006-5-25 20:2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梁红玉(?--1135):淮安北辰坊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9c[/img]
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因家贫战乱流离润州为妓。遇韩世忠于军中,嫁之,屡助韩建立功勋。建炎3年(1129)3月,韩世忠守秀州,叛臣苗傅取梁红玉及其子韩亮至军中为人质。梁诡称同意劝韩与之同谋,取诏去秀州召韩入都,平定了苗刘之乱。因此,朝廷封梁为安国夫人,给内俸以宠之,功臣妻给俸自此始。建炎4年,助韩世忠守镇江,与金人大战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指挥作战48天。以8000宋兵打败10万金兵,创造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由于疏忽,致金人逃走,梁上书劾韩“失机纵敌,乞加罪责,举朝为之动色”。韩世忠守楚州,梁实归故里,亲自织薄为屋,帮助韩练兵作战。后被封为杨国夫人。死后,与韩同葬苏州灵岩山。

2006-5-26 00:15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8x[/img]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一听到敌至,马上又起来冲锋,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他深为戍边名臣范仲淹、韩琦器重,累升至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1052年,广源州部族首领侬智高称帝,建大南国,攻占广南九州,斩、俘宋将多人,一时岭外骚动,宋廷深以为忧。狄青奉命率兵3万进击。他先严惩违令出兵招致失败的广西钤辖陈曙等,以正军纪,又借元宵节佯令休兵十日,大宴将佐,以麻痹侬军,暗于次日率精锐冒雨取捷径袭占昆仑关。侬智高见无险可守,倾其号称10万之众,列阵于归仁铺,企图决战。狄青避其锋锐,令精骑从左右翼冲杀侬之中军,大败侬军,次日,收复邕州,歼万余人。侬智高逃大理。1053年,升枢密使(以普通士兵出身而官至枢密使的,北宋时期仅有他一人)。狄青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喜读兵书,以范仲淹赠言“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自勉。1056年因文彦博的谗言被贬,出判陈州,次年三月以忧愤卒。
    狄青以普通士兵出身,脸上刺有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常有同僚甚至下级取笑他,他也不生气。宋仁宗劝他用药除去,他不肯,说:“陛下不问我的出身破格提升我,狄青如果不是因为这两行字,又怎么有今天的地位?我留下这个,就是为了让天下的健儿知道有这样的名位在等着他们!”欧阳修、文彦博等文人常以莫名其妙的所谓异兆(包括把水灾归罪于狄青身为武将任高官!)和武将不能掌权为由弹劾他,终于使他才作了四年枢密使就被外判陈州。宋仁宗和文彦博还每月派去两次使者,命为探望实为监视,令他不久忧愤而死。呜呼!宋之亡者,非亡于辽、夏、金、元之兵,亡于儒生辈也。若辈至元时位列妓女之下,亦幸也;若以愚见,则列其于豚犬之下矣!

2006-5-26 00:30 山中立国
广翔公似乎很喜欢额前带“V”型装饰的头盔嘛~
不过除了央视版三国演义,还没见过其他中国式头盔有这种装饰,有没有多点说明啊?有点兴趣哦~:rolleyes:

2006-5-26 00:56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山中立国[/i] 于 2006-5-26 00:30 发表
广翔公似乎很喜欢额前带“V”型装饰的头盔嘛~
不过除了央视版三国演义,还没见过其他中国式头盔有这种装饰,有没有多点说明啊?有点兴趣哦~:rolleyes: [/quote]
主要是自己的审美观:lol:,不太喜欢圆圆秃秃的头盔,所以修饰一下
看三国演义时,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时关、张、赵以及周瑜的头盔
印像当中在有关宋、明时期的电视剧中看到过此类头盔,没有特意研究过

2006-5-26 06:52 裴元庆
[quote]原帖由 [i]广翔公[/i] 于 2006-5-25 20:29 发表
梁红玉(?--1135):淮安北辰坊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9c[/img]
宋代著名抗金女英雄,因家贫战乱流离润州为妓。遇韩世忠于军中,嫁之,屡助韩建立功勋。建炎3年(1129)3月,韩世忠 ... [/quote]
这张不错,目前来说是比较好的一张。比我原来那张做的好。

2006-5-26 10:54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quote]原帖由 [i]裴元庆[/i] 于 2006-5-26 06:52 发表

这张不错,目前来说是比较好的一张。比我原来那张做的好。 [/quote]
很少作女性头像,看来效果还不错:lol:谢谢

高怀德(926~982),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ar[/img]
大将高行周之子,忠厚倜傥、武勇过人。944年,辽军犯境,晋朝廷以高行周为北面行军都部署,高怀德年方18岁,就向父亲要求随军出战,高行周很高兴,准他随军。晋军在戚城遭遇辽军,被团团围困,又没有援兵,高怀德临危不惧,持弓左右射敌,又纵横驰突,所向披靡,救父亲突出重围,以功领罗州刺史。晋末,辽军再次入侵,高行周前往抵御,留高怀德守睢阳,后杜重威投降辽军,京东诸州盗贼四起,高怀德坚壁清野,敌军无可奈何,高行周回军后纷纷逃走。954年,任先锋都虞候,从周世宗柴荣于高平大败北汉军。956年,从征南唐,率军战于庐州城下,斩700余人。957年,周世宗柴荣进攻南唐的寿州,南唐军筑连环寨据守,高怀德奉命侦察其营,他率数十骑乘夜渡淮,拂晓突临寿州城下,以少击众,擒获一员裨将,察明了南唐军虚实,受到柴荣赞赏。某次柴荣骑马到淮河边观看敌营,突然见到一将军追击敌军,夺槊而回,柴荣一问原来是高怀德,柴荣亲自前往慰劳。959年,随柴荣攻辽。后拥立赵匡胤称帝,受封殿前副都点检。960年四月,李筠叛宋,联合北汉,高怀德与石守信率前军前往平定。五月,于泽州南击破李筠军3万,俘北汉将范守图,斩北汉将卢赞。十月,参加平定扬州李重进叛乱。979年,随宋太宗赵匡义灭北汉。982年病逝。
      高怀德将门之子,不喜欢读书,不拘小节。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好射猎,曾经露宿三五日,累计射得狐兔数百只。有时正在招待客人,突然招呼都不打一个,就把别人晾在一边,自己带着数十人从侧门出去,直赴郊区射猎。

[[i] 本帖最后由 广翔公 于 2006-5-26 11:09 编辑 [/i]]

2006-5-26 14:3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杨再兴(?~1140),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by[/img]
本为流寇曹成的部将,1132年,岳飞率军征讨曹成,闰四月,攻入莫邪关。岳飞部将韩顺夫解鞍脱甲,以所虏的妇女陪酒(岳家军的军纪看来也不是传说的那么严明)。杨再兴率众直入其营,斩杀韩顺夫,宋军被迫从关内撤出。岳飞部将张宪和王经率军来到关下,杨再兴出战,又杀死岳飞弟岳翻。后曹成战败,杨再兴逃走,但被张宪率军追上,杨再兴踪马跳入涧中,张宪准备射杀他,杨再兴说:“我是好汉,别杀我,擒我去见岳将军。”于是受缚。岳飞见到杨再兴,很欣赏他,解开了他的绑绳,说:“你是我的同乡,我也知道你是条好汉。我不杀你,你从此要改过自新,以忠义报效国家。”杨再兴拜谢,从此随岳飞作战,翻开了他生命的另一页。
    1136年,岳飞屯军襄阳以图中原,派杨再兴出兵收复西京长水县。八月十三日,杨再兴与数千伪齐军在业阳遭遇,一战斩杀伪齐将孙都统及五百余敌军,擒获伪齐统制满在及将吏百人,余众溃逃。第二天,又与伪齐将张宣赞率领的2000敌军战于孙洪涧,获胜,收复长水县,缴获粮食二万石,马万余匹。杨再兴随后率军至蔡州,焚烧了伪齐军的粮食。
    1140年,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军,完颜宗弼大怒,联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的军队进逼。岳飞遣儿子岳云迎击,鏖战数十合,金军不支。杨再兴这时开始发挥他恐怖的实力,他单骑突入金军阵中,想生擒宗弼,但是没有找到,一路手杀数百人而还,身受创伤数十处。宗弼气得发疯,顿兵12万于临颍。杨再兴率300骑兵巡逻,突然于小商桥遇敌,杨再兴率军杀死敌军2000余人,以及万户撒八孛堇和千户百人。杨再兴军因为寡不敌众,最后全部牺牲。后来岳飞找回他的尸体,将其火化,居然得到箭镞二升。

2006-5-26 21:59 Stlouis27
感觉杨再兴的眼有点无神呢!能调整一下吗

2006-5-26 22:05 广翔公
[quote]原帖由 [i]Stlouis27[/i] 于 2006-5-26 21:59 发表
感觉杨再兴的眼有点无神呢!能调整一下吗 [/quote]
眼神原型就是这样,以我目前的水平还不能改变:q))+
其实人物是随便安上的,不一定很合适,觉得他不像杨再兴可以用做别人的头像:lol:

2006-5-26 22:06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牛皋,字伯远(1087~1147),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bz[/img]
他远比1103年出生的岳飞年长,所以《说岳全传》中说他拜岳飞为义兄就明显是虚构了。牛皋出身射士。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牛皋组织义军抵抗,屡胜金军。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后,牛皋受他指挥,奉命进攻鲁山的盗首杨进,三战三胜,击溃盗贼。金军攻京西,牛皋出战,十余战皆胜,受封果州团练使。金军进犯江西,从荆门回军,牛皋率军伏击,获胜。又和金将孛堇战于鲁山邓家桥,获胜。伪齐军向金军借兵后来犯,牛皋又以伏击破敌,擒获敌酋郑务儿。
      1133年,岳飞统制江西、湖北军务时,牛皋奉命加入岳家军。岳飞见到牛皋后非常高兴,即命牛皋为唐、邓、襄、郢四州的安抚使,后又任牛皋为中部统领。1134年,伪齐大将李成勾结金兵入侵,攻破襄阳六郡,伪齐将王嵩占据随州,岳飞派牛皋出战,牛皋只带三天的口粮,誓死拿下随州。结果口粮未用完就已攻下随州,生擒王嵩,俘敌5000人。李成退据襄阳,又被牛皋率骑兵击败,岳家军顺势收复襄阳。金兵攻打淮西,岳飞令牛皋先渡江迎敌。伪齐派骑兵5000人进攻庐州,牛皋出阵,远望着金将大叫:“牛皋在此,尔辈胡为?”敌军愕然,不战而溃。牛皋乘胜追击30余里,杀死大半的敌军,斩其副都统及千户五人,百户数十人,声威远扬。1135年,牛皋随岳飞征讨杨么。杨么兵败,投水自杀,被牛皋擒获。1140年,岳飞进军中原,牛皋奉命进攻京西一带,所向披靡,直抵黄河沿岸,屡立战功。
      秦桧杀害岳飞后,十分惧怕牛皋。1147年三月初三,密令都统制田师中,以宴请各路大将为名,用毒酒将牛皋害死。牛皋临死前悲愤地说:“牛皋年六十一岁,官至侍从,已经足够了,所恨的就是南北通和,使我不能马革裹尸而死,而死在屋檐下而已!”

2006-5-27 11:4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魏胜(1120~1164),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cu[/img]
智勇双全,擅长骑射。出身农家,应募为弓箭手。1159年,金主完颜亮决定侵宋,实行暴政。魏胜乘机于1161年七月聚众300人起义抗金,八月一日,渡过淮河,攻克涟水城。遂进攻海州,金郡守高文富派兵迎击,被魏胜击败,直追至城下,高文富闭城自守。魏胜多张旗帜,大举烟火,以虚张声势,又派人到诸门,向守城军民宣告金国背盟侵略和宋朝宽大爱民之意,守城军民开门迎接,魏胜攻入城中,生擒高文富,杀死顽抗的高文富之子高安仁等千余人。魏胜继而收复州辖怀仁、朐山、东海、沭阳诸县,声势大震。魏胜自称制置司前军都统制,招募义勇,得到数千人,整编队伍,分忠义兵为5军,据险设防,严阵以待。
      金将蒙括镇国率兵万余夺海州,魏胜设伏于州北新桥。及金军至,以伏击大败金军,斩千余人,降300余人。十月,沂州苍山义军遭金军围困,魏胜闻讯后提兵往救,中伏被围。魏胜单骑殿后,挥舞大刀奋击。金军知道魏胜必是大将,派遣500骑兵将他团团围困,魏胜身中数十枪,奋勇冲破金军阵势,金军追击,魏胜战马中箭跌倒,魏胜下马步行入寨,金军无人敢挡。金军围住寨子,断绝水源,寨中只好杀牛马喝血,魏胜默默祈祷,居然得雨(书上说的,别说我宣扬迷信)。
      魏胜料金军必复攻海州,于是佯作退兵,诱金军追击,以解苍山之围。金军果撤围尾追,至海州连攻7日不克。魏胜率军反击,又败金军。期间他的鼻子曾中箭,牙齿折断,以至不能进食,仍然督军力战。魏胜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宋朝廷都不知道,直到某次宋将李宝派其子李公佐从海路侦察敌情,在海州上岸后遇到魏胜部将,才得知魏胜的大功。不久完颜亮举兵渡淮,担心魏胜威胁侧后,分兵数万攻海州。此时李宝率水军击败金国水军后于东海登陆,与魏胜军内外夹击,于新桥以火攻击败金军。魏胜取胜后又回海州。金军来攻关门,魏胜登上关门,奏乐饮酒、犒赏士卒,命部下固守不战,金军进攻时他就带少量士卒凭借险隘阻击,金军知道无法取胜,就派人转而渡河,企图袭击关后,魏胜收兵,金军追击,将要追击时,魏胜大喝:“魏胜在此!”金军大惊,不敢追击。魏胜军入城后,金军开往城东,准备绕过砂堰安营。魏胜早已占据砂堰,金军连攻数日,无法通过。后来因为新兵没有经验,使金军得以过河。魏胜于是收兵,金军前来追赶,魏胜单骑断后,大声呵斥金军,金军500人望风而走,使得部下得以入城,剩下未入城的兵士从城南入西门,金军又来追,魏胜突然从后面出现,斩杀数人,金军溃散,剩下的部下也得以入城。魏胜随后又派儿子魏昌和义军首领张荣,带着旗榜去山东招募忠义之士。金军多次猛攻,不但不能攻下,反而伤亡惨重,于是筑起长垣围困海州,完颜亮被刺后,金军撤退。
      魏胜擅用大刀,能左右开弓。他的旗帜上写着“山东魏胜”,金军见到后无不撤退,魏胜就做了同样的旗帜十余支,交给部下,作战时动不动就展开,搞得金军头昏脑涨。魏胜刚起兵时,无处征收粮饷,又没有什么府库钱粮。魏胜开市交易,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在军中时刻保持警惕,每天都象在作战一样。魏胜重视训练,部下士卒都是精锐。每次捉到金国间谍,他都给予酒食,厚加赏赐后放回;每次有北方来归顺的人,他都与之同吃同住,以示不疑。他又通过李宝向宋廷要求官衔,用以笼络投宋的人。
      金山东路都统、总管率兵十万进攻海州,魏胜和李宝的水军夹击,大破金军,斩首不计其数,堰水为之不流。次年,金复遣五斤太师发诸路兵20余万往攻海州,魏胜选勇士3000余骑,拒守石闼堰,凭险阻击,屡挫金军攻势。及金军盛集,魏胜再施疑兵,偃旗息鼓,寂若无人。金军惊疑,数日不敢进兵。后金军植云梯,置砲石,负土填壕,四面合围;魏胜待金军逼近,突然鸣鼓张旗,矢石齐发,投火牛,晒镕液,反击3昼夜。金军死伤甚众,于是罢攻,修城垒,阻河道,欲长围久困。魏胜则白天遣奇兵袭扰,夜晚出精兵掩击金营,焚毁其攻城具械。又得李宝遣军来援,两军合击大败金军于北砂巷,斩首不计其数,金军半数淹死在湫水河中。
      魏胜还是个天才的发明家,他自己设计制造了如意战车数百辆,砲车数十辆,车上装有兽面木牌,大枪数十支,挂上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前进,里面可乘五十人。行军时装载辎重盔甲武器,停止时则连接起来作为营寨,看上去犹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抵御箭簇。列阵时则以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上面安装床子弩,箭大如凿,一矢能射穿数人,发三矢可达数百步外。炮车在阵中央,发射火石炮弹,射程可达二百步。遇到敌军,则阵间发射弓弩炮石,敌军靠近阵门则刀斧枪手突出,交阵则出骑兵,两相掩击,得胜拔阵追袭,稍有不利可以入阵稍事休息。士卒不疲劳,进退俱利。魏胜又把图样献给朝廷,朝廷命令诸军按样式仿造。魏胜堪称坦克的发明者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装甲兵指挥官,然而这些东西似乎并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坦克的发明权居然被一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攫取了,实在可惜。
      1164年,宋廷以议和撤海州戍兵,命魏胜徙知楚州。十一月,金南征都统徒单克宁乘和议未决,宋军防御懈怠之机,率军突袭清河口。魏胜率诸军阻击,镇江都统刘宝借口与金议和,拒不出兵相助,致魏胜孤军悬进,苦战竟日,矢尽援绝。某天魏胜对部下说:“我可能要战死在这里了,逃脱的人把情况报告皇帝。”于是命令步兵前行,骑兵断后,走到淮阴东18里处遇敌,他中箭堕马,壮烈牺牲,楚州失陷。魏胜余部逃脱后向宋廷报告刘宝不发援兵,刘宝被削职抄家,贬值琼州而死。

2006-5-27 19:49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

王德(?~1155),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c0[/img]
以武勇应募从军,归于宋将姚古部下。金军入侵,姚古屯军于怀、泽之间,派王德前往侦察,他斩杀一员金军头目而回。姚古问:“还能再去吗?”王德率16名骑兵直入隆德府治,活捉金军委任的太守姚太师,敌军前往拦截,王德手杀数十人,敌军惊恐,无人敢再上前。姚古将姚太师解送朝廷,宋钦宗赵桓询问他情况,姚太师说:“我被擒时,只见到一个夜叉而已。”从此王德就有了“王夜叉”的绰号。
        1127年,王德改归刘光世部下,讨平济南的盗首李昱、池阳的盗首张遇。刘光世征讨李成,王德率百名骑兵侦察,到达蔡州上蔡的驿口桥,遇到李成军。李成军以为王德是诱敌的军队,于是准备向西行。王德突然大呼:“王师大军到了!”李成军大惊溃退,王德追击,斩获甚众。李成逃到新息,收拾散兵再战,见到刘光世张开伞盖,不穿盔甲,知道是宋军主帅,率兵围攻。王德保护刘光世突围回到军中,率兵反击,又击败李成,被封为武略大夫。
        1129年春,金军攻扬州,王德退守宣化。叛将张昱、张彦围攻和州,太守张绩向王德求援,王德马上率兵抵达,叛军毫无准备,溃散,宋军击斩张昱,俘获兵马万余。苗傅、刘正彦发动叛乱被击败后,逃入闽中,王德受命随韩世忠追击。王德坚持要自取功名,而韩世忠坚持要王德受自己指挥,派亲将陈彦章在信州拦截王德。陈彦章拔刀砍王德,王德杀死陈彦章,率兵追击叛军,斩苗瑀,擒马柔吉。韩世忠告王德擅杀,王德被捕下狱。侍御史赵鼎认为应当处死王德,宋高宗赵构赦免了他。
        不久王德被刘光世启用为前军统制,受命征讨信州变民首领王念经。王德军走到饶州,刚好遇上王念经的部下刘文舜围城,王德率兵进攻,刘文舜请求投降。王德同意,待他来投后却将他杀死,但没有追究他的部下。然后又对部下说:“王念经听说我留宿在饶州,肯定不做准备。”于是急行军,一鼓擒获王念经,以功加武显大夫、荣州刺史。
        1130年,刘光世镇守京口,以王德为都统制。金军南侵,刘光世准备退保丹阳,王德请求以死守江,诸将分军扼守险要,然后渡江袭金军,收复真、扬数郡。既而又在扬州以北遇到金军,其中有一个披着重铠突阵的,王德策马前往呵斥他,他直取王德,王德一刀就把他砍下马来。敌军大惊,王德乘机突击,杀敌数以万计。1131年,率军征讨秀州变民首领邵青。与其战于崇明沙,他亲自执旗率兵,拔寨栅突入敌营,变民军溃败。不久,变民军又来挑战,王德得到情报,知道对方准备用火牛阵,王德笑着说:“这是古代的战法,可一不可再,敌军不知变通,必为我所擒。”交战时,王德先命令前军拉满弓,火牛一出,宋军万箭齐发,火牛都反向变民军冲去,变民军被全歼。邵青自缚请罪,被王德献给朝廷。赵构召见王德,慰劳褒赏。
        1133年,刘光世被调去镇守别处,韩世忠受命代替其职,王德受他指挥。王德带领数十骑去迎韩世忠,看到韩世忠快要到达,他下马站在路左边,大声说:“擅杀陈彦章,王德迎马头请死。”韩世忠下马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您是好汉,以往的小事我没有放在心上。”于是设酒款待,二人尽欢而别。1134年春,金军在江北掠夺,攻破滁州。王德渡江袭击,追至桑根,擒获女真万户卢孛一人,千户十余人。1136年冬,刘豫派其子刘麟、刘猊率兵30万,分东西二路攻宋,杨沂中、张宗颜、田师中、王德等分兵抵御,于藕塘大败刘猊兵,刘猊单身逃走;刘麟闻讯也逃走。王德追至寿春,没有追上,缴获了粮船400艘。1137年,王德驻军合肥,受命统率刘光世的所有部队,以郦琼为他的副将。郦琼以居于王德之下为耻,率众叛逃,投奔了刘豫。1138年,王德受命归张俊指挥,部下军队被改名为“锐胜军”。
        1140年,张俊命王德取宿州。王德率军从寿春驰至蕲县,金军游骑兵也到城下,王德于是入城,偃旗息鼓,金军见状退去。王德立刻急行军到宿州,于夜半抵达金军营外。敌将高统军压汴水布阵,马秦、耶律温率军3000挑战。王德策马先渡河,步骑随之。他远远对着敌军叫道:“我和金人大小百战,名王贵酋无不被我打得粉碎,你们又能干什么?”敌军大批投降,马秦、耶律温逃回城中。王德来到城下,呼叫马秦,晓以大义,马秦缒城而下。王德又命其子王顺攻城,先登。马秦又带耶律温归降。王德乘胜直趋亳州,和张俊于城父会师。当时叛将郦琼屯军在亳州,听说王德到来,对手下说:“夜叉可不容易抵挡。”于是率军逃走。王德进入亳州,对张俊说:“现在兵威已振,请乘着破竹之势,进取东都。”张俊认为太困难,于是班师。王德此战居功第一,被拜为兴宁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又晋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受封陇西郡侯。
      1141年正月,完颜宗弼趁岳飞军受宋朝廷之命、被迫回军之机,率骑兵号称10余万入侵,渡淮河、破寿春,长驱直入,游骑兵甚至到达长江。宋朝廷命杨沂中、刘锜和张俊北上迎敌。张俊准备分军守南岸,王德说:“淮河是长江的屏障,弃淮河不守,这是唇亡齿寒啊。敌军从数千里外远来,粮道肯定不继,趁他们尚未准备好进攻,可以挫他们的士气;如果耽误了战机,淮河一带就非我们所有了。”张俊犹豫不决。王德坚持说:“我父子愿意先渡江,待攻下和州后北渡。”张俊于是准许王德立刻渡江,张俊率军随后。王德在渡江时说:“明天在和州吃早饭。”果然在夜间攻下和州,早晨迎接张俊大军进入。金军退保昭关,又被王德打得败逃。追至柘皋,与金人隔石梁河对峙。当地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适逢大雨,河水暴涨,金军毁桥以阻宋军渡河。二月十七,刘锜军进到河东,即命士兵架桥。次日,宋军各部齐集,准备攻击金军,唯独张俊军未到。统制田师中准备等张俊到达后才发动进攻,王德大怒说:“这是极好的战机,错过了就再也等不到了!”自己上马率军准备进攻。完颜宗弼以骑兵分左右两翼,夹道而阵,企图合击宋军。杨沂中挥军从上游渡河,进击受挫。王德见状说:“金军右翼为劲骑,我亲自攻击。”随即挥师过桥猛攻。一名金军军官跃马出阵,王德一箭将他射死,乘金军阵势混乱之机冲杀。金军以其劲旅“拐子马”抵抗,杨沂中令万余士兵手持长斧,如墙而进,奋力斫杀,大破“拐子马”。金军败逃至紫金山,王德又追击破之。刘锜大为折服,对王德说:“早就听说您勇猛如神,现在亲眼见到了。我愿意以兄礼事您。”宋军接着又在店步击败金军,乘胜收复庐州。柘皋之战,宋军斩杀金军万余人,阻止了金军南下,仅伤亡900余人。王德后来又历任清远军节度使等职,1155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王琪、王顺,也以骁勇闻名。

2006-5-27 22:30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最后一位)

[size=3]广翔自制头像第四部——宋、金、辽、夏人物(最后一位)[/size]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d5[/img]
风骨伟岸,目光如电,勇力过人。18岁从军,参加攻西夏的战争,多有先登和单挑斩将之功。1120年以偏将至浙江参加镇压方腊民变,亲自提戈入清溪峒,斩杀数十人,活捉方腊,但被冒功,没得到奖赏。宋金战争初,在北方力抗金军,以数十骑击败金军2000余骑。积功升武节郎、武节大夫。在济州率千人战金军数万,单骑冲入金军阵内斩其首领。之后护卫赵构南下,任御营左都统制。1129年,率军平息宋将苗傅、刘正彦兵变,救赵构出危,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1130年,金将完颜宗弼在攻掠临安等地后北返。韩世忠率水师在镇江截其于焦山、金山之间。完颜宗弼乘夜到镇江金山龙王庙侦察,几被韩世忠伏兵所俘。此后双方在长江上展开激战,韩世忠夫人梁氏亲自擂鼓助威,士气大振,重挫金军。完颜宗弼愿尽归所掠财物假道北归,被韩世忠严词拒绝。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亦率军沿江追击,且战且行,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金令监军完颜昌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在宋军的阻击下,金军进入了河道湮塞的黄天荡,前进无路,后退受阻,长达40日,处境艰危,后完颜宗弼得乡人建议,一夜之间凿通老鹳河故道30里,于四月十二日,逃出黄天荡,反居宋军上游。撤退到建康、又遭岳飞阻击。宗弼本拟自龙湾渡江到淮西,后闻太一率援军至真州接应,乃折返黄天荡,并决定从此渡江,与太一会师。韩世忠水军仍在江中待机阻击。于是,太一军屯长江北岸,宗弼军驻长江南岸,韩世忠泊于金山脚下,形成对峙之势。韩世忠水军多海舰,形体高大,稳性好,攻击力强。为了发挥这个优势,韩世忠令工匠制作了许多用铁链联结的大铁钩,并挑选健壮的水兵练习使用,用以对付金军的小战船。四月十二日清晨,金水军首先发起进攻,韩世忠水军分两路迎战,陷敌人于背腹受击的境地。南宋战船乘风扬帆,往来如飞,居高临下用大钩钩住敌船一舷,使劲——拽,敌船便随之倾覆。宋军再一次获胜。为寻破敌之计,金军宗弼出榜招贤。有一姓王的福建人(这家伙也算汉人吗?)建议在战船内装土,上铺木板,两舷凿洞安置桨棹,待无风时出击,可用火箭射宋船篷帆。船内装土,可以增大船的稳性,不易倾覆。铺上木板,使对方无处下钩。无风时出击,既可避免小船不耐风波的弱点,又可发挥小船机动灵活的优势,而宋船体积大,无风不能动,成了火攻的好对象。宗弼采纳了这个建议。
      四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江上无风。宗弼令小船出击,韩世忠迎战江心。金军船小,奋力划桨,快速机动。宋船笨重,无风难动。宗弼命善射者乘小船以火箭射其篷帆。顿时,宋阵烟焰蔽天,漫江大火,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宋军大败,金军遂得以渡江北归。
    此后,韩世忠被调往福建镇压范汝为民变。1134年,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率军在大仪设伏,毙伤金军甚众,俘其别将挞孛也等数百人。1135年,升少保。不久又升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将楚州建成军事重镇。1140年于泇口镇击败金军。又遣解元击金人于潭城,刘宝击于千秋湖,都取得胜利。进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他屡挫金军,在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侵犯。他多次上疏,反对宋廷对金屈服议和。1141年,被召还临安,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岳飞冤狱,别人都不敢出声,他则当面诘责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终因其抗金主张不被朝廷采纳,乃自请解职。63岁病逝,追封蕲王。他统兵驭将有方,所部号为“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所造克敌弓、连锁甲等兵器以及训练骑射的方法,在宋军中广为运用。

2006-5-27 22:37 lj197705
有空做一下封神演义吧

2006-5-27 23:27 寻梦的猎人
这也太神速了吧。。。。。。。。:^%

2006-5-28 10:42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

[size=3]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size]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ec[/img]
初务农,1352年投郭子兴军,与朱元璋一见如故,从其取定远。1355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克集庆。继又率部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1363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1艘,使得军威大振,为最后获胜立下大功。1364年,因功升左相国。1365年,以大将军率师征张士诚,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采取了两路并进,钳击益都的战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将义兵都元帅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师次下邳,开始分兵两路:西路由张兴祖率宣武等卫军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东平;东路由徐达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徐达率所部攻克沂州,杀死王宣,附近峄州、莒州、海州、沭阳、日照、赣榆等州县官吏尽皆归降。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莱阳等州县。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三月,挥师河南,不足两月就平定河南之地。五月,提出直捣元大都的建议并被朱元璋采纳,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张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彰德、磁州、邯郸、广平。十一日至临清,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傅友德开通陆路,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二十日下长芦、青州,二十三日至直沽,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二十八日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逃往上都开平。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6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攻克元大都,宣告了元的统治已被推翻。八月,率军攻山西,在太原以夜袭大破扩廓帖木儿,1369年二月,平定山西,随后与常遇春等在甘陕击败扩廓帖木儿,平定甘陕。
   1370年徐达指挥第一次征漠北,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沔州、兴元,二十三日,回军西安。1372年指挥第二次征漠北,五月初六日,兵至岭北,由于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1381年指挥第四次征漠北,获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1385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2006-5-28 11:23 義経と静御前
广翔的头像都是美图,但是有千人一面的意思,因此不是很喜欢~也许有很大的原因是偶对那些人物不熟悉吧~

2006-5-28 13:22 Hipadsl
很经典的头像。。。谢谢楼主

2006-5-28 22:46 Stlouis27
在下很喜欢徐达的这张,感觉广翔兄把握的很到位啊!佩服

2006-5-29 08:17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

感谢楼上几位的鼓励:Th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ed[/img]
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i] 本帖最后由 广翔公 于 2006-5-29 08:18 编辑 [/i]]

2006-5-29 15:52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f4[/img]
少年家贫,好读书,随名师习兵法和武艺。父死,袭世职百户。1535年,任千户,守金门,多次上书陈述御倭方略,获兵部尚书毛伯温器重。1542年任汀漳守备,多次击败海盗康老。转任广东都司,新兴、恩平等地的峒贼谭元清等屡次作乱,他亲自率领几个人走访各处,晓以福祸,教以剑法,峒贼全都惊服。其中一名贼人苏青蛇能力格猛虎,他前往斩之,又招降各处贼首,平定两邑。1549年,任参将,奉命镇压琼州黎族民变,擒斩5300余人,招降3700余人。又建议建城设市,以汉法杂治之,获得采纳,他又单人往见黎族首领,立下约定,平定了海南。后转战今江、浙、闽、粤诸省,屡次打败倭寇。1555年,他与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部在王江泾斩倭1900余,焚死溺死倭寇数千,继而又在陆泾坝击败溃逃的倭寇。1556年,任浙江总兵,大力修造海船,严格操练军队。先平定浙西倭患,智逼勾结倭寇的贼首徐海溺水而死,又攻克盘踞舟山的倭巢,至1558年,先后斩倭四五千。不久,遭诬陷发配大同,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造独轮兵车,大破敌阵。1562年,调任福建总兵。次年,会同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攻克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斩倭2200余,救回被掠民众
      3000余,收复兴化城。1564年,改任广东总兵,屡败倭寇,威名大振。倭寇闻“俞家军”至,皆恐,盗首伍端自缚请降。经四个月激战,大败侵扰广东潮州、惠州的倭寇2万余。他与戚继光等部配合作战,至1566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俞大猷从军50载,严于治军,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强调“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战功卓著,虽屡遭诬陷,受挫不馁。卒后,赠左都督。著有《正气堂集》、《剑经》(名为剑经,其实讲的是拳棒功夫)等。

2006-5-29 16:07 夏侯长风
俞大猷和三分猫的霍去病差不多,想象中他应该在年长些,添上胡子应该更好...

[[i] 本帖最后由 夏侯长风 于 2006-6-1 15:52 编辑 [/i]]

2006-5-30 09:40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

谢谢长风兄的建议:Th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f5[/img]
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1553年,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1555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1559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败敌人。
    1561年春,倭寇2000余人,战船50余艘集结于宁波、绍兴外海,侦探虚实,伺机入犯。戚继光侦悉倭寇企图后,于四月十二日亲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得悉明军有备,离去。十九日,一股倭寇驾船停泊于象山海口东塔,继而从奉化东南的西凤岭登岸,当晚至宁海以北的团前大肆劫掠。戚继光判断倭寇的企图是吸引在台州府城、松门、海门的明军,而后乘虚窜犯台州。遂立即调整部署:命令楼楠、刘意守台州;胡守仁、张元勋守海门,居中策应;中军游击兵协守新河;任锦率兵速出海上,实施伏击;自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波海道总兵发兵,水陆会剿。倭寇探知戚家军向宁海方向运动,台州兵力空虚,遂兵分3路进犯台州:一路由里浦登岸,欲犯桃渚;一路由周洋港登岸,欲犯新河;一路泊于健跳、圻头。浙东沿海警报频传。戚断光针对倭寇分路进犯的特点,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大敌,然后依次剿除,各个歼灭。遂命唐尧臣率领海门和台州之军救援新河;自领主力先剿宁海之敌,再歼桃渚、健跳等地的倭寇。二十六日,发起新河之战。正当新河激战之时,戚继光已集兵歼灭宁海倭寇,迅速转兵增援台州。二十七日,在台州城附近的花街与倭寇遭遇,戚家军速战速决,全歼来犯之敌。五月初,倭寇进犯台州东北的大田,企图进犯台州城。戚继光动员将士树立以寡击众,以劣胜优的必胜信念,主动迎战。倭寇见势西窜,欲掠处州。戚继光决定设伏于倭寇必经之地上峰岭,待倭寇通过狭谷,突然袭击,大败倭寇。二十日,又展开长沙(不是湖南的长沙)之战,水陆配合,一举歼敌,时浙江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也率部歼灭进犯宁波、温州一带的倭寇。此后,倭寇未敢大规模进犯台州等地,浙江倭患基本荡平。台州之战,戚继光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的火力与冲锋密切结合,即使用各种性能火器的兵种协同作战。同时戚继光在作战中还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危害重大之敌,其次歼灭其余的战法。
    次年夏,奉命进剿猖獗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当时横屿岛是倭寇在闽北的巢穴,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周密部署,选择退潮之机,命将士轻装进剿,携草盖淤泥铺路,出敌不意登岛,歼倭
      2600余。乘胜捣毁倭寇盘踞牛田和林墩的巢穴。1563年四月,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部联合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斩倭2200余,升福建总兵。同年冬,倭寇万余围攻仙游。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驰救,以计惑敌,稳住倭寇,等待援军到达后,采取内外配合、各个击破的战法,解仙游之围,乘胜追歼逃倭数千。此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至1566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1568年,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安全,敌不敢犯。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他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居正死后,他受人排挤,于1583年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1588年1月5日病故。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兵家所重视,其中还保存有很多珍贵的古代武术资料,作品还有《止止堂集》。

2006-5-30 13:29 Linkham
越做越好了,只是有些脸和头盔的结合还有偏差。

2006-5-30 13:40 广翔公
广翔自制头像第五部——明朝人物

[quote]原帖由 [i]Linkham[/i] 于 2006-5-30 13:29 发表
越做越好了,只是有些脸和头盔的结合还有偏差。 [/quote]
感觉细微之处是最难把握的的,差一点感觉就差很多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三保,原籍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回族。
[img]http://album.sina.com.cn/pic/495fb18e020004fl[/img]
自幼家贫,十二岁丧父,时值明军平定云南,他被带回了南京,在燕王朱棣府中作了太监。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朱棣取得帝位后,他被提升为宦官的最高官职—内官监太监,并赐名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麦加朝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也能出海远航。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航海知识而且又受明成祖朱棣信赖,因此被委任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05年十月,由载着27000余人的62只大船组成的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十天后,到达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归仁)。舰队入港时,占城国王率领兵士出来迎接,拜受明的诏敕,并献上贡品,款待郑和及随员。短暂停留之后,舰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爪哇。舰队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的胡椒、檀香、玳瑁等当地特产。接着郑和指挥舰队取道邦加海峡,在经过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时,海盗首领陈祖义诈降,企图乘机抢劫舰队,被郑和识破,纵兵击之,斩5000余人,烧毁船十艘,俘获七艘,擒陈祖义。后又经过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贸易中心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1407年秋归国,随行的还有爪哇、满利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以及数十船通过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经过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1409年夏回归。九月,又一次统领舰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下西洋,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城垣,盖仓库,作为中转站。从古里回航途中,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与邻国不睦,经常袭击来往使者。他听说郑和返航途中经过锡兰,便引诱其入国内,诈献金银宝物,同时却用兵士五万,伺机劫掠宝船,策谋阻塞郑和归路。郑和识破其计,引兵回返时,道路已被切断。他料敌人王宫必然空虚,于是把诸国使者送到舰队,命他们守卫宝船,自己则率兵士2000突袭王宫,活擒亚烈苦奈儿,领兵袭击舰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势反击,又大破敌兵,使其尽数投降。郑和释放了投降的兵将,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返航。回国后,朱棣下旨让锡兰人民另选贤明的人作君主。
    1413年冬,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沿着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的忽鲁漠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奉呈国书,国王答应入贡于明,郑和便开始回航,而分舰队向非洲东岸各国航行。1415年,郑和返航,随同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和东非国家的使节。途中路过苏门达腊,当地叛乱首领苏干刺带领数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舰队。郑和指挥还击,大败敌军,活捉了苏干刺及其妻儿。归国后朱棣下令斩苏干刺。1417年和1421年又两下西洋。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郑和的大航海事业中断。1425年,仁宗去世,宣宗朱瞻基即位,再次诏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1年初至1433年,郑和于印度洋,波斯湾巡航,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1435年,他在返航途中在古里病逝,舰队至爪哇时,由于炎热,其遗体难以保存,部下王景弘只好决定将其葬在当地。不久朝廷由于禁海派的阻挠和反对,下了禁止出海的命令。而郑和的所有航行纪录也被刘大夏(记住这个名字!)烧毁。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