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19 20:03
洗甲狼河
[quote]原帖由 [i]yaoyingwei[/i] 于 2006-4-19 09:39 发表
官渡之战的结果使袁受到了重大打击,但致命的一战是陈仓之战,经过陈仓之战后,曹操基本上击败了袁绍, [/quote]
是仓亭吧
2006-4-19 22:52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4-18 22:58 发表
----众虽十万,然批甲者少, 兼之十万之众举家迁移, 队分而行. 只能日行十里. 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 刘备还要以十万民众备矢驽与战?
另一问题, 十万之众只是跟随刘备南下, 而不是保卫刘备南下. 怎么让十万民众备战. 十万之众, 妇孺老弱超过了3/4, 剩下的壮丁参与搬运, 又何来有人能战? 而时刘备兵少, 军资稀缺, 曹军以骑兵冲击此毫无战斗力的民众队伍自然是豺虎入羊群般的驱逐. 居然还要跟曹操打?
萧君自然只是看得见我最后那句话, 却看不见我先以三国志记载的内容评论了再发表那一编造的了是吧? [/quote]
还“妇孺老弱超过了3/4, 剩下的壮丁参与搬运”了?哈哈,编造得不错,可惜无论什么编造,永远是无耻的编造。
2006-4-19 22:55
lilis
[quote]原帖由 [i]青蓝[/i] 于 2006-4-18 16:51 发表
刘备彝陵惨败也木有蜀汉重将杰出文官被斩. [/quote]
马良算什么?轩辕史区的太常丞就这种水平......:qgod+
2006-4-19 22:57
白衣天子
大家都是各抒己见而已。
“无耻编造“之语似乎过重了。
2006-4-19 23:01
青蓝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4-19 22:52 发表
还“妇孺老弱超过了3/4, 剩下的壮丁参与搬运”了?哈哈,编造得不错,可惜无论什么编造,永远是无耻的编造。 [/quote]
这是按一户人家有二老一小一妇的比例算的. 就是一户2子也是3/4, 可耻的编造? 当然, 你可以说1/2是妇孺, 1/2是壮丁还带兵器的也成, 没人反对你. :lol:
当然咯, 阁下连一户人家壮丁占的比例都不知道,自然会说是编造了. :rolleyes:
至于参与搬运这更容易说了, 民众是跟随刘备举家南下. 壮丁主力搬家里的衣卷食品, 莫非还是老弱妇孺去主力搬运不成? 哦, 阁下是把十万部队当成神仙队, 不愁吃穿不愁宿, 不愁赶路不愁苦的, 俺也米办法.
无耻? 既然您既不懂一户人家壮丁占的平均比例和民众南迁里需要谁去搬运食物衣服等物品, 偶只好好心提醒提醒你咯. :rolleyes:
[[i] 本帖最后由 青蓝 于 2006-4-19 23:20 编辑 [/i]]
2006-4-19 23:07
青蓝
[quote]原帖由 [i]白衣天子[/i] 于 2006-4-19 22:57 发表
大家都是各抒己见而已。
“无耻编造“之语似乎过重了。 [/quote]
不过分不过分, 不这么说怎么能呈现其见识呢~`
2006-4-19 23:17
白衣天子
青蓝老弟,何妨学学罗马守财奴:
笑骂由他,我自为之;
万贯家财,唯我独赏。:lol:
2006-4-19 23:21
青蓝
[quote]原帖由 [i]白衣天子[/i] 于 2006-4-19 23:17 发表
青蓝老弟,何妨学学罗马守财奴:
笑骂由他,我自为之;
万贯家财,唯我独赏。:lol: [/quote]
:lol:
单纯笑骂自可由他~ 既然某些方面他不清楚的, 自然得说清楚了, 再笑骂由他么. :lol:
2006-4-20 16:44
方二
夷陵损失大是因为回蜀的道路不畅通……
而赤壁燃烧的战船有封锁江面的作用……以曹军的规模,一个简单的后退命令也会引发大崩溃的,再强的统帅能力也是枉然。个人认为曹军损失不大主要是因为刘备的陆军放火又不及时。
2006-4-20 18:15
洗甲狼河
记得马良虽死于彝陵之役,却是逃散后被蛮夷所害。
2006-4-20 20:18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东山小草[/i] 于 2006-4-18 22:43 发表
看来王勃不得志加死得早也是他的福气,另外被吓死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了。[/quote]
王勃早死人人都惋惜,这位竟然幸灾乐祸:
引用写丞相祠堂那位的诗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然你们可以继续宣扬以下诗句是绝唱,而上面这一段是明显的造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06-4-21 00:35
东山小草
拜托,你能不能看仔细了再引用。
这首诗似乎只是在为王勃等人的诗文辩解,[color=Red]“当时体”[/color]应该是说尽管王等人的诗文按照开元天宝时的审美观并不怎么合乎标准,但在王等所处的时代是极好的诗文,并将在现在直到这些批评者死得彻彻底底之后的未来一直流传下去。
好象[color=Red]没怎么提到惋惜王勃早死[/color]的事。
从王勃对长坂事件的评论来看,其诗文以外的能力似无什么可取之处。这样的人似乎当不了一个好官。
在下认为他不得志和早死好,是[color=Red]好在避免了[/color]其作出什么有污其文名的事,取自于对于周公和王莽的经典评价。绝无幸灾乐祸的意思,不知这一点云飞兄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当然我承认这或许对年轻的王勃苛刻了点,不过这本是游戏之言,也不会对吓死了一千多年的王勃产生什么影响,算不得咒人吧。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4-20 20:18 发表
引用写丞相祠堂那位的诗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quote]
另外,请阁下引用的时候再注意一点,原文第二句应为:轻薄为文哂[color=Red]未[/color]休
2006-4-21 02:03
青蓝
有什么好说的,王勃说错了些内容就==一辈子都在说错? 又在玩非A则B的推托游戏. 我这么问你, 晋书有140多处的硬伤存在能把他所记载的所有内容的正确性完全否决? 比如晋朝的数据统计之类的非前三国资料. 他就因为有神怪鬼人和天下无穷人之类的记载就变得一文不值了么?
2006-4-22 03:30
东山小草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
这是在下所取的意思的出处。
再澄清一下我的意思。王勃的不得志和在年纪轻轻就死了,使他避免了犯什么有影响的错误和为恶的机会。当然,不排除年轻的他也有可能茅塞顿开,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死正给人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我认为对他不失为件好事的原因。
我几时说过王勃一辈子都在说错?我只是在说王的某些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做不了一个好官。
请不要随意使用==号,这是需要严格证明的。如一定想用某符号,推荐=>号。
王勃做过的错事可不少,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连累其父被贬;包括写《滕王阁序》犯了主人家翁婿的忌讳[color=Green](当然,这对翁婿的行为有待商榷,但还是爱才的)[/color],这点从处理人际关系上说明王的能力也有问题[color=Green](王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滕王阁序》开篇第一节都是赞美之词,几近阿谀,前面那篇鸡文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color]直到最后惊悸而死的结束,除了文学方面很难找出他有什么光彩照人之处。
王勃的为人和其他方面能力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喜欢他的作品也不必抬高他的人。
晋书似非一人所作,而且唐人所为,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跟兼作书多为北人,错失无法避免。史记开篇的几篇,某某为某某的几代孙之类的东西仔细看来只怕十分吓人。
阁下以为错的东西便一文不值了吗?那么阁下可知学史的第一条用处便是以史为鉴,如何以史为鉴,首重不能重蹈他人覆辙,如何不重蹈,便需研究前人何以犯错。
若依阁下之言,大可把历史中的错事一一删去,从此史上但有开国贤主圣朝,而没有亡国之君,空有殉国之忠臣[color=Green](失去前提,不知从何而来)[/color],而没有买主投敌之乱臣贼子。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另,我所指的王勃的失误是能力问题,他自己犯了错而不自知。而阁下所举的多为一些记述之错,或是上下相蒙之类,当时那些人作出如斯行经的时候只怕自己也知道其中端倪,只不过碍于利益等原因而不愿认真罢了。阁下如此,似有偷换概念之嫌。
电脑出问题重写了一遍,再加上本人水平颇低,想来错失多多,望观者付之一笑即可,若能顺带指出,不胜感激。
[[i] 本帖最后由 东山小草 于 2006-4-22 04:52 编辑 [/i]]
2006-4-22 09:43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东山小草[/i] 于 2006-4-22 03:30 发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
这是在下所取的意思的出处。
再澄清一下我的意思。王勃的不得志和在年纪轻轻就死了,使他避免了犯什么有影响的错误和为恶的机会。当然,不排 ... [/quote]
:blink::blink:
8是说楼上的, 是说楼上的楼上的那位萧云飞那句问话的.只不过是在给萧君玩捆绑的手段来点类比而已.
当然你们可以继续宣扬以下诗句是[color=Red]绝唱[/color],而上面这一段是明显的[color=Red]造假[/color]
[[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4-22 09:45 编辑 [/i]]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