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辕门射虎 » 每日一谜。欣赏之,学习之


2006-5-9 20:38 刀剑笑
这次的比较简单,看懂啦~呵呵:lol:

2006-5-10 08:08 大到暴雨
[b]谜,隐语也,盖起于宋,经演变成型。别解会意,得之道;直解离合,显之术(字)述[/b]
作者:辞明
点评:蓝汉钊
      谜面似在谈谜的起源、演变及成谜技巧之所在,然则这都是作者在描绘底字。细揣摩可明其旨,
细推敲能得其窍,你瞧:“谜,隐语也”,明显指出“谜”字隐去“言”(语),则为“迷”字,无懈可击。
“盖起于宋”的“起于宋”以笔顺扣以“丶”,再根据提示将“迷”字盖去“丶”,经演变后成为“述”字,亦工
亦切。“别解会意,得之道”,则理解成(字体)不要分解,(“述”字)会意释义乃为“道”也,理明
意达。“直解离合,显之术”则理解成(字体)直接分离,(“述”字)合该示出“之、术”字素,形象
逼真。
      谜作者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将底字“述”描绘的淋漓尽致,前四句以增损离合法两度减笔,再经“演
变”推出“述”字,第五句赋义,第六句析形,极其精当的关合谜底,诚为妙绝!
      此谜面句击底,反复申明,三次妙解,不觉其烦,但感其诚,足见灯谜之文字不可谓不博,灯
谜之功用不可谓不大;更见谜作者艺高技熟,构面无奇而法甚高超,题文若史而味却浓郁。或谓谜
乃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此言差矣!谜只是学有深浅,艺有高低,此中功夫,可于此谜窥见一
斑也!

2006-5-10 23:30 小小猪
好长的谜面,一看就晕了,不知该从何猜起。

辞明是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谜人啊?这样的谜做起来真有难度。

2006-5-10 23:44 刀剑笑
谜面这么长,只猜一个字,猜更有难度啊。

2006-5-11 23:40 ena
[quote]原帖由 [i]小小猪[/i] 于 2006-5-10 23:30 发表
好长的谜面,一看就晕了,不知该从何猜起。

辞明是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谜人啊?这样的谜做起来真有难度。 [/quote]

是有名啊
辞明好像也在辕门射虎的QQ群里?怎么没见在版上露过面呢

2006-5-12 01:16 小小猪
[quote]原帖由 [i]ena[/i] 于 2006-5-11 23:40 发表


是有名啊
辞明好像也在辕门射虎的QQ群里?怎么没见在版上露过面呢 [/quote]
也在qq群里?哪位是啊?中央聊天办?
群里似乎应该有不少谜界高人,暴雨给介绍介绍吧

2006-5-12 13:10 大到暴雨
不错,中央聊天办就是辞明老师,和谜里喇嘛、令狐大虫、施志等几位都是暴雨仰慕的高人。

他们确实未曾在版里露过面。辞明的徒弟匡吉(就是kjww)也是行家,原先常来,最近也少见了,很想念啊!

2006-5-12 18:19 大到暴雨
[b]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离合字二)贵食馈、关八天[/b]
作者:方炳良
点评:杨耀学
      面句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于被困后,屯土山约三事,暂投曹操。操爱其才,待若
上宾。题文即是描写曹操对关羽的优厚待遇。
      谜底抓住“馈关”二字,衍化为六字,扣面滴水不漏,字字皆有交待。“馈”,意为“进食于人”,
形分“贵、食”二部;馈以贵食,与“宴”颇合。“关”踏实人物;而“八天”之用,另有妙趣。题文原意
是:每隔三天安排一次小宴会,每隔五天安排一次大宴会,喻款待之频,次数之多;谜作者却置
此本意于不顾,将“三日、五日”合计,意为“以贵食馈关(羽)八天”。这样谬解,即为成谜法所
允许,也为猜谜者所接受。
      纵观此谜,佳处有三:
      一是基金顿读,开合自然。“离合字二”连缀,较为难制;谜作者却信手拈来,以单句扣面,
顿读为“贵食/馈关/八天”,其中“馈”“关”为母字,构成动宾关系;“贵食”作状语,“八天”为补语,
六字圆合为有机整体,一气呵成,谜底效果良好。
      二是采用熟典,成句挂面。凡谜无典失之浅薄,偏典失之艰深,熟典乃为上乘。此谜题文撷
取成句,句式整齐,琅琅上口;情节生动,妇孺皆知,而且面底关映非常贴切,实为难得。
      三是脉络分明,受人欢迎。观面怀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关”字唾手可得。思“关”字之结
构,“八天”昭然可揭。由“宴”溯“食”,“馈”字虽含蓄曲折,思路却幽然可寻。笔者曾作悬猜,射者
皆曰佳妙。

2006-5-12 22:37 小小猪
这个谜应该加引号吧,强调用典,否则“关”字出不来
另外感觉“贵”字扣得不实

2006-5-12 23:29 大到暴雨
照目前的约定俗成,成句挂面是要加引号的。书中未加,暴雨也是原封不动拿来。

2006-5-13 15:16 大到暴雨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离合字四)鸟口鸣、奴心怒、手乃扔、禽离人[/b]
作者:李金海
点评:方炳良
      题文撷自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意谓:把树上的黄莺打跑,不让它们在枝上乱啼;因为它们的叫声会惊醒我的美梦,使我无法在
梦中见到我那远戍辽西的丈夫。此诗从妇人思念征夫的无尽哀怨这一侧面,反映当时人民强烈的
反战心理,于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此谜之所以被评为1996年《全国灯谜信息》年赛佳谜,除了谋面典雅浑成、富于教育意蕴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底句组织的巧,离合得妙,面底关合多姿多彩。
      离合字入谜,最忌的是生拼硬凑,如鲠在喉,欲流不畅,文意牵强,因此,能连缀两三组子
母字(子字为独体字,母字为包含所有子字的合体字)已属不易,而今此谜底句用四组子母字缝
合,且一脉相承,一气贯通,自然更胜一筹。
      现看扣合技巧。现实中的景物“鸟口鸣”,揭示了故事的起因;心理刻画“奴心怒”(奴、妾是古
代妇女自称),是外部环境“鸟口鸣”所触发的内心感情;动作细节“手乃扔”,乃是“奴心怒”所引发
的连锁反应;景物描写“禽离人”,则是故事的必然结局。谜底12个字,因果相承,意脉清晰,层
次分明,关映题文诗意,尽得面句精髓。“鸣”得可恼,“怒”得可信,“扔”得可爱,“离”得理所当然,
诗中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纵观斯谜,起承自然顺畅,转合顺理成章,运法明暗交错,化境虚实相生。细品之,空灵传神,
韵味隽永;正所谓:“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006-5-15 10:05 大到暴雨
[b]飞吻(四字常言)亲自指挥[/b]
作者:黄德沛
点评:尚华
      纤纤出素手,情自指上流。扬扬作其态,灵台透风流。
      题句“飞吻”之说,动作实乃手抚口,遗乎情,飞而举,扬其心。制者妙笔,乃
趣融其神思,白描其作,曲底定义为:“亲自指挥”。
      其法乃别解就底释面。其理即以“亲”有意“亲脸”,“吻”合其说;“自”者其“从”,
意若自始至终、自古以来;“指挥”本义“发令调度”,剖而治之,以就“飞”(手)其
态,生动形象。爱人以亲,其虽在远,“亲自指挥”,送却一片情。妙哉!妙哉!
      葛洪之《勖学》有云: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故瑶华不
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青不治,则纯构之劲不就。端制者之功,“文理自然,姿态
横生”(苏轼语)神传阿堵。
      刘勰云:请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拙赏斯谜,端的秀色可餐也!

2006-5-16 18:15 大到暴雨
[b]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四字常言)晓之以理[/b]
作者:马恩业
点评:侯增
      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历来被世大夫家族尊为治家之经,在
民间也广为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通篇以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尽管封建伦理
道德观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守信、热爱人民等正是我们民族
的的美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类的行为守则,在今天仍是文明举止和有教养的表现,
有其积极意义。
      面句是《治家格言》的首句,可见旧时是把“要内外整洁”放在治家首位,“洒扫庭除”是每
日家务的第一件事,“晓之”让人明白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晓”得了拂“晓”才是黎明,晓畅通达,
“晓”字是此谜的第一动情点。“以理”讲明了“道理”,就是要“洒扫庭除”,整“理”家务,做到庭堂
内外整洁,“以”理服人,条理清晰,“理”字是此谜的第二动情点。
      此谜引用格言,语句通俗,形式活泼,琅琅上口,浅俗而亲切中“晓之以理”,不自觉中受
到教益。

2006-5-17 19:04 小小猪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离合字四)鸟口鸣、奴心怒、手乃扔、禽离人[/b]
以成句为面,居然能猜四个离合字,:!*

[b]飞吻(四字常言)亲自指挥[/b]
这个谜有趣,生动形象,别解巧妙,回味无穷,好谜

[b]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四字常言)晓之以理[/b]
对这个谜感觉一般。“之”和“以”都变得没什么意义了。
不过因为此谜,我又将《朱子家训》读了几遍,颇受教益。

2006-5-18 00:04 大到暴雨
4字底靠其中的一两个字别解带动全句转义算是比较难得了,通常会有谜味不足的感觉。像“高考冲刺”那样字字别解,且语义豁达通畅的谜当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2006-5-18 00:30 大到暴雨
[b]欢(四字口语)债多不愁[/b]
作者:汪永生
点评:尚华
      “世人所难得者惟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汤显祖《叙陈正甫会心集》)汪永
生,人称“谜界东方朔”,其谜思高妙,探隐于谐,独树一帜。诸如“胖子为何
怕吃肉(卷烟用语)焦油含量高” ;“水温已到99C(俗语)快滚开”,令人忍
俊不禁。
      斯谜乃扬州“竹西谜会”公选之佳构。人常言“债多不愁,虱多不痒”,斯
为阿Q式自慰。作者撷此,把“欢”设法,就底说面。其一,指拆“欢”字为“又、
欠”两字,突意于“债务又多了”。其二,“欢”释其喜,“不愁”反击而得其意,
此端复扣,一击一咏,语少而意密,寻常之法,贯穿驰骋,精微得当。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斯谜
作者鬼魅其思,戏弄其法,若张果老倒骑驴,得智慧底,其趣令人读之哑然。
此非谜谜之工所可至也,亦非常人所能也。

2006-5-18 14:40 大到暴雨
[b]留取丹心照汗青(四字新词)文明标志[/b]
作者:慎思斋主
点评:杨基平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抵御异族入侵,组织义军,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
年底引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威逼他写信招降正在抵抗的张世杰,他坚决拒绝,并用淋漓
大笔,写下了正气凛然,千古高音的《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绝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作者采取“留取丹心照汗青”挂面,读之令人生无限激励之心,扣合谜底“文明标志”,
堪称精工巧妙。“文”踏实“文天祥”,稳妥确切;“明”,“表明”也,可谓义正而理明;“标
志”则与谜面之诗意相呼应,浑括自然,把文天祥以诗明志,要把他自己的爱国忠心永远
照耀在史册的英雄气概和盘托出,形象感强,神情如绘。
      综观全谜,借古诗抒今义,得托物寓人志;运典天成巧自然,映照妥贴妙生情。佳
谜也!

2006-5-22 12:58 大到暴雨
[b]旧城改造后,当为何模样(四字口语)应该是吧[/b]
作者:杨怀晋
点评:甘当牛
      初读谜面,不知从何下手,再三揣摩,乃知籍贯尽在“旧城”二字。旧城,意思是城在
旧时(即过去)被叫做什么。知道了面句之所指,则不难得出“城”在过去被统称为“邑”。
“旧城改造后”,意即为将“邑”进行改变,改变之后,“当为何模样”呢?试改变之,则“应该
是吧”字的模样。于此可以肯定,“吧”即其底也。倘只看“邑”改变为吧,乃一般的位移法,
并无什么新奇。而以“旧城”隐射“邑”,再将其进行改变的这种重门格法,却使全谜谜味大
增。虽为重门格法,却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因面句设问,谜底回答,一问一答,自然贴
切,出人意料,使人倍觉有趣,实施一条难得的口语佳作,“应该是吧”。

2006-5-24 18:57 大到暴雨
[b]谈及工作有收获(六字口语)说得到,做得到[/b]
作者:安建国
点评:敖耀寰
      谜面是一句司空见惯的官场用语,既像是单位领导作报告,又像是进行工作汇报或总结
发言。“谈及工作有收获”,通常的解释是,在谈到工作情况时,感到很有收获,即有体会,
有成绩,有效果,有所“得到”也。句中的“及”应作介词,即“(谈)到••••••”的意思。
      按理说,既然谈的是工作,工作靠“做”,“工作”为中心词,那么“谈及工作有收获”,猜谜
底的后半句“做得到”就可以了。但仅此而已,那就不过是一则直而平淡、毫无谜味之作。
      谜作者慧眼精心,另辟蹊径,巧妙地将面句中的“及”字进行词性变换而别解。即由介词
“到”变成连词“和”,这样“谈及工作”中的“谈”、“工作”就成为两个并列的中心词了。既然“谈”
及(和)“工作”都有收获,当然是“说”有所得,“做”也有所得,谜底“说得到,做得到”扣合谜
面就更准确、严谨而有谜味了。这有点像作报告和写总结的常用格式,谜面先总提,谜底再
分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仔细体会,真乃别解“及”时,谜味顿生。

2006-6-8 21:44 猪牧狼马
每日一谜,今日始拜读,大是受益。
:qDD+

2006-6-8 23:33 袖里乾坤
余初看几谜,已觉天昏地暗~难,难,难!

2006-6-9 22:18 小小猪
“每日一谜”对灯谜猜制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但近期暴雨较忙,此贴中断了一段时间。
从明日起,由我继续,将“每日一谜”进行到底。

2006-6-10 15:39 大到暴雨
前几天一直在忙投标,现已告一段落。6月份的每日一谜仍由暴雨主持,7月份小猪继续。

[b]苟富贵,毋相忘(五字俗语)得理不饶人[/b]
作者:郭少敏
点评:孙峰
      此谜系会意体,谜底别解有一特点:多次借助词类活用而引发一字多义
的谜趣。
      得理不饶人,原意为得到(动词)道理(名词)不饶(动词)人;而对
照谜面,这里应别解为得(必须,副词)理(理睬,动词)不饶(富足,形
容词)的人。谜底之中的三个字有词类活用现象,而句读通顺,一气呵成。
再三品味,颇有意境。特别是这个“理”字,用词相当准确,答理、理睬,把
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关系尽浓缩在其中,何其的简单,其含义却颇为深沉。
      面句原为《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句名言,谜以旁敲侧击,一反一复,
寓意更为完整,使人引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对嫌贫爱富,缩小贫富差
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通读此谜,也有一处漏洞,就是“饶”字的别解,有点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富饶的“饶”字,表示富足,多,常形容事物的数量多,如物产丰饶,而没有
富裕、致富的意思,用来修饰“人”有点牵强,不够平稳。

2006-6-10 20:13 小小猪
咦?暴雨现在有空啦?呵呵,好,我下个月来接力。

这个谜,得、理、饶三个字的别解都很有趣,都是词性变化,使得整个谜妙趣横生,好谜啊。

2006-6-12 00:00 大到暴雨
[b]削发为僧(足球术语)切入空门[/b]
作者:李著成
点评:高永华
      释迦牟尼创教以来,影响之大跨越时空。君不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看破红尘
遁入空门;或欲脱苦海修造来生;或一心向善广结佛缘;或放下屠刀皈依佛门······
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南无阿弥陀佛!至于济济僧侣尼姑善男信女能否五蕴皆空、
功德圆满,诵三宝而远离烦恼,越涅磐而普登极乐,不得而知,但这接受戒律的“六
根清净寸草不留”的剃度仪式得以完整保留延续至今却是千真万确的。佛学博大精深
浩瀚恢宏,它既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
作素材。这不,谜作者又拈来“削发为僧”巧做文章,把与它风马牛不相及的足球术语
“切入空门”别解的诙谐有趣,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不是么,削、切虽都
是用刀之法,但以“切”来指“削发”总让人联想到“砍瓜切菜”、“切肤之痛”等字眼,大
有“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多少有点叫人脊背发凉的!妙就妙在
“入空门”三个字上,在谜面它是“出家当和尚”的代名词,而在谜底它却是······右路快
速突破,一个漂亮的传中球,左路包抄,“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从容将球推入网
底!”的解说术语。我们常说“寓知于谜寓乐于谜”,愚观此作,深有此感:它让我们
接触一下佛学,了解宗教之大概,启迪人生之思索;涉足一下绿茵,领略球迷之狂
热,分享胜利之喜悦。数位以为然否。

[[i] 本帖最后由 大到暴雨 于 2006-6-12 00:03 编辑 [/i]]

2006-6-12 23:23 大到暴雨
[b]三千宠爱在一身(成语)得天独厚[/b]
作者:韩凤林
点评:杨耀学
      成语“得天独厚”的原意,是指所具有的自然条件或所处的环境特别优越。
如今成谜,转向人事,推出典故,切入历史,就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白居易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写道,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重色求色,终
于得到了绝代佳人杨玉环。由于天生的丽质和入宫后的娇媚,使杨玉环博得唐
玄宗独有的宠爱,以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柯国臻先生有谜
曰:“不幸中的大幸”。本谜底述面意,“天”转指“真龙天子”——皇帝,“厚”意为
“厚”爱,厚此必然薄彼,底意就被改造成“得到天子独一无二的厚爱”,这是对面句意义准确、简洁、恰如其分的提炼。
      呜呼!历史的谜底却是严峻的、悲惨的。于是就出现底面严重“不投”:有
“得”必有“失”,“天”崩坍倾覆变成了“地”,“厚”到极处,便向反面转化,杨贵妃
“独”赴黄泉路。谜是墨写的,历史是血写的。

2006-6-12 23:43 小小猪
削发为僧(足球术语)切入空门
呵呵,这个和我出的少林神僧那个谜差不多嘛。他这个“切”字很妙。

三千宠爱在一身(成语)得天独厚
这个谜……感觉别解的意味不强啊。
“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说杨贵妃的得天独厚嘛。似乎不用别解也说得通。

2006-6-13 23:23 大到暴雨
长期苦练步如飞(成语)积劳成疾
作者:桂晓燕
点评:侯增
      在我国体育界,有一位神奇人物马俊仁,带领着“马家军”,在女子中长跑
项目上多次取得世界冠军。说起“马家军”的成功之道,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
最主要的就是苦练。题面就说明了只有长期刻苦训练,才能健步如飞。
      成谜采用谜底别解法,“积劳成疾”原意是指长期劳累得病,这里把“积”仍
以原意作长时间积下解,与“长期”相扣。“劳”亦以原意辛劳与“苦练”相扣。最关
键的是“疾”字的别解,把其本意疾病暗左转换变成“疾走”之意,与“步如飞”相吻
合,正所谓疾足先得。
      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讲明了一个道理,清淡平易,朴实真挚。“看似寻常实
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2006-6-21 10:08 大到暴雨
[b]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成语)改弦更张[/b]
作者:柯国臻
点评:赵首成
      成语“改弦更张”,原义指重新上弦、换弦或调整弦的松紧,使乐器声音和谐;后乃用以比喻变更制度、方针
或作法。谜作者慧眼独具,首先看出一“弦”字适为搭箭之弓与奏乐之琴所共有,由而在脑中大致形成“改射”的别
解概念。当作者进一步“伫中区以玄览,怡情致于坟典”,读《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奔剑阁张郃中计”,至“只见
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曰: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被吾所擒矣”
一段时,忽“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拍案大叫道:有了!——原来,取此中孔明语“欲射···
···误射······”作面,以“弦”指代乱箭之射既有着,颇难借手的一个“张”字借谓张郃,也是巧不可阶;而“欲”先“误”
后,似乎未尽如人意的结果,对应“改”、“更”二字,更是有若铁定,不容移易!
      此谜自然熨贴,奇趣横生,乃来自作者构思时“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以及创作时的“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言也贵妍”; “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2006-6-21 22:54 小小猪
这个谜,我看完点评还是有些糊涂,暴雨能不能通俗的说一下怎么扣合的

2006-6-22 01:23 大到暴雨
会意+拢意,不是逐字相扣。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箭射错了,目标变成了张郃。

2006-7-1 11:52 油条作油灯
[quote]原帖由 [i]大到暴雨[/i] 于 2006-6-22 01:23 发表
会意+拢意,不是逐字相扣。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箭射错了,目标变成了张郃。 [/quote]

2006-7-7 17:49 小小猪
欣赏和学习灯谜佳作,是提高灯谜猜制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尽量将此栏目恢复。
感谢ena提供资料。


[b]人要一直求上进 (字)  企[/b]

作者:陶维松
点评:侯增

    谜面如同人面。制谜谋面最忌支离破碎、估屈拗口、词不达意。此谜面句的遣词用语婉正结合,贴切自然,立意构思健康向上、催人奋进。
    作者不是简单地把底字“企”按上下结构划分成“人、止”两部分,而是进一步将“止”字部分细分成“丨、上”两小部分,既隐又显,隐显得当。在面句中,拆分的三个字素有藏有露。藏不过于艰深,故留蛛丝马迹,如“丨”作为笔画不宜直接出现,便用“一直”伪装成始终如一的恒心,但却急转直下,别解成“一”个汉字笔划“直”(丨),令人茅塞顿开,其奥妙在于汉字笔划的多种表达方式。露不过于明显,稍作粉饰,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人”字几乎不作修饰,仅以“要”字与其他字素过渡。再如“上”字,虽是原形直接人底,但却用“进”字组词加以遮掩,显而不露,再用“求”字关联,分散注意力。
    好的字谜,不是字素的简单罗列,不是词藻的华丽堆砌,而是要“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隐而不晦,显而不露,才是上乘。

[[i]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7-7 17:53 编辑 [/i]]

2006-7-10 23:12 托塔李天王
这个栏目挺不错的, 希望能继续下去. 做不到每日一谜, 每周一谜也可以啊:^%

2006-7-11 00:34 小小猪
[quote]原帖由 [i]托塔李天王[/i] 于 2006-7-10 23:12 发表
这个栏目挺不错的, 希望能继续下去. 做不到每日一谜, 每周一谜也可以啊:^% [/quote]

有人支持就好。
其实以前类似的栏目也搞过几次,都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来交流,最后就没有坚持下来。
既然天王来捧场,我尽力而为,每日一谜不一定能保证,每周来个三四条应该问题不大。

2006-7-11 00:35 小小猪
爷爷念大学,孙子学围棋(六字常言)   上有老,下有小
作者:谢新荣
点评:顾剑清
      谜面富有生活气息。老年大学已不再是时髦话题,许多老人退
休后,又走进课堂,通过学习,充实晚年生活,增强身心健康。孙
子学围棋,则说明了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而高雅深奥的围棋,
对于儿童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应是良好选择,谜面上下两句,一
老一小,各有所学,营造了浓厚的家族文化气息。底句“上”、“下”
两字,义随面转作“上学”、“下棋”解,使谜味陡生,令人难忘。

2006-7-11 22:08 托塔李天王
光我捧场也不够啊, 多一些人参与就好了.

上面这个谜通俗易懂, 而有些字谜就很有难度, 不加解析还真不明白.

2006-7-12 11:02 小小猪
一统中原,纵横天下(字)奢
作者:郑柞昌
点评:侯增
      北宋饮宗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成为
爱国将士的共同心声。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如岳飞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阀”。
      作者根据此历史背景立面,以方位、会意等法组合成谜。“中原”
以“中”字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
一”,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可谓一气呵成,气贯长虹,.与题面的
气势相统一。最后“天下”以“下”字提示取“天”字的下部“大”,与“者”
最终合成“奢”,联合工巧。
    此谜底字拆分复杂,既有偏旁、又有笔画。而在谜面中,将分解
的五个要素不露痕迹地分布其中,变换手法多样,增添了情趣。

2006-7-13 00:11 托塔李天王
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一”, 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

一个小问题, "白"字的一撇不出头, 而组成"者"后一撇出了头, 这样细小的差别在字谜中没问题吗?

2006-7-14 16:38 小小猪
[quote]原帖由 [i]托塔李天王[/i] 于 2006-7-13 00:11 发表
取“原”的“白”部分,再“统”入“一”,再以“纵横”指笔画“丨、一”, 以上四部分组合成“者”.

一个小问题, "白"字的一撇不出头, 而组成"者"后一撇出了头, 这样细小的差别在字谜中没 ... [/quote]

引用一段话吧:

燕云:
  者拆土白,甚至激拆放泊,金拆余一,仔细推敲么,这离合字问题大了。
  怎么办?怎么办??
  我看不如折衷一下,
  别人作的照旧猜就是,自己作时尽可能少用。
  谜人之间玩谜适当用,面向新手和大众时最好不用。
  
  有人甚至极端地认为如果作离合字,信和认都不宜拆成人言呢,太严似乎也就不好玩了。

2006-7-14 16:38 小小猪
申明:我是戴高乐派来的间谍(国际时人)  阿拉法特

作者:赵旭晟
点评:项行

    一见此谜,脑中就出现这样一组滑稽镜头:一个头戴礼帽、身穿
燕尾服的绅士站在大庭广众之前自我介绍:我是戴高乐将军派来的
情报人员。由此引来了一片笑声。现实中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吗?我
说:肯定会,因为这就是标准的法国式幽默。
    谜面已经有趣,谜底更有回味。谜底中的“法特”别解为“法国特
工”来扣合谜面;“阿拉”是上海方言,意指自己,对于国际大都市的文
化,大家当不会感到陌生。因此,谜底也出现了一幅有趣的镜头:一
个身穿便服、手拿礼帽当扇子的特务在情报处长面前吹嘘:阿拉是戴
高乐派来的特工。潜台词是:比侬结棍(上海话“比你厉害”的意思)。
这样再回过头来看谜面的别解,就完全理解了谜作者的一番苦心:
“申明”两字,提示在先,一点也无断气的感觉,“申”作上海简称解。
此种方言提示,另辟途径,较其他以“上海人说”来提示的谜高出一
筹。虽说“谜底别解为谜之正格”,但看了此谜,面上别解也非邪路,
也符合“回互其辞”的要旨。所以谜有优劣,法无定法,此谜当是面底
双别解的上乘之作。

[[i] 本帖最后由 小小猪 于 2006-7-14 23:02 编辑 [/i]]

2006-7-14 22:20 托塔李天王
阿拉法持? 该是阿拉法特吧, 打错字了:rolleyes:

2006-7-14 23:04 小小猪
晕,我发现自己最近越来越迷糊……

2006-7-16 14:16 小小猪
秋叶半落,渔歌互答。闻有声霍起,此何声也?似鹤鸣,又若狐音(字) 和

作者:郭少敏
点评:方炳良

    我认为,这是一则形、义.、音三管齐下扣合谜底的佳构。
    题文系作者自撰,形式上骈散结合;内容上摹写秋声,答问自然,
山水人物,集于一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
    现看谜的扣合技巧。“秋”、“叶”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秋叶
半落”,排列组合,只能组成“和”字(欲组“谷”字,不算规范),这是以
半形法扣底。“渔歌互答”撷自《岳阳楼记》,意谓“以声相应”,托出
“和”字,这是以会意法扣底。“和”是个多音字,有五种读音;作者使
出浑身解数,巧妙地以“霍”、“鹤”、“狐”三字,分别提示“和”的三种不
同的读音:huo,he,hu;这是以谐音法扣底。这样多重扣合,反复强
调,既确保了谜底的惟一性,.又丰富了斯谜的内涵。再三咀嚼,便会
觉得斯谜平中见奇,似淡实美,耐人品味。

2006-7-16 14:44 托塔李天王
绝对是好谜, 只是谜面长了一点, 而且扣三次是不是过多了:P

2006-7-16 20:20 司马公谨
早知道灯谜的学问博大精深,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长见识了,顶!

2006-7-16 20:43 小小猪
[quote]原帖由 [i]托塔李天王[/i] 于 2006-7-16 14:44 发表
绝对是好谜, 只是谜面长了一点, 而且扣三次是不是过多了:P [/quote]

扣了三次,但是是分别从形、意、音三个方面扣的;音也扣了三次,但是分别扣的不同的音。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啊。

2006-7-17 10:01 gsyzj
学习

2006-7-18 09:52 金圭子
[quote]原帖由 [i]重阳[/i] 于 2006-4-14 13:35 发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批之为“砍鱼段”,也有人乐此不疲,以为合乎“使人昏迷”的道理。各人口味不同,大概永很难形成共识。 [/quote]
说实话,我觉得异读总比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要好的多。
毕竟灯谜是写在灯笼上的,怎么读都可以。但是把字拆的粉粉碎就是考验答题人猜作者心思是不是到位了……

2006-7-19 01:12 小小猪
[quote]原帖由 [i]金圭子[/i] 于 2006-7-18 09:52 发表

说实话,我觉得异读总比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要好的多。
毕竟灯谜是写在灯笼上的,怎么读都可以。但是把字拆的粉粉碎就是考验答题人猜作者心思是不是到位了…… [/quote]

字拆的粉粉碎然后重新按照“作者”的“心意”组合起来,通常这样的谜都不是佳作。猜这样的谜,就像反复读进度来玩曹操传一样,虽然有难度,但是没什么乐趣。

2006-7-19 01:13 小小猪
念你、悲你、惜你,不见你踪迹,心全碎,惟剩残花还相依(成语)今非昔比
作者:郭少敏
点评:蔡芳
    “念你、悲你、惜你,不见你踪迹……”谜面叠字频出,回环往复,
更显得离情别恨之深,思念情怀之切。面系自撰,宛如成句。一读谜
面,人们就先被浓烈的感情所扫一动,不容置疑,谜作具有先声夺人的
艺术力量。
    “今非昔比”,用会意法成谜也许不会太难,但若分析了它各种可
能的别解义,便会让你明白,这个底材要制出一条佳作绝非容易的
事。故尔,谜作者避开会意法,另觅新途径。字海茫茫,能从“念、悲、
惜”三字中看出所包容的字素“今非昔”,读者不能不叹服作者的慧
眼。“不见你踪迹”将“念你、悲你、惜你”中的“你”衍消得踪迹全无,
用的是先擒后纵、故布迷阵之法,使人昏迷。继而,“心全碎”又将
“念、悲、惜”中的“心”(含“忄”)全部消去,谜底主体已见端倪。“残
花”为“匕”乃传统手法,成对相依即成“比”字,补足了谜底。此谜过
人处还在于谜底各字扣合顺序而出,脉络十分清晰,虽用的是离合
法,扣合却有如会意法般顺畅,卷舒自如。堪叹拆拼技巧奇绝,佳绝!

2006-7-21 14:00 小小猪
[b]金榜虽落第,桃李育满山(成语)无中生有[/b]
作者:薛宝虎
点评:高永华

    想萃萃学子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能有几人?走出“名落孙山”的
困惑,奋起“自强不息”的勇气……当春蚕,做红烛……甘为人梯,“化
作春泥更护花”;含辛茹苦,换来“桃李满天下”!
    成语无中生有: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原是道家对事物的朴素的辨证看法,后用以形容“本无此事,凭
空捏造”的贬义词了。当然到了谜人眼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中,由
“里面”之义借指“考上、高中……”之意:生,也由“产生”坐实为“正在
学习的人(学生)”了。如此看来:这“金榜落第,桃李满山”铁板注脚
有根有据,哪有半点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欣赏此谜,既为灯一谜的新奇绝巧、无穷奥妙所倾倒,更为谜人的
“断章取义”、“无中生有”而折服。

2006-7-25 14:20 小小猪
[b]相约两度春风里,携手同游一线天(字)攀[/b]
作者:孙培祯
点评:侯增

    巍巍华夏,幅员辽阔,名山大川,风光旖旎。“一线天”是许多名
胜中的景点,一般乃二峰相对,高挺险峻,从中仰望,天如一线。作者
通过一对旅游爱好者相约同游的情景,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
及人们对美丽自然的向往。
    谜底“攀”字结构较为复杂,作者逐一拆开,分成“木、木、x、x、
大、手”六个元素。“木”由“春”字借代互置,“X”由“风里”定位得来,
“相约两度”指示“木”、“x”须重复进入,从而构成了“攀”字上部结
构,跨分奇巧,过渡流畅,“风”趣自然。“大”从“天”字“游”离出“一
线”得出,“手”从“携手”直接带入,两者构成了“攀”字的下部结构,得
来轻巧,变幻空灵,“线”索若隐若现,从而增添了神秘色彩。
    字谜离合手法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相关字素的切换组
合。好的字谜不会把所有的字素直显地罗列起来,总会在谜面上由
直变曲,由简人繁,由浅人深,由薄增厚,从而增添谜趣。

2006-8-3 11:51 小小猪
[b]右如何变成左(外贸词)出口加工[/b]
作者:龙汉德
点评:龙汉德
    凡创作一条比较满意的灯谜,犹如创作一篇比较成功的文章,需
要精心的构思和熟练的技巧。为“出口加工”谋面,也颇费了一番心
血。开始构思此谜,想从正面会意别解入手,将底别解为说话(出口)
要经过修饰、润色(加工),于是拟面:“精心撰写发言稿”、“装饰语”
等,但都觉过于平淡,落入俗套。能否独辟蹊径、另寻出路呢?我反
复琢磨,发现可以从字形变化上找到突破口,这就是将一个字出一个
“口”,再加一个“工”,这样就可将一偏正结构的动词“出口加工”,别
解成两个动宾结构的“出口”、“加工”,这样既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又
能增加谜的趣味,于是从“右”、“左”二字的“口”与“工”之差入手,创
作了这条谜。由此联想到,越是容易创作的谜,就越要挖空心思才能
创作出好谜来。

2006-8-10 18:30 小小猪
怒目横眉发厉声(字)丽

作者:许友金
点评:安建国
    “怒目、横眉、厉声”是发怒者形象而真实的写照。我们虽未见其
人,但通过谜作者的描述,一个声色俱厉的发怒者早已活灵活现于面
上。回过头来一再看成谜手法,更令人为之拍案。“怒目”、“横眉”以象
形扣之,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发厉声”用谐音提示,恰如柳暗花明
又一村。此谜扣形、提声连贯自然,不落俗套。尤其是该谜象形合情
合理,提声天造地设,评为形声双佳,实不为过。

2007-2-17 17:32 长眉冷锁少年头
个人得失抛脑后(字)用
作者:王小勇
评语:尚   华
      题句缀俚语,形象生动。其主旨积极向上,紧切时代脉搏,颂社会文明之事,赞美德
尚之举。所谓“不旨一人之利,公而忘私”,乃“奉献精神”之写照也。
      究其谜理,其增损、叫入叫出两法得兼。即以“抛脑后”删去脑的后半部分,余“月”;凭
“人得失”,着“个”字而取“丨”。两者合二而一,结于“用”字。其法脉络清晰明了,其技法干
净利落,观者自是一目了然。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白居易《论画》)拙以为:斯谜简单,
无甚“花头”,似不在登堂入室之类,然制者妙悟清新,新奇正在于平常。有道为:“真骨凌
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尤斯谜之灯谜宣传、教化功用毕具,甚为谜例。假《赵州
和尚语录》以赞: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这个谜是我做的   怎么成王小勇了    王小勇先生又是谁?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