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0 22:09
慕容剑
说史进骑术不好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考证困难,呵呵
2006-10-30 22:18
远舟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10-30 22:07 发表
师兄从武官VS游侠之角度分析,把我带到了另一片开阔的领域。
想起陶心先生也特地向我解释过鲁智深马上功夫之来源,不善骑的我一般还真想不到这方面去…… [/quote]
岂敢~~~~
只能说是作者心中有数,其武学之造诣、思虑之精细令人赞叹
2006-10-31 03:09
大布鲁斯
对于《水浒》作者关于马术认识的我见:
《水浒》中关于单条场面的描写,在古典小说里也算不错了,但是一到正规的骑将单条就显得比较单调,诸位可以回忆一下书中“xxx放个破绽,骗xx刀/枪砍/捅进来”,然后不是一刀/枪/狼牙棒招呼到人家天灵盖上,就是“轻舒猿臂,款扭狼/柳(一丈青专利)腰,生擒活捉过马”的描写出现了多少次,相比步战的生动描写逊色了很多。由此可见作者对马战的认识远远不如其对步战的认识。当然花荣、张清还是很出彩的,不过我们的武评一般都不会把弓箭暗器作为正规武力评价的依据。
比较精彩的马军单条,多出现在征辽和讨伐田虎王庆中,比如孙立对寇先锋的那一场。由此更可猜测此二处是后人补作。
2006-11-2 10:25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10-29 09:45 发表
Mr.Linkham特意提醒过我,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只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后者武功应该没有前者全面。
于是对“教头”一词感了兴趣,翻了一下原书,发现此头衔竟有微小差别。如:
王进:八十 ... [/quote]
总二十二县为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艺,置教头一。凡禁军教头二百七十,都教头三十,使臣十
这是东京的编制,地方另有教头,那个洪教头,应该就是地方的教头
诏殿前、步军司兵各置都教头掌隶教习之事,弩手五营、弓箭手十营、枪刀标排手五营各选一人武艺优者奏补
相比在部队中选拔的教头,都教头算是捧上了铁饭碗,直接归了上级部门的编制,一个都教头,大约统辖10个教头,但是,都教头依然是下级军官。
林冲,王进二人,他们的行为职位,和宋朝情况基本还是相符的
而征辽中督运棉衣的王文斌仅仅是一个禁军教头,以及周昂丘岳以亲军指挥使(少说五品官)的职位居然还兼着都教头这个不入流的职位,我有理由怀疑,征辽和败高俅这两段是伪作的可能性。
水浒中的确有地方和宋朝历史不符,比如施大爷对都监团练统制的职权不明,然而某些地方他对宋朝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比如宋朝吏家中的地窖和忤逆文书,在前七十回他并未搞错教头身份的前提下,我不认为后面他会犯这种错误,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两部分并非原作,而是后人增补,而此后人,恰起以为教头是个比较高的官职
2006-11-2 11:46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大布鲁斯[/i] 于 2006-10-31 03:09 发表
对于《水浒》作者关于马术认识的我见:
《水浒》中关于单条场面的描写,在古典小说里也算不错了,但是一到正规的骑将单条就显得比较单调,诸位可以回忆一下书中“xxx放个破绽,骗xx刀/枪砍/捅进来”,然后不是一刀/枪/狼牙棒招呼到人家天灵盖上,就是“轻舒猿臂,款扭狼/柳(一丈青专利)腰,生擒活捉过马”的描写出现了多少次,相比步战的生动描写逊色了很多。由此可见作者对马战的认识远远不如其对步战的认识。当然花荣、张清还是很出彩的,不过我们的武评一般都不会把弓箭暗器作为正规武力评价的依据。
比较精彩的马军单条,多出现在征辽和讨伐田虎王庆中,比如孙立对寇先锋的那一场。由此更可猜测此二处是后人补作。 [/quote]
我倒觉得真好相反。作者非常熟悉骑将的单挑。因为现实战场上,骑将的单挑就是这个样子的,互相冲刺几个回合就差不多了。因为马匹必须冲刺起来其动量才大,所以所谓的上百个回合,大刀耍得梨花纷飞似的倒是作者的瞎掰了!
2006-11-2 11:57
远舟
若把“教头”官系视为垂直系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啊
从义兄滴介绍来看,“教头”一职也确实有类似的特点 :lol:
2006-11-2 12:50
吴元叹
高于教头的使臣也是下级武官,八到九品,其中大使臣还必须是内值,禁军教头的上司使臣,应该还是小使臣,从八品到从九品。何涛(正宗使臣)戴宗所到过的吏房,都被称为使臣房,可见两者品位接近,则使臣的大小可知,那么等而下之的教头,其官位自然就更加不用说了
2006-11-5 11:23
伤云
to:大师
多谢大师挂怀!
最近刚参加工作,单位条件不甚便利,下班后又累得半死,因此数月未曾正经上网。不过幸好如此,这次一上可以一气读到多篇大师的佳作:P
大师文字日臻佳妙,而且诙谐幽默,看得甚爽。讲解武学之余字里行间又渗透着武德,尤为难得!
自从看了大师的文字就惦记着找个机会学点功夫,强身健体之余尚可防身,如果能助人危难就更好了(不过还是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多好)。可惜身体本就不好,性格又是好静不好动的懒蛋型....所以学武一事一只只是一个计划...(也许会去学学太极拳~0~),但愿不会成为遗憾。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大师对武学的热爱和对武学传承的焦急忧虑。自己对武术不甚明了,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大师。大师所言武德到可以让我们这些对武术流口水的懒家伙好好学习。为人处世,德行为先,武艺有大师这样的有心人在,我等不能有所寸进无妨,希望自己能够在对武术的了解过程中使自己的德行得到提高,并且能感染到身边的人,这样我想也算是不辜负大师殷勤传播武学的热心了。
又及:伤云虽不常上网,大师的帖子还是要关心地~~~所以~~~大师速度填坑啊~~~某抄着鼠标键盘等着乜~~~
[[i]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6-11-5 11:26 编辑 [/i]]
2006-11-6 02:50
大布鲁斯
[quote]我倒觉得真好相反。作者非常熟悉骑将的单挑。因为现实战场上,骑将的单挑就是这个样子的,互相冲刺几个回合就差不多了。因为马匹必须冲刺起来其动量才大,所以所谓的上百个回合,大刀耍得梨花纷飞似的倒是作者的瞎掰了![/quote]
我想这个不足以证明作者熟悉骑将。水浒中上百回合虽不多(呼延灼对韩存保),连续的几十回合也是有的。那样的冲刺恐怕马也受不了。
再看这里,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一回:
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手:枪来鞭去花一团,
鞭去枪来锦一簇
如果两个人都在高速冲击,怎么来的花团锦簇,我倒不解了。
如果武将的战斗都是像西方骑士的决斗,一枪或几枪了事(倒很像三国志4的秒杀),那基本上没有败退一说(抵挡不住的武将早被一枪秒了,还有什么气力不加逃跑,除非兵器被打飞了)古典小说里的所有单挑我们都可以无视,因为全部是虚构的。
但是如果一枪刺不到,有没有双方停下来的可能呢?因为古代的单挑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只有想象在战场上的情况,骑兵在冲刺开始时是高速的,但是进入敌阵以后就一定无法保持起初的高速(如果还没挂),速度会减慢一些(当然还是比步兵快),这时候如果敌军有骑将上来对敌,就有可能以比较静止的状态相互砍上十数个回合。《指环王》、《勇敢的心》的电影中都有骑兵冲阵的镜头,很明显骑兵在密集的步兵阵中是减速了。说单挑是把骑兵在减速情况下的对敌夸张了一下,未免不可。
再回到水浒上:就算老施描写的是真实的、冲击型的单挑,哪里来的那么多机会在高速冲击中“卖个破绽”?又哪里有那么容易在高速冲击中擒获敌将?在对冲中擒敌的难度不亚于跳上一架疾驰的摩托车,更何况还要有力量抓住一个活人。
说了那么多,一是想试图给单挑找一点脆弱的依据,二是想重复一个观点:施耐庵熟悉的是绿林的打斗,而不是正规军的作战。
2006-11-6 18:17
益德张
徐宁的勾镰枪是奇门的话,鲁智深的禅杖呢?
2006-11-7 10:01
ft1114619
大师好文~在下佩服~
关于张清石子~我谈谈我的看法~张清的石子是不是用打水飘的手法送出去的~小时候大家都打过水飘吧~那样力道还是很足的~准头嘛~稍加练习~也是可以的~我小时候~站个4~5米开外~打打旗杆什么的还是10有8中的~象张清那种天资不错~又勤加练习~站得更远点~打打移动靶还是没问题的~
PS:其实在下一直对武术蛮感兴趣的~大学也学的散打~大师可否发点武术基础教学~让我等学习学习
2006-11-10 22:19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益德张[/i] 于 2006-11-6 18:17 发表
徐宁的勾镰枪是奇门的话,鲁智深的禅杖呢? [/quote]
禅杖和佛门有关,好像意义不仅是武器,所以不太好把其放到奇门一类去。
PS:轮实用性禅杖也还是强些。毕竟禅杖现在还有蛮多人会用,没准不是因在佛门而得以传承;但是钩镰枪嘛……
2006-11-10 22:23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11-10 22:19 发表
禅杖和佛门有关,好像意义不仅是武器,所以不太好把其放到奇门一类去。
PS:轮实用性禅杖也还是强些。毕竟禅杖现在还有蛮多人会用,没准不是因在佛门而得以传承;但是钩镰枪嘛…… [/quote]
师兄啊,不要在这里消耗光阴啦!众兄弟们盼望师兄的下文都望穿秋水了!:wacko:
2006-11-10 22:30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ft1114619[/i] 于 2006-11-7 10:01 发表
大师好文~在下佩服~
关于张清石子~我谈谈我的看法~张清的石子是不是用打水飘的手法送出去的~小时候大家都打过水飘吧~那样力道还是很足的~准头嘛~稍加练习~也是可以的~我小时候~站个4~5米开外~打打旗杆什么的还 ... [/quote]
打水飘?我的最高记录是点三下,然后义无反顾地沉下……
发武术基础教学?这东西还不短呢,似乎没有版面灌这类水啊?本系列文章的武术小知识都是以短小篇幅为主的,不敢喧宾夺主抢了主文章的风头。先生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来捧场,也许有些小知识能发挥点用。
至于更详细的,不如去当地书店翻看体育类专柜,也许可以找到不少好东西。如让我来发,我得先把字打出来,再贴到网上,效率很低的呢,目前无论是在论坛还是现实生活,我要填的坑都很多……
2006-11-11 16:16
flyfly
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文。。。
大师也是很可爱的人啊。。。真希望能见到真人哦。。。^_^
无论如何。。。大师想宣传武术的本意是起到作用了的。。。
小弟现在就颇想学学武术了。。。只恨身在异邦。。。没人指导啊。。。
只有通过继续支持力顶大师的文来表表心意了。。。
2006-11-14 01:37
远舟
[quote]原帖由 [i]大布鲁斯[/i] 于 2006-11-6 02:50 发表
我想这个不足以证明作者熟悉骑将。水浒中上百回合虽不多(呼延灼对韩存保),连续的几十回合也是有的。那样的冲刺恐怕马也受不了。
再看这里,呼延灼摆布连环马一回:
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 ... [/quote]
其实正史上有记载的单挑多是在几个回合内解决战斗的
而且相当一部分是一击必杀,即使有相持也是角力多过玩技巧
2006-11-14 12:25
陶心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11-10 22:30 发表
打水飘?我的最高记录是点三下,然后义无反顾地沉下……
发武术基础教学?这东西还不短呢,似乎没有版面灌这类水啊?本系列文章的武术小知识都是以短小篇幅为主的,不敢喧宾夺主抢了主文章的风头。先生有兴 ... [/quote]
呵呵,大师开关后继续佳作连连。我等期盼大师考证宋后与梁山好汉有关的拳种(诸如智深拳、燕青拳等等的),结合主题一并道来,给我等上上课咯。
另:薛永打穆春一小段,不知是类似于哪一路的抱摔?
2006-11-14 22:52
火狐天下
大师在首页做个目录吧
方便查找
2006-11-16 16:22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陶心[/i] 于 2006-11-14 12:25 发表
呵呵,大师开关后继续佳作连连。我等期盼大师考证宋后与梁山好汉有关的拳种(诸如智深拳、燕青拳等等的),结合主题一并道来,给我等上上课咯。
另:薛永打穆春一小段,不知是类似于哪一路的抱摔? [/quote]
燕青拳记载较多,智深拳的典籍我还没见过,所以知之甚少。另外,“上课”一词我不敢当,写此文第一目的是宣传武术,第二目的就是大家同乐了,哈哈。
薛永的摔法好像在书里其他人也用过,目前我尚未琢磨出具体所指门派。不过我亦有计划为宋江专门写篇篇幅短点的文,论其武功:)到时关于揭阳镇这一次较量的论述必不可少,请看后续!(虽然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2006-11-16 16:30
斜出正入
民国出版过鲁智深拳拳谱,应该是托名的吧。民间流传托名鲁智深的醉拳、醉棍也不少。
2006-11-17 16:22
再世狂情
有武器也好,没武器也罢。都是中华武术的精髓 。
2006-11-17 16:33
关毛
佩服佩服~~~~期待下文
2006-11-20 20:29
kof97ldh
小辈我对现在对水浒的宝马更有兴趣
能否请大师也写一写
2006-12-1 00:48
无花的蔷薇
鲁智深醉跌拳 早期<武林>曾介绍过,还有[配图.不过和武松脱拷拳一样肯定是假托的.
2006-12-1 01:50
廖化将军
说起武林这杂志,当年还真很红,我竟然都收藏有不少。练了些图谱,也不知道对不。实践中最后还是很起了些作用的。现在不知道还有没?不知道棍爷那里有没有?
2006-12-1 08:45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kof97ldh[/i] 于 2006-11-20 20:29 发表
小辈我对现在对水浒的宝马更有兴趣
能否请大师也写一写 [/quote]
骑马和相马均不是我擅长的,倒是孤狼节度那儿有水浒宝马的详细帖子《孤狼拾遗话水浒》,你可以搜索一下。
2006-12-1 08:52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12-1 01:50 发表
说起武林这杂志,当年还真很红,我竟然都收藏有不少。练了些图谱,也不知道对不。实践中最后还是很起了些作用的。现在不知道还有没?不知道棍爷那里有没有? [/quote]
一直有,这几年都在订,不过10、11月份两期至今没送到,正准备打电话查询。
这些年武术杂志越来越多,《武林》就没过去那么大的发行量了,不过质量还是有的。
2006-12-1 15:11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廖化将军[/i] 于 2006-12-1 01:50 发表
说起武林这杂志,当年还真很红,我竟然都收藏有不少。练了些图谱,也不知道对不。实践中最后还是很起了些作用的。现在不知道还有没?不知道棍爷那里有没有? [/quote]
比起某些杂志的胡吹乱侃,甚至公然造伪,武林还是比较实在的,保持了一定的学术水准。不过学武术按图索骥不是不可以,要有些基础才行,初学还是找个老师教一下的好。工作学习忙的话,可以利用假期去参加一些十天半个月的短训班,也是很有帮助的。好比学中文,最起码你得先学会拼音,才有自学的可能。
2007-1-15 12:41
墨叶
好文章 绝对支持.
对武术也更了解了.谢谢.
大师快出新品啊.
2007-1-22 00:45
altair2000
真是高人阿!能练也能写!
以大师览群书查资料的水平,可以硕士毕业了!
再一次致敬!钦佩之至!要是能交个朋友就好了
2007-1-22 14:12
半边莲
请教一下
三国中多为马战
在马上的武功是不是与地面有所不同么?
假如让关公下地
对武松这种
会怎样呢?
有评比的标准吗?
2007-1-22 14:16
半边莲
关公有周仓和关平跟随左右,我猜想张飞等等也有自己的随身副将吧?
小时候读三国总想不通,武将冲锋陷阵,前后左右都是敌人的兵,而且有时还要棉队地方的将领,他们是怎么防御的?
如果对方放箭呢,盔甲能挡住一般小兵射的箭吗?
马上战将招式有步将的招式重要吗?
烦大师解答为感谢!
[[i] 本帖最后由 半边莲 于 2007-1-22 14:17 编辑 [/i]]
2007-1-22 14:22
半边莲
期待大师评呼延灼和关胜
还有石秀和杨雄
2007-2-2 00:55
棍僧释延德
[font=黑体][size=4][align=center]第八章 平地风雷——秦明[/align][/size][/font]
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使一根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交手往往是一招虚招后,趁人猝不及防一下爆头,犹如霹雳盖顶,就武技而言。我给他瞎起一个“平地风雷”的绰号。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一 兵器短就要拼近身[/size][/font][/align]
温文宝、陈翥、李金吾、陈赟、凤仪等武将均死于秦明之手。其中,陈赟是被追击毙命;李金吾是心慌造成手忙脚乱;凤仪是同伴死亡分心被杀;而温文宝和陈翥都是被秦明“卖个破绽”,然后“手起棍落”击中对手头部。在水浒中还有很多这样“卖个破绽”的描写,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好像故事里头的人只会这两招。实际上,打斗就这么简单,同样的招数对不同的人可以重复使用,要打得像武侠小说那样精彩且招式复杂多变是不可能的。我们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军警格斗训练的镜头,往往一种摔法要重复几次,你摔完我就轮到我摔你,这样训练的目的就在于熟能生巧。只会一种摔法却很熟练,比粗通72路摔拿法的人实战起来更实用,后者一样都不熟,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该用哪一招好的情况。这就叫“多而不精不如一招鲜”。
为什么要卖个破绽呢?只有一个原因:引诱对方攻击,然后趁其收招时不能防守那一瞬间攻击。尤其是自己的武器比对方短时,更要用这一招骗人近身。
下面说说秦明的武器狼牙棒,说来也怪,除了在清风寨出场时作者写了“狼牙棒”外,其他时候却无一例外的是“狼牙棍”,本文就统一使用“狼牙棒”吧。
狼牙棒,古兵器之一。木棒头部如枣核状,植铁钉于其上,形似狼牙,故名。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〇四《狼牙棒》载:“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枪、曰杵、曰杆、曰棒。钉植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狼牙棒由棒头、棒柄、钻三部分组成。棒头为椭圆形锤状,锤面布满铁刺;棒柄为坚木(现代有书列举其长约2米);钻为铁制,下有尖,装于棒尾,既可以保护棒尾不易破裂,又可以击敌并在地上插立。狼牙棒在宋以前未见于军旅,宋以后多有使用者。有说法称其和“骨朵”“敲棒”之类的兵器一样,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狼牙棒的种类很多,基本的技法主要有劈、砸、盖、冲、截、拦、撩、带、挑、抡、旋、磕等。在现代武术表演中亦有演练狼牙棒套路的,动作多舞花、跳跃,类同于朴刀、大刀等。
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具体地写秦明武器的长度,考虑施耐庵和《武备志》作者同处一个朝代,可以用“四、五尺”这个长度作参考。如果《水浒》里头的狼牙棒也只有“四五尺”的话,那它就和鲁智深的禅杖差不多长,还没有鲁智深的身高长。不过,这个数据只能作参考,何况作者是用宋代尺长还是明代尺长我们也无从判断。我的推断是,作为马上使用的兵器,秦明的狼牙棒可能比鲁智深的禅杖长,但与那些动辄就“丈二”“丈八”的枪矛相比,狼牙棒的长度是比较短的。
如果看历史的话,宋代的长枪长度我没有数据,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的长枪一般都在3米左右,和前文2米的数字来比,狼牙棒长度也短些。
再回头看看林冲的战例,使枪矛的他基本上没卖过什么破绽,惟一一次“卖”是在生擒扈三娘的时候,那正是利用破绽之机近身捉人。
在马上使比狼牙棒更短的兵器的武将,卖破绽的招数用得也不少,在此不一一赘述。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二 外战内行好过窝里横[/size][/font][/align]
秦明的狼牙棒可谓快、准、狠,而且在书中出现的斩将战例中,不管是正面还是追击,都是无一例外地击中头部。不像其他人那样前心后背都是攻击目标,不像史进那样砍空,不像杨志那样砍人却砍到马。要么平要么输,要赢就必打中头,这样准确率和把握度是相当高的。要知道,生死对决中没有把握宁愿不出手,以免留下破绽让人家乘虚而入。秦明这种杀人招数在江湖上一传十十传百,就能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并传开威名。
PS:如果那个时候有教练的话,他会告诉秦明的对手:“这个人打哪里都是假的,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你的头部,你一定要注意防守头部。”然后就看秦明对手的造化了,实力太差知道人家要打头也防不住的。如果有录像的话,就可以研究秦明的动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计划,甚至将计就计,借秦明的破绽反卖一个破绽给他,哈哈。扯远了,不过现实搏击的教练是会这样做的……
秦明爆头的惯用招数,就是前面所说的“卖破绽”。其实说白了就像足球的“假动作”一样,动作要假,但又要做得像。一要让对方认为有机可乘,不然不会上当;二要拿捏准确,不然让人真打到了可吃不消。如果像《少林足球》里头说的“假动作就是要假”的话,是骗不人的,哈哈。
武将掌握一两招绝招(指独特、罕见的技术动作)在战场上很实用,遇到经验不足的敌人,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解决,不会绝招只好硬碰硬,直到看到对方漏洞再攻击,这样更为耗时。而且,实力稍逊的人却拥有一两招绝招的话,还可以以弱胜强,如秦琼的“撒手锏”。
绝招要绝,就要尽量少使用。实战不是武侠片,像“降龙十八掌”之类绝招就算知道了,自身功力不够也破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绝招就是要借对方没接触过而使其上当,倘若见过一次,下一次就没这么容易上当了。我们看到武术书籍中一些绝招(指动作要领,并非功法)时,也会觉得平常,但没看到之前自己却想不到。不过,一旦你用这一招打过某人之后,下次哪怕他再中同样招数,他也能“看”出些什么,就可以提醒其他人了。
当然,绝招难免会被自己人再三看到。这个时候如果打队内比赛,就不占便宜了。尤其像董平这类反应极快的人,和他对练时用他知道的绝招恐怕就难以奏效了,看看张清的飞石对董平效力有限就知道了。不排除董平多次看到秦明使破绽爆人头后,不屑一顾的抛出一句“又来这招”。相信五虎将其他人对秦明的绝招都略有了解,如果五个人打内部赛的话,秦明的成绩说不定会最糟糕。
当然,即便秦明内战外行,却不代表其外战糟糕。他的绝招就是专为外战而生的,在梁山里他的外战成绩还可以,甚至强于董平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体育运动中很多人内战外行,大多是技术特点被队友熟悉的原因,但外战起来效果就不同了。和内外战皆行的人相比不行,但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人绝对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受欢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讨厌窝里横的人的原因了,哈哈。
当然,秦明“卖破绽”的绝招主要用于对付没经验的,一二十合他拿不下的人,估计都是不中他计的人了。像史文恭之流的则可能是一开始就压制住他,让他根本没有“卖”的机会。
PS:在我看过的这么多有关格斗的动漫里,只有《浪客剑心》的部分描写非常接近实战,诸如《七龙珠》之类的就比较夸张了。《浪客剑心》除了对剑道招式有比较贴近现实的描写外,有关斋藤一的牙突也比较形象。牙突就是那么几招,但斋藤凭它就能打天下并活到最后,“人的一生中在战场上很少会两次遇到一样的对手”,这话一点都不假。
[font=黑体][align=center][size=3]三 曾头市败逃腿染红[/size][/align][/font]
秦明除了爆头有一手之外,偶尔也会打其他部位,因为他大开大合的招数使多了,人们都忘记了他也拥有细腻的小技术。在擒宣赞那一回里,他的技术就得到了体现。
和宣赞交手数合后,孙立上来夹击,宣赞一慌刀法就乱了,被秦明一棍搠下马来。秦明这一搠用得恰到好处,文中没有交代宣赞是否受伤,即便伤了也是皮外伤,因为交手前的诗句已经描写他穿着盔甲。由于狼牙棒以劈砸为主,所以棒顶的钉并不密,有的狼牙棒棒头甚至无钉,所以用来捅再合适不过。
秦明最失色的一役就是对史文恭,当然遇上这种高手输了也没什么丢脸的。书中对武打动作并没有详细描写,只说打了20回合后秦明力怯,逃跑时被刺中大腿落马。有关这一战的分析已经有很多朋友发表过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了,我的意见与他们八九不离十,就是秦明是技不如人迫于招架,最后力量消耗过大再打必输,只有逃跑。我在此就分析一下为什么史文恭会刺中秦明大腿,而不是要了他的命。
众所周知,战败都是伏鞍而逃,没有哪个打输了还雄纠纠气昂昂地挺直腰杆子回阵,一来相当于竖起后心这块靶子,二来增加了马跑的空气阻力。伏鞍而逃又被刺中后心的人,必定是对方已经追得很近后用枪斜刺中的。史文恭没有追上来刺秦明的后心而是刺大腿,说明他再不刺就来不及了,而且技术动作用的是前倾甚至是俯身斜刺。
史文恭枪长丈二,估计至少也在3米左右,对垒时是可以上、中、下三路通吃的,就是从头部到膝盖都可以刺中,刺脚背应该也可以,只是目标太小且太低一般不作攻击目标。如果史文恭有足够时间且欲取秦明性命的话,首选目标肯定是后心。但是,当时秦明已经快跑回本阵,史文恭必须出手,而且身体不前倾可能还刺不着。我推断他甚至是俯身斜刺自然也有原因,以秦明被刺中右大腿为例,倘若枪能够得着大腿的话,那么应该也可以刺中右肋偏下的地方,刺中这个地方当然比刺中大腿更有杀伤力,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拿去医都要用多点药”。而最终史文恭刺的是比肋部更低的大腿,说明他自己的身位就很低。更多的理由说不清楚,只是顺不顺手的感觉罢了。大家可以试一下俯身,看看是刺低的地方顺手还是刺高的地方顺手。
此外,不排除史文恭并不想要秦明的命。联系前后文不难看出史文恭虽然武艺高强,但胆子并不大,甚至有欺软怕硬的表现,如果再杀梁山将领只会结怨更深,也许会有所顾忌。如此说法正确的话,前面又是白推论,不过本来都是寻求咬文嚼字的乐趣嘛。我更多地认为他是想取秦明性命的,既然晁盖都杀了,还怕再杀一个吗?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四 霹雳火熄于清溪县[/size][/font][/align]
有关秦明的战例,除了曾头市一战,就是他的最后一战了。人们对高手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就千夫所指,所以很多人对他赢的战例记忆倒没这么深。他战死的这一战时,与方杰相比到底谁强也是人们常讨论的问题。
原文:宋江阵上秦明,首先出马,手舞狼牙大棍,直取方杰。那方杰年纪后生,精神一撮,那枝戟使得精熟,和秦明连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方杰见秦明手段高强,也放出自己平生学识,不容半点空闲。两个正斗到分际,秦明也把出本事来,不放方杰些空处。却不提防杜微那,在马后见方杰战秦明不下,从马后闪将出来,掣起飞刀,望秦明脸上早飞将来。秦明急躲飞刀时,却被方杰一方天戟耸下马去,死于非命。
从文中可看出来,前30回合双方都是试探性地进攻。方杰见奈何不了秦明,就使出完全的本事。在“斗到分际”的时候,秦明才使出全部本事。对于“分际”的解释,我倾向于是双方缠斗后暂时分开的那一刹那。秦明之所以在再次分开时使本事,多半是感觉到方杰全心应战后的压力,所以不能再以前30回合的节奏对付,否则就有危险。那么,方杰比秦明先使出全部本事,是否是因为他在前30合中感到秦明的压力了呢?未必。心理的东西很难说,他可能是感觉到压力,也可能是比秦明更想胜利。
杜微从方杰身后闪出掷飞刀时,秦明能反应过来也是正常的,毕竟他和方杰同方向,都在秦明视野中。做武将的人不眼观六路就很危险,而且人在正常状态下眼都是比手快的,所以都能“看”到,但反不反应得过来是另一回事。秦明反应过来了,但是飞刀和戟他只能躲一样,他选择躲飞刀是因为飞刀比戟先到罢了。因为书中没有方杰“趁其慌乱”的描写,我认为方杰这一戟是和秦明打斗时的普通一招,是和飞刀差不多同步的,而不是见秦明躲飞刀后再出手。秦明之所以丧命,也是因为此时他和方杰完全是平手,任何第三方的攻击都会破坏这种平衡的缘故,倘若宋军射箭,方杰下场大抵相同。
如果我是裁判,方杰对秦明一战我会举红黑牌(就是红黑各半,代表平局,散打比赛常见)。非要说哪方略强的话,我会选秦明。不是根据他们保留实力的前30回合,也不是双方都认真对打的后面几合。而是根据方杰使全力秦明没使全力的那短短几合。在这几合之间,方杰招招凶险秦明却能全身而退,表现更好。
[font=黑体][size=3]下集预告
弧形闪电——关胜[/size][/font]
[size=4][font=仿宋_GB2312]武术小知识[/font][/size]
[font=黑体][size=3][align=center]狼牙棒的祖先——殳[/align][/size][/font]
殳,西周时期五兵之一。当时的车兵五兵为戈、殳、戟、夷矛、酋矛;步兵五兵为弓矢、殳、矛、戈、戟。《诗经·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释名》:“殳,殊也。长一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周礼·夏官·司戈盾》注:“殳如杖,长寻有四尺。”上述记载表明殳是长约一丈余、无锋刃的武器,用法为打击,却不是棍棒。在出土的西周铜殳中,就是一些球形器,上铸有乳钉,球体中央有圆銎,可以安装木柄,用以撞击敌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种古兵器,器上铭文就是“殳”。殳头呈三棱矛形,殳杆两端各有一个花球状和刺球状的铜箍,杆长3.4米。这种在殳首端加尖状物的兵器,就是殳的一种变式。
[align=center][img]http://photo4.yupoo.com/20070102/220758_1831703600.jpg[/img][/align]
[align=center]曾侯乙墓出土的铜殳(资料图片)[/align]
到宋代的时候,殳演进成各式各样的武器,如柯藜棒、钩棒、杆棒、杵棒、白棒、抓子棒、狼牙棒等。都是用硬木做成,长四五尺,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安装钩和鐏,有的头部周围植钉。
活学当然要活用,在影视作品中有很多兵器都能找到古兵器的影子,虽然形状有所差别。下面这个家伙拿的就是殳:
[align=center][img]http://photo4.yupoo.com/20070102/123014_1522797381.jpg[/img][/align]
[align=center](截自电影《神话》)[/align]
2007-2-2 01:40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半边莲[/i] 于 2007-1-22 14:16 发表
关公有周仓和关平跟随左右,我猜想张飞等等也有自己的随身副将吧?
小时候读三国总想不通,武将冲锋陷阵,前后左右都是敌人的兵,而且有时还要棉队地方的将领,他们是怎么防御的?
如果对方放箭呢,盔甲能挡住一般小 ... [/quote]
首先先向你表达歉意,你的问题发的那一天我就看到了,然而这几个问题多而泛,我还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好,所以即便是拖到现在,我也只能简单地回答,如果要展开来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马战与步战区别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其实我可以算是不会骑马:mellow:
马战和步战有实质的不同,马上主要比弓马比器械,现实中弓马的技术还更重要一些。
空手步战的要点就是: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腿比手长且粗,力量大,而且攻击范围可达上中下三路,故徒手多看腿功。当然,这是指在开阔地上打。如果是狭窄地段或水上,手的作用就能更多地发挥。
如果关公下地和武松比武,就只能比器械或比空手,标准按所参加的运动评比,因为不同的武术就不同的标准:wink:
张飞身边有无副将乃至步行的偏将问题:
照常理来说,肯定有。
马将冲阵问题:
马将冲阵只能是在乱战或混战中,此时的他并不是敌人的主要攻击目标。倘若就他一个,只能被射成刺猬。赵云冲出长阪,曹操没射箭是重要原因。此外,马也是生物,一旦遇到绕不开、跳不过的障碍物时,很多时候自己就会停下来。如果前方是一群人并准备弓箭盾牌等候着的话,一员武将不但冲不破的,甚至马都会打退堂鼓。
盔甲问题:
老人和我说过,普通的盔甲主要是防擦伤,遇到劈砍就危险,直刺或射箭就更不用说了,很难挡得住。
重铠我就不清楚了。
马将步将招式重要与否的问题:
这一个问题比较笼统,我只能说对于马将或步将本人来说,他们所用的招式都是重要的,毕竟是决定自己能不能杀敌并活下来的招式。
如果你的意思是说哪个的招式更多,哪个更复杂或哪个需要训练的时间长的话,当然是地上的招式多些,毕竟双脚更自由。
PS:至于你说到的那几个武将,正常情况下我都会评论到。
2007-2-2 08:55
wrcxy
终于见到大师更新了:q))+
换了双手剑的头像:doubt:
2007-2-2 13:45
flyfly
大师终于又更新了。。。心都等焦了。。。:^%:^%:^%
2007-2-2 14:11
江城子
宋人笔记中就有笑话,问金有金铋箭,宋人有什么?答以“锁子甲”。再问金有四太子,宋人有什么?答以“岳少保”。最后问,金有狼牙棒,宋有什么?答以“天灵盖”。可见狼牙棒的主要攻击方式就是打脑袋,所以霹雳火的招数应该也不是太神奇,不过是速度臂力太强,别人不好防吧!:P
2007-2-2 15:22
怒天威
真是长见识~~~~~
关于老虎进洞是屁股先进是有这个说法的~~据说是为了防止洞外的敌人~~
2007-2-4 14:36
golden
秦明的力量应该比较大,属于瞬杀型选手,估计一旦时间长了就力量不足,或被人研究明白,威胁减小~~
2007-2-4 20:40
无为楼主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4-4 23:47 发表
何为“玉环步”?环者,圆也。什么情况下会有圆形的步法?旋踢也。 [/quote]
大师对“玉环步”的理解是这样的么?小弟的理解是武松当时打的是“醉拳”,所以步法中有模仿贵妃醉酒的姿势,所以称为“玉环步”……
当然,这只是俺这个武术门外汉的个人理解。:qDD+
2007-2-4 23:2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无为楼主[/i] 于 2007-2-4 20:40 发表
大师对“玉环步”的理解是这样的么?小弟的理解是武松当时打的是“醉拳”,所以步法中有模仿贵妃醉酒的姿势,所以称为“玉环步”……
当然,这只是俺这个武术门外汉的个人理解。:qDD+ [/quote]
我最近已经得到有关“玉环步”的比较详细的知识,和我过去的理解有较大偏差,不过现在还不打算修改。主要是在写的过程中我的武学知识也一直在更新,所以我要到写完后再从头修改,这样可以保证是最新的见解:q```+
2007-2-5 00:56
seamanwqy
回复 #154 棍僧释延德 的帖子
张清征方腊的时候没有带着琼英,那是因为琼英怀孕了,这件事书里是明确写到的。
2007-3-16 14:45
半边莲
多谢大师的解答!
我看到本论坛里有很多关于三国武艺排名的帖子,
可这个问题历来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观点是:
吕布一档
关张赵马黄典许甘二档
太史颜文孙华.张辽.夏侯敦.渊.魏延等三档
以下才轮到如张合姜维徐晃周泰等等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请教大师是怎么看的!
2007-3-16 22:2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半边莲[/i] 于 2007-3-16 14:45 发表
多谢大师的解答!
我看到本论坛里有很多关于三国武艺排名的帖子,
可这个问题历来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观点是:
吕布一档
关张赵马黄典许甘二档
太史颜文孙华.张辽.夏侯敦.渊.魏延等三档
以下 ... [/quote]
此帖主要以水浒为主,所以三国的武艺我就不说太多。
三国关于武打细节的描写不足,让我以武术常识去评判会造成论据缺乏。就算我可以说出些什么,也不是什么真理,更不敢说能让有关武评的争议从此平息。何况有争议也未必不好,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交流才有提高。
如果从文字上去分析,那很多本身读书就比我透的坛友,加上文字水平又强过我,他们的论据分析往往能把我说服。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武力排名,只要写得比较系统,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武评尺度,哪怕争议满天,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最怕的就是让人连争辩的欲望都没有的论证,这些作品关注的人就少蛮多了。
先生的排名自然也和我等的不尽相同,现在也不好轻下结论,要看先生的详细论据才好判断,期待先生的原创作品!
至于我,在心目中的确有一个比较恐怖的三国排名,而且这个排名随着时常的温习还会不断改变,因为太多的只是感觉而没有站得住脚的论据,就不说出来献丑了……
2007-3-19 12:42
半边莲
哦
水浒我大概只读了两三遍,而且还是几年前了
所以现在记忆有点模糊,看了大师的帖子后
我决定找时间再读一遍
2007-3-20 13:03
zxz20040624
大师能写写花荣吗
水浒里有不少篇幅写花荣的神箭
2007-3-30 21:35
无为楼主
大师,小弟欲转贴兄之大作,不知可否?
2007-3-30 21:41
无为楼主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4-22 11:16 发表
先生说得不错。自汉以后,枪矛就不再混用了。
从王进传史进十八般武艺时,列举的兵器里枪矛就是分开的。至少,施应该知道枪矛的分别吧。
[/quote]
大师,俺这里有不同看法:
林冲挺起[color=Blue]蛇矛[/color],直奔呼延灼。秦明自把军马从左边踅向山坡后去。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手。[color=Blue]枪[/color]来鞭去花一团,鞭去[color=Blue]枪[/color]来锦一簇。
这个……似乎施公确实枪矛混用了呢……
2007-3-30 22:1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无为楼主[/i] 于 2007-3-30 21:41 发表
大师,俺这里有不同看法:
林冲挺起蛇矛,直奔呼延灼。秦明自把军马从左边踅向山坡后去。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手。枪来鞭去花一团,鞭去枪来锦一簇。
这个……似乎施公确实枪矛混用了呢…… [/quote]
转帖没问题,毕竟也是宣传了武术嘛,记得注明作者和首发论坛就行。
另外,如果在别的论坛遭人狂贬,但又没什么详细论据,仅以“吃饱了撑”“没什么价值”论定的话。不必让我知道,眼不见心不烦:wink:如果其他地方有朋友的意见很有价值,记得提醒我:loveliness:
PS:关于枪矛的说法,谢谢提醒,其实密林先生早和我说过这个问题了。现在看来,我亦觉得当初对施公是否搞混枪矛的判断存在重大偏差。
大家也看到,此系列创作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期间我本人的武学知识和观点难免会产生变化。现在从头再看,亦发现不少不成熟的言论,因此在全篇完成后,我会从头修改,其中不乏大改甚至推倒重来。如果之前文章出现误导,是因为我的学识所限和能力问题,还请读者们辩证地看,并多提宝贵意见。
目前就保持原状吧,免得现在改了,到后来观点又变还得再动一次:titter:
2007-3-30 23:31
无为楼主
呵呵,转贴注明作者和首发论坛就行,本就是每一个转贴者应该做的事。
转贴完毕,等候大师的更新~:loveliness::handshake:
2007-3-31 13:49
浪燕陵
强~~~不过说来,要写全108个可不容易呀,只担心楼主半途而废.要知道排在后面的那些人物原著描述可不多~~~加油:D:D
2007-3-31 17:07
墨叶
楼主绝对不会半途而废.我还想看他的第2版呢?第一版先收藏了.
2007-4-21 19:58
半边莲
大师这许久都不更新
只盼煞俺也
2007-4-21 23:44
pu239
写得太好了,收藏经典
2007-4-24 10:14
qgn2003
不错
2007-4-24 15:19
王贵
一 兵器短就要拼近身二 外战内行好过窝里横三 曾头市败逃腿染红四 霹雳火熄于清溪县
2007-4-24 18:54
远舟
[quote]原帖由 [i]江城子[/i] 于 2007-2-2 14:11 发表
宋人笔记中就有笑话,问金有金铋箭,宋人有什么?答以“锁子甲”。再问金有四太子,宋人有什么?答以“岳少保”。最后问,金有狼牙棒,宋有什么?答以“天灵盖”。可见狼牙棒的主要攻击方式就是打脑袋,所以霹雳 ... [/quote]
从这一点来看,对行军阵战有了解的人,大体都知道狼牙棒的首选目标就是天灵盖:sleep:
而秦明仍然能够屡屡得手的原因,延德师兄也解释得很合理
第一,假动作真的很假:lol:假到别人明知道狼牙棒是用来打天灵盖的,也还是上当了
第二,秦明筒子瞬间的力量速度真的很好,强到别人根本来不及换招抵挡,这点我很同意老江
秦明之所以得名"霹雳火",除了形容性格之外,用来描述他的武学路子也很恰当
他显然是属于爆发力非常好但持久力比较一般,甚至越战越弱的那种
所以他跟史文恭同学二十回合后力怯,除了心理素质和战力差距的原因,跟他的打法也大有关系
2007-4-24 19:01
远舟
PS:跟老江说一声,应该是"金[color=Red][size=3]鈚[/size][/color]箭"啦
再PS:又见得延德师兄更新,不知道该是喜还是怒或者是:-_-:
2007-4-25 01:00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远舟[/i] 于 2007-4-24 19:01 发表
PS:跟老江说一声,应该是"金鈚箭"啦
再PS:又见得延德师兄更新,不知道该是喜还是怒或者是:-_-: [/quote]
师兄的嘴怎么抽筋了:titter:这可是两个月前就更新了的:sleep:
关于宋人笔记中“天灵盖”一说,我闻所未闻。毕竟史学浅薄,只懂得大框架,更多的东西就不那么了解了,今后还得恶补……
PS:致所有关注此帖的朋友,目前我已挖的坑、计划挖的坑和受人委托挖的坑已经太多,目前深陷另外几个坑中难以抽脚,此坑只得暂时停填。在此保证,这个坑必将填完,绝对不会拖得比高屋良树久的:P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