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4 20:21
heduian
楼主很有创痍啊
2006-5-4 23:5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水天一色[/i] 于 2006-5-4 19:44 发表
大师这篇文章很专业啊,武评让大师这样的专业人士写就尽量能避免一些主观因素了。 [/quote]
先生过奖。其实武评毕竟是从小说的只言片语里分析出武力高低,所以难免没有主观的,拙文也有很多主观之处。
我尝试过用武学角度排三国将领武力,后发现因有众多战例语焉不详,很多都是“大战××回合,不分胜负”,关于武打场面并无描写,故无法展开分析。所以只能分析一些描写较为详细的打斗,却无法弄出整体排名。
2006-5-5 00:16
托塔李天王
大师好文:unsure: 读后令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不知大师打算写几篇水浒武评呢?会涵盖108将中的多少个呢?会不会写108将以外的人物呢?
2006-5-5 00:2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托塔李天王[/i] 于 2006-5-5 00:16 发表
大师好文:unsure: 读后令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不知大师打算写几篇水浒武评呢?会涵盖108将中的多少个呢?会不会写108将以外的人物呢? [/quote]
多谢先生夸奖。
写多少篇我还真没有算过:(因为108将中很多人的描写从武学角度来看显得不够详细,无法深入分析。其实写前几篇时我就有没料可挖的感觉,后来就是材料不够,瞎猜来凑,瞎猜不够,调侃来凑。
不过可以透露几点,往后有资格独立成篇的至少还有徐宁、张清、时迁。
然后有几个可能就要凑对写了,初步计划是杨雄石秀要捞堆。
至于108将之外的人物,有谁的成长轨迹比较明显的吗?有谁的战斗场面描写详细的较多?先生不妨提醒我一下。真正写起武评来,光搜集战例就头昏,才明白是个大工程呢。工程一大,找材料时可能会出现遗漏,所以还请朋友们提醒指正。
2006-5-5 07:05
伤云
燕小乙在水浒里有两段对打描写,一段是华山对任原,一段是梁山对高求。
像水浒一样严格细致的武打小说实在是少啊,难为大师了~~~~:^%
2006-5-6 00:12
棍僧释延德
多谢提醒。
如果说施耐庵还练过两手的话,近来越发严重质疑罗贯中不会武功。
相反,《荡寇志》里头不少武打场面倒写得有模有样,可能跟作者出身有关。不过当初因为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所以未能看完此书。
现在想来,如果从纯武术角度评此书可能有点写头。不过,如果写出来的话,可能读者会把我给“荡”了。
2006-5-6 08:57
wrcxy
大师改名了,平日里擅长用棍么?
2006-5-6 09:07
湘江子龙
杨志那把宝刀后来不知道去了哪里,书中也未交代。
后期上了梁山,风头最劲的怕是张清了,暗器也有点写头吧。
水浒中提到的也真不少,弓箭,蝗石,飞刀,标枪,套索,流星锤。。。。。。
对了,一丈青,孙立也很打了几价描述非常多的硬仗,大可一评。:()
2006-5-6 19:43
托塔李天王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5-5 00:27 发表
多谢先生夸奖。
写多少篇我还真没有算过:(因为108将中很多人的描写从武学角度来看显得不够详细,无法深入分析。其实写前几篇时我就有没料可挖的感觉,后来就是材料不够,瞎猜来凑,瞎猜不够,调侃来凑。
不过 ... [/quote]
大师说的极是,水浒中详细的打斗描写并不多见,且多集中在几个人物中(如武松,鲁智深等).我翻看了一下水浒,能写的还真不多,除了大师和楼上赵王提到的几个,我再提几个,大师看一下是否可行:
1.史进.水浒中出场最早,且有一定的成长
2.花荣.书中有多段对其神箭的描写
3.其他描写不多的,如大师所说的,可两人或多人一起写,如朱仝雷横可一起写,水军头领可一起写等.
108将以外的人物,我看了下还真没什么可写的.晁盖出场太少,其他也多为梁山好汉的陪衬.
其实大师的瞎猜和调侃看看也挺有意思的:lol:
2006-5-6 20:25
zxz20040624
[quote]原帖由 [i]托塔李天王[/i] 于 2006-5-6 19:43 发表
大师说的极是,水浒中详细的打斗描写并不多见,且多集中在几个人物中(如武松,鲁智深等).我翻看了一下水浒,能写的还真不多,除了大师和楼上赵王提到的几个,我再提几个,大师看一下是否可行:
1.史进. ... [/quote]
大师不妨写写卢俊义,梁山的2把手
,燕青的相扑功,都可以写写
呼延灼的鞭,秦明的狼牙棒,关胜的大刀,董平的双枪,解珍\解宝的钢叉,
戴宗的神行功(貌似有点吹):lol:
还有三阮兄弟和张顺的水中功夫,都有点可写的地方
期待大师的精彩作品
[[i] 本帖最后由 zxz20040624 于 2006-5-6 20:27 编辑 [/i]]
2006-5-7 12:53
诸葛弩
难道大师是少林的?............................头像就是自己吧:^%
2006-5-7 14:18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湘江子龙[/i] 于 2006-5-6 09:07 发表
杨志那把宝刀后来不知道去了哪里,书中也未交代。
后期上了梁山,风头最劲的怕是张清了,暗器也有点写头吧。
水浒中提到的也真不少,弓箭,蝗石,飞刀,标枪,套索,流星锤。。。。。。
对了,一丈青,孙立也很 ... [/quote]
宝刀被作凶器没收,然后被某官自己藏了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一直在杨志手中的话,肯定也会收起来的。谁会拿宝贝去拼杀?砍缺了怎么办?:lol:
2006-5-7 14:25
棍僧释延德
托塔李天王、zxz20040624两位的建议很好,多谢了。
一直犹豫要不要让史进单独成篇,主要是材料略显少些(或许是自己不记得了)。为写系列文章,已经重看了一次全书,现在看来还要再看一遍,很奇怪过去看都是津津有味,现在看却是一目十行,经常漏这漏那:qDD+
卢俊义和燕青本打算凑对的,考虑到前者是梁山武艺第一人(较多人承认),还是分开写好些。
2006-5-7 14:28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诸葛弩[/i] 于 2006-5-7 12:53 发表
难道大师是少林的?............................头像就是自己吧:^% [/quote]
非少林,但武艺多为僧人所教。
头像正是本人照片。
2006-5-8 22:53
zxz20040624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5-7 14:25 发表
托塔李天王、zxz20040624两位的建议很好,多谢了。
一直犹豫要不要让史进单独成篇,主要是材料略显少些(或许是自己不记得了)。为写系列文章,已经重看了一次全书,现在看来还要再看一遍,很奇怪过去看都是津津 ... [/quote]
史进经常用的兵器是三尖两刃刀,在水浒传中别的梁山好汉似乎没有人用过,
另外史进的师傅王进也非常厉害
2006-5-8 23:07
zxz20040624
我觉的鲁智深算的上是古代的职业军人,应该经历过不少大场面的战斗,
从血与火的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马上功夫也应该不弱
更为难得的是鲁智深的佛心,救人胜于杀人,很少滥杀无辜
2006-5-9 00:47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zxz20040624[/i] 于 2006-5-8 22:53 发表
史进经常用的兵器是三尖两刃刀,在水浒传中别的梁山好汉似乎没有人用过,
另外史进的师傅王进也非常厉害 [/quote]
提醒:天目将彭玘也使三尖两刃刀B)
2006-5-9 04:57
天水英才姜维
卢俊义确实是武力第一人,可惜出场表现不多,记得征方腊时,方腊手下有一位二十合砍死雷横以及与五虎将打了几十合不分胜负的人,被卢员外二十招拿下。
2006-5-9 11:50
皇城跟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4-23 20:28 发表
哦?头一回听到这种说法。
我一直感觉不是撩击就是弹踢,其他的我实在想不出了:qDD+ [/quote]
会不会是用了勾腿,如果看准承重腿的,一勾小腿,也能撩翻的~~用脚勾一下也是点的,他的腿力量大,踹的话,踹虎面能倒不能翻,撩的话会爬下,侧踹估计倒不了,正踢的话容易挡,他实战经验足,会用巧力的吧~~
支持楼主,耐心看书,希望成精品中精品~~
2006-5-10 12:29
陶心
[quote]原帖由 [i]天水英才姜维[/i] 于 2006-5-9 04:57 发表
卢俊义确实是武力第一人,可惜出场表现不多,记得征方腊时,方腊手下有一位二十合砍死雷横以及与五虎将打了几十合不分胜负的人,被卢员外二十招拿下。 [/quote]
记得是守御德清县的司行方,是在德清南门外三十合砍死雷横,后在奉口镇遇到卢、呼合军,交阵不敌被逐,坠水而死。
另一个助防独松关的厉天闰,秒了周通。同张韬接受董平、张清“自杀式”的挑战,得地利,杀了张清。后来关破后,被卢俊义追杀,三十回合被杀。估计老卢发了狠。
猜测两人的武力,应该是介于秦呼级别与关林、石邓级别之间,而且功强守弱。
佩服释大师对于杨志“武艺正规、器械强,但徒手近战能力相对较弱,经验不丰富”的判断!
同样是忽刀忽枪,武艺表现温吞水的朱仝,倒在招安后的表现更好,杨志感觉稳中有刚,朱仝感觉稳中含刁。
2006-5-10 12:37
zxz20040624
记得是守御德清县的司行方,是在德清南门外三十合砍死雷横,后在奉口镇遇到卢、呼合军,交阵不敌被逐,坠水而死。
另一个助防独松关的厉天闰,秒了周通。同张韬接受董平、张清“自杀式”的挑战,得地利,杀了 ... [/quote]
当时董平有条胳膊受伤,使枪不便,如果董平没受伤, 他和厉天闰应该武艺相当
2006-5-10 13:17
方二
征辽时,卢俊义一挑四顶了两个时辰,然后发现天色已晚,砍死一人跑路……
征田虎时,李助险些凭剑术把卢俊义砍了
综上,个人建议水浒招安后的情节还是不要采纳了
2006-5-10 16:58
托塔李天王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5-10 13:17 发表
征辽时,卢俊义一挑四顶了两个时辰,然后发现天色已晚,砍死一人跑路……
征田虎时,李助险些凭剑术把卢俊义砍了
综上,个人建议水浒招安后的情节还是不要采纳了 [/quote]
纠正一个小错误, 李助是王庆的手下, 不是田虎的.
的确, 招安后很多情节写水浒武力排名时都很难自圆其说, 如果去掉的话又少了很多战例. 不过既然大师写的是武评而非排名, 应该问题不大.
[[i] 本帖最后由 托塔李天王 于 2006-5-10 17:26 编辑 [/i]]
2006-5-11 22:53
棍僧释延德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4]第五章 莽拳暴斧——李逵[/size][/font][/align]
李逵之滥杀,令人震惊。实在不能理解,面对妇女小孩,他怎么下得了手?在小说中,他的武力颇受争议,身为天罡,且还是宋江的“嫡系”,为何成绩不是怎么拿得出手?为什么那么惧怕焦挺、燕青等擅摔之人?且听我一一道来。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一 体格令人羡[/size][/font][/align]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323/lk2.jpg[/img]
李逵也是一副好身板,一摆在那儿,很多梁山好汉可能都会自惭形秽。
1.指力恐怖。李逵赌博赌输时,抢了银子要走。小张乙过来拦时,被他一“指”就跌了一跤。后来他还用两根手指戳昏了一个弱女子,可见指力之强。在生活中,只有特意练手指的功夫,才会有如此强的力气。如铁砂掌(插铁砂)、鹰爪功(俯卧指撑)等。可李逵在打架时,我却未见他用过掌和爪,说明他没练过。他的指力是天生的,还是靠其他训练方法加强的,在此不好妄下定论。
2.脚力惊人。李逵那双腿好像铁打的,且看他戏耍朱仝就明白了:“急赶急走,慢赶慢行,不赶不走”。这明显就是挑衅,怪不得朱仝对他深恶痛绝,后来虽然消气,但估计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和黑旋风说话了。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两人间缺乏亲和力。朱仝追不上李逵,除了李逵惯走山路之外,他的脚力非同小可。朱仝这种武功达到一定水平的人,体力不可能不好,李逵却能在速度和耐力均战而胜之,自然是强人了。而且,此前他没和朱仝比过,雷横也不会事先告诉他“朱仝绝对跑不过你”。而吴用还敢用此计,说明对李逵的脚力充满信心。我甚至觉得,李逵说不定是梁山脚力第二人,所以做那种跟着马跑的步将再合适不过了。如果生在三国,他还可以去和周仓争饭碗。什么?第一是谁?还用说吗?那个用“马甲”,不,用“甲马”的。
3.抗打力强。挨琼英两下石头才出血,如果不是琼英用“馒头”的话,就是李逵太经打,且看全能猛士林冲的遭遇就明白了。只有被罗真人戏弄后落入大牢,才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这时才看得出他也会痛。至于李逵是否专门练过抗打不得而知,个人倾向是天生的,加上经常斗殴就锻炼出来了,并未进行特殊训练。
这种身板本来学武应该大有前途,哪怕光吃身体饭不吃技术饭都很吃香。事实也是如此,“一力降十会”嘛。可惜李逵未遇名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反正如果我是高手是不会教他的^_^为什么?看不惯他为人处事。话又说回来,如果他真有什么名师的话,天天受武德陶冶,可能也不会变成杀人魔。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二 搅浑浔阳江[/size][/font][/align]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323/lk3.jpg[/img]
乱竹篙打来时,李逵一下就接住五六根,折为两段,然后用两根断竹篙打人。张顺来到,李逵便拿竹篙向其打来。张顺“抢入去”,夺了竹篙。
注意,这里可能有一个省略的情节,或者是作者笔误。李逵手上是有两根断竹篙的,被张顺一下就夺去了。我分析这多半不可能,一般拿双武器的人,很少会一开始就用“双龙出海”的。即便李逵用了这招,也很少会有一下就被人夺走两根的。我估计是,李逵打着打着,就把两根断的扔了,换了一根没断的。
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船夫用的竹篙,相对于桨来说,竹篙除了可以划水,还可以直接用来撑水底、码头等固定的物体,使船筏一下就能划开。因为其有“撑”的功能,所以一般都做得很长,像我见过的均有两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米。
竹篙这么长,用来打架并不是很适合,捅还行,劈或扫的话会因画的弧太长而影响速度。所以,空手夺竹篙比夺棍容易。所以像李逵一下夺走五六根,张顺一下夺走一根,对于会武功的人不太难。
其实,与其说是“夺”篙,不如说是“放”篙。真正的夺,至少是动用了勾脚、扭手等手段,使对手拿不住武器而被迫放手。可是,张顺似乎没有做其他动作,估计仅是接住而已。因为因为竹篙长,离使用者越近,劈扫的威力就越低,试想被棒头劈中肯定比被棒的中段打中更痛。所以,张顺才会“抢入”,离李逵越近,接住竹篙就越不费力。
因为竹篙不利近战,况且对手离自己这么近,被接住了就干脆放弃,直接空手攻击对方更好。李逵就是这样做的,张顺夺了竹篙,同样也是没有使用,而是直接扔了,虽然书没有明写,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先说说张顺吧,在这里说就不用单独成篇了^_^
这个人的武艺到底如何呢?因为长年在水边,而且可能经常和人家有渔业纠纷,斗殴不可少。打起架来,身边可用的武器就是竹篙,久而久之就成了“竹篙高手”。
且看战童贯时,梁山竟然让他一个人穿铜甲在江边迎敌。敌人游过来三五十人,其中一部分都被他用棹竿或打太阳穴、或打脑袋、或打面门,纷纷沉下去了。好像打西瓜一样,可见是用竹竿惯了的。
李俊和张顺照理说都是宋江“嫡系”,但很多时候却是用张顺出头的多。除了亲和力之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张顺是水军头领里武功最强的。他的身体素质也不错,竟能爬城池,力量可能也蛮大。想想看攀岩累不累^_^回到浔阳江边来。
李逵揪住张顺头发,与其说是抓住头发,不如说是抓住头巾。前文已经描写张顺是戴着头巾的。而且,他被抓住头发后,没有用反擒拿的常用招式——用手抓住对手的手,以缓减头发所受的拉力。说明,李逵对其头发所施力度不够,不足以让他痛到伸手来钳制李逵抓头发那只手。
张顺也不管头发被抓,而是奔李逵下三路,要“跌”他。前面说过学武的人会“习惯成自然”,既然张顺欲用摔法,说明他用惯了。而且,看其架势估计是要用抱腿摔,就是抱住腿往后拉,使对方跌倒。可惜李逵把他推开了,于是他又打了李逵肋部几拳,我们的铁牛若无其事。肋部本是人体弱点,打了没事只能再打更弱的弱点。这一次张顺的腿还没踢到就被按下去了,接着就是一顿痛打。这时张顺的抗打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然就和殷天锡一样啰。
从李逵此战的手法来看,他的武艺技术是很粗糙的。抓住头往下按,好像还没有这种摔法(至少我是不知道的),很像是打“野架”,却不是用武功搏斗。当然,不管用什么招,赢了就是硬道理。不过,此战李逵获胜的很大原因要归功于他的力量大和抗打强。
我们再看看张顺的摔法:“一手揪住高太尉巾帻,一手提住腰间束带,喝一声:‘下去!’把高太尉扑通地丢下水里去”,比起抓住头往下按潇洒多了。张二哥的武功技术还是不错的,可惜力量相对小些。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三 沂岭杀四虎[/size][/font][/align]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323/lk4.jpg[/img]
老虎又出场了,这回李逵打它们可是比武二郎轻松得多。可见有利刃就是不一样,一拿水平就高了几级。
李逵手搏技术不行,器械技术还是有点的。回家接娘时,他的朴刀用得还可以。可惜的是,他好不容易发了一次善心,放了要“养娘”的李鬼,最后却发现被骗了,结果又再杀人。唉,本来是一次让其悔悟,不再滥杀无辜的好机会的,可见李逵今后杀人变本加厉和李鬼骗他也有一定关系^_^
杀四虎时,那两只小的就不说了,谁拿刀可能都可以通杀的。主要就是那两只大的。不过母的不争气,它本来应该等李逵出洞,这样可以和它的官人来个夹击。大概是孩子死了气不过吧,在那么小的洞穴内,身子这么长,怎么都不占便宜啊。这也就罢了,怎么还先塞屁股进去让人捅呢?败招频出,不死才怪。难道老虎真有如此习性?反正我没听说过。
后来猎户都说,李存孝和子路都只杀得一个,这两个大的不知道害了他们多少回。可见,双“虎”合璧的威力可能很吓人。
再看李逵是怎么杀死公虎的:趁公虎扑来之势,手起一刀,正中大虫颔下。这一刀的刀法也是很巧的。在武松篇里已经说过,虎扑目标多为咽喉,断不会高过人头顶的,所以电视里李逵竖起刀垂直上捅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存在。经过多次推敲,我判断这一刀是横刺或斜上刺的可能性最大,当时虎头的高度应该和李逵的头高度相当。因为虎扑时爪子前伸,而朴刀的长度不算长,所以迎面刺有被虎爪划伤的危险,且虎扑有惯性,哪怕中刀也会向前,爪子极可能碰到李逵。故而推断,李逵是侧身对着虎,在虎扑来时,后退一步起刀,正中咽喉!平常虎总是咬人咽喉,现在它也尝到了咽喉被袭的味道。
可见,李逵此招技术不错。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四 完败没面目[/size][/font][/align]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见过焦挺摔过人吗?
一拳一脚击败李逵;砍断马脚,取刘以敬、上官义两将性命。还有其他表现吗?也许我又漏了,反正我从未见过其摔法。只是从其嘴里说出“祖传三代相扑为生”,才知其会摔的。部分摔跤手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能摔不能打,为什么焦挺这么能打呢?
在此解释一下“相扑”,此技秦汉时就有了,当时叫“角抵”,到三国时期才有“相扑”这种说法。秦时角抵是只能用摔法,后来规则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到唐宋时期,一些地方的角抵除了可以用摔法,还是可用拳脚的。焦挺所处时期的角抵,应该是允许用拳脚的。所以,他拳脚功夫强说得过去。
后来燕青挑任原时,任原也有过“把这厮一脚踢下台去”的想法。
所以说,那时的“相扑”,和我们今天熟悉的日本相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宋代的相扑更像摔角。焦挺家以此为生,就是职业摔角手了^_^
李逵冲向焦挺,被一拳打个“塔墩”,能把铁牛一下打倒,焦挺的力量至少和他差不多,至少我不会认为焦挺力量比李逵强一档次。此时,焦挺并未用摔法,在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就比技术比速度,李逵完败。加上之前打张顺用按头这种抓拉搂抱的招数,技术差的弱点暴露无疑。
李逵倒地想起来,肋部又挨一脚,再次跌倒,就完全丧失了和焦挺拼斗的信心。想来他也是那种拼命的人,如果不是彻底不敌,不会有逃走的想法的。张顺几拳都打不痛李逵的肋部,焦挺一脚搞定,本事不小。不过,像他这样他踢还没站起来的人,在现代搏击是不允许的。因为人在倒地状况下攻击防御均最差,为了保护运动员,现代搏击多不许打倒地之人。这样一来,很多本可短时间出胜负的比赛,却可以比街头打斗持续得更久。
话又说回来,焦挺这么强,却投人不着,上梁山后也没什么出手机会。想来原因有二:1.他不是特别强,但是,如此一来李逵岂不更差?不太可能。李逵可是冲阵高手。我倒觉得更有可能的是他以相扑为生,不擅马战,器械也不是很强。2.性格愚钝怪癖。李逵倒地后问他名字,他不说还要继续打,估计就是个打起来就头脑发热的人。要知道,当时找工作不容易啊,很多时候人家问你你不答,就自己错过了机遇,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像李逵这种推荐人可不是这么容易遇到的。所以说,焦挺失业和性格有关^_^
燕青摔李逵也是易如反掌,不过他是另一种情况,到燕青篇时再展开说。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五 双斧最拿手[/size][/font][/align]
[img]http://www.xycq.net/photo/albums/userpics/10323/lk1.jpg[/img]
李逵的武器的双斧,对于此器械的技术,他掌握得还是挺熟练的。
很多时候,李逵冲阵时,书中描写对方士兵均是“哪里挡得住“。至于李逵用何招冲阵,却没有更多描写。但是,他绝不会乱砍。在江州劫法场时,土兵集体用枪去刺他时,都被他破了。虽然土兵的训练没有正规军那么有素,要他们使出三国志8的枪阵可能勉为其难,但10多杆枪刺过来,李逵不会不躲不防,他的斧子有多长啊?绝对没有枪长。能迅速逼退一群士兵,也要有点技巧,何况他身上经常赤条条的,在项充李衮未归队时,他必须考虑防守,否则早挂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有受伤的时候。到后来有人帮他防守时,他就疏于防守了,结果马上吃亏,挨曾升射了一箭。可见,防守是很必要的。
他曾和卢俊义斗过几合,又卖弄脚力在树林的转,激怒了卢员外。梁山敢派他去假打,至少断定他顶得了卢俊义这个超级高手几合。哪怕不进攻,防守也要过硬,具备一定的防守能力是假打的前提条件。不然就有危险,因为人家是真打。
题外话:不会防守的人对高手的结局,可以参考伍保对宇文成都^_^
李逵打马将的经验很足,经常是砍马脚再杀人,祝龙等人就是这样死的。连石宝都着了道,可是他毕竟是高手,马倒下的过程中他竟然能安然跳下混入步军,真的是本领非凡,别人早就狗吃屎了。
综上所述,李逵拳脚功夫粗糙,双斧和朴刀技术一般(师父常说拳脚不好的人器械不会特别好,因为拳性不足,姿势和动作可能有偏差),基本掌握了上述器械的中级技巧,再凭力量弥补使其成为冲阵高手。
(配图均为电视剧《李逵》截图)
[font=黑体][size=3]下集预告
逆天奇门——徐宁
(第4页108楼)[/size][/font]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7-1-2 11:50 编辑 [/i]]
2006-5-11 23:38
zxz20040624
我觉得很多人都不喜欢李逵的为人
李逵是杀人狂魔
2006-5-12 01:21
jhgfd
这个山东版李逵的演员不如那个好
2006-5-12 08:39
湘江子龙
大师这一篇写得很幽默啊。
焦挺坏就坏在那个绰号上了,中国是个死讲面子的地方,你要没面子,就算武艺真的不错,也爬不上去呢。:()
2006-5-12 16:57
伤云
李逵,个人很不喜欢这种杀人王的说。
看到大师的预告,想起徐宁上梁山还对钩镰枪进行了一番详细解说。当时看的时候只是觉得神妙无比,不知道大师用实际武术解释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期待啊~~~
2006-5-12 17:45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jhgfd[/i] 于 2006-5-12 01:21 发表
这个山东版李逵的演员不如那个好 [/quote]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我一直觉得山东版的董子武演的李逵更像些,他比赵小锐更高大B)
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央视版的李逵更像,见仁见智嘛:)
正如祝延平版的武松(块头好大,一看就是力士型的),丁汝骏版的林冲(演员是武术运动员出身,动作有模有样且不用替身)都已在我心中生根。
却也不妨碍丁海峰版的武松,野芒版的林冲能得到很多人的肯定。
2006-5-12 19:45
ydnnng
期待楼主评燕青..他的武功是否和老卢一脉的...
2006-5-12 23:54
zsxmmhd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5-10 19:33 发表
出家人喜怒哀乐不显于外,贪恋痴嗔不存于心。可是,今天却有一个让我破了嗔戒的新闻,笑了好久。
某论坛有此系列文章的转载,也有用户提出武松打虎的可疑性。称如果按住虎头,虎可能会用前爪去抓武松,而不是去刨 ... [/quote]
问题是按的住吗?
这个问题类似鲁智深拔树,应该是夸张的写法
鲁智深拔树至少是130卡车的力气
摁老虎,我不知道谁摁过牛
老虎其实体重和牛差不多爆发力更好
2006-5-13 07:31
方二
拔树么,有道是枯藤老树昏鸦……:q```+
2006-5-13 13:31
陶心
曾从某小说中看到,说清代北方大侠甘凤池可以做到“强摁牛头喝水”,这个比起许仲康的拽牛尾巴,倒更加刺激。
李逵特勤战斗小组中的鲍旭无疑应该也不错,一出场就手提阔剑,跨步上前,手起一剑把马上面的凌州(可能是德州误作)的张太守信任的一员偏将给砍下马来。后来在南征方腊时,老鲍也两三次上演过这等好戏。其中曾在牺牲前把石宝的下首猛将廉明剁下马来。石宝武艺可追关林级别,他的左右手的能力,即使不如宣赞、郝思文,可怎么也比韩滔更强吧。
2006-5-13 17:37
Linkham
提醒楼主一个细节,林冲只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武艺应该不如王进的全面。
2006-5-15 10:52
zsxmmhd
大师什么时候写燕青?
最近看了一些 pride的东西,对于柔术有了一些兴趣
不知道格斗里面,一对一柔术\摔法和击打哪个更重要一些(摔的燕青战胜击打的李逵?!)
另外,李逵倚仗自己的体力优势,有没有可能战胜燕青和焦挺?比如利用一些简单的下潜抱摔
李小龙说“如果你练习3个月的拳击再练3个月的摔跤,你就可以轻易打败一个习练3年武术的人”,是否确有其事?
另外您对诸如 pride之类的比赛如何看
[[i] 本帖最后由 zsxmmhd 于 2006-5-15 10:59 编辑 [/i]]
2006-5-15 12:20
寻梦的猎人
迷踪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迷踪拳,又名迷宗拳。[color=Red]原名燕青拳。传说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据“燕青十八翻”创立[/color],又有说是因为该套拳法源于河北的燕州和山东的青州一带,故名燕青拳。因来源不明,故又被称为“迷宗拳”,又因为拳法奇特,又名“迷踪拳”,后被霍元甲所发扬光大。 [1] 但这些说法都无法确定其可靠来源。还有人说,迷宗拳本为霍元甲所创的迷踪拳或迷踪艺,直到1981年拍摄电视剧霍元甲的时候,才被编导根据电视情节而改名为“迷宗拳”。[2]
迷踪拳的身法輕靈,拳快步鬆,上三路佔七分,下三路佔三分,霍家迷蹤拳是各家武術套路的綜合,由於霍元甲對各家武術種類的了解才能融會灌通這套重實戰的拳法。
迷踪拳其中一個套路迷踪長拳,動作緩慢輕鬆,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誤以為是太極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道是真的吗?
2006-5-15 12:44
棍僧释延德
燕青的工程比较大,他前面还排有三四人:q```+
从中华武术理论来说,讲究踢打摔拿四法。踢为先,因为腿最长,力最大,一对一时腿法好的人最占便宜。李小龙本身也是最擅腿法,实战时别人连近不得身,摔拿就无从施展了。至于李逵对燕青,还是到燕青篇再细说吧。
以李逵对焦挺时的水平,且焦挺真如他说的“以相扑为生”的话,李逵除了偷袭,基本上不会赢得了此人。因为他力量优势不明显,且技术差距太大。正如李逵篇里说的,焦挺并没有用摔,只是用拳脚已让李逵完全受困。如果这时来个好教练,指点他几招,他可能多支撑得一下,却无胜算。毕竟焦挺无论是拳脚、摔人还是防摔,经验均很丰富,这个差距不是一下能弥补的。回忆一下:刘国良走下坡路时,在悉尼奥运会0比3负于老瓦的比赛中多次无奈地望着蔡振华时的表情吧:)
李小龙说没说过那句话,我不清楚。反正有关他的大陆版书籍是肯定不会让这类语句出现的。
我只能说,李小龙长期侨居海外,对大陆很多传统武术的了解是通过书籍、同在海外的武友等了解的,很多东西没有亲身体会。如果这句话是真的,也只能说练3年拳击3年摔跤的人可以打赢一些练花架子武术的人。李小龙对传统武术一些花架子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这些东西也是传统武术中要克服和避免的。
至于K1、pride之类的比赛,我看过不多。后者的拳套很有特色,是为了方便摔拿而设计的。这些比赛有时还真能体现出无限制格斗的一些东西,但运动员也非常容易受伤。我看过的比赛感觉技术含量不高,但因为还是看得不多,还不能下定论。
最后说一句:出于工作原因,我曾到过一小县村庄,采访过一些固执地坚持习练太极实战功夫的村民。哪怕是贫困、还是练成了无用武之地,都不放弃。对仍在维护着传统武术的尊严的他们,我一直深怀敬意。
2006-5-18 00:27
棍僧释延德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4]第六章 逆天奇门——徐宁[/size][/font][/align]
《水浒》里头我最喜欢的是武松,因为他有凌厉的腿法,况且当年祝延平版的武松的也很帅。但是,我最敬佩的人却是徐宁,随着练器械日子的增长,这种感受越发深刻。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一 浅析钩镰枪[/size][/font][/align]
钩镰枪在我所看过的宋代史料中没有出现,但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却发现了蛛丝马迹:“藤牌、腰刀、长刀、偃月刀、钯、棍、钩镰、鞭、简、挝、锤,皆短兵也”,这里的短兵,指的是长枪以外的刀、棍等兵器,据说长度均在一丈之内。
书中没有详细描写“钩镰”的形状,而我见过的现代钩镰是双钩的身,前端除了有钩之外,还有一个枪形的尖头。不知古代是否是这个形状。有文说钩镰枪除了有向后弯的钩之外,还有向前弯的镰,我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此。
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反映的东西未必全是假的。考虑到作者和戚继光的年代相差不远,如果这种枪真的出现过,应该和戚继光所知道的“钩镰”形状有些相似。“钩镰”为短兵,那么钩镰枪很可能就是“钩镰”加大杆,长度和枪差不多吧。现代的钩镰枪,就是照此仿制的。
钩镰枪注定是要淘汰的,而且是以垂直下落的加速度淘汰。
夏商时期,兵器出现了有横刃的戈和戈矛的“联合体”——戟,这是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到战国晚期时,骑兵大量普及,攻击速度大大增加。横刃兵器基本上来不及做出钩、割、掳、拽的技术动作,杀伤力降低,甚至成为攻击防守的阻碍,直刺兵器矛、枪大兴。以后,戈首先被淘汰,戟在唐之后也逐渐不再被使用,多作仪仗。
从钩镰枪的技术特点上看,它属于横刃兵器一类。
小说和现实也有不同,就是早淘汰了的兵器在书中还能较多出现,但施耐庵也没给它们什么好脸色。《水浒》中用横刃兵器的人基本上都不如用直刺兵器(枪)和砍砸兵器(刀、斧)的人,五虎八骠中就徐宁一个用横刃的。高手史文恭拿过一回戟,但真正显露武功时用的却是枪。
用横刃兵器的人对付砍砸兵器和直刺兵器时速度处于劣势。那么,两个用横刃兵器的人对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崇拜古人的吕方和郭盛用的都是方天戟,戟法的基本技术正包括了钩割掳拽,两人在打斗时必会因此造成拉挂缠绞,此时正是第三者的可趁之机。吕方郭盛兵器的豹尾红缨三番五次地缠在一起,给花荣、曾涂等人造成攻击机会,绝非偶然!
钩镰枪的命运,比戟好不到哪里去。似乎在大破连环马之后,也再没有什么特殊贡献。我一直觉得破连环马的方法绝不是仅有用钩镰枪一种,徐宁和钩镰枪的出场,是正逢时势而已。当然,我没有更多证据。
徐宁坚持使用钩镰枪这种奇门兵器,其实就是逆天而行。
董平使的双枪,也算奇门兵器,毕竟用的人也很少,好在他的枪也是直刺的,没有钩镰枪这么难用,但因为比一般的枪短,使起来也有点难度,可见董平的技术和力量都不差。而张清的奇门兵器就更强了,因为他的是暗器,暗器同样比横刃兵器好用得多。水浒里头还有一个使软兵器的邓飞,他的铁链也是偏门,甚至比徐宁还偏。这种兵器是非常不利于正面作战的,掷出去偷袭或和别人联合,趁机缠住敌人兵器还行,单挑基本不能用。软兵器的最大缺点是随便挂到其他物品都会阻碍运动的方向,绞到别人兵器同样拉扯不开,自己就处于危险境地。所以邓飞多作策应而不出阵。铁链还不好防守,在主将索超丧命后,石宝冲到策应的邓飞面前,邓飞就算有反应,他的铁链也很难挡住劈风刀。除了鲜花盔甲的主人可以用一把链锤杀了近两万人之外,没有其他用软兵器的人能够有如此战绩的。
题外话:尽管有些高明的武功可能会失传,但在冷兵器时代,武功还是向前发展的。也就是说,如果温侯、关张等人真的超越时空去和水浒时代的武将单挑,不敢说个个不敌,至少他们不会再是常胜将军。所以如果是我写《贼三国》之类的故事肯定不会好看,因为想像力已完全受武学束缚啰。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二 扬名金枪班[/size][/font][/align]
徐宁给我的感觉是很儒雅的那种人,好像他平时很少会大怒,而且战斗时都是中规中矩,靠技术击败对手。他很少像林冲那样大发神威,大喝一声刺某某下马。
徐宁的社会地位,应该比林冲高。他教的金枪班,可是“随驾”的。皇帝旁边的兵,要求应该很高吧,像徐宁这种常能见国家领导人的人,身份自然不低。因为他是靠教武术、护驾(一说这个词就想起温兆伦版的康熙)等工作才得以陪伴皇帝的,和宦官、卷帘大将等不可同日而语,除非他和他的金枪班是搞仪仗的。
士兵的枪法和武将的枪法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枪极难学,练精需要很久,而现实训练士兵却没这么多时间。所以,古代士兵学枪均以学集团作战、协同作战的枪法为主,多不擅独战。而武将练的枪却是独战枪法,所以更难些。徐宁的金枪班,应该使得出三国志8里头的“枪阵”吧。但正如前面说的,士兵的协同作战枪法高明,却反映不出教他们的教头的独战枪法如何。
“年刀月棍久练的枪”,徐宁除了练枪之外,还不能丢掉祖传的钩镰枪。而且,横刃兵器的技法和枪法一样复杂,枪以拦、拿、扎为主,从徐宁传授钩镰枪的口诀来看,钩镰枪以钩、拨为主。虽然都复杂,但横刃兵器却远没有枪实用,但学会学熟却同样耗时。常人学熟一样兵器后就只练一种了,顶多抽些时间练箭等其他技艺,但没有主兵器练得多。杨志等刀枪混用的人也许要二者兼顾,但练刀耗时也不会太多。徐宁就不同了,他的绰号是“金枪手”,靠枪出名,说明他也是常练枪的。至于祖传的钩镰枪,可能意义还更大,他断不会少花时间来练习的。
林冲在京时多与徐宁较量武艺,称徐宁两种枪法都是天下独步。以我的理解是,他俩比武不会以死相拼,那就是都不用全力的,在不用全力、不决生死的情况下,徐宁要平林冲不难。在没有决斗那种心理压力下,自己的技术就能更好地显现出来。虽然徐宁在战场上表现远不如林冲,但和林冲切磋时,他还是表现出了让林冲佩服的技术。
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林冲并没有真正见过徐宁的钩镰枪法。既然此法是“不教外人”的,徐宁一般情况是不会显现出来的,他可能会怕林冲这种高手看到会照葫芦画瓢,毕竟门户之见古来有之。
当然,不排除徐宁和林冲惺惺相惜,就让林冲见识了他的钩镰枪法。在切磋的前提下,钩镰枪的钩拨也许能钳制住林冲的枪,让林冲对其技术之细腻佩服不已。但仅是技术而已,如果林冲真正放起手来快速直刺,徐宁会很吃力。
总之,我更倾向于徐宁没有让林冲见过钩镰枪法,他说徐宁的钩镰枪法天下独步,很可能是人云亦云。有些学武的人最爱这样,把自己的武功渲染得神秘莫测,最后几乎变成了不可知论。徐宁(或老施)身处那个时代,同样可能难以免俗。
徐宁同时习练两种难练的兵器,势必消耗他大量的精力。钩镰枪不实用,哪怕练到炉火纯青,在战斗中如遇势均力敌的对手也不会占什么便宜,甚至造成阻碍。因其对钩镰枪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练枪的时间可能会和练钩镰枪的时间对半分,甚至更少。那他的枪法即使是具备精湛的技术,在力量等其他方面会有所欠缺,使他成不了顶尖高手。
一个固执地坚持习练着即将被淘汰的兵器的人,必定非常执着,我最佩服的就是这种执着。而且,徐宁分练二枪还能练成精湛的技术,也是很了不起的。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三 大破连环马[/size][/font][/align]
徐宁还未出手,光是钩镰枪就在大破连环马一役中为他挣足了面子。
书中写徐宁将钩镰枪法“敷演”给众头领看,因为文化水平太有限,我不知这个词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演练“正法”时好像是应付了事,或者是不愿让人看出其中太多奥妙,毕竟他是被迫传授此“不教外人”之法的。以后教士兵时又可以放开些,毕竟步兵枪法和武将枪法不同。像钩蹄拽腿下三路枪法,马将是用不上的。至于钩镰枪并挠钩,更是步兵独有的协同战法。
开战时,因有芦苇掩护,钩镰枪兵更是顺手。呼延灼中计后,其军两边的甲马被钩倒,中间的自乱,很快就败下阵来。
在电视剧里,马脚居然被钩断,我觉得不太可能。书中写到最后因伤被宰的肉马只有停半,二停多的还是能用的。更重要的是,呼延灼的步兵也有被钩镰枪拖翻的,那……他们的腿呢?我认为钩镰枪的钩应该是没有刃的,不然人腿就惨了。哪怕钩人不像钩马那样用力,被钩的士兵也伤得不轻。
此后,梁山里头的钩镰枪队好像就没有再被提过了。我估计是因在多次实战中表现不出更强的地方,且还不如枪兵、刀斧兵实用,就撤编划入其他队伍了。
不管怎么样,固执地传承着钩镰枪的徐宁,得到了“大破连环马”这个最好的回报,也不旺此生。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四 出征屡见功[/size][/font][/align]
徐宁在八骠中露脸是比较多的,立功也不少。
战董平时徐宁使的是钩镰枪,不占优势。前面说过,徐宁可能用钩镰枪比用金枪还熟,所以哪怕他换金枪也未必占得了董平便宜。和张清打时,徐宁仍用钩镰枪,被打中眉心。张清这是在气他,奇门兵器要学就学我这种。
战阿里奇时,徐宁也使钩镰枪,不到30合就抵挡不住。这30合没有详细描写,但阿里奇的武器正是枪,可以想像在他的凶猛直刺下,徐宁根本没有机会使出钩拨等招数。而钩镰枪直刺时,因为有横刃,却比枪更容易被隔住。枪法要求刺得快收得快,想去钩本来就不容易,何况是高手的枪?在守不易,攻又困难的情况下,完败是一定的。
天山勇上场了,却因学艺不精,被徐宁的钩镰枪牵制,20合后丢了性命。
杀安士荣、史定时,作者未交代徐宁的兵器。
战孙琪、聂新时,徐宁被北军围困,寡不敌众。天可怜见,此时他使的是金枪,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总之以一敌二时,枪比钩镰枪好用得多。如果他使的钩镰枪,在打斗中又挂住了其中一个的兵器,那就非常危险了。而且,有经验的武将在合战使横刃的敌人时,会有意地反挂住对手的兵器,让同伴趁机进攻。用枪却可以毫无顾忌,快刺快收。救兵一到,徐宁马上显起威风,刺中聂新左臂,坠马后被踩死。孙琪也在逃跑时丢了性命。
杀池方时,又没见交代兵器。
此后,徐宁又使金枪与吕师囊交战,20合后瞅准其破绽杀之。
八对八时,徐宁30合平邬福。此战只有朱仝开斋,平也不丢脸,不过作者又没说徐宁的兵器。
到最后中药箭时,徐宁的兵器也不详。
不过,在交代了徐宁兵器的最后两战中,他均用的是金枪。莫非是发现敌人越来越强,还是用金枪好些?此纯属瞎猜。
不管徐宁出发点如何,枪比钩镰枪更实用是不争的事实。举个不标准例子,熟练度75%的枪法,可能和熟练度100%的钩镰枪法的战斗效果差不多。而且,枪相对来说更利于以一敌数和混战。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3]五 落寞谁人知[/size][/font][/align]
经总结发现,徐宁使钩镰枪的次数多于金枪。为什么要坚持使用此兵器呢?因为这是他的标志。如果说过去的徐宁,是因门户之见不传钩镰枪。上梁山传授此法后,也许他逐渐明白,不是他愿不愿教的问题,而是人家愿不愿学、学会后愿不愿用的问题了。梁山其他将领,除了亲戚汤隆给他面子,或是崇拜他才学了钩镰枪外,其他将领说完“好”以后,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他的钩镰枪法,对于这个时代是可有可无。如果真的那么实用,朝廷里可能早都强迫他传授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嘛。何况他还常和皇帝打交道,如果皇帝听某将说此武器多了不得,建议普及,一下个旨,徐宁想不教都难。但是,没有人注意他的钩镰枪。
在漫长的征战岁月中,徐宁自己也可能会逐渐地发现,他的钩镰枪法很多时候无从施展,并不是他枪法不精,而是武器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战斗效果。但是,他仍然不舍弃,除了对钩镰枪的特殊情感外,更多地表明了在眼见此兵器一步一步走向消亡时的一种落寞和无奈。他在不自觉地阻止钩镰枪被淘汰,却力不从心。
题外话:其实徐宁未必想得了这么多、这么远,很多东西是我借古喻今罢了。在当代,武术的现状有些类似钩镰枪在那个时代的现状。说起武术,很多人是好奇、仰慕甚至是崇拜。但是,如果真的让自己的儿女去学武术,哪怕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下得了决心的人却不多。他们宁可让小孩去学奥数,学音乐、学跳舞等,刻意让小孩去学武的很少。而小孩就算是学了,但今后能坚持练习的也不多。因为在当代,还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去学,还有很多行业比学武更有前途。对此,我从未否认。
任何东西都会消亡的,武术也一样。不过,在武术没有被完全淘汰的时候,诸如我之类的喜欢传播宣传武术武学的人还要继续工作下去。所以,此文权当听听我的牢骚。
执着固然需要毅力,但放弃更需要勇气,也更洒脱。最后,引用电影《神鞭》男主角的一句台词结束本篇:“老祖宗的东西再好,该丢的时候还是要丢的。”
[font=黑体][size=3]下集预告
追魂石——张清
(第6页154楼)[/size][/font]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7-1-2 11:49 编辑 [/i]]
2006-5-18 07:54
密林繁星
徐宁身材太小,除非天生神力,否则力量很吃亏,只能走技术型路子,就像燕青一样。
钩镰枪对于技术的要求我估计比枪更高,毕竟枪基本动作就是扎、刺(我外行,对这两个动作分不出差别),而钩镰枪肯定有这两个动作外还有挑、钩、割、掳、拽等动作,属于技术兵器,在战场上容易让敌人一开始不习惯。
我以前在武术队玩过枪、戟、和双戟,路过纯粹的玩了一下而已。感觉就刺这个动作,枪和戟(方天画戟也是单戟)差别不大,但是双戟(三国志9典伟宝物图片那种)就迟钝了些,那是否钩镰枪也类似方天画戟,可以比较方便的直刺呢?希望大师指点下。
2006-5-18 09:43
湘江子龙
钩镰枪确实是个中看不太中用的技术活。破连环马是特长的超级发挥。
敷演二字倒不是现在的随便的意思,而是表演展示之意,这个大师的猜测还是没道理。
2006-5-18 11:28
风三
我喜欢看徐宁这篇。与其说是武艺分析,不如说是一篇散文了。:)
2006-5-18 11:39
犀牛司令
释法师的武学大作每篇都看,受益匪浅,不知法师还准备写那些梁山好汉呢?
希望一些功夫高手,法师都能给武学评论一下,在下很是期待。
卢俊义、关胜、秦明、呼延灼、花荣、董平、索超、孙立等人,法师准备写不?还有一些水军头领呢。
支持啊。
2006-5-18 13:56
Linkham
进入此帖,犹如迈进一武学殿堂,实在获益匪浅!
徐宁这篇写的真好,读完好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武打片段。:unsure:
2006-5-19 10:45
伤云
相对于前几篇大师的或专业精准或幽默风趣,这篇徐宁更像是一篇散文。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大师对武术的热爱和对武术日渐式微的感慨.......
曾经和大学的同学半真半假的开玩笑,说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就把考研英语换成中文。现在更想加上一句,我还要把体育课强化成武术课~~~
2006-5-19 17:50
慕容剑
大师,我觉得金枪应该是徐宁钩镰枪的颜色,或者是枪的名称,更可能是江湖上的称谓(比如说杨业用的刀就叫金刀)。
总之我觉得书上无论写到徐宁用钩镰枪还是金枪,应该都指的是钩镰枪。
因为小说里面艺术加工的成分多,往往奇门兵器都是些厉害的主(想到笑傲江湖里思过崖的山洞,里面记载的都是奇门兵器),如果徐宁很擅长钩镰枪的话,作者不会让他用普通的枪上阵的。
不过按照大师纯武学的分析,确实枪比钩镰枪实用很多。
只是猜测而已,大师不要见怪。
2006-5-19 20:31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密林繁星[/i] 于 2006-5-18 07:54 发表
徐宁身材太小,除非天生神力,否则力量很吃亏,只能走技术型路子,就像燕青一样。
钩镰枪对于技术的要求我估计比枪更高,毕竟枪基本动作就是扎、刺(我外行,对这两个动作分不出差别),而钩镰枪肯定有这两个动作 ... [/quote]
刺和扎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各门各派叫法不同,或许有些门派我没了解到。
先生也知道武器的不少常识,如狼牙棒不会很长,这些是正确的。砍砸型兵器普遍不长,横刃型兵器略长些,枪矛最长。
枪、戟、钩镰枪的扎的动作没什么区别,就是直刺。不过,先生也知道,武器的头很重的话,杆越长就越难掌握平衡。横刃兵器的头虽然没有刀斧的头重,但杆却更长(有的戟长度甚至和枪相等),这样对把握平衡的要求就更高些。像我拿戟时,感觉和拿枪不一样,戟头有“坠”的感觉,没有枪轻巧,直刺起来的速度明显慢些。
我有幸拿过同等材料造的仿制横刃兵器,感觉钩镰枪最轻,青蛇戟重些,方天戟最重。传说只有力大的人使戟才能游刃有余,也许温侯就是这种人吧。
此外,横刃兵器由于头的体积明显比枪大,直刺时被阻隔的机率要远大于枪,所以说在高速的战争中,横刃有时成为攻守的阻碍。像方天戟、凤翅镋等宽头的横刃兵器直刺时,被架隔的机率就更大些。
钩镰枪虽然横刃部分没有戟多,但也不好用。我摸过的仿制钩镰枪的钩没有刃,就是钩尖还锋利些。但因为它没有月牙,横拨时没有戟那种杀伤力。所以说钩镰枪的攻击性可能还弱于戟。它的横刃客观上也影响了直刺速度,增加了被架隔的机率,同样是没有枪好用的。
至于真正的钩镰枪是什么样,我就不敢乱说了。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5-19 20:34 编辑 [/i]]
2006-5-19 20:35
棍僧释延德
to 赵王:“敷演”之说教训得是,因文化知识有限,所以又出丑了一次,今后会记住的。
to 犀牛司令:君所列的武将有的可能比较难写。因为部分武将的武打描写不够细致,可供搜集的材料也不多,很难写出一定的篇幅。只好说,尽力而为吧。
to linkham:先生的话让我倍感压力也颇增动力。另,先生发在本贴的武松图怎么显不出来了?
to 伤云:祝早日当上教育部长,普及武术后,我光吃这碗饭就能饱了:lol: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5-19 21:01 编辑 [/i]]
2006-5-19 20:40
棍僧释延德
[quote]
大师,我觉得金枪应该是徐宁钩镰枪的颜色,或者是枪的名称,更可能是江湖上的称谓(比如说杨业用的刀就叫金刀)。
[/quote]
关于金枪是不是钩镰枪,我主要是从林冲的话判断的,他说“这徐宁的金枪法、钩镰枪法,端的天下独步”,他把两个词分开说,应该不是同一个吧……
还有一个就是金枪班,他们的枪应该不是钩镰枪,这是我推测金枪不是特别指代钩镰枪的另一个依据。
吴元叹先生在某论坛给我的回贴上,有宋史关于金枪班的记载。看来金枪班在历史上是存在的,那么他们的枪是钩镰枪的可能性也很小。
先生有疑问说出来探讨其实没什么的,不必拘礼。
其实你的金枪=钩镰枪的猜测如果成立的话,此文的根基就站不住脚了,除了返工别无选择:ph34r: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5-19 21:15 编辑 [/i]]
2006-5-19 21:07
密林繁星
多谢大师赐教,我觉得能不能写秦明和董平,两人出场比较多.
而且两者都是短兵器,这和大部分人的想法有不同,
也算比较冷门,但是都不是太适合实战.
虽然董平也是枪,可是双枪的使用技巧和单枪肯定有很大区别.
2006-5-20 10:38
慕容剑
另外想请教大师一点,枪和蛇矛各有什么优缺点?
2006-5-20 12:22
棍僧释延德
[quote]原帖由 [i]水天一色[/i] 于 2006-5-20 10:38 发表
另外想请教大师一点,枪和蛇矛各有什么优缺点? [/quote]
枪的优点是飘忽不定,着势刚劲有力,击点神出鬼没,变化莫测。高手的枪,往往令对手极难防守。
矛比枪还长,优点就是刺得远,别人还够不着你的时候,你已经刺得着他了。
两种武器的缺点都是不利近战,尤其是在步战时。矛因为太长,还有易让人拿不准距离、刺不到点的缺陷。
今后的文章中还会有武器特性的描写,这里就不说这么多了,免得到时没料:)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5-20 12:23 编辑 [/i]]
2006-5-21 09:58
wrcxy
应该看了大师的文章再去看李连杰的《霍元甲》
2006-5-21 20:13
密林繁星
大师突然闭关,一定是练神功去了……
2006-5-22 09:18
锦官城门吏
[quote]原帖由 [i]密林繁星[/i] 于 2006-4-5 16:12 发表
我也随便胡说几句吧.
从鸳鸯楼杀人顺序来看,张团练应该是和武松隔着桌子的位置,这样,才会是最后和武松交手.
而且用凳子横扫,对于空间需求太大.
如果有桌子在两人中间,或者什么障碍物在右手到对方左腿半径 ... [/quote]
1、密林繁星说的对,除了在高档婚宴上大圆桌之间有较大距离,一般室内布局桌椅人之间间歇空间不会太大(空间大了显得空荡荡凄凉,越是有钱人越会在空挡处安排屏风、花盆架子、鹦鹉架子、隔板、窗隔子、落地式烛台等等,横挥交椅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在酒楼一楼大堂的低级座位可能施展。雅座和私宅基本不大现实)
2、实战中流氓在排挡斗殴,即使有空间可以横挥,通常仍然选择当头砸下。在排挡区突发的斗殴,开局抓椅子板凳当头砸下,基本是90%人人会用的必然套路了。当头砸的目的并非指望靠此一砸制服敌人。而是首先在气势上压制敌人,其次迷乱敌人视线(是菜鸟的话一闭眼睛基本就输定了),接下来的着数是连贯和自然的:一、进步踹裆,二、无论踹中与否,踏步上前拧腰出拳直拳打心口或勾拳打下巴。如果是横挥,接下来身体方向会发生侧向变化,当然有利于防守,进攻的先机却没了。这是以强打弱的标准打法。团练喝多了,欺菜鸟欺习惯,忘了对手是谁。
3、当头砸下的椅子,有高速带来的冲量,直接接住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侧身往旁边引去才对。这么一侧,武松基本会失去先手攻势,团练是可以继续进招或跑路的,,,如果没醉的话,,,
PS:当头砸板凳,无论面对高手还是菜鸟,都是大占优势的正着。只输一个特例:短兵欺身直入。就是一寸短一寸险的匕首了,直线戳人比圆弧挥动快。练了捏核桃工夫的,没匕首也可以直接近身攻咽喉,不过风险很大。武松对付板凳的方法,其实是保守的尊重团练了。
[[i]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22 09:24 编辑 [/i]]
2006-5-22 12:44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韦孝宽[/i] 于 2006-4-23 16:33 发表
有高手根据原文中所说的“一脚点翻”分析,认为鲁智深使用的是一种上乘腿法。从这个“点”字看,似乎不是普通的撩阴腿? [/quote]
北派戳脚门惯用点腿,据说过去有些拳师穿的鞋是钢边的,点上更不得了。
2006-5-22 12:50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棍僧释延德[/i] 于 2006-4-23 23:54 发表
对的,狮子捕猎技巧远逊老虎。 [/quote]
记得有报道,某动物园里一只雄狮和老虎干过一场。
一个照面雄师被咬断咽喉……
2006-5-22 19:18
wrcxy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22 12:50 发表
记得有报道,某动物园里一只雄狮和老虎干过一场。
一个照面雄师被咬断咽喉…… [/quote]
不能这样说,老虎体形、力量都比狮子大,擅长伏击;狮子捕猎靠追捕,搏斗比老虎要激烈些。
单从搏斗技巧上老虎可能要吃败仗,国外曾有"好事者"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想知道详情可以去找DISCOVERY)。另外用动物园里的狮、虎做例子实在不怎么样。
都说了什么题外话呀:q(+
对大师的停笔深感惋惜……
2006-5-23 11:26
Linkham
对大师闭关甚感遗憾,不过缩回的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加有力,相信大师出关时此帖会更加精彩:D
2006-5-23 11:53
zsxmmhd
[quote]原帖由 [i]wrcxy[/i] 于 2006-5-22 19:18 发表
不能这样说,老虎体形、力量都比狮子大,擅长伏击;狮子捕猎靠追捕,搏斗比老虎要激烈些。
单从搏斗技巧上老虎可能要吃败仗,国外曾有"好事者"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想知道详情可以去找DISCOVERY) ... [/quote]
DISCOVERY那个实在不是很客观,一个非常粗糙的数学模型
至于格斗技巧,虎都是单干,狮子是群殴,还是女士主力,所以倒是虎理论上应该强
西方人似乎有点偏向狮子
而韩国人向着老虎
不过不管怎么说
打虎和拔树都是夸张的描写
武松如果打豹应该很真实,不过那样似乎不太爽
2006-5-24 00:09
hctl
楼主从哪里下载、买到的山东电视台拍的《水浒》?可以传给偶么?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