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6-24 14:54
蓝龙
反正都是演义中的,由作者说了算.很多与历史不符合的。.
2004-6-24 17:33
那一剑的风情
魏延乃忠臣。不信大家可以去看书。
是扬仪垃圾,没本事了去冤枉魏延。
靠,后期魏延做掉,要不是被马岱做掉,
有谁是他的对手
2004-7-1 17:58
wzz1968
魏延进不了五虎上将是刘备得到他太容易了,成本太低.
关张是长期紧随刘备的,赵云是刘备借来的,黄忠是刘备请来的,马超是刘备骗来的,这些都是刘备费了好的劲才得到的.
魏延是自己投刘备.
2004-7-1 18:06
建威中郎将
如果按照演义来,就没必要争了,老罗不让他进五虎再怎么牛都没用,要按正史来就更没有争论必要了,因为正史从来没有五虎的叫法
2004-7-3 20:40
iren
魏延天生反骨,当初在长沙亮俘虏他本欲将其斩首,是老关爱其才极力保下来的.这样的人,刘备怎么会封为五虎将呢
2004-7-3 21:02
KYOKO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7-01, 10:06:47发表
如果按照演义来,就没必要争了,老罗不让他进五虎再怎么牛都没用,要按正史来就更没有争论必要了,因为正史从来没有五虎的叫法 [/quote]
就是这个理
2004-7-4 16:54
XIA
三国志也不是同一时期的人编写的史书
也不能说他上面什么都是对的
编写三国志的人是西晋的人
三国演义那不用说了是老罗写的
电视上也不是有么:想吃就吃
他也可以来一个想编就编
五虎将就只有五个人可以
不可能拿一个来并列吧
2004-7-8 22:26
实干司马
马超几无寸功,是因为家世煊赫才入选的
魏延出身不好,只是部曲,是靠战功积累才慢慢提升的,真正的白手起家者
2004-7-8 22:43
bluesongs
说出身部曲,找云也是啊
主要还是魏延人品不够,一向不擅长以德服人,不堪为大将,但可以做大将的好副手
2004-7-9 11:36
elz5000
[quote]原帖由[i]bluesongs[/i]于2004-07-08, 22:43:35发表
说出身部曲,找云也是啊
主要还是魏延人品不够,一向不擅长以德服人,不堪为大将,但可以做大将的好副手 [/quote]
赵云是豪族出身
老关和飞飞到勉强算是刘备的部曲
2004-7-12 19:26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elz5000[/i]于2004-07-09, 11:36:56发表
[quote]原帖由[i]bluesongs[/i]于2004-07-08, 22:43:35发表
说出身部曲,找云也是啊
主要还是魏延人品不够,一向不擅长以德服人,不堪为大将,但可以做大将的好副手 [/quote]
赵云是豪族出身
老关和飞飞到勉强算是刘备的部曲 [/quote]
此言谬矣!赵云绝非名门出身,最多只是甘宁一类出身的人物,否则怎么会在五虎将中排最后,也最后才勉强有谥号呢?
2004-7-12 20:37
姜维
哎~~~~~~~
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谁为古汉室,情义比桃园~披马单枪出重围,英风锐气敌胆寒!依昔征袍鲜血染,当阳长坂世无双。
2004-7-12 21:40
纯白
名声没有其他5个人大
很简单的道理
2004-7-15 10:18
罗宪
因为他长的太帅了,大家都妒忌他,不投他的票~(蜀国当时真的有5虎将这一说吗?这里是正史区,拜托大哥给点专业精神好不好)
2004-7-16 09:36
vbvfs
不用为魏延叫冤:(我们可以飞别从正史和演义两方面考虑)
1.正史中根本没有五虎上将,<三国志>将"关,张,马,黄,赵"并列一传, 所以老罗才自己编出了“五虎上将”。
2. 请大家仔细想想《演义》中的五虎将都有一个特点,“忠义”。三个战死, 两个病死。至于《演义》中的魏延呢?我想我不用多说了。 老罗不可能让“西蜀五虎”反蜀吧!
(全是个人看法,望大家不要见笑)
2004-7-16 12:00
风云虎义
正史将 关张赵马黄 列于一传内却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没反叛,还是因为他们都算是在早期的功臣(孔明死前),而魏延死在孔明之后?
2004-7-18 23:10
lrzhy2019
哪有什么五虎将?看看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
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而关羽已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也是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刘备入蜀,留赵云于荆州,领留营司马(相当于警备队长),专司内务,截江救阿斗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随后由诸葛亮带赵云朔江而上,入平益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翊,护也,还是一名护卫统领性质的将领。而当时留任荆州的关羽官拜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马超左将军,假节。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黄忠是后将军,关内侯,连魏延都已是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赵云与他们就官位而言,尚差一大截。
刘备称帝后,关羽已没,马超为骠骑将军,来乡侯,凉州牧。拜张飞车骑将军,西乡侯,领司隶校尉。黄忠已亡,魏延左迁镇北将军,都亭侯。次年,方升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又迁任镇东将军,才与魏延平级。后一直未有升迁,倒是在孔明出祁山街亭之败时,赵云亲自断后,几路兵马中唯赵云一路未曾有损失,然而回军后也因此次战役失败,还被贬为镇军将军,后卒于任上。时魏延已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所以赵云终其一生,其位始终不能与关、马、张、黄相提并论,连魏延都未能超过,自然也就不存在刘备拜他为五虎将一事了。
2004-7-18 23:17
lrzhy2019
下面是摘录的,有点道理!
魏文长之于蜀,实为不亚于关云长、张益德之大将,窃试以论之。
玄德入川,欲据蜀之咽喉汉中拒孟德,而“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冀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果然汉中固若金汤。此证一也。而驰骋沙场,可称善战,大破曹魏重将,“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郭伯济号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而败于魏延,此再证也。以治军而论,“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高出张益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的作风一筹,与关云长之“善待卒伍”同,此又证矣。魏文长统大军身当一面,克敌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不输羽、飞也。
而魏文长出子午谷之谋,“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与孔明“出秦川”之计正合,料敌审己,以夏侯琳膏粱子弟,仗清河公主升督长安,可以必克,胜算尽握,与淮阴侯会高祖于潼关相仿佛,时夏侯琳远不及楚之守将,若果行之,“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而孔明以此为危计,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实为笑谈耳,舍敌之咽喉取无关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吾亦为之叹矣!设使不胜,唯丧万人而已,而孔明前后兵败,又岂止丧万人哉!蜀国小力薄,大军决战,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安从坦道”,非决胜之法也。魏文长出淮阴之谋,而勇猛过于淮阴,有如此上将奇谋诸葛不能用,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惜乎?
魏文长之死,亦一大冤案。时魏文长乃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封南郑侯,而诸葛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封武乡侯,只比魏文长大一级。杨仪任丞相长吏,相当于现在一个秘书,孔明身死之时,作此安排:“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礻韦、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文长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此话以官阶而言不为错,以公私而论,因孔明一人身死,便退已发之大军,弃北伐大业,可谓以私废公,“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孔明死乃一人事,伐魏为天下事,此言可谓义正词严,错从何来!而孔明竟然安排“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何其量小邪!而时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文长死固祸起于争权,然孔明亦不得曰其无咎,曰其为诸葛公逼反者亦不为过。而“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则一帮文人亦害人不浅!琬、允之流,吟书颂经诚为上才,决战沙场,焉能与魏延争一日之长短乎?竟定夺生死。杨仪者,小人也:“……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礻韦往慰省之,仪对礻韦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礻韦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礻韦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此人倒真是一唯利是图之叛徒人选!观其“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之言,比诸于魏文长“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孰叛孰是,岂非明乎哉!
2004-7-19 03:43
FCBFighter
中国历史嘛~很典型的成王败寇.
(想象一下半个世纪前抗战胜利后假如成功的是蒋...今天我们的政治课内容
都不一样)
前不久在一个军事网站上看到魏延当初建议诸葛的战略.
(与演义有点出入,魏延建议的是攻占天险潼关)
并从多方面分析了魏延战术的可行性与成功机会
本人认为,拿三国大型战役官渡来说.
曹操能取得胜利的转折点在于孤注一掷冒险干掉了袁绍的粮草.
局部战役逍遥津来说.
张辽能令吴人胆寒皆由于在孙权撒退开军事会议时,出人意料的
实施猛烈的攻击.
这些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冒险但一将功成.
诸葛亮在当时蜀弱魏强的情形下,明枪实干注定是无法成功的.
很可惜.他不能采取魏延的方针.
(魏当时只需要1万兵,其余的还在诸葛手上)
2004-7-19 08:54
elz5000
[quote]原帖由[i]FCBFighter[/i]于2004-07-19, 3:43:31发表
中国历史嘛~很典型的成王败寇.
(想象一下半个世纪前抗战胜利后假如成功的是蒋...今天我们的政治课内容
都不一样)
前不久在一个军事网站上看到魏延当初建议诸葛的战略.
(与演义有点出入,魏延建议的是攻占天险潼关)
并从多方面分析了魏延战术的可行性与成功机会
本人认为,拿三国大型战役官渡来说.
曹操能取得胜利的转折点在于孤注一掷冒险干掉了袁绍的粮草.
局部战役逍遥津来说.
张辽能令吴人胆寒皆由于在孙权撒退开军事会议时,出人意料的
实施猛烈的攻击.
这些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冒险但一将功成.
诸葛亮在当时蜀弱魏强的情形下,明枪实干注定是无法成功的.
很可惜.他不能采取魏延的方针.
(魏当时只需要1万兵,其余的还在诸葛手上) [/quote]
当时蜀汉总共才多少兵?扣掉防卫吴国,驻守内地,作为救火部队的,诸葛手里才有几个,他一口气就要了1w,还少?
2004-7-20 14:21
Zodiac2008
因为他造了刘备的反……~~~
老罗向来是帮刘不帮曹~~~
2004-7-22 01:33
lrzhy2019
楼上的,你懂历史吗?不懂就滚蛋!魏延什么时候造反啦?
2004-8-12 12:57
大河马
好像汉中太守应该是和关羽(荆州)、张飞(阆中)平级的吧,最多这个级别里还有孟达、马超,其他黄忠、赵云之流的要么是捡便宜立了功,要么是辛苦一辈子才得了个官衔,按当时的战略角度讲,刘备手下一级统帅应该是关羽、张飞、魏延、孟达、马超(是封疆大吏一级,干的不是武将的活,应该算统帅),剩下什么黄忠、严颜、刘封、廖化之类的才是标准的武将。曹操那边好像也是这样,曹仁、张辽(后来晋升的)、郭淮(曹真就算了吧)、徐晃等应该是一级地方官员,剩下的才是真正意义的武将
毕竟刘备曹操都不是热血青年,不会脑子一热,光看武力值决定用人。
2004-8-13 10:20
sincery
转发笑话搞笑一下
某日,诸葛亮坐帐中军点卯(先扶一下老花镜):“张艺谋何在?张艺谋,张艺谋没有来吗?”
坐下众将皆不语,唯有魏延发话:“军师,是张翼德,不是张艺谋。”
“。。。。。。。。。。。。。。。。”
自此,孔明对魏延越发不喜,终遗命马岱斩之。
2004-8-13 12:42
魔傲ㄓ八方
魏延之所以不能成为五虎上将
且看当初关羽在荆州,黄忠在赤兔马快速移动的情况下,神箭依然百发百中,打在关羽头盔上,连关老二都吓出冷汗,而魏延主要问题在于脾气不好,和刘备他们的相性不同一个等级的。
所以连刘备都很难让他荣登虎榜,不过魏延那个反骨,估计是年少时骨质增生,可说是孔明逼反魏延的,更何后期杨仪的功绩仅在魏延之下,如果留着魏延,大权就落在魏延手上,杨仪不得不下手为强,先令马岱斩杀魏延,在三国志之中,马岱并没有假降魏延,魏延并不是造反,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曾决定继续进攻长安,而他的提议被杨仪否决了,之后魏延独自带兵进攻长安,但中某将之计,不得不退回汉中,杨仪就以魏延造反为由,命马岱斩杀魏延,但马岱是如何斩杀魏延的,三国志里并没有记录。
2004-8-13 14:53
楚啻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03-14, 3:21:53发表
很简单,罗贯中在写剧本的时候魏延没给他送礼!~ [/quote]
纯粹搞笑
不过历史上哪来五虎?
本来就是老罗瞎编的
2004-8-27 16:22
xy163
赵云的年龄应该比张飞还小一岁!比刘备要小好几岁呢?哪来的比刘备还大2岁?
2004-8-27 16:32
吉格斯
[quote]原帖由[i]xy163[/i]于2004-08-27, 16:22:52发表
赵云的年龄应该比张飞还小一岁!比刘备要小好几岁呢?哪来的比刘备还大2岁? [/quote]
正史中赵云比刘备大
2004-8-29 10:04
小马爱犬屋
所以不是白袍小将,是白袍老将!!!
2009-7-24 11:07
霹雳火裴元庆
魏延无论功劳,威望都不足入选。
2009-7-27 15:11
kenneth505
回复 #29 got-bias 的帖子
错,诸葛对魏延印象不好,不代表刘备对魏延的印象不好,要不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刘备怎么指明要魏延去守?
2009-7-27 15:24
KYOKO
胃炎可比赵云强多了
2009-7-27 20:15
李廣
反骨之人豈配當五虎上將?
2009-7-27 21:27
生与死
我觉得是因为诸葛亮看不上 :loveliness:
2009-7-28 00:42
xiaomatu
先主为什么用魏延而不是张飞或者黄忠守汉中?
[quote]原帖由 [i]秋孤寒[/i] 于 2004-1-21 11:54 发表
你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魏延一直就是黄忠的副手,虽然是黄忠兵团中最厉害、最活跃也是功劳最大的将领,这就是刘备提拔他当汉中太守的理由。但战役的功劳还是在主将黄忠的身上,特别是汉中争夺战,所以会有 ... [/quote]
2009-7-28 20:02
cljzb
魏延心术不正。
2009-8-12 15:47
tuzi0840
[quote]原帖由 [i]911hunter[/i] 于 2004-1-21 10:52 发表
兄弟,魏延是哪根葱啊,不过是一个有反骨的小贼罢了,当初归降小刘是,小诸就想宰了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五虎上将?再说了,黄忠打下定军山是在被封五虎上将之后的事,与你说的按贡献给官位不副哦! [/quote]
刘备继汉中王,封五虎上将,他汉中王怎么来的?
2009-8-12 16:02
tuzi0840
“五虎上将”其实只是个叫法而已,相当于称呼、外号一类的,并不是实际的官职。关羽实际官职只不过是“前将军”而已。赵云位列五虎上将是因为他是保镖,感情上来说跟刘备(包括其老婆孩子)要近得多,所以给个名号,实际在蜀国中地位及不上魏延。当然,就算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反骨论”,堂堂五虎上将如果那么个死法实在有点儿太窝囊。
魏延只是地位低于黄忠,并不是黄忠的副将。
说战功的,赵云真正打下的地盘也只有桂阳而已,而入蜀时大城小城打下来也应该有魏延一半儿功劳。前面说过了,魏延并不是黄忠的副将,因为魏延并不受黄忠指挥(从攻雒城黄魏争功可以看得出,严颜那样的才是副将),所以魏延才有本事做到汉中太守——刘备宁可让张飞不高兴也要用魏延,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2009-8-12 16:10
865745218
五虎的说法只是小说里的、真正的历史没有五虎将。只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右将军黄忠、魏延是受汉中的太守、赵云是翊军将军。
2009-8-12 16:19
tiger1970
说演义就说演义,别掺杂历史。
演义里魏延拿不到五虎将,就是因为单挑打不过五虎将。别的都是假的,单挑实力才是真的。
2009-8-13 12:59
锦の星月
LZ说的:funk:
吓死人
马超取了成都,功劳真是太小了~~~~,关羽死后马超虽然有官无实,但官衔在蜀汉地位里是最大的!!!!骠骑将军!!!大哥,再跟你说说赵云的官衔~~~唉
选五虎是老罗根据陈寿的列传,因为魏延有谋反所以没和他们同传!!!!也就不会入五虎。所以如果历史重演,魏延没有谋反罪的话,他和五虎是同传,也就没有以后的五虎将,而是六大将!!!
如果你真的觉得要选的话,肯定是赵云和魏延两个选一个,信不信。:angry2:
不信去挖罗老师坟墓问他:q((+
2009-8-20 09:53
我就路过
魏延这个人是有点本事的,刘备夺取汉中后,人人都以为要任命张飞当这个汉中太守,就像关羽镇荆州一样,可刘备偏把这个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行伍提拔的年青将领魏延!刘备的超乎常人的用人理念再次发挥作用。事实证明刘备的决定是对的。但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历史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可考证,。既然不喜欢他为什么重用他?因为蜀国后期已经无人可用,魏延他又是个文武全才的将领,况且诸葛亮是个识大体的人,他不会把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大事中。魏延不可能有谋反之心。他年纪轻轻就被刘备委以重任并且屡建奇功,诸葛亮北伐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已经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蜀国位高权重,他没有必要谋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去处值得他这么做,从他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就可以看出,他对战胜魏国还是信心满满的。脑后有反骨之说是小说家杜撰的。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自然就不会把兵权交给他,魏延错失可以体现自己军事思想的机会,想杀杨仪夺兵权,反而把自己害死了。其实魏延是忠于刘备、忠于诸葛亮的,他甚至比诸葛亮还想北伐成功。纵观魏延一生,他这个人的性格是叛逆的,他的性格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承受,从他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性格在现代倒是不少见,也正是他的这种超时代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2009-8-20 13:21
【岳银瓶】
因为诸葛亮烦他。为什么诸葛亮烦他呢?因为魏严脑袋上长了一块反骨。:qDD+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