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从太阁立志谈日本战国


2006-3-14 20:48 士风
我相信,很多玩家都是从太阁开始,知道了日本原来也有一个战国,有个名字改来改去的猴子,有个在日本动漫被随意揉捏的信长老大。于是乎便开始从武将谈到大名,由大名侃到幕府。各个论坛转久了,看多了,也不免想说两句。不过本人很懒,不像诸位玩了太阁,还要看德川的电影,丰臣的小说,毛利的正史。故而对于日本战国甚至于日本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太阁,不免管中窥豹,未必然,也未必不然。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很多人习惯上把日本战国类比于三国,什么人称战国诸葛亮的竹中半兵卫,号称战国赵云的本多忠胜。。。。这或许是由于三国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华夏文化圈的高度知名吧。不过个人认为,日本战国远没有达到三国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多方面的。如果非要和中国的某个时期作一类比,中国的春秋末期似乎更为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三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数量最大时即董公乱政的时期。(当然史学上这部分是不属于三国的),也不过七,八。而日本战国光领有一国以上的势力,先后就超过一百个,而中国春秋早期的诸侯约为一百七十余个,何其的相似。这似乎有些相声中苏批三国的味道。没错,这简单的数字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这表层数字的背后是否隐含着什么信息呢?换言之,三国时期,割据势力较之春秋的减少只是偶然吗?“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正是看到了周大肆分封导致地方势力蜂起的流弊,以郡县制代之。而这个强大的王朝却被谪戍之众,锄耰棘矜打败,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固然有“仁义不施”的原因,但王族过于集中,失掉了勤王的力量,一旦王城被破即意味着整个王族的灭亡。刘邦可谓亲见其弊,故在郡县的基础上,分封同姓王,以成皇城的羽翼。没想勤王成了挟王,一场七王之乱的风波过后,地方与中央真正达到了一种均衡。不厌其详的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三国时期必然的不可能形成大量的地方势力。再说日本战国,我不知道日本是否经过了这样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的历史过程,就可以将社会调整到一种平衡,那我还真就要佩服小日本的IQ了。不过事实上日本战国如此繁多的势力,恰恰说明日本当时社会还很稚嫩。这是我所谓日本战国远没有达到三国的高度之一——社会高度。
其次,政治制度上,日本战国是家臣制。玩太阁时,我们每个月都有自己的俸禄,而家臣的俸禄是要自讨腰包的,至于你自己的家臣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你自己可以承受。用计算机领域的语言来说就是你的家臣对于你的主子来说是透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猴子登用了竹中时,会有“推荐给信长”的选项,如果推荐的话竹中可就和你平起平坐了。这种家臣制所导致的便是层层效忠的思想。还记得小六加入时是怎么说的么“我不喜欢信长,还是跟你吧。”这种话在中国恐怕只有在古惑仔里才听得到。“层层效忠”这种思想在日本绵延甚远,影响颇深。圣斗士天界篇终于让我看清了小强们在为什么战斗。为了雅典那可以毅然与顶头上司太阳神阿波罗为敌。典型的层层效忠,人家正常的人事任免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还口口声声为了爱与正义。扯远了,,其实任何制度都是一种权力横向和纵向的分配。家臣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制度,也就是将完整的权利层层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君王都会认识到一些权力的重要性并将其收回,只将部分权力分配,这样家臣制也就自然消失了。中国社会发展到秦这个历史的终结者,家臣制基本不复存在了。但春秋战国时期却正是家臣制大行其道的时候,也是层层效忠思想旺盛的时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孟尝君的三千门客,有冯谖的狡兔三窟,有候盈的北向自刎。而至于三国,根本找不到这种家臣制的踪影又如何相似呢?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即——人的思维意识水平。我为什么不将日本战国类比为中国战国,而偏偏是春秋末期?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划分似乎是人为的,然而我强烈的感觉到由春秋到战国,发生了重大的思维飞跃,甚至于这种飞跃对于后世而言是决定性的。春秋时,周礼在行为上的约束已经逐渐被打破,然而在思想上的局限仍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吴季札挂剑坟前的故事。但是到了战国,似乎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乱世,思想上已经没有任何的束缚,这样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思想风暴来临了。对天道,对政治体系,对人生观,对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说对于所有的事物都提出了各式大胆的全新的理论。特别是在“诡道”上,战国人一下子变得不再“愚钝”,我们再也看不到像宋襄公一样等着对方渡好河,列好队再进攻的“仁义之君”。“半渡而击”,“乘虚而如”反而成了兵者无上的信条。战国人不仅变“诡”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诡”,无论是外交战争上的大计谋,还是人与人相处的小诡计,都成为了后世惊叹效法的典范。我们在看一看日本战国,还记得信长一战成名的筒狭间之战吗,在狭窄的山谷中驻兵,无论是怎样天大的理由,中国战国最低劣的将者也绝不会这样做,就更不要与三国相比了,三国时刘备连营百里尚且被小儿陆逊抓个正着。这与那山谷中驻兵简直不可同年而语。而日本战国其他的大小战役的谋略也不过是停留在偷袭,埋伏,诈败,奇袭的层面上,这些我们在《东周列国志》似乎只有的前30页才能找到。

2006-3-14 21:05 方二
[quote]原帖由[i]士风[/i]于2006-03-14, 20:48:03发表
号称战国赵云的本多忠胜。。。。

首先,三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数量最大时即董公乱政的时期。(当然史学上这部分是不属于三国的),也不过七,八

而日本战国光领有一国以上的势力,先后就超过一百个

而至于三国,根本找不到这种家臣制的踪影又如何相似呢?

而日本战国其他的大小战役的谋略也不过是停留在偷袭,埋伏,诈败,奇袭的层面上,这些我们在《东周列国志》似乎只有的前30页才能找到。 [/quote]
日本张飞……

光是不听朝廷节度的州牧就有七八个了吧?再加上不听州牧节度的郡守,黄巾残党,黑山白波等表面上受招安的匪军……

日本一共六十八国的说……

部曲、宾客……换了个说法而已,不知阁下要如何称呼随诸葛公休自刎的那500个人呢?

前三十页难找吧?后面才会多些,春秋时期的大公爵们是不屑用阴谋诡计在战场上取胜的


ps:
儒学思想建立300多年,有三国
武家思想建立300多年,有战国
如果两国政治体制发展速度相类似的话,正可比拟

很不理解lz为何要忽略公元200年和公元1500年的巨大区别,窃以为这个再加上两国土地面积的巨大差异,才是两段历史缺乏可比性的最大原因所在

2006-3-14 21:45 魔龙王
楼上的观点在下也认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家主制让春秋和战国有相似之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太阁立志谈日本战国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