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3 19:47
三国盒子
陆逊之死
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国家的辉煌将随着一个叫周瑜的人一同死去。
周郎去世的时候你刚二十七岁,那时候你的名字叫议,一个华丽高贵的字眼。这个字在我笔下总是变成另一个字:仪。你就该叫这个名字,当你一身纤尘不染的白袍立于满堂文武之间时,你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人们锐利的目光穿不透你,空气中的游尘也无法沾染上你的白袍。
然后我听见人们的窃窃私语:
——那是谁?
——是孙伯符将军的女婿。
——那是谁呢?
——是谁呢。
——总之不会是周郎。
高堂上的孙权那年也仍年轻。他悲痛的目光在扫过文武百官身上时,有时也会停留在你身上。然后他背过头去,不发一言。
我想在那个时候,除了他并无他人知道,你不比周郎差。
可即使他知道,也只是知道而已。
他说,周郎是一只忠心的鹰,他的爪他的都锋利到无可挑剔;而你是一把锋利的剑,闪着可怕的光芒,也许不小心,便会伤了自己。
其实我想说,你只不过是一个流水般淳厚温和的人,你那袭白袍下掩盖的不是剑气,是流水闪烁的光。可惜他不知道。
这是你和他的不同。你在韬光养晦的时候,他在弹剑作歌。他远远比你幸运,因为他遇上的是如他般爱笑爱醉爱弹剑作歌的策。他们的生命短暂,辉煌短暂,但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幸运而不是无奈。故事在最美丽的时候结束,然后不朽;而你,必须一如既往地温和而坚定地笑着,从周郎的年代,到你的年代,到最后。你要面对的,不仅是一天一天无可奈何的衰老,不仅是熟悉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不仅是主上眼中一天多似一天的阴霾,不仅是一个国家悄无声息的衰败,你要面对的,还有更多更多别人想也无法想到的东西。我可以理解但我无法说出,当我想说的时候,我会哭。
火烧连营的时候你已经四十岁了。比起那个伐丹杨的你来说,岁月已经悄无声息地在你脸上留下了许多痕迹。当你站在东川最高的山上看底下那一片火海时,你同时也站在了你人生的颠峰。他们都说那是你的黄金时代,但我的记忆却更多地停留在那个年方二十血气方刚领一群散兵游勇在密林和阳光中行走的少年。你的青春丢失在了不为人知的角落,当人们看你的辉煌的时候他们同时也赞叹着你恰逢其主的幸运,但没有人看见你二十年的寂寞。
冲进鱼腹浦的八卦阵也许是你一辈子做的唯一一件年少轻狂的事。请原谅我仍执着地在四十岁的你身上使用“年少轻狂”这个词。那是因为,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四十岁的人身上看见如你那样清澈的双眸,还有你那种坚定而温和的微笑。你的年华会逝去你的辉煌会过去,但你的双眸你的微笑依旧。
让我回到鱼腹浦吧。你大笑着冲进那堆乱石,那一刹我在你身上找到周郎的影子。然后横沙立土,然后江声浪涌。你在乱石堆中彷徨,你的神情让你看起来象个不知所措的孩子。是的,整整一辈子,我只在你脸上看到过这么一次不知所措的神情。从你一落地开始,你就注定拥有了与别人不同的智慧,你知道一切,连失败都知道得那样清楚。只是除了这一次。
上天是不会轻易惩罚一个人一辈子的唯一一次错误的,然后有人来到,将你领出那堆石头。你一直知道你不如诸葛亮,这一次困陷,更坚定了你的信念。我不知道是该为你的豁达开心好还是难受好,你太聪明,聪明到不去企求幸运。其实你可知道,当曹操的二十万大军的灯火将赤壁的夜照得如同白昼时,没有人想过东吴会胜,包括周郎自己。他只是想,试试罢,或许我该有那个幸运呢?
胜利属于幸运者,但维持胜利却只属于智慧者。在荆州驻守时,你的沉默你的谦逊依旧,不同的是落在你身上的是整个东吴,乃至整个中国的仰视的目光。
七年后你又一次用胜利证明了这种仰视并非浪得虚名。武昌城下,孙权的华盖遮住了属于你的阳光,也遮断了你以后的路。他向你笑着,笑容深不可测,如鱼腹浦的江面,平静如镜,却随时可以掀起无限杀机。你能看清楚他的笑但你不会有别的选择。陆逊这个名字将作为东吴最稳固的一道城墙毅然耸立。你登得太高,已经不能回头。
那一仗奠定了你的地位,也奠定了吴主对你的言听计从。当他把大事小事一件件说给你听然后征求你意见的时候,他的脸上满是最诚挚的信任与依赖。我也有理由相信他的信任他的依赖,因为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他除了依靠你,别无他法。
你在辕门射戏的时候年迈的诸葛瑾正在焦急而满脸不解地向你营中赶来。你把一支又一支箭平稳地射入靶心,然后笑着看那些血气方刚的将领们哇啦哇啦地叫着说陆大人你快把我的晚饭赢走了。当诸葛瑾一头大汗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甚至笑着问他要不要也玩上一场。与他的慌张比起来你的平静从容使你仿佛身处另外一个世界。
没有人知道那一次对你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的书信不被截获,你当时就应该在合肥看战利品了。那是你有生之年平魏的最后一次希望。可是你什么都不说只是一如既往地温和地笑着。如果这两个字,本来就不该出自你的口中。
后来你开始无可挽回地衰老。你回到了建业,然后作为一个忠诚恳至的谏臣存在。人们都顾着赞叹你的军事才能但他们都忽略了其实你在治政方面也是一流的,再没有任何人能拥有你那样清澈的双眸,只需一瞥便把事情的是非对错弄得一清二楚。你清楚并且把你清楚的一切利落说出,你从来不在乎把黑白分得太清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麻烦,是的,你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当你一步一步登上拜将台,同时你也在把自己送上一个国家的祭坛。
当上丞相的时候你已经六十二岁了。那是赤乌七年,吴宫上下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晚饭时间除了你没有别的大臣会留在家中,他们分成两派,纷纷涌进太子或者鲁王的宫中。那里总是有盛宴,酒麻醉着人也收买着人,他们微醺的眼睛在杯中看见了前途无量。
与此同时你在家中安静地写谏书,你的儿子在一旁给你磨墨。你宽大而洁净的案上总有一杯热茶在暖暖地蒸腾出白色的水雾,那是这个简陋的屋子里唯一施放出暖意的东西。你的身体已经很单薄了,单薄到让我担心它能否抵御这个冬天的寒冷。但你从来不曾担心过。你的沉静让你看起来象个君王,尽管你的宅子看起来远远不配属于一个丞相。
你一封接一封的谏书终于让孙权找到将他的忌惮附诸实施的决心。其实这种忌惮,从他第一眼看见你那袭白袍掩盖不住的光芒时,便已经存在了。四十年,四十年他看着你一天一天沉默又一天一天辉煌,他在需要的时候用上了这把剑但在不需要的时候他便想把这种锋利除去。他和你一样聪明,不过你的筹码上没有自己。一开始没有人想到他能够超越他的父兄但实际上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便远远胜出。他走得比英雄更远,他是枭雄。
那是个繁华的年代,比起四十年前的江东,这里的田地更茂密,城市更繁华。一条宽阔的江,和你的名字一起,作为东吴最稳固的城墙存在。人们在这道墙后面幸福地生活着。觥筹交错,天下太平。
那是个彷徨的年代。所有人都不知道,终有一天这个天下将收入谁的囊中。战争之间的等待是最可怕的,没有了厮杀,人们开始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别的事情。这种等待已经太长,于是他们将一腔热血洒在墙后的人身上,将杀敌用的剑架在自己人脖子上。
当你对着中使送来的诏书吐出第一口鲜血的时候孙权在白玉的池子泡着,有御医将一条一条黑色的水蛭贴在他身上,据说那样可以治轻微的中风。你们都老了,死亡不过是朝夕间的事情。但你们都不可以就这样死去。因为他是君王,他要控制一切包括他死后的世界;而你的结局,不过是所有功高盖主的人都会有的。
可是非如此不可吗?
——非如此不可吗?
昏茫的灯在寂静的宫中幽暗地浮着,孙权在漂满了菊花和草药的池中惬意地躺着。他的眼闭着可他仍警惕地注意着太医的一举一动。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养成了对身边人过度的疑心。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完全相信了你的忠诚。
——那么,非如此不可吗?
他可以相信你的忠诚但他不能相信自己。那一年天下人都知道了魏有个功高盖主的臣子叫司马懿。他对曹氏表现得绝对忠心但人们都从他那两个儿子和只爱游玩嬉戏的曹芳身上嗅除了一些不安。他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你注定要做那块千秋路上的基石。
我想这个结局你早已预料到,当你从战场上下来,却始终不愿意离开人生这个战场的时候,你就注定了要承担战死的命运。可是当结局来到的时候我还是能看见你的愤懑你的伤心,这一次你还是没有幸运。整整一生,你都不曾邂逅过幸运。
你死的那晚是个风雨交加的夜。你对着孙权送来的诏书吐出了最后一口鲜血。然后你清澈的眼睛、你温和的笑容终于永远离开。你的身体曾经很美丽,和你的灵魂一样美丽。可在那一夜,它猝不及防地衰老,死去的你轻得如一片飘落的树叶。
你闭眼的那一刻天边有流星划落,那时孙权在宫中也看到了这颗星星。他突然想起第一次把华盖覆在你头上,那时阳光如水,你们相视而笑。当他想起这一切的时候,他忍不住叹息。树影挡住了他满布皱纹的脸,因此我看不清他的眼角是否有泪。
你死后五年,他在他尚能象正常人一样思考说话的最后时刻,废掉了太子,逼鲁王自杀。那一年司马氏巩固了他们在魏国的绝对统治;那一年蜀国的姜维在苦苦思索着如何用最后一点残存的兵力牵制魏,让那个行将就木的国家苟延残喘;那一年吴国的人们已经不愿意想太多,他们宁愿以为这个国家的城墙没了你仍可以屹立不倒,他们宁愿躲在宽阔的江后过朝生夕死的生活。而属于你的那个温和、坚定的时代,挣扎到你死去的那一刻,终于结束。
两年后孙权也死了,死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说话,因此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历史在血色与杯掾又蹒跚地走了二十九年,吴国终于被灭。在操着北方口音的士兵出现在江南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觉得意外。
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所有的所有的,无论寂寞繁华,无论红颜白发,终究归于风中的游尘、发黄的书页上的文字。然后没有吴国,然后没有晋,没有金戈铁马的年代,没有那个白衣飘飞站在东川的山上看着底下火海的,有着明亮眼睛和自信笑容的都督。也许偶然还会有人想起,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遗忘。
而此刻,我站在江东的土地上,放眼四望,红尘茫茫,不由泪流满面。
2006-3-3 20:09
迎菱
愿从君兮赴黄泉, 顾盼家国长太息.
忽然想到这句歌词.
2006-3-3 20:31
hadeswwy
很久之前的帖子了,虽然早就看过了,但是再一次观赏只后,还是感觉感触万千啊!
2006-3-3 22:28
三国路人甲
没办法 东吴唯一的一个全才啊.
2006-3-3 22:48
golden
也许正是悲剧的结局才极度凸现出他的卓尔不群~~~这也许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他既不是孔明,也不是仲达,更不是周郎的影子,伯言始终是他自己,无可取代~~~
2006-3-8 04:46
村夫
文章脈絡是不錯,但縱觀全文,陸遜是終其一生不能超越周瑜,就連作者最欣賞的“年少輕狂”的一次,還是活在周瑜的影子底下,陸遜一生都在追趕;然而,文中對周瑜是有褒有貶,而陸遜則是完人,有些地方更着意貶周揚陸,這樣就顯得矛盾了。
2006-6-22 17:16
jz2003
听说碧眼在伯言的最后的时间收回了所有的御赐之物,伯言家无余财。
碧眼挺不地到!
2006-6-22 17:36
郎心如铁
吴国的栋梁之材啊,可惜晚节不保
2007-4-2 12:46
wa110sg2008
哎!人生就是这样了.哎!
2007-4-3 12:38
Yotsuya
没办法
陷进权力斗争中的臣子,都无法脱身.伯言太直了,学学贾诩该多好
2007-4-8 11:32
huyou75
伯言是东吴的完人,但内政方面不如贾诩聪明.
2007-4-8 11:39
秘奇有天
想起他火烧连营800里是多么风光.!
这儿就..!!
2007-4-16 00:00
凌云茶
如果他不是西镇荆州手握重兵,那么即使他还是那个忠直的丞相,应该也不会被如此的猜忌吧。
2007-4-16 00:07
东祖长离
陆逊被逼死,一个原因是他是江东本土地主集团的主要代表人,一个原因是他明显牵涉到了二宫之争。
非常不幸,这两项都是孙权非常反感的。
2007-5-22 13:22
longxia718
虽然喜欢刘备,而大耳又是死他的手上,不过不得不感叹,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全才
2007-5-22 21:39
病知先生
唉,这小子直接颠覆了蜀汉的大好基业,更是毁了刘大爷和关二爷的罪魁祸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才好!
2007-5-23 11:24
客上天然居
前段时间看电视剧《三国英雄传》,陆逊形象太差了,本来是跟孙尚香的,但孙权硬把孙瑜的女儿配给他,被老刘横刀夺爱。
2007-5-23 13:01
上山之虎
[quote]原帖由 [i]病知先生[/i] 于 2007-5-22 21:39 发表
唉,这小子直接颠覆了蜀汉的大好基业,更是毁了刘大爷和关二爷的罪魁祸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才好! [/quote]
说他人品,他人品不是很能受尊重.
2007-5-23 15:09
dracula3626
都不如司马家的城府深啊
智谋帅才,在政治面前都是虚的
2007-5-23 17:27
白石道人
诚实君子,不应该是哪个时代政治家的风反
2007-5-23 21:16
上山之虎
说他人品,可不仅仅是诚不诚实哦
他自己传那些就不说了,参考一段:
夫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
虽然事出有因.想来陆同学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那种人,所以才有诸葛恪的这段话.
[[i] 本帖最后由 上山之虎 于 2007-5-23 22:00 编辑 [/i]]
2007-7-1 20:37
zqj007
陆逊和周榆是偶的偶像,不但两个人长得美(美周郎,白面书生)而且是全能手,再说是本地人嘛!(吴,我家在浙江)
2007-7-1 20:59
木村信渊
文筆如何且不論,可是從内容上來講放此區合適麽?看到魚腹浦的八卦陣俺就覺得和文章整體格格不入……
2007-7-1 21:26
东祖长离
[quote]原帖由 [i]木村信渊[/i] 于 2007-7-1 20:59 发表
文筆如何且不論,可是從内容上來講放此區合適麽?看到魚腹浦的八卦陣俺就覺得和文章整體格格不入…… [/quote]
主要是过了有效处理时间,再加上主帖内容大部分还是从历史角度写的,所以就放在这里了。
2007-7-2 07:53
凌云茶
既然无法处理就放这里好了.
我一直认为,7实3虚的伪历史文章比纯粹的游文戏字更会误导人.
2007-7-17 10:13
枫月
不是说了嘛 陆逊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孙权看他肯定不爽
2007-7-17 11:46
kayrase
只要参与继承人政治集团的都没有好下场
2007-7-28 20:39
z7513140
还是喜欢周郎的多点
2007-7-28 21:02
talent4531
东吴历任四大都督,都是不凡的“帅才”!
从作为和实绩来看陆逊的能力更为全面。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如果周瑜不早逝的话,也可能成为一代名相,因为周、鲁、陆均是儒将出身,但可惜历史就是历史。
古代臣子比较忌讳的两点:一是功高震主,二是参与立储问题。很遗憾,陆都督两者都沾上关系了。也许对孙权来说“功高震主”他习惯了(笑),但是立储问题决不容别人插手,陆逊正一头撞上去。
我们闲扯的话,孙权“批斗”陆氏是有历史原因的。
大家知道,东汉是士族风气的社会,江东虽不发达,但仍有“张、陆、朱、顾”称为吴之“四姓”的大士族。当年小霸王平江东“吴氏”是反对的,所以小霸王便给予了镇压,以致于孙吴和大士族关系一直不融洽。后来为了缓和这种对立,孙策之女嫁给了伯言,这中政治联姻使得表面上关系修复了,其实一直矛盾都存在着。
正因为如次,伯言才无法和公瑾一样受到完全的信任和“尽其才”,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加上周瑜的威望等等因素,陆逊不如也是情理之中,这也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
2007-7-28 22:14
河内司马
被孙权逼死,可惜
2011-7-8 18:12
u63602422
现在记载的陆逊是苏州人,墓地在苏州,其实都错了!
陆逊是今上海松江县人,墓地至今仍在松江。住那的同学可以去考证下!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