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5 14:27
xwhero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5 14:13 发表
文和是为了抱知遇之恩合同乡之谊。
离开董卓就是背叛中央政府,这种行为才是全不合孔孟之道。 [/quote]
哪来的知遇之恩?当时汉室尚存,何来离开董卓就是背叛中央政府?
2006-5-25 14:45
锦官城门吏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5 14:13 发表
文和是为了抱知遇之恩合同乡之谊。
离开董卓就是背叛中央政府,这种行为才是全不合孔孟之道。 [/quote]
是啊,那时候天下忠义之士就是李儒牛辅贾诩。
一个叫曹操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企图刺杀国家总理、军委主席兼卫庶区司令,失败后悍然发动反革命叛乱,并以欺骗裹胁手段拉拢各省市党政军干部伙同叛乱,因为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反革命叛乱军在伟大的战无不胜的中央革命军面前无法取得军事上的突破,于是卑鄙的派出间谍挑拨色诱董总理的警卫营长吕布刺杀了人民心中敬爱的董总理。真是历史的悲剧呀,董总理的光辉伟岸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贾诩所说的如果事济,就是这个效果吧。
事不济呢?李郭身死名裂,文和自己却因为预先早有不受贼爵私纵皇帝之伏笔,保自身无忧。
李郭泉下有知,该晓得自己做了人家炮筒子吧。
[[i]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25 14:50 编辑 [/i]]
2006-5-25 14:48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xwhero[/i] 于 2006-5-25 14:27 发表
哪来的知遇之恩?当时汉室尚存,何来离开董卓就是背叛中央政府? [/quote]
[color=Red]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color]
汉室?你不知道当时汉朝中央政府是董卓说了算么?
初平元年,乃征嵩为城门校尉,因欲杀之。嵩将行,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觽,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髃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
即使是董卓当政,明知送死也不抛弃中央政府,这才叫忠臣。
2006-5-25 14:5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锦官城门吏[/i] 于 2006-5-25 14:45 发表
是啊,那时候天下忠义之士就是李儒牛辅贾诩。
一个叫曹操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企图刺杀国家总理、军委主席兼卫庶区司令,失败后悍然发动反革命叛乱,并以欺骗裹胁手段拉拢各省市党政军干部伙同叛乱,因为成为 ... [/quote]
去问问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绬吧,看他们的冤魂会不会承认什么曹操袁绍袁术等人是天下忠义之士。
2006-5-25 14:56
锦官城门吏
皇甫是个特例,在这里举出来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他是志愿去向董屈服的。可能是老了吧。
论曰:皇甫嵩、硃俊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斯诚叶公投袂之几,翟义鞠旅之日,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岂天之长斯乱也?何智勇之不终乎!
献帝春秋曰:“初卓为前将军,嵩为左将军,俱征边章﹑韩遂,争雄。及嵩拜车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至少在这位野史家的眼中,皇甫当时是很不堪的。
[[i]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25 15:08 编辑 [/i]]
2006-5-25 14:56
xwhero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5 14:48 发表
[color=Red]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color]
汉室?你不知道当时汉朝中央政府是董卓说了算么?
初平元年,乃征嵩为城门校尉,因欲杀之。嵩将行,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 ... [/quote]
敢情升次官就叫知遇之恩?那后来,张绣对他可以说得上恩同再造了,他为何还帮着祸害死张绣的曹丕呢?汉朝中央政府是董卓说了算,原来董卓根本就没有篡逆!是一个大忠臣。
2006-5-25 15:00
锦官城门吏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5 14:55 发表
去问问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绬吧,看他们的冤魂会不会承认什么曹操袁绍袁术等人是天下忠义之士。 [/quote]
这个我同意,曹操袁绍袁术的确各怀鬼胎,都不是啥好东西。不过刘备没这毛病。YEAH1!:qcool+
2006-5-25 15:20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xwhero[/i] 于 2006-5-25 14:56 发表
敢情升次官就叫知遇之恩?那后来,张绣对他可以说得上恩同再造了,他为何还帮着祸害死张绣的曹丕呢?汉朝中央政府是董卓说了算,原来董卓根本就没有篡逆!是一个大忠臣。 [/quote]
我问问你张绣给了贾诩什么官?
董卓是不是忠臣我不管。你看看皇甫嵩,只要中央征召就不离不弃这才是忠臣。
2006-5-25 15:28
斜出正入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
这根本是贾文和在造谣,凭借这种谣言,才能拉起部队反攻长安。
2006-5-25 15:31
xwhero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5 15:20 发表
我问问你张绣给了贾诩什么官?
董卓是不是忠臣我不管。你看看皇甫嵩,只要中央征召就不离不弃这才是忠臣。 [/quote]
不是封官才叫知遇之恩,懂吗?
“诩遂往,绣执子孙礼”
王允杀了董卓,比抛弃董卓罪更大。
2006-5-25 15:3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锦官城门吏[/i] 于 2006-5-25 14:45 发表
贾诩所说的如果事济,就是这个效果吧。
事不济呢?李郭身死名裂,文和自己却因为预先早有不受贼爵私纵皇帝之伏笔,保自身无忧。
李郭泉下有知,该晓得自己做了人家炮筒子吧。
[/quote]
贾诩和李郭都是凉州系的,以贾诩曾经做过太尉掾的身份肯定跑不了。要知道王允连蔡邕都没放过。在长安那边王允的做法一步步激反了董卓余部。
不受贼爵私纵皇帝之伏笔那是后话了,在郭李相争时贾诩先投靠段煨后投靠张绣也都是董卓凉州系的旧部。
2006-5-25 15:4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xwhero[/i] 于 2006-5-25 15:31 发表
不是封官才叫知遇之恩,懂吗?
“诩遂往,绣执子孙礼”
王允杀了董卓,比抛弃董卓罪更大。 [/quote]
不是礼厚就叫知遇之恩,懂吗?
论辈分贾诩和张济是一辈的,张绣执子孙礼本就应当。
真正让贾诩登上东汉政治舞台的是董卓,让贾诩受人重视的也是董卓。这才叫知遇之恩。
王允?王允不是死了么?
2006-5-25 20:48
lilis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25 15:28 发表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
这根本是贾文和在造谣,凭借这种谣言,才能拉起部队反攻长安。 [/quote]
造谣?好笑啊,也不看看王允对无罪的名士蔡邕做过什么?[size=3]没见识![/size]
2006-5-25 20:50
lilis
[quote]原帖由 [i]锦官城门吏[/i] 于 2006-5-25 15:00 发表
这个我同意,曹操袁绍袁术的确各怀鬼胎,都不是啥好东西。不过刘备没这毛病。YEAH1!:qcool+ [/quote]
没这毛病?没这毛病还打益州牧刘璋?:()这毛病犯得忒晚啊
2006-5-25 20:52
hooddy
贾诩---嘉许,我最喜欢得人!
2006-5-28 07:41
Batoque
如果贾文和投靠了刘备能如何。刘备在徐州时就是缺乏人才。太史慈也是,救完北海为何不助大耳朵救徐州,真他妈的不仗义。
2006-5-28 09:13
慕容燕然
为什么太史慈非要投靠刘备才仗义:qoo+
2006-5-28 10:00
东山小草
谁让陶谦跟太史慈他妈不熟,还是孔融有忧患意识。
2006-5-28 10:36
万人刀
孔融找人求救想起刘备了,打完没刘备啥事了,还让刘备表他了一个青州刺史。
2006-5-28 10:49
东山小草
[color=Green]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color]
感觉刘备还是挺高兴的
刘备表孔融青州刺史,好象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2006-5-28 10:52
慕容燕然
刘备表孔融做青州刺史是孔融支持刘备领徐州的回报。
2006-5-28 11:38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5 20:48 发表
造谣?好笑啊,也不看看王允对无罪的名士蔡邕做过什么?[size=3]没见识![/size] [/quote]
不说蔡邕有没有罪吧,首先他不是凉州人,杀他跟“诛凉州人”挨得上吗?更不要说什么“尽诛凉州人”了!还说俺没见识呢,真是不知所云。
2006-5-28 11:40
lilis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28 11:38 发表
不说蔡邕有没有罪吧,首先他不是凉州人,杀他跟“诛凉州人”挨得上吗?更不要说什么“尽诛凉州人”了!还说俺没见识呢,真是不知所云。 [/quote]
地球人都知道凉州人是董卓军的嫡系主力,现在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都因为一句叹气话而被杀,那凉州人会怎么想?[size=3]没见识![/size]
2006-5-28 11:47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1:40 发表
地球人都知道凉州人是董卓军的嫡系主力,现在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都因为一句叹气话而被杀,那凉州人会怎么想?[size=3]没见识![/size] [/quote]
杀个你认为和董卓,和凉州不搭边的人,就证明要“尽诛凉州人”。
奇怪的逻辑。
2006-5-28 12:08
lilis
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天下名士都要杀。那对董卓军的嫡系凉州人岂不斩尽杀绝?
根本没任何证据证明王允没说过杀尽凉州人的话。
[[i] 本帖最后由 lilis 于 2006-5-28 12:10 编辑 [/i]]
2006-5-28 12:16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2:08 发表
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天下名士都要杀。那对董卓军的嫡系凉州人岂不斩尽杀绝?
根本没任何证据证明王允没说过杀尽凉州人的话。 [/quote]
奇怪的逻辑,如果这样就能证明王允“欲尽诛凉州人”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证明布什“欲尽诛伊拉克人”。笑死人了~算了,你也就会抬杠,不说了,无聊。
2006-5-28 12:22
lilis
笑死人,连蔡邕为什么被王允杀都不晓得就来嚷嚷,蔡邕只是为董卓的死说出叹息的话,就被王允诛杀。凉州人作为董卓嫡系,多次助纣为虐,下场会怎么样自己心里清楚。笑死人了~算了,你也就会抬杠,不说了,无聊。 :():()
2006-5-28 12:32
crayfish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2:08 发表
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天下名士都要杀。那对董卓军的嫡系凉州人岂不斩尽杀绝?
根本没任何证据证明王允没说过杀尽凉州人的话。 [/quote]
不知道史书如何说的,就央视三国演艺来看,蔡邕实属书呆子,自取其死,可惜却不可怜。当然,估计是他读书人的风骨使然吧。
2006-5-28 13:02
斜出正入
董卓待蔡邕还是不错的,有点感怀也是难免。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别理会那个lilis乱讲,呵呵~
2006-5-28 13:51
慕容燕然
[color=Red]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color]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后汉书王允传》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color=Red]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color],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贾诩传》
2006-5-28 13:56
lilis
谢承后汉书曰: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允责邕曰:“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谢允曰:“虽以不忠,犹识大义,古今安危,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狂瞽之词,谬出患入,原黥首为刑以继汉史。”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於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color=Red]遂杀邕。[/color]
那个斜出正入只会胡说,连《后汉书》与《汉纪》都没搞清楚,还敢来嚷嚷误导看客:():()
[[i] 本帖最后由 lilis 于 2006-5-28 13:57 编辑 [/i]]
2006-5-28 14:11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3:56 发表
那个斜出正入只会胡说,连《后汉书》与《汉纪》都没搞清楚,还敢来嚷嚷误导看客... [/quote]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奇怪了~
我引的是后汉书原文,你引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文,跟《汉纪》有什么关系?搞笑也不能搞成这样吧,哈哈!
2006-5-28 14:14
lilis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28 14:11 发表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奇怪了~
我引的是后汉书原文,你引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文,跟《汉纪》有什么关系?搞笑也不能搞成这样吧,哈哈! [/quote]
[color=Red]张璠汉纪曰:[/color]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名闻天下,义动志士。及还,内宠恶之。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年。卓为太尉,辟为掾,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三日中遂至尚书。后迁巴东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长安为左中郎将。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跟《汉纪》有什么关系?看看就知道了,搞笑也不能搞成这样吧,哈哈!
2006-5-28 14:17
lilis
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卓死,吕布使李肃至陕,欲以诏命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肃。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友)胡赤兒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
杀完蔡邕,又准备杀牛辅,这样凉州人还不怕啊?:()
2006-5-28 14:28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4:14 发表
[color=Red]张璠汉纪曰:[/color]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名闻天下,义动志士。及还,内宠恶之。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年。卓为太尉,辟为掾,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三日中遂至尚书。后迁巴东太守 ... [/quote]
你这一段又是三国志注文里的引文,除了三国志,你就不懂得查查别的?现在说的《汉纪》是荀悦作的,张璠的应该是《后汉纪》了。这本《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至于这段引文,正好可以旁证我引的《后汉书》那段,这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吧? :P
2006-5-30 15:18
y512
况且到最后,他是几大谋士中活得最久的
2006-5-30 22:00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6-5-28 13:51 发表
[color=Red]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color]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 ... [/quote]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25 15:28 发表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
这根本是贾文和在造谣,凭借这种谣言,才能拉起部队反攻长安。 [/quote]
不知道怎么就变成引证了斜入正出的观点了.
2006-5-31 09:18
锦官城门吏
百姓[color=Red][b]讹[/b][/color]言
谁第一个[color=Red]讹[/color]出来的?
不是凉州某谣言家,总不成是王允?
2006-5-31 09:20
锦官城门吏
慕容燕姐拿这个出来说事本来就不对,犯了逻辑上企图自己证明自己的错误。
后面还有人跟着来劲,顺竿子往楼上爬。爬高了不怕下不来啊?
2006-5-31 10:09
撤消
好多东西讨论啊
2006-5-31 11:28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锦官城门吏[/i] 于 2006-5-31 09:18 发表
百姓[color=Red][b]讹[/b][/color]言
谁第一个[color=Red]讹[/color]出来的?
不是凉州某谣言家,总不成是王允? [/quote]
历史证明许多谣言都是真的,人民群众的眼睛不见得就比一帮精英的眼睛差.
凉州某谣言家?你说的是谁?举证,空口白牙瞎说可不成.我还说是火星人试图跳起三国战争呢.
2006-5-31 12:13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0 22:00 发表
不知道怎么就变成引证了斜入正出的观点了. [/quote]
你根本没仔细看,我跟那个什么家伙早跑题去王允杀蔡邕了。我引的后汉书和他引的张璠后汉纪说明同样一个事实,王允并非穷凶极恶,对付蔡邕更多的是一时之气,“允悔欲止,而邕已死。”,他最终还是打算放过蔡邕的。
至于某人“那个斜出正入只会胡说,连《后汉书》与《汉纪》都没搞清楚,还敢来嚷嚷误导看客”就根本是不知说云了。我们现在说的《汉纪》上是荀悦根据班固《汉书》缩编的,讲述的是前汉历史,跟这里讨论的东东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某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至于作后汉纪的,好像多达十多家(包括张璠),《后汉书》一出,都失传了。这书在宋朝可能就已经看不到了。
2006-5-31 12:22
斜出正入
至于造谣的问题,贾文和是个聪明人,智谋深远,岂是那么容易被谣言蒙蔽的?所以,这谣言即使不是他原创,有意传谣,刻意散播,这总是跑不了的。其实造谣是政治、军事家的基本功之一,懂得造谣、善于传谣,都是智谋的表现。就眼前,布什造谣说杀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某些粉丝,一听说贾诩造谣,就觉得诬蔑了他似的,这只是幼稚的表现。
2006-5-31 12:39
萧云飞
楼上有一句话算说对了
以文和的智慧都认可了这事情,可见急迫程度,只能说明这不是谣言.空穴处方能来风.
其他弄了一堆现在美国日本乱七八糟的东西,估计是证据不好找,我也不看了,拿现在的去想古代一点意义都没有
2006-5-31 13:01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2:39 发表
楼上有一句话算说对了
以文和的智慧都认可了这事情,可见急迫程度,只能说明这不是谣言.空穴处方能来风.
其他弄了一堆现在美国日本乱七八糟的东西,估计是证据不好找,我也不看了,拿现在的去想古代一点意义都没有 [/quote]
你就不要意淫了吧。
史书明确记载“百姓讹言……”,什么叫“讹言”看不懂吗?自己查字典去。:
2006-5-31 23:17
偷心猎人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31 12:22 发表
至于造谣的问题,贾文和是个聪明人,智谋深远,岂是那么容易被谣言蒙蔽的?所以,这谣言即使不是他原创,有意传谣,刻意散播,这总是跑不了的。其实造谣是政治、军事家的基本功之一,懂得造谣、善于传谣,都是智谋的表现。就眼前,布什造谣说杀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某些粉丝,一听说贾诩造谣,就觉得诬蔑了他似的,这只是幼稚的表现。 [/quote]
[color=Red]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后汉书王允传》[/color]
明明是“百姓讹言”,就是有人把责任推到贾诩身上。即使贾诩不说,郭、李等人也未必不会知道,加上先杀蔡邕后准备杀牛辅,凉州人谁见此情景都心寒,贾诩也不例外。
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董扯西扯,连布什胡扯上去。:q(+可惜啊,胡扯一大堆就没有敢面对史料,胡扯还是胡扯。懂得造谣、善于传谣,用在阁下身上正合适。
某些贾诩黑,一听说贾诩没造谣,就觉得诬蔑了他似的,这只是幼稚的表现。:():()
2006-5-31 23:26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偷心猎人[/i] 于 2006-5-31 23:17 发表
[color=Red]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傕、郭 ... [/quote]
楼上的还真是莫名的激动,不会就是 lilis 吧?马甲好多哦,嘿嘿。
至于你说了半天,还是老一套。引的史料明确记载,“悉诛凉州人”是“百姓讹言”。至于贾诩,最起码是传谣,这个没有疑问的。至于你还打算用多少马甲,放多少回毫无新意的录音,随便你了。无聊~
2006-5-31 23:38
偷心猎人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31 23:26 发表
楼上的还真是莫名的激动,不会就是 lilis 吧?马甲好多哦,嘿嘿。
至于你说了半天,还是老一套。引的史料明确记载,“悉诛凉州人”是“百姓讹言”。至于贾诩,最起码是传谣,这个没有疑问的。至于你还打算 ... [/quote]
[color=Red]lilis是谁?你马甲?你弟弟?你老婆?要不你凭什么说lilis兄是我马甲?挂着节度名只懂胡说八道,怪不得混不下去要辞职了,无聊。
说来说去你只捉住贾诩传谣而已。问题是传谣又怎么样?没传谣又怎么样?
王允有明确说不追究凉州人吗?没有。所以这谣言是真是假只能从王允的行动判断,看看王允的行动,杀蔡邕又令吕布杀牛辅,下一步该杀谁?[/color]
贾诩凭什么能判断谣言真假?就凭王允杀蔡邕又令吕布杀牛辅,这谣言很可能是真!
2006-5-31 23:47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偷心猎人[/i] 于 2006-5-31 23:38 发表
[color=Red]lilis是谁?你马甲?你弟弟?你老婆?要不你凭什么说lilis兄是我马甲?挂着节度名只懂胡说八道,怪不得混不下去要辞职了,无聊。
说来说去你只捉住贾诩传谣而已。问题是传谣又怎么样?没传谣又怎么 ... [/quote]
是不是马甲查查IP就知道,急个啥?嘿嘿。至于辞职,前些天倒是连续辞过两次,说得明白,身体不好,如此而已。你小子倒是能造谣啊,要不就是没长眼睛,二者必居其一,自己挑吧。素质低的人,真是没办法。
另:既然说到,顺便再辞第三次好了,你小子一边偷着乐吧。
2006-5-31 23:50
斜出正入
顺便看了下你两位的IP,都是广州市东山区的ADSL。懒得搭理你了,到此为止!
2006-6-1 00:01
偷心猎人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31 23:47 发表
是不是马甲查查IP就知道,急个啥?嘿嘿。至于辞职,前些天倒是连续辞过两次,说得明白,身体不好,如此而已。你小子倒是能造谣啊,要不就是没长眼睛,二者必居其一,自己挑吧。素质低的人,真是没办法。
另 ... [/quote]
这不,刚说完,你不说历史只懂胡扯的毛病又犯了,这回连人身攻击都出来了。像你这种素质的回帖水平,要不是节度,早被删帖了。
看看,还用节度权力了,我在哪里还用你管?还造谣说IP一致了!:qgod+
2006-6-2 08:17
gsyzj
易中天先生讲过贾诩的故事,和各位发言差不多,一句话,他是个极会保护自己的人,聪明人。而且料事如神,军师的最佳人选,个人认为。
2006-6-2 10:55
尹默
贾诩这样的人竟然可以和二荀并列立传!老裴都有意见
2006-6-2 14:04
轩辕不聪
文和最看重自己,懂得自保之道,实乱世之上策
2006-6-9 12:10
腿腿0401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2-24 18:36 发表
根据三国志,贾诩为了活命是可以伪造家门的……
因为怕死,他说动本以打算收手的李郭,十万大军围长安,引起了此后的西京争乱……
李郭杀樊稠,走张济之后,他又和皇甫郦联手,惑乱同乡(凉州人)的人心、军心。而 ... [/quot
曹丕虽然痛恨张绣军队杀掉他的亲哥哥和堂兄弟,而且他自己这一战中也差一点一命呜呼,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无意中将他推上太子的宝座,而且贾诩在曹丕的即位问题上有功,曹丕就把仇恨更集中于张绣身上,导致张绣乃至其家族的覆灭.其实追究根源贾诩才是曹丕兄弟死难的真正的末幕后黑手, 所以在投降曹操后他闭门自守,尽量低调行事,以求自保.在立太子问题上拉拢了曹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虽然后代子孙地位身份并不显要贾,但他这样一个与曹氏有血仇的降臣能够保住性命,而且在曹丕即位后海能得到重用,贾诩的智谋可见一般,老奸巨滑.:qgod+
2006-6-9 12:58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腿腿0401[/i] 于 2006-6-9 12:10 发表
[quote]原帖由 [i]方二[/i] 于 2006-2-24 18:36 发表
根据三国志,贾诩为了活命是可以伪造家门的……
因为怕死,他说动本以打算收手的李郭,十万大军围长安,引起了此后的西京争乱……
李郭杀樊稠,走张济之后 ... [/quote]
原来如此,贾诩显然不如你们心目中的正人君子,为了活命竟然伪造家门岂是英雄所为?当时贾诩就应该破口大骂,然后束手就戮,这样千秋之下,才能被夸奖为真是名不虚传的智者啊!
2006-6-9 13:11
直江兼续
若论鬼谋,三国中无人能出其右
真英雄,大才能就应择明主而侍
2006-6-10 05:08
饭富昌景
[quote]原帖由 [i]斜出正入[/i] 于 2006-5-31 23:50 发表
顺便看了下你两位的IP,都是广州市东山区的ADSL。懒得搭理你了,到此为止! [/quote]
何止一个马甲?他10个马甲里面有9个被论坛给封了,说话不检点却总指责别人。:huh::huh::P:lol:
2006-6-10 05:18
强权就是公理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6-9 12:58 发表
原来如此,贾诩显然不如你们心目中的正人君子,为了活命竟然伪造家门岂是英雄所为?当时贾诩就应该破口大骂,然后束手就戮,这样千秋之下,才能被夸奖为真是名不虚传的智者啊! [/quote]
这位仁史,贾诩所做所为,的确有迫不得以之故,但此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做正人君子,更不能称之为为报董卓的知遇之恩。只能说此人为智者,清楚趋吉避凶之道。人品不能算差,但也不能算好。
2006-6-10 05:26
锦官城门吏
[quote]原帖由 [i]lilis[/i] 于 2006-5-28 11:40 发表
地球人都知道凉州人是董卓军的嫡系主力,现在连蔡邕这个与董卓不搭边的都因为一句叹气话而被杀,那凉州人会怎么想?[size=3]没见识![/size] [/quote]
史书说了是讹那就是讹。
企图拿杀蔡邕和牛辅来证明讹不是讹,也就您这种高人想得出来。简直鸡毛鸭血。
至于还有那位云飞兄弟,都叫你不要爬高了下不来你不听。
史书说了是讹那就是讹。你却偏要说人民眼睛雪亮,那就是说史书错了哦?是不是想给三国志加个箫注啊?那样的话,就从跟坛友扯皮升级成了典籍勘误质疑史书的性质,您觉得自己能揽的下这么大的活儿吗?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