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2005“恐怖元年”:从蔡骏到离,英雄造时势


2006-2-16 13:13 村里我最帅
2005年的中国图书市场,用四个字来概括可能比较恰当:整体疲惫。
疲惫之后是迷茫。迷茫久了,就越发疲惫。以此恶性循环,真是前途堪忧。
综观全年,我以为图书市场上最令人兴奋的亮点,一定是“恐怖小说”的异军突起。也许有人认为,谈红楼、说佛经这些类型的图书才是2005年的市场宠儿,但我不敢苟同。谈红楼也好、说佛经也好,这些都只是书市萧条时期的灵光一现,它们不可能成为值得期待的“救市”英雄,最多只是“跑跑龙套”。这类书,三下两下,经典之作就全出完了。而且,市场力有限,读者有限。10万个人谈红楼确有可能,但100万个人谈红楼又怎可想象!?然而恐怖小说,却不是“点”,而是“面”,是一种类型。在这个类型里,我们尽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又是娱乐的、平民的,没有任何门槛的。势头一旦起来,犹如洪水猛兽,不可阻挡。好比当年的武侠小说,香港四大武侠宗师,随便一本在内地动就上百万册的销量。恐怖小说的未来前景,在书市萧条之际,我们不妨作如此美好想象。
恐怖小说的缘起并非无根无据。和武侠小说一样,恐怖小说在中国的兴起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敬神畏鬼,谈鬼色变。《聊斋志异》就是中国最早的恐怖小说畅销书。这本书从清朝卖到现在,长盛不衰,简直就是出版界一大传奇!蒲松龄之后,中国再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恐怖小说畅销作家。但是《聊斋志异》却一直在卖,可见不是读者不欢迎这类书,而是没有合读者胃口的好作品出现。美国“恐怖大亨”史蒂芬·金的系列图书,在中国一样水土不服。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人的阅读需求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读者的阅读取向。中国人不喜欢暴力、血腥的恐怖,也不喜欢故弄玄虚、丝丝入扣的破案分析。中国没有那种文化,中国的电视台也不会现场直播一起重大案件的侦探全程。所以,中国人更喜欢诡异叵测的想象,并且沉迷于这种想象不可自拔。中国人是害怕鬼神的,但也是喜欢鬼神的。中国的恐怖小说,必须符合中国的文化本源,才有可能被读者接受。
2005年恐怖小说之强劲势头,发轫于蔡骏的《地狱的第19层》。该书一年来加印不断,累计销量已达数十万册,在小说市场独占鳌头,无人可匹敌。《地狱的第19层》能够一时之间呼风唤雨,其实主要原因仍在于它的文本确有特别之处。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小说市场已经从过去的“炒作模式”真正进入了“文本模式”。内容不好的图书,即使走街串巷的喽罗吆喝,其结果也无不例外是被读者翻白眼。蔡骏之后,又有鬼古女挟《碎脸》叱咤风云。《碎脸》一书的内容品质,按行家解说,比《地狱的第19层》更胜一筹。但是其读者群年龄略大,不占优势,所以市场力反而稍逊几分。
到了年末,恐怖风潮愈演愈烈,新浪网突然袭击搞了个“十大最受欢迎恐怖小说家”评选活动。本来这样的活动见怪不怪,怪的是一直高居榜首的竟然是一位过去从来不曾抛头露面的神秘女作者“离”。仔细一查,原来此人在年末出版的“幻觉恐怖”《魂行道——湖滨鬼舍》一书,早已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魂行道》连载不足一月,点击量就飙升过千万。起点、天涯、网易、猫扑、新浪等数百个网站及BBS第一时间强力推荐该作品。部分“魂迷”纷纷自发为其建立专业网站、QQ群、“魂迷会”等。更有一些“魂迷”还按照《魂行道》中的场景去武汉某大学实地探险,惊动一片。
任何一类图书,一年若有三本“扛市”之作,不可能不旺。从《地狱的第19层》,到《碎脸》,再到《魂行道》,一部接着一部,部部火爆,篇篇精彩。看来2005年被称为“恐怖小说元年”,实在不过。只是不知道究竟是时势造就了这几个“恐怖英雄”,还是这几个“恐怖英雄”造就了时势!不管怎么说,有好书,有读起来过瘾的书,对于读者,对于市场,都是幸事。尤其是对于日薄西山的中国出版业,更是不幸中的万幸!哪里还管它什么恐怖不恐怖,吓人不吓人。销量是硬道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