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8 17:32
平生最爱周公瑾
赤壁曹操究竟被谁打败的,我一向的认识是周瑜指挥下的东吴军队起了决定性作用。
Hawk_cn老兄提出败于刘备的观点,请诸位赐教了
Hawk_cn观点如下:
[color=blue]三国志中魏书蜀书都是将刘备记为赤壁之战的胜利者的[/color]
[color=blue]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字面上都是写曹操与刘备战[/color]
[color=blue]《武帝纪》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这里每一个字出自《武帝纪》!周瑜哪里去了?他不是对赤壁之战居功至伟吗?
《先主传》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一篇是刘备的传,请问赤壁的主角又是谁啊?
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color]
知道曹操输给谁的都来说说吧…………
2006-2-8 18:36
Hawk_cn
平兄见笑了!
根据在于
首先,《三国志》资料来自三方从不同角度记述的各自的官修史(蜀国没有,所以人物事迹亡佚不少),所以观点自然不一,这其中有一个取舍的问题。
曹魏以刘备为胜者,从史料看可以肯定,陈寿本人写蜀书,仍认为周瑜是援军益刘备,不是以独立身份参战的。只有吴书维持原判,然而也写得很清楚,是“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先有南岸与刘备并力陆战,然后有乌林登陆烧船。
其次,刘备为汉庭所封的左将军,关羽也位列将军,周瑜此时只是建威中郎将,领江夏太守(而且是遥领,江夏不在他手上)而已。论资望,周瑜远不及刘备甚至是关羽等人(莫忘记周瑜当时还没有出名,在中原人眼中不过是孙策手下无名小卒而已)。
因此,最有可能的事应该是,周瑜的吴军是在刘备指挥的名义下参战的。
鲁肃传引《吴书》(又一个《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可见刘备不光参加江南之战,还确信无疑地参加了指挥江北之战,但是显然吴军的加入也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结论应该是:魏书以刘备为胜者,是因为吴军当时以刘备名义(窃以为无所谓孙刘联军,周瑜部归入刘备军名下)参战。但是吴军仍然是联军的主要力量。
2006-2-8 20:45
昨天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08, 18:36:06发表
平兄见笑了!
根据在于
首先,《三国志》资料来自三方从不同角度记述的各自的官修史(蜀国没有,所以人物事迹亡佚不少),所以观点自然不一,这其中有一个取舍的问题。
曹魏以刘备为胜者,从史料看可以肯定,陈寿本人写蜀书,仍认为周瑜是援军益刘备,不是以独立身份参战的。只有吴书维持原判,然而也写得很清楚,是“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先有南岸与刘备并力陆战,然后有乌林登陆烧船。
其次,刘备为汉庭所封的左将军,关羽也位列将军,周瑜此时只是建威中郎将,领江夏太守(而且是遥领,江夏不在他手上)而已。论资望,周瑜远不及刘备甚至是关羽等人(莫忘记周瑜当时还没有出名,在中原人眼中不过是孙策手下无名小卒而已)。
因此,最有可能的事应该是,周瑜的吴军是在刘备指挥的名义下参战的。
鲁肃传引《吴书》(又一个《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可见刘备不光参加江南之战,还确信无疑地参加了指挥江北之战,但是显然吴军的加入也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结论应该是:魏书以刘备为胜者,是因为吴军当时以刘备名义(窃以为无所谓孙刘联军,周瑜部归入刘备军名下)参战。但是吴军仍然是联军的主要力量。 [/quote]
楼上意思就是说孙权跟刘备是挂靠关系了
2006-2-8 21:43
马岱
《先主传》说得很清楚,是孙刘并肩作战,与《吴主传》《周喻传》等基本吻合,故《武帝纪》形成孤证。
2006-2-8 22:16
大雄GG
在赤壁孙权并没有在前线,名义上的联军主将是刘备,所以《魏书》并不属于孤证
2006-2-9 20:04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08, 22:16:44发表
在赤壁孙权并没有在前线,名义上的联军主将是刘备,所以《魏书》并不属于孤证 [/quote]
哈,哪有这样的道理,就因为主君不在战场,胜利果实就被别人夺走了,周喻不是东吴的人??论胜败当以国而论之,哪能以人而论.
2006-2-10 11:24
平生最爱周公瑾
没办法啊,有人比较爱钻牛角尖…………
当时刘备与其说和孙权结盟,更像是给东吴当雇佣军
2006-2-10 12:21
tiger1970
可是当时并没有吴这个国家.
孙权的地盘名义上还是汉的.所以以职位来排序也是自然.
而且当时孙权是吴侯吗?还是南昌侯?我手头没有书.谁记得?
2006-2-10 12:50
斩杀大将
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color=red]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color]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color=red]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color]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虽然诸葛亮当时的权利比周喻和鲁肃高,但是刘备当时在夏口,并未奔赴赤壁,所以楼主的问题应改为<关于赤壁曹操军究竟输给哪方的提问>,当然结论应该是<刘备军>或<孙权军>,而不是<刘备>或<孙权>..(太过咬文嚼字..未入主题)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当时刘备军有多少人,而注文中有"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这一段,约估当时刘备军参与此次战役的将士只有不足万人,而且都是参与陆军追击的,而不是水军的大战,所以要我说真正把曹操军打得落荒而逃的应该是孙权军.
2006-2-10 14:28
大雄GG
刘备可是在赤壁前线的
2006-2-10 14:31
西凉董仲颖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28:37发表
刘备可是在赤壁前线的 [/quote]
那是因为他没有根据地
2006-2-10 14:33
大雄GG
一般的观点都是认为当时刘备的据点是夏口,最近倒是出现了燕大人所谓刘备奔吴的新观点
2006-2-10 14:35
大雄GG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1:24:34发表
没办法啊,有人比较爱钻牛角尖…………
当时刘备与其说和孙权结盟,更像是给东吴当雇佣军 [/quote]
事实上东吴在赤壁是给刘备当了雇佣军
2006-2-10 14:42
西凉董仲颖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35:53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1:24:34发表
没办法啊,有人比较爱钻牛角尖…………
当时刘备与其说和孙权结盟,更像是给东吴当雇佣军 [/quote]
事实上东吴在赤壁是给刘备当了雇佣军 [/quote]
赤壁之战指挥的是周瑜
2006-2-10 14:46
大雄GG
指挥者并不见得就是战争的领导者
2006-2-10 14:57
西凉董仲颖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46:00发表
指挥者并不见得就是战争的领导者 [/quote]
领导者根指挥着有区别吗?恐怕就是统帅和将领之间的区别吧
2006-2-10 15:01
大雄GG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是联军统帅,周瑜只是被派来支援刘备的盟军将领
2006-2-10 16:11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5:01:31发表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是联军统帅,周瑜只是被派来支援刘备的盟军将领 [/quote]
同意,周瑜不应该是指挥。
连蜀吴双方记载都没有指出周瑜是指挥,何况魏书压根没提起周瑜的名字。
请问如何解释?写史书的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2006-2-10 16:30
Hawk_cn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16:20:42发表
别太抬举刘备,周瑜指挥赤壁才是对的 [/quote]
呵呵,我只意在以我现有所学还原我心目中的历史。
驳倒我就请设法打掉我的前提,废掉我的证据和拿出新证据。
意气之争没有意思
2006-2-10 16:34
西凉董仲颖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这就是刘备的根据地吧
2006-2-10 16:38
西凉董仲颖
[size=3][color=red]"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size][/color]
这根刘备有关吗?
2006-2-10 16:41
神灵风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6:30:10发表
呵呵,我只意在以我现有所学还原我心目中的历史。
驳倒我就请设法打掉我的前提,废掉我的证据和拿出新证据。
意气之争没有意思 [/quote]
看赤壁之战中,东吴与刘备各投入多少兵力就知
2006-2-10 16:5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16:34:54发表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这就是刘备的根据地吧 [/quote]
这早已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了,兄弟在此举出来,不知道是为了证明什么?
至于江表传,孙盛就曾说过它记载事情有失偏颇,道理和其他人的传记里夸大胜利,粉饰失败是一样的。
[color=red][size=3]鲁肃传裴注评价江表传:“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
先主传裴注引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于吴,而获奔助(请注意是获得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size][/color]
首先我们知道,《江表传》是吴人写的,按史书的体例,其中有夸大的部分,不言而喻。
若只能举出类似证据,不足以服人!
2006-2-10 17:01
Hawk_cn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16:38:04发表
[size=3][color=red]"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size][/color]
这根刘备有关吗? [/quote]
呵呵,这是出自周瑜传的,褒扬之意,一目了然。
同书鲁肃传写鲁肃劝孙权出兵的时候,还没有提到周瑜呢。难道我们就可以说周瑜没有参与了?读史书应该正确甄别它的立场。
武帝纪无关对方的当事人,所以我才认为是更可信的材料
褒扬专美之辞,每个人的传记里都有一大把,都信以为真,那还了得。
2006-2-10 17:1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16:58:05发表
但烧船的是周瑜不是刘备啊 [/quote]
《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按这里的意思刘备军是参战的),与曹公战于赤壁(地点在南岸,是陆战,传中没写乌林之战),大破之,焚其舟船。”
要是光看这条记载,船好像有不是周瑜烧的了吧。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信这条,因为它是褒扬刘备的。只有有取舍的挖掘之后,才是事实真相。
2006-2-10 17:41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大雄GG[/i]于2006-02-10, 14:35:53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1:24:34发表
没办法啊,有人比较爱钻牛角尖…………
当时刘备与其说和孙权结盟,更像是给东吴当雇佣军 [/quote]
事实上东吴在赤壁是给刘备当了雇佣军 [/quote]
那是因为当时刘备军兵寡将少,只好与孙权军联盟,孙权军算是借兵予刘备军,此战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大耳,而且<武帝纪>中"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color=red]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color]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但是水中战斗基本是周喻指挥的,这点我还是很迷惑..
2006-2-10 18:33
平生最爱周公瑾
三国志中魏书,吴书,蜀书中记载均不相同,按一般惯例我们应该借鉴其他记录,而无论是所谓抬高东吴的《江表传》还是诸如《资治通鉴》都是承认吴书记载的。另有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魏书,武帝本纪第一)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至于说名义指挥是刘备或,许是这样,但实际操作者应该不是刘备,所以不该把功劳记在刘备身上。
2006-2-10 18:37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8:33:24发表
三国志中魏书,吴书,蜀书中记载均不相同,按一般惯例我们应该借鉴其他记录,而无论是所谓抬高东吴的《江表传》还是诸如《资治通鉴》都是承认吴书记载的。另有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魏书,武帝本纪第一)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至于说名义指挥是刘备或,许是这样,但实际操作者应该不是刘备,所以不该把功劳记在刘备身上。 [/quote]
所以说是名义上的指挥..但是当时实际上的总指挥是谁呢??不可能各自为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吧
2006-2-10 19:25
恨地无环
首先我们假设曹操在赤壁的确是败于火攻(也就是把他因军士多病,自己烧船而退的说法搁置)
那黄盖献策火攻并借诈降之计亲自执行是无甚疑问的,
不引史书了,看看文学作品,南北朝庚信有《哀江南赋》云:“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沈于杜侯。”
黄盖献火攻,使诈降无疑要得到此役最高军事长官的批准,惟见其献策于周瑜,未见刘备、孔明也。诈降这种事必然高度机密,刘方是否能提前知晓都是个问题。
还是看文学作品,古人的诗赋中用典很讲究,有褒贬是可以,但绝对不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言:【崔念陵进士,诗才极佳;惜有五古一篇,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此小说演义语也,何可入诗?何屺瞻作札,有“生瑜”、“生亮”之语,被毛西河诮其无稽;终身惭悔。】
在唐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关于赤壁一役的诗歌,周瑜都是作为破曹的第一人出现的如:
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中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胡曾的《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殷尧藩 的《襄口阻风》:“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陆龟蒙 的《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孙元晏的《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还有小杜的调侃周郎之作:“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
唐人去古未远,其诗可咨参佐。
2006-2-10 20:12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19:57:02发表
结果很简单嘛,刘备是统帅,周是将领 [/quote]
《资治通鉴》载:【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备深愧喜。】
“欲呼鲁肃等共会语”尚不得,何以统帅?“但观瑜破之”而已。(与瑜水陆并进乃逐操之败军也。)
2006-2-10 20:18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2-10, 19:25:30发表
首先我们假设曹操在赤壁的确是败于火攻(也就是把他因军士多病,自己烧船而退的说法搁置)
那黄盖献策火攻并借诈降之计亲自执行是无甚疑问的,
不引史书了,看看文学作品,南北朝庚信有《哀江南赋》云:“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沈于杜侯。”
黄盖献火攻,使诈降无疑要得到此役最高军事长官的批准,惟见其献策于周瑜,未见刘备、孔明也。诈降这种事必然高度机密,刘方是否能提前知晓都是个问题。
还是看文学作品,古人的诗赋中用典很讲究,有褒贬是可以,但绝对不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言:【崔念陵进士,诗才极佳;惜有五古一篇,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此小说演义语也,何可入诗?何屺瞻作札,有“生瑜”、“生亮”之语,被毛西河诮其无稽;终身惭悔。】
在唐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关于赤壁一役的诗歌,周瑜都是作为破曹的第一人出现的如:
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中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胡曾的《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殷尧藩 的《襄口阻风》:“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陆龟蒙 的《算山》:“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孙元晏的《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还有小杜的调侃周郎之作:“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
唐人去古未远,其诗可咨参佐。 [/quote]
也不无道理,起码能说明在<三国演义>出现前,就已经有赤壁周郎大破阿瞒这一说,,在众人眼中,周郎仍是破曹的得胜者
2006-2-10 20:45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西凉董仲颖[/i]于2006-02-10, 20:20:43发表
那刘备就是依附在东吴下的了 [/quote]
刘备是来结同盟的,说白了,就是叫人家兄弟陪他一起打架,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把人家打退了,功劳是算他的,还是算把兄弟借给他的人,抑或是被借给别人一起打架的兄弟
2006-2-10 22:53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8:33:24发表
另有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魏书,武帝本纪第一)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quote]
这个是孙盛在讨论孙权攻合肥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就事论事,与赤壁无关。
我前面说过鲁肃传的例子,各位看看鲁肃传里写促使孙权出兵的功臣里提到周瑜了没有啊?没有。但是周瑜有没有参与啊?我们承认是有参与的。 那么鲁肃传为什么这么写啊?吴书周瑜传又为什么这么写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只信吴书是荒谬的
2006-2-10 22:55
平生最爱周公瑾
晓林兄的原文,我很赞成[color=red]其实还有一种反证法。
比如某将军参加了某著名战役,并取得大胜,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
赤壁之战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战役,战胜的一方,孙权的将军们,只要参与了,其个人传记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
但是,我们再看看当时刘备的几个战将,有谁是被记载参加了战役的?关羽?张飞还是赵云?都没有!而当时刘备手下带兵的大将还有谁?
因此,道理很简单:这些大将带领部队拖在了后面,没有赶上参战。再结合江表传的记载,就都吻合了。至于是否刘备故意安排,这个对于是否参战问题已经不重要了。[/color]
2006-2-10 22:57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22:53:05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8:33:24发表
另有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魏书,武帝本纪第一)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quote]
这个是孙盛在讨论孙权攻合肥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就事论事,与赤壁无关。
我前面说过鲁肃传的例子,各位看看鲁肃传里写促使孙权出兵的功臣里提到周瑜了没有啊?没有。但是周瑜有没有参与啊?我们承认是有参与的。 那么鲁肃传为什么这么写啊?吴书周瑜传又为什么这么写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只信吴书是荒谬的 [/quote]
只信吴书固然不对,但偏信魏书似乎也是以偏概全。
更何况还辅以《江表传》《资治通鉴》等记载。
魏书的辅证又在哪呢?
2006-2-10 23:13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22:55:39发表
晓林兄的原文,我很赞成[color=red]其实还有一种反证法。
比如某将军参加了某著名战役,并取得大胜,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
赤壁之战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战役,战胜的一方,孙权的将军们,只要参与了,其个人传记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
但是,我们再看看当时刘备的几个战将,有谁是被记载参加了战役的?关羽?张飞还是赵云?都没有!而当时刘备手下带兵的大将还有谁?
因此,道理很简单:这些大将带领部队拖在了后面,没有赶上参战。再结合江表传的记载,就都吻合了。至于是否刘备故意安排,这个对于是否参战问题已经不重要了。[/color] [/quote]
这样的逻辑看来有理,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兄弟的前提是:赤壁是大战斗。
那么赤壁是否有我们现在赋予它的历史地位?明显并不是毫无疑问。
为什么呢? 好,兄弟说“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不错,这个赞同。但是在刘备一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关羽张飞等人早年在青州徐州等各处参加的主要战斗都没有记载。刘备早年在公孙瓒手下时攻略青州、南下助掏谦守守城、刘备伐袁术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关羽张飞的传中都没有记载他们参加了,那按兄弟的逻辑他们原来都没有参加了?
赤壁之战(仅论赤壁—乌林之战斗,因为我们明显没在讨论整个战役),在魏书中一句话带过,在先主传中一句话带过,仅在吴书中浓墨重彩,这说明了什么啊?
在魏的武将中,能明确找出有人参加赤壁之战斗(不是指整个战役)的基本没有,难道他们也没参加?曹操空头司令了?
2006-2-10 23:2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22:57:41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22:53:05发表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0, 18:33:24发表
另有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魏书,武帝本纪第一)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quote]
这个是孙盛在讨论孙权攻合肥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就事论事,与赤壁无关。
我前面说过鲁肃传的例子,各位看看鲁肃传里写促使孙权出兵的功臣里提到周瑜了没有啊?没有。但是周瑜有没有参与啊?我们承认是有参与的。 那么鲁肃传为什么这么写啊?吴书周瑜传又为什么这么写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只信吴书是荒谬的 [/quote]
只信吴书固然不对,但偏信魏书似乎也是以偏概全。
更何况还辅以《江表传》《资治通鉴》等记载。
魏书的辅证又在哪呢? [/quote]
首先,魏书无关对方当事人,在此事中没有预设的立场,本身就比吴书可信度高。
其次,《资治通鉴》不过是经过司马光鉴别之后抄抄以前的史料,根本不是第一手资料,早可以排除了,至于《江表传》,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color=red]
《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还有就是上面兄弟自己引的《吴志》“刘备先破公军...”[/color]
谁说其他没史料了?
2006-2-10 23:47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22:53:05发表
我前面说过鲁肃传的例子,各位看看鲁肃传里写促使孙权出兵的功臣里提到周瑜了没有啊?没有。但是周瑜有没有参与啊?我们承认是有参与的。 那么鲁肃传为什么这么写啊?吴书周瑜传又为什么这么写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只信吴书是荒谬的 [/quote]
老兄,瑜传、肃传同在吴书九,陈寿行文尚简,既是前后相继两传,故存此则略彼,亦有显其人于本传之意。
《肃传》云: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color=green]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color],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盖鲁肃此论,只与孙权一人说知,尚未定众议也。
《瑜传》中裴注云: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周瑜与张昭同为顾命重臣,就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群臣中也只有他能对抗张派的主降之议,故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与群臣复辩战和,乃定众议。
瑜传了不云肃先有谋,裴公以为攘善,而肃传亦了不云瑜终定众议,岂复略美耶?
盖亦为文之法也。
2006-2-11 00:11
Hawk_cn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2-10, 23:47:10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22:53:05发表
我前面说过鲁肃传的例子,各位看看鲁肃传里写促使孙权出兵的功臣里提到周瑜了没有啊?没有。但是周瑜有没有参与啊?我们承认是有参与的。 那么鲁肃传为什么这么写啊?吴书周瑜传又为什么这么写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只信吴书是荒谬的 [/quote]
老兄,瑜传、肃传同在吴书九,陈寿行文尚简,既是前后相继两传,故存此则略彼,亦有显其人于本传之意。
《肃传》云: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color=green]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color],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盖鲁肃此论,只与孙权一人说知,尚未定众议也。
《瑜传》中裴注云: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周瑜与张昭同为顾命重臣,就地位和影响力而言,群臣中也只有他能对抗张派的主降之议,故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与群臣复辩战和,乃定众议。
瑜传了不云肃先有谋,裴公以为攘善,而肃传亦了不云瑜终定众议,岂复略美耶?
盖亦为文之法也。 [/quote]
兄弟引文干嘛不引完,《鲁肃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请问意在言外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文法使然吗?张飞赵云合传,但入蜀一事仍然写两次,这又是为何?
“既是前后相继两传,[color=red]故存此则略彼[/color],”对周瑜为何一句不写啊?鲁肃传未免差劲。
“《瑜传》中裴注云: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color=red]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color]
不错,这正是我要说的!周瑜传中此事完全不提鲁肃,鲁肃传中完全不提周瑜,专美之意早已跃然纸上。
请问“殆为攘肃之善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说这么些淹没了鲁肃的功劳吗?
2006-2-11 00:28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5:13:41发表
这样的逻辑看来有理,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兄弟的前提是:赤壁是大战斗。
那么赤壁是否有我们现在赋予它的历史地位?明显并不是毫无疑问。
为什么呢? 好,兄弟说“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不错,这个赞同。但是在刘备一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关羽张飞等人早年在青州徐州等各处参加的主要战斗都没有记载。刘备早年在公孙瓒手下时攻略青州、南下助掏谦守守城、刘备伐袁术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关羽张飞的传中都没有记载他们参加了,那按兄弟的逻辑他们原来都没有参加了?
赤壁之战(仅论赤壁—乌林之战斗,因为我们明显没在讨论整个战役),在魏书中一句话带过,在先主传中一句话带过,仅在吴书中浓墨重彩,这说明了什么啊?
在魏的武将中,能明确找出有人参加赤壁之战斗(不是指整个战役)的基本没有,难道他们也没参加?曹操空头司令了? [/quote]
并非如此呀。请不要忘记我的两个前提:
一个是重大的战役。这个应不要怀疑吧?此前,曹操横扫北方,而这一仗,在一片投降声中取得完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绝对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
另一个就是胜利的前提。如果刘备打败了,在个人传记里隐瞒也是常见的,但是我们要问,这种重大的胜利,还要隐瞒吗?
再说此前的战斗吧?刘备他们打胜过兄弟所说的哪次呢?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武帝纪)
——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英雄记)
可见,兄所列举的多是刘备惨败的作战,刘备是不能不说,因为有过程,但是在大将的个人传记里,不说也会明白了吧?
我以为为何曹、刘方面都很少记述,而独孙权方面大书特书的原因就是:
——曹操是惨败的一方,为此少说是正常的,一笔带过了;
——刘备没有部队参战,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当然有亲兵卫队),因此也没有好说的。
——只有孙权方面,又是下定决心,又是用计,又是苦战(指后来攻江陵),自然功劳大大,所以大书也就不奇怪了。
2006-2-11 00:40
燕京晓林
唉,这是很正常的呀,什么叫个人传记?又不是遍年史。为何某人的传记里要赞扬其他人?其实,鲁肃传还是间接说明了周瑜的作用。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鲁肃传)
再结合周瑜传看:
——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此可知,当时鲁肃人轻言微,都不敢在朝堂上直接反对投降的言论,因此强烈建议招回周瑜。而周瑜一回来,就完全不同,不仅当场批驳了投降派,孙权也当场决定抵抗。哈哈,两个人的作用其实很清楚了,虽然鲁肃是开头的,但是其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而且开头周瑜不在家。
2006-2-11 00:49
Hawk_cn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6-02-11, 0:28:01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5:13:41发表
这样的逻辑看来有理,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兄弟的前提是:赤壁是大战斗。
那么赤壁是否有我们现在赋予它的历史地位?明显并不是毫无疑问。
为什么呢? 好,兄弟说“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不错,这个赞同。但是在刘备一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关羽张飞等人早年在青州徐州等各处参加的主要战斗都没有记载。刘备早年在公孙瓒手下时攻略青州、南下助掏谦守守城、刘备伐袁术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关羽张飞的传中都没有记载他们参加了,那按兄弟的逻辑他们原来都没有参加了?
赤壁之战(仅论赤壁—乌林之战斗,因为我们明显没在讨论整个战役),在魏书中一句话带过,在先主传中一句话带过,仅在吴书中浓墨重彩,这说明了什么啊?
在魏的武将中,能明确找出有人参加赤壁之战斗(不是指整个战役)的基本没有,难道他们也没参加?曹操空头司令了? [/quote]
并非如此呀。请不要忘记我的两个前提:
一个是重大的战役。这个应不要怀疑吧?此前,曹操横扫北方,而这一仗,在一片投降声中取得完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绝对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
另一个就是胜利的前提。如果刘备打败了,在个人传记里隐瞒也是常见的,但是我们要问,这种重大的胜利,还要隐瞒吗?
再说此前的战斗吧?刘备他们打胜过兄弟所说的哪次呢?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武帝纪)
——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英雄记)
可见,兄所列举的多是刘备惨败的作战,刘备是不能不说,因为有过程,但是在大将的个人传记里,不说也会明白了吧?
我以为为何曹、刘方面都很少记述,而独孙权方面大书特书的原因就是:
——曹操是惨败的一方,为此少说是正常的,一笔带过了;
——刘备没有部队参战,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当然有亲兵卫队),因此也没有好说的。
——只有孙权方面,又是下定决心,又是用计,又是苦战(指后来攻江陵),自然功劳大大,所以大书也就不奇怪了。 [/quote]
呵呵,兄说的没有错,但是像博望之战呢?这些胜利战斗为何关张依然不见踪影?(兄大概要说这是小斗了,呵呵)
孙权方的诸将,之所以大书赤壁,窃以为只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很多人所经历的非常重要的一次战斗,曹操刘备方不写,只不过是因为相对次要罢了。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张飞赵云有所表现,仍然写入史册,可见胜败不一定是刻板的衡量标准。
2006-2-11 00:53
Hawk_cn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6-02-11, 0:40:25发表
唉,这是很正常的呀,什么叫个人传记?又不是遍年史。为何某人的传记里要赞扬其他人?其实,鲁肃传还是间接说明了周瑜的作用。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鲁肃传)
再结合周瑜传看:
——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此可知,当时鲁肃人轻言微,都不敢在朝堂上直接反对投降的言论,因此强烈建议招回周瑜。而周瑜一回来,就完全不同,不仅当场批驳了投降派,孙权也当场决定抵抗。哈哈,两个人的作用其实很清楚了,虽然鲁肃是开头的,但是其决定作用的是周瑜,而且开头周瑜不在家。 [/quote]
非也,专美之意不是我说的,乃裴松之的高论“殆为攘肃之善也”
可见裴松之可不以为这很正常。
2006-2-11 01:00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6:49:14发表
呵呵,兄说的没有错,但是像博望之战呢?这些胜利战斗为何关张依然不见踪影?(兄大概要说这是小斗了,呵呵)
孙权方的诸将,之所以大书赤壁,窃以为只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很多人所经历的非常重要的一次战斗,曹操刘备方不写,只不过是因为相对次要罢了。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张飞赵云有所表现,仍然写入史册,可见胜败不一定是刻板的衡量标准。 [/quote]
哈哈,正是如此呀。博望之战,曹军方面不是曹操出马,而刘备方面,此时张费是否回归也还是未知数呢?难道兄能确定关张参加了这次战斗?不要受演义影响。
2006-2-11 01:01
燕京晓林
是,老裴也常说错话的。
2006-2-11 01:17
Hawk_cn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6-02-11, 1:00:01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6:49:14发表
呵呵,兄说的没有错,但是像博望之战呢?这些胜利战斗为何关张依然不见踪影?(兄大概要说这是小斗了,呵呵)
孙权方的诸将,之所以大书赤壁,窃以为只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很多人所经历的非常重要的一次战斗,曹操刘备方不写,只不过是因为相对次要罢了。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张飞赵云有所表现,仍然写入史册,可见胜败不一定是刻板的衡量标准。 [/quote]
哈哈,正是如此呀。博望之战,曹军方面不是曹操出马,而刘备方面,此时张费是否回归也还是未知数呢?难道兄能确定关张参加了这次战斗?不要受演义影响。 [/quote]
哈哈,我若是受演义影响,岂不是该扯出诸葛亮了?
〈先主传〉“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关羽传〉“从先主就刘表”
〈张飞传〉“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
可见第一,刘备战博望是到了荆州一段时间以后
第二,关张在刘备依附刘表之时都在刘备军中。
第三,套用一个晓林兄你的说法,刘备除了关张,还有谁带兵啊?
那么博望之战,关张何缘不在军中啊?
2006-2-11 01:25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1, 0:11:24发表
兄弟引文干嘛不引完,《鲁肃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请问意在言外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文法使然吗?张飞赵云合传,但入蜀一事仍然写两次,这又是为何?
“既是前后相继两传,[color=red]故存此则略彼[/color],”对周瑜为何一句不写啊?鲁肃传未免差劲。
“《瑜传》中裴注云: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color=red]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color]
不错,这正是我要说的!周瑜传中此事完全不提鲁肃,鲁肃传中完全不提周瑜,专美之意早已跃然纸上。
请问“殆为攘肃之善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说这么些淹没了鲁肃的功劳吗? [/quote]
破曹后鲁肃先还,周瑜仍在督军追击,肃作为主战派的首倡者和二号人物,受到隆重欢迎是很正常的。
《飞传》中入蜀事言: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未见赵云。
《云传》中言: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张飞事更无多书。《肃传》中亦有召周瑜云云。
且飞云二传中隔黄忠马超二传,瑜肃二传前后相继,亦有别焉。
若陈寿果欲以抗曹之功专美某人,当薄一人于其本传,岂有两传相继,此亦美,彼亦美而谓之专者耶?故云盖文法也。
2006-2-11 01:36
Hawk_cn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2-11, 1:25:32发表
《飞传》中入蜀事言: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未见赵云。
《云传》中言: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张飞事更无多书。《肃传》中亦有召周瑜云云。
且飞云二传中隔黄忠马超二传,瑜肃二传前后相继,亦有别焉。
若陈寿果欲以抗曹之功专美某人,当薄一人于其本传,岂有两传相继,此亦美,彼亦美而谓之专者耶?故云盖文法也。 [/quote]
陈寿若要专美,无需美一人,薄一人,因为两人并无冲突,只需在其本传中突出其功,忽略其余的人即可,正如陈寿所为。
张赵分道入蜀,飞传写义释严颜,云传写别定江阳,此事上无分繁简。
2006-2-11 01:47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1, 1:36:48发表
陈寿若要专美,无需美一人,薄一人,因为两人并无冲突,只需在其本传中突出其功,忽略其余的人即可,正如陈寿所为。
张赵分道入蜀,飞传写义释严颜,云传写别定江阳,此事上无分繁简。 [/quote]
本传中各显其功,岂得谓专?
肃瑜皆主抗曹,肃传写其首建计拒曹,瑜传写其摆拨众议,至于肃联刘备,瑜逆曹操之事,两传互见而各守其要,未为失妥也。
2006-2-11 10:18
绝世天骄
这个历史已有公断,貌似用不着死究史书吧~~~
2006-2-11 10:42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1, 0:49:14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6-02-11, 0:28:01发表
[quote]原帖由[i]Hawk_cn[/i]于2006-02-10, 15:13:41发表
这样的逻辑看来有理,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兄弟的前提是:赤壁是大战斗。
那么赤壁是否有我们现在赋予它的历史地位?明显并不是毫无疑问。
为什么呢? 好,兄弟说“那么通常的情况是,都会在其个人传记里浓浓地记上一笔。这个赞同吧?”不错,这个赞同。但是在刘备一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关羽张飞等人早年在青州徐州等各处参加的主要战斗都没有记载。刘备早年在公孙瓒手下时攻略青州、南下助掏谦守守城、刘备伐袁术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关羽张飞的传中都没有记载他们参加了,那按兄弟的逻辑他们原来都没有参加了?
赤壁之战(仅论赤壁—乌林之战斗,因为我们明显没在讨论整个战役),在魏书中一句话带过,在先主传中一句话带过,仅在吴书中浓墨重彩,这说明了什么啊?
在魏的武将中,能明确找出有人参加赤壁之战斗(不是指整个战役)的基本没有,难道他们也没参加?曹操空头司令了? [/quote]
并非如此呀。请不要忘记我的两个前提:
一个是重大的战役。这个应不要怀疑吧?此前,曹操横扫北方,而这一仗,在一片投降声中取得完胜,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绝对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
另一个就是胜利的前提。如果刘备打败了,在个人传记里隐瞒也是常见的,但是我们要问,这种重大的胜利,还要隐瞒吗?
再说此前的战斗吧?刘备他们打胜过兄弟所说的哪次呢?
——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武帝纪)
——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英雄记)
可见,兄所列举的多是刘备惨败的作战,刘备是不能不说,因为有过程,但是在大将的个人传记里,不说也会明白了吧?
我以为为何曹、刘方面都很少记述,而独孙权方面大书特书的原因就是:
——曹操是惨败的一方,为此少说是正常的,一笔带过了;
——刘备没有部队参战,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当然有亲兵卫队),因此也没有好说的。
——只有孙权方面,又是下定决心,又是用计,又是苦战(指后来攻江陵),自然功劳大大,所以大书也就不奇怪了。 [/quote]
呵呵,兄说的没有错,但是像博望之战呢?这些胜利战斗为何关张依然不见踪影?(兄大概要说这是小斗了,呵呵)
孙权方的诸将,之所以大书赤壁,窃以为只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很多人所经历的非常重要的一次战斗,曹操刘备方不写,只不过是因为相对次要罢了。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张飞赵云有所表现,仍然写入史册,可见胜败不一定是刻板的衡量标准。 [/quote]
博望之战究竟是怎么会事,有没有关张参与,战斗的过程是怎样的,肯定不是如演义所描写,所以尚是未知。不足为证。
2006-2-11 10:43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绝世天骄[/i]于2006-02-11, 10:18:11发表
这个历史已有公断,貌似用不着死究史书吧~~~ [/quote]
我们毕竟不是权威的历史学者,但综观这么多年来,又有哪个权威的历史学家提出了赤壁之战功在刘备的论断呢,(别说他们没注意到三国志的相互矛盾)
所以可见,如果全面掌握各类史料的话,应该得出吴书基本是正确的结论。
p.s.千万别说什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是过分相信自己有能力推翻这个结论。
2006-2-11 11:55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1, 10:43:46发表
我们毕竟不是权威的历史学者,但综观这么多年来,又有哪个权威的历史学家提出了赤壁之战功在刘备的论断呢,(别说他们没注意到三国志的相互矛盾)
所以可见,如果全面掌握各类史料的话,应该得出吴书基本是正确的结论。
p.s.千万别说什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是过分相信自己有能力推翻这个结论。 [/quote]
不会~~我也只是对历史略有了解~
觉得赤壁更主要的还是败在了周公瑾手上,毕竟他才是战争的统帅
2006-2-11 12:06
卧龙凤雏
曹操是输在战略的快进和谋士的真空,曹操对手下的人才向来都很信任,但当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却疑心太重,当时郭嘉逝世、而第二谋士苟或也空盒赐死,贾羽、杨修羽翼未丰,许庶不为魏谋,再这样的情况下,身边经管有许攸、刘华但能力与周、诸葛相去胜远,有点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的味道!
2006-2-11 12:12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卧龙凤雏[/i]于2006-02-11, 12:06:09发表
曹操是输在战略的快进和谋士的真空,曹操对手下的人才向来都很信任,但当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却疑心太重,当时郭嘉逝世、而第二谋士苟或也空盒赐死,贾羽、杨修羽翼未丰,许庶不为魏谋,再这样的情况下,身边经管有许攸、刘华但能力与周、诸葛相去胜远,有点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的味道! [/quote]
杨修???他也算谋士???他一生什么没干过!
2006-2-11 12:20
葛朗台
我以为孙刘联军。以东吴军为主,但联军主帅是刘备,因为当时在名望上只有刘备可以抗衡曹操,正所谓,非刘玄德不可以挡曹操也~~~~
战争的胜利应该是东吴军队创造的,但由于联军主帅是刘备,故魏书记录败给刘备,周喻是率军支援刘备的~~
2006-2-11 12:25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卧龙凤雏[/i]于2006-02-11, 12:06:09发表
曹操是输在战略的快进和谋士的真空,曹操对手下的人才向来都很信任,但当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却疑心太重,当时郭嘉逝世、而第二谋士苟或也空盒赐死,贾羽、杨修羽翼未丰,许庶不为魏谋,再这样的情况下,身边经管有许攸、刘华但能力与周、诸葛相去胜远,有点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的味道! [/quote]
兄台的关于曹操人才的观点太演义化了……
2006-2-11 12:26
平生最爱周公瑾
[quote]原帖由[i]葛朗台[/i]于2006-02-11, 12:20:40发表
我以为孙刘联军。以东吴军为主,但联军主帅是刘备,因为当时在名望上只有刘备可以抗衡曹操,正所谓,非刘玄德不可以挡曹操也~~~~
战争的胜利应该是东吴军队创造的,但由于联军主帅是刘备,故魏书记录败给刘备,周喻是率军支援刘备的~~ [/quote]
我十分同意这种观点。
2006-2-11 12:35
Hawk_cn
[quote]原帖由[i]平生最爱周公瑾[/i]于2006-02-11, 12:26:26发表
[quote]原帖由[i]葛朗台[/i]于2006-02-11, 12:20:40发表
我以为孙刘联军。以东吴军为主,但联军主帅是刘备,因为当时在名望上只有刘备可以抗衡曹操,正所谓,非刘玄德不可以挡曹操也~~~~
战争的胜利应该是东吴军队创造的,但由于联军主帅是刘备,故魏书记录败给刘备,周喻是率军支援刘备的~~ [/quote]
我十分同意这种观点。 [/quote]
不错,我说了这么多就是这个意思。
=====================================================
(平生最爱周公瑾)博望之战究竟是怎么会事,有没有关张参与,战斗的过程是怎样的,肯定不是如演义所描写,所以尚是未知。不足为证。
=====================================================
另外平兄,博望之战历史上很清楚,难道你连这都不知道,如何不能为证了?
《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至于历史家,离三国不远的孙盛可就认为曹是败于刘备的!
2006-2-11 12:41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卧龙凤雏[/i]于2006-02-11, 12:06:09发表
曹操是输在战略的快进和谋士的真空,曹操对手下的人才向来都很信任,但当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却疑心太重,当时郭嘉逝世、而第二谋士苟或也空盒赐死,贾羽、杨修羽翼未丰,许庶不为魏谋,再这样的情况下,身边经管有许攸、刘华但能力与周、诸葛相去胜远,有点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的味道! [/quote]
贾诩羽翼未丰??你听谁说的??在董卓被杀后就能见其智谋了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㈠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㈡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