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4 22:01
大头笨笨
为理想动容,为剧情失笑
为理想动容,为剧情失笑
前段时间看《武林外传》,一到了结尾部分就转台不看,因为怕极了大家一脸矫情地说大道理,破坏整体氛围。
讨厌说教但离不开说教,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大道理总是说不完,可能让人听进去的没多少——在我看来,这是说话的方式所致,板着脸作报告的效果绝对比不上嬉笑怒骂。
《霍元甲》不幸的跌入这个套路里面,让我看得头晕。我早就深信这是一部有教育片成分的电影,但没想到它会这么主旋律,而且单纯的惊人,善恶分明、直来直去,没有任何尔虞我诈,除了命中注定的下毒。从这一点来说,《霍元甲》的剧情是单调的。但单调不完全等于失败,对于霍元甲这样的题材,主旋律是中规中矩、不会犯错的选择。
而且,这部片子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了,霍元甲的家人被杀害便是一个注定有争议的情节,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设计并不理想,有些矫情。至于那个叫花子,也是个说教的角色,过于刻意了。
不过有个表现颇为刻意的情节让我挺喜欢,就是霍元甲与最后的日本对手惺惺相惜。这个情节本身并不高明——如此高手,打到最后才看出来霍元甲中毒,才举起霍元甲的手说他赢。导演安排的痕迹太重了。但至少霍元甲的对手并不猥琐,就像我喜欢的古龙小说那样,敌人也该互相尊重,有值得尊重的敌人,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证明——所以我一直讨厌成龙,讨厌他把敌人当猴耍,所以看《新警察故事》的开头时,成龙无助的跪在吴彦祖面前,我还有幸灾乐祸的快感。
其实我个人并不真正相信这是李连杰的武打收山之作——娱乐圈的谎言永远比别处多,只有一句“我会回来的”是永远的真理。去年看遍了关淑怡和草蜢等人的回归,欣喜之余也慨叹人心不古。
这并不是一个导演难以把握的题材,我现在还收藏着《武林志》、《武当》等影片的连环画版,那是二十年前的挚爱,如今却成了“珍品”。这类片子是有传统的,爱国主义的情绪可以轻易地打动每一个人。模式化是任何类型电影都无法避免的,即便如希区柯克,也逃不过自己的套路。所以,无谓在套路上苛求《霍元甲》,尤其在导演是于仁泰的情况下。
事实上,“虚扬——抑——破——实扬”,也就是先摆出一个假高峰,然后经历挫折,然后破茧重生,最后真正进入高峰,早已成为华人武打片的一个固定套路。在这一点上,武打电影比武侠小说差得太多,看来文字的张力的确是电影难以企及的。电影的优势在于影像效果和演员的能力。
影像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开始时的俯瞰式镜头虽然并不新鲜,但颇为大气。起先的几场对打很有写实风格,丝丝入扣。这个开头还是很吸引人的。
与秦爷的那场打斗是个亮点,动作设计让我想到了“狂暴”这两个字,很符合片子当时的环境。那场决斗似乎是一种冲动,任何人都拉不住,任何桌椅板凳、房梁瓦片都成了必须被除掉的障碍,影像效果一流。
后面的小村子让我想到了韩国片,比如《假如爱有天意》。记得《假如爱有天意》里面,男女主角夜晚捉萤火虫、接吻的地方,小桥流水,仿若童话。但后来看片中的花絮,才知道那条河其实是臭水沟,男女主角接吻时都不敢呼吸——影像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把景色变得更美。《霍元甲》中的小村子也是美不胜收,可惜孙俪饰演的月慈太过耀眼——不像平凡人,倒像隐居的神仙,目盲而心明,不停的说道理、打机锋,甚至让我觉得她带仙气,过于美化,有点破坏情绪。
说到演员的能力,就要说说李连杰无法成为李小龙的原因——首先是生不逢时,笼罩在前人的阴影下,面对无法超越的高峰,而另一方面,则是演技上的差距。这么多年了,李连杰的演技始终停留在动作层面,打得漂亮,可文戏时始终表情生硬,并导致“心戏”缺乏张力。
拿“收山之作”这份量极重的四个字来衡量片子,那影片还是嫌不够秤。比起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同样被定位为“人物传记”的《霍元甲》显得弱不禁风,甚至比起媚俗的《角斗士》都远远不及。缺乏大时代的刻画是一个硬伤——如果一个民族英雄的一生就只是自己的心路历程,那未免小打小闹了些。没有足够张力的社会背景,心路的改变也显得单薄,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置身于大时代之下。霍元甲离开小村,之后的第一战只是因为看报纸——这张报纸无法浓缩社会背景,也使得英雄本身缺乏说服力。
依然是一部被剪的片子,还是逼着人去买DVD原版来看。少年霍元甲比武败北,发誓再不让任何人将自己打倒,然后马上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小孩变为津门鼎鼎有名的武师,成长速度之快,就如同在网络游戏里用了外挂,疯狂升级,还找不到任何痕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忽略了成长阶段,使得霍元甲自身的性格转化完全站不住脚。霍元甲的家人被秦爷义子惨杀后,也没有任何的过渡。在主角的落魄阶段也有这样的问题,农村的生活太过平常,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据说与泰拳高手的较量被全部剪掉了,这才导致霍元甲在小村的转变突兀无比。90分钟无法容纳一部史诗,更无法让原本就支离破碎的伪史诗变得丰满起来。
一次次的擂台战让我有怀旧的感觉——小时候曾经把武打等同于擂台,除了当时的《霍元甲》,其他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都离不开擂台,甚至到了后来游戏领域里的《仙剑》,也有发生在擂台上的“比武招亲”那一段。至于传统评书里,“擂台”更是个“事故多发地带”,像宋朝的呼延庆、杨七郎,清代的胜英、童林,唐代的薛仁贵,没有哪个没上过擂台的。中国人似乎有“擂台情结”,巴掌大的地方,硬是套出许多故事来,似乎空间越小,打得就越够味。当然,在武侠小说里,擂台稍微少一点,估计是拳可移山的剑侠跺跺脚,擂台就会倒掉。
《霍元甲》中也是让各国高手在擂台上较量,打斗场面倒是不如霍元甲和秦爷那一战炫目,不过还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了各项武术的魅力。但要诟病的是,据说花大钱请来的各国高手,在片子里亮相时间太短,让人感觉有点浪费钱。记得电影上映前看一本电影杂志,上面对李连杰与几位高手的对打作了详细介绍,普鲁士矛对长枪、西班牙剑对长剑……说得天花乱坠,让人忍不住想看,结果影片一开始就来了三场对决。我不反对倒叙,但反对瞬间的高潮。
但还是为理想而动容,不仅为霍元甲,也为李连杰。其实我并不喜欢李连杰的电影,方世玉等角色经常会在我脑里与洪熙官等类似的人混淆在一起,远不及对姜大卫和狄龙三十多年前的片子那么清晰,但一直觉得坚持做一件事情就是好的。
还记得孩提时看《少林寺》,剧情早已忘记,可却还记得悠扬的音乐。对于我来说,《少林寺》里的李连杰不仅仅是模糊的,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痕迹,但那个名字到今天依然闪耀,意味着“坚持”。《霍元甲》本身毫无突破,可对于李连杰来说,他需要这么一部片子。
所以,《霍元甲》更是一部青春片,是李连杰向自己的二十多年致敬。其实正如某人所说——“每部电影到了最后,都是青春片,缅怀的都是当年的自己。”
[[i] 本帖最后由 司徒苍月 于 2008-5-26 19:45 编辑 [/i]]
2006-2-4 22:11
大头笨笨
补充一句,感觉这部片子比无极要好得多了。
前两天看了夜宴的进度介绍,感觉可能又是个无极
而且………………
无极里蚊香一样的宫殿,在夜宴里重现……
2006-2-4 22:40
轩辕苍龙
似乎没有人再能跟李小龙评比了…………成龙、李连杰……
2006-2-5 11:40
markhappy
还没看,不知道搂住说的是不是李版的
正准备找回来看看
2006-2-5 14:35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轩辕苍龙[/i]于2006-02-04, 22:40:50发表
似乎没有人再能跟李小龙评比了…………成龙、李连杰…… [/quote]
如果从武术角度来说,成龙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
不尊重对手,自己也不值得尊重
2006-2-6 10:24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i]大头笨笨[/i]于2006-02-05, 14:35:35发表
如果从武术角度来说,成龙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
不尊重对手,自己也不值得尊重 [/quote]
可现实的打架并不需要尊重对手,因为这样自己就是死路一条。
武德是不随意惹是生非,而不是在大家让自己处于劣势。
2006-2-6 10:26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轩辕苍龙[/i]于2006-02-06, 10:24:30发表
[quote]原帖由[i]大头笨笨[/i]于2006-02-05, 14:35:35发表
如果从武术角度来说,成龙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
不尊重对手,自己也不值得尊重 [/quote]
可现实的打架并不需要尊重对手,因为这样自己就是死路一条。
武德是不随意惹是生非,而不是在大家让自己处于劣势。 [/quote]
电影电影
2006-2-6 12:04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i]大头笨笨[/i]于2006-02-06, 10:26:49发表
[quote]原帖由[i]轩辕苍龙[/i]于2006-02-06, 10:24:30发表
[quote]原帖由[i]大头笨笨[/i]于2006-02-05, 14:35:35发表
如果从武术角度来说,成龙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
不尊重对手,自己也不值得尊重 [/quote]
可现实的打架并不需要尊重对手,因为这样自己就是死路一条。
武德是不随意惹是生非,而不是在大家让自己处于劣势。 [/quote]
电影电影 [/quote]
嗯,成龙的电影都是倾向现实化的理想式的,而且,过于尊重对手会让自己遭殃的,不是么?
2006-2-6 12:12
楼桑野夫
看过了霍元甲,感觉很好,主要是之前听朋友说过感觉很差,所以希望越小,失望也就越小,惊喜反倒很大,哈哈.
2006-2-6 12:31
楼桑野夫
晕死,怎么只能发第一句话,后面的全给阉割了。。。
成龙的不能算是武术,但是他很成功啊,李小龙死后的香港电影英雄奇缺,成龙在模仿他人路子失败后能够迅速结合自身特长,形成适合自己的独到风格,从而一举成名,头脑是要赞一个的。当然了,这只能算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如果李小龙没有英年早逝,或者李连杰这样的人才早个几年到香港发展的话,成龙一定是要被湮没的了。虽然本人不喜欢成龙,但是小人物的成功,还是值得尊敬的。
2006-2-6 12:58
楼桑野夫
那个日本人似乎并不是到最后才知道霍元甲中毒了。记得他对霍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那是在劝霍终止比赛去治疗。当霍坚持要继续的时候,他则说“我一样会全力以赴”,下面才是打完了。这个跟三场西洋武士较量完后的,日本武士知道是车轮战就以比武不公平劝霍另外择时再战,而霍要坚持比赛的情况是一样的。而最后是日本武士在霍吐血倒下前,看到了他那记停在自己胸口的重拳,知道对方手下留情,这才举起霍的手认输的,倒不是因为霍中毒在先。如果霍中毒后只是被他打倒,而没有那记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的重拳,那么对这个日本武士而言,既然开头已经在知道不公平的情况下决定全力以赴,最后是断然不会因此而不败而败地认输的。
2006-2-6 15:32
寂寞的烟
成龙是一个合格的武丑
2006-2-7 00:10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楼桑野夫[/i]于2006-02-06, 12:58:20发表
那个日本人似乎并不是到最后才知道霍元甲中毒了。记得他对霍说:“活着,比什么都重要”,那是在劝霍终止比赛去治疗。当霍坚持要继续的时候,他则说“我一样会全力以赴”,下面才是打完了。这个跟三场西洋武士较量完后的,日本武士知道是车轮战就以比武不公平劝霍另外择时再战,而霍要坚持比赛的情况是一样的。而最后是日本武士在霍吐血倒下前,看到了他那记停在自己胸口的重拳,知道对方手下留情,这才举起霍的手认输的,倒不是因为霍中毒在先。如果霍中毒后只是被他打倒,而没有那记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的重拳,那么对这个日本武士而言,既然开头已经在知道不公平的情况下决定全力以赴,最后是断然不会因此而不败而败地认输的。 [/quote]
看得好细
但我还是认为日本人是不知道的,满嘴黑血的时候这么久,正常点早就该停手了。这其实算是个BUG,过于刻意了。
我个人感觉,如果中毒,但没有体外症状,不流血,打完之后在欢呼声中死去,那效果会更好
2006-2-7 00:36
大雄GG
似乎霍是得肺痨死的,不知道是不是那传说中的日本医生下毒是怎么回事
2006-2-7 00:59
新马甲
真服了,一说到日本人做坏事立刻就有人出来为萝卜头辩护。
这个片子在近几年来的功夫片中是不错的了,比无极之流强
太多了。
2006-2-7 01:20
袖里乾坤
我想说,这三位都是好样的。
李小龙的动作是一代功夫影星宗师。
成龙的动作是生活化的,连贯而独具幽默风格的。
李连杰的动作是孔武有力,却干净利索的。
2006-2-7 09:55
老虎
[quote]原帖由[i]楼桑野夫[/i]于2006-02-06, 12:31:28发表
成龙的不能算是武术,但是他很成功啊,李小龙死后的香港电影英雄奇缺,成龙在模仿他人路子失败后能够迅速结合自身特长,形成适合自己的独到风格,从而一举成名,头脑是要赞一个的。当然了,这只能算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如果李小龙没有英年早逝,或者李连杰这样的人才早个几年到香港发展的话,成龙一定是要被湮没的了。虽然本人不喜欢成龙,但是小人物的成功,还是值得尊敬的。 [/quote]
有道理!就我感觉,成龙在西方观众中的影响力要超过了李连杰,与出身科班的李连杰相比,成龙似乎更多了一种不断拚搏挣扎,力求改变逆境的劲头,更平民化的风格可能也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2006-2-7 09:57
大头笨笨
[quote]原帖由[i]老虎[/i]于2006-02-07, 9:55:34发表
[quote]原帖由[i]楼桑野夫[/i]于2006-02-06, 12:31:28发表
成龙的不能算是武术,但是他很成功啊,李小龙死后的香港电影英雄奇缺,成龙在模仿他人路子失败后能够迅速结合自身特长,形成适合自己的独到风格,从而一举成名,头脑是要赞一个的。当然了,这只能算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如果李小龙没有英年早逝,或者李连杰这样的人才早个几年到香港发展的话,成龙一定是要被湮没的了。虽然本人不喜欢成龙,但是小人物的成功,还是值得尊敬的。 [/quote]
有道理!就我感觉,成龙在西方观众中的影响力要超过了李连杰,与出身科班的李连杰相比,成龙似乎更多了一种不断拚搏挣扎,力求改变逆境的劲头,更平民化的风格可能也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quote]
或者我不喜欢这类风格吧。
所以我很喜欢新警察故事的前半段……呵呵
2006-2-7 10:42
楼桑野夫
楼上的与俺同感
2006-2-7 11:14
老虎
咳,新警察故事,赞一下成龙欲改变自己套路的勇气,但片子实在不怎么样,演技差,没办法,看他满脸纹也感觉挺对不住他那么卖力的,但是后来看到小谢张牙舞抓的模仿他,我就气得不打一处来,真是毁片不倦。。。
2006-2-7 12:07
楼桑野夫
新警察故事我看了无数次,每次都只能坚持看到前半段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