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看了各位发关于郭嘉的帖子,想说两句


2006-1-4 11:28 luke19821001
郭嘉这个人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因为我觉得他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讲大道理,有人说这是马屁,虽然刺耳,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当然此马屁非电视里面演的和申的马屁也。马屁要拍好,不是人人都能的,特别是在明君身边。真正的和申绝对没有电视上那么浅薄。
    郭嘉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这是第一步,如果没有道理,早就被踢了,曹操身边确实不会留废物。但是有道理的话也不见得就是圣言。郭嘉的能耐在于能料敌先机。电视上和申在乾隆射箭的时候夸“好箭法”如果乾隆射准了,他是第一个夸的,但是乾隆恰好没有射那箭,箭掉地上了。其实和申为什么能在乾隆还没有射的时候就夸呢?因为他知道乾隆肯定会命中(乾隆以前射箭肯定很强,这点和申知道),这样他就能未卜先知,投其所好了。放在其他地方,在君主为难的时候,如果觉得君主最想走的一条路有前途,那么就预先找些理由来说这条路是多么光明,这也是马屁之途,因为既能得高智之名,又能行马屁之实。
   郭嘉的马屁本事确实是高到了极点,这样的马屁没有非凡的本事是不可能拍出来的,不要以为拍马屁就不是本事,也不要以为拍马屁有什么丢人的,马屁拍到登峰造极,本事不会比一流的军师小。因为他首先必须看出君主的想法,这叫揣摩上章,这是最难的。知道了君主的想法,就能够称赞君主想走的路,并且根据君主的顾虑加以照顾,坚定君主的信心。这样才能够达到马屁的最大效果。当然,最高级的马屁还有一个最难的技术就是要把困难十重的事说得很简单,这需要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冲破了风险,那么这个马屁就成了仙论。郭嘉诋毁袁绍,结果曹操确实赢了,所以郭嘉成了神仙。

   [size=3]拥郭派肯定是要反驳的,反驳之前看看我这段话吧。郭嘉摊出一大堆道理只有,可有任何一点意见是关于具体该怎么做的?如果一个人整天说:你好无敌,没有人能打赢你。但是一旦你开始打,他一点忙都帮不上,那么他说的话不管你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是不是都应该算马屁呢?总不会因为你打赢了一仗,他的吹捧就都变成了先知了吧。郭嘉诋毁袁绍,但是曹操打袁绍可唯艰险重重,开始打输了,没有见郭嘉出来说话,没有军粮了,也不见郭嘉都半点注意。曹操想撤退了,这一撤退郭嘉的马屁就彻底失败了,但是也没有见郭嘉有什么实在的东西说说,如果不是荀惑(字不会写)的劝阻,曹操就回来了。难道郭嘉真能在事前就猜到荀惑会把曹操劝住?你以为他真是神仙呀。他又真能猜到许攸的亲戚会犯罪,许攸能来投降?这里面这么多的巧合郭嘉都能猜到?一个事前把一切说得很轻松,说得很动听,但是事情来了,却不见只字片语,这样的人不叫马屁又叫什么?
    再看看郭嘉评孙策吧,说孙策性格太随便了,容易被小人中伤,容易被刺杀。这道理确实很正确,但是这样的人就“必”死于小人之手吗?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郭嘉说这话之前曹操对孙策非常头疼,这时候郭嘉的话肯定是曹操最想听的,郭嘉这样的高手肯定知道曹操最想听什么,他这样说即使孙策没有死,曹操也不会说郭嘉撒谎,毕竟曹操不是一个相信神仙的人。就像如果你的上司想往上爬,你去给他说,他的竞争对手是个杂皮,肯定会被领导踢下来。最后那个竞争对手上去了,你的上司也不会就说你是骗人,他只会把你先说的话当作安慰话。但是如果竞争对手被刷下来了,你的上司肯定会把你当宝。这样的马屁时机,任何一个马屁高手都不会放过。更何况郭嘉说的是“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如果他真是天才,为什么不说具体点?“他日”是什么时候?10天?10年?20年?他真是天才就应该说“近日”或者“5年以内”这样的话。郭嘉说的“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这样的话不着边际,是马屁者常用的伎俩,各位多观察身边的事,结合我举的那个升官的例子,好好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身边的马屁精在那种情况下一般都会那么说。
[/size]

    首先申明,本文所有例子都是现编的,只说道理,不讲严密性。就像孟子的某例子说乞丐有两个老婆;隔壁人家样了很多鸡一样。不要在这些例子上大作文章。

2006-1-4 11:37 luke19821001
郭嘉在于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这样的事情上确实是很厉害的,比如,如果不打袁绍,等袁绍稳固了(田丰之策),就只有输了。这样的话很多人都说了,也不只是他。
打辽东也是,如果当时不打,以后要再整兵来打就肯定是很难的了。而长途奔袭,肯定靠的是突袭,汉武打匈奴也没有苯到慢慢推进,这些都是很平常的道理,他说出来了。但是困难突袭风险极大,会赢也会大输,怎么才能赢?郭嘉一点都没有说。

2006-1-4 11:45 天水英才姜维
楼主的言论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太偏激了。而且这样的“马屁”也未免太准了一些?郭嘉判断力和对敌人的心理把握是很好的,三国志里已有许多例子,另外曹操把后事托之不会托一个只会拍马屁而没有能耐的人吗?郭嘉的计策古怪一点,离奇一点,但并非是“蒙”的,更不是奉承话,他所说的不止关于孙策的论断,还有:“绍无谋,来必不速。”或是“表,座谈客耳。。。”等多的是,这些话怎么都不能和奉承话联系在一起吧?至于在官渡,不可什么事情都去细纠。如果是那样的话,郭嘉说计策的时候也有许多谋士不赞同或是疑惑,但最后却证明郭嘉说的是对的。

2006-1-4 13:16 恨地无环
奉孝之长,在于『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
用现在的话说,他擅长分析敌人的心理性格和行为模式,以此对形势作出判断。
十胜之论,也大抵是分析曹袁二人性格的结果。
(十胜论乃裴注引《傅子》之语,《傅子》所载郭嘉事与《魏书》多有不合,如曹操命刘备击袁术时,《魏书》载劝阻者程昱也,《傅子》言郭程并谏;征刘备时量袁绍不出者,《魏书》言操也,《傅子》言奉孝也。可见《傅子》多美郭嘉之事,十胜之论,亦有敷衍之嫌,未必果然出自奉孝之口也。)

其论孙策之死,裴注云『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上智能论及年者,仙耶?
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此言,是在对孙策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了解剖析的基础上作出的论断。

《虞翻传》载: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自放,刘季害之,原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color=green]吴书曰: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翻相得山中。翻问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贼。”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讨以来,吏卒无及翻者,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行及大道,得一鼓吏,策取角自鸣之,部曲识声,小大皆出,遂从周旋,平定三郡。[/color]

可见孙策“轻而无备”、“独行中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如果没有虞翻,说不定讨山越时也就独骑遇敌,死于匹夫之手了。奉孝之言,知人之论也。(翻翻好厉害,敢对伯符说“善用矛”,且日行二百里,san11给他80以上的武力吧  )

[quote]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quote]请举郭嘉同时代与伯符相当者100人,谢谢

2006-1-4 14:36 luke19821001
[quote]引用 
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

请举郭嘉同时代与伯符相当者100人,谢谢 


[/quote]
为什么要举出与伯符相当?郭嘉的判断无非是说伯符“轻而无备”、“独行中原”,所以就“必”死于匹夫之手吧。那么“轻而无备”、“独行中原”,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当然这样的人不一定有机会被人刺杀,但是这样的人得罪人,或者身在一定官职,别人想杀的人,在那个混乱年代应该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孙策这样武力的,孙策都“必”死了,其他人还怎么活?不是早就死光光了么?
   我们说这样性格的人教容易被刺杀,这样才是议论的道理嘛,如果说这样的性格,所以绝对要被刺杀,难道不是太偏颇了吗?所以我说这样的话一般能看作是拍马屁。
   阁下可以想一想,仅仅凭性格,就下绝对的判断,说孙策肯定会死,那么还用等吗?曹操直接派个刺客去把孙策杀了得了,还需要许贡的门人吗?另外,曹操喜欢招妓,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凭此判断,说曹操必死于女刺客之手呢?

2006-1-4 14:51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6-01-04, 11:45:09发表
楼主的言论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太偏激了。而且这样的“马屁”也未免太准了一些?郭嘉判断力和对敌人的心理把握是很好的,三国志里已有许多例子,另外曹操把后事托之不会托一个只会拍马屁而没有能耐的人吗?郭嘉的计策古怪一点,离奇一点,但并非是“蒙”的,更不是奉承话,他所说的不止关于孙策的论断,还有:“绍无谋,来必不速。”或是“表,座谈客耳。。。”等多的是,这些话怎么都不能和奉承话联系在一起吧?至于在官渡,不可什么事情都去细纠。如果是那样的话,郭嘉说计策的时候也有许多谋士不赞同或是疑惑,但最后却证明郭嘉说的是对的。 [/quote]
我有一段是专门说官渡之战的,郭嘉在那时候说的话确实是曹操最想听的话,因为曹操知道如果不打败袁绍,那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所以郭嘉的话是总结了其他人的道理,然后加了些好听的进去,说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打消曹操的顾虑。当然,战略眼光是有的,但是一个人不能只是说呀,这么艰难的任务,你只动动嘴皮子,而且是毫不费力的动一下,一点具体的也没有。就像现在,我说中国一定要和美国打,不然永远都没有办法超过美国了,然后我去总结一些人的理论,搞个百胜百负出来。具体的一点没有,让你们去打吧,打赢了就是我早有先见之明。打输了呢?因为曹操官渡打赢了,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也许曹操即使输了,也不会怪郭嘉说大话,因为都是这样说的,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在打袁绍的时候危险可是很多的,我举了例子,曹操看见打不过,又没有粮,就准备退兵了,这可是决定了战局的事呀,郭嘉既然把十胜十败都拿出来了,这时候理所当然的应该阻止曹操,让他别回来,继续等待那十胜的到来。大家可以想想,你提出了建议,说做哪件事情好,而且你有绝对的信心,那么老板如果做了一半想放弃,你是不是应该去阻止一下?你不去,只有两种可能。一:你知道事情不太秒,不愿意这时候出来,免得事情做不成,老板又记得当初是你鼓吹的,找你麻烦。二:你自己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事。 巧合的是荀惑帮他做了这事,由此可见谁是真正的主导战局的谋士,谁是在空口说大话。
    [color=red]郭嘉在战略的把握上是很行的,但是这样的人,老实说是很多的。做事情难就难在具体面对事情的时候怎么做,而不是空口说大话。[/color]

    另外,我从来没有说他是蒙的,他具有战略眼光,会把握时机。并且马屁手段是非常之高的,这样高的马屁手段绝对是要有一定能力,一定智慧的人才能达到的。

2006-1-4 14:55 luke19821001
其实我说的话正确性也不是100%,只是我看见一个帖子提出了马屁的观点,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有些人看了就说很生气。其实有什么生气的呢,换个角度想想,说他拍马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论证的出发点就是”说郭嘉拍马屁,也是一种能够自圆其说的说法“。论证按照这个展开,当然是有一定的偏向性。如果要绝对的中性,那只有用中庸的说法了。不过我想这样的说法大家天天都能听到,再发帖子就没有意思了。

2006-1-4 17:58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6-01-04, 14:36:46发表
[quote]引用 
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

请举郭嘉同时代与伯符相当者100人,谢谢 


[/quote]
为什么要举出与伯符相当?郭嘉的判断无非是说伯符“轻而无备”、“独行中原”,所以就“必”死于匹夫之手吧。那么“轻而无备”、“独行中原”,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当然这样的人不一定有机会被人刺杀,但是这样的人得罪人,或者身在一定官职,别人想杀的人,在那个混乱年代应该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孙策这样武力的,孙策都“必”死了,其他人还怎么活?不是早就死光光了么?
   我们说这样性格的人教容易被刺杀,这样才是议论的道理嘛,如果说这样的性格,所以绝对要被刺杀,难道不是太偏颇了吗?所以我说这样的话一般能看作是拍马屁。
   阁下可以想一想,仅仅凭性格,就下绝对的判断,说孙策肯定会死,那么还用等吗?曹操直接派个刺客去把孙策杀了得了,还需要许贡的门人吗?另外,曹操喜欢招妓,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凭此判断,说曹操必死于女刺客之手呢? [/quote]
小郭可不是单单凭性格论人,内外因他都有考虑,他的原话是: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
前提是伯符砍了很多牛人,这些牛人又有很多死忠(无敌牛虱  ),
而后才是他性格、行事的缺陷。
东汉虽然乱世,但是能当得起“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之人,恐怕也不多吧。
曹操没有派刺客去行刺孙策,一方面正是众人对伯符的“轻而无备”认识不如郭嘉深刻,
另一方面北方的刺客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不如许贡家客之流。
曹操虽然好搞点不正当男女关系,但曹氏宗亲常伴前后,典君虎痴不离左右,
故能逃宛城之死命,绝马儿之锐意,非伯符之轻出微行可比也。

伯符勇武自轻,而死于匹夫之手,善凫者溺之所谓也。

2006-1-5 06:21 倾心奉孝
你拿和申的马p跟郭嘉比,实在太抬举郭嘉了。如果郭嘉有和申的一半本领才不会11年只混得个军祭酒。。。若真是马p人才,应该去投靠袁绍那种听信谗言的人才有可能大展宏图嘛。。。

可惜郭嘉根本看不上袁绍这个阔主,断定其"定霸王之业,难矣!",英明的选择了弃袁投曹,先不去管他的目的,单就他的识人眼光和判断力以及魄力,你还有什么“欲加之罪”的意见吗?

哦哦,我知道你不服,就算是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你也要咬文嚼字的狠批是吧?

好,那么暂且再跟你谈谈历史上郭嘉戏份不多的官渡之战吧。先谈战前所提出的十胜十败,要知道这套论述出台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的奉承夸耀曹操让他去打一场无畏的仗。而是为了鼓足将帅信心,看清彼此形势,下定决心去打一场必胜的仗。当然,仗还没打,胜负谁能预料?但是如果仗还没打,统帅就举棋不定,想打却不敢打,那么这场仗必输!!所以战前的这套分析论述给曹操吃了定心丸,其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的,荀彧和贾诩的四胜也是相同的用意。不过,如果郭嘉所言都是盲目的贬敌抬己,那即便曹操下决心去打,也没这个能力赢得胜利。事实结果呢?曹操赢了,赢在袁绍内部出问题,这正如战前郭嘉所推断的。现在回头看看十胜十败论,其中八点“道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都是在对比二人的为人处事和统治管理的!而袁绍内部的问题就是这里所言道的,这是郭嘉经过一系列缜密分析加上自己的识人眼光和经世理论所推断出袁绍必败的隐患。曹操不是个自不量力的人,不会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想想那么多谋士鼓舞他才让他下定决心,说明当时袁曹差距确实大。但往往军事实力对比并不可以断定胜负。
在官渡之战中,有很多人说郭嘉没表现。此言差矣,并非全无,是不突出,史书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载上去。楼主说,曹操有退兵的打算,全靠荀彧的一封信才把他劝住。想想那些战前主战的谋士郭嘉、贾诩、荀攸,他们若知道曹操有这个意图会不劝吗?肯定有劝,但也许没有留下实证或其他原因,史书选择性的只提到了荀彧的信而已。恰恰,荀彧的信中提到的也是让曹操等待时机,耐心静观敌方生变,那就是最好的胜机。至于这个契机以何种形式降临那只有神仙才知道,许攸的出现在这里不过一把开启胜利的钥匙而已。这场仗你甚至可以说是袁绍输给了自己,输在他的治理和待人方法上,也就是其性情所造成的。所以打赢这场仗并不是靠以奇制胜的军事战术,因此作为谋士的郭嘉在官渡之战中亮相不多,也就情有可原。呵呵

再谈谈,楼主后面说的平定乌丸吧。真是看了我都想笑。这种马后炮的话你都敢厚着脸皮说出来。“长途奔袭,肯定靠的是突袭”谁告诉你这种"定论"的,是谁教你的,是郭嘉!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知道你现在掌握的学识是怎么来的吗?是前人古人通过实践累积得来的。不要以为现成的东西都是上天造出来的!可惜你根本就放弃去了解这场经典战役,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但足可以见其临机应变的智谋和大胆出兵的魄力。军事上只有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漂亮而且是完胜!知道当时乌丸降者共计多少人吗?20多万人啊。还敢小看谋士?

至于郭嘉推测孙策必死于非命的,另外已经有人解释了,我就不再累述。

曹操身边能容得下阿谀奉承的人吗?你看他一生有重用过哪些人是奸臣贼子?
知道曹操为何那么喜欢郭嘉吗?甚至在一年多后赤壁大败还常常提及郭嘉。
"天下人相知者少,且奉孝乃知孤者也,以此痛惜"
曹操身边辅臣能臣何其多,然郭嘉除了助其成大业的能臣身份外,还有个能深知曹操心意的知己的身份。追惜奉孝,何得使人忘之??
曹操忘不了,作为后人的我们也不该忘。
即便你不欣赏他,不喜欢他,也请不要猜忌诬蔑践踏先辈的功绩。学历史也要懂得尊重历史。

若你还要接下去拿什么借口狡辩,恕我不再回了。打这么一长串也怪累人的,如有补充再说吧。。。

ps,看楼主这片文真是很冒火的,不过打完文火气就消了,也删掉了一些过激的词。老实说我还真想抽楼主一下!

2006-1-5 08:30 天水英才姜维
大家一起讨论吗,楼上那位还想动手,可笑。楼主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楼上说的“十胜十败”是否是郭嘉所说都有待研究。“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这句话是不是太过了?

2006-1-5 09:2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6:21:18发表
再谈谈,楼主后面说的平定乌丸吧。真是看了我都想笑。这种马后炮的话你都敢厚着脸皮说出来。“长途奔袭,肯定靠的是突袭”谁告诉你这种"定论"的,是谁教你的,是郭嘉!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知道你现在掌握的学识是怎么来的吗?是前人古人通过实践累积得来的。不要以为现成的东西都是上天造出来的!可惜你根本就放弃去了解这场经典战役,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但足可以见其临机应变的智谋和大胆出兵的魄力。军事上只有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漂亮而且是完胜!知道当时乌丸降者共计多少人吗?20多万人啊。还敢小看谋士? [/quote]
哈哈 就征乌丸还教科书?郭嘉的计策导致的后果是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color=red]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color]。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

另外征乌丸的最大功臣一是田畴 二是张辽 三是曹纯公孙康 郭嘉排也排不上号 孙子兵法中早有“兵贵胜 不贵久”的说法 可笑你还拿个兵贵神速来说事 哈哈

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

可笑之极 曹军无水的情况是在回军的途中 而不是去的时候 你连这都搞不清楚 还出来吹你的什么郭嘉 哈哈

2006-1-5 09:35 天水英才姜维
田畴引导,曹操稳定军心,张辽指挥战斗,郭嘉,恩,战前出主意。

2006-1-5 14:24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1-04, 17:58:45发表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6-01-04, 14:36:46发表
[quote]引用 
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

请举郭嘉同时代与伯符相当者100人,谢谢 


[/quote]
为什么要举出与伯符相当?郭嘉的判断无非是说伯符“轻而无备”、“独行中原”,所以就“必”死于匹夫之手吧。那么“轻而无备”、“独行中原”,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当然这样的人不一定有机会被人刺杀,但是这样的人得罪人,或者身在一定官职,别人想杀的人,在那个混乱年代应该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孙策这样武力的,孙策都“必”死了,其他人还怎么活?不是早就死光光了么?
   我们说这样性格的人教容易被刺杀,这样才是议论的道理嘛,如果说这样的性格,所以绝对要被刺杀,难道不是太偏颇了吗?所以我说这样的话一般能看作是拍马屁。
   阁下可以想一想,仅仅凭性格,就下绝对的判断,说孙策肯定会死,那么还用等吗?曹操直接派个刺客去把孙策杀了得了,还需要许贡的门人吗?另外,曹操喜欢招妓,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凭此判断,说曹操必死于女刺客之手呢? [/quote]
小郭可不是单单凭性格论人,内外因他都有考虑,他的原话是: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
前提是伯符砍了很多牛人,这些牛人又有很多死忠(无敌牛虱  ),
而后才是他性格、行事的缺陷。
东汉虽然乱世,但是能当得起“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之人,恐怕也不多吧。
曹操没有派刺客去行刺孙策,一方面正是众人对伯符的“轻而无备”认识不如郭嘉深刻,
另一方面北方的刺客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不如许贡家客之流。
曹操虽然好搞点不正当男女关系,但曹氏宗亲常伴前后,典君虎痴不离左右,
故能逃宛城之死命,绝马儿之锐意,非伯符之轻出微行可比也。

伯符勇武自轻,而死于匹夫之手,善凫者溺之所谓也。 [/quote]
不管怎么样,他这个必字用的也太不讲究了,一点严密性都不讲究。非常像那些投主子所好的人说的话。

2006-1-5 14:53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6-01-05, 14:24:38发表
不管怎么样,他这个必字用的也太不讲究了,一点严密性都不讲究。非常像那些投主子所好的人说的话。 [/quote]
如果说:“小孙八成会死于匹夫之手。”就不像拍马咧?
凭一“必”字,断人阿谀之心,未免也“必”了一点。
衲子觉得,如此用词,正是奉孝对自己判断信心地体现。
在曹公帐下,说空头好话也不是那么轻巧的,
就好像理财师给客户作投资建议,建议错误亏的是客户的钱,掉的是自己的价。

2006-1-5 15:12 luke19821001
[quote]你拿和申的马p跟郭嘉比,实在太抬举郭嘉了。如果郭嘉有和申的一半本领才不会11年只混得个军祭酒。。。若真是马p人才,应该去投靠袁绍那种听信谗言的人才有可能大展宏图嘛。。。

可惜郭嘉根本看不上袁绍这个阔主,断定其"定霸王之业,难矣!",英明的选择了弃袁投曹,先不去管他的目的,单就他的识人眼光和判断力以及魄力,你还有什么“欲加之罪”的意见吗?

哦哦,我知道你不服,就算是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你也要咬文嚼字的狠批是吧?

[/quote]
首先不要乱下结论,任何人的道理都可以被人说成是没有道理,任何一句话要说他是马屁都可以,要说它不是马屁也肯定能找到理由,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各抒己见。要知道马屁如果拍得好,那和智慧的差距是很小的,要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在拍马屁,必须从细处着手,而不能只看大概,或者只凭印象。马屁不是人人都能看穿的,就像有人英明有人糊涂一样,如果都能看穿马屁了,那拍马一族还有得混吗?
   我还没有说你就下了定论,说我要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你也要咬文嚼字的狠批是吧?那么你又焉能见得你不是断章取意?你又怎么不是吹毛求疵、咬文嚼字?你所谓的看不起袁绍,投奔曹操就叫有眼光,有判断力以及魄力了,那么所有投奔刘备和孙权的难道就都是没有眼光、判断力、魄力了吗?要知道这两个人的地盘和军力不见得能超过袁绍,最后都被打败了。如果诸葛亮能知道刘备会丢荆洲,会打东吴,他为什么要投刘?所以他判断力差?眼光差?没有魄力?陆逊知道孙权是那种人,为什么还要投他?也是没有眼光?判断力差?没有魄力?阁下用这么无聊的理论就想说明郭嘉高人一等,未免小看了天下英雄。你这又是不是“欲加之功”呢?

  郭嘉官低自然是曹操也认为他没有多大建树,并不是任何人都喜欢听马屁,也不是任何人马屁拍好了都能青云直上的。

[quote]好,那么暂且再跟你谈谈历史上郭嘉戏份不多的官渡之战吧。先谈战前所提出的十胜十败,要知道这套论述出台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的奉承夸耀曹操让他去打一场无畏的仗。而是为了鼓足将帅信心,看清彼此形势,下定决心去打一场必胜的仗。当然,仗还没打,胜负谁能预料?但是如果仗还没打,统帅就举棋不定,想打却不敢打,那么这场仗必输!!所以战前的这套分析论述给曹操吃了定心丸,其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的,荀彧和贾诩的四胜也是相同的用意。不过,如果郭嘉所言都是盲目的贬敌抬己,那即便曹操下决心去打,也没这个能力赢得胜利。事实结果呢?曹操赢了,赢在袁绍内部出问题,这正如战前郭嘉所推断的。现在回头看看十胜十败论,其中八点“道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都是在对比二人的为人处事和统治管理的!而袁绍内部的问题就是这里所言道的,这是郭嘉经过一系列缜密分析加上自己的识人眼光和经世理论所推断出袁绍必败的隐患。曹操不是个自不量力的人,不会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想想那么多谋士鼓舞他才让他下定决心,说明当时袁曹差距确实大。但往往军事实力对比并不可以断定胜负。
在官渡之战中,有很多人说郭嘉没表现。此言差矣,并非全无,是不突出,史书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载上去。楼主说,曹操有退兵的打算,全靠荀彧的一封信才把他劝住。想想那些战前主战的谋士郭嘉、贾诩、荀攸,他们若知道曹操有这个意图会不劝吗?肯定有劝,但也许没有留下实证或其他原因,史书选择性的只提到了荀彧的信而已。恰恰,荀彧的信中提到的也是让曹操等待时机,耐心静观敌方生变,那就是最好的胜机。至于这个契机以何种形式降临那只有神仙才知道,许攸的出现在这里不过一把开启胜利的钥匙而已。这场仗你甚至可以说是袁绍输给了自己,输在他的治理和待人方法上,也就是其性情所造成的。所以打赢这场仗并不是靠以奇制胜的军事战术,因此作为谋士的郭嘉在官渡之战中亮相不多,也就情有可原。呵呵
[/quote]
首先,几胜几败之说不是郭嘉的原创,别人先说了,他不过是整理,再加点自己的,说得不好听点是抄袭。原创和整理的难度谁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写的书大都只能写某某人编,真正NB的人才敢写某某人著,不相信自己去看看是不是。编的人和著的人,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阁下想用这点说明郭嘉高人一等,实在荒谬。最多说郭嘉会编十条出来,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体现出来的能力也不能说就比别人强。
  其次,郭嘉给曹操信心这点是肯定的,我也是这么写的,但是难道给了信心就不能是拍马屁吗?君不见各位拍马之徒的常用伎俩就是给主子信心吗?主子想干什么事情,犹豫了,来个人,大谈好处,给他信心。这样的场景你就能肯定他不是在拍马屁?当然,最后曹操是赢了,结局也和郭嘉说的有点类似,但是这类似的不一定都是郭嘉自己的理论吧,其他谋士不是先就说过了吗?更何况,曹操赢了,就可以不计较郭嘉的大肆夸张的十胜十败之说就不是马屁?我们看一句话是不是马屁,不能做事后诸葛亮,难道一个人说的话最后没有实现,像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得这么动听,结果没有实现,就说他是马屁吗?诸葛亮可是把事情分析得很详细,而且很有可行性,而且他自己也努力在做。但是郭嘉分析的东西都是空中楼阁,都是些虚的东西。而且极度夸张。最关键的是,他说得这么动听,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我分析中说了,即使是最危急,已经要失败了,也不见他出来,如果不是荀惑的信,那还能十胜?
  阁下把所有郭嘉没有出场的地方都自己想当然的加进去,荀惑写的信也成了大家的功劳,可惜这功劳没有记下来,不能凭阁下的空口白话就说郭嘉肯定劝了。阁下说我咬文嚼字,看来阁下确实高明,连文字都省了,自己编得了。改天自己编断历史来看看,我想大家可都开了眼了。
  荀惑的信叫等待时机,这和郭嘉开始洋洋洒洒的空口白话不同,它毕竟是在告诉曹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现在就该等了。郭嘉说的话,除了能听出“现在应该打”来,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东西。而“现在应该打”这样的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说的,大家都这么说,难道就能说他比别人更强。他强的唯一一个地方就是能给曹操信心。这点上面已经说过了。
[quote]
再谈谈,楼主后面说的平定乌丸吧。真是看了我都想笑。这种马后炮的话你都敢厚着脸皮说出来。“长途奔袭,肯定靠的是突袭”谁告诉你这种"定论"的,是谁教你的,是郭嘉!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知道你现在掌握的学识是怎么来的吗?是前人古人通过实践累积得来的。不要以为现成的东西都是上天造出来的!可惜你根本就放弃去了解这场经典战役,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但足可以见其临机应变的智谋和大胆出兵的魄力。军事上只有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漂亮而且是完胜!知道当时乌丸降者共计多少人吗?20多万人啊。还敢小看谋士?[/quote]
乌丸的事情,郭嘉功劳是有的,但是不要以为功劳有多大。他提出了奇袭这是功,但是我说了,这样的战法是长途奔袭的基本战法。用这战法作战的颠峰时期就是霍去病时期,比郭嘉早了好几百年吧。面对那种千里无人烟的地方,难道阁下认为应该大军慢慢过去?这样的战法在汉武之前用过,可惜失败了。
   郭嘉把这样的战法提出来,主要的考虑我想到了两点,一、远又无人,大军难动。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第一点我前面分析了,这样的战法在当时很基本。如果阁下认为第二点是一个大功,那么看看司马懿怎么打孟达的吧。连孟达都知道,司马懿要赢只有奇袭,杀他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孟达没有想到司马敢不请圣旨来奇袭而已。连孟达都知道的策略,郭嘉的功劳就真那么大?司马懿不但想了,还破例了,还实际做了,不知道比郭嘉强多少倍呢?看看郭嘉,除了想到奇袭,其他什么都没有想,司马想到了难度,想到了没有圣旨,但是郭嘉可有想过没有粮草,没有向导怎么办?结果如果不是田畴,那些军人还有命吗?

[quote]曹操身边能容得下阿谀奉承的人吗?你看他一生有重用过哪些人是奸臣贼子?
知道曹操为何那么喜欢郭嘉吗?甚至在一年多后赤壁大败还常常提及郭嘉。
"天下人相知者少,且奉孝乃知孤者也,以此痛惜"
曹操身边辅臣能臣何其多,然郭嘉除了助其成大业的能臣身份外,还有个能深知曹操心意的知己的身份。追惜奉孝,何得使人忘之??
曹操忘不了,作为后人的我们也不该忘。
即便你不欣赏他,不喜欢他,也请不要猜忌诬蔑践踏先辈的功绩。学历史也要懂得尊重历史。
[/quote]
你凭哪点认为曹操身边不能留拍马屁的人呢?我说了,郭嘉拍的不是一般的马屁,不是人人都会的阿谀奉承,阁下不要以为马屁人人拍的都一样,高明的马屁是绝对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拍出来的。
   曹操后来怎么提的郭嘉阁下写出来了,说的是郭嘉和他相知,也就是耍得好,感情深,是知己,听一下,是不是和乾隆说和申很像呢?至于赤壁后的一声叹息,以前已经有人讨论了,历史不容如果,如果郭嘉真没有死,也许曹操就会叹戏志才了。
   我没有污蔑郭嘉,我已经说过了是一家之言,因为看见有人对这样的说法很生气,所以想说明一下,这样说郭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并非无理取闹。我们讨论是让大家发意见的,只要说的是道理,就行了,阁下真喜欢郭嘉就不应该回避他可能的错误。

[quote]若你还要接下去拿什么借口狡辩,恕我不再回了。打这么一长串也怪累人的,如有补充再说吧。。。

ps,看楼主这片文真是很冒火的,不过打完文火气就消了,也删掉了一些过激的词。老实说我还真想抽楼主一下! 

[/quote]
老实说,和阁下这样的人讨论实在不爽,道理没有说多少,废话说了一大堆,你冒火只能说明你自己没有修养,听不得半分反对意见,一个这样的人实在不怎么高明。要来抽我我欢迎,就是不知道是谁抽谁了。

2006-1-5 15:20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1-05, 14:53:50发表
如果说:“小孙八成会死于匹夫之手。”就不像拍马咧?
凭一“必”字,断人阿谀之心,未免也“必”了一点。
衲子觉得,如此用词,正是奉孝对自己判断信心地体现。
在曹公帐下,说空头好话也不是那么轻巧的,
就好像理财师给客户作投资建议,建议错误亏的是客户的钱,掉的是自己的价。 [/quote]
大哥,说一个人会死也能非常有信心?每天街上横穿马路不看红等的人多了去了,马路上的车和许贡的刺客相比,虽然没有针对性,但是马路可是天天都过呀。这样的人死的有,但是几率也不是非常大吧。总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看红灯,就说他必死于车祸吧。
  你的例子和郭嘉的话不怎么对称。会计干的事是非常精确的事,郭嘉说的话是带有预言性质的。我们不能说一个人预言得不对,就说他无能,但是如果能预言正确了,就能成预言家了。就像我们平时打赌一样,我说我猜某某事会发生,如果没有发生,那大家也就一笑了之了,难道你还能真到处去说,说我能力差,这样的事都猜错?

2006-1-5 15:24 luke19821001
其实我也是有点喜欢郭嘉的,以前玩游戏看见98智力就一直用他,后来听到曹操的叹息也觉得是个人才。但是我不喜欢有人把他抬得太高了,因为很多都是没有实际理由的,可能是他死得太早了,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但是遐想总不能取代现实。
    看到有人一遇到说郭嘉不行的帖子就大骂,实在是不爽,大家能不能态度中立点,或者有时候换个角度看看呢?
    其实我也不相信郭嘉真的是拍马屁,只是我认为某位仁兄说的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招来一些说话不着边际的人的漫骂,不爽了就写点东西给大家看看了。

2006-1-5 18:16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6-01-05, 15:20:03发表
大哥,说一个人会死也能非常有信心?每天街上横穿马路不看红等的人多了去了,马路上的车和许贡的刺客相比,虽然没有针对性,但是马路可是天天都过呀。这样的人死的有,但是几率也不是非常大吧。总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看红灯,就说他必死于车祸吧。
  你的例子和郭嘉的话不怎么对称。会计干的事是非常精确的事,郭嘉说的话是带有预言性质的。我们不能说一个人预言得不对,就说他无能,但是如果能预言正确了,就能成预言家了。就像我们平时打赌一样,我说我猜某某事会发生,如果没有发生,那大家也就一笑了之了,难道你还能真到处去说,说我能力差,这样的事都猜错? [/quote]
一个“没有针对性”就差去十万八了……郭嘉本来就是专人专论的。
再说了,见多不看红灯的,倒也没见多少不看车的人,不看人的车,
要是哪位仁兄敢在大马路上上不看灯下不看车,还得罪了一群开车的,
衲子也敢说他必死于车轱辘之下。

理财师和会计不同,理财师要给客户进行投资建议,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要规避风险,但每次投资还都是存在不可预测性的。
因此,理财师的每次建议都和谋士的计策一样,是一种带预测性的建议,
其预测的准确度体现了预测者的分析能力。

2006-1-5 19:26 倾心奉孝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6-01-05, 8:30:55发表
大家一起讨论吗,楼上那位还想动手,可笑。楼主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楼上说的“十胜十败”是否是郭嘉所说都有待研究。“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这句话是不是太过了? [/quote]
如果你对史册记载有非议,那应该另立一个话题吧。
我这里依据的是三国志,你觉得这都不足以作参考,那就请拿出你的依据来。

兵贵神速这个成语典故和后人用来作为兵事范例,不是我编造的,你可以查资料作考证。

2006-1-5 19:33 倾心奉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9:24:39发表
哈哈 就征乌丸还教科书?郭嘉的计策导致的后果是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color=red]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color]。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

另外征乌丸的最大功臣一是田畴 二是张辽 三是曹纯公孙康 郭嘉排也排不上号 孙子兵法中早有“兵贵胜 不贵久”的说法 可笑你还拿个兵贵神速来说事 哈哈

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

可笑之极 曹军无水的情况是在回军的途中 而不是去的时候 你连这都搞不清楚 还出来吹你的什么郭嘉 哈哈 [/quote]
兵贵神速这一成语典故的由来你自己去查资料吧,不需要我多言。

平定乌丸如果最大功臣不是郭嘉,曹操就不会在上表中说"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这种话。
把功勋封给郭嘉,最有权威的人士曹操,而论不到你来说三道四。

2006-1-5 19: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19:33:10发表
兵贵神速这一成语典故的由来你自己去查资料吧,不需要我多言。

平定乌丸如果最大功臣不是郭嘉,曹操就不会在上表中说"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这种话。
把功勋封给郭嘉,最有权威的人士曹操,而论不到你来说三道四。 [/quote]
出自孙子兵法的兵贵胜,不贵久

先贤行状载太祖表论畴功曰:“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於抚下,慎於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於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於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后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先贤行状载太祖命曰:“蓚令田畴,至节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乱,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从之,以成都邑。袁贼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诏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将定胡寇,时加礼命。畴即受署,陈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齐山民,一时向化,开塞导送,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虏不意。斩蹋顿于白狼,遂长驱于柳城,畴有力焉。及军入塞,将图其功,表封亭侯,食邑五百,而畴恳恻,前后辞赏。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为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

2006-1-5 20:26 倾心奉孝
感谢阁下陪我浪费了那么多口水啊,若是说我废话,你的废话于我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既然废话说多了也没意思,那么我就简单扼要的回两句。
[quote]你所谓的看不起袁绍,投奔曹操就叫有眼光,有判断力以及魄力了,那么所有投奔刘备和孙权的难道就都是没有眼光、判断力、魄力了吗?[/quote]

你这个比较,逻辑有问题。
我说郭嘉弃袁投曹是英明的抉择,因为他看出袁绍多谋少决成不了大业。你却以此来断定投奔刘备和孙权的人都是没眼光和判断力的。这岂不是把刘备孙权与袁绍等同吗?这两者有何必然关系。

[quote]几胜几败之说不是郭嘉的原创,别人先说了,他不过是整理,再加点自己的,说得不好听点是抄袭。[/quote]

几位谋士英雄所见略同,有了相同的意见,你又何来断言是谁抄袭谁的,何以得知是谁先发表的。你如此一口咬定郭嘉,岂不是妄断。


[quote]乌丸的事情,郭嘉功劳是有的,但是不要以为功劳有多大。他提出了奇袭这是功............郭嘉可有想过没有粮草,没有向导怎么办?结果如果不是田畴,那些军人还有命吗?
[/quote]

既然你承认乌丸之战奇袭的策略是功就对了,无所谓你认为是大功还是小功。
奇袭的兵法当然不是郭嘉首创,而他所立的功也不是"首创"奇袭这个策略。其功劳最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战势下他果敢的提出了正确的谋略。

既然你认为向导功不可没,同理,那我也可以说老马识途,这匹老马才是真正的最大功臣呢。
归功大小,要分清原委,怎么可以本末倒置。如果不是郭嘉奇策又何来向导出场?如果不是人们认识到"老马识途",又何来老马之用武之地。

[quote]我说了,郭嘉拍的不是一般的马屁,.......高明的马屁是绝对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拍出来的。
[/quote]

你既然早就已经戴着“拍马屁”这个有色眼光去看待郭嘉所言所行。那么无论他再如何足智多谋,你都只是看到他"拍马屁"的那个层面而已。



[quote]要来抽我我欢迎,就是不知道是谁抽谁了。 [/quote]

我先前真的错了....
抽你我都怕脏手

2006-1-5 20:29 倾心奉孝
以下摘自教育网-成语典故。http://www.wzjy.cq.cn/ReadNews.asp?NewsID=1939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2006-1-5 20:3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0:29:39发表
以下摘自教育网-成语典故。http://www.wzjy.cq.cn/ReadNews.asp?NewsID=1939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quote]
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的战术

2006-1-5 20:41 倾心奉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20:35:06发表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0:29:39发表
以下摘自教育网-成语典故。http://www.wzjy.cq.cn/ReadNews.asp?NewsID=1939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quote]
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的战术 [/quote]
我说的是该成语的出处,并非兵法史源。

2006-1-5 20: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0:41:31发表
我说的是该成语的出处,并非兵法史源。 [/quote]
出了个成语什么也不能证明 能证明的是此计导致了曹军的不利

2006-1-5 20:55 倾心奉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20:46:20发表
出了个成语什么也不能证明 能证明的是此计导致了曹军的不利 [/quote]
以奇制胜,攻其不备,以少克众,不利何在?

以结果论,无论实施上有多少险阻,既然打了胜仗,就足以证明这条计谋是对的。

2006-1-5 21:0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0:55:58发表
以奇制胜,攻其不备,以少克众,不利何在?

以结果论,无论实施上有多少险阻,既然打了胜仗,就足以证明这条计谋是对的。 [/quote]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color=red]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color]。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能战胜乌丸不是因为郭嘉 而是田畴带路正确 曹操指挥有方 张辽作战勇猛 关郭嘉抵事?哈哈

2006-1-5 21:16 倾心奉孝
楼上的,你没必要用copy重复发言。好玩?

你就跟我谈谈这个计谋哪里“导致了曹军的不利”吧~~

你所引用的史文中这句"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 才是曹军获胜的关键。

2006-1-5 21:2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1:16:09发表
楼上的,你没必要用copy重复发言。好玩?

你就跟我谈谈这个计谋哪里“导致了曹军的不利”吧~~

你所引用的史文中这句"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 才是曹军获胜的关键。 [/quote]
影响了曹军的士气 “左右皆惧”你不识字么?能胜利是因为田畴带领魏军“潜军诡道” 使乌丸军猝不及防 曹操在魏军士气低落时指挥有方 张辽曹纯作战勇猛 所以能胜

2006-1-5 22:07 倾心奉孝
无语了。。。。。。。。。。。。。。。。。。。

是啊,我不识字,你理解力真好

田畴带路、曹操指挥、将士骁勇,这些是获胜所需具备的条件,而非主因,主因是郭嘉指明一条正确的作战道路,他们是各尽其职,各付其力,才一蹴而就,赢得胜仗。如果没有郭嘉计谋,你说他们会怎么打,没准曹操已经退兵了。

“左右皆惧”一词就定性郭嘉计谋对曹军不利,那么你能想出在相同境地下有何百利而无一害的万全之策吗?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足就全盘否定他计谋的用处。



你看事情,只看细节,不看大局,分不清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

2006-1-5 22:1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2:07:39发表
无语了。。。。。。。。。。。。。。。。。。。

是啊,我不识字,你理解力真好

田畴带路、曹操指挥、将士骁勇,这些是获胜所需具备的条件,而非主因,主因是郭嘉指明一条正确的作战道路,他们是各尽其职,各付其力,才一蹴而就,赢得胜仗。如果没有郭嘉计谋,你说他们会怎么打,没准曹操已经退兵了。

“左右皆惧”一词就定性郭嘉计谋对曹军不利,那么你能想出在相同境地下有何百利而无一害的万全之策吗?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足就全盘否定他计谋的用处。



你看事情,只看细节,不看大局,分不清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 [/quote]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

后臣奉命,军次易县,[color=red]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color]。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color=red]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color]。

没有郭嘉的垃圾计谋 照样能打

2006-1-5 22:32 倾心奉孝
呵呵,真是说不通啊。。。

你所摘用的都是说他们依照奇袭之术,来怎么实施打仗而已。


田畴等将帅率兵突击,赢得不就在奇袭嘛。


哎.........................跟你说不通了.......多说也无益...........郭嘉计谋是好是坏世人自有公论..........

2006-1-5 22:4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2:32:38发表
呵呵,真是说不通啊。。。

你所摘用的都是说他们依照奇袭之术,来怎么实施打仗而已。


田畴等将帅率兵突击,赢得不就在奇袭嘛。


哎.........................跟你说不通了.......多说也无益...........郭嘉计谋是好是坏世人自有公论.......... [/quote]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於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馀里,虏乃觉。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

郭嘉在易提出他的轻兵兼道以后 从易至无终 曹军还是没有丝毫进展 战役的转折点是田畴来了之后 这是各种记载可以证实的 就算有十个郭嘉也顶不了田畴在此战中的作用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田畴的作用不是突击 而是“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 奇袭是田畴策划并执行的

2006-1-5 23:26 攻强守弱
真是扯谈。郭嘉的智慧竟然被拍马屁给代替了。
貌似中庸,不偏不倚。其实还是看出楼主的不客观之处的,引用文章断章取义。
为了显示自己的客观,还搞出一套马屁原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高,你硬是说他炒菜不错,然后安慰一下说行行出状元吗?想炒菜炒得好也很不容易啊!
  武功好就是武功好,武功好也取不值得夸耀,炒菜做的出神入化一样令人钦佩,但是请不要混为一谈。

2006-1-5 23:3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攻强守弱[/i]于2006-01-05, 23:26:54发表
真是扯谈。郭嘉的智慧竟然被拍马屁给代替了。
貌似中庸,不偏不倚。其实还是看出楼主的不客观之处的,引用文章断章取义。
为了显示自己的客观,还搞出一套马屁原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高,你硬是说他炒菜不错,然后安慰一下说行行出状元吗?想炒菜炒得好也很不容易啊!
  武功好就是武功好,武功好也取不值得夸耀,炒菜做的出神入化一样令人钦佩,但是请不要混为一谈。 [/quote]
不知郭嘉武功高在哪里啊  哈哈

2006-1-5 23:34 攻强守弱
你可以说郭嘉名不副实,可以说他有大志无大谋,但是请不要给他冠以马屁高手的头衔,人家没这水平,也不屑去做,以郭嘉得不治行检,以郭嘉的不与俗人交,以郭嘉的“其意自若”,阁下竟然得出郭嘉是马屁高手的结论,还真是眼光独到阿!

2006-1-6 00:16 攻强守弱
本来争论某人是强是差的文章我最多看看而已,一般不参加讨论,可是某些人从争论郭嘉到底厉不厉害的讨论竟然开始说起郭嘉只是个马屁精了。好比争论某人人品高不高时,说那人喜欢意淫,好幼齿,还有断袖的癖好,或者开始子乌虚有的说他是个强奸犯。还在心理强奸了某某,使某某蒙受不白之冤,真是搞笑啊

2006-1-6 00:23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19:26:31发表
如果你对史册记载有非议,那应该另立一个话题吧。
我这里依据的是三国志,你觉得这都不足以作参考,那就请拿出你的依据来。

兵贵神速这个成语典故和后人用来作为兵事范例,不是我编造的,你可以查资料作考证。 [/quote]
“十胜十败”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而且周泽雄那篇文分析说不是郭嘉说的,荀君的四胜四败更一针见血,而十胜十败似乎有违郭嘉的风格。

2006-1-6 00:26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22:46:06发表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22:32:38发表
呵呵,真是说不通啊。。。

你所摘用的都是说他们依照奇袭之术,来怎么实施打仗而已。


田畴等将帅率兵突击,赢得不就在奇袭嘛。


哎.........................跟你说不通了.......多说也无益...........郭嘉计谋是好是坏世人自有公论.......... [/quote]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於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馀里,虏乃觉。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

郭嘉在易提出他的轻兵兼道以后 从易至无终 曹军还是没有丝毫进展 战役的转折点是田畴来了之后 这是各种记载可以证实的 就算有十个郭嘉也顶不了田畴在此战中的作用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田畴的作用不是突击 而是“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 奇袭是田畴策划并执行的 [/quote]
郭嘉是最早给出灵感的人,有一定功劳,但未必比的上田畴,张辽等将。

2006-1-6 02:29 倾心奉孝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6-01-06, 0:23:53发表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19:26:31发表
如果你对史册记载有非议,那应该另立一个话题吧。
我这里依据的是三国志,你觉得这都不足以作参考,那就请拿出你的依据来。

兵贵神速这个成语典故和后人用来作为兵事范例,不是我编造的,你可以查资料作考证。 [/quote]
“十胜十败”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而且周泽雄那篇文分析说不是郭嘉说的,荀君的四胜四败更一针见血,而十胜十败似乎有违郭嘉的风格。 [/quote]
周泽雄那些不过个人的见解。不足以作为论据以次推翻史书的记载。

三国志大体我看的是网上: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_014.htm

其中有粉红色字补充,这里面有具体记载郭嘉十胜十败。即便有人认为这些话不"应该"出自郭嘉之口,那也不过是靠后人的"判断"而已。相对于此,史书记载更可信。


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2006-1-6 02:36 天水英才姜维
哦,你看的是裴注,也就是杂史的补充。

2006-1-6 08:51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5, 19:33:10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9:24:39发表
哈哈 就征乌丸还教科书?郭嘉的计策导致的后果是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color=red]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color]。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

另外征乌丸的最大功臣一是田畴 二是张辽 三是曹纯公孙康 郭嘉排也排不上号 孙子兵法中早有“兵贵胜 不贵久”的说法 可笑你还拿个兵贵神速来说事 哈哈

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

可笑之极 曹军无水的情况是在回军的途中 而不是去的时候 你连这都搞不清楚 还出来吹你的什么郭嘉 哈哈 [/quote]
兵贵神速这一成语典故的由来你自己去查资料吧,不需要我多言。

平定乌丸如果最大功臣不是郭嘉,曹操就不会在上表中说"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这种话。
把功勋封给郭嘉,最有权威的人士曹操,而论不到你来说三道四。 [/quote]
上这表的时候似乎郭嘉已经死了吧,哪天阁下挂了别人也会只拣好听的说的。不死也差不多了。
另外,阁下把文字写完整了,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color=red]COLOR=red]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color]“和郭嘉有什么干系。

2006-1-6 08:58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攻强守弱[/i]于2006-01-05, 23:26:54发表
真是扯谈。郭嘉的智慧竟然被拍马屁给代替了。
貌似中庸,不偏不倚。其实还是看出楼主的不客观之处的,引用文章断章取义。
为了显示自己的客观,还搞出一套马屁原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高,你硬是说他炒菜不错,然后安慰一下说行行出状元吗?想炒菜炒得好也很不容易啊!
  武功好就是武功好,武功好也取不值得夸耀,炒菜做的出神入化一样令人钦佩,但是请不要混为一谈。 [/quote]
帖子没有看完就不要发言!我是针对某些人执着的认为郭嘉就是天才,不容得半分反对已经来的。别人一旦有点意见就成了犯罪。这样的人的态度又端正了?难道把你喜欢的什么人都放上神坛就是历史吗?他有的功就吹成不世大功,也不看他到底做过什么。他有的过就囫囵了之,甚至凭空想象:他肯定也怎么做了,只是史书没有写而已。这样就是认真的态度?
   那些认为地球上有神的人们,历史上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完美的,很多时候流行的不一定是对的。别人有意见,只要有道理,即使你不承认,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不要像市井无赖那样不讲道理的骂街。

2006-1-6 09:00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攻强守弱[/i]于2006-01-05, 23:34:08发表
你可以说郭嘉名不副实,可以说他有大志无大谋,但是请不要给他冠以马屁高手的头衔,人家没这水平,也不屑去做,以郭嘉得不治行检,以郭嘉的不与俗人交,以郭嘉的“其意自若”,阁下竟然得出郭嘉是马屁高手的结论,还真是眼光独到阿! [/quote]
不知道阁下从哪里看到我写过“不治行检,以郭嘉的不与俗人交,以郭嘉的“其意自若”,阁下竟然得出郭嘉是马屁高手的结论”。没有看帖子就乱说话的人是最大的无赖。

2006-1-6 09: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倾心奉孝[/i]于2006-01-06, 2:29:06发表
周泽雄那些不过个人的见解。不足以作为论据以次推翻史书的记载。

三国志大体我看的是网上: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_014.htm

其中有粉红色字补充,这里面有具体记载郭嘉十胜十败。即便有人认为这些话不"应该"出自郭嘉之口,那也不过是靠后人的"判断"而已。相对于此,史书记载更可信。


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quote]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color=red]所谓妇人之仁耳[/color]
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color=red]且袁绍有恩于民夷[/color],而尚兄弟生存。

哈哈 两头草的嘴脸暴露无遗

2006-1-6 12:30 恨地无环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1-04, 13:16:52发表
十胜论乃裴注引《傅子》之语,《傅子》所载郭嘉事与《魏书》多有不合,如曹操命刘备击袁术时,《魏书》载劝阻者程昱也,《傅子》言郭程并谏;征刘备时量袁绍不出者,《魏书》言操也,《傅子》言奉孝也。可见《傅子》多美郭嘉之事,十胜之论,亦有敷衍之嫌,未必果然出自奉孝之口也。 [/quote]
傅子之言多与陈寿不合
未可尽信也

2006-1-8 19:31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i]恨地无环[/i]于2006-01-05, 18:16:09发表
[quote]原帖由[i]luke19821001[/i]于2006-01-05, 15:20:03发表
大哥,说一个人会死也能非常有信心?每天街上横穿马路不看红等的人多了去了,马路上的车和许贡的刺客相比,虽然没有针对性,但是马路可是天天都过呀。这样的人死的有,但是几率也不是非常大吧。总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看红灯,就说他必死于车祸吧。
  你的例子和郭嘉的话不怎么对称。会计干的事是非常精确的事,郭嘉说的话是带有预言性质的。我们不能说一个人预言得不对,就说他无能,但是如果能预言正确了,就能成预言家了。就像我们平时打赌一样,我说我猜某某事会发生,如果没有发生,那大家也就一笑了之了,难道你还能真到处去说,说我能力差,这样的事都猜错? [/quote]
一个“没有针对性”就差去十万八了……郭嘉本来就是专人专论的。
再说了,见多不看红灯的,倒也没见多少不看车的人,不看人的车,
要是哪位仁兄敢在大马路上上不看灯下不看车,还得罪了一群开车的,
衲子也敢说他必死于车轱辘之下。

理财师和会计不同,理财师要给客户进行投资建议,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要规避风险,但每次投资还都是存在不可预测性的。
因此,理财师的每次建议都和谋士的计策一样,是一种带预测性的建议,
其预测的准确度体现了预测者的分析能力。 [/quote]
这样类比也牵强了些,人一天要过N次马路,难道刺客一天有N次机会?人和车相撞肯定是人糟糕,刺客就那么容易杀了孙策?
   至于理财师,没有哪个人敢打包票吧,他们说完了话,都会加上一句,仅做参考吧。他们推算的东西还有一定的数理依据都这样,郭嘉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数据量可是大得用现在最快的计算机恐怕也无法模拟万一的,他就那么准确的知道孙策必死?

2006-1-8 19:44 sukerwl
郭嘉那个根本不算什么 类似的情况史书中不胜枚举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2006-1-24 20:27 虎豹狼
"再看看郭嘉评孙策吧,说孙策性格太随便了,容易被小人中伤,容易被刺杀。这道理确实很正确,但是这样的人就“必”死于小人之手吗?天下这种性格的又身居高位者,那起码是成百上千的,难道都被刺杀了?"

楼主有必要探究一下此话的来源
首先,陈写三国,魏那里多半是根据魏史官写的东西,既然郭是曹操的红人,那么在充满强权和政治斗争的魏难道史官一定要完全说真话吗,再说,谁记得他说过"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的话?史官只听说了郭劝曹操不要担心孙的话,他为了突出郭的谋略,很可能把意思说出来,话一变,我们再看一个肯定句式.

1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众所周知,隆对是在你一句我1句的对话中进行的,可陈为了方便,直接把它们编成一段话,而且这句话语气非常肯定,说得那么简单,丝毫没有考虑曹操强大的实力,这不是诸葛亮为了讨好刘备而说的?

2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这就更肯定的,后事料的明明白白~~~~

2006-1-24 22:44 公冶长
其实赵瓯北早曾言及《三国志》荀彧郭嘉二传附会处
这事与荀郭二人也没多大关系,该指摘的倒是陈寿的笔法

2006-1-29 21:30 斩杀大将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6-01-05, 23:32:13发表
[quote]原帖由[i]攻强守弱[/i]于2006-01-05, 23:26:54发表
真是扯谈。郭嘉的智慧竟然被拍马屁给代替了。
貌似中庸,不偏不倚。其实还是看出楼主的不客观之处的,引用文章断章取义。
为了显示自己的客观,还搞出一套马屁原则。就好比一个人武功高,你硬是说他炒菜不错,然后安慰一下说行行出状元吗?想炒菜炒得好也很不容易啊!
  武功好就是武功好,武功好也取不值得夸耀,炒菜做的出神入化一样令人钦佩,但是请不要混为一谈。 [/quote]
不知郭嘉武功高在哪里啊  哈哈 [/quote]
我都看出来是个比喻..这位大哥不要打岔

    就以当时情况来看,郭嘉亦知那时不灭袁绍,将来不但再无机会,反倒有被灭之危,此时必当一搏,孤注一掷,原意并非楼主所言之"马屁精"也.然论史学之人,当以客观眼光视之,即论和珅之属,亦只能言其"善除异己"及"善为官之道"等,楼主之"马屁精"三字实乃贬义之词,深含主观意想,确为用词不当之过,望改之.

2006-1-30 17:57 thief-zhai
其实我觉得郭嘉受中用,定的计策成功率如此之高。最大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的想法恰恰跟他们老大(就是老曹啦)的想法基本一致,所以呢。。。。。。呵呵。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