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1 18:13
萧云飞
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要是如诸葛亮所说n多关于政治军事有用的谏言,不可能在历史上消失的毫无踪迹,那么如你所说好多建议,大概要归到我讲的故事里面去吧?貌似那位局长也说大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着---
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主要是班子成员敢于直言,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措施订得实,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风气。
2005-12-11 18:2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1, 18:13:34发表
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要是如诸葛亮所说n多关于政治军事有用的谏言,不可能在历史上消失的毫无踪迹,那么如你所说好多建议,大概要归到我讲的故事里面去吧?貌似那位局长也说大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着---
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主要是班子成员敢于直言,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措施订得实,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风气。 [/quote]
诸葛亮没有太多关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例子吧
2005-12-12 11:4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1, 18:13:34发表
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要是如诸葛亮所说n多关于政治军事有用的谏言,不可能在历史上消失的毫无踪迹,那么如你所说好多建议,大概要归到我讲的故事里面去吧?貌似那位局长也说大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着---
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主要是班子成员敢于直言,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措施订得实,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风气。 [/quote]
1 诸葛纳谏与蜀人进言的记载我列举了很多次 你不敢正面回答就别废话
2 就算诸葛是所谓的“独夫” 他能独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的境界 独又何妨 诸葛根本没必要采纳那些不正确的谏言 诸如不用南人的谏言
用“独夫”的执政理念让蜀国达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高度 有何不可? 哈哈
3 再说一次 你的那个劳什子故事只是你的意淫而已 你必须用史料证明“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是不可信的才能证明你的 那个搞笑逻辑
2005-12-12 12:39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2-12, 11:42: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1, 18:13:34发表
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要是如诸葛亮所说n多关于政治军事有用的谏言,不可能在历史上消失的毫无踪迹,那么如你所说好多建议,大概要归到我讲的故事里面去吧?貌似那位局长也说大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来着---
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主要是班子成员敢于直言,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措施订得实,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风气。 [/quote]
1 诸葛纳谏与蜀人进言的记载我列举了很多次 你不敢正面回答就别废话
2 就算诸葛是所谓的“独夫” 他能独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的境界 独又何妨 诸葛根本没必要采纳那些不正确的谏言 诸如不用南人的谏言
用“独夫”的执政理念让蜀国达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高度 有何不可? 哈哈
3 再说一次 你的那个劳什子故事只是你的意淫而已 你必须用史料证明“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是不可信的才能证明你的 那个搞笑逻辑 [/quote]
至于谁在用搞笑逻辑就不清楚了,反正是什么也拿不出来只凭古书上几句吹嘘之词就在意淫,似乎那些皇帝大臣只要不是末代皇帝都带一堆吹嘘之语,不见得个个都是神仙
还是那句话,摆实证出来,拿我驳过的让我再驳一遍,你不觉得无聊,我可不奉陪
更何况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大家都知道,笑话又不是只闹过这一个,也真难为你好意思纠缠不清
2005-12-12 12:42
青蓝
您老人家摆了什么事实出来了?
2005-12-12 13:04
轩辕天之痕
诸葛习惯是独立思维
在躬亘南阳时一个人已观察了天下全局和构思出天下三分之势
这样也就早造成后来当上丞相之后少向别人咨询
这并不是他的过错
2005-12-12 18:30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轩辕天之痕[/i]于2005-12-12, 13:04:47发表
诸葛习惯是独立思维
在躬亘南阳时一个人已观察了天下全局和构思出天下三分之势
这样也就早造成后来当上丞相之后少向别人咨询
这并不是他的过错 [/quote]
这怎么不是他的错?独立思维?你是谁呀,孔子吗?一个人智慧有限的,呵呵,正如你所说的隆中对,还是失败了?那是他至少五年的杰作,还不是有致命的漏洞,有什么可说的?
2005-12-12 20:54
青蓝
陆大都督成就了什么? 用你的算法, 全三国就一个司马懿成了, 曹操不也失败了.
2005-12-12 20:55
青蓝
隆中对的漏洞致命不致命, 这也不是由你说的, 你只需要说出他是因为什么而失败, 再证明没了这个直接导致失败的因素还会失败, 那才能导出其致命因素.
诸葛亮独立思维又怎么了? 没什么, 就是到了1800年后的水利设施上还是用着诸葛亮的数据诸葛亮的方法罢了, 又怎么了?
2005-12-12 21:1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12-12, 20:54:06发表
陆大都督成就了什么? 用你的算法, 全三国就一个司马懿成了, 曹操不也失败了. [/quote]
我没说陆逊成就,最多来个火烧联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你怎么来一句照我的意思?你的理解能力在下佩服至级,什么都能理解错了,在下佩服啊
2005-12-12 21:34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2, 12:39:43发表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1, 16:01:04 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12-11, 15:43:05发表
魏吴皆记第一次北伐蜀的兵力只是数万, 而某人引的袁子里直接说兵力只达5万之类的. 10万大军不是吹牛? 3万被干掉更是吹牛中的吹牛了. [/quote]
晕,青蓝太守果然出言不凡,上来就一个魏吴都记载数万,恐怕青蓝太守看的是青蓝版三国志,和我们看的不一样,要不我们怎么就没有见过记载在哪里? [/quote]
青蓝太守果然惯会太极神功,一看风头不对,立刻使用乾坤挪移大法
拜托转移话题之前,先回了上帖,纵使是青蓝版三国志,也造出两段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此外,拾人牙慧,你羞不羞啊 [/quote]
伟大的青蓝太守,你不能总耍太极神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觉得先一件一件说清楚比较好,不然这个我可是要揪着不放的.......
过去讲不为己甚,但是青蓝太守的本领过于高超,讨论问题时习惯于漫天过海,我们小家小户的吃不消呀
2005-12-13 08:54
sukerwl
靡——浪费 奢侈 华丽之意
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
靡衣女俞食
你要驳樊建的话就必须用三国志来驳 凭你遍的那个垃圾笑话来意淫是没用的 哈哈 诸葛纳谏与别人给诸葛谏言的记载我都已经列了 你不服就拿史料说话 你开始鼓吹的“除了一个不知死活的魏延,就没有什么人向他提过建议”已经被证明是句屁话了 之前也教过你了诸葛根本不用采纳某些人的那些谏言 诸如不用南人之类
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袁子曰:[color=red]小国贤才少[/color],故欲其尊严也。
贤才少所以不如曹操纳谏多 评论一政治家当然要看其政绩 诸葛另蜀国“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同僚赞其“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治蜀之得民心使道路野祀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再看曹丞相之流 荀彧谏魏王事而杀荀彧 败赤壁、杀皇后 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 哈哈 真不独啊
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color=red]或以谏亮[/color],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襄阳记曰:杨颙字子昭,杨仪宗人也。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color=red]颙直入谏曰[/color]:“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后为东曹属典选举。颙死,亮垂泣三日。
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color=red]邈谏以[/color]“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color=red]亮纳其策[/color],赦孟获以服南方。
2005-12-13 09:02
青蓝
正如你所说的隆中对,还是失败了?
你怎么来一句照我的意思?你的理解能力在下佩服至级,什么都能理解错了,在下佩服啊
----借问句,除去您的感叹,我理解错什么了?鲁肃的策略成功了?曹操平天下之策略又成功了?周瑜,二荀哪个的策略能达成最终一统的目的了?莫非理解错你只针对隆中对?不谈他人?
您的理解力也实在惊人,连你自己说过的话也解释不了了。
2005-12-13 18:1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12-13, 9:02:51发表
正如你所说的隆中对,还是失败了?
你怎么来一句照我的意思?你的理解能力在下佩服至级,什么都能理解错了,在下佩服啊
----借问句,除去您的感叹,我理解错什么了?鲁肃的策略成功了?曹操平天下之策略又成功了?周瑜,二荀哪个的策略能达成最终一统的目的了?莫非理解错你只针对隆中对?不谈他人?
您的理解力也实在惊人,连你自己说过的话也解释不了了。 [/quote]
你真厉害,他们失败是因为一时之失,策略整体上没有什么大碍,鲁肃死什么的都是天命,而隆中对呢?根本就没把吴国的利益考虑进去,片面的以为吴不会争夺荆州,争夺了,你总想个法子避免啊,没有,态度太严厉,结果来个鱼死网破,鱼没死,刘备却死了,为什么?
莫非理解错你只针对隆中对?不谈他人?
对,我是不愿针对别人,向你这种只在文章表面上做文章,浅尝辙止的人,我好象没有必要再说下去了
2005-12-14 08:30
格奥尔吉
怎么说呢?当然有人给他提供建议只是诸葛亮个人能力太强,别人给他的建议自己都能想到。。。。。。。
2005-12-14 09:48
青蓝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3, 18:15:04发表
你真厉害,他们失败是因为一时之失,策略整体上没有什么大碍,鲁肃死什么的都是天命,而隆中对呢?根本就没把吴国的利益考虑进去,片面的以为吴不会争夺荆州,争夺了,你总想个法子避免啊,没有,态度太严厉,结果来个鱼死网破,鱼没死,刘备却死了,为什么?
莫非理解错你只针对隆中对?不谈他人?
对,我是不愿针对别人,向你这种只在文章表面上做文章,浅尝辙止的人,我好象没有必要再说下去了 [/quote]
因为一时之失?南下赤壁,西争汉中,曹操的两大重要失误成了“一时”。
鲁肃更是终死未能达到塌上之策,吕蒙梦想西据白帝,北占襄阳以取天下,孙权期待据全境而保吴,莫非都只是一时失败?
隆中对的策略没顾及吴国的利益?又来一套乱话了,你给荆州吴国就满足了吴国利益了?孙吴连汉中太守都任命了,你是不是说,要把整个蜀国都扔进东吴里面去才叫顾及了盟国利益?
and,本来在荆州四战之地的利益发生冲突摩擦就很正常,就是诸葛亮仍在荆州时,荆吴交接之地也一样有重兵屯据,你把结盟孙权理解成“不发生冲突”本来就是自己一厢情愿。还说我只做表面文章?
关键只在于在后方守地出了背叛者。刘备为什么会死?刘备都多少岁了,莫非刘备还能长生不老?
有麽傅这二人,就是再完美的策略也得被破。莫非还是隆中对造就了二人投降的?
2005-12-14 09:51
青蓝
片面的以为吴不会争夺荆州,争夺了,你总想个法子避免啊,没有,态度太严厉,结果来个鱼死网破
----我再深入探讨一下,片面以为吴不会争夺荆州,态度太严厉是打哪飞出来的?刘备把帐下第一大将关羽留在荆州莫非是以为孙权不会来夺?关羽布下锋火台,刘备再命其同乡和小舅子为其后镇莫非是以为东吴永结盟好??
对你确实没什么必要去说啥了。
2005-12-14 19:25
陆逊{伯言}
我根本无须回答你的问题,根本没必要,扣字眼吗?
2005-12-14 21:02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二楼[/i]于2005-12-14, 8:30:23发表
怎么说呢?当然有人给他提供建议只是诸葛亮个人能力太强,别人给他的建议自己都能想到。。。。。。。 [/quote]
这话说得太绝对,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之事
2005-12-14 21:22
青蓝
呵呵, 是没必要答, 我很同意这句话呢~
不认真研究你说的内容, 你说浅尝, 认真询问你描述的情况, 你说扣字眼, 那该怎么跟你说呢?
确实没必要答.
2005-12-14 21:42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4, 21:02:58发表
这话说得太绝对,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尽知天下之事 [/quote]
一人之力有限,曹操前期不是也靠他的智囊团吗?
2005-12-14 21:44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4, 21:42:03发表
一人之力有限,曹操前期不是也靠他的智囊团吗? [/quote]
所以说即使诸葛亮再聪明也需要人来辅佐他
2005-12-15 19:07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4, 21:44:49发表
所以说即使诸葛亮再聪明也需要人来辅佐他 [/quote]
诸葛亮好象对兼听则明理解的不深,不过,他好象很兼听了吧
2005-12-15 20:22
迎菱
很多人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 但是诸葛亮的中央集权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
2005-12-15 20:26
陆逊{伯言}
除了那些所谓不平的人,谁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了?百姓喜欢他不就得了
2005-12-15 20:38
迎菱
怀才之人才不得尽用, 这是比死还要难受的.
而且诸葛亮很有钱. 有几亩桑田.
2005-12-15 20:42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5-12-15, 20:38:32发表
怀才之人才不得尽用, 这是比死还要难受的.
而且诸葛亮很有钱. 有几亩桑田. [/quote]
那你说谁有才?再说了刘备给诸葛亮的财产值几千万人民币呢,却只剩下几亩田地,何也?
2005-12-15 21:16
迎菱
活在阴影之下自然不为后人所知, 看周瑜, 大胆采用吕蒙黄盖意见, 既打胜仗,自己活的轻松, 又有情趣.
刘备对诸葛亮够好了, 起码给了他自我满足感. 瞧孙权就知道了.
还有啊, 虽然后人那样膜拜诸葛亮, 但是有几个人膜拜蜀国? 诸葛亮再出色, 蜀国也是弱小啊.
2005-12-15 21:20
陆逊{伯言}
不知你记得一句话:弱国无外交。诸葛亮怎么胸襟那么广阔?
2005-12-15 21:42
一马当先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5-12-15, 20:38:32发表
怀才之人才不得尽用, 这是比死还要难受的.
而且诸葛亮很有钱. 有几亩桑田. [/quote]
史称诸葛亮“死无余帛”,这说明诸葛亮够清廉了
2005-12-15 21:45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一马当先[/i]于2005-12-15, 21:42:26发表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5-12-15, 20:38:32发表
怀才之人才不得尽用, 这是比死还要难受的.
而且诸葛亮很有钱. 有几亩桑田. [/quote]
史称诸葛亮“死无余帛”,这说明诸葛亮够清廉了 [/quote]
他何止清廉?几千万人民币{换算过来}都用在人们身上了
2005-12-16 00:01
天水英才姜维
你看的是武侯春秋里的描述吧,诸葛亮确实太“无产阶级”了。
2005-12-16 08:49
青蓝
[quote]原帖由[i]迎菱[/i]于2005-12-15, 21:16:43发表
活在阴影之下自然不为后人所知, 看周瑜, 大胆采用吕蒙黄盖意见, 既打胜仗,自己活的轻松, 又有情趣.
刘备对诸葛亮够好了, 起码给了他自我满足感. 瞧孙权就知道了.
还有啊, 虽然后人那样膜拜诸葛亮, 但是有几个人膜拜蜀国? 诸葛亮再出色, 蜀国也是弱小啊. [/quote]
诸葛亮打南蛮的时候也很轻松,愉快。并放手兵分数路出击。不要光考虑个魏延。
2005-12-16 10:35
天水英才姜维
诸葛亮打南蛮占了很大的兵力优势,所以才多路分兵,不过并非一帆风顺,士兵似乎也有水土不服的症状。主要是政策用对了,对付蛮族就要让他们既心服又胆怯,可见诸葛亮的政治十分厉害,征南蛮军事方面体现的不多。
2005-12-16 18:48
陆逊{伯言}
[quote]原帖由[i]天水英才姜维[/i]于2005-12-16, 10:35:24发表
诸葛亮打南蛮占了很大的兵力优势,所以才多路分兵,不过并非一帆风顺,士兵似乎也有水土不服的症状。主要是政策用对了,对付蛮族就要让他们既心服又胆怯,可见诸葛亮的政治十分厉害,征南蛮军事方面体现的不多。 [/quote]
不用争论了
官位: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不过打仗好象跟陆逊一样稳中求胜,对于资源匮乏的蜀汉还是有道理的
2005-12-19 17:31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12-13, 8:54:17发表
靡——浪费 奢侈 华丽之意
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
靡衣女俞食
你要驳樊建的话就必须用三国志来驳 凭你遍的那个垃圾笑话来意淫是没用的 哈哈 诸葛纳谏与别人给诸葛谏言的记载我都已经列了 你不服就拿史料说话 你开始鼓吹的“除了一个不知死活的魏延,就没有什么人向他提过建议”已经被证明是句屁话了 之前也教过你了诸葛根本不用采纳某些人的那些谏言 诸如不用南人之类
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袁子曰:[color=red]小国贤才少[/color],故欲其尊严也。
贤才少所以不如曹操纳谏多 评论一政治家当然要看其政绩 诸葛另蜀国“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同僚赞其“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治蜀之得民心使道路野祀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再看曹丞相之流 荀彧谏魏王事而杀荀彧 败赤壁、杀皇后 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 哈哈 真不独啊
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color=red]或以谏亮[/color],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襄阳记曰:杨颙字子昭,杨仪宗人也。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color=red]颙直入谏曰[/color]:“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后为东曹属典选举。颙死,亮垂泣三日。
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亮将杀之,[color=red]邈谏以[/color]“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失亮意,还蜀。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color=red]亮纳其策[/color],赦孟获以服南方。 [/quote]
让你去查字典,你又没有去.....
总喜欢拿现在的意思来解释古字,真是....
再说一遍,在这里是无的意思: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当然,你坚持认为是浪费 奢侈 华丽之意 ,灾异靡书表示蜀国的灾祸都写的很漂亮,很华丽,这是你的权利,我无话可说
另外,再劝你挣大眼睛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把你挖苦心思搜的那点可怜的东东列出来,我不喜欢重复回话,浪费空间又浪费看帖朋友们的时间,还是那句话,你想贴多少遍是你自己的权利,在下先走为上了
2005-12-19 19:38
QxHxC
[quote]原帖由[i]陆逊{伯言}[/i]于2005-12-10, 18:35:15发表
你说的是杨洪吧,对,杨洪有什么特大贡献吗?治理国家?运筹帷幄?还是出使?哪里厉害?就因为向诸葛亮进言吗?可刘备一回来怎么就给撤了呢{间接的,不让他当蜀郡太守了}?并且怎么就这么几个人?任人唯亲吗? [/quote]
呵呵,你真的看到你所引用的那段红字了吗?“今人”不知道,时人也不知道吗,杨洪的功绩?没有功绩时人会有这种想法吗?
2005-12-20 08:4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19, 17:31:21发表
让你去查字典,你又没有去.....
总喜欢拿现在的意思来解释古字,真是....
再说一遍,在这里是无的意思: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当然,你坚持认为是浪费 奢侈 华丽之意 ,灾异靡书表示蜀国的灾祸都写的很漂亮,很华丽,这是你的权利,我无话可说
另外,再劝你挣大眼睛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把你挖苦心思搜的那点可怜的东东列出来,我不喜欢重复回话,浪费空间又浪费看帖朋友们的时间,还是那句话,你想贴多少遍是你自己的权利,在下先走为上了 [/quote]
既然你一开始不知道这些资料我就给你列出来 你就必须用史料来反驳 他们不说是他们的事 我现在让你正面回答我的资料 你又垭口无言 你现在无话可说就走吧 没人留你 哈哈
2005-12-20 19:02
萧云飞
不清楚是看不懂还是别有居心
[color=red]再劝你挣大眼睛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把你挖苦心思搜的那点可怜的东东列出来,不见得我非要一个人问一遍就回一遍[/color]
如果你这样耍赖下去,我想我只能翻来覆去的帖上面这句话了
真是搞笑之人啊,现在不坚持你对"靡"的伟大解释了?
2005-12-26 10:3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萧云飞[/i]于2005-12-20, 19:02:59发表
不清楚是看不懂还是别有居心
[color=red]再劝你挣大眼睛看看,前面有没有人把你挖苦心思搜的那点可怜的东东列出来,不见得我非要一个人问一遍就回一遍[/color]
如果你这样耍赖下去,我想我只能翻来覆去的帖上面这句话了
真是搞笑之人啊,现在不坚持你对"靡"的伟大解释了? [/quote]
我那点可怜的东东你还没能进行有效的反驳 哈哈 别人不用我的资料是别人的事 你既然不承认我的资料 就要拿史料来正面回答
靡——浪费 奢侈 华丽之意
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 《论积贮疏》
靡衣女俞食 《汉书 韩信传》
靡靡之音 《史记》
2005-12-27 20:28
3700110
萧兄不用和这种胡搅蛮缠的人计较,是个人都知道这里不能作为奢侈 华丽解释,当然对青蓝这种大神级人物除外
更何况明显蜀书中无论后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间里面一条天灾也没有记载,大家都知道多少刘备父子在益州也执政几十年,就算治理得再好也不见得就把天灾治没有了,所以陈寿才会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记载
对比一下刘二牧传就很清楚,就别提魏国的记载了
不过个人看法,当一个人以错为美,以肉麻当有趣的时候,别人是辩不过他们的
2005-12-27 21:27
青蓝
是极,最后一句说的极是味道.
当一个人以错为美,以肉麻当有趣的时候,别人是辩不过他们的
2005-12-27 22:20
lvbu
[quote]原帖由[i]99875Y[/i]于2005-11-29, 10:23:53发表
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quote]
漏了两句吧?
[color=red]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color],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
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
兵何疑?”
2006-7-31 19:00
wy928
回复 #1 萧云飞 的帖子
诸葛在前面打仗,后方成都的建设是不是叫些垃圾去管理??:qoo+,说诸葛是独夫??:qDD+:qDD+,只是你对他的看法,也不必贬的这样吧
2006-8-1 09:08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wy928[/i] 于 2006-7-31 19:00 发表
诸葛在前面打仗,后方成都的建设是不是叫些垃圾去管理??:qoo+,说诸葛是独夫??:qDD+:qDD+,只是你对他的看法,也不必贬的这样吧 [/quote]
阁下顶老帖顶的很舒服吗?
2006-8-5 13:23
wy928
[quote]原帖由 [i]sukerwl[/i] 于 2005-12-9 21:17 发表
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color=red]闻恶必改,而不矜过[/color],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你不识字么?
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 ... [/quote]
顶!!有些人不是不识字,只是会忽略对自己不利的字,应该算是比独夫更不如
2006-8-6 10:22
zmgo
诸葛管的事情确实不少,但用人也还比较恰当,杨仪魏延也算各尽其才,说成独夫太过了吧。
2006-8-6 16:02
asuray
[quote]原帖由 [i]zmgo[/i] 于 2006-8-6 10:22 发表
诸葛管的事情确实不少,但用人也还比较恰当,杨仪魏延也算各尽其才,说成独夫太过了吧。 [/quote]
诸葛亮爱才,可惜爱的是听话的才。魏延不能算是诸葛亮的功劳,他是刘备破格任用的。
2006-8-6 22:34
sleepuk
诸葛亮肯定没学过经济学和管理学,尤其人力资源
2006-8-8 18:26
圆桌博弈家
蜀国是小国,诸葛亮不独裁点政令难以畅通贯彻。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