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2 15:59
菜刀
[原创]菜刀乱侃之小人物的魅力
银幕上的小人物,其实是我最关心的对象。不管我再怎么神往动作片中的好汉,黑帮片中狠毒的算无遗策的老头子,我最终还是得回到现实中来,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这时,描写小人物的影片就像神枪手般准确的找到了我,并极其直接,极其霸道,极其赤裸裸的占有了我。
心目中的第一小人物,非达斯汀霍夫曼莫属。德尼罗和帕西诺看起来都太不凡了,只要片中有一丁点张扬角色(哪怕是个小角色)的情节,这两人马上就会显出卓卓不群的特质,真是洗也洗不掉。对于霍夫曼来说,洗也洗不掉的,是他的小人物本色。
从年轻时开始,霍夫曼就不是个英俊的演员。咳咳,这回大家都知道我要说《毕业生》了。在《毕业生》里,霍夫曼的形体演技并未到90年代那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最打动人的部位,是他迷惘的双眼。这双眼睛,从开头“sound of silence"的旋律响起时,就伴随着我们的视线,一直到最后,直到他抢回伊莱恩,这迷惘还是没有消逝。大学生其实都会迷惘,只不过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往往在大一大二时迷惘,临到毕业时就把迷惘抛在脑后,专心找工作去了。老外往往转不过脑筋来,他们总把这种精神上的追问看得很重,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黑客帝国》这种充满反思和退行(咔咔,用了个心理学的术语)意识的电影作品了。好多人在看了《黑》之后,对里面的那句"free your mind"纷纷表示:“这不就是唯心主义吗?”真的那么简单吗?
扯回《毕业生》来。看完第一遍时,我认为主角本(ben)是幸福的:他一直在追索他的事业和爱情,现在他找到了其中一个,这还不算幸福吗?但我后来又看了两遍,越看越怀疑:他真的找到了他的所爱吗?年轻人往往是冲动的,容易把心中的对象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越是感到迷惘,越是无所适从时,就越容易随便的认一个人当对象。结尾本那依然迷惘的双眼,依然抹不去的阴云,似乎都在告诉我:别高兴的太早。
79年的《克莱默夫妇》直到今天为止,仍是一部可以轻易击败大多数国产小人物剧的优秀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把握到了小人物的真实表现,那就是:笑。小人物总是背负着过多的负担,过多的责任,但他们不能哭,因为如果他们一哭,就很有可能把自己哭死(很多时候,这世界上的是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哭死)。他们只有选择笑,用笑来面对这残酷的无法把握的世界。这不是什么坚强,不是什么反抗,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是逃避。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消极呢?
于是,当我读莫扎特的传记时(莫扎特晚年极其穷困,在经济上可算个小人物),我看到这样一个情节:莫扎特求一个人借他200杜卡特(货币名),但那人只汇给他十几个(可能相当于几百人民币) ,莫扎特大惊,继而大喜:“他只给我这点钱,这说明我不用还了,先生们,让我们用这些钱去大吃一顿!”这是个极其典型的小人物由悲变喜的例子。
于是,当我在看《憨豆先生》系列剧时,每次当我笑完,就陷入极度的失落和悲哀中;笑的愈厉害,随后的悲哀也就愈猛烈。憨豆是几乎从不面露哀色的,因此他的有一次悲哀深深的打动了我,那是在他的小汽车被轧扁,他几乎哭了出来时。我看到这里时,也几乎哭了出来。但马上,憨豆看到了他的车有些部件还没坏,马上又兴高采烈的跑了过去,看到这里时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一下子把电视关了。
以上两次被打动,都是在看过了《克莱默夫妇》后。电影中以笑代哭,以笑代怒,以笑代一切的地方数不胜数,比如泰德(男主角,霍夫曼饰)忍着妻子离去的怒火第一次亲自下厨时,脸上堆满了笑,还和儿子开玩笑,但他自己糟糕的厨艺马上就让他大发雷霆,原形毕露。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举一个最打动我的,那是在泰德和儿子最后一次去游乐园玩时(他输了官司因而必须要把儿子给前妻),他告诉儿子将会和他分开,儿子哭了,但泰德却笑起来安慰儿子。这是多么残忍的笑!因为这不是对别人残忍,而是对自己残忍。泰德的脸上充满笑意,看起来极其真挚,但他的眼睛骗不了人,他的眼神告诉我们他的悲伤(眼神流露出的只是一小部分,真实的悲伤有多少,由我们去想象)。看到这里时我感到浑身发冷颤抖,眼睛里不可遏制的出现泪意。
92年的《英雄》水平决不逊于《克莱默夫妇》,可惜成就没赶上后者。影片主人公波尼(霍夫曼饰)本是个善良的小人物,但为了生存他必须把自己变成利欲熏心,到处扯谎的扒手。他是一个充满失败感的人,连他汽车上的雨刷坏了偏赶上下雨他都要抱怨道:“鬼老天知道我的雨刷坏了,所以才他妈的下的雨!”他还要在和前妻住在一起的儿子面前保持高大的父亲形象,这成了他唯一的闪光点。他救出了一架失事飞机上的大多数人,原因不过是一个小孩求他去救困在飞机的父亲,而那个小孩求恳的眼光让他想起自己的儿子。他总认为“只有傻瓜才去当英雄”,总认为只有钱才是有用的。他不认为自己救了很多人成为了英雄,他却在为自己没能救出那个小孩的父亲而骂自己无能。他的英雄身份被别人冒充了,片尾,知道内情的女记者私下问他:“是不是你救了我?”(女记者也是失事飞机乘客之一)波尼回复了他惯用的小人面目:“小姐,只有傻瓜才会在那种情况下做那样的蠢事。你认为我是那样的傻瓜吗?”于是女记者一下就明白了:英雄就是波尼。
我在西单图书大厦花了一上午把由这部电影改编的小说看完,看的时候我有很多次想把这本书从三层楼上扔下去,然后跟着一起跳下去。因为我认为它写的太真实了,真实到残酷的地步,真实到让我不忍足读。
再来看国内的小人物剧,高下立判。国内剧为了表现小人物的悲哀,往往采用最烂俗不堪的方式,就是让小人物向观众诉苦。 这让我实在觉得恶心,甚至愤怒:你丫要真是这样,你会成天把自己这点破事挂在嘴边吗?你丫怎么就那么爱哭啊?你丫怎么就不哭死啊?!
霍夫曼近年来多演一些非凡人物,比如《恐怖地带》,《球体》等。这些片里霍夫曼演的当然也不差,但缺乏震撼力,缺乏独一无二的感觉。但在《毕业生》,《克莱默夫妇》,《英雄》这三部片子里,我认为他的表演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
p.s.:哈,本来想写影评的,但不知不觉写成了观后感,可能是因为我看电影时个人感情比较丰富吧。
[[i] 本帖最后由 眼儿媚 于 2008-5-27 21:01 编辑 [/i]]
2003-9-3 20:11
扶苏
菜刀兄好文
偶也喜欢霍夫曼演的小人物,最近还重温了一遍《毕业生》
2003-9-4 15:20
半夜中暑
[quote]原帖由[i]菜刀[/i]于2003-09-02, 07:59:18发表
再来看国内的小人物剧,高下立判。国内剧为了表现小人物的悲哀,往往采用最烂俗不堪的方式,就是让小人物向观众诉苦。 这让我实在觉得恶心,甚至愤怒:你丫要真是这样,你会成天把自己这点破事挂在嘴边吗?你丫怎么就那么爱哭啊?你丫怎么就不哭死啊?!
[/quote]
电影看得极少
关于小人物,最近也只看过《卡拉是条狗》的影评,很喜欢,想看看的,不知道是不是像你说的
2003-9-4 15:25
庞桶
刘恒的《黑的雪》曾经被拍成电影,我没头没脑的看过一点(到现在也不知片名是啥 )。
虽说是姜文主演的,觉得还是没有小说有味道,小说看到最后,心情郁闷至极,真的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小人物的悲哀,真是让人唏嘘。
2003-9-4 16:18
菜刀
我说的是国产电视剧,电影的水平当然要高一些啦!
《卡拉》很不错的,尤其是葛优在厕所里一边幻想他老婆在面前一边骂的镜头,让我想起很多熟悉的场面:德尼罗在《出租汽车司机》中对镜子说:“you talking to me?" 夏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着桌子上的小镜子说:“我爱跟这儿呆着,你丫管的着吗?“话语颇有气势,但镜头集中在小镜子里那看不见整个脸的的夏雨上,导演相当聪明。
当初看完《卡拉》的时候,就想写一篇《葛优接近达斯汀霍夫曼》,可惜一直犯懒。 中暑让我重新想起了这件事,可见你我心有戚戚哉!
不过在下一向不擅写影评,一向难以抛开个人感情而全神贯注于导演的思路,所以水平一直一般啦。所以卡拉的影评不写也罢。
p.s:桶兄,电影叫《本命年》(因为没有拍到雪景,所以改名),你居然不知道!
姜文的代表作之一。
2007-10-31 00:57
菊未央
在一个人半夜对电脑看憨豆时,的确是笑不出来.
扔书的感觉我倒是也有过一次,看昆德拉的玩笑时,当丽莎坦白她年轻时被轮奸时,我简直没办法翻过那一页.
2007-10-31 22:12
菜刀
呵呵,谢谢楼上兄弟顶起我的老贴
扔书这个行为,是因为觉得作者写得太狠,换句话说是作为读者的自己不够狠,嘿嘿~~~
艺术需要狠,需要残忍,这一点阻挡了大多数人成为艺术家,他们对自己都不够狠……
你所举的昆德拉的例子很合适,昆氏以狠和犀利称名于世
[[i] 本帖最后由 菜刀 于 2007-10-31 22:14 编辑 [/i]]
2007-10-31 22:17
墨叶
"于是,当我在看《憨豆先生》系列剧时,每次当我笑完,就陷入极度的失落和悲哀中;笑的愈厉害,随后的悲哀也就愈猛烈。憨豆是几乎从不面露哀色的,因此他的有一次悲哀深深的打动了我,那是在他的小汽车被轧扁,他几乎哭了出来时。我看到这里时,也几乎哭了出来。但马上,憨豆看到了他的车有些部件还没坏,马上又兴高采烈的跑了过去,看到这里时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一下子把电视关了。
再来看国内的小人物剧,高下立判。国内剧为了表现小人物的悲哀,往往采用最烂俗不堪的方式,就是让小人物向观众诉苦。 这让我实在觉得恶心,甚至愤怒:你丫要真是这样,你会成天把自己这点破事挂在嘴边吗?你丫怎么就那么爱哭啊?你丫怎么就不哭死啊?!"
这两段尤其同意.好文.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