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奇袭阴平、蜀国不投降


2005-9-11 17:39 林家业
当时“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姜维》钟会当时正有缺粮,战线拉太长,补给不足。(时间不清楚在邓艾奇袭前还是后,估计后)

胜利取决于邓艾奇袭阴平。

对照一下邓艾和魏廷的奇袭。

《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传》

出奇制胜确实是好,但是邓艾好似只是看到胜利看不到失败。(魏廷还想到诸葛亮会师,然而邓艾虽然想也不用想钟会攻不攻破剑阁)邓艾后方钟会因缺粮退兵邓艾也就真是困兽犹斗必死无疑。

邓艾胜利的条件就是速战速决,失败条件钟会退兵。(时间才取决一切)

先PS诸葛瞻虽然出战,坚守也不会那么快给邓艾这个困笼猛兽一举打败。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

对于诸葛瞻大败,对于蜀国也是一种危机。或者蜀国内部不知道当时情况吧!邓艾只是独身入蜀,没有援兵。用一种推测,当时蜀国有可能见到邓艾的兵从天而降,以为姜维兵败,从而蜀国以为大军杀到。各臣也想到逃跑,(逃跑也应该正常的事)蜀国上下终于感觉得到危机感。(年年的北伐,国内忘记救生意志。)

说了那么多题外话,也应该说正题。

最关健的主角粉墨登场,谯周。一个数有辩才的人才立刻站起来说投降魏。(品德方面有待考查,出卖蜀国就无可口非,如果学学屈原也不会这样。或者可以这样说长痛不如短痛。时也势也!)

有人劝后主“奔吴”,伺机东山再起,而谯周却反驳道:“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而又有人劝后主“奔南蛮”,谯周又反驳道:“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此人数有辩才不说了~

奔吴奔南蛮其实也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方法,(或者想不到以为姜维兵败已死)上面提到失败条件是钟会退兵,如果钟会真的退兵了。邓艾也腹背受敌,再强的部队也只不过是困在蜀国里的残余部队。

这个推测倒不错,那么投降也是一种错误的决策吧!

2005-9-12 05:22 铁骑兵
这场战事就在于诸葛瞻出不出战 若其坚守不出 等到钟会粮尽退兵 再和姜维来个前后夹击 胜负未可知也!

2005-9-12 07:39 林家业
引用燕兄:我们知道,蜀国在册的兵力不过102000人,大致减去汉中损失2万,强川口损失1万,东线和南边各留5000,再加上姜维这近5万人,诸葛瞻最多也就1万人,此时成都已经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宫禁卫军)。
而诸葛瞻实际上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姜维派出部队回援诸葛瞻,应是最后唯一的机会。
姜维能否回援?我们都知道剑阁天险,守剑阁这种天险完全不用5万人,2万足以。因此,姜维至少可以分兵2万回援诸葛瞻。

然而邓艾手上的兵力只有一万.前后夹击邓艾都是死.死得更快!

同意燕兄分析.但是当时姜维没必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之事.来不及援兵.

为什么拥兵自重.或者多年的北伐他也习惯一个人北伐.所以相信自己多过相信别人.(解释得好牵强哦.)但是邓艾偷渡也太冒险.阴平也是姜维疏忽之责.

2005-9-12 10:25 马岱
在册的兵力是指蜀国投降以后统计的最后兵力,所以不能去减损失的兵力。

2005-9-12 10:28 狂风飞沙
蜀中人士本无站心,如诸葛瞻不出战,是不可能坚守不出的,只能是更早的投降,

2005-9-12 17:42 飞雨落花中
有后主这样只求偏安和个人享受的君主,纵使武候复活,也只能延缓蜀灭亡的时间而已。

2005-9-13 15:11 关内侯
谯周这个人看来早就认定蜀汉必灭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05-9-13 16:15 慕容燕然
谯周早就盼着蜀汉灭亡了。
汉中丢失意味着巴蜀失去屏障,即使这次邓艾的军队覆灭,姜维能让钟会无功而返也改变不了蜀汉必灭的历史潮流。

2005-9-13 16:48 天宫公主
[quote]原帖由[i]林家业[/i]于2005-09-12, 7:39:29发表
然而邓艾手上的兵力只有一万.前后夹击邓艾都是死.死得更快!

同意燕兄分析.但是当时姜维没必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之事.来不及援兵.

为什么拥兵自重.或者多年的北伐他也习惯一个人北伐.所以相信自己多过相信别人.(解释得好牵强哦.)但是邓艾偷渡也太冒险.阴平也是姜维疏忽之责. [/quote]
姜维和诸葛瞻素来不睦,不知道这个是否也是原因之一。

2005-9-14 17:49 林家业
[quote]原帖由[i]天宫公主[/i]于2005-09-13, 16:48:57发表
[quote]原帖由[i]林家业[/i]于2005-09-12, 7:39:29发表
然而邓艾手上的兵力只有一万.前后夹击邓艾都是死.死得更快!

同意燕兄分析.但是当时姜维没必知道邓艾偷渡阴平之事.来不及援兵.

为什么拥兵自重.或者多年的北伐他也习惯一个人北伐.所以相信自己多过相信别人.(解释得好牵强哦.)但是邓艾偷渡也太冒险.阴平也是姜维疏忽之责. [/quote]
姜维和诸葛瞻素来不睦,不知道这个是否也是原因之一。 [/quote]
有太我的政治因素了.诸葛瞻有可能是立在谯周一边的.

当时内部也分两种势力.唯一姜维支持北伐.而有太多的原因姜维要北伐了.简单说吧.如果姜维不北伐.晋国好快取代魏国.在当时政治危机中为了稳固势力司马家也没有立刻取代曹.

2005-9-14 18:03 慕容燕然
诸葛瞻不可能是站在谯周那边,虽然姜维和诸葛瞻不和,但从派系利益上来看诸葛瞻和姜维更近一些。这三个人姜维主战,诸葛瞻主守,谯周主降。

2005-9-14 18:34 林家业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9-14, 18:03:04发表
诸葛瞻不可能是站在谯周那边,虽然姜维和诸葛瞻不和,但从派系利益上来看诸葛瞻和姜维更近一些。这三个人姜维主战,诸葛瞻主守,谯周主降。 [/quote]


那么当时蜀国就真是四分五裂.

2005-9-14 18:38 慕容燕然
可能和平时期是四分五裂。不过大敌当前,主守和主战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2005-9-15 17:00 luke19821001
诸葛瞻的老子五出歧山,原来他是主守的?
姜唯要回来救也是需要时间的,你以为打个电话就行了呀。蜀国灭亡的关键原因就是谯周这家伙,兵一到马上投降,谁能来得急救?

2005-9-15 20:41 实干司马
如果真不想投降,以妖言惑众、动摇军心的罪名把谯周咔嚓掉就OK了

或者群臣激愤蜂拥而上杀掉谯周,像吴国大臣吃掉岑昏一样

。。。可谯周活得好好的

2005-9-15 21:37 林家业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9-15, 20:41:06发表
如果真不想投降,以妖言惑众、动摇军心的罪名把谯周咔嚓掉就OK了

或者群臣激愤蜂拥而上杀掉谯周,像吴国大臣吃掉岑昏一样

。。。可谯周活得好好的 [/quote]
当时兵临城下。大家也吓晕了。

  倒想问问为何之后魏国封谯周大官,难道他不感觉惭愧吗?

对于此人身为诸葛亮和姜维等鄙视他,从魏国或者晋国还是鼓励他。

对于百姓。谯周是好还是坏。应该好的。封建时代还是封建时代。一个朝代又到一个朝代。没分好不好。

但是从蜀亡方面也应该错误的投降。起码还有时间廷长。

2005-9-16 11:17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9-12, 2:25:49发表
在册的兵力是指蜀国投降以后统计的最后兵力,所以不能去减损失的兵力。 [/quote]
不太赞同。
这个登记册,是后主在成都出降前派人送给邓艾的,此时不可能有最后蜀汉剩余多少兵力的记载,因为前方一直在作战。因此,此登记册应是战争开始时蜀汉的记录。

2005-9-17 20:19 书者
[quote]原帖由[i]铁骑兵[/i]于2005-09-12, 5:22:02发表
这场战事就在于诸葛瞻出不出战 若其坚守不出 等到钟会粮尽退兵 再和姜维来个前后夹击 胜负未可知也! [/quote]
对啊,跟我爸说的一样  ,我爸说诸葛亮儿子不会用兵,前面明明有关卡可以守住的他却不守。

2005-9-21 11:32 江南陆逊
奔吴算不算投降啦?难道东吴会分一分土地给刘蝉??又或是以后收复蜀地后,会让他回蜀继续当国君?

2005-9-21 17:09 赵子龙帅
大势所趋!!到孙皓那还真和书上写的一样成了二降之军!!
还是混个乐不思蜀的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奇袭阴平、蜀国不投降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