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从魏灭蜀二三事看邓艾偷渡阴平关


2005-9-2 12:12 老不看三国
从魏灭蜀二三事看邓艾偷渡阴平关


                     1。天府之国,雄关壁垒
       “蜀为西郡,古号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它北有秦岭巴山,东有巫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云贵高原。整个四川盆地被重山峻岭环绕。
        古人说“蜀道难”,主要是说入蜀的交通十分不便,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和北面:
        从东面是从长江三峡溯江而上,经瞿塘关而过。
        从北面是从汉中经栈道南下,汉中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较为便捷,可以过剑门关直达成都,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道南下巴中可趋阆中,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汉中争夺战,张合的进犯阆中,就是过米仓道。这两条路以剑阁为门户。
        剑阁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又叫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关。因其关夹在两山之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代时,后唐军攻孟知祥于益州,因为攻破剑门,所以得以占领益州。后周王景攻后蜀,蜀主敛兵聚粮于剑门,为守御之备,王景不能克。北宋时,王全斌统兵伐后蜀,蜀军扼剑阁以御之,宋军不能进,后来绕道到剑门关后才破此雄关。
        所以对剑门关有人说“一关失,半川没”,是不为过的。
        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被北面到成都,必经棉竹。
        至于本文的主要道路“阴平”,它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1)。
        而一旦到了成都平原上,交通条件还是可以的。
        理论上讲,要想稳守蜀地,必须北据汉中,东守江陵。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汉中对四川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秦岭之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汉中归北方,双方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
        蜀汉早已失去荆州,巫山之险与吴共之,所以只有守住汉中才能稳固蜀汉政权。
        但是,魏国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



                     2。十八万兵入汉川
        蜀汉在诸葛亮和蒋琬、费祎的执政下,还是比较稳定的。姜维屡次“伐”魏,消耗了国力,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蜀后主是个出名的“明君,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从小康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贫困。正如司马昭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在军政上,内宠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导致姜维往沓中,“不复还成都”。这对蜀汉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羁旅讬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司马昭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为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关城之外,那时侯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
        但是姜维不会让司马昭为所欲为的。他巧妙的调动了诸葛绪,让这个战役实施的关键一环调离了阴平桥,跳出了包围圈(2)。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退到了“剑门关”。
        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姜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
        虽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门”汉中,还是让钟会的大军不废吹之力就取下了。要知道当初刘备取汉中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诸葛亮,姜维在此惨淡经营几年,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抵抗也还是应该顽强的,可实际并非如
此。也许司马昭也没想到蜀汉堕落到这样的地步(3)。
        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这样,魏军钟会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     
        其后有个小插曲,西路军邓艾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说要“邀击”姜维,拒绝了这个提案,率军东进与钟会在白水会合。结果可怜的诸葛绪却被钟会陷害了(4),他的部队也归了钟会。



                  
                        3。邓士载偷渡阴平关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5),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6),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7)),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
        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
         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4。 成都后主已亡国,此地姜维尚守城
         
         姜维得知成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10)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
         姜维没有料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料到诸葛瞻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这或许就是“雄关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吧。
         对于姜维南撤的军事动向,我也曾经置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后来明白姜维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1。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钟会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侯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出路。2。当时姜维只知道邓艾进攻成都,并不知道后主会立刻投降,他考虑后主有可能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11)。这样理解就不难解释姜维的战略目的了,那就是“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将来无论后主怎么样选择,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
         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后主会投降。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
         钟会也知道了邓艾奇谋成功,看到姜维撤退,他命令胡烈、田续、庞会追击姜维,自己率主力赶往成都。
         姜维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
         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
         之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邓艾,钟会,姜维这些三国末年的豪杰们离去,倒是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自在快乐。这里就不细说。



                        5。简评

         (1)战役初期,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既定计划,放跑了姜维的主力。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邓艾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酿了。
         同时,沓中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赵云次子赵广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12)。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三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蒋舒投降;3。成都方面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命令汉中部队执行姜维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
        
        (2)而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钟会不从剑门东面绕过剑阁呢?        
         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永安防东吴的罗宪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会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
         
        (3)双方胜败的关键是就是邓艾的偷袭计划。
         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军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
         而实际上此时即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
         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
         我说“运气”主要是指江由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马邈。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江由城放下数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
         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诸葛亮平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
         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钟会主力的牵制和吸引作用。
        
        (4)邓艾偷渡阴平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入蜀作战的影响:        
         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北魏邢峦说:“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 
          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
          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塘攻两川,西川帅孟知祥一面遣军争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塘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
           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终于没能还都,可悲,可叹!
           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
注:
(1)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三国志》邓艾传
(2)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三国志》邓艾传
(3)蒋舒开城出降《三国志》姜维传
(4)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三国志》钟会传
(5)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典略》
(6)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华阳国志》
(7)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8)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三国志》邓艾传
(9)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三国志》谯周传
(10)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三国志》
钟会传
(11)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三国志》姜维传
(12)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兒,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晋书,段灼传》
     [img]http://www.xfol.com/sanguo/lishi/ditu/images/2.jpg[/img]

2005-9-2 12:27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12:22:29发表
没办法,姜维如果特意去阻档邓艾,钟会也能派兵绕道取成都。 [/quote]
不用姜维亲自前往,只要几千蜀军,一员战将就能让邓艾有来无回。
至于钟会,如果不是邓艾,他早打道回府了。

2005-9-2 12:40 卫斯理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2, 12:27:54发表
不用姜维亲自前往,只要几千蜀军,一员战将就能让邓艾有来无回。
至于钟会,如果不是邓艾,他早打道回府了。
钟会如果知道有蜀军去对付邓艾,应该会有另外的行动。

[/quote]
邓艾的情况不好,要回头也很难,邓艾要决死一战,姜维在不,其他人未必能挡。

2005-9-2 12:47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12:40:26发表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2, 12:27:54发表
不用姜维亲自前往,只要几千蜀军,一员战将就能让邓艾有来无回。
至于钟会,如果不是邓艾,他早打道回府了。
钟会如果知道有蜀军去对付邓艾,应该会有另外的行动。

[/quote]
邓艾的情况不好,要回头也很难,邓艾要决死一战,姜维在不,其他人未必能挡。 [/quote]
这个在文中已经分析了,关键是阴平道口和江由的守军。
只要在阴平道口或江由安排一只人马,邓艾的疲师不可能取胜。
石敬塘攻蜀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5-9-2 14:48 檀道济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2, 12:47:40发表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12:40:26发表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2, 12:27:54发表
不用姜维亲自前往,只要几千蜀军,一员战将就能让邓艾有来无回。
至于钟会,如果不是邓艾,他早打道回府了。
钟会如果知道有蜀军去对付邓艾,应该会有另外的行动。

[/quote]
邓艾的情况不好,要回头也很难,邓艾要决死一战,姜维在不,其他人未必能挡。 [/quote]
这个在文中已经分析了,关键是阴平道口和江由的守军。
只要在阴平道口或江由安排一只人马,邓艾的疲师不可能取胜。
石敬塘攻蜀就是最好的证明。 [/quote]
郤正建议姜维沓中屯田避祸,姜维带走了蜀军主力的十分之八,剩余部队连防守汉中都不够,还怎么在江油和阴平部署军队。

2005-9-2 14:54 老不看三国
蜀汉守不住汉中主要是因为准备不足,并不象你想象的那样空虚的连千把人都没有。
廖化,董厥的任何一部,成都的任何一支人马,甚至是地方卫队有千把人把守阴平小道的险要,邓艾是不可能成功的。

2005-9-2 18:36 天宫公主
邓艾灭蜀不是凭运气... 我早就说过, 偷袭成功概率几乎是完全取决于敌军主将的能力. 从马藐到诸葛瞻还有刘禅, 一个真正有本事的都没有... 偷袭成功一点都不奇怪.

2005-9-2 19:15 赵哪个云
楼上的这句有点类似废话了~~
难道正面战就不取决于敌军主将能力了??

2005-9-2 21:29 大雄GG
汉中失守是姜维战略失误,和诸葛瞻犯的错误类似,没有做到利用地形拒敌于家门之外而是指望把敌人引入平地利用决战彻底消灭对方,结果敌人来了自己却不够实力消灭对方,只有跑路或者被敌人消灭的下场了

2005-9-2 21:58 实干司马
其实灭蜀前益州出身的官员已有投降的想法,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江油的守军数量足以抵御邓艾的“疲惫之师”。

2005-9-2 22:27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9-02, 21:58:16发表
其实灭蜀前益州出身的官员已有投降的想法,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江油的守军数量足以抵御邓艾的“疲惫之师”。 [/quote]
是的,原文也基本持这个观点。
所以我说不能全怪马藐。

2005-9-2 22:59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9-02, 21:58:16发表
其实灭蜀前益州出身的官员已有投降的想法,而也没有证据表明江油的守军数量足以抵御邓艾的“疲惫之师”。 [/quote]
可惜更没有证据表明邓艾的“疲惫之师”可以轻易地击败江油守军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邓艾军连日爬山涉水,疲敝不堪,江油守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邓艾军仰攻江油城,没有攻城器械,江油守军深堑高墙,可托城防守;邓艾军路途山高水深,运粮不济,江油守军有城有房,吃饱穿暖;邓艾军孤军深入,孤立无援,江油守军地处内部,援军朝发夕至~~~
如此情况对比,如果马藐不投降的话,不知道司马大人认为双方胜算如何???

2005-9-2 23:12 卫斯理
邓艾可以虚传魏国大军到了,一只军队突然从天而降,谁知道有多少兵力。
邓艾还有智取的能力。

2005-9-3 00:05 饭富昌景
[quote]原帖由[i]天宫公主[/i]于2005-09-02, 18:36:49发表
邓艾灭蜀不是凭运气... 我早就说过, 偷袭成功概率几乎是完全取决于敌军主将的能力. 从马藐到诸葛瞻还有刘禅, 一个真正有本事的都没有... 偷袭成功一点都不奇怪. [/quote]
战争打的是国力,政治,战场才是将领发挥实力的地方,此战术过根本就是属国的内部腐败的总爆发,跟什么将领都没关系.况且打仗都是靠兵取胜,而非将领.

2005-9-3 00:27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23:12:38发表
邓艾可以虚传魏国大军到了,一只军队突然从天而降,谁知道有多少兵力。
邓艾还有智取的能力。 [/quote]

呵呵~~~
不如我帮你补充一下吧:
1. 邓艾陈兵城下,横刀立马,大骂到:马藐小贼,快快献城投降,本将军可免尔一死.马藐怒火攻心,提枪上马,命守城军士打开城门,直取邓艾,只见邓艾往旁边一躲,闪过长枪,挥刀将马藐斩于马下,然后趁机挥兵取了江油.
2. 邓艾将邓忠师篆唤入营中,对二人说,明日攻城,汝二人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次日天明,邓艾率800老弱残兵,到江油城下叫阵,江油守将马藐从城上望下,见邓艾手下只有800兵丁,且老弱不堪一战,马上点齐步骑3000,策马出战.战不一合,邓艾大叫:吾不敌也!拖刀往山中退去,马藐大喜,不疑有诈,挥军掩杀.追至山林茂密处,只听一声锣响,左边邓忠,右边师篆两彪人马杀出,邓艾亦返身杀回.马藐抵挡不住三路人马夹攻,往江油城中退去,魏军趁势掩杀,一举夺了江油城.
3~~~~
啊!!!
办法太多了,俺就不打这么多字了~~

2005-9-3 00:42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2, 22:59:13发表
可惜更没有证据表明邓艾的“疲惫之师”可以轻易地击败江油守军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邓艾军连日爬山涉水,疲敝不堪,江油守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邓艾军仰攻江油城,没有攻城器械,江油守军深堑高墙,可托城防守;邓艾军路途山高水深,运粮不济,江油守军有城有房,吃饱穿暖;邓艾军孤军深入,孤立无援,江油守军地处内部,援军朝发夕至~~~
如此情况对比,如果马藐不投降的话,不知道司马大人认为双方胜算如何???
  [/quote]
江油已经几十年没打过仗了,疏于防备,有麻痹思想,守将很可能也敷衍了事。突然间看见敌国大军出现,而且兵力远远多于己方,其心理震撼是巨大的,本来不高的士气肯定降至谷底。所以即使仓促迎战,也是混乱不堪,没什么组织纪律性可言。蜀国军事人才本就不多,有点水平的不是跟姜维(张翼、廖化等)就是防守要冲(罗宪)及防御南中(霍弋),几十年和平的江油守将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也是如此。

2005-9-3 00:54 实干司马
补充重要的一点:降将苟安、李韶熟悉蜀国地形,应该起很大的作用。

2005-9-3 01:03 赵哪个云
呵呵~~
这种事后诸葛,不说也罢!!!
正如刘备的小舅子糜芳与同乡士仁,不可谓没有能力,但又有谁能想得到他俩会出卖自己的主子而且还出卖的这么彻底呢??
俺只想请司马大人回答,如果马藐不投降的话,邓艾胜算几何??

2005-9-3 01:10 实干司马
现在说的就是事后诸葛亮啊。

这不仅仅是一个将领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分析,即使马邈不投降,邓艾胜算也超过7成。

2005-9-3 01:24 卫斯理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0:27:04发表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23:12:38发表
邓艾可以虚传魏国大军到了,一只军队突然从天而降,谁知道有多少兵力。
邓艾还有智取的能力。 [/quote]

呵呵~~~
不如我帮你补充一下吧:
1. 邓艾陈兵城下,横刀立马,大骂到:马藐小贼,快快献城投降,本将军可免尔一死.马藐怒火攻心,提枪上马,命守城军士打开城门,直取邓艾,只见邓艾往旁边一躲,闪过长枪,挥刀将马藐斩于马下,然后趁机挥兵取了江油.
2. 邓艾将邓忠师篆唤入营中,对二人说,明日攻城,汝二人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次日天明,邓艾率800老弱残兵,到江油城下叫阵,江油守将马藐从城上望下,见邓艾手下只有800兵丁,且老弱不堪一战,马上点齐步骑3000,策马出战.战不一合,邓艾大叫:吾不敌也!拖刀往山中退去,马藐大喜,不疑有诈,挥军掩杀.追至山林茂密处,只听一声锣响,左边邓忠,右边师篆两彪人马杀出,邓艾亦返身杀回.马藐抵挡不住三路人马夹攻,往江油城中退去,魏军趁势掩杀,一举夺了江油城.
3~~~~
啊!!!
办法太多了,俺就不打这么多字了~~
  [/quote]
这叫智取吗?我是说邓艾的部队突然出现,邓艾派人假传消息魏国大军到,蜀军被搞糊涂了,和邓艾交战的士气还有多少?

2005-9-3 01:43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9-03, 1:10:40发表
现在说的就是事后诸葛亮啊。

这不仅仅是一个将领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分析,即使马邈不投降,邓艾胜算也超过7成。 [/quote]
啊~~~
这样地事后诸葛一番就得出7成的胜算啦??
强就一个字~~
那不如也让俺来分析一下吧~~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不过也请允许俺在这里YY一下当马藐是个忠于蜀汉的将领时所发生的事吧:
江油之地,虽久疏战阵,但由于有诸葛的先见之明(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此地驻有蜀将马藐带领的数千精兵,得知前线战事,自然勤加巡逻,以防不测.某日军中斥侯果然发现小道上出现魏军踪迹,此支魏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且只是轻装步兵,并无攻城器械~~马藐收报后,深恐力有不逮,马上全军戒备,紧闭城门,严加防范而并不出战,并谴快马急报成都,以请援军.由于~~~~(邓艾军与江油守军的形势对比前面已经说过了,在此就不多说了),邓艾对坚守城池的蜀军毫无办法,全军弹尽粮绝,进退不能,士气低落.虽有邓艾极力支持,鼓舞大众,但还是抵不住恶劣的形势,战斗力一落千丈.不数日,诸葛瞻领成都援军到,于是乎~~~
确实不仅仅是一个将领的问题了,只要是随便一个忠心的将领,能坚守城池,邓艾可以说连成功的希望都没有,更别说什么7成胜算了!!!

2005-9-3 01:51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3, 1:24:51发表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0:27:04发表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2, 23:12:38发表
邓艾可以虚传魏国大军到了,一只军队突然从天而降,谁知道有多少兵力。
邓艾还有智取的能力。 [/quote]

呵呵~~~
不如我帮你补充一下吧:
1. 邓艾陈兵城下,横刀立马,大骂到:马藐小贼,快快献城投降,本将军可免尔一死.马藐怒火攻心,提枪上马,命守城军士打开城门,直取邓艾,只见邓艾往旁边一躲,闪过长枪,挥刀将马藐斩于马下,然后趁机挥兵取了江油.
2. 邓艾将邓忠师篆唤入营中,对二人说,明日攻城,汝二人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次日天明,邓艾率800老弱残兵,到江油城下叫阵,江油守将马藐从城上望下,见邓艾手下只有800兵丁,且老弱不堪一战,马上点齐步骑3000,策马出战.战不一合,邓艾大叫:吾不敌也!拖刀往山中退去,马藐大喜,不疑有诈,挥军掩杀.追至山林茂密处,只听一声锣响,左边邓忠,右边师篆两彪人马杀出,邓艾亦返身杀回.马藐抵挡不住三路人马夹攻,往江油城中退去,魏军趁势掩杀,一举夺了江油城.
3~~~~
啊!!!
办法太多了,俺就不打这么多字了~~
  [/quote]
这叫智取吗?我是说邓艾的部队突然出现,邓艾派人假传消息魏国大军到,蜀军被搞糊涂了,和邓艾交战的士气还有多少? [/quote]
哦~~~
原来你也知道这不叫智取啊!!
恩恩~~
原来邓艾还是蜀国人的老子啊,他说什么别人就信什么~~
我还说蜀国人才是邓艾老子呢,蜀军派人传假消息说:早就估计到邓艾会走这小道,已经陈重兵等候多时了!邓艾被搞糊涂了,和蜀军交战的士气还有多少???

2005-9-3 03:02 卫斯理
问题是蜀军不知邓艾走小道,邓艾突然,蜀军能知道邓艾的兵力吗?
放假消息当然是邓艾的士兵谋士了。
蜀国的军心差不多到了绝望是时候了,真能打敌人的士气还有多少?
放出假消息未必完全用,因为这是我自己想法。

2005-9-3 03:20 赵哪个云
敌人出现后要做什么??
当然就是侦察情况,制订对策了~~
何况在的是蜀国腹地,说什么都是蜀军占优势,是谁告诉你蜀军已经绝望了??
别把YY当真理好不好??
-_-///

2005-9-3 03:28 卫斯理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3:20:52发表
敌人出现后要做什么??
当然就是侦察情况,制订对策了~~
何况在的是蜀国腹地,说什么都是蜀军占优势,是谁告诉你蜀军已经绝望了??
别把YY当真理好不好??
-_-/// [/quote]
邓艾也可以故意虚张,当时蜀国是不是有分析能强的人在?我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什么证据说有,不然当时马邈也不同投降,有人投降已经说明士气不高,邓艾强攻未必行,但故意打击蜀军士气还是可以的。

2005-9-3 04:32 饭富昌景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3, 3:28:20发表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3:20:52发表
敌人出现后要做什么??
当然就是侦察情况,制订对策了~~
何况在的是蜀国腹地,说什么都是蜀军占优势,是谁告诉你蜀军已经绝望了??
别把YY当真理好不好??
-_-/// [/quote]
邓艾也可以故意虚张,当时蜀国是不是有分析能强的人在?我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什么证据说有,不然当时马邈也不同投降,有人投降已经说明士气不高,邓艾强攻未必行,但故意打击蜀军士气还是可以的。 [/quote]
蜀国人没那么白痴,哪有大军从阴平小道走的道理?

2005-9-3 05:26 卫斯理
[quote]原帖由[i]饭富昌景[/i]于2005-09-03, 4:32:03发表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3, 3:28:20发表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3:20:52发表
敌人出现后要做什么??
当然就是侦察情况,制订对策了~~
何况在的是蜀国腹地,说什么都是蜀军占优势,是谁告诉你蜀军已经绝望了??
别把YY当真理好不好??
-_-/// [/quote]
邓艾也可以故意虚张,当时蜀国是不是有分析能强的人在?我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什么证据说有,不然当时马邈也不同投降,有人投降已经说明士气不高,邓艾强攻未必行,但故意打击蜀军士气还是可以的。 [/quote]
蜀国人没那么白痴,哪有大军从阴平小道走的道理? [/quote]
我只是影响中有这么一计,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方看到的。
一只部队突然出现,事前守军根本不知道会有敌军出现。
攻击部队以故摆虚兵,守军不战而且降。
故意到处插满军旗,一看就被吓着了,还能分析什么?

2005-9-3 05:31 饭富昌景
那也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你又怎么样知道蜀国人都不会分析?又怎样知道守军一定会降?说白了,奇袭就是奇袭,只能实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使出的无奈之策.什么这个计谋那个计谋,历史上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兵才是战场主角,将领的作用不过是将兵的威力尽量发挥到最大而已.

2005-9-3 07:33 卫斯理
[quote]原帖由[i]饭富昌景[/i]于2005-09-03, 5:31:58发表
那也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你又怎么样知道蜀国人都不会分析?又怎样知道守军一定会降?说白了,奇袭就是奇袭,只能实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使出的无奈之策.什么这个计谋那个计谋,历史上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兵才是战场主角,将领的作用不过是将兵的威力尽量发挥到最大而已. [/quote]
谈论历史谁不是事后知道的,在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计谋都有,我只是说虚兵是可用之计,当然未必能成功。
在战场上兵将都是主角,不过士兵只需要服从,将领要策划战略,还有随时应变,而策略是打仗不可少的。

2005-9-3 08:47 饭富昌景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3, 7:33:17发表
谈论历史谁不是事后知道的,在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计谋都有,我只是说虚兵是可用之计,当然未必能成功。
在战场上兵将都是主角,不过士兵只需要服从,将领要策划战略,还有随时应变,而策略是打仗不可少的。 [/quote]
问题就是虚兵之计不可用,除非蜀国人智商比普通人低.
战场上将领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兵的质量和士气.

2005-9-3 11:44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卫斯理[/i]于2005-09-03, 3:28:20发表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3, 3:20:52发表
敌人出现后要做什么??
当然就是侦察情况,制订对策了~~
何况在的是蜀国腹地,说什么都是蜀军占优势,是谁告诉你蜀军已经绝望了??
别把YY当真理好不好??
-_-/// [/quote]
邓艾也可以故意虚张,当时蜀国是不是有分析能强的人在?我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什么证据说有,不然当时马邈也不同投降,有人投降已经说明士气不高,邓艾强攻未必行,但故意打击蜀军士气还是可以的。 [/quote]

知道是没有证据的YY就好~~
我还说蜀军也可以虚张声势,吓死邓艾呢,不过没有证据罢了~~

2005-9-3 15:36 燕京晓林
难道没听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2005-9-3 16:25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9-03, 15:36:36发表
难道没听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quote]
燕公所言极是,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嘛!

2005-9-3 16:27 燕京晓林
哈,老兄这篇写的不错呀,支持!看来观念有改变了。

2005-9-3 16:31 老不看三国
汗一下,观点还是原来的观点。
只是最近有时间了,到处冒冒泡,让大家见笑了,呵呵。
相比公的大做在下还有很多不足,望不吝赐教!:)

2005-9-3 18:06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3, 8:31:14发表
汗一下,观点还是原来的观点。
只是最近有时间了,到处冒冒泡,让大家见笑了,呵呵。
相比公的大做在下还有很多不足,望不吝赐教!:) [/quote]
哈哈,那就多冒冒泡。讨论的过程最重要。

2005-9-4 00:16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9-03, 15:36:36发表
难道没听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quote]
我回应赵那个云的意见正好相反。即使马邈一个将肯守城,部下的老爷兵也一定给5000大军吓得尿裤子。

演义过分突出将领的个人表现,忽视了很多因素。

2005-9-4 00:41 赵哪个云
呵呵~~~
有啥证据说蜀军一定会被吓得尿裤子啊??
一伐的时候,陇右也是多年无战事,咋就没见游楚等人的魏军手下尿裤子啊??
就更别说放在江油的守军本就是防守阴平小道的了,见到阴平方向出现敌军那是正常情况,干嘛要尿裤子啊???
-_-///

2005-9-4 00:46 实干司马
[quote]放在江油的守军本就是防守阴平小道[/quote]
这个是你猜想的吧

2005-9-4 00:58 赵哪个云
呵呵~~
不知道诸葛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是什么意思??
要防守阴平方向,首先该在哪里放兵啊??
要说到猜想,大人您的那个尿裤子理论才是100%合格啊~~

2005-9-4 01:06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5-09-04, 0:58:32发表
呵呵~~
不知道诸葛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是什么意思??
要防守阴平方向,首先该在哪里放兵啊??
要说到猜想,大人您的那个尿裤子理论才是100%合格啊~~
  [/quote]
要防守阴平方向,首先该在哪里放兵啊??当然是白水关!

杨怀、高沛就是刘璋麾下驻守白水的重要将领。

反观江油小城,在邓艾偷袭之前,什么时候在史料中出现过?

2005-9-4 01:13 实干司马
[quote]不知道诸葛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是什么意思??[/quote]

哈哈。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说过江油很重要。倒是阴平能沿着河流到景谷道、桥头,到白水,然后下溯到剑阁、汉寿(葭萠),往东北就是阳平关汉中,这个才是近诸葛亮的原意。

这是常走的老路,姜维等人也走过,完全是老生常谈,却在邓艾偷袭后被认为是诸葛亮未卜先知。

2005-9-4 02:18 赵哪个云
看来偷懒打少两个字还真是不行
要防守阴平[color=red]小道[/color]方向,首先该在哪里放兵啊??
这个不该是白水关了吧??

笑晕~~
原来诸葛的意思是防止敌人从阴平下白水剑阁方向啊!!
说得好象从武都汉中就下不来这个方向似的~~  
那诸葛应该说‘全蜀之防,当在剑阁’才对啊!!
  

呵呵~~
江油在史料中出现得少又如何啊??
好象除了刘备入蜀,也没见过白水关在哪的史料出现过嘛~~

2005-9-4 08:12 实干司马
[quote]要防守阴平小道方向,首先该在哪里放兵啊??[/quote]
在任何史料中,在邓艾偷袭阴平之前有除魏国的任何人提过阴平小道同江油么?  
诸葛亮可能连阴平小道在哪都不知道。

[quote]那诸葛应该说‘全蜀之防,当在剑阁’才对啊!![/quote]
这个才是笑晕的。  阴平、景谷道、白水、剑阁等都是蜀防御地域中的一环,诸葛亮为什么不说‘全蜀之防,当在剑阁’、‘全蜀之防,当在白水’这个你问我干嘛?问他老人家去。我就找不到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江油’、‘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小道’之类的话。

[quote]江油在史料中出现得少又如何啊??
好象除了刘备入蜀,也没见过白水关在哪的史料出现过嘛~~[/quote]
你也承认白水出现过吧,很好。
景谷道、桥头、白水、马鸣阁是同一条路,这几处使用频繁,史料中出现的几率够多了吧,阁下三国历史这么熟悉我也不列举了。

2005-9-4 13:16 赵哪个云
呵呵~~~
在刘备入蜀前,俺也没见过有什么人提过白水关啊??
看来可能也没什么人知道白水关在哪里的罗??
那又请问司马大人,要是诸葛不知道阴平小道在哪里,田章所破的三校伏兵难道是迷路走到那里的???
  

按大人您这理论,诸葛实在不象什么千古一相,倒象个白痴啊!居然说这么废话出来~~
  

呵呵~~~
我当然承认白水关出现过啦,就象我承认江油出现过一样.
只不过是大人您不承认江油出现过而已~~

2005-9-4 20:28 实干司马
[quote]在刘备入蜀前,俺也没见过有什么人提过白水关啊??[/quote]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quote]那又请问司马大人,要是诸葛不知道阴平小道在哪里,田章所破的三校伏兵难道是迷路走到那里的???[/quote]
有三校伏兵怎么不去伏击邓艾呀?回去看看书,看邓艾取江油与“田章所破的三校伏兵”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quote]按大人您这理论,诸葛实在不象什么千古一相,倒象个白痴啊!居然说这么废话出来~~[/quote]
这是你认为的,我可没这么说,也不认为是废话。难道诸葛亮说了这样平常的话就是白痴了?那天下还有谁不是白痴啊!  原来伟人都只会说伟大的话,甚至连肚子饿吃饭累了睡觉这些“庸俗”的话都不能说,否则就是白痴。

[quote]我当然承认白水关出现过啦,就象我承认江油出现过一样.
只不过是大人您不承认江油出现过而已~~[/quote]
麻烦指出。

2005-9-5 01:44 赵哪个云
呵呵~~
既然大人您能以江油在史料中出现次数少来说明它不为人所知和不为人所重视
我当然就能以白水关在史料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少来说明它也一样不为人所知和不为人所重视啦~~
  

哈哈~~
大人您这是干什么啊??装傻啊??
那伏兵都被田章给破了,还怎么伏击邓艾啊???
莫非那田章是卧底???
  

这不是废不废话的问题~~
既然大人您认为诸葛所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的意思是指从阴平往白水剑阁的话,当然就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啦~~
烦请解释一下,对于从阴平武都汉中都可以下的白水剑阁一线,为啥诸葛单单强调个阴平呢??
  

最后这个问题,就烦请司马大人先解释一下您的这句:
[color=blue]反观江油小城,在邓艾偷袭之前,什么时候在史料中出现过? [/color]
是什么意思吧~~

2005-9-6 07:04 廖化将军
实干跟哪个,这么个事也能扯上这么久。咳咳。

实干说邓艾5000大军吓的人尿裤子不妥。3校伏兵一事可以说明历史上蜀汉就是在最后腐败时期,也没沦落到演义所说的那样荒废了小道上的诸葛营盘。

3校兵不少了。假使还是诸葛或者四相时期,假使指挥的不是瞻大少而换成王平马忠之流,尿裤子的极有可能是邓艾。

2005-9-6 19:54 死不悔改
廖化说的中听,马藐也不用投降了,邓艾7成的胜算也白瞎了。

2005-9-6 23:50 实干司马
不进来一天,居然惊动斑竹了  看来得再澄清一下。  

[quote]既然大人您能以江油在史料中出现次数少来说明它不为人所知和不为人所重视
我当然就能以白水关在史料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少来说明它也一样不为人所知和不为人所重视啦~~[/quote]
说过,景谷道、桥头、白水、马鸣阁是同一条路,这几处使用频繁,史料中出现的几率够多了吧,指的是这一条路。

[quote]哈哈~~
大人您这是干什么啊??装傻啊??
那伏兵都被田章给破了,还怎么伏击邓艾啊???
莫非那田章是卧底???[/quote]
[quote]实干说邓艾5000大军吓的人尿裤子不妥。3校伏兵一事可以说明历史上蜀汉就是在最后腐败时期,也没沦落到演义所说的那样荒废了小道上的诸葛营盘。

3校兵不少了。假使还是诸葛或者四相时期,假使指挥的不是瞻大少而换成王平马忠之流,尿裤子的极有可能是邓艾。[/quote]

有人就是装傻还不看书,能理解。想不到廖化都竟然不知道?  
“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汉朝廷闻讯大惊,急遣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兵抵御。“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诸葛瞻)住绵竹,为守鹿头关。上引《钟会传》所谓‘蜀军保险拒守,(邓)艾遂至绵竹’者是也。涪距剑阁二百里,仅隔梓潼一县,两军易于并力。而瞻退绵竹者,盖与 (姜)维、(张)翼、(董)厥、(廖)化等商为保据险阻困敌于平之计。翼、化等盖亦已分军出马鸣阁与江油等处截击田章,断艾后援。上引《钟会传》云‘破蜀伏兵三校’可证。”
看看,田章破蜀伏兵三校是在什么时候啊?作为钟会部下的田章总不能越过姜维把守的剑阁先破蜀伏兵三校吧。   

[quote]这不是废不废话的问题~~[/quote]
谁先说“废话”的问题的?

[quote]既然大人您认为诸葛所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的意思是指从阴平往白水剑阁的话,当然就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啦~~
烦请解释一下,对于从阴平武都汉中都可以下的白水剑阁一线,为啥诸葛单单强调个阴平呢??[/quote]
类似问题你问过很多次了,我仍然这么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说‘全蜀之防,当在剑阁’、‘全蜀之防,当在白水’这个你问我干嘛?问他老人家去。我也可以问你,诸葛亮为什么不说‘全蜀之防,当在江油’、‘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小道’之类的话?

[quote]最后这个问题,就烦请司马大人先解释一下您的这句:
反观江油小城,在邓艾偷袭之前,什么时候在史料中出现过?
是什么意思吧~~[/quote]
找不到说江油重要的,麻烦指出。

2005-9-7 02:43 赵哪个云
俺只看到司马大人说到白水关是阴平方向防守的首要选择哦!
既然大人说出现得够多的,请原谅小人才疏学浅,实在找不到除了刘备入蜀外,这个白水关还出现过在哪里!请大人指出来~~~

引用得够多的啊!!
不过[color=BLUE]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color]《三国志·钟会传》
不知道[color=RED]艾使章[/color]说明什么?[color=RED]先登[/color]又说明了什么??不知道俺是该先相信《三国志》还是大人您的那堆东西呢???
  

俺认为诸葛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的意思是要注意防守阴平小道,所以在阴平小道方向会有伏兵及江油守兵。但大人您的解释不认同,因为按照您的解释,诸葛说的实在是废话!既然如此,当然要请大人您解释一下,诸葛为何要说废话啦!!
  


对这个俺早就解释啦。因为白水剑阁一线,是阴平武都汉中都明显可下的,那诸葛说的:‘全蜀之防,当在阴平’,自然说的就是阴平小道了!因为只有这里才是具有独特性和特指性,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否则的话,诸葛说的这句就可以说是废话了,难道千古一相、诸葛孔明就是个说废话的货色???
倒是大人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啊!就一句‘不知道诸葛为何这样说’就行了??这也太牛B了点吧!!!
  

我也找不到说白水关重要的,也烦请指出~~

2005-9-7 11:49 廖化将军
[url=http://dx.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5921]http://dx.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5921[/url]

这里有燕京先生的一篇文章,建议参考阅读。

我大致理解了这次争论的由来:对邓艾的行军线路以及三国时古江油与德阳亭位置的认识,我们有偏差。

燕先生的文章阐述的很清楚了。

2005-9-7 12:09 廖化将军
在上述帖子里我发表过个人的理解和判断:邓艾侥幸成功,所赖者,诸葛瞻忠勇过头,军事水平不足矣。(难道这个他也能先算到?赌博的吧)

邓艾并不打算也没计划象小人书里那样出了江油便直下成都。

一直以来蜀汉的军事基地是涪城。当年蒋琬囤兵于涪,大家都觉得太后方了,改去汉中,姜维政治水平不够为了避祸竟然更加远去了沓中,这个事情姜要抗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不过这责任并不大,诸葛瞻如果谦虚的自认为自己是个书法家画家不是军事家,老老实实守雒,守涪,多出斥候侦骑,破邓艾并不难。他在后方是指挥了一定数量部队的,后方并非完全空虚。

可叹的是诸葛瞻竟然就去跟疲惫的邓艾部队干上了,还败了。其速度之快,剑阁离涪不过一二三天的行军距离,都没有看到相应的反映。(我说诸葛大少,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守住家,多出探子,再快马跑剑阁跟姜维商量下在行动啊)。也许诸葛瞻是算定邓艾疲惫,想闪击雷霆迅速摧毁敌人呢....只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个瞻大少是第一罪人。

论蜀汉失败罪人,再次,轮到廖化董厥了,战役一爆发,他们就尽起部下兵马,屁颠屁颠的去接应姜维了。全然没有全局观。后来也不知道具体去向,估计都跟着姜,一窝子将领和人马挤在剑阁。昏啊。所谓国之将亡,必在于昏。这些宿将都被传染了什么毛病,迭出昏招。致使最后守家的是个没打过仗的,诸葛亮自己对他评价就很低的瞻大少。

关于蜀汉灭亡之战的详细地图,请自行查阅谭先生地图。其他版本的地图错误N多。

2005-9-7 12:19 老不看三国
斑竹给的网页打不开。
诸葛詹难副“诸葛”之名是基本达成共识的。
但是要全怪诸葛瞻似乎也难以服众,因为邓艾取下江由后,诸葛瞻最多做到阻止邓艾进成都,但他不能限制邓艾的行动(野战打不过人家),邓艾可以选择北取剑门,夹击姜维。
所以说江由的失守已经让蜀汉灭亡了一半。

2005-9-7 13:21 赵哪个云
话可不能这么说哦~~
诸葛瞻太废也是主因之一啊!!
就邓艾那几千疲惫之师,且悬军无食,凭什么去和姜维的剑阁守军砍?剑阁守军可是多达4,5万的啊!别说姜维了,随便张翼廖化之类的领个一万几千的出来就够邓艾尿裤子的了。

其实当时的邓艾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自己也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他自己知道,要是打不过诸葛瞻,他就完蛋了~~

PS:这里说邓艾只有几千兵,虽然纯粹是推测,没有确凿证据,但应该还是能得到大部分人认同的吧~~

2005-9-7 14:13 老不看三国
几千是个约数,实际是近万人。
这些人是“胡羌健儿”,姜维的蜀汉主力在沓中都打不过他们,他们怎么不能夹击剑阁?

2005-9-7 22:56 赵哪个云
呵呵~~~
到底是多少人,我想没人能说得准,除非能有什么新发现的证据。
要说是近万人的话,证据呢?其实和我说的几千一样,猜测而已~~

由于魏是世兵制,所以军队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非青壮年士兵。而要走阴平小道,我想非精壮的精锐不可,否则即使走过去了也没战斗力了!但邓艾也就3万左右的人马,除去老弱的,然后再除去不够精壮的,还会剩多少??个人猜测也就5~8千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经过了长途跋涉,所走过的都是险山恶水,而且还得不到补给,有饿肚子的危险,你该不会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战斗力不会下降,或甚至有所提升吧??

而剑阁天险,防守是相对容易的,不见得就分不出人手去扁邓艾。不多说,就一万吧。在这种数量与战斗力的对比下,而蜀军的统帅又不是诸葛瞻那个废柴的情况下,你认为邓艾打赢的几率有多少??更何况,邓艾自己都承认已经是:‘存亡之分,在此一举’的了。只能说明他也是强弩之末了~~

2005-9-8 12:32 燕京晓林
晋书有明确记载:邓艾偷渡阴平是万人,这个兵力包括邓艾的部队和钟会派遣的3校,3校大致2500人,那么邓艾本部大致出动7500人。

2005-9-8 12:37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老不看三国[/i]于2005-09-07, 4:19:30发表
斑竹给的网页打不开。
诸葛詹难副“诸葛”之名是基本达成共识的。
但是要全怪诸葛瞻似乎也难以服众,因为邓艾取下江由后,诸葛瞻最多做到阻止邓艾进成都,但他不能限制邓艾的行动(野战打不过人家),邓艾可以选择北取剑门,夹击姜维。
所以说江由的失守已经让蜀汉灭亡了一半。 [/quote]
三国兄:
这一点有些偏差。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占领江油(不是现在四川的江油),只是占领了阴平小道的终点,但是并没有走出山地,而走出山谷进入平原还有数百里呢?
因此,才会出现后主得到报告后,马上派诸葛瞻带兵堵击,而黄崇强烈建议诸葛瞻抢占最后的谷口险要阻击邓艾,不让邓艾进入平原。但是诸葛瞻犹豫再三,还是没有采纳。这说明邓艾即使占领江油,也只是度过了最艰难的阴平700里,后面还有相对好走一点的小路数百里,才能进入成都平原。

2005-9-8 13:24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9-08, 12:32:17发表
晋书有明确记载:邓艾偷渡阴平是万人,这个兵力包括邓艾的部队和钟会派遣的3校,3校大致2500人,那么邓艾本部大致出动7500人。 [/quote]

恩恩~~
倒是把这个给忘了
那就该是1W人左右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