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一代名医叶天士的趣事


2005-7-13 21:41 slq321
[url=http://www.tcm-china.info/70tu/yts.htm]http://www.tcm-china.info/70tu/yts.htm[/url]

[size=3][color=red]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size][/color]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2005-7-13 21:42 slq321
[url=http://www.shiliao.com.cn/2005/1-24/09484426868.html]http://www.shiliao.com.cn/2005/1-24/09484426868.html[/url]


[color=red][size=3]叶天士妙用莱菔子[/size][/color]
清朝年间,苏州府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岁,仍然沉溺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

    有一次,这个杨公子为了嫖妓,偷着花了家里一千两银子,被父亲发觉后挨了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虚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开始像是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请来一位医生,诊视之后,认为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一法,每日用人参三钱。

    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皮下还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个痰核。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已开始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

    这时,有一位邻居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也不算远,何不请他来看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其父一听,心想也对,反正死马当着活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诊视之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那些围在四周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朝他观望。

    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是不是?你们拿来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这个儿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谢酬。”

    叶天士摇摇头,说道:“这样一大笔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动不了心。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咱们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然后,又留下些自带的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药之后,三天就能讲话了,五天便坐了起来,一个月便行动自如了。

    其时,正值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人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此时刚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杨公子病本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

    叶天士杯酒下肚后,对其父说道:“令郎服了一千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带的那种药末转危为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还给我吧!”

    其父连忙点头称是,说道:“那天一时疏忽,未能付给药金,这当然是少不了的,还请先生说个数目。”

    叶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不多不少,二千两银子!”

    其父一听,顿时面露难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实相告吧——那药末是我花八文钱买来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这才知道叶先生方才是故意开的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

    注:莱菔子,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

2005-7-13 21:43 slq321
[color=red][size=3]叶天士巧治眼红肿[/size][/color]
叶天士,不但医术精湛,经验丰富,而且善于根据病者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聊斋续篇》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有关叶天士这方面的故事。
一位病人双目红肿,延医久治不愈,便慕名前来叶天士诊所求治。叶天士给他作了检查开好了处方,并且严肃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眼疾并不严重,吃一两剂药就会好。可忧虑的是你两只脚掌七日内必生痈毒。一旦毒发,很难医治,有生命之虞。”病者听后大惊失色,哀求叶天士教自己防治之法。叶天士告诉他,活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即日起,每天用右手擦左脚心三百六十次,用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次,坚持七天,可能还有一线希望。病者回家后不敢懈怠,依法行事。七天后,脚掌并无生痈,当然更没有死,就到叶天士寓所叩谢。叶天士笑着对他说:“脚掌生痈七日必死的话完全是骗你的,目的是转移你对眼疾的注意力,你看你的眼睛红肿不是完全好了吗?”果然,这位病者为了活命天天忙着擦脚心(其实是按摩脚心的穴位,有助于治疗眼疾),加之吃了两剂药,眼睛的红肿病不知不觉就痊愈了。

2005-7-13 21:45 slq321
[color=red][size=3]叶天士巧借桐叶[/size][/color]
叶天士在郊外散步,路过一户人家时,听见一位妇女的呻吟之声,当时他就断定是难产,连忙推门闯了进去。一看,果然是一个难产三天而没有结果的妇人。此时已是形容枯槁,气若游丝。   家人一看进来的是一代名医叶天士,那种喜悦不亚于灾区的人民看到了朱总理,端茶到水,鞍前马后的伺候着叶天士。叶天士看过病人的脉象之后,对病人的丈夫说:“让她亲自去院中拣三片桐树叶做药引,水煎,冲服‘开交骨散’就可以了。”,说罢迈着方步度了出去。产妇的家人本以为动静会很大,不成想叶大医生只开了如此简单的药方,就走了。但是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照办。一家人搀扶着产妇,到后院拣了几片桐树叶,按照叶氏所嘱,煎汤服药,大约过了有一柱香的工夫,产妇产下了一名男婴,母子俱平安无事。一时之间,这个病例广为流传。用桐叶治难产被很多医生采用,虽然大多无效,但许多人借叶天士的光,虽然不通医术,也在桐叶上做了很多文章,有用春天的桐叶的、有用秋天的桐叶的、有用三片的、有用半斤的,也有人出书立著,都自称自己妙用桐叶治难产,屡试不爽。恨不得就“桐叶治病”自成一个治疗体系呢!   叶天士的弟子听说了之后,去请教老师为什么桐叶可以治疗难产。叶天士听了微微一笑,说:“桐叶怎麽能治难产呢?,只是那个病人平素活动太少,尤其是怀孕后怕伤胎气一直卧床,气机凝滞,以致胎产不顺,所以我让她自己去院中拣桐叶,行走、弯腰是为了让她活动一下,调畅气机,以顺胎气而已。哪里是什麽桐叶能治难产呢?”   故事有了结尾,而那些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人不知怎么收场才好……,这种尴尬和现在的有些时候媒体的尴尬非常象。

2005-7-13 21:49 slq321
[color=red][size=3]叶天士和薛生白的一段恩怨[/size][/color]
在温热派医家中,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叶天士,一个是薛生白。二人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但因为一次诊病而结怨。
      薛生白,名雪,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与叶天士同郡且同时,学术风格也很相近。叶天士擅长治疗风温、湿温,薛生白擅长治疗湿热病。叶天士在理论上贡献很大,而薛生白医术尤精,治疗多奇迹,与叶天士齐名,后世多叶薛并提,视为吴门学派的中坚。薛生白的主要著作《湿热病篇》也被后世推为习温热病的必读之作。
                  相传有一个村民到薛雪处看病,薛雪察看了一番病情,告诉村民他的病很重,已经没法治了。这个村民刚出大门往回走,就碰上叶天士。叶天士为他诊脉后,给他下了方子,并告诉他说:“您的病吃几服药就会好的,不是很严重,不用害怕”。这一切恰恰被在一旁的薛雪看到了,薛雪认为叶天士有意显示自己的本事,故意让他难堪,一气之下,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听说后也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
                  无独有偶,清末晋商在勾心斗角中,也有过类似的故事。清末山西著名的票号日升昌总经理雷履泰和副总经理毛鸿翙之间,由经营上的分歧发展到无聊的人身攻击,双方竟然都给自己的孙子起了一个和对方一样的名字:雷履泰的孙子叫雷鸿翙,而毛鸿翙的孙子叫毛履泰。可见二人彼此嘲辱手段远比叶薛庸俗多了。
                  与雷毛二人不同的是,后来叶薛二人又言归于好。据说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仔细地为母亲开了处方,可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雪那里,薛雪私下里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不敢用了。她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症,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朵里以后,叶天士认为薛雪的话很有见解,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了。此后,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胸怀大度,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于好。
                  可见叶薛二人受中医文化的熏陶,毕竟心胸坦荡,不计前嫌,同商人的气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2005-7-14 00:15 萧让
叶天士,黄龙士,清朝的人物我就喜欢这两个,身世都很传奇的说,还有一个就是名字很好听

2005-7-14 00:17 萧让
对了,所谓清朝十四圣人里面有没有叶天士?我记得有棋圣黄龙士。

2005-7-14 08:51 灰心
这十四圣人查不到,阎若璩、黄龙士、顾炎武、黄宗曦这四人目前可以肯定。

2005-7-14 12:03 萧让
这个东西就是阎某人评的吧,但有他本人么?我记得好像就是他一篇文文里提出来的,但一直都米有去查他那篇文了。

2005-7-14 12:23 狼一
明清江南的名医太多了
可能和地方文化背景有关吧

2005-7-14 13:12 zoe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5-07-13, 21:43:50发表
[color=red][size=3]叶天士巧治眼红肿[/size][/color]
叶天士,不但医术精湛,经验丰富,而且善于根据病者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聊斋续篇》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有关叶天士这方面的故事。
一位病人双目红肿,延医久治不愈,便慕名前来叶天士诊所求治。叶天士给他作了检查开好了处方,并且严肃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眼疾并不严重,吃一两剂药就会好。可忧虑的是你两只脚掌七日内必生痈毒。一旦毒发,很难医治,有生命之虞。”病者听后大惊失色,哀求叶天士教自己防治之法。叶天士告诉他,活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即日起,每天用右手擦左脚心三百六十次,用左手擦右脚心三百六十次,坚持七天,可能还有一线希望。病者回家后不敢懈怠,依法行事。七天后,脚掌并无生痈,当然更没有死,就到叶天士寓所叩谢。叶天士笑着对他说:“脚掌生痈七日必死的话完全是骗你的,目的是转移你对眼疾的注意力,你看你的眼睛红肿不是完全好了吗?”果然,这位病者为了活命天天忙着擦脚心(其实是按摩脚心的穴位,有助于治疗眼疾),加之吃了两剂药,眼睛的红肿病不知不觉就痊愈了。[/quote]
这一帖极有趣, 这倒是个治病妙法.

的确, 若成日盯着自己的红眼睛瞧, 大概每天都会想 - 眼睛怎么 "还没消肿".
若把注意力转移到脚上, 眼睛就在他 "不知不觉" 之中痊愈......

果然是神医 - 治病也能治心  .

2005-7-14 13:47 秋月枫舞
可惜到了今天

中医竟然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人都看西医,老外却愈发的迷上了中医

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2005-7-14 22:59 marketing
叶天士啊我小时候家里有关于他求学成长的连环画,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哪去了.

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

连环画上说老和尚让病人吃什么梨就好了

2005-7-15 13:18 小行者
[quote]原帖由[i]marketing[/i]于2005-07-14, 22:59:31发表
叶天士啊我小时候家里有关于他求学成长的连环画,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哪去了.

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

连环画上说老和尚让病人吃什么梨就好了 [/quote]
一个考生去赶考

要过江的时候,遇见了 叶天士。叶天士说 你小子命不久矣,无药可救,还是回家算了,别去考试了

后来少年一意孤行,在过江后,果然犯病了(重证糖尿病),江边庙中一个老和尚说,病要是无可救药,天下还要那么多药  干什么?你小子去山下买一车梨子,边走边吃,走到京城,吃完了,病就好了。

然后呢?当叶天士看到少年明年健康返回的时候,非常激动,他模仿黄药师,把弟子们全部打断腿,赶出其私人诊所,砸了自家招牌,改名换姓,去找老和尚拜师。

过了一段时间,老和尚说小子,你的水平学得不错了,可以和江对面的叫叶天士的那个小子媲美了,我们可怜的小叶当场脑中风。

2005-7-15 13:53 pula
想知道十四圣人都有谁

2005-7-15 19:56 洗甲狼河
中医确实是国宝。但现在的中医生们不知道运用得怎么样。

2005-7-18 07:52 羽扇纶巾
中医是国宝谁也不能否认!但以下问题也不能忽视:

1、使用简化字、白话文对中医是一个硬伤!没有继承,何来发扬?

2、对于中医存在盲目崇拜、美化、神化的现象,西医治不了了就转投中医的怀抱,把一切责任推到西医上去。其实西医没辙了,中医照样没辙!

3、古代医案记载的都是治疗成功的病例,而鲜见治疗失败的病例。治不好了就说“病入膏肓”。现代西医却是每个住院病人都有病历存档,碰到疑难病例还有科内、院内甚至更大范围的疑难病例讨论,每个死亡病例都有死亡病例讨论。两者高下立判!

2005-7-18 09:15 小行者
[quote]原帖由[i]羽扇纶巾[/i]于2005-07-18, 7:52:57发表
中医是国宝谁也不能否认!但以下问题也不能忽视:

1、使用简化字、白话文对中医是一个硬伤!没有继承,何来发扬?

2、对于中医存在盲目崇拜、美化、神化的现象,西医治不了了就转投中医的怀抱,把一切责任推到西医上去。其实西医没辙了,中医照样没辙!

3、古代医案记载的都是治疗成功的病例,而鲜见治疗失败的病例。治不好了就说“病入膏肓”。现代西医却是每个住院病人都有病历存档,碰到疑难病例还有科内、院内甚至更大范围的疑难病例讨论,每个死亡病例都有死亡病例讨论。两者高下立判! [/quote]
1
的确是硬伤

2
楼上的差矣,现在大家公认的:中医治病慢,治慢病——于是中医救人无功,西医杀人无过

3
中医对于疾病的看法是这样的:从来就没有什么绝症——只有死证而已。但凡看到必死的病人,中医通常的规矩就是  不治。哪像西医那样胡闹?听说古月死了,电击三小时——折腾垂死的和已死的病人,是西医的绝活——以表示他们 已经尽力了。

4
西医的误诊,是他们自己理论的缺陷造成的——糖尿病在中医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病——古人在3000年前 就能治愈,至于癌症——这歌西医看起来必死的疾病,在中医眼里也不算什么——只要你元气没有大伤,就绝对不是死证,就可以治愈

5
一个好中医,为什么不写 误诊病案?因为他有能力治疗的,就治疗,没有能力治疗的,就宣布  不治。当然,病人可以另请高明。西医不一样,他们的首要任务是 请病人住院,然后手术,然后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对于误诊的研究,只是他们拿病人做实验的一种借口

6
中医做实验么?也做,不过是反观内视,体解大道,在自身做实验——西医是用健康的小白鼠,类比不健康的人类——怎么会不误诊呢?

7
抗生素 激素 维生素——这是三种最冠冕堂皇的杀人工具。大家现在知道医药界有多黑暗?别的不说,最近啤酒含有甲醛,保健品参杂药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吧?

其实  所谓的甲醛指标, 本身就有问题——要是细细察访,几乎所有的常用食品都含有甲醛——如果按照西医的健康标准,恐怕人都得饿死。
西医,拿一种试剂,去化验某种物品,然后得到结果。却从来不去研究物品的本质——他们说的元素原子,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按照他们的理论,怎么就不能拼凑成一个人呢?连完整的器官都不能拼凑?说白了,西医对于生物的认识 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的原子元素理论,根本就是不对的——假设按照他们说的   细胞有某某含量的某某元素等组成,那么我就给你这些元素,你西医能作出活体细胞么?

8
中医是怎么解释的呢?生物到底是什么?
生物是化生之物,决不是1+1=2,而是 1+1=A

人是怎么产生的?
【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人禀天地气交而生】
人是天地之气交会,化生而成,起亟之力在于东方生发之气。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精成而后脑髓生】

日月精华合而成形,父精母血化而有子——决不是(精虫、精子)的精
=================================

9
好了 看来西医对于人体的认识 对于生物的认识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其实西医的基础,西方的基础自然科学,也是一大错误——总是先否定前人错误,然后创造新的错误,等待后人的否定——这种变着法儿犯错误的规律,就称为——科学

可笑!!!!
一无是处!!

10
算了 我说了大家也不会明白,反正以后看见小孩子高烧,千万不要吃退烧药,不吃不会烧傻,一吃就烧傻,或者转到别的病去了(比如心肌炎),找个好中医,一剂两剂,立时半刻就好。凡是能吃得下饭的,都不至于死。西医要是判了你绝症,还有一年半载可活,那他就一定是没法医治你了,你再找他,他就只能把你慢慢弄死,然后写一堆误诊研究报告。乘你还吃得下饭,赶紧找个好中医大夫吧。

2005-7-18 11:33 风云天下
晕,楼上的似乎有些偏激,
西医确实也有不少毛病,但是中医毛病也有啊,
现在中医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古人的理论书写的不是很明白,传道主要靠理解和实际经验,特别像叶天士这样的,光看例子,不光是简单下药,还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学等方面(或者说人性)也有研究,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代社会,好中医实在是少,况且效果较慢,所以人们很多都投向西医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人身体的构造太复杂了,科学现在还摸不透.

2005-7-18 12:04 门清
楼上的楼上跟要搞人体炼成似的= =。

中药见效慢,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很难配合了。米多少人有那闲工夫发个烧还在家静养两三天的……

2005-7-18 12:09 秋月枫舞
西医治表,对付急症当选之

中医治本,疑难杂症当选之

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2005-7-18 12:13 zoe
中西医各有所长,但是一些中医典籍、过去的医疗实录等,却往往年久失传了(古文的隔阂也是原因).继往才能开来, 珍惜国宝,或许须从研究整理典籍,培育后进人才着手吧

2005-7-18 18:20 羽扇纶巾
回小行者:

古代和现代的流行病种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古代的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而现代的疾病谱以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肿瘤等)为主。中医能治好的传染病,西医也治得了,而且解决得更彻底!西医暂时没有很好的办法的,比如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基本也是束手无策!

中医开汤药的,病家不知有何玄虚,往往遵嘱服完疗程。而西药一般都有详细说明书,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基本都能看懂,由此造成病人不遵医嘱的很多。擅自停药往往导致复发或者发展为耐药难治病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结核病的治疗!

再如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现知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种。1型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患者多为年轻人。2型为体内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患者多为老年人。3000年前中医就能治愈的不知是哪一种,还是两种都能治好?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绝不是冠冕堂皇的杀人工具,滥用不是西医或者药品本身的错!

2005-7-18 22:08 小行者
[quote]原帖由[i]风云天下[/i]于2005-07-18, 11:33:16发表
晕,楼上的似乎有些偏激,
西医确实也有不少毛病,但是中医毛病也有啊,
现在中医的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古人的理论书写的不是很明白,传道主要靠理解和实际经验,特别像叶天士这样的,光看例子,不光是简单下药,还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学等方面(或者说人性)也有研究,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代社会,好中医实在是少,况且效果较慢,所以人们很多都投向西医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人身体的构造太复杂了,科学现在还摸不透. [/quote]
传统中医的确后继乏人

传道应该靠对经典的认识——主要是师传,没有师传家承是不行的。

其实中医看病 与其说是看病,实际上就是看人。

而人的心里活动,乃是重中之重——有诸内,必行诸外。外证和表症只是内景的外在表现而已,而内景中 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的心里活动——可怜的西医只知道表症而已。



可以这么说:好中医的疗效一定比西医快,而且比西医好——至于 西医治病快,中医治病慢这个说法,实在是一大谣言


现在这个社会实在是西医的天下   于是西医在误诊以后,将他们无法治疗的疾病,推给中医

他们就说  中医治疗慢病,西医治疗急性病。世人都是贪图快捷简便的,于是总是首选西医,哪怕多次碰壁,依然乐此不疲。

最后病入膏肓,来找中医治慢病,这不是拿自己开玩笑么?

西医治快病 中医治慢病之说,分明就是西医用来打击中医的一大手段。不是小弟在这里 义愤填膺  实在是当前的 医学教育制度和 准入制度,实在是西医布置的一大陷阱,坑害了无数传统文化爱好者……………………

2005-7-19 00:56 羽扇纶巾
[quote]其实中医看病 与其说是看病,实际上就是看人。而人的心理活动,乃是重中之重——有诸内,必行诸外。外证和表症只是内景的外在表现而已,而内景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可怜的西医只知道表症而已。[/quote]

只同意前半句!心理治疗在西方很盛行,只是在我们这里不受重视而已。西医的治疗在上世纪末已经从纯生物学治疗模式发展到了“生物-社会-心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这后半句是强加给西医的吧,至少西医在不断进步!

[quote]西医治快病 中医治慢病之说,分明就是西医用来打击中医的一大手段。[/quote]

又一起冤假错案!这句话虽然片面,但也不无道理。若是你得了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脾破裂、胃穿孔,你是去看中医还是西医?

2005-7-19 09:58 小行者
[quote]原帖由[i]羽扇纶巾[/i]于2005-07-19, 0:56:52发表

只同意前半句!心理治疗在西方很盛行,只是在我们这里不受重视而已。西医的治疗在上世纪末已经从纯生物学治疗模式发展到了“生物-社会-心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这后半句是强加给西医的吧,至少西医在不断进步!



又一起冤假错案!这句话虽然片面,但也不无道理。若是你得了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脾破裂、胃穿孔,你是去看中医还是西医? [/quote]
上工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临渴穿井 斗而铸锥 可乎?

肠梗阻有一妙方在此,患者不妨一试:麻油半斤,枪药两勺,当可下之,无需开刀,小儿酌减

急性阑尾炎——肠痈,3000年前就能治愈


脾破裂、胃穿孔——这些都是西医误治的结果,只是他们不承认。

不过重大的急性外伤,确实比较麻烦,不过各类金疮药可以一试,首先是闭气止血——雪中医的,一定要会气功,学校里边的小混混学不来的。
=================
枪药就是土治火药,常说某人脾气不好,好像吃了枪药。就是这个东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代名医叶天士的趣事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