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13 17:59
杨少凡
中国军事史籍与西方军事史籍一个重大不同就是中国军事重庙算,史书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不是战争过程,而是战争发生前后双方统帅部的筹划和调动,至于具体战争往往一笔带过,极为简略,令广大中国军事爱好者为之扼腕,常为一句话之意争论不休。西方军事史则正好相反,他们详详细细地描写战场的形势、双方的排兵布阵及装备,战场兵力的调动和主要人物的行动。也就是说,东方军事史重战略而西方军事史重战术。
三国时代的战争形式,由于我国史书的一贯原则,今人只能猜测了。摘抄了一些,如下:
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涉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着,宜以锯齿而待之---摘自《贼骑来教》
八阵图体现了诸葛亮战术思想的灵活性
1. 车蒙阵法。诸葛亮《贼骑来教》中说,“若贼骑左右来至”,“宜以车蒙阵而待之”(《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所谓“车蒙阵”即以皮革制成的车衣将车辆蒙起来,纵横成列,形成屏障,曲径复道以遏敌势。
2. 锯齿阵法。如果在深山狭谷与敌作战,则宜充分利用地势作掩护,八阵的分化组合,可以使敌骑进退失据,逐次加以歼灭。诸葛亮说:“地狭者,宜以锯齿而待之。”(《北堂书钞》卷一一七)这种锯齿阵即当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短兵相接之际,我方应以精兵配备长戟、利刃、连弩等武器,楔入敌阵,如锯齿摧木不断推进,逐步消灭敌人。
3. 连衡阵法。当八阵变成横列队向前推进之时,必然用之于平原开阔地带。诸葛亮说:“连衡之阵,似狭而厚。”(《太平御览》卷三00)所谓“狭”显然是指一列横队所形成的狭长形;所谓“厚”当是指第二、第三、第四等列横队,前后相依所组成的密集形。这种连衡阵既可防止敌人的冲击,又可以大阵包小阵,层层围困敌人。同时,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太平御览》卷三00),以便抄袭敌后或追击溃逃的敌人。
4. 三面阵法。八阵图中用以指挥全军的信号主要是金、鼓、旗、幡。即各部将士均要耳听金鼓之声,眼观旗幡所指,或进或止,或攻或追。诸葛亮说:“闻鼓音,举黄帛两凌晨幡合旗,为三面阵。”(《北堂书钞》卷一一七)这种三面阵可以三面合围;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反应灵活,无懈可击。八阵的变化,旗帜起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八阵是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分割包围,歼灭敌人,特别是能够随时应付猝发的战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八阵”在平原作战的掩体主要是辎车,在险厄之地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机动性与灵活性,作战的武器则有刀、矛、剑、戟、匕首、弓箭等,其中威力最大的则是一发十矢的连弩,它们适应八阵变化的需要,互相配合,攻守咸宜。
2005-6-14 06:36
lcarron78
这三点没什么特别的,顶多比一般军事常识深奥一点点。
2005-6-19 10:00
ken_sky
诸葛亮用兵不在于多,或者计谋不在于集。却在于变。。一张纸他总是变幻自如。。这才叫明
2005-6-30 13:32
第三帝国
战术上的成功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好比项羽一样。百战为尝言败,一败就一败涂地。
2005-7-6 12:30
燕京晓林
而实际上战术上也没有什么成功的典范,演义除外。
2005-7-6 13:34
老不看三国
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这个应该算战术的成功运用吧。。。。。)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这个也应该算吧。。。。。。。)
败中求胜,也算不易。
2005-7-6 13:40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杨少凡[/i]于2005-06-13, 17:59:35发表
三国时代的战争形式,由于我国史书的一贯原则,今人只能猜测了。摘抄了一些,如下:
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涉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着,宜以锯齿而待之---摘自《贼骑来教》
八阵图体现了诸葛亮战术思想的灵活性
1. 车蒙阵法。诸葛亮《贼骑来教》中说,“若贼骑左右来至”,“宜以车蒙阵而待之”(《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所谓“车蒙阵”即以皮革制成的车衣将车辆蒙起来,纵横成列,形成屏障,曲径复道以遏敌势。
2. 锯齿阵法。如果在深山狭谷与敌作战,则宜充分利用地势作掩护,八阵的分化组合,可以使敌骑进退失据,逐次加以歼灭。诸葛亮说:“地狭者,宜以锯齿而待之。”(《北堂书钞》卷一一七)这种锯齿阵即当敌我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短兵相接之际,我方应以精兵配备长戟、利刃、连弩等武器,楔入敌阵,如锯齿摧木不断推进,逐步消灭敌人。
3. 连衡阵法。当八阵变成横列队向前推进之时,必然用之于平原开阔地带。诸葛亮说:“连衡之阵,似狭而厚。”(《太平御览》卷三00 [/quote]
请问 杨兄,“八阵图”和“奇门遁甲”的关系是不是了解,如果了解,还请赐教一二
2005-7-6 13:55
燕京晓林
要是不打算搞什么政治说教,谈历史,还是很好的。
首先前提错误,这两次总体诸葛亮并没有败,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败中取胜问题。只是一般的撤军而已。
对于诸葛亮这种三军统帅级别的人物,如果大家仅仅满足于后卫打个小伏击之类的,就吹嘘为战术成果,我也无话可说。
三军统帅的战术成果,应象官渡、潼关那样,取得战役的伟大胜利!!!
2005-7-6 14:06
老不看三国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7-06, 13:55:25发表
要是不打算搞什么政治说教,谈历史,还是很好的。
首先前提错误,这两次总体诸葛亮并没有败,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败中取胜问题。只是一般的撤军而已。
对于诸葛亮这种三军统帅级别的人物,如果大家仅仅满足于后卫打个小伏击之类的,就吹嘘为战术成果,我也无话可说。
三军统帅的战术成果,应象官渡、潼关那样,取得战役的伟大胜利!!! [/quote]
我米有“说教”呀,那两条被列入“战术”不为过呀。不是“小”伏击,战果还是彪炳青史的。
“三军统帅的战术成果,应象官渡、潼关那样,取得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个,嘿嘿,好,好,好。。。。。。
2005-7-6 14:09
燕京晓林
那是团长一级干的战术事情,让诸葛亮来干,有些曲材了吧?
2005-7-6 14:53
燕京晓林
只是过去把诸葛亮拔的过高了而已,陈寿的评价还是很符合历史实际的。
2005-7-7 09:15
zhupz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7-06, 14:53:38发表
只是过去把诸葛亮拔的过高了而已,陈寿的评价还是很符合历史实际的。 [/quote]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就足够后代的统治者对之进行美化并号召“向孔明学习”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