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24 17:16
arrowblue
1)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2)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3)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4)彭漾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人来西,仆因法孝直自炫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仆于故州不免凡庸,优于罪罔,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求君得君,志行名显,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漾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懈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脱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且夫立业,岂在老少,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罪有百死。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祗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漾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5)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成都,皆没不还。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入密白其言。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莫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常不扑之于地也。
6)王不悦,左迁诗为永昌别部司马
2005-5-24 17:20
蓝纱枫
刘封是一军头而已,哪来资格称为名士?
2005-5-24 17:21
ls0906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7:16:19发表
3)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quote]
其实我认为刘封是争夺权势的牺牲品 和曹植有一样的地方 只是结果不同
2005-5-24 17:28
ls0906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20:10发表
刘封是一军头而已,哪来资格称为名士? [/quote]
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刘封战功不少 虽称不上名士但是兄台B4他为军头也不恰当啊
2005-5-24 17:29
东海麋子仲
这个张裕是非杀不可的,不但散布谣言,说刘备将要吃败仗,还俨然以大学者的身份,预言什么“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明显的散布对刘备不利的谣言,动摇人心,这等作为任谁也要杀的。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又一个以天象来消极诽谤人事的。
彭刘二人的死纯属自找,彭的话都有谋反的意味了,刘本身做的就不对,再加上有个嫌隙在里边,汗~二最归一,是非杀不可了。
至于那个雍某,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无从考据,他死的冤枉不冤枉,也很难说,但是有一点是很显然的,零陵先贤传说这个事情刘备做的不对,仅仅是从“由是远人不复至矣”的结果来说的,并不是可惜被刘备冤枉了,就象许靖一样,刘备如果不用许靖,也说不上过错,但是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所以说法正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刘备的利益来说),但是这件事情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正确,就不得而知了。
2005-5-24 17:42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28:03发表
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刘封战功不少 虽称不上名士但是兄台B4他为军头也不恰当啊 [/quote]
有意见是吧?
不如你告诉我在你心中把“军头”的标准是什么吧?
“战功不少”就不能称为军头?谁说过的?
2005-5-24 17:48
ls0906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42:13发表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28:03发表
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刘封战功不少 虽称不上名士但是兄台B4他为军头也不恰当啊 [/quote]
有意见是吧?
不如你告诉我在你心中把“军头”的标准是什么吧?
“战功不少”就不能称为军头?谁说过的? [/quote]
有意见啊 我感觉刘封不错
他被杀的冤啊
2005-5-24 17:55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48:27发表
有意见啊 我感觉刘封不错
他被杀的冤啊 [/quote]
讲军头就讲军头,你扯其他干什么?
袁世凯就有被后人称为军头的记录,你敢说袁世凯没有功绩吗?
冤?冤在什么地方?
[color=red]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color]
[color=blue]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color]
两罪相加,阁下自己好象是读历史系的,应该明白这两条是什么罪吧?
2005-5-24 18:09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4, 17:39:06发表
彭刘二人的死纯属自找,彭的话都有谋反的意味了,刘本身做的就不对,再加上有个嫌隙在里边,汗~二最归一,是非杀不可了。
至于那个雍某,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无从考据,他死的冤枉不冤枉,也很难说,但是有一点是很显然的,零陵先贤传说这个事情刘备做的不对,仅仅是从“由是远人不复至矣”的结果来说的,并不是可惜被刘备冤枉了,就象许靖一样,刘备如果不用许靖,也说不上过错,但是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所以说法正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刘备的利益来说),但是这件事情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正确,就不得而知了。 [/quote]
根绝《资治通鉴》记载
刘备怀恨在心,找了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因为刘巴名气太大,又立过大功,所以没杀,但是以后再也没有重用过
只让他做一些起草文书的工作
2005-5-24 18:10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20:10发表
刘封是一军头而已,哪来资格称为名士? [/quote]
呵呵,其实刘封算得上一员良将
说名士可能不准确,但是说功臣应该是没问题的
2005-5-24 18:13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4, 17:29:23发表
这个张裕是非杀不可的,不但散布谣言,说刘备将要吃败仗,还俨然以大学者的身份,预言什么“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明显的散布对刘备不利的谣言,动摇人心,这等作为任谁也要杀的。 [/quote]
呵呵,我没说不该杀
估计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会杀这种人
我只是想说刘备在这点上和曹操一样,并没比曹操高明
其实想想刘备杀这些人
和曹操杀孔融,又有什么区别呢?
2005-5-24 18:16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与萧峰同醉[/i]于2005-05-24, 17:27:20发表
人无完人,真是完人也就不是人了,是神!
个人觉得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汉光武,一个唐太宗 [/quote]
君言甚是
不过个人觉得唐太宗似乎更高明一些
光武和功臣家族大肆通婚,
留下了外戚专权的祸根。
唐太宗的不足在于生了李治那么一个废物儿子
2005-5-24 18:25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8:10:54发表
呵呵,其实刘封算得上一员良将
说名士可能不准确,但是说功臣应该是没问题的 [/quote]
有功是一回事,但是有罪也是有明确记载的,不能因为他有功就忽视他的罪行。
既然没人能证明刘封是名士,那么刘封的例子显然不能适合楼顶的题目了。
2005-5-24 18:32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55:18发表
[color=red]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color]
[color=blue]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color]
[/quote]
从当时的地理分布图来看,
从汉中-上庸-襄阳这条沿着汉水的路线并没有打通
关羽的大本营在江陵
按照军事势力分布的常规来看,
孟达和刘封应该不属于关羽的直接属下
后来三国志有记载
[color=blue]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color]
可以看出其罪状并不在违抗军令,再于不救同伴
所以此罪可大可小(关键在于同伴是谁吧,这点诸葛亮后来做的就比刘备好,法治不是人治)
至于丢了上庸如果是死罪,那么当年张飞丢了徐州就更应是死罪了
真正处死刘封,又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理由就是为刘禅继位扫除障碍
所以刘封死得较冤
而且在当时那种情况,刘封不出兵也不能完全说是错误
如果关羽丢了江陵以后不是要攻回江陵,直接向上庸方向撤退,刘封派兵接应倒还是可能的
2005-5-24 18:36
arrowblue
[color=blue]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color]
以此观之,孟达的背叛原因很大一方面是惧罪
2005-5-24 18:39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8:13:01发表
呵呵,我没说不该杀
估计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会杀这种人
我只是想说刘备在这点上和曹操一样,并没比曹操高明
其实想想刘备杀这些人
和曹操杀孔融,又有什么区别呢? [/quote]
呵呵,那么崔琰呢?他可是忠心耿耿啊,只因为一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就被勒令自杀?
再说孔融也没有公开非暴力不合作吧?只不过摆摆文人架子而已,与张裕不是一个性质。
2005-5-24 18:39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8:25:58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8:10:54发表
呵呵,其实刘封算得上一员良将
说名士可能不准确,但是说功臣应该是没问题的 [/quote]
有功是一回事,但是有罪也是有明确记载的,不能因为他有功就忽视他的罪行。
既然没人能证明刘封是名士,那么刘封的例子显然不能适合楼顶的题目了。 [/quote]
呵呵,
蓝兄真是严谨,
PFPF
我把标题改了
2005-5-24 18:42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4, 18:39:09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8:13:01发表
呵呵,我没说不该杀
估计任何一个封建统治者都会杀这种人
我只是想说刘备在这点上和曹操一样,并没比曹操高明
其实想想刘备杀这些人
和曹操杀孔融,又有什么区别呢? [/quote]
呵呵,那么崔琰呢?他可是忠心耿耿啊,只因为一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就被勒令自杀?
再说孔融也没有公开非暴力不合作吧?只不过摆摆文人架子而已,与张裕不是一个性质。 [/quote]
个人觉得孔融更搞笑,
“以妲己赐周公”
“想当然”
这两句话实在是太损了点
其实孔融本质上也是不支持曹操的,只不过冷嘲暗讽,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已
崔琰的例子不太熟悉,我先看看
2005-5-24 18:47
arrowblue
[color=blue]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color]
曹操这点疑心病确实重了一些
但从刘备的所做所为来看,也没高明到哪里去啊
刘备一向以“匡扶汉室”为口号,
结果怎么对待反对他[color=blue]暂时[/color]继位的雍茂,刘巴,和费诗的?
2005-5-24 18:58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8:32:58发表
从当时的地理分布图来看,
从汉中-上庸-襄阳这条沿着汉水的路线并没有打通
关羽的大本营在江陵
按照军事势力分布的常规来看,
孟达和刘封应该不属于关羽的直接属下
后来三国志有记载
[color=blue]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color]
可以看出其罪状并不在违抗军令,再于不救同伴
所以此罪可大可小(关键在于同伴是谁吧,这点诸葛亮后来做的就比刘备好,法治不是人治)
至于丢了上庸如果是死罪,那么当年张飞丢了徐州就更应是死罪了
真正处死刘封,又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理由就是为刘禅继位扫除障碍
所以刘封死得较冤
而且在当时那种情况,刘封不出兵也不能完全说是错误
如果关羽丢了江陵以后不是要攻回江陵,直接向上庸方向撤退,刘封派兵接应倒还是可能的 [/quote]
[color=red]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color]
这是孟达自己写的刘备的表,孟达就是当事人,你说当时东三郡是属于哪一州的管制之下呢?
鼓吹是什么东西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刘封是什么身份?以他的身份去夺他人鼓吹就算是破坏朝廷制度,这就是刘封犯罪的地方。
两条罪名相加,刘封肯定算死罪了。
2005-5-24 19:23
arrowblue
这么说来,从地域上的划分,东三郡应该属于荆州了
[color=blue]但是刘封和孟达是不是直接由关羽领导,值得商榷[/color]
在后来刘备责刘封的理由上,
主要都是[color=blue]“恨不救羽”[/color]
没有违抗军令的理由啊
如果不听长官调度,导致长官全军覆没,军法上绝对是个大罪
但刘备算账的时候竟然没有把这个算上,很说明是个问题
[color=blue]“连呼封、达,令发兵相助”[/color]
关羽当时假节钺,如果能直接领导刘封,孟达,似乎不应该出这样的记载
而当刘封、孟达拒绝的时候,关羽也无可奈何,
没法派人另行去夺取他们的兵权,也没有扬言像对糜芳、傅士仁的“还当致之”
可见刘封二人和糜芳、傅士仁的关系不同
似乎更像是A军区的司令对B军区的师长下的命令
联系到关羽的性格,做出这种事来不足为奇
2005-5-24 19:32
仇雠
彭漾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人来西,仆因法孝直自炫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仆于故州不免凡庸,优于罪罔,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求君得君,志行名显,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分子之厚,谁复过此。漾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懈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脱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且夫立业,岂在老少,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罪有百死。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祗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漾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彭漾自己想拉拢马超想造反,自己找死,怎么能说是刘备残杀呢?他不过是在杀国家的敌人而已。
2005-5-24 22:36
实干司马
《张裕传》中记载很清楚,认为张裕的预测准确,得到汉中地却得不到人民。
刘备也说:芳兰挡道,不得不锄。张裕被残害是证据最足的。
2005-5-24 22:59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4, 19:23:30发表
这么说来,从地域上的划分,东三郡应该属于荆州了
[color=blue]但是刘封和孟达是不是直接由关羽领导,值得商榷[/color]
在后来刘备责刘封的理由上,
主要都是[color=blue]“恨不救羽”[/color]
没有违抗军令的理由啊
如果不听长官调度,导致长官全军覆没,军法上绝对是个大罪
但刘备算账的时候竟然没有把这个算上,很说明是个问题
[color=blue]“连呼封、达,令发兵相助”[/color]
关羽当时假节钺,如果能直接领导刘封,孟达,似乎不应该出这样的记载
而当刘封、孟达拒绝的时候,关羽也无可奈何,
没法派人另行去夺取他们的兵权,也没有扬言像对糜芳、傅士仁的“还当致之”
可见刘封二人和糜芳、傅士仁的关系不同
似乎更像是A军区的司令对B军区的师长下的命令
联系到关羽的性格,做出这种事来不足为奇 [/quote]
[color=blue]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color][color=red]令[/color][color=blue]发兵自助。[/color]
[color=blue]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color][color=red]承羽命[/color]。
关羽跟刘孟二人什么关系,这个“令”、“承命”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刘备后来追究刘封的“不救羽”,就是指刘封的这件事啊。
另外补充一点知识,“救”这里是指“支援、帮助”,而不是“救援、救助”的意思。因为关羽命令刘封出兵时,关羽仍然在全盛状态。
关羽的败死是多方面的,不能全把责任推给刘封,所以“不听长官调度,导致长官全军覆没”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关系非同一般,关羽权力再大,也不可能随便夺了刘封兵权。
而且关羽离南郡很近,糜芳有什么异常举动他可以很快知道,所以可以很快作出回应:“还当治之”。
但是刘封在东三郡,距离关羽甚远,一来一去,耗时很多,所以关羽即使知道刘封不出兵,也应该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后,估计那时关羽应该处于前有强敌、后路被断的艰难境地了,哪里还有什么资本说什么“还当治之”之类的话啊?
2005-5-24 23:07
慕容燕然
崔琰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对曹操进位魏王持反对态度上。兔死狐悲,还搭上一个毛玠。
从这个方面来讲,荀彧、崔琰、毛玠的遭遇和雍茂,刘巴,费诗有相似之处。
2005-5-25 11:01
ls0906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55:18发表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48:27发表
有意见啊 我感觉刘封不错
他被杀的冤啊 [/quote]
讲军头就讲军头,你扯其他干什么?
袁世凯就有被后人称为军头的记录,你敢说袁世凯没有功绩吗?
冤?冤在什么地方?
[color=red]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color]
[color=blue]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color]
两罪相加,阁下自己好象是读历史系的,应该明白这两条是什么罪吧? [/quote]
查了一下 军头的范围很广 周瑜、程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称为军头
我理解错了你的意思了
至于刘封的死,我还是觉得的很冤。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是诸葛亮劝说而致,刘备本无杀刘封的意思,诸葛亮支持刘备亲子即位,所以刘封是谁想杀,很难定论阿。所以说,刘封是权位争夺的牺牲品,死得冤啊。
PS:我以前是学计算机的,不是学历史的
2005-5-25 11:10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5-24, 22:36:28发表
《张裕传》中记载很清楚,认为张裕的预测准确,得到汉中地却得不到人民。
刘备也说:芳兰挡道,不得不锄。张裕被残害是证据最足的。 [/quote]
得其地不得其民是周群的预测结果吧?张裕的预测结果是"军必不利"。呵呵,斩夏侯,夺汉中,曹操无奈退军,也叫“不利”?只有一点是不利的,那就是将军吴兰雷铜偏师入武都,皆没,但是这只是小小的失利而已,否则,刘备怎么会“欲显其不验”?
2005-5-25 11:27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5, 11:01:45发表
查了一下 军头的范围很广 周瑜、程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称为军头
我理解错了你的意思了
至于刘封的死,我还是觉得的很冤。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是诸葛亮劝说而致,刘备本无杀刘封的意思,诸葛亮支持刘备亲子即位,所以刘封是谁想杀,很难定论阿。所以说,刘封是权位争夺的牺牲品,死得冤啊。
PS:我以前是学计算机的,不是学历史的 [/quote]
麻烦你先搞清楚,刘封死前是否有犯重罪?我前面讲那么多,你都没看出来?
诸葛亮只能提供一个杀刘封的理由,但是当时刘蜀政权的最高决策人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color=red]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color]
所以杀刘封绝对必需经过刘备的同意。
什么叫“刘备本无杀刘封的意思”??你是刘备本人来着?
刘封已犯重罪,杀刘封又得到刘备同意,刘封冤在什么地方??
学计算机的?那怎么会说是朱子彦的学生?不会是朱教授改行了吧?
2005-5-25 11:27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5-24, 23:07:27发表
崔琰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对曹操进位魏王持反对态度上。兔死狐悲,还搭上一个毛玠。
从这个方面来讲,荀彧、崔琰、毛玠的遭遇和雍茂,刘巴,费诗有相似之处。 [/quote]
呵呵,糨糊捣的好啊。崔琰反对曹操进魏王?估计崔琰自己都不会这么认为。崔一直是曹操的属吏,不太可能反对曹操进魏王的,只是碍于面子,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而已。当时的士大夫注重气节,崔琰典选举,标准是道德第一位,而这个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崔琰就是因为他“清贞守道”才推荐的他,可是此人偏偏“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导致“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崔琰受不了别人笑话,就说了几句糊涂话。还是由于崔某平时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借故整他而已。而曹操本身“性忌”,对于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有成见,又涉及到这么一个敏感的话题,当然疑神疑鬼,拿崔某人开了刀。
2005-5-25 11:32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11:10: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5-24, 22:36:28发表
《张裕传》中记载很清楚,认为张裕的预测准确,得到汉中地却得不到人民。
刘备也说:芳兰挡道,不得不锄。张裕被残害是证据最足的。 [/quote]
得其地不得其民是周群的预测结果吧?张裕的预测结果是"军必不利"。呵呵,斩夏侯,夺汉中,曹操无奈退军,也叫“不利”?只有一点是不利的,那就是将军吴兰雷铜偏师入武都,皆没,但是这只是小小的失利而已,否则,刘备怎么会“欲显其不验”? [/quote]
进汉中军不利
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是很明显的,
刘备军被阻,张飞军被破,
损兵折将,可不是什么小小的失利
后来诸葛又派了援军,形势才好转
而且战果也只是得其土而不得其民
张某说得也没什么不对
刘备杀之时说得那句话也就是个借口而已
诸葛去求情的时候刘备说了真心话“芬兰生户,不得不除”
2005-5-25 11:38
杨威利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5-24, 22:36:28发表
《张裕传》中记载很清楚,认为张裕的预测准确,得到汉中地却得不到人民。
刘备也说:芳兰挡道,不得不锄。张裕被残害是证据最足的。 [/quote]
"得其地,不得其民".指是汉中之地由于曹操当时为了和蜀国作战,而将汉中之地的民众全部迁走了.然后曹操又派张郃督诸军攻占三巴,想把三巴的民众迁往汉中.可惜被张飞给击败了.正是由于刘备在汉中得其地而不得其民,所以汉中才会变成纯军事前线的性质,否则也不会让魏延当太守.
但如果仅仅因为张裕说"得其地,不得其民"就不攻占汉中,刘备也未免太没有见识了.
2005-5-25 11:45
东海麋子仲
兄的这段话有点搞笑哦。汉中之战,老刘把老曹驱逐出汉中,倒是老刘不利?
“得其地不得其民”,是也不是完全这样的,燕京晓林前辈在前边的帖子里有论证的。还是那句话,怪力乱神,孔子尚且不语,他张裕的学问得自汉的经学,孔子的一点皮毛而已,竟然公然的用这个预言结果蛊惑人心?这个明显是煽动民众的不安情绪嘛。曹操刚刚攻下汉中的时候,蜀中一日数十惊,未必与张裕的九年之后当失之的预言没有关系,留着这等人,简直就是留着一LHZ。兄说刘备找借口报复,我看根本就不用找借口,此人的情节太恶劣了。
2005-5-25 11:49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11:45:42发表
兄的这段话有点搞笑哦。汉中之战,老刘把老曹驱逐出汉中,倒是老刘不利?
“得其地不得其民”,是也不是完全这样的,燕京晓林前辈在前边的帖子里有论证的。还是那句话,怪力乱神,孔子尚且不语,他张裕的学问得自汉的经学,孔子的一点皮毛而已,竟然公然的用这个预言结果蛊惑人心?这个明显是煽动民众的不安情绪嘛。曹操刚刚攻下汉中的时候,蜀中一日数十惊,未必与张裕的九年之后当失之的预言没有关系,留着这等人,简直就是留着一LHZ。兄说刘备找借口报复,我看根本就不用找借口,此人的情节太恶劣了。 [/quote]
呵呵,我想论证的是这点刘备和曹操是一样的
对于威胁他们统治言论的人,都统杀
所以不能光指责曹操
“军必不利”按照前期的战果,也没什么不对的
只是后来扭转了这一局面
至于学的占卜之类的皮毛什么的,在今天看来当然如此,但在当时可是一门职业
2005-5-25 11:57
廖化将军
把刘备杀的人列出来,辩辩其中到底有几个是枉杀,结果不但不能证明刘备残暴,反而证明刘备枉杀的人真难找啊。
楼主的标题改改;每个死人的死因做个公正分析;本可以成为一篇好帖子的。
可惜了。。。
2005-5-25 11:59
东海麋子仲
又在捣糨糊。我说这个张裕该杀。可是崔琰也有对曹操统治有威胁的言论?人家可是忠心耿耿啊,毛介简直就是被诬陷的,曹操还不让对质,要不是桓阶等人,估计毛将是死的最冤的一位。那娄圭许攸不过是因为功劳大,或者夸了几句口,或者是说了一点狂话,也叫对曹操的统治构成威胁?
2005-5-25 12:17
ls0906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5, 11:27:06发表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5, 11:01:45发表
查了一下 军头的范围很广 周瑜、程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被称为军头
我理解错了你的意思了
至于刘封的死,我还是觉得的很冤。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是诸葛亮劝说而致,刘备本无杀刘封的意思,诸葛亮支持刘备亲子即位,所以刘封是谁想杀,很难定论阿。所以说,刘封是权位争夺的牺牲品,死得冤啊。
PS:我以前是学计算机的,不是学历史的 [/quote]
麻烦你先搞清楚,刘封死前是否有犯重罪?我前面讲那么多,你都没看出来?
诸葛亮只能提供一个杀刘封的理由,但是当时刘蜀政权的最高决策人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color=red]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color]
所以杀刘封绝对必需经过刘备的同意。
什么叫“刘备本无杀刘封的意思”??你是刘备本人来着?
刘封已犯重罪,杀刘封又得到刘备同意,刘封冤在什么地方??
学计算机的?那怎么会说是朱子彦的学生?不会是朱教授改行了吧? [/quote]
你是刘备本人么,怎么知道刘备就想杀刘封
还有谁规定得烦了重罪就必须被杀死?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诸葛亮的意见就具有决定性,要不要这个军事做什么
你没上过大学么?历史系的教授就不能叫别的系的学生么?
本来不想和你抬杠,你咄咄逼人滴说
2005-5-25 12:27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5, 12:17:01发表
你是刘备本人么,怎么知道刘备就想杀刘封
还有谁规定得烦了重罪就必须被杀死?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诸葛亮的意见就具有决定性,要不要这个军事做什么
你没上过大学么?历史系的教授就不能叫别的系的学生么?
本来不想和你抬杠,你咄咄逼人滴说 [/quote]
杀刘封必须经过刘备首肯,刘备如果不想杀刘封,那刘封还真死不了,不过事实嘛……
诸葛亮的意见有决定性?怪事,是否杀张裕,刘备跟诸葛亮的意见就不同,你怎么不跟我说“诸葛亮的意见有决定性”?
作为一个犯了重罪的罪犯被处死,刘封何冤之有?
俺还没到适合上大学的年龄,你想逼我“上过大学”也是你妄想而已。
说多句,这位大学生写出如此错别字:“烦了重罪”、“这个军事”。水平高啊高!
嘿,谁的语气在“咄咄逼人”,大家一目了然。
2005-5-25 12:42
32250589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48:27发表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5-24, 17:42:13发表
[quote]原帖由[i]ls0906[/i]于2005-05-24, 17:28:03发表
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
刘封战功不少 虽称不上名士但是兄台B4他为军头也不恰当啊 [/quote]
有意见是吧?
不如你告诉我在你心中把“军头”的标准是什么吧?
“战功不少”就不能称为军头?谁说过的? [/quote]
有意见啊 我感觉刘封不错
他被杀的冤啊 [/quote]
刘封之死很难说明是迫害。如果我是刘备也照杀。
2005-5-25 12:57
宇文
楼上如果是照杀的刘备,也就不会为之流涕了
刘封自然该死,但死的悲情。
2005-5-25 13:00
广成子
1,此类《先贤传》、《耆旧传》之流,多以内容附会不可靠闻名~
2,秦宓并未见害,后主乃复其旧官。如果这也能算是罪过的话,曹操之刑杨彪、毛介;孙权之放虞翻,又算是什么呢?
3,“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出此言,死固其宜也。
4,彭永年煽动马超造反,虽是醉言,罪亦在不赦。
5,案其传记,张南和无非神棍而已~
2005-5-25 13:54
義経と静御前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4, 17:30:39发表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
又一个以天象来消极诽谤人事的。 [/quote]
以天象等占卜行为来预测军势的好坏,自古就有,仁兄不要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待古人啊!
至于彭漾,虽有自找之嫌,但他是个狂人,这一点刘备知道,从这此来看晚年的刘备确是不如曹操和刘表了(弥横事)……
2005-5-25 14:58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11:59:07发表
又在捣糨糊。我说这个张裕该杀。可是崔琰也有对曹操统治有威胁的言论?人家可是忠心耿耿啊,毛介简直就是被诬陷的,曹操还不让对质,要不是桓阶等人,估计毛将是死的最冤的一位。那娄圭许攸不过是因为功劳大,或者夸了几句口,或者是说了一点狂话,也叫对曹操的统治构成威胁? [/quote]
崔琰那两位比较倒霉,曹操误会了他们的意思,其实还是怀疑他们不支持自己代汉。
娄圭和许攸,这样的臣子很难控制,每个君主都会采取一定手段的
只不过曹操采取的激烈了
看看刘备那几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谋反的举动,只不过以言语获罪,没觉得到了非杀
不可的地步。
再说,那个雍茂有什么罪呢?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以诈力取刘璋之后,并不得西川人心,很多人心不服,于是采用高压手段镇压
2005-5-25 15:02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广成子[/i]于2005-05-25, 13:00:29发表
1,此类《先贤传》、《耆旧传》之流,多以内容附会不可靠闻名~
2,秦宓并未见害,后主乃复其旧官。如果这也能算是罪过的话,曹操之刑杨彪、毛介;孙权之放虞翻,又算是什么呢?
3,“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出此言,死固其宜也。
4,彭永年煽动马超造反,虽是醉言,罪亦在不赦。
5,案其传记,张南和无非神棍而已~ [/quote]
1. 资治通鉴上也有这个记载
2. 是后主时候诸葛亮主政时候的事情了,秦宓在刘备时还是被罢了官
3. 是刘备要先杀刘封的,刘封才后悔没听孟达的话
4. 酒醉了说这句话,就是死罪?
5. 不能用现在的科学眼光看过去的卜者,那个时候,卜者是一门行业
2005-5-25 15:17
jimmy5458
那不叫残害,哪有做了皇帝不杀人的???要看他为什么杀啊
2005-5-25 15:54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4:58:17发表
崔琰那两位比较倒霉,曹操误会了他们的意思,其实还是怀疑他们不支持自己代汉。
娄圭和许攸,这样的臣子很难控制,每个君主都会采取一定手段的
只不过曹操采取的激烈了
看看刘备那几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谋反的举动,只不过以言语获罪,没觉得到了非杀
不可的地步。
再说,那个雍茂有什么罪呢?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以诈力取刘璋之后,并不得西川人心,很多人心不服,于是采用高压手段镇压 [/quote]
只不过曹操采取的激烈了。
呵呵,本来杖责三十的刑罚,给你安上个杀头,真是够激烈了哈?这样都要杀头,那么那个以牛易饼的丁文候怎么还官复原职了呢?真真的治正推平哈。
言语获罪?彭某人煽动马超造反,对,也是言语获罪,那么这个刑法上的教唆罪不成立了是吧?
秦宓这个……典型的以天象干涉人事,进谏是好事啊,可是如果理由是单纯的“天时必无其利”,怎么说怎么象太平天国杨秀清自称神仙副体来挟制洪秀全。
至于雍茂,零陵先贤传说备“以它事杀茂”,到底是什么事情,事情的是非曲直,就不得而知了。
2005-5-25 16:30
匿名拖拉机手
死的都有该死之罪,怎么能说是残害呢
2005-5-25 16:45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15:54:13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4:58:17发表
崔琰那两位比较倒霉,曹操误会了他们的意思,其实还是怀疑他们不支持自己代汉。
娄圭和许攸,这样的臣子很难控制,每个君主都会采取一定手段的
只不过曹操采取的激烈了
看看刘备那几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谋反的举动,只不过以言语获罪,没觉得到了非杀
不可的地步。
再说,那个雍茂有什么罪呢?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以诈力取刘璋之后,并不得西川人心,很多人心不服,于是采用高压手段镇压 [/quote]
只不过曹操采取的激烈了。
呵呵,本来杖责三十的刑罚,给你安上个杀头,真是够激烈了哈?这样都要杀头,那么那个以牛易饼的丁文候怎么还官复原职了呢?真真的治正推平哈。
言语获罪?彭某人煽动马超造反,对,也是言语获罪,那么这个刑法上的教唆罪不成立了是吧?
秦宓这个……典型的以天象干涉人事,进谏是好事啊,可是如果理由是单纯的“天时必无其利”,怎么说怎么象太平天国杨秀清自称神仙副体来挟制洪秀全。
至于雍茂,零陵先贤传说备“以它事杀茂”,到底是什么事情,事情的是非曲直,就不得而知了。 [/quote]
我已经多次说明了
彭本狂生,酒后乱语而已,然后就被赐死
秦某人的占卜天文学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以这个为学问的人很多,没什么不对
杀雍茂的“他事”,根本都没有什么记载,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件事情资治通鉴,白话本说的就是“找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至于刘巴,以后就再也没有重用过,只能做一些起草文书的工作
2005-5-25 17:15
杨威利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6:45:05发表
杀雍茂的“他事”,根本都没有什么记载,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件事情资治通鉴,白话本说的就是“找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至于刘巴,以后就再也没有重用过,只能做一些起草文书的工作 [/quote]
资治通鉴的原始文言版里并没有记载关于这件事呀.
只是记载了费诗的事情.
另外关于彭羕,史书上可没有记载他是"酒后乱语而已"呀.
他是自己拜访马超的时候,自己想唆使马超造反呀.
2005-5-25 19:50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11:27:43发表
呵呵,糨糊捣的好啊。崔琰反对曹操进魏王?估计崔琰自己都不会这么认为。崔一直是曹操的属吏,不太可能反对曹操进魏王的,只是碍于面子,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而已。当时的士大夫注重气节,崔琰典选举,标准是道德第一位,而这个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崔琰就是因为他“清贞守道”才推荐的他,可是此人偏偏“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导致“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崔琰受不了别人笑话,就说了几句糊涂话。还是由于崔某平时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借故整他而已。而曹操本身“性忌”,对于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有成见,又涉及到这么一个敏感的话题,当然疑神疑鬼,拿崔某人开了刀。 [/quote]
崔琰说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说这句话的本义是很难考证了。三国志讲“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也只是陈寿的臆测。
如果是被误解,崔琰完全可以上书解释。但“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崔琰不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就等于默认了曹操给他的罪名。
2005-5-25 20:01
悲情史可法
蜀汉本来人才就远远少于曹魏,有多少给刘备杀的
还有就是,殷观、郑度都算是好人才,可惜埋没了。
2005-5-25 20:17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5-25, 19:50:14发表
崔琰说了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说这句话的本义是很难考证了。三国志讲“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也只是陈寿的臆测。
如果是被误解,崔琰完全可以上书解释。但“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崔琰不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就等于默认了曹操给他的罪名。 [/quote]
是啊是啊,三国演义干脆在“会当有变时”后边加上个“任自为之”,就更称心了。
如果是被误解,崔琰完全可以上书解释。
崔琰如果认为自己犯的是反对称王这条,估计早就自杀了,不会等到曹操暗示自己,彼不见荀文若乎?
魏略: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2005-5-25 20:31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6:45:05发表
[我已经多次说明了
彭本狂生,酒后乱语而已,然后就被赐死
秦某人的占卜天文学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以这个为学问的人很多,没什么不对
杀雍茂的“他事”,根本都没有什么记载,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件事情资治通鉴,白话本说的就是“找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至于刘巴,以后就再也没有重用过,只能做一些起草文书的工作 [/quote]
是,彭某人是狂生,可是他既然这样说,就有这样的想法,狂生不能成为造反的理由。如果马超真的有心,两人说不定一拍即合,那么狂生的想法得到了实践,我们还能说他是狂生吗?例如张松,联系刘备入川不成功的话,也算是狂生?刘璋就不会杀他?
秦某人的占卜天文学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以这个为学问的人很多,没什么不对
距我所知,言说天象的人很多,但是单纯言说天象阻挠国家大计的人还真是不多。
这件事情资治通鉴,白话本说的就是“找个借口把雍茂杀了”
我终于知道以讹传讹这句话是怎么来的了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自己的心思理解零陵先贤传,搞翻译的人又按自己的意思来“意译”资治通鉴。这个意译固然好,可是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建议兄直接看原文好一些。
2005-5-26 03:14
蒹葭苍苍
凭什么认为名士就不该杀?凭什么认定名士就不会成为对立阶级?凭什么认为名士中就没有反动人物?注:并非特指刘备,操哥也一样。
只要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管你名不名士,一样会掉脑袋滴。至于彭漾,怎么能弥衡相比,人家弥衡可没有叫操哥的手下造反,只是骂骂人而已。
2005-5-26 06:26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20:17:43发表
是啊是啊,三国演义干脆在“会当有变时”后边加上个“任自为之”,就更称心了。
如果是被误解,崔琰完全可以上书解释。
崔琰如果认为自己犯的是反对称王这条,估计早就自杀了,不会等到曹操暗示自己,彼不见荀文若乎?
魏略: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quote]
三国演义?崔琰反的是曹操称王又不是反曹操,“会当有变时”至多算是诅咒,“任自为之”那就是教唆造反了。反对曹操称王似乎哪条王法都没犯吧,如果是教唆造反曹操可以直接砍了,何必大费周章的搞什么暗示。
荀彧之死和崔琰之死有其相似之处,荀彧之死也不是他主动自杀,按魏氏春秋记载也是曹操先暗示之后,荀彧才自杀的。
荀彧与崔琰站在了相同的立场,荀彧都没主动,凭什么到了崔琰这里就要要求他主动自杀?
2005-5-26 07:45
宇文
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诽议朝政,侮辱时局,怎么不该杀?
转一段网友评论(http://www.21red.net/view/a/2004-11-12/505818.html)
第一祢衡的叛逆性格。由于少年得志,才华纵横,养成了他叛逆且自大成狂的性格,甚至在社交过程中对同僚也是缺乏基本的尊重。祢衡是一个有着性格缺陷的人,没有丝毫的团队精神,留下他只会破坏内部团结。
第二祢衡的内心矛盾。祢衡应该是矛盾的,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梦想着将来出将入相,匡扶社稷。而当时天下大势却是军阀强势,皇帝形同虚设。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依靠军阀,如此还有违初衷,所以祢衡是矛盾的。正是给予以上原因,他才击鼓骂操。:祢衡之所以骂并不是因为曹操要夺汉室江山,使大汉帝业将倾,只不过是因为他轻视自己。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中还潜涵着“明公如用衡,定当全力辅佐”的深意。
第三 出使刘表前,祢衡又作惊人之举。既然作不成“曹瞒之党”,祢衡摇身一变立刻成了“汉朝之臣”。孔老夫子说君子逢乱世应该“言逊”或者“邦无道则隐”。苏东坡评祢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毕竟是旁观者清,道出了祢衡的生存之道:出世隐居。而当局着迷的祢正平只能在逞过口舌之利之后,“惟有无情碧水流”了。
2005-5-26 09:00
marketing
有的意图谋反,有的以天象挡道,有的说丧气话,当然是自找死
2005-5-26 09:11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5-26, 6:26:02发表
[quote]原帖由[i]东海麋子仲[/i]于2005-05-25, 20:17:43发表
是啊是啊,三国演义干脆在“会当有变时”后边加上个“任自为之”,就更称心了。
如果是被误解,崔琰完全可以上书解释。
崔琰如果认为自己犯的是反对称王这条,估计早就自杀了,不会等到曹操暗示自己,彼不见荀文若乎?
魏略: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quote]
三国演义?崔琰反的是曹操称王又不是反曹操,“会当有变时”至多算是诅咒,“任自为之”那就是教唆造反了。反对曹操称王似乎哪条王法都没犯吧,如果是教唆造反曹操可以直接砍了,何必大费周章的搞什么暗示。
荀彧之死和崔琰之死有其相似之处,荀彧之死也不是他主动自杀,按魏氏春秋记载也是曹操先暗示之后,荀彧才自杀的。
荀彧与崔琰站在了相同的立场,荀彧都没主动,凭什么到了崔琰这里就要要求他主动自杀? [/quote]
我的意思是,三国演义加上后边“任自为之”一句,那么崔琰这个反对曹操称王的立场就很明显了,而如果没有这句,便是一个永远都没头的公案。
至于三国演义上这个“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任自为之”是什么意思,我想还不是兄认为的教唆犯罪,他在教唆谁啊?我觉得这个“任自为之”,大概是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个是对杨训不满,说随他怎么吹捧;二一个是对曹操称王不满,说随你怎么嚣张,“会当有变时”,
反对曹操称王什么罪都没犯?是,那么这个“会当有变时”的罪名就大了,犯的是和曹操不一条心的罪名,曹操能让汉朝忠臣活着? 公开的秘密。所以说如果崔的话是反对曹操称王的意思,那么崔死的就一点都不冤枉。
文若死在崔之前,他的遭遇,正是反对曹某称王的前车之鉴,这个崔琰都看不出来?唯一的解释就是,崔琰没有针对曹操的意思。
2005-5-26 09:17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蒹葭苍苍[/i]于2005-05-26, 3:14:57发表
凭什么认为名士就不该杀?凭什么认定名士就不会成为对立阶级?凭什么认为名士中就没有反动人物?注:并非特指刘备,操哥也一样。
只要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管你名不名士,一样会掉脑袋滴。至于彭漾,怎么能弥衡相比,人家弥衡可没有叫操哥的手下造反,只是骂骂人而已。 [/quote]
并不是说名士就不该杀,但也不是说所有名士都该杀啊。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是,这些人到底该杀还是不该。
清流名士是当时社会很重要的一股社会了力量,又是很独特的一类社会群体,所以拿来单独开题,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2005-5-26 20:02
義経と静御前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5:02:50发表
4. 酒醉了说这句话,就是死罪?
[/quote]
在当时那个年代,就算是喝醉了那么怂恿谋反也是死罪!别说在蜀国刘备只杀了他一个,如果在魏国曹操恐怕要杀他全家
2005-5-26 20:23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钱丹弦[/i]于2005-05-26, 20:02:24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25, 15:02:50发表
4. 酒醉了说这句话,就是死罪?
[/quote]
在当时那个年代,就算是喝醉了那么怂恿谋反也是死罪!别说在蜀国刘备只杀了他一个,如果在魏国曹操恐怕要杀他全家 [/quote]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而且彭蠡在刘备入川的早期,还是很有功绩的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