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24 21:05 无名13
有时呆呆看着人群,试图读懂一张张脸,得到的只是茫然。对于自己,却更难读懂,似乎在逃避什么。周围很是吵杂,我等待夜幕降临,那一刻,对于我来说是最安详的。
    我钟情于恬静,养成这样的性格或许缘于父亲。父亲是一个文人,闲暇时喜欢作画。每每家中四壁都挂着完成或者未完的山水。他时常安静坐着,看着墙上的画,我知他已将心思融入那些作品。灵感至时,便取下来添上几笔。这些作品都是他的梦想。每一个梦境,都是从一张白纸上渐次清晰起来,再赋予颜色。看着那些画,不由会产生这样的遐想:
    飘渺无人山谷中,结一小庐,无尘俗挂念,斜倚窗前,手捧一卷书,听流莺欢语。房栊门前掩苍苔蛛缕,却不必管它,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番雍懒。品位连绵细雨中的淡淡春愁,乱红无数的秋风伤感。又或者泛舟湖上,山色倒映湖中与天色相融。那一泓缱绻,荡涤尘埃,远岸垂杨自舞,与心契,放任粼粼波光醉了眼,一时多少甜美的梦,遽如许。在那样的情境里,大自然的一切情绪,更亲近体会,沁入心中。这些就是父亲的画。
    小时候坐在他的画桌边上,看着他入定般遐想的神情。除了觉得父亲艺术精妙,于他的梦,却是不能体会。然而日日看着这些画,其间的意趣也在不觉中影响了我。渐渐,我开始懂得了这些作品的内在。我懂得了,夫亲却苍老了。
    我没有学会画画,从这些画中,我学到的是我的处世态度。父亲的画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祥和,于是我也是一个追求安静祥和的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喜欢夜半时分,那时候周围几近无声,没有刺眼的明亮,我可以坐在灯下,泡上茶,享受自己的心情。有时候打开电脑,读一读别人的文章。竟然有许多让我产生共鸣。我试着用欣赏画的方式去理解,发现许多人一样憧憬安宁。想想也是,现实中压力太大。却无可逃避,于笔间就不自然流露这种无奈。或者构筑空想浮屠,或者叹一声,谁为我,唱金缕。
    小时候也是爱热闹的,骑着竹马荡着秋千时候,并没有什么烦恼,自然不必去追求隐逸,看一看身边的孩子,一个个笑靥如花,不由羡慕。有句诗浮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本来说的是爱情,用在此处却也颇恰当。只是这种感觉困顿,寻求安详的情绪莫非是每个人必须走过的路程,又或许是情绪也可以传染?从父辈传给子女,从网络的一端传向另一端。
   或许多年以后,我的孩子,也在写着我现在的文字,或者憧憬着一叶湖水中的轻舟,一栋幽谷中的茅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画中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