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2003-11-17 14:42 秋孤寒
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上的差距悬殊和政治上的君昏臣暗,虽说以其局促一隅的积弱态势,没有大智慧是无力回天的,然而,综观姜维的作为,却是有意无意中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一、        不识时机,盲目北伐。

提到北伐,很多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说什么劳而无功,空费国力等等,其实掌握时机的北伐是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诸葛亮出祁山,其目的在于蚕食雍凉,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首度北伐因失街亭葬送大好形势。此后,除了以其自身能力而存万分之一侥幸外,最主要的意图变为干扰魏国,破坏其国力发展,否则以双方悬殊实力基数,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观曹魏每次只能以三五万人应付,无法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一举破敌,且其国内对兴师出兵的担忧不满之声时有所闻,可以说基本达到战略目的。

然而,自蒋琬执政以后,十二年间,只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行动外,再无所作为,除了因“实不如前人”的担忧外,其对北伐的积极意义也认识不足,导致给了魏国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陇右地区,有了大量驻军的条件,不需每次再从中央增援,吕蒙劝孙权取皖城时所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正是这个道理。到了费祎掌权,曹魏不仅有余力应变,在陇右也屯集了精锐的郭淮、邓艾兵团,北伐时机已经不复存在,其对姜维的节制可谓无心办了好事。

但是,姜维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心只想效仿诸葛北伐,完全不顾形势的变异,九伐中原,虽偶有小胜,只是在给魏国搔痒而已,而自身的损失却极大,把国家搞得疲惫不堪。此时最佳选择无疑是休兵劝农,待机而发,至不济也可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但姜维知进不知退,观其兴师之频,完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为北伐而北伐,说他根本就毫无战略局面的敏锐嗅觉一点都不为过。

二、        只知军务,不知政略。

蜀政腐败昏暗,罪魁恶首当然是黄皓了,至于后主,不论是诸葛亮,还是蒋费姜执政,从没见其扯后腿、穿小鞋的举措,有也是因其朱紫难辩,纵容维护之过罢了。但是黄皓为何能够把持朝政、朋党为奸呢?蒋费时期可没见此,只能说明姜维的政治上的无能。

姜维虽说是个外来的降将,但却深受诸葛亮赏识,不能说其毫无政治背景,而蒋费对他也是极力栽培,并把执政权利也交给了他,而观其权力的顺利移交,蜀国的上上下下应该也都支持认可。

政务总要有人治理,权势也总有人觊觎,姜维只顾领兵在外,可二三十来年却没能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被人把权力掏空,并据此走上邪路。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后院起火,还谈什么北伐恢复汉室。

而其军权在手,不知道“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不能大刀阔斧,匡政局、正视听,只是避祸沓中,种麦娱生,当一个甩手掌柜,还给敌国攻击之隙,误己误国。

三、        铤而走险、志大才疏。

说到魏国攻击,不得不提及“实兵诸围”和“敛兵聚谷”的争论,我认为形势不一,王平的兴势之役的战法已不可取,理由有三:一是此次魏国准备期年,不似前次的仓猝出动;二是姜维兵力不足,后方不稳,且无前次费祎的大举增援;第三最为关键,是此次多了邓艾的陇右兵团攻击阴平左翼,在汉中外围拒敌的设想不可能实现。

但是,姜维在知道魏国将要入侵大半年,却依旧羁留沓中,远离主要战场,应变迟缓,不仅导致被邓艾追击,至有强川口之败,损兵折将;而且轻易丢失阳安关,让魏军得了大量补给,战略意图也全盘落空,即使钟会攻剑阁不下而粮尽退兵,由于与汉乐二城距离很远,无法充分配合,追击战果也不可能很大。最后是致东汉时期的经验教训于不顾,疏忽了阴平小道的防御,给了邓艾偷袭成功的机会。

读演义看到姜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和其“胆如斗大”,深深为那股悲壮之英雄气而感动。但细思之下,姜维荷上将之任,董督一国之政,既无力保住弱蜀,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战略错误,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以上是我计划中的蜀汉国家战略的变迁历程中的一些思路,不太成熟,敬请方家指正!

2003-11-17 19:04 太史兴国
我以为姜维没有加快蜀汉的灭亡。
姜维北伐,虽然耗费国力,但魏国同样有损失,且北伐虽然最终失败,但其中也有胜利,同时还有其他原因的制约。
姜维北伐,虽然无力回天,但姜维的忠义令人佩服。
若姜维不北伐,则他本职工作就没做好,而且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会灭亡?

2003-11-17 19:25 秋孤寒
首先,北伐本来是极佳的安全战略,可到了姜维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你是举全国之力对抗人家一处啊,魏国关陇地区是也有损失,可其关东却丝毫无损于发展,这和诸葛亮时已经不一样,魏国也没再从中央增援,更不需要因此后勤保障而带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其实力依旧在不停上涨,可蜀国却越打越弱。

其次,北伐也不是姜维的本职工作,身为大将军,考虑的应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北伐只是一种手段而已,深迷其中,忠义是体现了,可把本末倒置,放任政局不管,使之搞得一塌糊涂,不能不说他严重失职。

2003-11-17 19:26 马岱
姜维不北伐,那还要姜维干什么,姜维扛着北伐大旗,别人不好阻止(毕竟是诸葛亮的未竟的事业),如果姜维不北伐,那么朝野必定会对他不满(这一点可以通过袁崇焕的遭遇可以想像到),不怀好意的人肯定会恶意中伤,趁机要剥夺他的兵权,所以姜维后来才囤田避祸,如果是诸葛亮则没有此之忧,所以姜维的北伐实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说姜维只知军务,不知政略,姜维也很难,毕竟是个外来户,没有自己的同党,很难搞起来。

2003-11-17 20:03 易非
北伐其实应该算是政治性的东东,也就是向征性的东东,就同老蒋刚败到台湾时反攻大陆的口号一样。当时蜀汉国力最弱,只有靠打着恢复汉室聚拢人心,一味躲在西川避战才是蜀国走向灭亡的道路。而且积极主动的攻击魏国,也使魏国常年处在防守位置,不能腾出手来进攻到蜀国腹地,影响蜀国国内发展。
姜维的悲哀就是无人理解其道路。

2003-11-18 00:53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鹫杀虎[/i]于2003-11-17, 07:36 PM发表
诸葛的徒弟还是改不了诸葛的缺点

强于战术而弱于战略,事事恭亲大小皆至,乃是名将名臣误国误身之处 [/quote]
笑!什么诸葛亮的徒弟?!演义的东西都拉出来了。

诸葛亮是长于战略还是长于战术,麻烦仔细看《三国志》!

2003-11-18 08:24 雨霖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3-11-17, 03:32 PM发表
又一篇让雨霖跳起来的文章  [/quote]
呵呵,没啥可跳的,无论北伐,政略和战略,类似的话题以前在大话,琅琊和友盟等其它论坛都曾论及,再多炒一通冷饭而已:

1. 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啊!诸葛亮从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这短短6年间还不是发起五次大规模北伐,为什么说到姜维的北伐就成了穷兵黩武,毫无意义呢?至于孔明和伯约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可参考mq的论诸葛亮与姜维军事思想的一致性一文),虽然姜维所处的形势更不如前,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不容否定。与其苟延残喘,坐以待毙,不如轰轰烈烈,死局求活。即便失败,也算竭忠全义,尽了人事。纵观姜维之北伐虽有9次,但前几次北伐皆受制于费祎,出兵不过万人,自然无需长时间休整即可再伐,而其后北伐动用之兵力最多不过数万而已。况姜维之北伐亦非盲目,争夺雍凉的意图明显,前后数次北伐,有的是为响应羌胡之降,有的是乘曹爽被诛的时机,有的是乘诸葛诞之叛以及应诸葛恪之请等等。时机掌握并无大错,可能是有过频之嫌,然多迫于时势,不得不为。道德经注释曰:数不可回以力挽,势不可救以心全。如诸葛武侯之六出祁山,姜伯约之九伐中原是也。

2.黄皓为何能够把持朝政?祸根正在于那位费祎一手提拔的尚书令陈祗。费祎素与姜维政见不同,把执政权利交给姜维?不是吧?应该说是移交给了这位亲信陈祗执政才对。黄皓与陈祗狼狈为奸,又得刘禅的宠信,自古忠言逆耳,纵比干重生,亦无可为;屈原再世,还得投江。恐怕只有相父起死回生,方能奏效,笑谈~~姜维覊旅托国,虽有军权仅能籍此保身而已,要说培养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说来容易,可没有门阀,没有资历,没有部属,没有亲友,没有权威的姜维哪来的政治基础?对于当地的四川豪族来说,蜀汉本就是外来政权,降刘还是降曹都是一样的,只要无损其利益即可。对于诸葛的北伐尚不支持,对继志北伐的姜维可就更多责难了。偏安投降之风盛行,可叹不肯放弃希望的姜维却成了别人的眼中钉。更何况,拥兵自重,广植党羽本就是触犯君臣大忌的,诸葛恪就是前车之鉴,本是降将的姜维又岂能不避嫌?一旦被朝中小人诽谤,又遇上个朱紫难辩的主,后果岂不堪虞?“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在蜀末是行不通的,弱蜀本如风中之烛,任何一丝动荡都足以将其熄灭。强敌环伺,稳定第一,委屈求全,实不得已。若要大刀阔斧,早在诸葛相父那会就该照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了。

3.汉中变防是客观形势使然,此观点一致。至于姜维留驻沓中,偶估计,一方面姜维早已上书刘禅分兵赴援汉中和阴平桥,而援兵失时不至本是意料之外,主要责任不在姜维。另一方面,姜维可能打算在沓中一线阻击邓艾军团,若是一有风吹草动就自弃沓中防线,任由邓艾长驱直入恐亦非良策。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蒋舒的投降又是一个导致全盘皆输的意外,阳安关迅速失守,使得姜维不得不仓促回援,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纵有良谋,奈何天意!误国之责,不亦过乎?


[b]附:论诸葛亮与姜维军事思想的一致性[/b]

作者:mqolp   来源:新浪

诸葛亮与姜维的军事策略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争夺雍凉为根本,再夺天下。如同秦王扫六合一样。

雍州——号称“天府之国”,他的这一称号远早于四川平原。
雍州今甘肃、陕西一带,是渭水与泾河的交汇处(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这里常发洪水,但洪水过后,淤泥带给这里富饶的土壤。经过郑国渠的开凿,“三百馀里,得以溉田。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史记*河渠书》)。而这高山环绕下的平川便命名为雍州。雍者,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
当初秦国为了统一天下,第一步就要消灭东边的敌人——韩国!
韩国挡住了秦东进的要道,于是在十年内,秦国远交近攻,打打停停,蚕食了韩国大片国土,打通了潼关至长安一线,将国都迁到咸阳。韩国为了救国图存,让水工郑国去游说秦相国吕不韦,时赢政尚未亲政。吕不韦是商贾出身,懂得利润的计算,他认为有利可图,因此同意了。修建大的水利工程,征用了秦国的劳力和财力,使其无暇东征。于是“欲罢劳之,息秦伐韩之计。”
而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好是好,可蜀中的粮草运往关中是非常困难的,秦始皇很难做,即便是诸葛亮也很难办,因此诸葛亮效法秦始皇,把经营雍凉作为争霸天下的第一步,“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凉州——中国盛产良马的地方。《广志》云“凉州地生析草,皆如中国燕麦”是也。她的水草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汉书*沟洫志》也明确指出“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

既然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三国志*邓芝传》),那么粮草与马匹是逐鹿中原必不可少的军需!仅靠四川步兵是很难在平原大地与铁骑抗衡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袭取长安,而是把经营雍凉作为第一步,以敌国资源来战敌国。这是对《隆中对》的修正!他提拔姜维作为军事接班人正是此意。

姜维——天水人。诸葛亮把他介绍给文武大臣时说“其人,凉州上士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诸葛亮亲口说:“此人才兼於人,毕教军事。”。也就是说,诸葛亮把雍凉本地人姜维作为绝对的军事干部在培养,还有就是姜维熟悉“西方风俗”,尽管姜维不过27岁。(《三国志*蜀书十四》)
诸葛亮三伐夺武都、阴平就已经保留了对雍凉的攻击点,兵屯渭水已经是摆明和曹魏夺雍凉了!如果只是为了拿下长安,魏延的子午谷计略当会考虑的。可相持百日后,诸葛亮病死了,他的遗志蒋琬曾想实现,不过蒋琬把复夺沔水出口作为重点,背离了诸葛亮争夺雍凉的计略。因为诸葛亮从来没有把上雍、新城作为打击要点,自从孟达死后更是如此。

而继承并发挥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只有姜维。
夺取雍凉这个战略姜维是完全执行的。他明确认为自己“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北伐方针,就是要收复雍凉,也就是他老家。只不过费祎不同意,并常裁制不从。
蜀汉延熙六年,姜维领了凉州刺史。从这个封号不难看出姜维的意图。随后,他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
姜维九伐中原,战场都在雍凉之地,上述战场就是佐证。《晋书*帝纪三》曰:“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置秦州。”
我们查《三国志》姜维北伐战场,都是在这几个地方转悠。所以姜维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一致的。
延熙十八年,姜维又用长期呆在雍凉一带的夏侯霸作为向导,这些意图都很明显,姜维几乎没考虑过夺长安的问题。
而曹魏也体察了诸葛亮、姜维的意图,把陇西雍凉作为战略重点。诸葛亮之与司马懿自不多说。
而姜维的对手——雍凉州刺史或都督西边军事的先后是郭淮、王经、陈泰、邓艾、诸葛绪等人,还包括文王司马昭!!这都是一时之杰。

费祎、董允皆一时守成之贤相,但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才兼将相”(《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或许无法体味争夺雍凉的战略意义,也或许把固守作为保国良方。这里我暂不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我只说姜维与诸葛亮军事思想的一致性。

2003-11-18 08:54 清澈秋水
哼哼,蜀汉的灭亡从荆州丢失的时候,

(本来想说是关羽死亡的悲壮瞬间,现在想想不对,
是在吕子明白衣渡江的瞬间,为什么荆州的百姓,
在十年前跟着刘备逃亡,十年后却弃云长于门外?
这说明建立蜀汉政权的一帮人,事实上早已经堕落了……)

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畸形的政权四十年后必定灭亡的命运。

我认为,孔明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和刘备的约定,
正如,伯约也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和孔明的约定。

在那种危急的时刻,加上阿斗那样一心想着安乐投降的君主,
还能够化守势为攻势,孔明/伯约,真乃天人也。
他们所谓的战略上的“短视”也好“浅见”也罢,
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所有不好的可能中选择最好的一种而已。

在天下必将归于一统的趋势下……
如果明明知道一个企业必定要在垄断巨头的竞争下压垮,
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消极应对,甚至有的人选择了卖主求荣。
逃避的人,就是刘禅阿斗之流;消极应对的,就是蒋菀费伟之流
(对不起两人的名字找不到);至于叛变的……当时的蜀国还好没有这种人。

当然,能够挺身而出,有着拯救大家的意识的人,
姑且不说他人是否需要这样的拯救,也不说他是否会成功,
首先,这种英雄主义的意识……现在,已经太缺乏了,甚至,
已经绝迹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是期盼这样的英雄出现……

2003-11-18 12:59 KYOKO
少见!
蜀汉灭亡前一年姜维还率兵北伐,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以弱击强,
姜维,i 服了 u!~~
看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顶高帽你是逃不了了.

2003-11-18 13:06 秋孤寒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种好品格,可若过分了,不分条件、不分时段烂用了,可就变成蛮干,何况还致其他一切于不顾,更是不可取。

2003-11-18 13:18 陷陈营亮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北伐,姜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003-11-18 15:52 雨霖
蜀亡,非战之罪,北伐,时不我待。后出师表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北伐是蜀汉政权最无奈的选择和唯一的生机,即便形势再不如人,也绝不放弃,蜀汉悲壮之美正体现于此。最近一直在玩真三国无双3M的修罗模式,感触颇深。明知眼前漫漫修罗道,最终必是个死局,依然耗费心力,战斗不息,只求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更长更远罢了。

2003-11-18 18:20 清澈秋水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18, 01:06 PM发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种好品格,可若过分了,不分条件、不分时段烂用了,可就变成蛮干,何况还致其他一切于不顾,更是不可取。 [/quote]
那么逆境之下,大家都学刘禅同志好了~
或者说刘璋也行,总之可以保得小命一条。呵呵。

无疑,没有理想的人生,从他人看来是可悲的。
姜维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没有其他人愿意背负和他一样的沉重
……夏侯霸除外。

刘禅,其实在亡国的时候,他也觉得很幸福吧。
事实上刘禅从来就没有真正依靠过除了孔明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孔明的死,我没有流泪;直到看到阿斗大哭的时候,我也禁不住大哭起来。
原本就在一线之间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彻底的绝望。
黄皓,巫师……所有的花天酒地,不过是自我逃避,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
剩下的,什么也没有。
背负着自己也不想承担的责任,这样的人生太痛苦了。
不如,就这么,淡淡地,隐去。

我不讨厌阿斗……真的不讨厌。有些时候,我倒是觉得自己有点像他。笑。

只不过,苦了姜维一个人。殉葬品。
如果说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灭亡,需要一个人的死亡来象征它,
那么姜维就是当之无愧的了。
祭祀的牺牲。

虽然很伟大,很让人心折……但是,现在的人却很难感同身受地理解。
但是我知道,如果让姜维,或者孔明重新选择,
他们必定还会选择,相同的道路,和相同的策略与手段。

毁灭的唯美主义……蜀汉政权。

2003-11-18 18:47 五虎上将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18, 03:52 PM发表
蜀亡,非战之罪,北伐,时不我待。后出师表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北伐是蜀汉政权最无奈的选择和唯一的生机,即便形势再不如人,也绝不放弃,蜀汉悲壮之美正体现于此。最近一直在玩真三国无双3M的修罗模式,感触颇深。明知眼前漫漫修罗道,最终必是个死局,依然耗费心力,战斗不息,只求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更长更远罢了。 [/quote]
以蜀国当时偏安一隅的心态,如果不主动北伐,迟早会被人吃掉,但是又没有北伐所必要的国力人心。姜维也没有诸葛亮的权柄威望,唉,两难境地啊。

2003-11-18 19:01 太史兴国
所以说姜维的北伐没有加快蜀汉的灭亡。
也许不北伐蜀汉亡得更快。

2003-11-18 19:43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清澈秋水[/i]于2003-11-18, 06:20 PM发表
那么逆境之下,大家都学刘禅同志好了~
或者说刘璋也行,总之可以保得小命一条。呵呵。
[/quote]
什么叫过犹不及?为什么思考问题一定是非此即彼呢?逆境中就只有北伐才算是自强不息的表现吗?不北伐就一定要象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吗?请仔细看看帖子,“休士劝农,[color=red]待机而发[/color]”,可没说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quote]原帖由[i]清澈秋水[/i]于2003-11-18, 06:20 PM发表
无疑,没有理想的人生,从他人看来是可悲的。
姜维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没有其他人愿意背负和他一样的沉重……夏侯霸除外。 [/quote]
前一句说得很好,可后一句就不见得。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蜀汉之安危,而不是北伐之本身,更不是为北伐而北伐之虚名。
为将之道,不知进退,不懂一时之退让,寻求再次的奋前,不能称之为负责、有识。刘邦若不能暂时委屈入蜀,何来汉家三百年之基业;拓拔珪若盲目出兵中原,早就灭于强燕了。只懂做扑火之飞蛾,去寻求那一刻灿烂的,固然美丽悲壮,可于事何补?

2003-11-18 21:24 wndblack
东汉初期的时候,槐嚣拥有陇右加上蜀地,称帝以后以为蜀地险而且富庶,没有打算同一全国,结果等到刘秀大军到来,来郗一军就打倒了家门口,没办法行刺,结果平定蜀地汉军被行刺两次,军事上并没有输,即使有了陇右未必能赢,何况诸葛亮都没强下陇右,顶多割光陇右之麦,反正打是死,不打也是死,姜维不如投降,反正刘禅不在意做个安乐侯

2003-11-18 21:34 KYOKO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18, 11:43 AM发表
[quote]原帖由[i]清澈秋水[/i]于2003-11-18, 06:20 PM发表
那么逆境之下,大家都学刘禅同志好了~
或者说刘璋也行,总之可以保得小命一条。呵呵。
[/quote]
什么叫过犹不及?为什么思考问题一定是非此即彼呢?逆境中就只有北伐才算是自强不息的表现吗?不北伐就一定要象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吗?请仔细看看帖子,“休士劝农,[color=red]待机而发[/color]”,可没说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quote]
休士劝农,[color=red]待机而发[/color]
话虽如此,但依我看来,曹魏(晋)统一全国是必然

2003-11-18 21:37 秋孤寒
悲风所言基本赞同。姜维几十年殆精竭虑,独撑风雨飘摇之弱蜀,若无姜维,可能蜀汉早早灭亡,可我并无打算否定其功绩,说的只是其错误,这根本就是两码事。题目我也是用个小小的“二三事”。

如果姜维只是一个普通武将,那么除了第3点军事上的失误外,第1、2这两点就和他没多大关系,但是,姜维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至上,肩负着一国生死存亡之重任,不仅应考虑军略,更重要的是应考虑政略,可他在这两方面都有着不可饶恕的错误。

请注意,我这里只议论姜维执政上的得失,并不是评价其功过。

2003-11-18 21:44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KYOKO[/i]于2003-11-18, 09:34 PM发表
休士劝农,[color=red]待机而发[/color]
话虽如此,但依我看来,曹魏(晋)统一全国是必然 [/quote]
这个没什么可说,历史本来就是如此。
我只是探讨姜维在政略军略上的不足之处,如果说,北伐是姜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想说的是,大将军更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2003-11-18 22:07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i]悲风鸷[/i]于2003-11-18, 08:07 PM发表
支持MM们,坚决打倒冰风。。。冰风说的这三条,都是从后面来看的,100分他考90分,你非挑那10分的错。。。
具体的就不砸了,前面已经拍了很多了 [/quote]
悲风之所以驳斥冰风,[color=blue]支持MM们[/color]这才是重点。轩辕果然是那个什么良什么犬的出没处啊  

既不能清君侧,那么姜维的位置就已经很尴尬了。蜀是一定败的,为了延续,北伐是一定要的。只是家里的事情都还没摆平,就去北伐,说他不擅政事也好,不屑于此也罢,反正,打还没打,家里就放心不下,这还怎么打?
我觉得要先在家找个能压住黄皓的,搞得成经济的,姜维才能北伐,不然,纵北伐亦无济于事。

2003-11-18 23:37 江东甘兴霸
伯约是不成功的萧规曹随,但,如果不九伐中原,只怕蜀汉亡得更早!
不管怎么样,伯约的人格还是很高尚的!
[img]http://img2.photo.163.com/machaojiangjun/591332/5980897.jpg[/img]

2003-11-19 14:38 燕京晓林
比较赞同秋雨兄的观点。
若非要说诸葛亮与姜维的战略有一致性,是很勉强的。
诸葛亮5次北伐,除第三次没有实际进入魏军防线外,另外四次是祁山、关中各两次。反观姜维的9伐,连攻上邽都极少(一次还大败而回),大多在更加偏远的地区进行一些蚕食活动,这与诸葛亮的战略相去甚远那。
好比诸葛亮的战略是拳拳攻击对手的胸腹(关中)和腿脚(陇右),而姜维不过是在打对手的脚后跟。(可能比喻不当)
当然这与其个人能力与诸葛亮相差很大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正如秋雨兄分析的那样,其所犯军事性错误还是很明显的。(先不说政治了)

2003-11-19 14:50 雨霖
[quote]原帖由[i]吴元叹[/i]于2003-11-18, 10:07 PM发表
悲风之所以驳斥冰风,[color=blue]支持MM们[/color]这才是重点。轩辕果然是那个什么良什么犬的出没处啊  

既不能清君侧,那么姜维的位置就已经很尴尬了。蜀是一定败的,为了延续,北伐是一定要的。只是家里的事情都还没摆平,就去北伐,说他不擅政事也好,不屑于此也罢,反正,打还没打,家里就放心不下,这还怎么打?
我觉得要先在家找个能压住黄皓的,搞得成经济的,姜维才能北伐,不然,纵北伐亦无济于事。 [/quote]
即便能杀得一个黄皓又有何用?难保不会又蹦几个黑皓,白皓出来。关键在于蜀汉君臣皆无战心,偏安投降成风,真心北伐者,唯维而已,可叹苦苦坚持到最后竟换来刘禅的一道降诏。亲小人,远贤臣,即便诸葛在世也难辅之长久。

2003-11-19 15:07 清澈秋水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18, 07:43 PM发表
什么叫过犹不及?为什么思考问题一定是非此即彼呢?逆境中就只有北伐才算是自强不息的表现吗?不北伐就一定要象刘禅那样乐不思蜀吗?请仔细看看帖子,“休士劝农,[color=red]待机而发[/color]”,可没说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前一句说得很好,可后一句就不见得。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蜀汉之安危,而不是北伐之本身,更不是为北伐而北伐之虚名。
为将之道,不知进退,不懂一时之退让,寻求再次的奋前,不能称之为负责、有识。刘邦若不能暂时委屈入蜀,何来汉家三百年之基业;拓拔珪若盲目出兵中原,早就灭于强燕了。只懂做扑火之飞蛾,去寻求那一刻灿烂的,固然美丽悲壮,可于事何补? [/quote]
No No No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还有救”这个大前提上的
我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必定灭亡”这个大前提上的

然而,蜀国之灭亡与孔明,姜维无关,
它灭亡的种子早在关羽失荆州的时候就埋下伏笔,
而在刘备伐吴失败之后变成了必然。

问题是,统一是天下趋势,

与其窝窝囊囊地生
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阿斗
姜维

这两个人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文化观点
我也不能说  我更偏向谁

但是我要说
我们的民族  更需要姜维这样的英雄
而不是阿斗这样的随波逐流大智若愚的人

2003-11-19 15:08 雨霖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3-11-19, 02:38 PM发表
比较赞同秋雨兄的观点。
若非要说诸葛亮与姜维的战略有一致性,是很勉强的。
诸葛亮5次北伐,除第三次没有实际进入魏军防线外,另外四次是祁山、关中各两次。反观姜维的9伐,连攻上邽都极少(一次还大败而回),大多在更加偏远的地区进行一些蚕食活动,这与诸葛亮的战略相去甚远那。
好比诸葛亮的战略是拳拳攻击对手的胸腹(关中)和腿脚(陇右),而姜维不过是在打对手的脚后跟。(可能比喻不当)
当然这与其个人能力与诸葛亮相差很大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正如秋雨兄分析的那样,其所犯军事性错误还是很明显的。(先不说政治了) [/quote]
即便是偏远一点,还是在雍凉一带,而且这也多是为争夺羌胡为助力,从而蚕食陇右,也是很正确的战略。如果自身兵力不足还老去打攻坚战,那才是不自量力。

2003-11-19 15:09 清澈秋水
事实上,我认为,没有人
有[color=Red]资格[/color]去批评姜维。

因为,如果任何人,处于他那个位置,
都不会做的比他更好。

2003-11-20 00:38 秋孤寒
回雨霖,就先说说战术上:
姜维的战略意图是依托阳安关和汉乐二城的有利地形,阻击魏国,这种部署并无不妥,然而在计划上顾东不顾西,执行中疏忽大意,远离主战场,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阴平方向,邓艾的陇右兵团参与攻击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可姜维却首鼠两端,无完整的战术安排。如果说他滞留沓中是准备亲自抵抗邓艾,可为何是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那时阳安关可没丢失,他也是在孔函谷西端的强川口和邓艾接战的,是在退却中被追及的;如果不是,那更难理解:一是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有没有落实姜维应该很清楚,可他为何毫无应变措施,东移汉中并不象成都一样,黄皓无法威胁到处于军中的他的安全。二是武都虽立围守,但战术意图不明,是战则无足够兵力,是撤却又会断了自己归路,导致廖化闻知诸葛绪向武威而在阴平住待月余,以保证姜维后路,但失去增援阳安关的时机。第三当然还是怎样阻击邓艾的问题了,廖化的兵出阴平桥,更多的是为姜维掩护,而不是冲着邓艾而去的,如果到此时才做安排,是不是发应迟缓,更何况忘了影响整个战局的致命的阴平小道。所以说姜维是只计划东线的钟会,却忘了中线的诸葛绪和西线的邓艾,到头来变得东西都顾不上。

其实按姜维的部署,他应该早早离开沓中,派遣得力将领在白水一线布防,武都阴平诸围固守牵制延缓敌中西兵团,自己则亲帅主力进驻阳安关,将总预备队控制在汉寿,随时准备增援这两个方向,同时,要求江油守军加强阴平小道的监控,才是完全之策。

2003-11-20 00:44 秋孤寒
接着说说政略上:
姜维是在延熙十年“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的,也就是所谓的宰相了,而陈祗是在十四年吕义死了后才开始当尚书令的,一共当了七年不到,黄皓也是此间开始弄权的,前两年姑且不论,费祎在十六年死后,姜维就是首辅,他凭什么掌权的,只能说明拥护姜维的势力不小,而且在景耀元年陈祗死后,董蕨樊建先后当尚书令,他们不仅是忠心办事,还大力支撑着姜维北伐,如果姜维有点政治头脑(即使有也没表现),多用点心思在政务上,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又有那么多人支持,早就可以清除黄皓的干预朝政了。

姜维在青年时期就入蜀,身居要位几十年,怎能说他没有资历;其长期担任军事首脑,也不能说是没有部属的;且以其地位,如果真没有权威,不说坐不上那个位置,当上了更是只能说明他没有能力;至于有没有亲朋好友,更多取决于个人魅力,人家乞丐都还有几个伴,你不会告诉我姜维真的那么烂,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吧。

而且,蜀汉官员对待姜维也不是那种除之而后快的眼神,只是对他穷兵黩武、空耗国力的不满,是属于政见上的不同。姜维的上台是他们的支持,最有看法的北伐也没见拖后腿过,象张翼等虽反对,却也和他出生入死。即使是和黄皓狼狈为奸的陈祗和阎宇(此人评价还可),也是一样,有想法只是想夺姜维的军权,执行另一种方略罢了。

还有昏庸的刘禅,后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宽容的皇帝了,只要能享乐,他才懒得管权不权呢(有人说“此间乐,不思蜀”时才是他真正为自个活着),姜维战败学诸葛上书自贬,后主找到机会就马上让他官复原职,姜维完全不必担心什么功高震主,也不会有诸葛恪的故事发生,如果这点都看不透,只能怪他自个的眼光。至于糊涂地让黄皓谢罪,估计他也知道社稷江山要倚重姜维,又喜欢黄皓,天真地想让两人和好而已。

最后是臭名昭著的黄皓,把蜀汉政局搞得乌烟瘴气确实是他,但说亡国这笔账由他来承担实在太抬举他了。黄皓的罪责在于把后主引上斜路,怂恿着后主花天酒地,再有就是弄弄权搞腐败,把国家财政搞的一塌糊涂,逼良为娼应有之,残害忠良却少见,恰当一点地说应该是有心无胆,至少还没有行动。

2003-11-20 03:06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清澈秋水[/i]于2003-11-19, 15:07:33发表
No No No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你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还有救”这个大前提上的
我的assumption是基于“蜀国必定灭亡”这个大前提上的 [/quote]
那个单词好难懂啊,大致意思是猜的,恐怕是你误解了我。
统一是大势,这是历史必然,我可没说蜀国就会有救,光从国力比较而言,其灭亡只在早晚的事。但是军事上没有绝对可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上起死回生比比皆是,当然前提是弱小一方不犯错,而强大一方却错误不断。

可是姜维的蜀国呢?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怎么能等来对方犯错呢?再说,即使魏国不犯迷糊,要是自己不出差错,起码可以延缓灭亡的脚步,注意,只是“延缓”而已。

2003-11-20 07:52 秋孤寒
最后当然是北伐上:
此问题争议最大。姜维的北伐和诸葛北伐表面上的意图是一样的,都是争夺雍凉,可实质的内容却是有所差异。晓林兄已经指出他们之间在战术使用层面上的不同,我认为主要还在于战略指导思想上的不同。诸葛北伐虽然目标也是直指雍凉,可其更深层次的意图还包含着破坏曹魏发展国力;反观姜维,除了争夺雍凉这一点上相同外,他既没有也不可能做到干扰魏国(这在主帖已有分析)。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也是要达到一定的政治企图。不论何种政权,生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诸葛亮通过八年治蜀,基本消除内部矛盾,此时最高政治目的就是扩大实力,或者是削弱敌人,出兵北伐是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途径;可姜维呢,国内政坛紊乱,权臣宦官勾结弄权,自身存亡都成问题,其首要任务应在于整治朝纲,再图发展。

还有一个差异是两者的行动指导方针不同。诸葛亮的北伐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也是在有计划、有能力达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姜维就根本不是,其北伐更多的是在仿照诸葛亮,且学的只是表面形式,没有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在开疆拓土不太可能的情况下,仍然连年兴师,不仅无法削弱敌人,反而削弱自己。

再次强调一下,不盲目北伐并非不北伐,更不是闭关偏安。隗嚣的例子只能说明人无远志,必有近忧,情况更恶劣却成功的有刘邦可以借鉴。其他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就不再赘述了。

顺便也说说轰轰烈烈。如果是没有退路,或者是牺牲自己,可以换取更高利益,这种董存瑞式的轰轰烈烈值得赞叹、值得肃然起敬。可如果不顾国家全盘利益,只是所谓竭忠全义的自我表现,或许可博个精忠之名,但不能称之为报国,现在看来,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而且,默默无闻,尽心尽力为国作出最大的贡献,也同样是一样宗臣的体现。只不过很多人更喜欢前一种,姜维应该也与此类沾边。

2003-11-20 08:08 清澈秋水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20, 3:06:16发表
那个单词好难懂啊,大致意思是猜的,恐怕是你误解了我。
统一是大势,这是历史必然,我可没说蜀国就会有救,光从国力比较而言,其灭亡只在早晚的事。但是军事上没有绝对可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上起死回生比比皆是,当然前提是弱小一方不犯错,而强大一方却错误不断。

可是姜维的蜀国呢?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怎么能等来对方犯错呢?再说,即使魏国不犯迷糊,要是自己不出差错,起码可以延缓灭亡的脚步,注意,只是“延缓”而已。 [/quote]
assumption:基于……的假设。

我的意思是,我们要承认这么一个大前提
1。[color=Red]天下势必归于一统
   那么,不是你消灭我,就是我消灭你[/color]
2。当时的蜀国[color=Blue]有实现“天下一统”的可能性[/color]吗?

如果有,那么,我认为应该采取像勾践(够贱)
一样卑微的养精蓄锐的态度,“扮诸吃老虎”。

如果没有的话……(这是我的假设),那么
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去死……延缓这个死亡,说不定
还是阻碍历史潮流的体现呢。(笑,其实这是诡辩~~)

事实上我认为,北伐根本起不到战略上扭转劣势的作用,
除非控制了长安一带。妄想利用战术的胜利来逐渐积累成为
战略的优势,除非司马家族死光光,否则就是妄想。

2003-11-20 15:08 雨霖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20, 0:38:31发表
回雨霖,就先说说战术上:
[/quote]
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不是吧?是在景耀六年,正是邓钟分兵进攻的同一年。
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不是吧?其实是姜维在得知钟会大军已完全进入汉中的时候才回撤的。若等关口已破再回去不嫌太迟了吗,汉中防御战略还不彻底破产?
至于您提的那个无懈可击的战略部署确实很完美,可惜有事后诸葛亮之嫌,战局本就是千变万化,岂可尽如人意?人不是神,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况阴平之袭,几近自杀,如此天险,偏生出了个猪狗不如的马邈,又出了个争当烈士的诸葛瞻,还有那思降若渴的谯周和贪生怕死的刘禅,蜀国岂能不亡?

2003-11-20 15:30 雨霖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20, 0:44:38发表
接着说说政略上:
[/quote]
[b]景耀元年陈祗死后,董蕨樊建先后当尚书令,他们不仅是忠心办事,还大力支撑着姜维北伐?[/b]
不是吧?他们和诸葛瞻不但无能匡矫,听凭黄皓作恶,还上表建议刘禅削夺姜维兵权,以阎宇代之。嘿嘿,如果仅是黄皓一人,姜维恐还不至屯田自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基础的问题。姜维凭借孔明赏识和自身才能从而在后期掌控蜀国军权,然而终究根基薄弱,又位高遭嫉,北伐又是难为之事,可又不得不为。先主入川的原从集团已所剩无几,而四川豪族根本不支持北伐,巴不得早点投降可以安稳度日,偏生刘禅又是个不思进取,亲信小人的主。即使以孔明的威望,北伐还一样有人非议,甚至在背后搞破坏,到了姜维时期,基本已是军政两分,这恐怕也是费祎这个保守派预先布下的“好棋子”。其实从姜维拜大将军时却不加录尚书事,就可以看出蜀汉君臣对姜维这个降将还是怀有戒心的。

2003-11-20 16:25 雨霖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20, 7:52:01发表
最后当然是北伐上:
[/quote]
关于北伐战略和时机问题偶前些帖还写得不够明白吗?
客观条件和时势皆不同,怎么可能强求姜维同孔明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一致呢?然而其精神实质和北伐战略应该是一致的。您所说的战略指导思想上不同的理由实在牵强得很。怎知姜维北伐就没打算破坏曹魏发展国力?迎羌胡返,迁三县民还,斩徐质,破王经,连魏帝曹髦都先后两次下诏安抚军民,这些难道都不算破坏曹魏国力吗?当然,由于实力悬殊,这些努力还是无法动摇魏国根本,而且随着魏国加强西线的防御,北伐更是难上加难。但这也不能作为否定姜维北伐的理由。
另,您说姜维北伐没有目的性,那姜维传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难道不是目的?且观姜维数次出兵北伐大多都是选择了适当时机的,已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b]连年兴师,不仅无法削弱敌人,反而削弱自己。[/b]
这话同样也有人套用在孔明头上。无论六出还是九伐,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大势如此,尽人事还得听天命。或曰愚忠,这只是将今人的道德观强加于古人。大德曰忠,所以青山有幸埋忠骨。
[b]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b]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2003-11-21 02:56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20, 15:08:35发表
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不是吧?是在景耀六年,正是邓钟分兵进攻的同一年。[/quote]
司马昭是在景耀五年(魏景元三年)冬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筹备伐蜀事宜的,姜维也马上知道并料定其将侵,故上书做了安排,《姜维传》是说六年,《通鉴》列在五年,应在年头年尾间(大概是姜维上书在五年底,蜀庭收到在六年头),而魏国做出军事安排是在六年春,但实际开始行动却是在秋八月,之间的间隔有八九个月,我原来用“近年”,后来语句表达改了,把“近”字给去掉,不过意思是差不多,反正时间是很长就行。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20, 15:08:35发表
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不是吧?其实是姜维在得知钟会大军已完全进入汉中的时候才回撤的。若等关口已破再回去不嫌太迟了吗,汉中防御战略还不彻底破产?[/quote]
呵呵!抠得很紧,不过完全弄反了我的意思,你这段话正好为我做注脚。没错啊!我说的正是姜维根本就没有在沓中对付邓艾的打算(对付邓艾可是你说的可能,自相矛盾了吧)。再者,等姜维接到消息,钟会当然已经进入汉中了,姜维不可能神通到钟会一动他就知道,这可是相隔上千里路啊!

还有,“钟会诸军已入汉中”是有两种意思:一是钟会整个兵团,不论前军后军都全部到达;二是钟会的各路部队是都到达,或快或慢,但后军还在路上。至于所谓的“消息”还有第三种,那就是洛阳的探子在魏国发兵时送来的。

第一种太不合理,根本就是对姜维能力的侮辱,可以排除;第二种有可能,但陇右兵团所在的狄道比洛阳离沓中要近的多,邓艾应已经把姜维拖住,而且若此时再想去增援关口,只能说明姜维当断不断,首鼠两端;第三种也有可能,但有点早,除非邓艾和钟会同时出动,否则无法追到姜维,可相距那么远凭什么协调呢。

除非中间某个环节出了差错,否则姜维东撤应在二三种可能之间。有本《三国志补》说姜维是得到洛阳来的报告后,算好邓艾从接到命令再出动的时间而安排撤军的,可惜邓艾提早几天出兵,姜维在孔函谷西口被王欣追到,导致赵广断后战死。这个解释虽不一定准确,但也比较合理。只不过说姜维的耽搁是因缺粮等待麦熟,而邓艾也是据此做出部署的,种麦种成缺粮让人想不通罢了(你不小心给了个论据,我也给你找个理由,笑!)。

那个计划如果你也觉得无懈可击,那很好。邓艾长期和姜维作对,他们之间应该都十分熟悉,而且邓艾是征西将军,督关右诸军事,征蜀他肯定是要参加的,想到这点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事后诸葛,而且姜维的能力可强我太多,这样的计划对他来说太容易了,可为何没有任何应变措施呢?只能说他的部署有漏洞,顾东不顾西。

至于阴平防御,《三国演义辞典》认为江油关就是诸葛亮布置戍卫的,不论是否属实,起码还有200年前刘秀平川可以参照吗,以姜维的学问不可能不知。

关于姜维之所以选择沓中种麦,而且羁留不归,一直是个困惑,考虑到沓中的地理位置,我推断,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其内心深处始终惦记着北伐,惦记着陇右,邓艾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还想从哪里出兵祁山。既然是攻不是守,那对其没有部署西线防御,也没有注意阴平方向,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2003-11-21 10:06 雨霖
[quote]原帖由[i]KYOKO[/i]于2003-11-21, 9:13:07发表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20, 8:25:02发表
[b]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b]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quote]
亦不敢苟同.
不是君子,就难道一定是小人吗?!~ [/quote]
这不过是参照岳飞愚忠,误国误已这种逻辑推的,如果推论不成立,原论自然也不成立。

2003-11-21 11:07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KYOKO[/i]于2003-11-21, 9:13:07发表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20, 8:25:02发表
[b]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b]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quote]
亦不敢苟同。不是君子,就难道一定是小人吗?!~ [/quote]
K兄所言极是!
为何都喜欢断章取义,不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呢?而且也总爱走极端,非此及彼,看来有必要详细解释一下:

我说岳飞愚忠是指他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要理会那狗屁的十二道金牌,也就不会被“莫须有”害死风波亭,这是对己不利;只需他学学人家姜维,也来个坐拥军中,甚至是“听调不听宣”,看你能奈我何,要是强硬点再加上些高明的政治手段,搞得好还能吓得秦侩之流轻易不敢转什么坏心思,保住了岳家军,就能为国孝忠,可他只知图那虚幻的忠名,对国家能带来的只是伤害削弱,这就是对国不利。

怎么凡事都喜欢往歪处想,不仅扯到卖国投降,还扯什么阻碍和平统一,真是荒谬!

2003-11-21 11:29 雨霖
得,您不说明白偶怎么知道?就一顶愚忠的大帽子往岳飞头上扣,又怎知你说岳飞愚忠是指他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以为你指的是岳飞不该劳民伤财,盲目北伐呢。

2003-11-21 11:55 秋孤寒
呵呵!我是在论述所谓轰轰烈烈、尽忠竭义时,把岳飞和姜维联系起来说的,可不是和谯周同志联系,怎么就想到投降的字眼,对姜维可就太没信心了。不过理解就好。

2003-11-21 12:42 雨霖
得,算偶误会,不过还是请兄说得更清楚些才好,以免产生歧义。嘿嘿,你只说所谓的愚忠不对,偶自然会质疑阁下是否认为投降卖国的谯周秦桧之流才是顺应潮流,为国为民。前阵子这等言论倒也是盛行一时。

2003-11-21 13:37 陆逊少年时
[quote]原帖由[i]雨霖[/i]于2003-11-21, 12:42:35发表
得,算偶误会,不过还是请兄说得更清楚些才好,以免产生歧义。嘿嘿,你只说所谓的愚忠不对,偶自然会质疑阁下是否认为投降卖国的谯周秦桧之流才是顺应潮流,为国为民。前阵子这等言论倒也是盛行一时。 [/quote]
雨霖姐姐,挺想你的哦!  

我不同意你对谯周的评价。
在我看来,谯周首先是一个谶纬预言家,然后才是北伐的反对者。他和东吴的大预言家陆绩不同的是,他把预见到的本国失败表达了出来,并为减少失败所带来的灾难作了实质性的工作----------但是他是没有从蜀国投降里面得到过任何名利权力的好处,可不能和秦同志比哦!

2003-11-21 15:04 马超将军
不同意老秋的观念,分析如下:

1。姜维本是魏将,被诸葛收服,在蜀中没有根基,若非孔明举荐,也恐有多人算计于他。此外姜维乃一将才,治政非其所长。如果姜维坐守成都,若无兵权,很容易被奸臣算计,因此屯田避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至于后来被偷袭阴平,那是姜维大意,与北伐是非无关。即使不北伐,阴平就不被偷袭了吗?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属于战略失误。

2。蜀国后期人才萧条,被灭只是个时间问题,三国的势力平衡早已荡然无存,而魏国人才济济,国力又强盛,只要进攻得法,灭蜀只是早晚的问题。

3。姜维屯田避祸的作法是保全自身,又保全蜀国唯一较好的办法,后来因为大意,阴平被袭,加快了属国的灭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在成都姜维丢权丢命,蜀国灭亡的更快,陪着皇帝怎么玩,姜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哪些宦官。

但对于岳飞的“精忠报国”,属于愚忠误国。不如姜维。首先岳飞还是欠缺政治眼光的。岳飞直倒黄龙府救出二帝的结果就是,赵构的皇帝坐不成了,赵构岂能不杀岳飞?而秦烩正是迎合了赵构的心理。

古代能作到诸葛孔明这样权倾朝野而又能功成身退的人太少了,可以说罕见,姜子牙属于神话人物,不算。这也就是孔明被很多后人景仰的原因。扯远了,作为岳飞属于对“忠”的理解问题,怎样才算“忠”呢?最终还是忠于什么的问题。岳飞效仿后周郭威的做法也许是当时较好的选择,此外还有什么好的选择呢?

2003-11-22 07:14 秋孤寒
是不能把谯周和秦桧之流相提并论,因为谯周所处是穷途末路之蜀汉,而秦桧败坏的是一个还有希望的国家,但也不能赞同伯言之言。

如果谯周的出发点是从百姓、民族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就无可指责,可实际上其考虑的恐怕更多的是自身利益,或者说是其代表的阶层的利益,这是过去统治集团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要不在此之前为何没见其做出什么利民之事,所谓的人民在他的嘴中只是个借口,图谶之说更是个幌子而已。而且,蜀汉标榜的是汉朝的延续,是全国性的,其劝主投降和卖国于外族没什么两样,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推崇,其行为也是无可谅解的。

2003-11-22 14:17 三国观潮
[quote]原帖由[i]秋雨冰风[/i]于2003-11-22, 7:14:02发表
是不能把谯周和秦桧之流相提并论,因为谯周所处是穷途末路之蜀汉,而秦桧败坏的是一个还有希望的国家,但也不能赞同伯言之言。

如果谯周的出发点是从百姓、民族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就无可指责,可实际上其考虑的恐怕更多的是自身利益,或者说是其代表的阶层的利益,这是过去统治集团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要不在此之前为何没见其做出什么利民之事,所谓的人民在他的嘴中只是个借口,图谶之说更是个幌子而已。而且,蜀汉标榜的是汉朝的延续,是全国性的,其劝主投降和卖国于外族没什么两样,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推崇,其行为也是无可谅解的。 [/quote]
这关系到陆逊的个人研究了。  

众所周知,陆逊是个“巫师”阿  他的独特视角,的确和别人有明显不同。

2003-11-23 20:33 汉将张辽
姜维之九伐中原,一次次向强敌冲击,历次战绩是大胜1,小胜2,大败1,小败2,无功3,同魏国扯平。即使取胜,也由于兵力不足,无力守土,以后都主动放弃了。以蜀国有限的国力,劣势兵力攻强敌于宜守之地,这样的战绩实无可指责。

当时的蜀,国力贫弱,内政腐败。是时若不北伐,以攻为守,使敌国无暇入寇,一旦敌军来攻,突破天险,则蜀民蜀将无心恋战,蜀必亡无疑。
谁都知道,蜀早已是一座撑不住的将倾大厦了。只是姜维的选择不同,他决心壮烈地为蜀殉葬。

“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姜维被迫停止北伐,屯田沓中的那一年,魏大举攻蜀,蜀灭。

2003-11-23 21:01 秋孤寒
张文远驾到,欢迎!有空请看看逍遥津一文,指点一二。

言归正传。姜维北伐实属不易,其战绩也还说得过去,但和理想中的要求相去甚远,若他选择殉国的方式是此,则他不得不受到误国的指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到了大将军这个位置,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纵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不高,更应在国政上兢兢业业,马虎不得,要不你干脆退位让贤。正如一个地方长官,只知道去生产第一线插秧种田,拼死拼活,也不能称之为称职,甚或是渎职。

2003-11-23 21:58 汉将张辽
指点不敢当,互相学习吧。
冰风兄让姜维退位让贤一说,甚是新颖。只是依君之见,姜维将大将军之位让与谁才合适?当时的蜀汉,谁有这般能力、谁有这种勇气、谁有这个意愿挑起如此重担?
卫将军诸葛瞻也是个殉国者,他糟糕的用兵葬送了蜀汉的最后一点希望,但是,最多也只能称之为“自杀”而不能认为他误国,何况姜维乎?
我以为,评价历史人物不可以太苛责。他们的所作所为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那么轻松。蜀汉之灭,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把它归结到某某人(甚至包括后主、黄皓、陈诋、蒋舒、马X)的头上,更何况是姜维的头上。
夫姜维之扶弱蜀,可比岳飞尽忠南宋,袁崇焕力保明廷。问心无愧,谈何误国?

2003-11-23 23:14 秋孤寒
关于对姜维的评价,我从没把他低估过,其尽忠报国之心,拳拳在目,这点我是十分佩服,也是十分赞赏的。
的确,他们的所作所为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那么轻松,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应该把功过分开看待,既不能抹煞他的功绩,也不能因此就无视他的失误。从这点来看,诸葛瞻既是个殉国者,也是个误国罪臣。
至于退位让贤之说,只是一种比拟,我也认为当时没有人能比他强,但是,以姜维所处位置及其能力,他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些,这就是我对他的吹毛求疵,也是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2003-11-24 09:54 三国观潮
[quote]原帖由[i]汉将张辽[/i]于2003-11-23, 21:58:17发表
指点不敢当,互相学习吧。
冰风兄让姜维退位让贤一说,甚是新颖。只是依君之见,姜维将大将军之位让与谁才合适?当时的蜀汉,谁有这般能力、谁有这种勇气、谁有这个意愿挑起如此重担?
卫将军诸葛瞻也是个殉国者,他糟糕的用兵葬送了蜀汉的最后一点希望,但是,最多也只能称之为“自杀”而不能认为他误国,何况姜维乎?
我以为,评价历史人物不可以太苛责。他们的所作所为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那么轻松。蜀汉之灭,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把它归结到某某人(甚至包括后主、黄皓、陈诋、蒋舒、马X)的头上,更何况是姜维的头上。
夫姜维之扶弱蜀,可比岳飞尽忠南宋,袁崇焕力保明廷。问心无愧,谈何误国? [/quote]
诸葛瞻只是战略和战机把握方面不够成熟,但是在战术上,仍然有着他的独到之处,起码能把邓艾的部队的第一波打败。
邓艾贬低姜维的话,未必就敢用到诸葛瞻身上。

2003-11-24 17:35 雨霖
关于伐蜀一役再罗嗦几句:

无论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都记载姜维表后主是在景耀六年,而同年夏邓艾军已接近沓中。(参见华阳国志: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敢言。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前后相隔不过数月而已。

至于说姜维的耽搁是因缺粮等待麦熟,倒也是一种解释。至于种麦种成缺粮倒也没啥让人想不通的,因为姜维开始屯田是在景耀五年下半年,而景耀六年魏已大举伐蜀。姜维种的又不是神麦,难道不用垦荒,不待时节,一丢下种子就能大丰收不成?

2003-11-24 17:44 雨霖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3-11-21, 13:37:56发表
雨霖姐姐,挺想你的哦!  

我不同意你对谯周的评价。
在我看来,谯周首先是一个谶纬预言家,然后才是北伐的反对者。他和东吴的大预言家陆绩不同的是,他把预见到的本国失败表达了出来,并为减少失败所带来的灾难作了实质性的工作----------但是他是没有从蜀国投降里面得到过任何名利权力的好处,可不能和秦同志比哦! [/quote]
伯言也来了? 欢迎。看你在三联,琅琊干架正忙,怎么有空来这里玩了?  

至于谯周确实没秦桧那么讨人厌,不过在投降问题上同秦桧一样不可原谅。至于好处,投降至少可以保命,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2003-11-25 12:14 秋孤寒
呵呵!说数月也对,不过这数月是八九个月,而不是三两个月,你对此处记载理解有些偏差:

1、魏国的行动是:五年冬决定攻蜀(现代名词叫立项),六年夏五月确定军事行动计划(定案),秋八月开始出兵(实施)。

2、姜维表:“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正是以其经验和眼光对钟会动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如果真等到五月魏军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再做出反应,那姜维也太笨了。

3、《华阳国志》的记载也没错,只是把五月确定的方案放在战略打算时一起说,容易产生歧义罢了,不过注意“夏,艾[color=red]将[/color]入沓中,会[color=red]将[/color]向骆谷”中有个“将”字,也表明是在准备,没有开始行动。

4、也是在五月,廖化张翼才开始准备增援的,也才有廖化在阴平滞留月余,同时1-5月这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黄皓“启后主寝其事”的时段。

2004-12-11 21:36 轻松好心情
呵呵,姜维在朝野朋友派系不多,只有邓芝及一同归降的尹赏等少数;树敌不少,费玮就是最大反对者。加上此人决没有诸葛亮的魅力,不能镇住众将,人格缺点却不少,如一意孤行拒绝廖化的正确建议等。不论对益州本地派还是荆州派都是显得众叛亲离,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2004-12-21 16:48 板某
姜维只是官拜大将军,而非丞相!!!!!假如姜维不北伐,那阿斗要他做大将军干吗???

2004-12-21 21:43 sunce30
北伐只是抓兵权不放的手段,诸葛如是,姜亦是。

2004-12-21 22:16 loyani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3-11-18, 21:37:32发表
悲风所言基本赞同。姜维几十年殆精竭虑,独撑风雨飘摇之弱蜀,若无姜维,可能蜀汉早早灭亡,可我并无打算否定其功绩,说的只是其错误,这根本就是两码事。题目我也是用个小小的“二三事”。

如果姜维只是一个普通武将,那么除了第3点军事上的失误外,第1、2这两点就和他没多大关系,但是,姜维是处在一人之下,万人至上,肩负着一国生死存亡之重任,不仅应考虑军略,更重要的是应考虑政略,可他在这两方面都有着不可饶恕的错误。

请注意,我这里只议论姜维执政上的得失,并不是评价其功过。 [/quote]
姜帅哥什么时候扮演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么重要的角色啦?即便有,也只是官职而不是实际上的,要谈误国,自有费九段前面顶着,何时轮到他呢?也始终只是一员武将而已。


北伐,更多的是政治和精神上的需要。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还是不同的。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是诸葛孔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是姜伯约。


上面有几张帖子说,他们明知道无论如何自己都会灭亡所以宁愿站着死不远跪着生云云,太过理想化,只是主观想象罢了。

2004-12-21 22:32 loyani
[quote]原帖由[i]清澈秋水[/i]于2003-11-18, 8:54:27发表
哼哼,蜀汉的灭亡从荆州丢失的时候,

(本来想说是关羽死亡的悲壮瞬间,现在想想不对,
是在吕子明白衣渡江的瞬间,为什么荆州的百姓,
在十年前跟着刘备逃亡,十年后却弃云长于门外?
这说明建立蜀汉政权的一帮人,事实上早已经堕落了……)

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畸形的政权四十年后必定灭亡的命运。

我认为,孔明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和刘备的约定,
正如,伯约也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和孔明的约定。

在那种危急的时刻,加上阿斗那样一心想着安乐投降的君主,
还能够化守势为攻势,孔明/伯约,真乃天人也。
他们所谓的战略上的“短视”也好“浅见”也罢,
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所有不好的可能中选择最好的一种而已。

在天下必将归于一统的趋势下……
如果明明知道一个企业必定要在垄断巨头的竞争下压垮,
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消极应对,甚至有的人选择了卖主求荣。
逃避的人,就是刘禅阿斗之流;消极应对的,就是蒋菀费伟之流
(对不起两人的名字找不到);至于叛变的……当时的蜀国还好没有这种人。

当然,能够挺身而出,有着拯救大家的意识的人,
姑且不说他人是否需要这样的拯救,也不说他是否会成功,
首先,这种英雄主义的意识……现在,已经太缺乏了,甚至,
已经绝迹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是期盼这样的英雄出现…… [/quote]
为什么他们不要关羽要吕蒙呢?很简单啊,他们的亲人十年前被刘大耳朵拐卖到东吴啦~~


啥?约定?还“天人”呢,恐怖。。。。

不要用观众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我们当然知道蜀汉灭亡了,诸葛亮和姜维事先会知道吗?真的个个都是先知先觉?

将历史人物加工成满足某种需要的文化形象是好的,但反过来就。。。?

诸葛亮和姜维离和英雄还差不少距离呢。这可不是武打小说,看到个顺眼的就是英雄。

2004-12-21 22:45 秋孤寒
陈书虽名“志”,偏偏就是没有志,三国官职很难让人说得清清楚楚,不过蜀承汉制这是公认的一种印象,而按汉制,权力最大的并不是外朝的三公,而是握有实权的“录尚书事”,自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之后,权力往往是掌握在兼录尚书事的大将军手中。

蜀汉自诸葛亮之后,就不再设丞相一职(很可能是无人敢和诸葛比肩),大将军录尚书事就是实际最高官僚,蒋琬、费袆如是,姜维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在费袆死后还把罪过让他背呢?

2004-12-21 22:53 凌云茶
姜维在卫将军职位上是共录尚书事的,但费袆死后他长期在外主持军事,进位大将军后,官位是最高,但就没有录尚书事的记录了.姜维既然在外领军出征作战,又没有开府,所以内政是不归他管的.倒是陈祗为尚书令,主持具体行政事务.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