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5 01:04
慕容燕然
彼指的是诸葛亮方面啊。
2005-6-5 01:08
青蓝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6-05, 1:04:40发表
彼指的是诸葛亮方面啊。 [/quote]
彼是指敌方,粮饷则是双方了。无论己方还是对方粮食有问题。
2005-6-5 01:08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6:56:02发表
对于某个没常识的,偶是没语言的。
晋书里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司马懿之破敌是破在何处何时。你愿意把晋书的描写理解成是局部并非此次北伐之终,你坚持去。 [/quote]
因为很清楚,诸葛亮最后撤军是因粮尽,而且是在两军又相持了许多天之后的事情,那次会战发生在5月,而诸葛亮撤军在几月你不会忘记吧?何况,最后撤军时,司马没有追击,老张追击的。这么多事实都证明一点,晋书说记载的宵遁、司马追击不是最后诸葛亮的撤军。
唉,你的基本常识实在没法说了。一点基本分析都没有,被盲目崇拜诸葛亮迷昏头了。
2005-6-5 01:13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1:08:36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6:56:02发表
对于某个没常识的,偶是没语言的。
晋书里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司马懿之破敌是破在何处何时。你愿意把晋书的描写理解成是局部并非此次北伐之终,你坚持去。 [/quote]
因为很清楚,诸葛亮最后撤军是因粮尽,而且是在两军又相持了许多天之后的事情,那次会战发生在5月,而诸葛亮撤军在几月你不会忘记吧?何况,最后撤军时,司马没有追击,老张追击的。这么多事实都证明一点,晋书说记载的宵遁、司马追击不是最后诸葛亮的撤军。
唉,你的基本常识实在没法说了。一点基本分析都没有,被盲目崇拜诸葛亮迷昏头了。 [/quote]
牛啊~` 魏延可以亮指,张合就不能以司马懿指了。牛得不得了。牛得一踏糊涂。
[color=red]因为很清楚,诸葛亮最后撤军是因粮尽[/color]
而晋书的战争则很清楚的表达出,诸葛亮的卤城依山断水所立的重围被破而败。
燕某人却因三国志的撤退问题,把晋书原本就很清楚的卤城重围被破改成一次交战中的围垒被破。如果晋书不把攻拔其围紧接着放在诸葛亮依山断水为重围之后的。那么你的假设很有理由。可惜,晋书原本就清楚的地点时间。你硬要改,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2005-6-5 01:1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04:26发表
唉,我真的很无知。
原来魏明帝到了第五次北伐才知道吴蜀是联盟的。
孙权五月才动身,情报网再灵通,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不是“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而是是个人就该知道 你不识字啊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管他孙权什么时候动身 魏国不可能没有蜀吴将联兵并进的消息 两线作战早已开始
2005-6-5 01:15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7:04:26发表
唉,我真的很无知。
原来魏明帝到了第五次北伐才知道吴蜀是联盟的。
孙权五月才动身,情报网再灵通,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不论是真心承认还是什么,但是确实是无知呀。
要知道孙权可是三路大军一起发动,那么战前的调动、准备动静能小吗?基本常识吧?
在第五次北伐前,吴蜀确实没有联合进行军事行动,大多是一方发动,等到已经撤退了,另一方才跟着发动,只有这次是基本同时发动的。魏明帝此时知道双方联盟同时展开军事行动也只有这时呀,除非是未卜先知。
很放心。但是如果不亲征,孙权能撤退吗?这只不过是魏明帝已经计划好了而已。
2005-6-5 01:19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7:13:10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1:08:36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6:56:02发表
对于某个没常识的,偶是没语言的。
晋书里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司马懿之破敌是破在何处何时。你愿意把晋书的描写理解成是局部并非此次北伐之终,你坚持去。 [/quote]
因为很清楚,诸葛亮最后撤军是因粮尽,而且是在两军又相持了许多天之后的事情,那次会战发生在5月,而诸葛亮撤军在几月你不会忘记吧?何况,最后撤军时,司马没有追击,老张追击的。这么多事实都证明一点,晋书说记载的宵遁、司马追击不是最后诸葛亮的撤军。
唉,你的基本常识实在没法说了。一点基本分析都没有,被盲目崇拜诸葛亮迷昏头了。 [/quote]
牛啊~` 魏延可以亮指,张合就不能以司马懿指了。牛得不得了。牛得一踏糊涂。
[color=red]因为很清楚,诸葛亮最后撤军是因粮尽[/color]
而晋书的战争则很清楚的表达出,诸葛亮的卤城依山断水所立的重围被破而败。
燕某人却因三国志的撤退问题,把晋书原本就很清楚的卤城重围被破改成一次交战中的围垒被破。如果晋书不把攻拔其围紧接着放在诸葛亮依山断水为重围之后的。那么你的假设很有理由。可惜,晋书原本就清楚的地点时间。你硬要改,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quote]
哈哈,更牛了! 佩服。
司马追击从5月一直追击到6月底,才把诸葛亮追击回去,哈哈,太好笑了,这就是某些人不思考,生搬硬套的结论。典型的只会死啃书本,不用脑子的。
2005-6-5 01:29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1:15:29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7:04:26发表
唉,我真的很无知。
原来魏明帝到了第五次北伐才知道吴蜀是联盟的。
孙权五月才动身,情报网再灵通,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不论是真心承认还是什么,但是确实是无知呀。
要知道孙权可是三路大军一起发动,那么战前的调动、准备动静能小吗?基本常识吧?
在第五次北伐前,吴蜀确实没有联合进行军事行动,大多是一方发动,等到已经撤退了,另一方才跟着发动,只有这次是基本同时发动的。魏明帝此时知道双方联盟同时展开军事行动也只有这时呀,除非是未卜先知。
很放心。但是如果不亲征,孙权能撤退吗?这只不过是魏明帝已经计划好了而已。 [/quote]
不管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无知。
孙权五月行动,满宠六月才出兵抵抗孙权。这是书里明着写的。也就是说:孙权事前的准备到五月才成形,你当曹魏的情报网是internet?
2005-6-5 01:32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1:19:08发表
哈哈,更牛了! 佩服。
司马追击从5月一直追击到6月底,才把诸葛亮追击回去,哈哈,太好笑了,这就是某些人不思考,生搬硬套的结论。典型的只会死啃书本,不用脑子的。 [/quote]
牛得不得了。从五月追击到六月你是打晋书哪里出来的?
本来就张合一次追击。你继续慢慢的用你的YY去删改晋书吧
某人的思考能力超强,硬把他的删改放到我的理解中去,真够用脑了。这结论是打你脑子里出来的,别推我身上,我压根就说明白了。诸葛亮撤出卤城之时已是六月,司马懿追击还能提到五月去?有毛病。
2005-6-5 01:36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14:51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04:26发表
唉,我真的很无知。
原来魏明帝到了第五次北伐才知道吴蜀是联盟的。
孙权五月才动身,情报网再灵通,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不是“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而是是个人就该知道 你不识字啊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管他孙权什么时候动身 魏国不可能没有蜀吴将联兵并进的消息 两线作战早已开始 [/quote]
你说的我就得当圣旨?曹魏的一切针对孙权的应对都是六月开始才见于记载。你要说他四月就知道,我还当你说的话是白吃级别呢。
2005-6-5 01:4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36:0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14:51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04:26发表
唉,我真的很无知。
原来魏明帝到了第五次北伐才知道吴蜀是联盟的。
孙权五月才动身,情报网再灵通,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不是“魏就在诸葛亮出兵时就知道孙权也进攻了”而是是个人就该知道 你不识字啊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了 管他孙权什么时候动身 魏国不可能没有蜀吴将联兵并进的消息 两线作战早已开始 [/quote]
你说的我就得当圣旨?曹魏的一切针对孙权的应对都是六月开始才见于记载。你要说他四月就知道,我还当你说的话是白吃级别呢。 [/quote]
自己去看满宠传吧
2005-6-5 01:45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7:29:42发表
不管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无知。
孙权五月行动,满宠六月才出兵抵抗孙权。这是书里明着写的。也就是说:孙权事前的准备到五月才成形,你当曹魏的情报网是internet? [/quote]
由此看你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不知道。
此时魏军的战术是:先让敌军屯兵坚城之下,不能攻克,必然兵疲意老,到这时,援军才大批开到,一举可以击退敌人。所以才会有孙权5月进攻,满宠6月才增援反击,而明帝更晚到7月才出击。
希望老兄终于可以明白一点军事常识!
2005-6-5 01:52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43:17发表
自己去看满宠传吧 [/quote]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有啥子东西?
to某燕:由此你还真不知道合肥之事啊。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color=red]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某燕的战术真超前啊。
2005-6-5 01:52
燕京晓林
按照高级汉语词典:巨万:万万之数,形容数目巨大。
2005-6-5 01:5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04:26发表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明帝明显很放心东线嘛。还什么反击呢。 [/quote]
很明显 作为前线代表的满宠是最清楚当时形势的 既然他提议拔军 说明强弱差距较大 而魏帝的诏书也并非什么很放心 只是从政治上考虑合肥是战略要地不能丢而已(地有所必争) 就跟台儿庄战役时孙连仲一再要求撤退 李宗仁不许一个道理 中日当时的战力我就不多说了 这又证明了魏与吴蜀两国的实力差距其实并没有某些人意淫的那么大
2005-6-5 01:57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53:49发表
很明显 作为前线代表的满宠是最清楚当时形势的 既然他提议拔军 说明强弱差距较大 而魏帝的诏书也并非什么很放心 只是从政治上考虑合肥是战略要地不能丢而已(地有所必争) 就跟台儿庄战役时孙连仲一再要求撤退 李宗仁不许一个道理 中日当时的战力我就不多说了 这又证明了魏与吴蜀两国的实力差距其实并没有某些人意淫的那么大 [/quote]
很明显,合肥被围,差距自然较大。
而某人再次又把合肥与孙权十万之众的对比拉到魏蜀吴三国的高度,泰森在高他的手指能比你整个人粗?有问题。
2005-6-5 02:03
燕京晓林
你当然看不出门道了。
满宠6月赴拒,孙权并没有被击退,直到7月底明帝大军进到接近寿春一带时,孙权才撤走。那个时代,一次战役打个数月、大半年很正常,并不像早期有攻必然快速救援的情况。
2005-6-5 02:06
燕京晓林
拜托不要在这里说什么常识,请给出真正的证据,证明万计能代表数万、百万。千万不要再拿什么亿万计来糊弄人了。
2005-6-5 02:11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4, 17:32:02发表
牛得不得了。从五月追击到六月你是打晋书哪里出来的?
本来就张合一次追击。你继续慢慢的用你的YY去删改晋书吧
某人的思考能力超强,硬把他的删改放到我的理解中去,真够用脑了。这结论是打你脑子里出来的,别推我身上,我压根就说明白了。诸葛亮撤出卤城之时已是六月,司马懿追击还能提到五月去?有毛病。 [/quote]
要不说你不用脑呢?总是只看一本书,不能融汇贯通。
哪里有说诸葛亮撤出卤城在6月?又开始白活儿啦!
双方除了5月展开了大规模的出击交战,其他时间基本是相持,并没有什么大规模作战,也就不会出现什么战果、追击。
2005-6-5 13:37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4, 23:33:44发表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4, 3:39:55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1, 14:22:37发表
哈哈,这个太容易理解了:既然是宵遁,那自然是不可能带着伤兵逃遁了,伤员自然也成为俘虏的一部分。
有人就是希望司马懿最好像当年的赵括一样,而不是学习廉颇。这样一来,各位喜爱的诸葛亮就能够如白起一般大破敌军了。
大概在某些人眼中,只有如赵括一样全军出击,那才是英雄,而如同廉颇一样的固守、龟缩,自然是畏敌如虎,哈哈,愚蠢的赵王大概也有知音啦? [/quote]
某人不是并没有“全军出击”的举动,只不过结果有些惨不忍睹,似乎难称“英雄”之名,也只好靠涂涂抹抹来掩人耳目了。
何况按照某些人的高深理论,龟缩不出自然是无比高明的战略战术,更不是什么“畏敌如虎”;只不过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急着指挥部下去送死呢? [/quote]
所谓惨不忍睹,只不过是汉晋春秋一面之词,晋书的记载某些人又极力否认。
不轻易出击,而要等待有利的时机,这样也要被骂为龟缩不出?
希望有人给解释一下廉颇到底属于畏敌如虎、龟缩不出,还是战术正确? [/quote]
你以前不是说《汉晋》和《晋书》都对吗?怎么这下戳到痛处了,又改口说是“一面之词”了?不过连《资治通鉴》也采用的“一面之词”,至少比你所吹嘘的那个只是孤证要好点吧?
有一点必须弄清楚,某人和廉颇绝对不同,乃是自知不敌才主动龟缩;打不赢就躲,谁说不“正确”呢,天经地义啊~
2005-6-5 13:48
sukerwl
有一点必须弄清楚,某人和廉颇绝对不同,乃是自知不敌才主动龟缩;打不赢就躲,谁说不“正确”呢,天经地义啊~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color=red]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color]。
2005-6-5 13:56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4, 23:52:29发表
原来是这样?
找过至少出兵45万,这个大概没有人否定,那么强秦能出兵多少呢?
反过来看第五次北伐,司马是奉命坚守,为何?当然是因为魏国是两线同时作战,不可能两线都采取攻势,自然是明帝亲征的东线兵力强大,准备反击,而西线只能采取守势。如此简单的问题,总会被一些诸葛亮的盲目崇拜者,加以歪曲理解。真是没有办法了。 [/quote]
平时只知道指摘他人缺乏常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没听说过?长平之战即使两败俱伤,你说秦赵两国谁恢复快?
五次北伐就如你所说,魏国没有能力两线作战;然而东吴七月退兵,某人仍旧是一如既往的继续龟缩,甚至要靠上演诸如“千里请战”来安抚众心,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实,不知道你有哪里不明白?
2005-6-5 14:02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3:48:08发表
有一点必须弄清楚,某人和廉颇绝对不同,乃是自知不敌才主动龟缩;打不赢就躲,谁说不“正确”呢,天经地义啊~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color=red]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color]。 [/quote]
廉颇是否自知不敌不得而知,至少他用不着搞什么“千里请战”。
2005-6-5 14:0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5, 14:02: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3:48:08发表
有一点必须弄清楚,某人和廉颇绝对不同,乃是自知不敌才主动龟缩;打不赢就躲,谁说不“正确”呢,天经地义啊~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color=red]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color]。 [/quote]
廉颇是否自知不敌不得而知,至少他用不着搞什么“千里请战”。 [/quote]
廉颇已经不敢战了 何必请战
2005-6-5 14:1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5, 14:10:16发表
某人也不敢战,又为何请战? [/quote]
谁说的不敢战?
2005-6-5 14:1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5, 14:14:27发表
既然敢战,何须请战 [/quote]
敢战 而形势不许 需经最高批示
2005-6-5 14:24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2:11:46发表
要不说你不用脑呢?总是只看一本书,不能融汇贯通。
哪里有说诸葛亮撤出卤城在6月?又开始白活儿啦!
双方除了5月展开了大规模的出击交战,其他时间基本是相持,并没有什么大规模作战,也就不会出现什么战果、追击。 [/quote]
我可没你那恐怖的融会贯通的本事。
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是一本书里的内容,是不可改的东西,你非要以别的书去改。这种常识,恐怕古今也就你一个燕老会用。
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至于说诸葛亮6月退走,确实有误,诸葛亮退走是7月,那么司马懿破卤城围也就在七月,然后就是张合挂了。
“双方除了5月展开了大规模的出击交战,其他时间基本是相持,并没有什么大规模作战,也就不会出现什么战果、追击。”
-----你只需要告诉我,晋书里表达的明确意思是司马懿破了诸葛亮哪个围?如果你还是要加上汉晋春秋和你脑袋里的东西,我就已经不用再理会你了,自个独自YY去。
对你说句,你自己说,晋书里明确表达的俘斩万计一定存在,那么请问,晋书里表达的诸葛亮依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就不够明确?能随你拿其他书去改了?你燕老以战果不同而将事件区分开,再擅改事件发生的地点,从而达成你燕老的独门推论,你就好好的自我YY去。然而,本身标志着此事发生的地点,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明这是晋书误记而真实地点是其他地方,否则,凭你那YY也敢跑出来现?
最后,也是重点:[color=red]满足你个人YY的,自然就是肯定存在的,不满足你个人YY的,你爱怎么改都行。[/color]
2005-6-5 14:2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5, 14:19:28发表
那擒孟达何不请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quote]
对手不同 后果不同
2005-6-5 14:3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千年一叹[/i]于2005-06-05, 14:27:04发表
欺软怕硬,不过如此. [/quote]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2005-6-5 14:37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6-05, 2:03:33发表
你当然看不出门道了。
满宠6月赴拒,孙权并没有被击退,直到7月底明帝大军进到接近寿春一带时,孙权才撤走。那个时代,一次战役打个数月、大半年很正常,并不像早期有攻必然快速救援的情况。 [/quote]
这跟四月时蜀出的明帝打算有关系?
你老严重跑题啊。
2005-6-5 14:43
千年一叹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4:33:25发表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quote]
实事求是,何必搪塞.
2005-6-5 16: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5:16:47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4:45:11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4:40:40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2:22:45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57:45发表
很明显,合肥被围,差距自然较大。
而某人再次又把合肥与孙权十万之众的对比拉到魏蜀吴三国的高度,泰森在高他的手指能比你整个人粗?有问题。 [/quote]
那你的认为是魏国两线随随便便都能屯上十几万来备敌喽? [/quote]
哦?你又上哪去找出我这么“认为”的?
按某人按逻辑,既然满宠建议退到寿春守备,那么就是说,满宠认为,寿春就已经足够实力独抗孙权了,蜀吴与魏的差距真大啊!~~ [/quote]
要如此狼狈才能挡住吴军 可见魏蜀吴三国差距并非某些人意淫的那么大 [/quote]
要求如此狼狈?有多狼狈?狼狈成啥样?
满宠一个狼狈就能抵上一个孙权,魏蜀吴的差距真是某人意淫那么小的几何数倍了。
------另外,某个在那吼着意淫魏蜀吴三国差距很大的家伙,偶请阁下拿点实际资料说说看我到底说魏蜀吴差距大到何等程度?
某个意淫的家伙从粮食话题又一百八十度的转到满宠孙权去,还真牛啊。 [/quote]
不是满宠抵得上 而是明帝左右救火才勉强抵得上 满宠还没等孙权来就已经嚷着要跑了 可见魏国也强不到蜀吴哪去 某些人还在意淫三国的巨大差距 哈哈
司马在守 满宠也在守 朝廷明确表态两线都要守 某些人还是认为魏国“无比强大” 怎么没人说满宠是乌龟?哈哈
2005-6-8 10:5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8, 10:40:15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8, 8:57:06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5, 17:51:23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16:02:52发表
不是满宠抵得上 而是明帝左右救火才勉强抵得上 满宠还没等孙权来就已经嚷着要跑了 可见魏国也强不到蜀吴哪去 某些人还在意淫三国的巨大差距 哈哈
司马在守 满宠也在守 朝廷明确表态两线都要守 某些人还是认为魏国“无比强大” 怎么没人说满宠是乌龟?哈哈 [/quote]
某些人已经将其意淫发展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让你这种脑袋有问题的家伙把不存在的事情找出来是为难你了。只得继续的顾左右而他言。脑袋有问题的这位东西,你倒是找找我有说过魏与蜀吴无比强大在哪了?
[color=red]不是满宠抵得上 而是明帝左右救火才[color=red]勉强[/color]抵得上 满宠[color=blue]还没等[/color]孙权来就已经嚷着要跑了[/color]
牛,意淫得牛,你去瞧瞧满宠传和明帝传看看满宠打没打?明帝还勉强抵得上,真是牛得无话说。现在都沦落到说话靠意淫了,还有啥用?
继续去意淫,继续吧。对了,继续又抛开你自己推出的粮食问题,找救命意淫稻草去吧。
至于满宠,可有司马某王的既守又请战,请战又不战,待到皇帝派人来了,就不向皇帝请战冲到营门愣是让辛佐治给挡回去,还乐此不彼的干着?没有吧?满宠自然就没司马某王那么有乌龟面子了。 [/quote]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哈哈 乌龟满宠只敢带几十个人蹦达一下 比之宣王可见其垃圾 哈哈 [/quote]
[color=red]不是满宠抵得上 而是明帝左右救火才[color=red]勉强[/color]抵得上 满宠[color=blue]还没等[/color]孙权来就已经嚷着要跑了[/color]-----某人言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color=red]进军拒之[/color]。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满宠传
-----两个红色字体真是绝对. 某人的嘴脸已经表露无遗.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color=red]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color],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color=red]射杀权弟子孙泰[/color]。[color=red]贼於是引退[/color]
哈哈 乌龟满宠只敢带几十个人蹦达一下 比[color=red]之宣王可见其垃圾[/color] 哈哈
-----呵, 我已经不忍再揭你伤疤. 曹仁带着数十骑也就进无军蹦达了一下, 史书称为什么来着? 某人没脸说粮食, 说不起兵力, 比不起国力. 找不到我所说的两国差距如何想某人自己意淫里的那么大, 现在只有去"蹦达"了. [/quote]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
不识字吗你
再看宣王
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2005-6-8 11:15
青蓝
鉴于某人不见黄河心不死, 懒也只好动动手.
[color=red]夏五月[/color],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color]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color=red]进军拒之[/color][color=blue]。[/color]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
[color=red]满宠还[color=blue]没等孙权来[/color]就已经嚷着要跑了[/color]这等绝世强语我怕是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律瞎子大全了.
2005-6-8 11:1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8, 11:07:52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8, 10:57:03发表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
不识字吗你
再看宣王
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quote]
[color=blue]六月,征东将军满宠[COLOR=green]进军拒之[/color]。[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
你识字吗? 你认的你自己说了什么? 仙人?
满宠还[color=red]没等孙权来[/color]就已经嚷着要跑了-----某人言
再让某人看看孙权来没来.
"[color=red]五月[/color],太白昼见。[color=blue]孙权入居巢湖口[/color],[color=red]向合肥新城[/color],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color=red]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
都进军拒之还没等孙权来? 这就是你的"识字"? 牛得一踏糊涂啊``识字? 我怎么觉得是某人是瞎了?
宣王?
咋不看三国志郭淮传捏? 瞧瞧里面的宣王多英明神武? 还有万骑出武攻水击蜀飞军. 结果被吓逃回去. 最后死等到诸葛亮死鸟, 才敢追击. 又被蜀反向吓退. 真乃乌龟之终极表现也. [/quote]
[color=blue]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blue]宠欲拔新城守[/color],致贼寿春,帝不听,[color=red]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几月欲往寿春跑?几月攻的新城?哈哈
郭淮传中的宣王更显其英雄本色 纳北原之议、善阳遂之谋 可谓能纳良谋 比之曹公之妒贤 可见神武
2005-6-8 11:4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8, 11:40:47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8, 11:19:22发表
[color=blue]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blue]宠欲拔新城守[/color],致贼寿春,帝不听,[color=red]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几月欲往寿春跑?几月攻的新城?哈哈
郭淮传中的宣王更显其英雄本色 纳北原之议、善阳遂之谋 可谓能纳良谋 比之曹公之妒贤 可见神武 [/quote]
[color=blue]五月[/color],太白昼见。[color=blue]孙权[/color]入居巢湖口,[color=blue]向合肥新城[/color],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color=blue]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color=blue]进军拒之[/color]。[color=blue]宠欲拔新城守[/color],致贼寿春,帝不听,[color=red]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color=red]夏五月[/color],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color]
对啊, 孙权几月攻城, 满宠是赴拒先, 还是约拔城守先呢? 某人想用视觉效果来忽略时间么?
嗯, 多英明神武啊, 神武到自率万骑反倒被吓跑. 神武到上演绝世演技. 不想打就不打呗. 偏要面子, 乌龟中的经典.
你看你看, 又来了, 曹公嫉贤妒能又得要依靠某人的脑袋瓜里去意淫了. 嘿嘿.
某人, 如果你只能靠意淫来讨论的话. 我就不奉陪啦. [/quote]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color=red]居[/color]巢湖口,[color=red]向[/color]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color=red]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color=blue]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color]。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blue]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很明确的时间脉络 五、六月孙权未攻围新城 七月明帝龙舟东征时才围的新城 而满宠是孙权还未到合肥时的六月已嚷着要跑 不要意淫啦
然持法峻刻,[color=red]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color],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2005-6-8 20:42
东海麋子仲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6-08, 19:11:08发表
"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
稍微动点脑子的人都不会把这种话当作人话
要是真是这样的话,荀攸、程裕、郭嘉之流全都被曹操杀了
你倒说说,曹操因为"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诛了哪个将了? [/quote]
这句话是放在娄圭的介绍后边的。可能是曹操比较不能容忍娄圭这种才华出众又比较张扬的人物。
2005-6-8 21:01
arrowblue
这句话我好像是在《曹瞒传》看过,这部传把曹操贬的一塌糊涂
2005-6-10 18:5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08, 23:09:22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8, 11:49:05发表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color=red]居[/color]巢湖口,[color=red]向[/color]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color=red]六月[/color],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red]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color],帝不听,[color=blue]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color=red]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color]。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blue]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很明确的时间脉络 五、六月孙权未攻围新城 七月明帝龙舟东征时才围的新城 而满宠是孙权还未到合肥时的六月已嚷着要跑 不要意淫啦
然持法峻刻,[color=red]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color],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quote]
[color=red]权率大众[color=blue]围[/color]合肥新城[/color].[color=blue]是时[/color]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blue]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color=blue]帝遣兵助司马宣王[/color]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color=red]权[color=blue]攻[/color]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明年,[color=blue]权自将号十万,[color=blue]至[/color]合肥新城[/color]。[color=red]宠[color=blue]驰往赴[/color][/color],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牛得很嘛, 攻与围原来某人看成同一动作, 攻代表刚到? 偶不得不叹服某人的意淫.
帮人扫完盲后, 就得跟你疏通一下文道.
借满传问某人一句, 是孙权先到, 还是满宠先到?
[color=blue]是时[/color]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blue]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color=blue]帝遣兵助司马宣王[/color]拒亮,自率水军东征[/color]。
诸葛亮出武功何时? 明帝谴兵助司马宣王何时? 何时出兵东征?
我来告诉你吧. 诸葛亮五月出武功, 明帝五月谴兵助司马懿, 而七月出兵. 你牛就牛在前面所有的五月都踢飞掉. 这是为啥? 不就为了满足你那意淫的孙权未到满宠先想跑路咯~` [/quote]
满宠在孙权来之前的六月已经要跑 后来被制止
[color=red]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color],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color=red]群臣以为大将军方与诸葛亮相持未解[/color],车驾可西幸长安
攻围新城的战事发生在明帝“自率水军东征”时 也就是七月之后 满宠六月要跑 垃圾而已
2005-6-10 23:13
青蓝
嘿.
不仅把围合肥新城与攻当一回事, 还把亮出武功与相持当同一时刻之时.
却不敢提明帝何时谴援军西救.
最明显的一句"权自将号十万,[color=red]至[/color]合肥新城。宠[color=red]驰往赴[/color]"明明已经写上了孙权至合肥新城, 满宠才往赴, 还能说出"攻围新城的战事发生在明帝“自率水军东征”时 也就是七月之后,满宠却是[color=red]六月孙权没到[/color]就想退", 牛B得一踏糊涂.
孙权围城是在五月. 攻城在七月. 要耍宝的继续. 继续去忽略三国志来使出你的瞎子大法吧.
2005-6-10 23:28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0, 23:13:47发表
嘿.
不仅把围合肥新城与攻当一回事, 还把亮出武功与相持当同一时刻之时.
却不敢提明帝何时谴援军西救. 
最明显的一句"权自将号十万,[color=red]至[/color]合肥新城。宠[color=red]驰往赴[/color]"明明已经写上了孙权至合肥新城, 满宠才往赴, 还能说出"攻围新城的战事发生在明帝“自率水军东征”时 也就是七月之后,满宠却是[color=red]六月孙权没到[/color]就想退", 牛B得一踏糊涂.
孙权围城是在五月. 攻城在七月. 要耍宝的继续. 继续去忽略三国志来使出你的瞎子大法吧. [/quote]
看来你也就SB一个 权围城是在五月. 攻城在七月
[color=red]五月[/color],太白昼见。孙权入[color=red]居[/color]巢湖口,[color=red]向[/color]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五月围城 哈哈 笑爆 五月孙权还在巢湖口 照你的逻辑五月都把城围住了满宠还要拔新城守 看来满宠跟你的智商差不多了
再说一次 孙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在他谓魏帝不能远出,而明帝自率水军东征的时候 也就是七月 这是三国志写的明明白白的事
2005-6-10 23:37
青蓝
不知道[color=red]魏帝谴兵救宣王[/color]和[color=red]诸葛亮出武功[/color]是什么时候就说围城是明帝东征时. 有够牛B的.
孙权围城, 以为明帝抽不开身, 当时诸葛亮出武攻伐魏, 而明帝五月先谴人西向支援宣王, 七月则亲率大军东征孙权.
某人还要玩什么混淆时间的把戏么?
"五月围城 哈哈 笑爆 五月孙权还在巢湖口 照你的逻辑五月都围住了满宠还要拔新城守 看来满宠跟你的智商差不多了"
嗯, 看来你的智商确实很高. 原来孙权[color=red]整个五月[/color]都在巢湖口啊. 牛B啊牛B.
孙权率军围困合肥, 至于围不围得住. 满宠能不能退屯, 这是由满先生自行判断.
谁告诉你, 一但被围就等于等死的?
不过嘛~` 某人又立刻改口风了哦~` 这回怎么提也不提您说的[color=red]孙权没到[/color]呢? 满宠建议拔城守的时候, [color=red]孙权到底到没到[/color]? 那个, 智商有问题的家伙回答一下?
2005-6-10 23:4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0, 23:37:57发表
不知道魏帝谴兵和诸葛亮出武功是什么时候就说围城是明帝东征时. 有够牛B的.
"五月围城 哈哈 笑爆 五月孙权还在巢湖口 照你的逻辑五月都围住了满宠还要拔新城守 看来满宠跟你的智商差不多了"
嗯, 看来你的智商确实很高. 原来孙权整个五月都在巢湖口啊. 牛B啊牛B.
孙权率军围困合肥, 至于围不围得住. 满宠能不能退屯, 这是由满先生自行判断.
谁告诉你, 一但被围就等于等死的?
不过嘛~` 某人又立刻改口风了哦~` 这回怎么提也不提您说的孙权没到呢? 满宠建议拔城守的时候, 孙权到底到没到? 那个, 智商有问题的家伙回答一下? [/quote]
没到
2005-6-10 23:4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0, 23:43:23发表
哇哈哈哈~` 那麻烦这位智商天赋异傧的家伙解释解释满宠传里孙权至合肥新城是啥意思? 是没到合肥新城的意思吗? [/quote]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2005-6-10 23:53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0, 23:49:44发表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 [/quote]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看来你也就白吃加零一. 引了不下一百遍的那句攻能说明孙权七月前没到合肥新城? 有毛病也不要整个忽略满宠转啊SB.
2005-6-10 23:55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0, 23:28:26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0, 23:13:47发表
嘿.
不仅把围合肥新城与攻当一回事, 还把亮出武功与相持当同一时刻之时.
却不敢提明帝何时谴援军西救. 
最明显的一句"权自将号十万,[color=red]至[/color]合肥新城。宠[color=red]驰往赴[/color]"明明已经写上了孙权至合肥新城, 满宠才往赴, 还能说出"攻围新城的战事发生在明帝“自率水军东征”时 也就是七月之后,满宠却是[color=red]六月孙权没到[/color]就想退", 牛B得一踏糊涂.
孙权围城是在五月. 攻城在七月. 要耍宝的继续. 继续去忽略三国志来使出你的瞎子大法吧. [/quote]
看来你也就SB一个 权围城是在五月. 攻城在七月
[color=red]五月[/color],太白昼见。孙权入[color=red]居[/color]巢湖口,[color=red]向[/color]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五月围城 哈哈 笑爆 五月孙权还在巢湖口 照你的逻辑五月都把城围住了满宠还要拔新城守 看来满宠跟你的智商差不多了
再说一次 孙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在他谓魏帝不能远出,而明帝自率水军东征的时候 也就是七月 这是三国志写的明明白白的事 [/quote]
先留个证据, 免得别人说我率先喷脏话.
2005-6-11 00:0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0, 23:53:57发表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看来你也就白吃加零一. 引了不下一百遍的那句攻能说明孙权七月前没到合肥新城? 有毛病也不要整个忽略满宠转啊SB. [/quote]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看来你也就白吃加零一. 引了不下一百遍的那句攻当然能说明孙权七月前没到合肥新城 有毛病也不要整个忽略孙权传明帝纪转啊SB.
2005-6-11 00:04
sukerwl
先留个证据 免得别人说我首先喷脏话
让你这种脑袋有问题的家伙把不存在的事情找出来是为难你了。只得继续的顾左右而他言。脑袋有问题的这位东西,你倒是找找我有说过魏与蜀吴无比强大在哪了?
都进军拒之还没等孙权来? 这就是你的"识字"? 牛得一踏糊涂啊``识字? 我怎么觉得是某人是瞎了?
满宠还没等孙权来就已经嚷着要跑了这等绝世强语我怕是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律瞎子大全了.
2005-6-11 00:07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05, 0:51:08发表
你这人确实很幼稚啊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我不会象你那么无知当有趣 我也不知道这种战略性的进攻准备期需要多长总之绝对不可能少于三个月是肯定的(详情参见孙子兵法) 就算在吴国的漫长准备期里魏国的情报网全部瘫痪 魏朝廷该不会不知蜀吴已经结盟吧?战略合击都料不到 那帮人死了算了
所以结论是 一开始就是做着两线作战的准备 加上青龙年间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 固守是很正确的 这跟魏帝什么时候亲征是两个概念 [/quote]
嘿, 继续继续~ 挖啊挖~ 看看哪个脑袋有毛病的家伙先喷粗的?
2005-6-11 00:3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0:33:01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0:23:37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0:05:36发表
嘿.
明帝传? 是哪个SB忽略了诸葛亮出武功和明帝谴兵援司马的时间的?
孙权传是哪个SB把攻字当城孙权到合肥的证据的?
最直接的满宠传写明了孙权先至合肥而满宠后赴赶至合肥是哪个SB直接踢飞的?
SB, 孙权攻城跟到合肥是两个概念. 这跟你到饭堂也不是立刻就吃饭, 或者你吃饭不说明你刚到饭堂一样. [/quote]
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这是个时间先后顺序的句子 攻新城是写在“自率水军东征后的 YOU KNOW? 诸葛出武功(四月) 明帝谴兵助司马宣王拒亮(五月) 东征(七月)
后孙权号十万众[color=red]攻新城[/color],[color=red]征东将军满宠[/color][color=blue]欲[/color][color=red]率诸军救之[/color]。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適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
孙权攻城在七月你刚才承认了吧 满宠六、七两月都还在“欲救”的观望状态 看来被吓的不清 哈哈! [/quote]
又看见一个以资治通鉴来踢飞三国志记载的人了.
明帝传大字书写满宠六远率兵赴拒, 满宠传大字写明孙权先到, 满宠后赴至.
你将资治通鉴的"攻"当成三国志里的攻就真是一次让我结目堂惶的举动了.
你自己瞧瞧资治通鉴上孙权攻新城是明帝东征时还是明帝东征前吧. [/quote]
请带上脑子跟贴 我引的是《田豫传》 OK?
2005-6-11 00:5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0:42:08发表
哦~ 幸好不是资治通鉴啊~~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適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color=red]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color]
那么, 我又郁闷了, 田某人不会不知道明帝有没有东征就上这篇表吧?
将孙权传里的攻城跟田予传里的攻城当一个意思就很稳妥? [/quote]
会贼遁走 照你的逻辑孙权是会了一个多月才遁走的 哈哈
最后的结论清楚了 五月 孙权在巢湖口准备攻打合肥 六月 明帝派满宠赴拒 此人率大军躲在一不知名的安全处观望 并找个借口欲拔新城守 因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往寿春跑 后被天子制止 迫不得已跑到新城去 找了几十个人蹦达了两下就算完事 新城之役功劳史有名载 “[color=red]将军张颖等[/color]拒守力战”之功也
2005-6-11 00:58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0:54:19发表
会贼遁走 照你的逻辑孙权是会了一个多月才遁走的 哈哈
最后的结论清楚了 五月 孙权在巢湖口准备攻打合肥 六月 明帝派满宠赴拒 此人率大军躲在一不知名的安全处观望 并找个借口欲拔新城守 因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往寿春跑 后被天子制止 迫不得已跑到新城去 找了几十个人蹦达了两下就算完事 新城之役功劳史有名载 “[color=red]将军张颖等[/color]拒守力战”之功也 [/quote]
会贼遁走怎么就不能过了一个月? 你能这么理解会字也算你牛.
如果不知道会贼遁走是什么意思, 好好去搞清楚再来说, 别出口就"会了一个月"这样的话都能说得出口.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 会亮病卒还足足会了百余日呢. 偶晕.
会什么是事后结果. 跟前面的时间没关连.
2005-6-11 01:01
青蓝
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明帝传引斐注
----曹真使郝昭筑陈仓城是诸葛亮出兵前9个月的事情. 难道郝昭是诸葛亮至才开始筑陈仓城?
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
及还,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
何忧乎?”仍欲大用之。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
----难道等到郝昭挂了明帝才大用之?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司马懿是到了诸葛亮病死才坚垒不应? 还是从相持开始直到诸葛亮死都坚垒不应?
2005-6-11 01:0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0:58:5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0:54:19发表
会贼遁走 照你的逻辑孙权是会了一个多月才遁走的 哈哈
最后的结论清楚了 五月 孙权在巢湖口准备攻打合肥 六月 明帝派满宠赴拒 此人率大军躲在一不知名的安全处观望 并找个借口欲拔新城守 因不可告人的目的想往寿春跑 后被天子制止 迫不得已跑到新城去 找了几十个人蹦达了两下就算完事 新城之役功劳史有名载 “[color=red]将军张颖等[/color]拒守力战”之功也 [/quote]
会贼遁走怎么就不能过了一个月? 你能这么理解会字也算你牛.
如果不知道会贼遁走是什么意思, 好好去搞清楚再来说, 别出口就"会了一个月"这样的话都能说得出口.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 会亮病卒还足足会了百余日呢. 偶晕.
会什么是事后结果. 跟前面的时间没关连. [/quote]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
很明显是七月天子亲征时的事 满宠看到天子要来了 只好跑到前线去找几十个人蹦两下
2005-6-11 01:13
青蓝
很明显, 田予上书之时就是孙权刚来之时. 而满宠欲救却未至. 更说明了孙权是五月就到了合肥新城. 会字的用法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 不想再做什么解释.
满宠几十个人射杀孙泰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跟他什么时候赴拒不是同一时间.
总之, 你拿任何资料, 都否决不了满宠传里孙权先到合肥而满宠后至合肥这一则铁一般的事实.
2005-6-11 01:19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1:13:12发表
很明显, 田予上书之时就是孙权刚来之时. 而满宠欲救却未至. 更说明了孙权是五月就到了合肥新城. 会字的用法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 不想再做什么解释.
满宠几十个人射杀孙泰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跟他什么时候赴拒不是同一时间.
总之, 你拿任何资料, 都否决不了满宠传里孙权先到合肥而满宠后至合肥这一则铁一般的事实. [/quote]
总之, 你拿任何资料, 都否决不了孙权传明帝纪里孙权七月到合肥而满宠六月要跑这一则铁一般的事实.
2005-6-11 01:28
青蓝
既然你还在琢磨会字用法, 我再给你点资料.
渊发兵反,俭进军讨之,会连雨十日,辽水大涨,诏俭引军
还。
---连雨十日是刚讨伐时就下雨被诏还了? 自己查查. 还有啥副词么?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觽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曹操是灵帝死的时候为典军校尉的? 韩遂是灵帝挂的时候造反的?
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败,匡还州里。
---这里你还能告诉我匡是在何进败的时候发强弩西诣京师?
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觽留中国。
---这里于夫罗是刚离开本国就反了?
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
---是曹操伐陶谦好一段时间了才发生窝里反事件呢, 还是曹操刚伐陶谦, 就立刻被窝里反了?
2005-6-11 01:30
青蓝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1:19:31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1:13:12发表
很明显, 田予上书之时就是孙权刚来之时. 而满宠欲救却未至. 更说明了孙权是五月就到了合肥新城. 会字的用法上面已经举过例子了, 不想再做什么解释.
满宠几十个人射杀孙泰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跟他什么时候赴拒不是同一时间.
总之, 你拿任何资料, 都否决不了满宠传里孙权先到合肥而满宠后至合肥这一则铁一般的事实. [/quote]
总之, 你拿任何资料, 都否决不了孙权传明帝纪里孙权七月到合肥而满宠六月要跑这一则铁一般的事实. [/quote]
孙权传里孙权围合肥的对应时间助词是"是时", 而"是时"指的是什么时候. 你自引引看. 七月? 孙权传里的孙权围合肥根本就是五月.
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
合肥新城。[color=red]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color],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color=red]而帝遣兵助司马宣拒亮[color=blue]。[/color][/color]自率水军东征。
分清楚是时是什么时候, 跟自率水军东征有没有关系在说吧.
2005-6-11 01:3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1:19: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1:12:33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1:01:28发表
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明帝传引斐注
----曹真使郝昭筑陈仓城是诸葛亮出兵前9个月的事情. 难道郝昭是诸葛亮至才开始筑陈仓城?
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
及还,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
何忧乎?”仍欲大用之。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
----难道等到郝昭挂了明帝才大用之?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司马懿是到了诸葛亮病死才坚垒不应? 还是从相持开始直到诸葛亮死都坚垒不应? [/quote]
[color=red]先是[/color],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
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color=red]及还[/color],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仍欲大用之。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color=red]连围积日[/color],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color=red]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color],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
知道我在说什么吗?麻烦你搞清楚副词的用法先 [/quote]
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color=red]及还[/color],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仍欲大用之。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
及还. 帝仍于大用之. 会病亡. 你是说, 明帝在郝昭死的时候欲大用之? 我明白你说的. 单就郝昭这例子就已经无先是等词.
我的意思是告诉你, 会XX跟前面的句子是有段时间的. 而你是直接把会贼遁走当成是田予上书后紧接着的时间. 明白没有?
[color=red]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color]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
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
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
人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
五月,太白昼见。[color=red]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color],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color=red]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color]
两段魏书上的资料已经很明确表示了. 还要把明帝传踢飞么? [/quote]
说明郝昭是得的突发性疾病而亡 正准备大用就死了
会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是 副词,正好,恰好 举的例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满宠虽然是“进军拒之” 不知道他拒到哪去了 总之在路上走了很久 真正在拒敌的是将军张颖等
2005-6-11 01:5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5-06-11, 1:41:16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6-11, 1:32:46发表
说明郝昭是得的突发性疾病而亡 正准备大用就死了
会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是 副词,正好,恰好 举的例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满宠虽然是“进军拒之” 不知道他拒到哪去了 总之在路上走了很久 真正在拒敌的是将军张颖等 [/quote]
郝昭当然是准备大用时死了而不是快死时才准备大用.
会字就是一个突发性的. 跟时间表达没关系. 如司马懿相持了百余日诸葛亮才死了. 而不是诸葛亮在相持时就死了一样.
明帝听从田的建议. 命人坚守, 待敌之疲惫, 最后亲自东征, 兵未至, 会贼遁走. 而不是什么田予刚上表就会贼遁走. (按你的理解的话明帝还没东征孙权就已经跑了)
奋力拒守的是张等, 很明显嘛, 满宠赴拒, 却没说他进了合肥新城里. 所以在城里坚守的是张等. 在城外几十个人去射杀孙泰的是满宠. [/quote]
你自己去搞个投票吧 我要说的都已经说完了
页:
1
2
3
4
[5]
6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