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


2005-1-17 13:16 宇文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0:47:55发表
这部片子把整个汉景帝时期囊括进去了,称为《汉武大帝》不适宜,应该改名叫《汉景帝与他的儿子汉武帝》。 [/quote]
还提到汉高白登之围的,怎么不叫《汉高祖、吕后和他们的孙子汉景帝与曾孙汉武帝》啊

2005-1-17 13:30 宇文
[quote]原帖由[i]捕风捉影[/i]于2005-01-10, 13:07:15发表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0, 12:51:46发表


匈奴族的祖先是汉族,那么现在中国和匈牙利同源了?什么逻辑! [/quote]
[/quote]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不知何为“夏”,何为“后”,就拜托读点古书好了

2005-1-17 13:4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12:22:46发表
呵呵,看来你的高中语文课学得不怎么样,什么叫做背景?

《汉武大帝》张冠李戴的事情还少了?丫的,改名叫《汉武演义》还差不多。

哪里有记载了伊邪稚是军臣的儿子,于单的哥哥?哪里又记载他发明了鸣镝? [/quote]
所以我说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 不是拿着摄影机坐时光机回到汉朝拍的“正剧”

2005-1-17 14:19 关毛
[quote]原帖由[i]宇文[/i]于2005-01-17, 13:16:22发表
还提到汉高白登之围的,怎么不叫《汉高祖、吕后和他们的孙子汉景帝与曾孙汉武帝》啊  [/quote]
应该叫《汉朝的景皇帝的后期和他的儿子汉武帝的一辈子还有周边一些国家的故事》
    注:根据《史记》《汉书》大胆改造。

2005-1-17 14:45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7, 14:19:43发表
应该叫《汉朝的景皇帝的后期和他的儿子汉武帝的一辈子还有周边一些国家的故事》
    注:根据《史记》《汉书》大胆改造。 [/quote]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汉武大帝不是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难道还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不成?哈哈

2005-1-17 14:55 关毛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4:45:18发表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7, 14:19:43发表
应该叫《汉朝的景皇帝的后期和他的儿子汉武帝的一辈子还有周边一些国家的故事》
    注:根据《史记》《汉书》大胆改造。 [/quote]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汉武大帝不是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难道还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不成?哈哈 [/quote]
晕,没见过火气比毛还大的,这个片子自称是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可是改的太厉害了,所以就说是“大胆改造”嘛。你如果真有火气,来甘肃陇南西和县北川王磨村找俺,不揍你个熊猫你还当俺是软蛋啊?

2005-1-17 14:58 兴汉讨虏大将军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6, 17:39:54发表
《汉武大帝》剧名欠妥

    挑错: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小甫指出,“汉武帝”才是符合历史的正确称谓,不过称谓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上讲,不赞成大肆渲染汉武帝的事迹。他说:“历史上,汉武帝是扩张和消耗国力的典型代表,是历代皇帝学习治国之道时的反面教材。汉武帝时期似乎是中国最强大的时代之一,评价标准多偏向于武功。但是,汉武帝的累累战功均建立在以“文景之治”以来的丰厚国库基础上。多年征战后,他留下的是国库空虚、‘盐铁专营’、抓丁戍边、民不聊生的惨状以及边疆数十万亡魂。汉武帝在民族关系上一味追求武力征服,现在宣扬汉武帝有些不合时宜。” [/quote]
这些什么专家教授的都该去死!   
这个犯禁,那个不宜,照他们的逻辑今后中国不要再拍什么历史剧了!
为什么中国就是出不了精品,因为《Brave Heart》这样的片子在中国永远通不过审批!

2005-1-17 15:51 沉默者威廉
我的看法:
1,片名《汉武大帝》,俗!反映作者内心的不自信,《汉武帝》这个名字未必就不如时下流行的什么什么大帝。
2,台词竟爆出一个“诺”,爆晕倒!洋不洋土不土,文不文白不白,三国演义都不敢用这样的词,真是形虽似神全无!导演不去内在思想性上解读她眼中的汉武帝以及汉武帝的那个时代,却只能执着于这样的无意义的细节,都重要的是用的土不土洋不洋,没有恰到好处。
3,片头赫然: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这话说出来会让全中国人笑死,至少会让稍有史学知识的人笑死,唉,胡玫乃庸人也!

总结:这个片子远不如大汉天子,虽然大汉天子是个偶像剧。
这个片子适用于那些文盲级的人物,以及那些想在这里学一套阴谋诡计与城府的龌撮的野心家和有小人气质的人,不过他们在这里是学不到阴谋诡计的,因为胡玫导演不是一个阴谋家与野心家,一部片子,是导演思想的体现,想从康熙帝国与汉武大帝中学到权谋之术的人,最终依然是徒然,投错了门,不过康熙帝国比汉武大帝要好一点,二月河的作品还不至于完全是浪得虚名。
当然,无聊的时候从娱乐的打发时间的角度去看,把它当作一个反面教材来看,用来增强自信,也是可以的。最后胡玫也不小了,拍一部戏也不容易,我在面子上还是会给她的,所谓中人以下,不可言上,人也不可要求太高了,以免造成压力。。。。。。

2005-1-17 16:1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沉默者威廉[/i]于2005-01-17, 15:51:45发表
我的看法:
1,片名《汉武大帝》,俗!反映作者内心的不自信,《汉武帝》这个名字未必就不如时下流行的什么什么大帝。
2,台词竟爆出一个“诺”,爆晕倒!洋不洋土不土,文不文白不白,三国演义都不敢用这样的词,真是形虽似神全无!导演不去内在思想性上解读她眼中的汉武帝以及汉武帝的那个时代,却只能执着于这样的无意义的细节,都重要的是用的土不土洋不洋,没有恰到好处。
3,片头赫然: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这话说出来会让全中国人笑死,至少会让稍有史学知识的人笑死,唉,胡玫乃庸人也!

总结:这个片子远不如大汉天子,虽然大汉天子是个偶像剧。
这个片子适用于那些文盲级的人物,以及那些想在这里学一套阴谋诡计与城府的龌撮的野心家和有小人气质的人,不过他们在这里是学不到阴谋诡计的,因为胡玫导演不是一个阴谋家与野心家,一部片子,是导演思想的体现,想从康熙帝国与汉武大帝中学到权谋之术的人,最终依然是徒然,投错了门,不过康熙帝国比汉武大帝要好一点,二月河的作品还不至于完全是浪得虚名。
当然,无聊的时候从娱乐的打发时间的角度去看,把它当作一个反面教材来看,用来增强自信,也是可以的。最后胡玫也不小了,拍一部戏也不容易,我在面子上还是会给她的,所谓中人以下,不可言上,人也不可要求太高了,以免造成压力。。。。。。 [/quote]
1 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诺诺——连声答应,表示服从

2 诺——答应,同意

三国演义那种破剧不敢用只能证明三国演义俗 不能反证汉武大帝什么

我再说一次 该剧不是根据汉书史记改编难道还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不成?

而且该剧本来就不是拍纪录片也不是什么用以学术用途的资料片

2005-1-17 16:12 曹仁子孝
人家是有心排成正剧的,但是因为相关人员比如导演啊,
历史顾问啊什么的常识水平问题,出来的就不三不四了.
而且历史文盲的实在不少,我同学在看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
还要我这个半半桶水的来解释,所以呢,骗骗老百姓还是可以的

2005-1-17 16:42 六韬五略
所有人物的来历什么的都要讲清楚,我看应该从春秋时期慢慢演过来才可以。
要不出个人,做了什么事,大家都觉的不太合理。

2005-1-17 18:39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宇文[/i]于2005-01-17, 13:16:22发表
还提到汉高白登之围的,怎么不叫《汉高祖、吕后和他们的孙子汉景帝与曾孙汉武帝》啊  [/quote]
呵呵,就算你对年代不怎么清楚,至少应该知道翻下《孝景本纪》,看看七国之乱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孝景前三年。加上叛乱前的几年时间做铺垫,不是囊括了整个汉景帝时期吗?

2005-1-17 18:41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宇文[/i]于2005-01-17, 13:30:52发表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不知何为“夏”,何为“后”,就拜托读点古书好了 [/quote]
呵呵,居然还有人叫我多看点书,那你说看看什么叫夏后?

2005-1-17 18:45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3:44:07发表
所以我说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 不是拿着摄影机坐时光机回到汉朝拍的“正剧” [/quote]
它的改编程度比《三国演义》何如,不如叫《汉武演义》算了。如果它能叫历史正剧,那么《三国演义》也当之无愧。

2005-1-17 18:5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18:45:52发表
它的改编程度比《三国演义》何如,不如叫《汉武演义》算了。如果它能叫历史正剧,那么《三国演义》也当之无愧。 [/quote]
当然不如三国演义 请你把网上能找的到所谓的“改动”全列出来 也不及三国演义的十分之一 哈哈

2005-1-17 18:50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18:39:43发表
呵呵,就算你对年代不怎么清楚,至少应该知道翻下《孝景本纪》,看看七国之乱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孝景前三年。加上叛乱前的几年时间做铺垫,不是囊括了整个汉景帝时期吗? [/quote]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2005-1-17 19:00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这个问题  您应该问陈寿和罗贯中去
咱们回答不了您

2005-1-17 21:09 大吴德王
引用 (宇文 @ 2005-01-17, 13:30:52)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不知何为“夏”,何为“后”,就拜托读点古书好了  


呵呵,居然还有人叫我多看点书,那你说看看什么叫夏后?



我说马忠啊~~~~~后氏怎么说也是大夏的子名,就和防风氏那些一样是夏的组成部分~~~~~你不能说他不是中国人吧?有点郁闷的说~~~~~~


老鬼~~~~~偶来也~~~~~~~

2005-1-17 21:17 大吴德王
它的改编程度比《三国演义》何如,不如叫《汉武演义》算了。如果它能叫历史正剧,那么《三国演义》也当之无愧。



老罗写的东东打顶了七分真来三分假,这汉武帝拍得虽然错漏多了点~~~~~可怎么说大体上还是按历史原则来改编的啊~~~~毕竟在里面不会看到卫青霍去病提了把菜刀去单K匈奴的笑话~~~~~里面在朝堂之上也都是跪坐啊~~~~~也没出现胡椅些个东东~~~~算不错的啦~~~~~

2005-1-17 21:5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9:00:54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这个问题  您应该问陈寿和罗贯中去
咱们回答不了您 [/quote]
所以说从景帝开始演是无比正确的!

2005-1-17 22:54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21:54:13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9:00:54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这个问题  您应该问陈寿和罗贯中去
咱们回答不了您 [/quote]
所以说从景帝开始演是无比正确的! [/quote]
当然正确
景帝是他老子嘛
但是景帝的老子也很重要啊 要不然那来的刘彻?
还有能不能直接从窦太后入宫时候说起?

2005-1-17 22:5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22:54:2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21:54:13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9:00:54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这个问题  您应该问陈寿和罗贯中去
咱们回答不了您 [/quote]
所以说从景帝开始演是无比正确的! [/quote]
当然正确
景帝是他老子嘛
但是景帝的老子也很重要啊 要不然那来的刘彻?
还有能不能直接从窦太后入宫时候说起? [/quote]
虽然你的这个想法也还可以 但是还是从景帝开始演比较好 如果以后再拍汉武帝的片子(当然 胡导的汉武大帝是不可动摇的经典里程碑)可以考虑你的提案

2005-1-17 23:04 阳光下的海鸥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7, 14:55:54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4:45:18发表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7, 14:19:43发表
应该叫《汉朝的景皇帝的后期和他的儿子汉武帝的一辈子还有周边一些国家的故事》
    注:根据《史记》《汉书》大胆改造。 [/quote]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汉武大帝不是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难道还是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不成?哈哈 [/quote]
晕,没见过火气比毛还大的,这个片子自称是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可是改的太厉害了,所以就说是“大胆改造”嘛。你如果真有火气,来甘肃陇南西和县北川王磨村找俺,不揍你个熊猫你还当俺是软蛋啊?  [/quote]
哥哥冷静啊~~别把自己也同那些人物等同起来...

2005-1-17 23:46 changboboT_T
汗!大家争来争去不过就是该具的真实性的问题,但请记住,我们是在看电视,为了那麽几个剧情犯得着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比起来,真实性是不如后者,但现在全中国的人看三国演义的人多还是三国志多?马忠兄的确满腹经纶,只可惜不适合看电视剧,若要辩是不是"正剧",你把他当不是正剧看不就的了,看电视啊,又不是历史考试
我建议,大家暂且把意见搁一边,讨论汉武帝那时的历史,或是电视剧的其他方面,勿要在意是么"正剧"
ps:南宫公主是谁啊?谁可以告诉我
我是支持<汉武大帝>的,总体来说不错,让人看的出是汉武帝不是秦始皇就行了

2005-1-17 23:47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7, 21:09:24发表
我说马忠啊~~~~~后氏怎么说也是大夏的子名,就和防风氏那些一样是夏的组成部分~~~~~你不能说他不是中国人吧?有点郁闷的说~~~~~~


老鬼~~~~~偶来也~~~~~~~ [/quote]
没看懂,夏后氏到底是什么意思?

2005-1-17 23:50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呵呵,按你的逻辑,就《汉武大帝》那片头说明,就得从夏后氏算起。

你认为《汉武大帝》该叫什么?

2005-1-17 23:51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10发表
当然不如三国演义 请你把网上能找的到所谓的“改动”全列出来 也不及三国演义的十分之一 哈哈 [/quote]
何以见得,你统计过了?

2005-1-17 23:52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7, 21:17:34发表
老罗写的东东打顶了七分真来三分假,这汉武帝拍得虽然错漏多了点~~~~~可怎么说大体上还是按历史原则来改编的啊~~~~毕竟在里面不会看到卫青霍去病提了把菜刀去单K匈奴的笑话~~~~~里面在朝堂之上也都是跪坐啊~~~~~也没出现胡椅些个东东~~~~算不错的啦~~~~~ [/quote]
呵呵,汉景帝接见臣下时半卧,那种坐具什么时候发明的啊?

2005-1-17 23:54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23:50: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8:50:58发表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你认为三国演义该叫什么? [/quote]
呵呵,按你的逻辑,就《汉武大帝》那片头说明,就得从夏后氏算起。

你认为《汉武大帝》该叫什么? [/quote]
就叫汉武大帝 因为是从汉朝开始将起的 没扯到什么周末七国纷争

2005-1-17 23:56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23:51:08发表
何以见得,你统计过了?  [/quote]
就是让你把能从网上找到的各种“硬伤”列出来 我们来对比对比 哈哈 心虚了吧

2005-1-18 00:11 巴西马忠
呵呵,怎么你发明的逻辑转到你那你就不用了呢?呵呵,没兴趣和你扯皮了。

你就高叫着“胡导导的就是好”去周游各大BBS吧,没让口水淹死你就算幸运了。

2005-1-18 00:12 changboboT_T
现在纯粹在做无用功,害人的朴学啊

2005-1-18 00:15 changboboT_T
马忠兄,小弟诚心诚意问个问题,南宫公主何许人也?

2005-1-18 00:2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8, 0:11:39发表
呵呵,怎么你发明的逻辑转到你那你就不用了呢?呵呵,没兴趣和你扯皮了。

你就高叫着“胡导导的就是好”去周游各大BBS吧,没让口水淹死你就算幸运了。 [/quote]
人云亦云 毫无主见 为辩而辩的一俗人耳 哈哈

2005-1-18 00:37 changboboT_T
斑竹再哪里?

2005-1-18 02:07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1:32:03发表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quote]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color=blue]基本[/color]的意思。像这种[color=blue]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color]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color=blue]改编,创作[/color]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color=blue]真田信凡 [/color]的帖子里说了[color=blue]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color]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color=blue]诺[/color]。”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color=blue]诺[/color]。”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color=blue]诺[/color]。”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2005-1-18 02:12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12:48:56发表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我教你,秦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才设立太学和郡国学,一个出身市井,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还能求学?
…………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人尽极以营其生,至於气力屈竭也。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於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佔々,冠固何当?” [/quote]
本来我也觉的简单,不过被你一说又复杂起来了。秦焚书坑儒好象到了你这就严重到造成了文化断代。有这么夸张吗?一个出身市井的人不一定要去学院才能求学。大可找亲戚什么的学习。在说了,一个市井泼妇能被召进宫?退一步说,就算进宫前是个市井泼妇,进宫后还不大把机会学习。

中行说与汉使的几段对话非常有名,但也不用引出来呀,小弟史记也看过几遍。如果你要计较匈奴单于不习文,讲典故不能懂,那我还要计较怎么不说匈奴话呢。

厄,不和你扯这个了。本来是想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在当时的环境按你的要求要怎么说?又或者马大侠现在不认为那个时候出现这些词是不合时宜了吗?或是请给个答复,好继续下一个话题呀

2005-1-18 02:15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12:22:46发表
呵呵,看来你的高中语文课学得不怎么样,什么叫做背景?

《汉武大帝》张冠李戴的事情还少了?丫的,改名叫《汉武演义》还差不多。

哪里有记载了伊邪稚是军臣的儿子,于单的哥哥?哪里又记载他发明了鸣镝? [/quote]
请教一下,什么叫背景?

2005-1-18 06:47 透明的恒星
马镫问题不属于毛病,属于条件所限。离开了马镫,现代人根本就无法骑马,更不用说演戏了。如果不要马镫,估计这部戏的投资有一半得赔演员的医药费,要不,就先训练个3年再拍。我骑马的时候,双脚离开了马镫3、4秒就已经是极限了。

2005-1-18 08:47 changboboT_T
现在好像有种说法,秦始皇根本没有坑儒
再问一遍各大虾,南宫公主为何人?

2005-1-18 08:54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8, 2:07:07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1:32:03发表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quote]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color=blue]基本[/color]的意思。像这种[color=blue]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color]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color=blue]改编,创作[/color]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color=blue]真田信凡 [/color]的帖子里说了[color=blue]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color]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color=blue]诺[/color]。”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color=blue]诺[/color]。”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color=blue]诺[/color]。”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quote]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和上杉就没有纵列长柄队?长柄队又不是织田的专利?有本论述足轻的文章专门写道   武田制式长柄长度是三间半  上杉是三间 信长做的只是将长柄加长而已
为什么信玄和谦信不能单挑?《妙法寺记》和《甲阳军鉴》都记载着景虎和信玄“一骑讨”  民间的《川中岛弹词》才记载着谦信突入信玄本阵   砍三刀绝尘而去  
为什么战国没有姬上阵   《九州风土记》记载着百武贤兼的妻子就曾经骑着劣马  亲自守城的逸话   信忠在攻打高远城的时候  守城武田军有一诹访氏女子  身披火红大铠   手持雉刀  连砍五六名织田兵后自戕  至于大名鼎鼎的巴御前我就不说了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
“诺”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在此剧里面完全被胡导硬性地规定为下级对上级地“遵命”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对古代语法地阉割  简单一点地就是该文言化地不文言化  没有必要文言化地地方偏偏文言化  说得难听就是自己不懂还硬要拽文
没有什么演变为垃圾贴不垃圾贴地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虽然阁下有类似受迫害妄想症地症状一厢情愿地反认为是别人给你“下套子”
我认为自己一直在摆事实说道理  当然辩论时候难免有对网友不冷静的语气    所以先道歉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只不过看各自的宽容程度而已 看来我们还是不够宽容啊  啧啧
我想马镫的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2005-1-18 12:50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changboboT_T[/i]于2005-01-18, 8:47:31发表
现在好像有种说法,秦始皇根本没有坑儒
再问一遍各大虾,南宫公主为何人? [/quote]
南宫是汉武帝的姐姐好象。
焚书坑儒根本不是因为秦始皇搞文化禁锢,扼杀思想等。
儒生是罪魁祸首啊

2005-1-18 13:09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changboboT_T[/i]于2005-01-18, 0:15:41发表
马忠兄,小弟诚心诚意问个问题,南宫公主何许人也? [/quote]
孝景王皇后次女。不过我要强调的是她没有嫁到匈奴,更没有被伊稚邪蒸了。

2005-1-18 13:10 慕容燕然
根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芒侯姓耏名跖;六年,儿子耏昭嗣后,9年后后有罪国除;汉景帝三年,耏昭以故芒侯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有功,复侯为张侯;后元三年(前141),耏申嗣张侯,元朔6年(前123年),坐尚[color=blue]南宫公主[/color]不敬,免。

2005-1-18 13:22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8, 2:12:42发表
本来我也觉的简单,不过被你一说又复杂起来了。秦焚书坑儒好象到了你这就严重到造成了文化断代。有这么夸张吗?一个出身市井的人不一定要去学院才能求学。大可找亲戚什么的学习。在说了,一个市井泼妇能被召进宫?退一步说,就算进宫前是个市井泼妇,进宫后还不大把机会学习。

中行说与汉使的几段对话非常有名,但也不用引出来呀,小弟史记也看过几遍。如果你要计较匈奴单于不习文,讲典故不能懂,那我还要计较怎么不说匈奴话呢。

厄,不和你扯这个了。本来是想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在当时的环境按你的要求要怎么说?又或者马大侠现在不认为那个时候出现这些词是不合时宜了吗?或是请给个答复,好继续下一个话题呀 [/quote]
呵呵,我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未闻“孝景王皇后好儒术”,请兄赐教。

我刚才已经说了,中行说对匈奴单于只能说浅显易懂的语言。王皇后不学无术,自然也说不出来什么典故。

2005-1-18 13:27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8, 2:15:27发表
请教一下,什么叫背景? [/quote]
背景:①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②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如“时代背景”、“政治背景”。
③后台,如“这个人有背景”。
④舞台背面的布景。

2005-1-18 13:32 巴西马忠
正看到了49集,王太后说:“说到底,还不是皇帝和他妹夫作战。”

平阳侯曹寿被编剧杀了,平阳公主守了寡。曹寿:“冤枉啊,我连一根手指头也没上镜,神位牌什么的也没有。”

修成君居然在认亲前还没嫁人,还有胆更大的,娶了修成君又休了,看来是活腻歪了,不知道王皇后迫使皇帝杀了魏其侯吗?

2005-1-18 15:24 changboboT_T
[quote]原帖由[i]六韬五略[/i]于2005-01-18, 12:50:26发表
[quote]原帖由[i]changboboT_T[/i]于2005-01-18, 8:47:31发表
现在好像有种说法,秦始皇根本没有坑儒
再问一遍各大虾,南宫公主为何人? [/quote]
南宫是汉武帝的姐姐好象。
焚书坑儒根本不是因为秦始皇搞文化禁锢,扼杀思想等。
儒生是罪魁祸首啊 [/quote]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历史上秦始皇没有坑儒生
史记上说的是"坑术士"也就是方士,而大多数说"坑儒"的都是儒生,所以有人认为秦始皇未坑儒,只不过是后世儒生对秦始皇这位好法家的皇帝的诬蔑而已

2005-1-18 15:24 大吴德王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23:47:38发表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7, 21:09:24发表
我说马忠啊~~~~~后氏怎么说也是大夏的子名,就和防风氏那些一样是夏的组成部分~~~~~你不能说他不是中国人吧?有点郁闷的说~~~~~~


老鬼~~~~~偶来也~~~~~~~ [/quote]
没看懂,夏后氏到底是什么意思?  [/quote]
[QUOTE]

郁闷啊~~~~~~我说马忠我看你在三国上也颇有研究的说~~~~~怎么到了前汉就开始装糊涂呢?

唉~~~~~史记上有关夏后氏的记载就抄点下来看看吧~~~~~

1、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一一]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2、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

3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曪氏﹑费氏﹑□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都说到这了~~~~~难道禹的后人你还敢说,夏后氏不是炎黄子孙!

2005-1-18 15:33 大吴德王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7, 23:52:57发表
呵呵,汉景帝接见臣下时半卧,那种坐具什么时候发明的啊? [/quote]
[QUOTE]

唉~~~~国人大规模的用胡床胡椅是两晋南北朝开始的。里面他的半卧是有点毛病,可是你想想天天跪坐多累啊~~~~~不能那么要求演员那么演吧?要不你去试试~~~~~还有在非正式场合半卧也是有可能的~~~~~

这些不算是这片子的硬伤吧!

2005-1-18 15:34 changboboT_T
马忠兄,看看这个
[url=http://www.qicai.net/cgi-bin/topic.cgi?forum=8&topic=303&start=48&show=0]http://www.qicai.net/cgi-bin/topic.cgi?for...start=48&show=0[/url]
我晕了

2005-1-18 15:59 大吴德王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8, 8:54:39发表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8, 2:07:07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7, 11:32:03发表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quote]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color=blue]基本[/color]的意思。像这种[color=blue]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color]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color=blue]改编,创作[/color]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color=blue]真田信凡 [/color]的帖子里说了[color=blue]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color]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color=blue]诺[/color]。”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color=blue]诺[/color]。”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color=blue]诺[/color]。”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quote]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和上杉就没有纵列长柄队?长柄队又不是织田的专利?有本论述足轻的文章专门写道   武田制式长柄长度是三间半  上杉是三间 信长做的只是将长柄加长而已
为什么信玄和谦信不能单挑?《妙法寺记》和《甲阳军鉴》都记载着景虎和信玄“一骑讨”  民间的《川中岛弹词》才记载着谦信突入信玄本阵   砍三刀绝尘而去  
为什么战国没有姬上阵   《九州风土记》记载着百武贤兼的妻子就曾经骑着劣马  亲自守城的逸话   信忠在攻打高远城的时候  守城武田军有一诹访氏女子  身披火红大铠   手持雉刀  连砍五六名织田兵后自戕  至于大名鼎鼎的巴御前我就不说了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
“诺”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在此剧里面完全被胡导硬性地规定为下级对上级地“遵命”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对古代语法地阉割  简单一点地就是该文言化地不文言化  没有必要文言化地地方偏偏文言化  说得难听就是自己不懂还硬要拽文
没有什么演变为垃圾贴不垃圾贴地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虽然阁下有类似受迫害妄想症地症状一厢情愿地反认为是别人给你“下套子”
我认为自己一直在摆事实说道理  当然辩论时候难免有对网友不冷静的语气    所以先道歉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只不过看各自的宽容程度而已 看来我们还是不够宽容啊  啧啧
我想马镫的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quote]
[QUOTE]

我说MM啊~~~~~你怎么这么说呢~~~~~老鬼他还小不懂事,你该让着点他啊~~~~不过话说回来,你看过说文解字没有?里面诺的解释头一句就是,诺即是应的说~~~~与唯字同意,只是语气快慢上的区别罢了~~~~不知道这说文解字的资格够不够得到您这美人儿的法眼亲睐的说?????

说到日本的姬武将战国时最出名的应该是高桥统虎(我这么叫MM你应该知道是谁吧,似乎你是日史达人的说)的老婆吧?她不止一次代夫出征和守城。可是甲阳军鉴里好像没说到武田家有姬武将的说?????再说了你好像不是很卖高坂的帐嘛,因为老高的甲阳军鉴可是说了武田家有那么一个叫啥米山本晴幸的家伙~~~~~你以前说那家伙是个假货的说。呵呵~~~~~偶跟老鬼其实是俩草包,没啥文化~~~~打顶了算俩半文盲~~~~以后还请MM你多关照关照~~~~~给偶们多补习补习历史啦~~~~~~嘿嘿~~~~~

对了还有马镫,那东东不带的话~~~~现在人能骑马吗?恐怕连驴都骑不了~~~~~这是演戏啊~~~~~不是复古~~~~~秦汉的骑兵主要以弓作为主要武器的原因就是没有马镫在马上没有着力点,用刀砍砍还行,用枪就不可能了~~~~~你看看里面有没哥们在马上用枪的,好像没有吧~~~~~这也算是尊重历史了吧?如果按你说的不用马镫的话恐怕得请杂技演员来演这部戏咯~~~~你想想现在国家经费这么紧张,怎么能铺张浪费呢?就算有铺张浪费的本钱,也没那么多杂技演员不是?

2005-1-18 16:04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changboboT_T[/i]于2005-01-18, 15:24:08发表
[quote]原帖由[i]六韬五略[/i]于2005-01-18, 12:50:26发表
[quote]原帖由[i]changboboT_T[/i]于2005-01-18, 8:47:31发表
现在好像有种说法,秦始皇根本没有坑儒
再问一遍各大虾,南宫公主为何人? [/quote]
南宫是汉武帝的姐姐好象。
焚书坑儒根本不是因为秦始皇搞文化禁锢,扼杀思想等。
儒生是罪魁祸首啊 [/quote]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历史上秦始皇没有坑儒生
史记上说的是"坑术士"也就是方士,而大多数说"坑儒"的都是儒生,所以有人认为秦始皇未坑儒,只不过是后世儒生对秦始皇这位好法家的皇帝的诬蔑而已 [/quote]
绝对杀了儒生,这是没必要否认的事实,但要看看是什么原因杀的儒生,这个才是重点。

2005-1-18 16:28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8, 15:24:48发表
郁闷啊~~~~~~我说马忠我看你在三国上也颇有研究的说~~~~~怎么到了前汉就开始装糊涂呢?

唉~~~~~史记上有关夏后氏的记载就抄点下来看看吧~~~~~

1、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一一]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2、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

3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曪氏﹑费氏﹑□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都说到这了~~~~~难道禹的后人你还敢说,夏后氏不是炎黄子孙! [/quote]
呵呵,夏后氏原来是这个意思?你再好好翻下书先。

那么美国黑人是算非洲人还是算美国人?

2005-1-18 16:31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8, 15:33:09发表
唉~~~~国人大规模的用胡床胡椅是两晋南北朝开始的。里面他的半卧是有点毛病,可是你想想天天跪坐多累啊~~~~~不能那么要求演员那么演吧?要不你去试试~~~~~还有在非正式场合半卧也是有可能的~~~~~

这些不算是这片子的硬伤吧! [/quote]
呵呵,我也同情他累啊,可这是实情,做个君主就得自律。

你说这不算硬伤,那你说说朝会时汉景帝和大臣们有几次穿了华衮的?

2005-1-18 16:47 大吴德王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8, 16:28:31发表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8, 15:24:48发表
郁闷啊~~~~~~我说马忠我看你在三国上也颇有研究的说~~~~~怎么到了前汉就开始装糊涂呢?

唉~~~~~史记上有关夏后氏的记载就抄点下来看看吧~~~~~

1、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一一]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2、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

3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曪氏﹑费氏﹑□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都说到这了~~~~~难道禹的后人你还敢说,夏后氏不是炎黄子孙! [/quote]
呵呵,夏后氏原来是这个意思?你再好好翻下书先。

那么美国黑人是算非洲人还是算美国人? [/quote]
[QUOTE]

呵呵~~~~~笑话了~~~~~~我记得电视剧里面好像是说匈奴和我们的是同根同源的吧?那你的意思是美国的黑人不是来自非洲?而是印第安人变的咯?偶记得印第安人应该是属于黄种人的说(他们的基因更接近蒙古人种)~~~~~至于你说翻书,偶刚翻过啊~~~里面写得很明白的说夏后氏为禹的后人,而且还是直亲!得到了封过的说~~~~

2005-1-18 16:51 大吴德王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8, 16:31:23发表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8, 15:33:09发表
唉~~~~国人大规模的用胡床胡椅是两晋南北朝开始的。里面他的半卧是有点毛病,可是你想想天天跪坐多累啊~~~~~不能那么要求演员那么演吧?要不你去试试~~~~~还有在非正式场合半卧也是有可能的~~~~~

这些不算是这片子的硬伤吧! [/quote]
呵呵,我也同情他累啊,可这是实情,做个君主就得自律。

你说这不算硬伤,那你说说朝会时汉景帝和大臣们有几次穿了华衮的? [/quote]
[QUOTE]

呵呵~~~~~自律?在非正式场合有那么严格吗?哪部史书上说过皇帝终生只能跪坐的说?至于穿华衮的问题,里面确实有问题`~~~~不过祭天和封禅时好像都有穿啊~~~

2005-1-18 16:55 曦和
到处流浪.......啊,到处流浪,啊.........突然看见一堆人在这里为了汉武帝打口水仗。

虽然俺不敢自封为史学家,但是俺是个总结家,各位客观,容俺来说两句口水话。

首先请大家心平气和一下,我认为巴西同学一开始较真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汉武大帝〉这一部有许多历史硬伤的电视剧竟敢打出“历史正剧”的牌子,所以用指出片中不符史实的地方来推翻它自封的“历史正剧”,因为在巴西同学这位历史爱好者眼里,所谓的正剧应该更为严谨,至少不出现与正统历史书不同的情节,这一点我也赞同,没有那么大个头,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到处是硬伤的电视剧,就不要自封为“历史正剧”,如果它改称为历史古装剧,我想巴西同学和众多历史爱好者反而会为它叫好。

但是我现在真的很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正剧”?虽然巴西同学在前面已经很详细的作过答了,但是这答案只是他个人认可的,又或者是部分人认可的,所以对于他这个答案,我不认为很权威,我想身为历史爱好者的巴西同学可以理解到,什么叫做一人一看法。

所以事情就变得比较复杂了,我想中国文化部应该搞出一套拍“历史正剧”的拍摄规则,并且得到历史学家和文艺界、及看电视剧的人集体认可,那么谁按这个规则来拍历史剧,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历史正剧”。在这套人人认可的规则出现前,我想我们再也用不着为是不是”历史正剧“进行争执。

接着就简单多了,因为没有了所谓的“历史正剧”之争,那么大家尽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意,在历史情节上、艺术表现上、人物刻画上,凭自己的喜好作出赞扬或批评,用不着再为了不着边际的”原则性“问题闹的不开心。

让我来写个所谓的电视剧分类表来看看。
〈还珠〉古装剧、戏说、偶像剧(无所谓,想怎么叫都可以)
〈雍正王朝〉历史古代装剧、畅销小说改编历史剧、历史人物剧(也随便吧,大家喜欢的话随便挑一样来叫)
〈汉武大帝〉历史古代装剧、历史改编剧、历史大剧,历史正剧(呵呵,因为历史正剧没有人人认可的标准,所以电视台喜欢打这样的牌子也未尝不可,不就是一个叫法,谁喜欢谁就这样叫去吧,要允许个人意见嘛。)

最后我想表明一点,我从来不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学习历史知识,我想巴西同学的历史知识肯定不是从这两个地方学来了,否则他也不会有能力为〈汗武大帝〉挑硬伤了。所以巴西同学也不用担心,老百姓看了这些错漏百出的历史电视剧以后,会变成史盲。并且普通老百姓对真正的历史根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娱乐,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已经成为了娱乐的延伸,我想许多野史的出现就是应了这种民间习气。当然,如果真对历史有兴趣,我想他们又会跟巴西同学一样,在电视剧之外去了解历史。

最后我想说,我的确希望电视台可以拍点高素质的历史电视剧来看,不光是比较符合史实,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应该更上一层楼。我们在这里为了〈汗武大帝〉热烈的灌水和讨论,也说明了这部电视剧还是蛮不错滴。我希望大家讨论问题时,要容得下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用不着一定要东风压倒西风才显出自己的本事,有本事的人如果可以豁达一点,那么会更受大家尊敬和喜爱。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愚见,俺是顺便路过而已,如要拍砖——请便。如要辩论——没工夫陪你,您自己慢慢说吧。

俺去也........

2005-1-18 18:10 心湖一笔斋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5:59:59] [QUOTE=心湖一笔斋,2005-01-18, 8:54:39] [QUOTE=老人七十杰,2005-01-18, 2:07:07] [QUOTE=心湖一笔斋,2005-01-17, 11:32:03]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QUOTE]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color=blue]基本[/color]的意思。像这种[color=blue]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color]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color=blue]改编,创作[/color]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color=blue]真田信凡 [/color]的帖子里说了[color=blue]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color]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color=blue]诺[/color]。”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color=blue]诺[/color]。”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color=blue]诺[/color]。”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QUOTE]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和上杉就没有纵列长柄队?长柄队又不是织田的专利?有本论述足轻的文章专门写道   武田制式长柄长度是三间半  上杉是三间 信长做的只是将长柄加长而已
为什么信玄和谦信不能单挑?《妙法寺记》和《甲阳军鉴》都记载着景虎和信玄“一骑讨”  民间的《川中岛弹词》才记载着谦信突入信玄本阵   砍三刀绝尘而去  
为什么战国没有姬上阵   《九州风土记》记载着百武贤兼的妻子就曾经骑着劣马  亲自守城的逸话   信忠在攻打高远城的时候  守城武田军有一诹访氏女子  身披火红大铠   手持雉刀  连砍五六名织田兵后自戕  至于大名鼎鼎的巴御前我就不说了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
“诺”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在此剧里面完全被胡导硬性地规定为下级对上级地“遵命”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对古代语法地阉割  简单一点地就是该文言化地不文言化  没有必要文言化地地方偏偏文言化  说得难听就是自己不懂还硬要拽文
没有什么演变为垃圾贴不垃圾贴地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虽然阁下有类似受迫害妄想症地症状一厢情愿地反认为是别人给你“下套子”
我认为自己一直在摆事实说道理  当然辩论时候难免有对网友不冷静的语气    所以先道歉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只不过看各自的宽容程度而已 看来我们还是不够宽容啊  啧啧
我想马镫的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QUOTE]
[QUOTE]

我说MM啊~~~~~你怎么这么说呢~~~~~老鬼他还小不懂事,你该让着点他啊~~~~不过话说回来,你看过说文解字没有?里面诺的解释头一句就是,诺即是应的说~~~~与唯字同意,只是语气快慢上的区别罢了~~~~不知道这说文解字的资格够不够得到您这美人儿的法眼亲睐的说?????

说到日本的姬武将战国时最出名的应该是高桥统虎(我这么叫MM你应该知道是谁吧,似乎你是日史达人的说)的老婆吧?她不止一次代夫出征和守城。可是甲阳军鉴里好像没说到武田家有姬武将的说?????再说了你好像不是很卖高坂的帐嘛,因为老高的甲阳军鉴可是说了武田家有那么一个叫啥米山本晴幸的家伙~~~~~你以前说那家伙是个假货的说。呵呵~~~~~偶跟老鬼其实是俩草包,没啥文化~~~~打顶了算俩半文盲~~~~以后还请MM你多关照关照~~~~~给偶们多补习补习历史啦~~~~~~嘿嘿~~~~~

对了还有马镫,那东东不带的话~~~~现在人能骑马吗?恐怕连驴都骑不了~~~~~这是演戏啊~~~~~不是复古~~~~~秦汉的骑兵主要以弓作为主要武器的原因就是没有马镫在马上没有着力点,用刀砍砍还行,用枪就不可能了~~~~~你看看里面有没哥们在马上用枪的,好像没有吧~~~~~这也算是尊重历史了吧?如果按你说的不用马镫的话恐怕得请杂技演员来演这部戏咯~~~~你想想现在国家经费这么紧张,怎么能铺张浪费呢?就算有铺张浪费的本钱,也没那么多杂技演员不是? [/QUOTE]
达人不敢当
那个那个诹访氏于高远的逸话又如何解释?
甲阳军鉴又不是武田家唯一的史料?不结合《信长公记 》《妙法寺记》等其他史料又怎么行? 你要资料的话  我找给你:
《信长公记》:「又十五、六の美しき若?#092;一人、弓を持ち、台所のつまりにて余多射倒し、矢数射尽くし、後には刀を抜き切りてまひり、討ち死、手負、死人、上を下への員を知らず」
这个人就是守将诹访胜右卫门的妻子流石
还有你怎么知道山本就没有这个人?《信长公记》在列举武田军讨死者名单中有山本勘藏信供这个人  他就是晴幸的儿子
《信长公记》和《甲阳军鉴》那个史料价值高一点?  你问问稍微懂一点日史的朋友  自然会给你个正确的答复的
最后还是给你个忠告“自己不够班的东西  就不要急着和人叫板”
关于“诺”  我前面说的够多了  不想再一遍一遍地解释了
我没有开化别人的义务
还有请您在看清楚别人的帖子再回帖  我什么时候说拍电视不能用马镫了?看清别人的帖子再回帖  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还有关于你对马上作战的表述我也觉得很有趣
我想问您  在无马镫的骑兵冲锋的时候  单方面手持长柄武器冲击对重心掌握的要求高呢?还是手持刀剑缠斗对马上重心要求高呢?环首刀这个DD在当时还没有普及吧?

2005-1-18 18:46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大吴德王[/i]于2005-01-18, 16:47:55发表
呵呵~~~~~笑话了~~~~~~我记得电视剧里面好像是说匈奴和我们的是同根同源的吧?那你的意思是美国的黑人不是来自非洲?而是印第安人变的咯?偶记得印第安人应该是属于黄种人的说(他们的基因更接近蒙古人种)~~~~~至于你说翻书,偶刚翻过啊~~~里面写得很明白的说夏后氏为禹的后人,而且还是直亲!得到了封过的说~~~~ [/quote]
呵呵,扯得有点远了,那就举国史的例子吧。

鲜卑族中有一支西迁,建立吐谷浑,那么吐谷浑和北魏这个关系怎么换算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