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 13:18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捕风捉影[/i]于2005-01-10, 13:07:15发表
不准有在论坛上用言语骂人 [/quote]
节度使大人还真是人如其名啊,你不看看别方怎么挑衅的?
“猪辫子族什么时候冒出个匈奴祖宗来了”
2005-1-10 13:19
捕风捉影
“猪辫子族什么时候冒出个匈奴祖宗来了”
这个问题你们可以讨论 也没比要说别人
2005-1-10 13:22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捕风捉影[/i]于2005-01-10, 13:19:19发表
“猪辫子族什么时候冒出个匈奴祖宗来了”
这个问题你们可以讨论 也没比要说别人 [/quote]
上次我发了贴,讨论满清皇族的姓,结果有人跑出来挑衅,还揣测我是满族。别说我不是,就算是,你就能民族歧视吗?
那个帖子怎么不见你出来伸张正义?
2005-1-10 13:28
张建昭
无关问题不要在版面上讨论。
2005-1-10 13:58
逍遥津大将
潜水真累/////////问问马忠兄,那《史记》、《汉书》了记录的就一定准确吗??现如今我们看朝鲜战争什么的都可以七八个版本,中国版、韩国版、朝鲜版(金日成还用手枪打飞机呢)、美国版、苏联版........累死,还有其它什么很近的事情,不也有众多版本吗?不论是百年内的事,还是十年内的事,没有一件可能是完全准确的。您老人家的态度,就好像吃饭前用显微镜查查饭碗,怎么也会查出几个细菌的吧?
个人以为,作为历史剧,也只能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的完成符合剧组所有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套用一句广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嘿咻!我还是认为这部《汉武大帝》不错滴!!!
2005-1-10 14:13
巴西马忠
呵呵,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可信度方面无庸置疑。
2005-1-10 14:31
文烈
争论到后来往往就是几个基本概念之争哈~什么是历史正剧,谁来定义,能达成共识吗
《汉武大帝》正在看ing,且不说与“史实”的背谬,有两点很明显:现代化的对白和西化的音乐——我不知道算不算缺点;如果是故意为之,也不妨当作一种尝试,如果是信口开河。。。。。
其实我倒是喜欢“不尊重”史实的片子,要是原原本本按照史实,连看人和事角度都同史家一样,就是文字的图像化、有声化工作了
听说历史学家大多是不看历史剧的,一眼望去都是bug,太闹心;)人家那是职业习惯,没办法,我却犯不着,小节就懒得去计较了,心里有数就好
2005-1-10 15:43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0, 14:13:35发表
呵呵,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可信度方面无庸置疑。 [/quote]
耐心等了几天,看来马大人是对什么叫正剧和推荐一部正剧不想多说了。呵呵~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是不错,但也是有BUG的,如吃燕子蛋就能生子,总不能因这些就说他不是正史吧。
另外在随便说说:
战联那边的人就可爱多了,同样是挑刺,人家坦然直说是乐趣或炫耀,看电视之余在看他们的帖子倒也是乐趣多多。不像某些人非要拉上捍卫正剧的大义名号,让人倒胃口。
2005-1-10 16:03
逍遥津大将
俺老师教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嘛,哈哈!!!说不定这电视剧才是对的,比书上的还准呢——开心ing
2005-1-10 17:05
liuyu_sums
是想当成正剧来拍的,只是改的地方太多,bug太多了。
连封禅都读成chan,这不是一个历史正剧应该犯的错误。
2005-1-10 17:59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0, 12:39:03发表
要不要我把饭都嚼碎了再喂你? [/quote]
按你的理这些应该史书上都有记载吗?我们先不说皇帝睡觉的姿势,史书不可能记载,史书有记载的皇帝和大臣说话的时候,除了记下了当时说话的内容,难道也记下了,皇帝当时的姿势,脸部表情,是坐是站,站那里,四周有多少人,站的方位?
2005-1-10 18:04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龙城飞将军[/i]于2005-01-10, 2:57:14发表
巴西马忠同志的想法很好!我支持!我就想看较为真实的一些历史正剧,看看现在充斥在电视屏幕上的那么多垃圾剧就恶心~~看似包装精美,实为粗制滥造!!!!! [/quote]
你拿几亿投进去也拍不出来,根本不可能,电视电影就是假的。
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唉。
2005-1-10 18:09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0, 14:13:35发表
呵呵,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可信度方面无庸置疑。 [/quote]
什么事情都不要说绝对了,是人写的东西,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站的角度不同,看到事情也不同,那么写出来的东西,总有自己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2005-1-10 18:11
巴西马忠
呵呵,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005-1-10 22:04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0, 15:43:35发表
耐心等了几天,看来马大人是对什么叫正剧和推荐一部正剧不想多说了。呵呵~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之冠冕,是信史的代表是不错,但也是有BUG的,如吃燕子蛋就能生子,总不能因这些就说他不是正史吧。
另外在随便说说:
战联那边的人就可爱多了,同样是挑刺,人家坦然直说是乐趣或炫耀,看电视之余在看他们的帖子倒也是乐趣多多。不像某些人非要拉上捍卫正剧的大义名号,让人倒胃口。 [/quote]
你大概眼睛有问题吧,我前面引了几篇帖子,告诉你什么叫正剧,为什么不去看?
2005-1-11 00:23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0, 22:04:24发表
你大概眼睛有问题吧,我前面引了几篇帖子,告诉你什么叫正剧,为什么不去看? [/quote]
眼睛是有点问题,脑筋也有点不灵光。成千上万字的,看的我头昏眼花。但还是对“历史正剧”没什么概念啊。你就大人有大量,精简点告诉我吧。有了概念才好说话呀。哦,对了,我的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后面还有跟着一个“推荐一部正剧”小要求,希望能看看正剧和这部戏说的“汉武大帝”有什么不同。
2005-1-11 00:34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1, 0:23:13发表
眼睛是有点问题,脑筋也有点不灵光。成千上万字的,看的我头昏眼花。但还是对“历史正剧”没什么概念啊。你就大人有大量,精简点告诉我吧。有了概念才好说话呀。哦,对了,我的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后面还有跟着一个“推荐一部正剧”小要求,希望能看看正剧和这部戏说的“汉武大帝”有什么不同。 [/quote]
什么叫历史剧?基本表现真实历史的戏剧,就叫历史剧。历史剧必须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间必须是准确的历史时间,不能随意更改,随意编造。历史人物,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即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个历史人物。而次要的剧中人物则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应该虚构。只有大胆地虚构,才能称其为艺术。历史事件,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不能虚构。而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则可以虚构,且应该虚构。不虚构则不精彩,不生动。因为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故在定义中加上了“基本”一词。即历史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对历史剧的起码要求。
至于正剧,推荐《天与地》。
2005-1-11 00:54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1, 0:34:21发表
什么叫历史剧?基本表现真实历史的戏剧,就叫历史剧。…………故在定义中加上了“基本”一词。即历史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对历史剧的起码要求。
至于正剧,推荐《天与地》。 [/quote]
谢谢啦,不过按你引的这段看,此文的作者也认为“《雍正王朝》就不错”。不过“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相比好象也不见的比它高明吧?(恩,个人感觉)
哦,你说的天与地好象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传记片?http://www.d9com.com/hb/movie-2064.htm
不会是我弄错了吧?
2005-1-11 10:41
逍遥津大将
[color=red]部分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被版主删除。[/color]
《天与地》!!什么玩艺啊?一派肃杀景象!!!告诉你几点:第一,没有也不可能一本史书记录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排除史书的功效。这就好像万有引力定律并非完全正确,但其作用却是不必怀疑的。所以用一本书来判定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好是不应当的。《史记》有误,不也被称为正史吗?《三国志》后考也有不史之处,不也被认为正史吗?斤斤计较不是为学者所为。第二,就这部电视剧来说的话,其开头便也写过,本剧由《史记》《汉书》改编。注意,是改编。不知马忠兄是否也计较那些演员身高几何,体重几许?那可就不知有多少错误啦?
顺便说句不搭边的话,电脑放影碟的效果是比不过影碟机的,原因就是影碟机的容错效果比较好。换言之:为君子者不计小节!如果吹毛求疵,不过耳耳。
2005-1-11 14:52
捕风捉影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无关内容不要发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拓展了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
“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武帝召问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据何在?天地之间的灾异为什么而发生?人寿的长短、人性的善恶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谷丰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乐幸福?]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表明此人视野之广阔。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旷。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矣。”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2005-1-11 18:21
关毛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09, 16:03:02发表
电视剧有意贬低黄老之道,令人厌恶 [/quote]
怎么没人同意呢?
尤其是这两天的剧情,故意把道家的消极处和儒家的积极处比较,又让窦太后代表道家,真是在误导观众啊.
2005-1-11 18:49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逍遥津大将[/i]于2005-01-11, 10:41:26发表
《天与地》!!什么玩艺啊?一派肃杀景象!!!告诉你几点:第一,没有也不可能一本史书记录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排除史书的功效。这就好像万有引力定律并非完全正确,但其作用却是不必怀疑的。所以用一本书来判定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好是不应当的。《史记》有误,不也被称为正史吗?《三国志》后考也有不史之处,不也被认为正史吗?斤斤计较不是为学者所为。第二,就这部电视剧来说的话,其开头便也写过,本剧由《史记》《汉书》改编。注意,是改编。不知马忠兄是否也计较那些演员身高几何,体重几许?那可就不知有多少错误啦?
顺便说句不搭边的话,电脑放影碟的效果是比不过影碟机的,原因就是影碟机的容错效果比较好。换言之:为君子者不计小节!如果吹毛求疵,不过耳耳。 [/quote]
麻烦你看清楚正剧的定义。
什么叫历史剧?基本表现真实历史的戏剧,就叫历史剧。历史剧必须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间必须是准确的历史时间,不能随意更改,随意编造。历史人物,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即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个历史人物。而次要的剧中人物则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应该虚构。只有大胆地虚构,才能称其为艺术。历史事件,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不能虚构。而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则可以虚构,且应该虚构。不虚构则不精彩,不生动。因为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故在定义中加上了“基本”一词。即历史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对历史剧的起码要求。
2005-1-11 21:37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1, 18:49:29发表
[quote]原帖由[i]逍遥津大将[/i]于2005-01-11, 10:41:26发表
《天与地》!!什么玩艺啊?一派肃杀景象!!!告诉你几点:第一,没有也不可能一本史书记录是完全正确的,但不排除史书的功效。这就好像万有引力定律并非完全正确,但其作用却是不必怀疑的。所以用一本书来判定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好是不应当的。《史记》有误,不也被称为正史吗?《三国志》后考也有不史之处,不也被认为正史吗?斤斤计较不是为学者所为。第二,就这部电视剧来说的话,其开头便也写过,本剧由《史记》《汉书》改编。注意,是改编。不知马忠兄是否也计较那些演员身高几何,体重几许?那可就不知有多少错误啦?
顺便说句不搭边的话,电脑放影碟的效果是比不过影碟机的,原因就是影碟机的容错效果比较好。换言之:为君子者不计小节!如果吹毛求疵,不过耳耳。 [/quote]
麻烦你看清楚正剧的定义。
什么叫历史剧?基本表现真实历史的戏剧,就叫历史剧。历史剧必须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间必须是准确的历史时间,不能随意更改,随意编造。历史人物,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人物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即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个历史人物。而次要的剧中人物则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应该虚构。只有大胆地虚构,才能称其为艺术。历史事件,则要求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不能虚构。而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则可以虚构,且应该虚构。不虚构则不精彩,不生动。因为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故在定义中加上了“基本”一词。即历史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对历史剧的起码要求。 [/quote]
这《天与地》拍的多符合你的要求啊。
你的那张嘴看来就是那标准。
其实你还读什么史书,反正你说的的都是对的。
2005-1-11 22:03
心湖一笔斋
<汉武大帝>既然在下面写着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就是说正史就是这个电视剧的基础
既然有些人老是拿着历史虚无论来说事 你怎么不去说<寻秦记>是真实的呢?
本来嘛 我们也没有时光机器 也不知道项羽的老爸就是项少龙 就算史书上没有项少龙这个人 某些朋友也大可以用"史书没有记载不代表没有发生过""你怎地就知道项少龙一定就不是项羽地老豆 ?你见过项羽啊!"来搪塞一番 说白了就是一鸵鸟主义
反正我是看见了在此剧中出现 "御书房"这种说法 不得不拜服导演一个
就这样也能称作历史剧?
细节固然不必过于深究 但是过于白痴直露地错误 就像苍蝇 一旦多了 这个电视象不臭都难了 我看此剧还远不如<成吉思汗> 而且如果没有这样的死究的劲儿 中国很快真的拍不出严肃的历史剧了
另:大河剧没有说自己是历史剧 大河剧地剧本很简单 都是根据畅销的历史小说为蓝本的 所以称作"历史演义"更恰当
至于<天与地> 本来日本也没有个信史 自然乱搞 但是演员(特别是群众演员 此剧据说专门请雇佣军来参与拍摄 所以我们电视里面群众演员笑容灿烂的扔着旗帜逃命的镜头..)和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 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信史却以"改编"的说法肆意的犯着低级的错误 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2005-1-12 04:14
慕容燕然
不苛求“移花接木”
但须尊重“大事件”
《汉武大帝》对历史的尊重程度究竟如何?历史剧对于情节的改编,又到底应该在什么原则之下和尺度之内?刚刚获得曹禺剧本奖大奖的沪上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对于历史剧的演绎有多种方法,如果是走纯艺术路线的,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那么索性不要谈史实。但如果像《汉武大帝》这样希望走写实路线的正史剧,就应该首先以尊重历史进程和大事件为前提,至少重要事件、人物不能搞错。
那么对于《汉》一剧中情节人物的改动移植,例如把文帝前往细柳营搬到景帝头上,到底合不合适呢?罗怀臻表示,中国对于历史剧的“移花接木”早有争议,郭沫若、曹禺等人都曾表示支持。关键是还原历史风貌,注重唤醒一个朝代整体记忆的“气场”,而不是在真实性上纠缠细节。
话剧《长恨歌》的编剧赵耀民则表示,历史题材剧有它创作的特殊性,对于这类戏不要太苛求。“网上怎么评论我没看到,整个剧本的感觉还是很大气的。就是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线条粗了一点。比如,我在前一集里看到七国起兵的形势还很危急,到了下一集,问题好像一下子全解决了。”
他认为,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肯定不同,后者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怎么改都可以。而《汉武大帝》是根据史料改编的,白手起家,本身难度就大。
2005-1-12 04:23
慕容燕然
转点新闻
北京娱乐信报
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这几天成为全国观众的收看重点。据央视的数据,该剧开播一周多,收视率节节上升,直逼当年的《雍正王朝》。因为一些观众没有看到前几集,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央视上周四开始在一套晚间23点从头播出该剧。收看的人多,指责声也大,一批观看了该剧的历史学家纷纷发言,指出该剧中有不少“硬伤”。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该剧导演胡玫,就历史学家们、观众们的一些意见,胡玫一一作答。
关于结构
汉景帝给汉武帝热身
记者(下称“记”):应该说我是《汉武大帝》比较忠实的一个观众,这一周以来,到点就会看这部电视剧。但看到现在也16集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总共58集的戏,到现在为止,还是在说汉景帝,陈宝国老师还没出场,也就是说,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统治50多年,发生了那么多事,可能宝国老师的戏也只有30多集,这样的结构安排合适吗?前面的笔墨是不是太多了?
胡玫(下称“胡”):首先我们要说,这不是一个20集的戏,它原来有60多集,焦晃演的景帝到17集病死,武帝接位,景帝对汉武帝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历史是有延续性的,我们现代许多观众可能一点都不了解那时候的背景情况,不清楚汉代人的政治结构,我们觉得,进入汉代戏的时候,必须有这样一个热身。你必须先知道了七王之王,知道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才能理解为什么汉武帝会有那样的性格,做出那些事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必需的。
记:我注意到该剧在几个地方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前一集里看到七国起兵的形势还很危急,下一集,问题突然一下子全解决了。还有栗妃娘娘,前面还备受皇帝宠爱,怎么皇帝说翻脸就翻脸,没什么缘由就关起了她,还废了太子,这些地方感觉都不是特别清楚。
胡:这其实是《汉》剧真正的遗憾所在,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审片造成的技术性删节,使得情节不连贯。我们原来有60多集,删到了58集。还有一些是拍摄时因为受非典影响,一些演员不能到位。在《汉》剧还有一些礼仪服色着装也不准确,人物形象不统一,这都是受当时拍摄条件的影响。
关于表演
京片子未必不如陕西话
记:从现在来看,剧中有几个人的表演应该是让人比较容易有争议的,想让您评价一下,首先是焦晃,他的表演很现代化,生活化,一些观众觉得他说一口京片子,大白话,不像古人说话。你觉得怎样?
胡:这也是这两天争论比较多的。关于焦晃的大白话,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事。不讲京片子(普通话),难道必须要演员讲汉代的西安(长安)话或陕西话,才叫真实?非要演员讲一口绕嘴、酸溜溜的秦汉文言,那还不把观众看跑了?在历史剧中主要使用白话和口语,适当使用有生命力的典故成语,这是我在《雍正王朝》和本剧中的有意尝试。如果像一些历史剧那样使用不规范文言,就难以使观众走近古代历史而受到感染。
记:台湾演员张世是这批演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据我了解,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听到他说话,都会觉得有些别扭,他的台湾式普通话在现代戏中还好一点,在古装戏中就明显的格格不入。当时为什么没有考虑这一点呢?
胡:我们考虑过这一点。怎么说呢。当时张世扮演的田玢这个角色,我们找来了内地的配音给他全部配过一遍,可是后来发现张世的表演是非常独特的,他的声音配合他的表演有种不可替代的个性,后来我们又仔细地考虑了一下,田玢出自民间,早年在乡下,他和他姐姐王皇后又是异父的姐弟,他为什么就不可能说这样口音的话呢?这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又特意将张世从台湾请来,重新给田玢配音。
记:著名歌唱家苏小明,我们了解她是唱《军港之夜》的,可是这部戏中,她扮演了长公主,这个角色戏份非常重,从前几集看来,她的表演还是显得拘谨生涩了一点,不知道您是怎么选中她的?对她表演如何评价?
胡:小明和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以前一起聊天的时候,她对一些影视剧的评价我感觉非常到位,后来拍这部戏的时候,她说想演个角色。我知道她也演过一些影视剧,所以就决定让她试个造型看看,结果出来很奇怪,她的造型非常特别,而且她的脸长,和焦晃演的景帝还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她的性格、气质和长公主也有相似的地方,就决定她演长公主。应该说,小明演的时候,真为她捏了一把汗,我跟她说明了,不管关系怎样,一场戏三回过不了,我们就得换人。小明自己也非常努力,看那个时代的一些资料,和我交流,向焦晃、宋晓英、张世等所有的演员请教,拜他们为师,有一段时间,她着急得睡不着觉,头发都掉了。你看了这个戏就会发现,她开始有些生涩,到后面表演越来越松弛。
关于服装
汉朝妇女为何“哈日”
记者:《汉》剧还有一个问题,化装非常奇怪,感觉有点像日本和韩国历史剧中的妇女装扮?
胡:这个问题我们的历史顾问求实先生可以回答。
求实先生:应当说,汉文化是原型,日本和服本来就是仿汉唐装,韩人古代服装也模仿宋明服装。服饰相似不足为怪。比如说现代日本人的木屐,在汉晋时代是江南人普遍的装束。
胡:可能有影响的电视剧,求全的批评也更厉害些。我们会把这种批评也看做是一种激励。但是历史片毕竟不是历史专题片,不可能严谨到与历史丝丝入扣的程度。总会有一些遗憾。
关于硬伤
1.司马迁也可以有胡子
问:司马迁是受过宫刑后,在电视剧中出现的,为什么还有胡子?
胡:胡子是男人的第二性征。受宫刑后,第二性征消退,这是常识。但就司马迁受刑后,要不要改变他的形象,我们曾反复与有关专家讨论。专家认为:古代宫刑具体施行有多种情况。有些人施刑后,如“去势未尽”,则第二性征会有残存,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人。这方面,历史著作中也是有记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剧情和演员形象的需要。扮演司马迁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演员,本身戏并不多。如果几场戏后,又给他剃掉胡子,改变外形,结果会使观众认不清楚。司马迁这个人物的造型也受到损失,不如目前的造型更具有沧桑之感。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还是保留了司马迁的胡子。
2.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
问:有观众现在质疑“大帝”和“帝国”的称呼,说汉武帝就是汉武帝,没听过什么“大帝”的说法。
求实先生: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从学术角度说,古代皇帝的谥号有“高祖”、“太宗”之称。高祖即创业始祖。“太宗”呢,“太”是“大”之意,“宗”是尊主和帝祖的意思。那么所谓“太宗”,其实也就是“大帝”的同义语。三国时孙权,帝号就是吴“大帝”,可见“大帝”之称古已有之。
3.“大”读作“代”很准确
问:还有人指出,《汉》剧中有的演员台词读音不准确。如“大夫”、“大王”的“大”读为“代”。
胡:“大王”、“大夫”读“代”还是“大”,在拍摄中就有争论。有专家认为,大之古音读代,今人称医生为“大(代)夫”,就是从古音来的。但有许多读法难以完全从古音,否则会很别扭。有些字的读法专家间也有分歧。比如后面剧中出现“月氏”,读为“月”还是“肉”,就有分歧。我们依照《辞海》读为“月”。
评论
与历史学家共存共荣
前一阵真烦透了“历史学家”,瞎胡闹什么,一部历史剧还没开播,就有一排历史学专家们跳出来,这边揪尾巴,那边扯辫子,不把这戏弄得播不出来誓不罢休。上来就是什么“历史正剧请勿戏说”,好了,现在全是戏说戏,谁还敢轻易拍个正剧。当时我心里那个讨厌:戏不拍了,您没事干也就罢了,让我们观众看什么去啊?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让我改变了看法:有些人,你不把问题揪出来,他就能没完没了的洋洋自得。有时候专业的挑剔,是对付他们最直接的武器。
《汉武大帝》播出了,我应该算是它比较忠实的观众,除了头几集,后面基本没落什么。我个人对这部戏的评价,它应该是这两年来最好的一部古装历史正剧。播的好肯定有争议,果不其然,这两天司马迁的胡子成了焦点。我觉得这些细节可以指出,但无须太责备。真要较劲地说,岳不群挥刀自宫后还会粘上假胡子,人家司马迁就不可能要个面子吗?
《汉武大帝》已经全力按照正史走,咱观众没工夫看书,看看这历史剧,娱乐间隙也了解些历史。历史剧有错误,您历史学家挑出来,咱观众看电视剧了解大背景,再看看媒体报道改正小错误,历史正剧和历史学家共存共荣,咱观众也娱乐学习两不误,这格局挺好嘛。
凡事有个度,历史正剧别拍得漏洞百出,历史学家您也别“赶尽杀绝”。还是那句话,娱乐为人民嘛。(信报记者 任嫣)
2005-1-12 05:04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1, 0:59:00发表
还是新战国联盟有同志,我到那边去凑热闹好了,呵呵。
日本战国影片《天与地》,讲述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川中岛合战的。 [/quote]
日剧啊,真是麻烦啊,日史我只停留在知道一些人的名字上,哎~
不过楼上有人说了,“<天与地> 本来日本也没有个信史 自然乱”看来也是“正”极有限
另外倭国嘛,按常识当时倭国的人也不过是1米5几的小猴,不知道剧里的人是不是都高大威猛的说。
还有啊。据说那个剧的战争场面那个宏大呀,啧啧~满山遍野的小兵都能穿上自家统一的盔甲,还有长矛,腰上挂着武士刀。好象和历史上拎着竹枪,带着斗笠的小兵有不小的差别。
哦,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天与地好象是个电影来的。这和连续剧好象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的说
2005-1-12 05:15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1, 22:03:58发表
<汉武大帝>既然在下面写着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逃命的镜头..)和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 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信史却以"改编"的说法肆意的犯着低级的错误 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quote]
成吉思汗我也听很多人说不错,但是因为个人对它有一定程度的恶感,所以不想看。
汉武大帝的服饰装扮据说是按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作的。也算是严谨的吧。说实在的,我到现在还没发现有哪部戏的历史氛围比汉武大帝这部戏要好。
2005-1-12 08:30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1-12, 4:14:51发表
《汉武大帝》对历史的尊重程度究竟如何?历史剧对于情节的改编,又到底应该在什么原则之下和尺度之内?刚刚获得曹禺剧本奖大奖的沪上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对于历史剧的演绎有多种方法,如果是走纯艺术路线的,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那么索性不要谈史实。但如果像《汉武大帝》这样希望走写实路线的正史剧,就应该首先以尊重历史进程和大事件为前提,至少重要事件、人物不能搞错。
那么对于《汉》一剧中情节人物的改动移植,例如把文帝前往细柳营搬到景帝头上,到底合不合适呢?罗怀臻表示,中国对于历史剧的“移花接木”早有争议,郭沫若、曹禺等人都曾表示支持。关键是还原历史风貌,注重唤醒一个朝代整体记忆的“气场”,而不是在真实性上纠缠细节。
话剧《长恨歌》的编剧赵耀民则表示,历史题材剧有它创作的特殊性,对于这类戏不要太苛求。“网上怎么评论我没看到,整个剧本的感觉还是很大气的。就是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线条粗了一点。比如,我在前一集里看到七国起兵的形势还很危急,到了下一集,问题好像一下子全解决了。”
他认为,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肯定不同,后者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怎么改都可以。而《汉武大帝》是根据史料改编的,白手起家,本身难度就大。
[/quote]
"刚刚获得曹禺剧本奖大奖的沪上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对于历史剧的演绎有多种方法,如果是走纯艺术路线的,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那么索性不要谈史实。"
从这句话我就要膜拜罗大编剧一下---------------都能把<十面埋伏>归于历史剧了
那么还能有什么"改编"和"移花接木"是他不能接受的?
2005-1-12 08:40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2, 5:15:31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1, 22:03:58发表
<汉武大帝>既然在下面写着
根据<汉书> <史记>改编 …………逃命的镜头..)和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 我们中国有那么好的信史却以"改编"的说法肆意的犯着低级的错误 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quote]
成吉思汗我也听很多人说不错,但是因为个人对它有一定程度的恶感,所以不想看。
汉武大帝的服饰装扮据说是按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作的。也算是严谨的吧。说实在的,我到现在还没发现有哪部戏的历史氛围比汉武大帝这部戏要好。 [/quote]
光是服饰严谨也总不能说此剧严谨到什么程度吧
说实话 连我这样的历史盲也看出许多低级的错误 ----------比如 "关中侯"在西汉就出现了 还有前面有朋友说的 匈奴居然拜昆仑神? 匈奴的主神和蒙古是一样的 都是萨满教 还有大量的"喏"代替了胡大导演以前擅长的辫子戏里面的嗻 总之好像不像清宫戏这个导演就不 舒服 恕我孤陋寡闻 我还不知道先秦和汉朝 下级对上级的回答 有"喏"这样的规定性称呼 其他的诸如"太监" "折子""御膳房""御书房"就不说了............
一个电视剧 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是不行的
2005-1-12 09:27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2, 8:30:46发表
"刚刚获得曹禺剧本奖大奖的沪上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对于历史剧的演绎有多种方法,如果是走纯艺术路线的,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那么索性不要谈史实。"
从这句话我就要膜拜罗大编剧一下---------------都能把<十面埋伏>归于历史剧了
那么还能有什么"改编"和"移花接木"是他不能接受的? [/quote]
这还不是张艺谋那部《英雄》闹的,到了《十面埋伏》这里罗怀臻就有点惯性思维的意思了。
2005-1-12 10:18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1-12, 4:23:39发表
问:有观众现在质疑“大帝”和“帝国”的称呼,说汉武帝就是汉武帝,没听过什么“大帝”的说法。
求实先生: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从学术角度说,古代皇帝的谥号有“高祖”、“太宗”之称。高祖即创业始祖。“太宗”呢,“太”是“大”之意,“宗”是尊主和帝祖的意思。那么所谓“太宗”,其实也就是“大帝”的同义语。三国时孙权,帝号就是吴“大帝”,可见“大帝”之称古已有之。 [/quote]
这个求实先生到底是谁啊?忒搞笑。
高祖、太宗是庙号,大帝是谥号,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开国君主庙号是太祖,而非高祖。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大功业的开国君主庙号才能叫祖,后世的守成君主庙号只能叫宗。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
2005-1-12 17:43
夕雾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2, 10:18:47发表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1-12, 4:23:39发表
问:有观众现在质疑“大帝”和“帝国”的称呼,说汉武帝就是汉武帝,没听过什么“大帝”的说法。
求实先生: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是大帝。从学术角度说,古代皇帝的谥号有“高祖”、“太宗”之称。高祖即创业始祖。“太宗”呢,“太”是“大”之意,“宗”是尊主和帝祖的意思。那么所谓“太宗”,其实也就是“大帝”的同义语。三国时孙权,帝号就是吴“大帝”,可见“大帝”之称古已有之。 [/quote]
这个求实先生到底是谁啊?忒搞笑。
高祖、太宗是庙号,大帝是谥号,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开国君主庙号是太祖,而非高祖。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大功业的开国君主庙号才能叫祖,后世的守成君主庙号只能叫宗。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 [/quote]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太祖。
建立大功业的开国君主庙号才能叫祖,后世的守成君主庙号只能叫宗。
那倒也不必然,例如明成组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顺治也是庙号世组,康熙也是庙号圣祖,他们难道都是开国的?
话不要说过头嘛,电视剧改编什么的当然可以,至于正剧什么的也是近世人之名词创造,在不同的年代含义当然可以不同,兄何必如腐儒一般那么执着呢?历史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
2005-1-12 20:15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2, 10:18:47发表
[这个求实先生到底是谁啊?忒搞笑。
高祖、太宗是庙号,大帝是谥号,基本常识都搞不清楚。开国君主庙号是太祖,而非高祖。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大功业的开国君主庙号才能叫祖,后世的守成君主庙号只能叫宗。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 [/quote]
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
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2005-1-12 21:54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夕雾[/i]于2005-01-12, 17:43:00发表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太祖。
建立大功业的开国君主庙号才能叫祖,后世的守成君主庙号只能叫宗。
那倒也不必然,例如明成组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顺治也是庙号世组,康熙也是庙号圣祖,他们难道都是开国的?
话不要说过头嘛,电视剧改编什么的当然可以,至于正剧什么的也是近世人之名词创造,在不同的年代含义当然可以不同,兄何必如腐儒一般那么执着呢?历史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 [/quote]
这里不是炎黄春秋吗,不是讨论历史的地方,为什么追求历史的真实便是腐儒?那有清一代考据学全都是屁学问了。
为什么明文帝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因为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这也算事功。
为什么清章帝庙号是世祖,因为中国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建立的。清仁帝则是他儿子清宪帝吹捧“名曰守成,实同开创”。
难道我们就不能要求看一部真实的历史正剧?至于正剧的定义,麻烦自己再看清楚。没说不准虚构,至少不要到处都是硬伤啊。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2005-1-12 22:00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5-01-12, 20:15:22发表
西方称伟大的皇帝为“大帝”,有恺撒大帝,有奥古斯都大帝,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的伟大皇帝称“大帝”?编剧称汉武帝为“汉武大帝”非常恰当。所谓“大帝”,就是大皇帝或“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又有什么不妥呢?
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quote]
呵呵,中国的君主制度比外国完善得多,为什么要采用西方的称号?更兼这厮是从“学术角度”加以论证的,要知道汉朝人是以是以庙号和谥号来褒崇杰出君主的。西汉十二个君主,只有三个有庙号。
2005-1-12 23:44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2, 21:54:44发表
为什么明文帝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因为他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这也算事功。 [/quote]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明世宗想追尊其本生父为皇帝,上庙号、谥号,又想其本生父配祀明堂,所以改尊太宗为成祖,这样他就不能与睿宗争宗祀配上帝。这是明朝牵涉最广的大礼议事件。
但是怎么解决群臣对于明成祖不能配上帝的不满呢?明世宗采取了太祖、成祖同郊祀配天的方案,改变了一直以来太祖单独郊祀配天的惯例。
明世宗自大礼议事件以来,汲汲于制订礼乐制度,而且还非常自负,以至于公然要求后世尊自己为世宗。因为自汉武帝制订礼乐制度以来,后世一直将世宗作为褒崇制订礼乐的君主的庙号使用。
2005-1-13 15:22
舒畅
说实话,不爱看这样的片子!
2005-1-13 23:51
阳光下的海鸥
按造马兄的说法和要求。
很遗憾,世界上没有一部关于历史的文艺戏剧能担当得起正剧的头衔。
那这个词语本身就应该是个虚幻的词语。就和乌邦托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毕竟我们没有时光机器。而如果完全按照《汉书》和《史记》来拍是很困难的。
毕竟一部电视剧的成本还是很有限。
人都是有缺陷的,完全没错误是不可能的。我到是很期待马兄在日后能带给我们一部完美无暇,无论是总体还是细节都能按照古人的艺术作品。
2005-1-14 13:12
巴西马忠
呵呵,麻烦你看下有关戏剧理论的书,明白一下什么叫正剧。
2005-1-14 13:42
阳光下的海鸥
我看最需要真正理解正剧的还是马忠兄。
把《天与地》都当做正剧的标准。可见您对于正剧的理解过于“独到”
因为《天与地》根本就是取材于小说。而您居然把他当成正剧的标准。
让我非常疑惑啊。
里面的内容除了除了川中岛是真实发生过外
有其它的史实吗?战国历史是什么……想来你是不知道的
2005-1-14 14:00
阳光下的海鸥
虽然我知道有些跑题,可我还是要就《天与地》是否正剧的说法来回一下马忠兄。
1、上杉装成个和尚半路和信玄遭遇……假
2、来找他的手下被信玄手下砍同上了
3、武田的姬武将是虚构的,自然被上杉一枪崩了也是假的
4、上杉和信玄单条~~不要说那本来就是传说,就算是传说电影的地点也不对
5、里面所有人说的话,全是假的。你要说是真的,证据拿来,偶只看史料,其他的免谈
6、这是电影,所以绝对是假的不可能是真的。
7。武田信繁并非柿椅景家讨取
8。战马偏大,战国时代一般的战马应该是非常矮小才对
9。人物显得过高,怎么看每个人都有180cm以上
10。川中岛的战术思想不过是传说,实际上是遭遇战
11。山本晴幸是虚拟人物,历史当中不过是我的军队里面的一个小人物
12。两军死伤明显不公,怎么看好像死的都是武田的
14。夸张到了家的骑兵部队,当时越后甲斐有那么多马的话我就要吐血了
15。长枪。。。你以为是织田信长加长型的那种长枪吗?
16。地面尸体。。。几乎没看见。。。
17。武田义信的步兵哪里去了?。。。出击的时候。。。
18。武田军在看见上杉军前并没死掉两个人
19.这么多骑兵穿来穿去硬是不开始砍人,跑来跑去表演马术。
20.N多的铁炮队对准了上衫谦信,看见他第1个带队往前冲过来,楞是没1个人开枪。
拿电影当史实看,这叫个屁的历史
这些错误和汉武大帝比如何?原来错误百出就是正剧的标准啊
那我只能说马忠兄的见解
2005-1-14 17:06
AW_WXP
为什麽?《史记》都写完了,司马迁还有胡子
2005-1-14 17:29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阳光下的海鸥[/i]于2005-01-14, 14:00:34发表
虽然我知道有些跑题,可我还是要就《天与地》是否正剧的说法来回一下马忠兄。
1、上杉装成个和尚半路和信玄遭遇……假
2、来找他的手下被信玄手下砍同上了
3、武田的姬武将是虚构的,自然被上杉一枪崩了也是假的
4、上杉和信玄单条~~不要说那本来就是传说,就算是传说电影的地点也不对
5、里面所有人说的话,全是假的。你要说是真的,证据拿来,偶只看史料,其他的免谈
6、这是电影,所以绝对是假的不可能是真的。
7。武田信繁并非柿椅景家讨取
8。战马偏大,战国时代一般的战马应该是非常矮小才对
9。人物显得过高,怎么看每个人都有180cm以上
10。川中岛的战术思想不过是传说,实际上是遭遇战
11。山本晴幸是虚拟人物,历史当中不过是我的军队里面的一个小人物
12。两军死伤明显不公,怎么看好像死的都是武田的
14。夸张到了家的骑兵部队,当时越后甲斐有那么多马的话我就要吐血了
15。长枪。。。你以为是织田信长加长型的那种长枪吗?
16。地面尸体。。。几乎没看见。。。
17。武田义信的步兵哪里去了?。。。出击的时候。。。
18。武田军在看见上杉军前并没死掉两个人
19.这么多骑兵穿来穿去硬是不开始砍人,跑来跑去表演马术。
20.N多的铁炮队对准了上衫谦信,看见他第1个带队往前冲过来,楞是没1个人开枪。
拿电影当史实看,这叫个屁的历史
这些错误和汉武大帝比如何?原来错误百出就是正剧的标准啊
那我只能说马忠兄的见解 [/quote]
说了这么多
您费累了
天与地本来就是按照小说改编的 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
如果你要说汉武是正剧 可以
麻烦 您写信给央视 在每集的开头下面 表打着《根据“汉书”“史记”改编》的字幕
最好是根据什么什么历史小说改编就可以了
2005-1-14 17:34
南宫如水
拍历史剧真是不错的,可以增长一下国人的知识。可惜工作忙,只能看11点重播那场了
2005-1-14 18:15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2, 8:40:46发表
光是服饰严谨也总不能说此剧严谨到什么程度吧
说实话 连我这样的…………书房"就不说了............
一个电视剧 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是不行的 [/quote]
小姐,天与地里的演员[color=blue]表情[/color]很和你心意就赞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反倒汉武大帝的道具考究严谨就不当一回事,这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吧。
喏喏声又不知道哪里像清宫戏了,实在是搞不明白。
这个电视剧,只怕不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起码我知道有很多人 对他是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另天与地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马大人回答在下的[color=blue]历史正剧[/color]一说,在根据马大人的[color=blue]正剧的定义[/color]实在是无法认同你“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这一说法
2005-1-14 18:22
西园新军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1, 18:21:52发表
怎么没人同意呢?
尤其是这两天的剧情,故意把道家的消极处和儒家的积极处比较,又让窦太后代表道家,真是在误导观众啊. [/quote]
有道理。的确是这样,把黄老学写得特有腐朽没落的感觉,那些黄老学者辩论起来木讷的可以,毫无能力还死赖着高位,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想起光绪变法,一定还有人觉得窦太后是千年前的慈禧?
2005-1-14 18:22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5-01-12, 21:54:44发表
这里不是炎黄春秋吗,不是讨论历史的地方,为什么追求历史…………部真实的历史正剧?至于正剧的定义,麻烦自己再看清楚。没说不准虚构,至少不要到处都是硬伤啊。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quote]
汗一个,越说越伟大了,这里倒是炎黄春秋,不过我们说的怎么看都是在说戏剧吧。
还有请马大人还是说一说自己的正剧定义吧 ,按你引的那段的作者自己也认为“《雍正王朝》就不错”。而按你自己的标准,我无法想象你能认同《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一说
2005-1-14 18:26
巴西马忠
汉武大帝有多少错误?虽然最近新战国联盟上不去,但是硬伤指引贴已经贴出了七页。
[url=http://www.newtenka.net/bbs/dispbbs.asp?boardID=3&ID=20797&page=1]http://www.newtenka.net/bbs/dispbbs.asp?bo...ID=20797&page=1[/url]
第一集开篇就出了个BUG,把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汉武帝对司马迁说:“你的这部书,朕看虽然不能作为国家的正史,但可以作为你这位史官的一家之言。”且不说司马迁毫无文才的肉麻吹捧,以及中书令并非史官职务,就单单剧情来说,既然是国家的史官,怎么写的史书又成了他的一家之言了?再者,汉武帝不是将《孝景本纪》、《今上本纪》烧了吗?
《三国志·魏书·王郎附子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
2005-1-14 18:28
巴西马忠
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整个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当然,一般的故事人物、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鼓励虚构。在这里,才能显示出编导的才华。
2005-1-14 18:42
阳光下的海鸥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4, 17:29:40发表
说了这么多
您费累了
天与地本来就是按照小说改编的 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
如果你要说汉武是正剧 可以
麻烦 您写信给央视 在每集的开头下面 表打着《根据“汉书”“史记”改编》的字幕
最好是根据什么什么历史小说改编就可以了
[/quote]
别忘了,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而马兄把天与地这种可以说是演义的东西拿出来做举例。不就象是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做比较吗?
我指出那么多错误,无非是想表明,天与地并非“历史”正剧。是不能拿出来做比喻的。
2005-1-14 19:09
巴西马忠
呵呵,日本史书本来就没有中国史书严谨,基本上都是倾向性明显的私家著作。那么你要编剧如何取舍?他信其所信之记载,这就可以了。
至于你要说马匹高大,一部在加拿大取景的片子是否要从日本空运马群过来?至于山本堪助是否历史人物,尚无定论。
至于战争场面中的细节问题,历史没有的记载编剧只可以自己描写了。
2005-1-14 19:16
关毛
把封禅的"禅"念成了禅宗的"禅"
把大月氏〔darouzhi〕念成了dayueshi
2005-1-14 19:17
关毛
赵绾和王臧本来就有贪污罪,电视里似乎在说他们被冤枉了
2005-1-14 19:22
阳光下的海鸥
一部史书既然连严谨都做不到,那就象我说的那样。
拍出的电影也是假...
那又怎么能说得上是正剧呢?
2005-1-14 21:41
心湖一笔斋
[quote]原帖由[i]老人七十杰[/i]于2005-01-14, 18:15:53发表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5-01-12, 8:40:46发表
光是服饰严谨也总不能说此剧严谨到什么程度吧
说实话 连我这样的…………书房"就不说了............
一个电视剧 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是不行的 [/quote]
小姐,天与地里的演员[color=blue]表情[/color]很和你心意就赞制“作者的严谨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影视人学习的”反倒汉武大帝的道具考究严谨就不当一回事,这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吧。
喏喏声又不知道哪里像清宫戏了,实在是搞不明白。
这个电视剧,只怕不光靠制作者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起码我知道有很多人 对他是持正面肯定的态度。
另天与地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马大人回答在下的[color=blue]历史正剧[/color]一说,在根据马大人的[color=blue]正剧的定义[/color]实在是无法认同你“忠实于原著 这就是正剧 要符合历史干什么?”这一说法 [/quote]
我可没有说什么双重标准 是您自己硬往上面靠的
实质上 严谨就是严谨 硬伤就是硬伤
天与地首先有海音寺的剧本在那里 在充分尊重剧本的层次上加以适当的渲染和改编 再说日本没有严谨的正史 自然取舍空间比较自由 至少片子里面没有把上杉念成上衫这样的低级错误 反观大帝里面 “惠稽” “封CHAN”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 再加个根据《汉书》《史记》改编 实在是让人费解 有没有丝毫的尊重可言?您说不像清宫戏?那我问问 “尚书房” “御书房”“御膳房”“折子”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台词从何而来?这纯粹就是暴殄天物之举
2005-1-14 21:49
浅草沉钟
关于片子的台词听说原本的比较古朴,后来送到广电总局审片,官僚们水平比较低,所以改的不伦不类,而且原本六十四集硬砍成五十八集,情节大量删节,象武帝和刘陵的激情戏就被砍的刚上床就云雨完毕,整理衣冠了
2005-1-14 22:33
巴西马忠
宦官,一般来说自称小臣。官吏百姓都自称臣,不称微臣。
《汉书·佞幸传》:“显因泣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
2005-1-14 23:02
王佐之才
[quote]原帖由[i]捕风捉影[/i]于2005-01-11, 14:52:58发表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无关内容不要发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拓展了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
“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武帝召问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据何在?天地之间的灾异为什么而发生?人寿的长短、人性的善恶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谷丰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乐幸福?]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表明此人视野之广阔。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旷。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矣。”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quote]
捕风仁兄:
先生对汉武的这番评论,可谓经典,在下读后钦佩直至。受教了!对轩辕斑竹的才辨,我非常赞赏。
2005-1-14 23:33
阳光下的海鸥
即不严谨,又何来正之有?
历史本来就是严谨的。不严谨的历史如何叫人信服?
又怎么能说是正?
页:
1
[2]
3
4
5
6
7
8
9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