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原创]《沙陀传说》(上)最终正式版+SP1


2003-11-5 20:43 hittite
一曲残唐五代之《百年歌》。
   《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沙陀族乃“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就是说沙陀族的前身是西突厥诸部之一,名为处月。实际上沙陀族民族成分复杂,除了处月部外,可能还包括处密,射脾等部。后来被称为沙陀的原因,据《新唐书》所记“金娑山之阳,蒲类(海)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沙陀”乃因地而得名。高宗显庆年间,名将苏定方灭西突厥诸部,唐于西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州。沙陀朱邪氏始祖拔野率部族依附唐朝,被任为沙陀州都督府都督,子孙相继五世担任此职。沙陀族自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不过这时还只是跑跑龙套)。
    安史之乱之时,沙陀族助唐军平叛有功,其首领朱邪骨咄之被肃宗拜为特进,晓卫上将军。由于西北唐军相继内调平叛,吐蕃乘虚而入,河西和陇右相继陷落。而安西,北庭两镇与唐隔绝。沙陀族与安西,北庭两镇相依三十余载,多次助唐军打退吐蕃的进攻。唐德宗,贞元6年,吐蕃攻陷北庭。沙陀族首领朱邪尽忠率部归降,朱邪尽忠被任吐蕃大论(将军)。由于沙陀族勇冠诸胡,所以吐蕃迁沙陀七千帐于甘州,作为对回纥作战的前锋。贞元13年,回纥攻陷凉州,大败吐蕃。对沙陀一贯疑忌的吐蕃怀疑此次失败乃沙陀与回纥勾结所致,决议将沙陀流放至河外(青海玉树吧,反正不是什么好地方)“沙陀举族愁恐”。朱邪尽忠与其子执宜谋,决议率部众“归于唐”。元和3年,朱邪尽忠与其子率沙陀族三万余依乌德建山东行,直奔灵州振武军而去。沙陀族转战千余里,边走边战,首领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受创,部众损失殆尽。到达灵州城下时,仅余控弦之士二千,战马七百。此时唐振武军节度使范希朝乃当世名将,积极招纳蕃民部落,“人皆比之赵充国”。范希朝将他们安置在盐州,置阴山府,以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同年朱邪执宜入朝长安,宪宗亲自接见,授特进,金吾卫上将军,赏赐无数。范希朝还为沙陀提供牛羊,让其修养生息。损失是惨重的,但选择却是极为正确的。元和4年,范希朝转任河东节度使,沙陀举族从之。范希朝精选铁骑一千二百人,号“沙陀军”,由其亲率。尔朱执宜率部驻神武川,号“阴山北沙陀”,其余部众安置于定襄川。进入河东的沙陀族发展极快,以至于唐要设立十府来安置他们。沙陀族进入河东,可以说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为其日后叱咤风云打下坚实的基础(想想五胡时代,历史的轮回吧)。
    进入河东之后,由于沙陀族的勇猛善战,深受唐的器重,积极的参与到晚唐时期的历史舞台的表演之中。沙陀族的主要活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参与藩镇战争,元和5年,沙陀军随范希朝讨成德镇王承宗,木沟刀一战朱邪执宜率700骑为前锋,横贯敌阵,所向披靡,朱邪执宜论功授为蔚州刺史;元和9年,又随忠武节度使李光颜讨淮西吴元济,朱邪执宜因功被授于校检刑部尚书;会昌3年,随军讨泽潞镇。二守卫西北边疆,防御回鹘,吐蕃,党项等部的进攻。第三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懿宗咸通9年,沙陀首领朱邪赤心率3000骑兵参与镇压庞勋起义,屡立战功。咸通11年正月,朱邪赤心被懿宗赐姓李,名国昌,预郑王属籍,授校检工部尚书,左金吾卫上将军,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赐宅于长安亲仁里(终于成为一线演员了)。从此以后沙陀一族也从其首领用李姓。
    李国昌之子李克用,时年15,随父参与镇压庞勋起义。“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军中目为飞虎子”,因其一目微眇,故号为独眼龙(这个词是褒义吗)。李国昌父子成为一方节度之后,好的没学,晚唐藩镇的骄横的脾气倒是全部吸收。咸通12年12月,李克用杀云州防御使段文楚,李国昌父子据州以叛,为患代北诸军。僖宗广明元年7月,北面招讨使李琢会同卢龙军节度使李可举、云州防御使赫连鐸共击沙陀,克用与可举相拒于雄武军。其叔父友金以蔚、朔州降于琢,克用闻之,遽还。可举追至药兒岭,大败之,琢军夹击,又败之于蔚州。沙陀大溃,克用父子只好依附阴山下的鞑靼族。赫连鐸暗中贿赂鞑靼首领,欲置其于死地,虽然不曾下手,不过这寄人篱下的滋味李克用终身难忘。而这时的黄巢起义给了他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中和2年,唐朝授李克用雁门节度使加东北面行营都统衔,讨贼赎罪。李克用率沙陀骑兵一万七千号“鸦儿军”(黑衣)入关中镇压起义。中和3年2月,于梁田陂大败义军,4月攻入长安,义军力战不胜而走(骑兵万岁)。当时,李克用“破黄巢,复长安,攻第一,兵势最强,诸镇皆畏之”,后右迁为河东节度使(龙兴之地)。时年李克用28岁,为诸将中最为年少者(青春无敌啊)。
    以李克用为首的沙陀军事贵族得到了素称富饶,地形险要的河东之后,实力大增。河东乃四塞之地,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据云中雁门。唐至五代,得河东者得天下。李克用又趁势兼并昭义镇,实力为诸镇所不及。在晚唐的最后三十余载,李克用以“勤王讨逆”为号召,四处征讨,成为与朱温对抗的割据群雄的领袖。说到这对冤家,就不能不提“上源驿”。中和4年,黄巢久攻陈州不下,撤围向东,逼进汴州,朱温自知不敌,乞援于李克用。李克用亲率大军赴援,大败黄巢。朱温看得比较远,已看出李克用实力雄厚,必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所以表明卑躬屈节,甘言奉承;实则暗藏杀机。朱温于汴州上源驿设宴款待李克用,席间朱温对李克用恭维备至。而此时的李克用年少气盛,骄横异常,酒醉后出言不逊。朱温老兄流氓出身,索性提前下手,于当晚命其部将杨彦洪率兵包围上源驿,并在驿站外联车为栅,堵住街道。然后四面纵火,欲除之而后快。李克用在亲信拼命保护下(应该都是义子吧),仓惶逃出,大难不死,监军宦官陈景思以下亲兵三百人全部被杀。从此,双方开始半个世纪的对决,当然仇恨都波及到了下一代。
    李克用所部大多是以沙陀族为主的蕃兵胡将,凶悍善战。李存孝,李嗣昭,李嗣源,周德威等其帐下大将均勇冠三军,因此晋军兵锋所向,无不降伏,就连朱温也率遭败绩。然而李克用自恃强盛,四面出击,虽掠地无数,却制御乏术,军纪不整,所并之地难以巩固,已降服藩镇又往往叛离,形式相当被动。别人劝其整顿军纪,此公说:“此辈从吾攻战数十年,比者帑藏空虚,诸军卖马以自给。今四方诸侯皆重赏以募士,我若急之,则彼皆散去矣,吾安与同保此乎!俟天下稍平,当更清治之耳。”(听着好熟啊,跟神武帝高欢倒是知己)然军纪如此败坏,如果治国平天下。李克用御下无术,猛将李存孝之死就是一个例证。李克用军事力量的强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义儿军制,即收养骁勇善战的猛将为义子,由他们统军出战。上源驿事件中拼死保护李克用杀出汴州城的卫士中,大多是他的义儿,《新五代史》中还专门立有义儿传。原名安思敬的李存孝就是李克用十几个义子中最为勇猛的一员,在后世传说的五代故事中,更把他描绘成勇冠三军、威猛绝伦的传奇人物。然而,由于李克用赏罚不公、听信谗言,这员猛将被迫造反。身陷孤城的李存孝自缚出降后,被极爱颜面的李克用车裂于晋阳,他的墓至今仍在太原西山风峪沟内。“存孝骁勇,克用军中皆莫及;常将骑兵为先锋,所向无敌,身被重铠,腰弓髀槊,独舞铁楇陷陈,万人辟易。每以二马自随,马稍乏,就阵中易之,出入如飞”李克用自去羽翼,又不能识人,自树仇敌,尤以扶持李罕之,刘仁恭最为失策,其死不得瞑目。晋,梁两镇争霸中原二十余载,由于自身的失策,李克用由强转弱,而朱温则逐步变强,先后两围太原城,逼得李克用几乎北逃云州(不过上次的经历太惨了,所以还是没去)。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昭宣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建元开平。朱温老兄沉不住气,将自己"踞于炉火之上"(不过本朝太祖倒是说朱温老弟比曹操相比,狡猾过之)。李克用则相当明智继续打着效忠唐的旗号(他好歹也是唐的宗室亲王),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这一招不知刘邦申请专利没有),梁大将昭义节度使丁会宣称效忠唐室,举军归降河东,李克用复得潞州。后梁开平元年五月十六日,朱温传登基后传下第一道用兵诏令即命康怀贞为潞州行营都通,率八万大军攻潞州。由于晋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的顽强抵抗,直至八月梁军仍是无所建树。朱温盛怒之下,命李思安代康怀贞为行营都统。李思安于潞州城外修筑内外两重壕沟,城垒,内层壕垒用于围困潞州城,外层防御晋之援军,号“夹寨”。李克用于次年正月头部疽发而死,死前传位于其子李存勖,以三矢赐其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李存勖小字“亚子”,五岁时从李克用狩猎于三垂岗,岗上有玄宗祠堂一座,克用便置酒祭祀。随行伶人奏《百年歌》(西晋诗人陆机的组诗,共十首,每十岁为一首,唱人一生从幼到老的景况与悲欢),唱至衰老之际,声甚悲,座上皆凄怆。克用慨然捋须,指李存勖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他喝的是什么酒啊,这么神)。李存勗自幼随父征战,十一岁时从克用破静难军节度使王行瑜,遣李存勗献捷于避难于南山的唐昭宗。昭宗见其相貌不凡,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赐以鸂鶒卮、翡翠盘,又对李克用说道“此儿可亚其父”,故字“亚子”。史载李存勖习《春秋》,通大义,洞晓音律,教习军士唱其所写之曲,战时,人忘其死(军歌嘹亮啊)。不过这位公子也好斗鸡,有名的“斗鸡小儿”。
    李存勖刚一即位,就挫败其叔李克宁的反叛,除去内患。他亲率大军,疾驰六日,进抵三垂冈。他感叹道:“此先王置酒处也!”( 說也快啊,說也慢啊,說也二十年過了,是老天爺突然睡醒了還是命?\的編劇換了人做)随即将全军隐蔽集结,梁军毫无察觉。次日晨,天下大雾,李存勗借大雾的掩护,挥师前进,直捣梁军“夹寨”。此时梁军尚在梦中,仓促不及应战,被晋军斩首万余级,余众向南奔逃,投戈弃甲,填塞道路。符道昭等将官300人被俘,只有康怀英等百余骑出天井关(一名太行关)逃归。当身穿孝服的李存勖出现在被围困一年之久的潞州城下时,望穿秋水的守城将士泪如雨下。朱温在开封闻讯,惊叹道:“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靠,剽窃啊)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李存勖又进一步整顿内政,"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以河东地狭兵少,乃训练士卒,令骑兵不见敌无得乘马。部分已定,无得相逾越,及留绝以避险;分道并进,期会无得差晷刻。犯者必斩",力整军纪,把原来散漫的沙陀骑兵整顿为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
    公元913年(梁乾化3年),晋军攻破号称拥甲三十万的幽州,用白绢捆缚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高奏凯歌回到晋阳,献俘于家庙。处斩了僭称燕国皇帝的刘守光后,又将刘仁恭押至代州,在李克用墓前处斩。李存勖与后梁的争战前后持续十五年,其间,李存勖率领晋军多次获胜,如柏乡之战、杨刘之战、胡柳陂之战、德胜之战。晋军虽屡败梁军,但本身也损失不小,其中以名将周德威之死最为重大。契丹又时时袭扰,牵制后方,晋军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与梁军形成胶着状态。但此时的梁已经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之内,灭亡指日可待。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复唐之国柞,建元同光,是为“后唐”。同年,唐梁双方夹河苦战,梁将段凝决黄河以阻唐军。而此时,李继韬举潞州降后梁,又配合梁军攻下泽州,断绝唐军归路;梁军又攻成德镇,拊唐军后背。李存勖替听从郭崇韬,李嗣源之谋,决议进取。以李嗣源为前锋,于杨刘渡河,直取汴梁,自领大军继后。唐军以轻骑日夜兼程,直抵汴梁城下,此时的汴梁城仅有控鹤军四千余人,梁末帝自杀,梁灭。李存勖迁都于洛阳,一年后又灭前蜀,俨然唐室中兴之君。
    但是这位马上得天下的沙陀贵族,在成为皇帝之后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不堪入目。欧阳修在其脍炙人口的《五代史伶官传论》作了详尽的分析。他的勃兴可以说“何其壮也”,他的堕落可说是“何其衰也”。事物转化是如此之快,李存勖还来不及回味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就由一个喜剧中的胜利者变成了悲剧中的失败者,由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变成了众叛亲离的独夫。李存勖宠信伶官,冷落了助其夺天下的将士。先是杀死郭崇韬,又囚禁皇弟存乂,导致了沙陀军事贵族集团矛盾的激化,奉命讨伐的李嗣源在乱兵的拥戴和女婿石敬瑭的劝说下,回师攻入汴梁。决定御驾亲征的李存勖命令大军在洛阳城外准备出发,正当他在皇宫中用早膳的时候,一向将郭崇韬视为叔父的伶人郭从谦在城中发动兵变,皇宫中的禁卫军大多逃散,只有李存审之子李彦卿和太原人王全斌、何福进等十余人跟从。李存勖在与乱军的混战中被流箭射中,扶到绛霄殿后死去,时年四十二岁,近卫们伏尸痛哭后陆续离去,一个叫善友的伶人收拾来一些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将他化。
    李嗣源则成了沙陀的新首领,继位为帝,建元天成,庙号明宗。在其的授意下,李氏家族除了住在晋阳的邕王李存美因为半身不遂免于一死外,其余的幸存者几乎全部被安重诲等人杀尽(无毒不丈夫啊)。
    李嗣源沙陀人,小名忽邈佶,不识文字。其父李霓为李国昌(李克用之父)爱将,其13岁时为李国昌帐下亲兵,因善骑射被选为李克用帐下小校,以骁勇为李克用所赏识,被李克用抚为义子,赐名李嗣源。17岁时,随李克用援宣武。上源驿之变,拼死救出李克用。后升为副将,从大将李存信征讨,所向无敌,甚得军心。后为横冲都指挥使,李克用以所属五百骑赐予其帐下,号“横冲都”,两河间号李嗣源为李横冲,其名言:“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豪杰啊)。李嗣源于青山口一役大败名将葛丛周所部大军,四中流矢,血流被股,扼守住晋军入山东之重要通道——青山口,“名闻天下”。在唐与梁的生死决战中,李嗣源建策直捣汴梁,并率军为前锋,先入开封。唐庄宗李存勖嘉其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进位为中书令,太尉,兼领蕃汉总管,为禁军统帅。邺都兵变虽不是有预谋的兵变立帝,但其结果却使骄兵益盛为祸益烈,为后唐灭亡埋下了祸根。在李嗣源在位的八年间,比较注意与民休息,史称“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然所用之人均非大才,《旧五代史》评其“君亲可辅,臣子非才”是颇为中肯的。晚年患病之时,变起仓猝,祸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帅、守尚书今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从荣,妄图夺取帝位,率兵攻打宫门,列陈于天津桥。虽然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但他终因受惊、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其死后两年后唐即在叛乱中宣告灭亡。

2003-11-5 22:32 123123hgf
幽、蓟、瀛、莫、涿、檀、顺、
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
就在后唐末年送给了契丹
中原的花花世界就暴露在契丹的铁骑之下

2003-11-5 23:11 庞桶
不是石敬塘送的么?

另:五代时只一国之力,屡败契丹;待宋时,合天下而不能一胜,亦怪矣

2003-11-6 12:29 123123hgf
  公元 932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他的女婿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晋阳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虽然富贵后的石敬瑭自称春秋卫国石大夫和汉丞相石奋是他的先祖,但却改变不了自己世代沙陀族的血统,他的父亲是李克用的部将,名叫臬捩鸡,一个现代人看来很有个性的名字。出生于太原的石敬瑭朴实稳重,寡言少笑,喜好兵法,古代名将李牧、周亚夫是他尊崇的楷模。石敬瑭射术精良,李嗣源器重他的才干,将自己的亲军“左射军”交其统领,后来又将他招为女婿。

  石敬瑭成名于晋梁夹河苦战时期,曾在晋军受到突袭的危急时刻率领十余名骑兵纵横驰奔于敌阵之中势如破竹,连一向骁勇异常的李存勖也由衷地赞叹道:“人们说将门出将,这句话果然不假!”公元 926年,受命镇压魏州兵变的李嗣源被部下劫持拥立为皇帝,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政治上更有远见的石敬瑭分析了严峻的形势之后,自告奋勇以三百骑兵为先锋夺取大梁,为李嗣源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石敬瑭受到继位的后唐闵帝及其谋臣的猜忌,将他和手握重兵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任,借此来削弱他们的实力。李从珂拒不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洛阳,闵帝在百名亲骑的保护下出逃,路遇回京接受调任的石敬瑭,居心叵测的石敬瑭以闵帝随从有叛变之心为借口将他们全部诛杀,把闵帝孤身一人留在卫州驿站扬长而去,从而导致了闵帝被李从珂派人缢杀的结局。

  李从珂即位不久,在一些大臣的劝说下,将大病初愈的石敬瑭官复原职,但二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却并未因此化解。一向与李从珂不睦的石敬瑭回到晋阳之后,开始积蓄力量,不断以防备契丹为由要求朝廷增兵运粮。这一年夏天,朝廷派遣使臣来到石敬瑭军中,向军士们发放夏装,并宣旨抚慰,深受感动的士卒四次高呼万岁,石敬瑭因此命令部将处斩了三十六名带头谢恩的军官和士卒,此举无非是想象后世的年羹尧一样,建立一支不受君命听将令,完全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石敬瑭拥兵自重的野心暴露无遗。

  公元 936年,石敬瑭上书请求调任到内地军镇,借以试探朝廷的态度,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意识到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诏书下到晋阳,石敬瑭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大将刘知远说:“明公统军多年,从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部队,一定可能成就霸业,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石敬瑭最终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上书以李从珂不是先帝亲子为由要求他传位于许王,公开与后唐朝廷决裂,绰号“张生铁”的后唐大将张敬达不久奉命率军三万兵临晋阳城下。

  然而,以当时的实力,石敬瑭还不足以抗衡李从珂,谋臣桑维翰因此提出了借助契丹力量的建议。

  契丹是古代鲜卑族的一支,朱温称帝的那一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首领,九年后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的广大地区,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阿保机曾经率兵骚扰云州,晋王李克用北上与之会盟,结为兄弟,相约共讨朱温,因为双方会盟有怀想仁人之意,所以,会盟之地得名“怀仁”,至今沿用。但背信弃义的阿保机后来却投靠了朱温,李克用因此在去世前留下一支箭嘱托李存勖北击契丹,四年后,李存勖率领以步兵为主力的十万晋军,在幽州大破号称三十万的契丹骑兵,完成了李克用的遗愿。此后,双方又发生多次战争,觊觎中原的契丹成为后唐王朝的主要威胁之一,也正因为于此,负有北部边防重任的石敬瑭才得以积蓄起使他产生反叛之心的军事实力。

  面对大兵压境,石敬瑭让桑维翰草表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北方诸州做为酬谢。对此,石敬瑭最为信任的大将刘知远提出了劝阻,并且指出,此举将会使契丹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而令人追悔莫及。然而,利令智昏的石敬瑭早已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置之不顾,他的眼里此时只有他个人的一已私利。

  就在攻守双方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耶律德光率领旌旗连绵五十余里的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兵近万人,后唐骑兵败归晋阳城南的晋安寨。率军出城助战的刘知远也俘获后唐降卒千余人,因为惧怕他们反复而全部诛杀。

  当天晚上,石敬瑭出晋阳北门会见耶律德光,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不久,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扶立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儿皇帝,石敬瑭穿着耶律德光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筑坛举行了即位仪式,国号大晋,史称后晋。

  尽管比耶律德光小十一岁,但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却颇有孝心,不仅割让幽云十六州,还答应每年贡帛三十万匹,也就是说,人口不足三十万的契丹族平均每人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匹绢帛。当石敬瑭准备从子侄中挑选一人镇守晋阳时,也诚惶诚恐地征求耶律德光的意见,虽然身材矮小但相貌与石敬瑭颇为相似侄儿石重贵被一眼看中,任命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坚守晋安寨数月的五万后唐士卒在部将杨光远斩杀主帅张敬达之后投降,石敬瑭率兵南下,李从珂举火自焚,后唐灭亡,后晋王朝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

  石敬瑭在位六年,向契丹派遣使者四十三次,唯唯诺诺,如履薄冰,既不改得罪契丹,又惧怕手握重兵的大将杨光远、刘知远,忧郁成疾,五十一岁时便在屈辱中死去,他这个皇帝当得好没滋味。石敬瑭的侄儿石重贵即位五年后,被南侵的契丹军队掳往黄龙府,受尽凌辱与苦难,最后竟不知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为“出帝”。

  在此前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幽州和云州后来成为辽国的南京和西京,因为幽州在辽代又叫燕京,所以后人也把它们称作燕云十六州,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正因为如此,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

2003-11-6 14:01 你想做什么
后周柴世宗想先打北方、后取南方,可是先死了。赵匡胤上台后,反过来干,结果北宋南宋加起来也没去下来

2003-11-12 12:51 韦孝宽
本贴好像已经写完,但标题上还有“上”的标记。是否已经完成?请告知。

2003-11-12 18:48 hittite
还有“儿皇帝”等沙陀小卒,but发行时间待定。

2003-11-12 20:50 韦孝宽
上篇质量不错,等下篇出来后再一起加精华。

2004-4-30 11:00 q42474112
五代时只一国之力,屡败契丹;待宋时,合天下而不能一胜,亦怪矣  

我也奇怪
为什么比特能战胜比他体重高一倍的德国牧羊犬呢
无他,一往无前,坚持到底
宋朝就缺乏这种精神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