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7 08:17 狂乱隐者
曹公的忠奸千百年来争论不断。离那个时代最近的史学作品应该是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中描述了一伟雄才大略一统北方的曹公的形象。后世的很多人也都愿意以这本书作为蓝本来评论曹公的“能”。曹公“能”,能在他携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平二袁,败刘备,定荆襄,一时三分天下得其二。

然而在千余年后,一部老罗的《三国演义》问世了。这位曹公却成为了世人所唾弃的奸臣。以至于郭老要去感叹,“自《三国演义》风行之后,更差不多三岁的小孩都把曹操当成了坏人,当成了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的一大歪曲。”此后的三十多年,很多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掀起了一场学术大辩论。

客观的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小说,它的历史真实性的非常值得怀疑。不过要一定以《三国志》为依据,说曹公是汉世大忠臣未免牵强吧!

相信不少人应该知道一部叫《晋汉春秋》的书吧,作为东晋的产物,它的问世离那个时代应该不算遥远。而其中的内容就和《三国志》有着不少的出入。这就要追溯一个时代背景了:

唐代的《通史》中(作者实在记不得了,哪位朋友能提醒一下),曾经把正统的标准定在“地处函夏,人传正朔”。从这一点来说,魏国,后来的晋国都满足这个条件。陈寿是蜀国人不假,但是生活在晋朝,他的作品自然不能不以晋作为正统。那么要承认晋的正统,它的前身魏也必须是正统王朝。这样这部作品势必要偏向魏国来写。那么曹公作为奠定江山的人物,自然应该受到格外的关照了。这也就是陈寿为什么把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为“蜀”而不称“汉”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上就违背史家的实录原则。这个也是帝魏寇蜀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公的形象恐怕不够真实吧。

但是到了东晋,晋朝偏居江南,这样正统的思想显然不用上了。那么自然的逻辑就是血缘正统论。那么也就有了《晋汉春秋》这样尊刘贬曹的作品。到了南朝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的时候给这位曹公添加了不少有损形象的材料。

之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曹公自然也就在褒贬之间徘徊。直到金、元入寇,南宋偏安,被灭。尊刘抑曹的思想彻底占了上风,那么也就是为什么老罗时代的三国故事都会是那样版本的原因。

曹公忠奸,千百年来没有定论,不同的背景下自然有不同的评价,一切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

2004-12-27 10:13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8:17:30发表
此后的三十多年,很多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掀起了一场学术大辩论。

曹公忠奸,千百年来没有定论,不同的背景下自然有不同的评价,一切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 [/quote]
个人以为狂兄此说法并不恰当。

曹操怎么也不会是君子和忠臣。

所谓给曹操翻案的,无非是些识时务论,雄霸者不拘小节论。

屠城、篡汉(欺凌献帝基本完成曹丕篡汉准备)、杀名士这些没么争论吧?

2004-12-27 11:07 慕容燕然
从来没见人用篡晋来非难过刘裕,禅位的司马德文说:“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反观献帝,他在位时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禅位后尚可得尽天年比之司马德文的境遇又不知幸运百倍。历史如此相似而评价迥然不同,不能不说是某种观念在作祟。

2004-12-27 11:20 廖化将军
外有刘备,内有荀彧。怎能比“晋氏久已失之”,汉统远未失尽民心。只是一时混乱而已。倘不遇曹操绝世强横,假使天纵刘备成功,未必不能再次中兴。献帝落到刘备手里,未必不能重振皇纲,“禅位后尚可得尽天年比之司马德文的境遇又不知幸运百倍”之说也颇勉强,这种比对是特例对特例,意义不大。

2004-12-27 11:59 慕容燕然
所谓汉室未失。关东诸侯讨卓,除孙坚和曹操外无人与董卓交战。而后各路诸侯分为两大阵营相互厮杀,有谁想起过身在长安的小皇帝?更不用说有人谋立新帝,有人干脆自己就当了皇帝。东汉之时已经分崩离析,东晋虽有桓玄之乱但却一直保持领土完整,刘裕之时尚有何无忌、刘毅两人牵制。
曹丕开的是以禅让篡位的例子,刘裕则开了杀害禅位皇帝的先河。魏、晋两朝禅主都可以寿终正寝,一个死时54、一个死时58。在刘裕之前不独易代如此,一朝之内的政变也没有加害皇帝,司马师废曹芳、司马伦废惠帝、桓玄废安帝,都未曾动过杀机。刘裕为了皇位先杀司马德宗后杀司马德文,此例一开中国历史上的逊帝就没什么能安享天年的了。这可并非特例比特例。

2004-12-27 12:18 凌云茶
曹魏司马晋刘宋.都是篡,我倒是没有见过现在有人美化他们.刘裕先生只不过不够出名,关注少点---三国时代就是比东晋十六国要出名,这点我也没办法.曹操躬逢其盛.争议多些(类似高岗与林彪的受注目),翻案与反翻案的争议比较激烈罢了.如果那位要给司马刘裕等的篡位翻案,一样也会被驳斥.
看见正史把篡位说成禅让那么洁白的羔羊就想吐.
少提起不等于篡就不是篡.阁下想知道对刘裕的评价,大可以去把刘裕的生平功过写写,发起投票看看.

2004-12-27 12:55 superzz_0
我的观点和廖化同,曹操不算好人,现在有人非议刘备的人品,但是我看,刘备这方面至少要比曹操好,再怎么说也克制了自己.
当真暴君,还不如伪君子呢!

2004-12-27 13:14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7, 10:13:28发表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8:17:30发表
此后的三十多年,很多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掀起了一场学术大辩论。

曹公忠奸,千百年来没有定论,不同的背景下自然有不同的评价,一切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 [/quote]
个人以为狂兄此说法并不恰当。

曹操怎么也不会是君子和忠臣。

所谓给曹操翻案的,无非是些识时务论,雄霸者不拘小节论。

屠城、篡汉(欺凌献帝基本完成曹丕篡汉准备)、杀名士这些没么争论吧? [/quote]
廖兄:

其实还是跟正统的观念有关。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人都会认为曹操并非是从汉朝手中夺取的江山。相反他把汉朝的江山从二袁、吕布、马超手中一一夺回。

2004-12-27 13:20 狂乱隐者
又看了看大家的议论。应该这么说,从夏朝建立之后,所有的“禅”实际上都“篡”!(或许偶读史不多有所偏颇)。也是偶在文中说的,看曹公的忠奸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的正统思想。

这个也就是陈寿之所以把曹操写成白羊的原因

2004-12-27 13:49 小菠萝
成王败寇,就算曹操不篡,等刘备、孙权实力够了也会篡的。

2004-12-27 13:55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4-12-27, 13:35:09发表
人没有正统思想怎么行?难道要有反统思想? [/quote]
但是正统与正统不同。

以前曹氏为正统,后来刘备为正统了

所以……

2004-12-27 14:04 青蓝
曹操错在假借天子之名动干戈, 收名士. 他霸业之所成, 虽与他本事有关, 但汉王朝的威望也帮助了曹操不少(网罗人心), 倘其一开始便是反汉王朝而自立的, 那篡自然拉不上关系了.

2004-12-27 14:24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凌云茶[/i]于2004-12-27, 12:18:53发表
曹魏司马晋刘宋.都是篡,我倒是没有见过现在有人美化他们.刘裕先生只不过不够出名,关注少点---三国时代就是比东晋十六国要出名,这点我也没办法.曹操躬逢其盛.争议多些(类似高岗与林彪的受注目),翻案与反翻案的争议比较激烈罢了.如果那位要给司马刘裕等的篡位翻案,一样也会被驳斥.
看见正史把篡位说成禅让那么洁白的羔羊就想吐.
少提起不等于篡就不是篡.阁下想知道对刘裕的评价,大可以去把刘裕的生平功过写写,发起投票看看. [/quote]
这个凌兄有兴趣大可以去发发

在下估计“刘裕功大于过”是会占压倒优势的

2004-12-27 15:23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12-27, 14:04:22发表
曹操错在假借天子之名动干戈, 收名士. 他霸业之所成, 虽与他本事有关, 但汉王朝的威望也帮助了曹操不少(网罗人心), 倘其一开始便是反汉王朝而自立的, 那篡自然拉不上关系了. [/quote]
如果曹操不用这样做,不要说霸业,以他的声望恐怕小铺开业也难!

2004-12-27 15:36 慕容燕然
时人对刘裕的评价绝对是如桓大司马所说功大于过,倘若评价刘裕大家会着眼于他灭桓玄、卢循、平蜀、灭南燕和后秦。至于他谋害刘毅、杀死诸葛长民、逼反司马休之、前后杀害两个皇帝,又将自己的精锐一手葬送在关中会被视为小节。

2004-12-27 15:39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7, 15:36:09发表
时人对刘裕的评价绝对是如桓大司马所说功大于过,倘若评价刘裕大家会着眼于他灭桓玄、卢循、平蜀、灭南燕和后秦。至于他谋害刘毅、杀死诸葛长民、逼反司马休之、前后杀害两个皇帝,又将自己的精锐一手葬送在关中会被视为小节。 [/quote]
还是因为没有一部类似三国的小说,
这个人物总得还不够立体

2004-12-27 19:04 凌云茶
禅位的司马德文说:“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我呕啊,司马昭杀君,你去看看记载,是不是雪白羔羊,曹丕夺位,司马夺位,那个不是冠冕堂皇的禅让啊.
刀架在脖子上,要你表演禅让你都配合了,还敢说难听话??
如果发个投票,曹操是否功大于过,不知大司马是否投他一票过大于功?

2004-12-27 19:42 慕容燕然
司马德文说这话是针对桓玄之乱而言的。

2004-12-27 20:06 凌云茶
换了我也只能这样说了,难不成骂现在这个逼宫夺位的.我说起来还漂亮哪:晋早就要亡了,幸得阁下圣人出来,保了晋室这么久的寿命,也造福万民,这是天意.让位是我出乎本心.然后受让的假猩猩不同意.再三逼他为了天下黎民,他才大哭允诺.找本有禅让的史书看看.还个个说俺无德你有德,让你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2004-12-27 20:47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7, 19:42:00发表
司马德文说这话是针对桓玄之乱而言的。 [/quote]
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晋书》
天子即便操笔,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宋书》

2004-12-27 20:54 宇文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8:17:30发表

陈寿是蜀国人不假,但是生活在晋朝,他的作品自然不能不以晋作为正统。那么要承认晋的正统,它的前身魏也必须是正统王朝。这样这部作品势必要偏向魏国来写。

[/quote]
不是势必,是必然。
从历史沿革来看,魏代汉统,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给魏的,怎么不是  正朔?
而大耳呢,自称汉中王,群臣上尊号为汉“帝”  。皇帝这个以天下奉一人的位置,什么时候可以民主评议了?  
以蜀汉为正朔,是南宋偏安需要,司马睿也想怎么干的,只是不敢!

2004-12-27 21:14 桓大司马
汉晋末世,国本已移,皇纲不振,权臣篡位乃事势使然,不足为怪

难道凌兄要求手握大权的权臣此时不要篡位么

2004-12-27 21:1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7, 15:36:09发表
时人对刘裕的评价绝对是如桓大司马所说功大于过,倘若评价刘裕大家会着眼于他灭桓玄、卢循、平蜀、灭南燕和后秦。至于他谋害刘毅、杀死诸葛长民、逼反司马休之、前后杀害两个皇帝,又将自己的精锐一手葬送在关中会被视为小节。 [/quote]
想想诸葛长民那句话也挺悲凉的:今欲为丹徒布衣而不可得也!

可见一入政坛,想退都难

2004-12-27 22:09 青蓝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15:23:28发表
如果曹操不用这样做,不要说霸业,以他的声望恐怕小铺开业也难! [/quote]
所以就别说他篡位是冤枉了他了.

2004-12-27 22:10 宇文
桓司马,李斯曾言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2004-12-27 22:22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27, 20:54:46发表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8:17:30发表

陈寿是蜀国人不假,但是生活在晋朝,他的作品自然不能不以晋作为正统。那么要承认晋的正统,它的前身魏也必须是正统王朝。这样这部作品势必要偏向魏国来写。

[/quote]
不是势必,是必然。
从历史沿革来看,魏代汉统,皇位是汉献帝“禅让”给魏的,怎么不是  正朔?
而大耳呢,自称汉中王,群臣上尊号为汉“帝”  。皇帝这个以天下奉一人的位置,什么时候可以民主评议了?  
以蜀汉为正朔,是南宋偏安需要,司马睿也想怎么干的,只是不敢! [/quote]
偶也说了,除了远古之外,后来的禅让和篡位都一样

2004-12-27 22:2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27, 22:10:44发表
桓司马,李斯曾言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 [/quote]
是啊。好多教训呢。所以不沾政治为妙

2004-12-27 22:27 宇文
嘿,隐者,我说的是正朔,不是禅让

2004-12-27 22:28 慕容燕然
三皇五帝之时史载不详,无法做出定论。不过也有人考证说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把戏与魏晋如出一辙。

2004-12-27 22:48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27, 22:27:56发表
嘿,隐者,我说的是正朔,不是禅让 [/quote]
不好意思,没有看清楚

道歉

2004-12-27 22:50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7, 22:28:29发表
三皇五帝之时史载不详,无法做出定论。不过也有人考证说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把戏与魏晋如出一辙。 [/quote]
有可能,但是不敢十分赞同!

2004-12-27 22:53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狂乱隐者[/i]于2004-12-27, 22:50:07发表
有可能,但是不敢十分赞同! [/quote]
上古的历史难以考证,我也不大相信。
毕竟夏商周的断代工程还没做完呢。

2004-12-27 22:56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7, 22:53:57发表
上古的历史难以考证,我也不大相信。
毕竟夏商周的断代工程还没做完呢。 [/quote]
这个工程不是十分浩大,而是万分浩大了

再说太史公当年这样说了,我们何必徒加烦恼呢?

2004-12-28 02:07 凌云茶
权臣篡位乃事势使然,则责曹操曹丕篡位,自然责刘裕篡位.不以曹操曹丕篡位为非,则不以刘裕篡位为非,并无厚此薄彼.

2004-12-28 08:27 狂乱隐者
[quote]原帖由[i]凌云茶[/i]于2004-12-28, 2:07:57发表
权臣篡位乃事势使然,则责曹操曹丕篡位,自然责刘裕篡位.不以曹操曹丕篡位为非,则不以刘裕篡位为非,并无厚此薄彼. [/quote]
应该说曹公毕竟不是忠臣。

若说司马公,偶觉得还差不多

2004-12-28 11:05 慕容燕然
按达尔文的观点权臣篡位实数必然。汉晋两朝君主昏庸自乱江山,为这种没落的王朝尽忠实在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以篡不篡来判定历史人物的是非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遵循那套以禁锢人心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程朱理学。

2004-12-28 11:11 杀破狼
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这是鲁迅说的

2004-12-28 22:18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凌云茶[/i]于2004-12-28, 19:42:33发表
既然如此,就勿言人对曹操刘裕不平等看待也,根本就没人双重标准评价两位. [/quote]
某家的意思是连曹操擅权、曹丕篡位都没有足够的批判的理由]

除了曹丕的那个假禅让仪式搞得很恶心以外

要篡就光明正大地篡嘛

2004-12-28 22:26 廖化将军
人家有人宣扬历史不可知论
大司马这个算什么论?
唯赢家论?

2004-12-28 22:28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8, 22:26:11发表
人家有人宣扬历史不可知论
大司马这个算什么论?
唯赢家论? [/quote]
不是。汉室、晋室已衰微,曹操、刘裕均比同时代之汉晋君主能力强上百倍,篡与不篡,均无害于百姓,篡又何妨

2004-12-28 22:29 桓大司马
主要是曹操、刘裕不是猪瘟那样的变态,所以我觉得篡了也没什么不对

2004-12-28 22:34 廖化将军
以现在观点来看,这些人都该下课,直接篡之代之以民主政府才最最是正道。搞笑了。

要想做到结合当时具体情况看问题,就要先抛开现在的很多民主与公平思想。

考虑那个年代的文化背景,那个年头的士大夫阶级与芸芸天下众多寒士们这两大族群的价值观,他们能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他们会怎样看待曹操和刘备?

2004-12-28 22:38 桓大司马
如果以当时的思想来说,也可以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吧

2004-12-28 22:40 helan
同意大司马,老百姓只要能过日子,谁管你是黑猫还是白猫。

2004-12-28 23:39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8, 22:34:33发表
以现在观点来看,这些人都该下课,直接篡之代之以民主政府才最最是正道。搞笑了。

要想做到结合当时具体情况看问题,就要先抛开现在的很多民主与公平思想。

考虑那个年代的文化背景,那个年头的士大夫阶级与芸芸天下众多寒士们这两大族群的价值观,他们能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他们会怎样看待曹操和刘备? [/quote]
以当时的思想来看同样可以篡。东汉王朝早就失去了民心,按照孟子的民本位思想东汉就可以被推翻。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论语》
在孔子看来与为天下人谋得长期安定发展局面比所谓的死忠更显得仁义

三纲这种东西宋明理学将才之发展到极致,不足以构成攻击篡位者的理由。

2004-12-29 01:13 廖化将军
3国志 董卓传:  
    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一]卓迁相国......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注[一]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髃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color=blue]欲依伊尹、霍光故事[/color],立陈留王,何如?”尚书卢植曰:“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罢坐,欲诛植,侍中蔡邕劝之,得免。九月甲戌,卓复大会髃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觽论惑焉。[color=blue]三纲之道,天地之纪[/color],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尚书读册毕,髃臣莫有言,[color=blue]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color=blue]昔祭仲废忽立突[/color],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color]卓以太后见废,故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
    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二]注[二]魏书曰:言其逼天子也。献帝纪曰;卓既为太师,复欲称尚父,以问蔡邕。邕曰:“[color=blue]昔武王受命,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为尚父。[/color]今公之功德诚为巍巍,宜须关东悉定,车驾东还,然后议之。”乃止。



    如果董卓不是那么残暴和愚蠢,那么董卓的废立举措也算是顺应时势罗?

    三国时人也许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纲纪框框来束缚思想,但是从前面所引文字可看出他们办事还是重视遵循古代先贤的前例,伊尹、霍光、[color=blue]祭仲[/color]-_-!!、武王、太公等等。(献帝起居注也有提及三纲之道,天地之纪)。

    不知道拿董卓比曹操合适吗?一个是残暴愚蠢而失败,一个是霸道聪明以得逞;前者只不过是废立、后者安排好儿子篡位。谁更狠?

    话说回来,不少人引入“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类的现代民主概念,由此来论定曹魏政权到后期的政策富国安民、汉末政府则需要对民不聊生负责,对比之下,篡逆有理。以这样态度看待历史,客观吗?

    基本上所有为曹操翻案的,其逻辑都是出此一辙。

    也许曹氏一直把汉刘皇室象不列颠皇室那样长期供着,是个好的解决方案。可最终他儿子还是篡了,篡了就篡了吧,只要能控制住局面,不至于弄出关东诸侯联盟讨董那样的被动局面,挨点骂有什么大不了的,曹操读陈琳檄文时可曾为自己申辩?现代人为曹操平反,我个人很怀疑曹操在泉下知道了会不会笑。

2004-12-29 01:34 慕容燕然
三纲之道源自韩非,董仲舒做发展,但在朱熹之前并非不可逾越。南宋之前有废立之事发生,但明清两朝没有出现,这就是理学与之前儒学的不同。

不但是废立举措,所有历史都是注重结果的。王莽、董卓倘若能拨乱反正都不失为一代英主,但他们没做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知孟子这话算不算现代民主概念算不算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2004-12-29 12:46 廖化将军
如果曹操真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来进魏王加九锡以及造就曹丕后来的篡汉,那么我无话可说,唯有举手支持肃杀兄的观点。

这里有2个疑问:
1、曹操传世的诗文颇有几篇,哪里有表现过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呢?有例子么?象薄葬,不穿高档鞋子这些廉洁举动倒有些记载。朝代更迭可是大事,按理他该做相对比较多的感叹之语,但我只找到这样的说法:
“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陛下加恩,授以上相,封爵宠禄,丰大弘厚,生平之愿,实不望也。口与心计,幸且待罪,保持列侯,遗付子孙,自托圣世,永无忧责。不意陛下乃发盛意,开国备锡,以贶愚臣,地比齐、鲁,礼同藩王,非臣无功所宜膺据。归情上闻,不蒙听许,严诏切至,诚使臣心俯仰逼迫。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岂敢自私,遂其愚意,亦将黜退,令就初服。今奉疆土,备数藩翰,非敢远期,虑有后世;至于父子相誓终身,灰躯尽命,报塞厚恩。天威在颜,悚惧受诏。”等等这样的说法。

2、曹操掌握朝政已久,继续拥献帝又和民为贵、社稷次之不矛盾啊。

篡汉的动因,应该还是:“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以及雷同诸葛之说刘备的那个意思: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应该还是权术的原因居多吧?

2004-12-29 13:02 宇文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9, 1:34:30发表
三纲之道源自韩非,董仲舒做发展,但在朱熹之前并非不可逾越。南宋之前有废立之事发生,但明清两朝没有出现,这就是理学与之前儒学的不同。

[/quote]
明成祖“靖难之役”算不算废立?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于谦请皇太后令立景帝;景帝病危,英宗“夺门之变”,再次为帝,算不算废立?

2004-12-29 13:09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29, 13:02:28发表
[quote]原帖由[i]肃杀[/i]于2004-12-29, 1:34:30发表
三纲之道源自韩非,董仲舒做发展,但在朱熹之前并非不可逾越。南宋之前有废立之事发生,但明清两朝没有出现,这就是理学与之前儒学的不同。

[/quote]
明成祖“靖难之役”算不算废立?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于谦请皇太后令立景帝;景帝病危,英宗“夺门之变”,再次为帝,算不算废立? [/quote]
呵呵,表说我立场不清啊,这个着实不算。人家自己一家子的内讧,充其量算个宫变

2004-12-29 17:54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29, 13:02:28发表
明成祖“靖难之役”算不算废立?
明英宗被俘土木堡,于谦请皇太后令立景帝;景帝病危,英宗“夺门之变”,再次为帝,算不算废立? [/quote]
朱棣干的是明火执仗的抢劫。夺门之变难说,一方面朱祁镇本身就是皇帝,另一方面朱祁钰死得太快,如何判断只有见仁见智了。

2004-12-29 18:54 青蓝
这个............篡位能跟"民主"有关系? 大汗. 一切以人民为先? 似乎真以民为先的话篡位是没什么必要的吧? 文若之死说明了曹操的心态.

他一统北方造福民众值得表扬这没错,但是问题是不应该以此为他为自己篡位的这种行为, (不要跳出历史局限性).

2005-2-9 09:47 轮回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4-12-27, 12:55:55发表
我的观点和廖化同,曹操不算好人,现在有人非议刘备的人品,但是我看,刘备这方面至少要比曹操好,再怎么说也克制了自己.
当真暴君,还不如伪君子呢! [/quote]
刘备禁止起酿酒来,不比曹操手软。可以见《诸葛亮传》诸葛村夫在这件事上倒是对的。
刘备?就是一个黑社会头子,小混混出身,仁爱,那是说给别人听的戏文!

2005-2-9 09:49 轮回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4-12-28, 22:28:05发表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8, 22:26:11发表
人家有人宣扬历史不可知论
大司马这个算什么论?
唯赢家论? [/quote]
不是。汉室、晋室已衰微,曹操、刘裕均比同时代之汉晋君主能力强上百倍,篡与不篡,均无害于百姓,篡又何妨 [/quote]
皇帝轮流做,天下唯有能者居之,这就是民主!
就是夺权夺得不光棍,不好!

2005-2-9 10:10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5-02-09, 9:47:12发表
刘备禁止起酿酒来,不比曹操手软。可以见《诸葛亮传》诸葛村夫在这件事上倒是对的。
刘备?就是一个黑社会头子,小混混出身,仁爱,那是说给别人听的戏文! [/quote]
新春伊始,居然看到轮回大白天的跑来翻旧帖啊。  

说到酿酒嘛,倒不知怎么又要扯《诸葛亮传》了?不过酿酒倒是跟以下这人有关:

[color=blue]《三国志——简雍传》: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color]

还是那句话,看书看仔细嘛。

2005-2-9 10:13 loyani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5-02-09, 9:49:08发表
皇帝轮流做,天下唯有能者居之,这就是民主!
就是夺权夺得不光棍,不好! [/quote]
你这话缺了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当权者已经腐败堕落到无法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地步。当一个政权出现问题的时候,贵族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如何去维护它改善它而不是篡夺它。

2005-2-9 10:19 loyani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2-09, 10:10:26发表
[color=blue]《三国志——简雍传》: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color] [/quote]

不知道天旱禁酒的原因是不是粮食减产?

诸葛亮确实反对官吏嗜酒。“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
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2005-2-10 00:10 实干司马
曹操的罪行,在我看来就是屠城滥杀。这包括百姓及一些名士名人(不含许攸、华佗、孔融、杨修)。

篡汉就见仁见智,我不认为有什么错。因为如果曹氏篡汉这么不得人心,为何当时中原氏族以及民众百姓没有多少人反对呢?

2005-2-10 00:29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loyani[/i]于2005-02-09, 10:19:08发表

不知道天旱禁酒的原因是不是粮食减产?

诸葛亮确实反对官吏嗜酒。“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
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quote]
可以这么说,因为天旱,粮食减产,为了减少粮食消耗,节余粮食,所以要禁止酿酒。

那个轮回的原话是“可以见《诸葛亮传》诸葛村夫在这件事上倒是对的”————可是《诸葛亮传》上明明没这样的记载嘛,所以才要批批他。

2005-2-15 10:46 轮回
[quote]原帖由[i]凌云茶[/i]于2004-12-27, 12:18:53发表
曹魏司马晋刘宋.都是篡,我倒是没有见过现在有人美化他们.刘裕先生只不过不够出名,关注少点---三国时代就是比东晋十六国要出名,这点我也没办法.曹操躬逢其盛.争议多些(类似高岗与林彪的受注目),翻案与反翻案的争议比较激烈罢了.如果那位要给司马刘裕等的篡位翻案,一样也会被驳斥.
看见正史把篡位说成禅让那么洁白的羔羊就想吐.
少提起不等于篡就不是篡.阁下想知道对刘裕的评价,大可以去把刘裕的生平功过写写,发起投票看看. [/quote]
孙权,自守虏也;刘备,鼠窜寇也。
刘裕之时,北魏勃然,赫连之下方取关中,岂是曹公可比?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议曹公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