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诸葛亮的巾帼和许褚的裸体


2004-12-26 17:00 轮回
诸葛亮先生对司马懿求战不得,于是派人送了女人穿的服饰给这位魏国大元帅,意图激怒对方。不料,司马懿不为所动,依旧不出战。千年以来的拥亮派都以此大骂司马懿愚蠢,不敢出战。殊不知这正是司马懿比诸葛亮的高明处,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打击对手的缺点。诸葛亮千里而来,粮运不济,司马懿只要拖下去,诸葛亮就只有退兵。甚至于还可以随后掩杀,为什么要冒险决胜呢?

倒觉得诸葛亮的做法如许褚般的莽撞,许褚喜欢裸体挑战,诸葛亮身材不好,只有送巾帼。如果司马懿派出一员无名下将,要求诸葛亮只要不是太监就出来单挑,诸葛亮是否应战呢?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同意的,但是他怎么就挥着巾帼要求司马懿和他单挑呢?挺无聊的。

2004-12-26 17:03 一望河山
可能实在无法可想,权且一试吧。

2004-12-26 17:38 廖化将军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2004-12-26 17:39 清澈秋水
ft,我还以为是什么有趣的题目,跑进来一看原来是这个被炒烂了的话题。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吧。

两人举河对峙,长久下去当然不是个办法,总要有人先打破僵局;
只要随意什么东西,能够扰乱对方的心神,就能够达到效果;
为了达到效果,当然是越恶毒越好喽。
至于鲁莽之说,纯粹是效果论而已,您老人家怎么不说司马大人就是脸皮厚呢。
作为三军主帅,能够众目睽睽之下收下礼物再三道谢,可谓是千古之中空前之举吧。
(嗯,不绝后,若是我,我也会心平气和地接下;
说不定还会当场穿上衣服,效仿周郎来段即兴表演也说不定,嘿嘿)


巾帼是(挑拨)的好道具,可惜啊,孔明送错了人

2004-12-26 17:45 魔枫灵
我觉得这是诸葛的高明之处~诸葛知道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了,再加上粮草不多,士气一定受音响,而打仗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这个时候就已经有退兵的念头了。正因为对方是司马,也是个聪明人,而且多疑,他一旦见倒女人的衣服就会想到激将法,所以更不敢出兵了。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阻战计”。(纯属主观猜测)

2004-12-26 18:47 慕容燕然
不战而屈人啊。

2004-12-26 19:42 凌云茶
司马若是派勇士挑战,要求蜀汉军也出勇士比武,倒不为过,斗兵斗将斗阵法么.要是他敢派人找诸葛亮单挑,不说给诸葛亮笑话,中原人士也只怕要个个嘲笑司马胡搞蛮缠了.
人家诸葛可是邀请司马堂堂正正大军交战.司马一再不敢,司马的手下老早都怪他"畏蜀如虎"搞的司马好难堪.

2004-12-26 19:58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4-12-26, 17:00:35发表
诸葛亮先生对司马懿求战不得,于是派人送了女人穿的服饰给这位魏国大元帅,意图激怒对方。不料,司马懿不为所动,依旧不出战。千年以来的拥亮派都以此大骂司马懿愚蠢,不敢出战。殊不知这正是司马懿比诸葛亮的高明处,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打击对手的缺点。诸葛亮千里而来,粮运不济,司马懿只要拖下去,诸葛亮就只有退兵。甚至于还可以随后掩杀,为什么要冒险决胜呢?

倒觉得诸葛亮的做法如许褚般的莽撞,许褚喜欢裸体挑战,诸葛亮身材不好,只有送巾帼。如果司马懿派出一员无名下将,要求诸葛亮只要不是太监就出来单挑,诸葛亮是否应战呢?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同意的,但是他怎么就挥着巾帼要求司马懿和他单挑呢?挺无聊的。 [/quote]
最近为了凑下学期的书本费在打小工,难得上来,没想到上来几分钟就可以见到轮X的搞笑言论了。凑个热闹砸上一帖。   

首先,许褚性格根本不是莽撞,史实为证:

[b]《三国志—许褚传》: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b]

估计不会有正常人把上述史料中的“谨慎奉法”翻译成“莽撞”吧?当然了,象轮X这种连史实跟演义都分不清,能够说出“史实里的诸葛亮诬陷魏延有‘反骨’”之类的观点,只好当作另类处理了。  


第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些拥亮派应该是骂司马懿“胆怯”,本论坛的青蓝应该算是比较标准的拥亮派,他的言论可以略作参考————怎么到了轮X口中,就变成了“千年以来的拥亮派都以此大骂司马懿愚蠢”?? 轮X不会连“胆怯”跟“愚蠢”有什么区别都分不开吧?


第三,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在粮草上作了充足准备,既有事前设立粮仓准备,又在魏国境内进行军屯,并不是单靠长途运输————所谓“诸葛亮千里而来,粮运不济”可以说是轮X在臆测了。 当然了,史实为证:

[b]《三国志—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三国志——后主传》: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陈寿《上诸葛亮集表》: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b]


第四,事实上司马懿当时就是挑战了诸葛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这件事在《水经注》上就有记载。根据诸葛亮的记述:司马懿派遣上万骑兵攻击诸葛亮手下虎步监的兵营,结果诸葛亮于水上搭桥进行截击,司马懿于是退兵。

可是到了轮X口中,就变成了“如果司马懿派出一员无名下将,要求诸葛亮只要不是太监就出来单挑,诸葛亮是否应战呢?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同意的”——————大家说说轮X的历史功底是什么水平?   


最后奉劝轮X一句:批评古人可以,但好歹要建立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啊,象你这样老是读了半截书就上来乱说,到头来还不是你自己丢脸么?

2004-12-26 20:56 轮回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4-12-26, 19:58:04发表
第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些拥亮派应该是骂司马懿“胆怯”,本论坛的青蓝应该算是比较标准的拥亮派,他的言论可以略作参考————怎么到了轮X口中,就变成了“千年以来的拥亮派都以此大骂司马懿愚蠢”?? 轮X不会连“胆怯”跟“愚蠢”有什么区别都分不开吧?


第三,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在粮草上作了充足准备,既有事前设立粮仓准备,又在魏国境内进行军屯,并不是单靠长途运输————所谓“诸葛亮千里而来,粮运不济”可以说是轮X在臆测了。 当然了,史实为证:

[b]《三国志—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三国志——后主传》: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陈寿《上诸葛亮集表》: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b]


第四,事实上司马懿当时就是挑战了诸葛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这件事在《水经注》上就有记载。根据诸葛亮的记述:司马懿派遣上万骑兵攻击诸葛亮手下虎步监的兵营,结果诸葛亮于水上搭桥进行截击,司马懿于是退兵。

可是到了轮X口中,就变成了“如果司马懿派出一员无名下将,要求诸葛亮只要不是太监就出来单挑,诸葛亮是否应战呢?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同意的”——————大家说说轮X的历史功底是什么水平?   


最后奉劝轮X一句:批评古人可以,但好歹要建立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啊,象你这样老是读了半截书就上来乱说,到头来还不是你自己丢脸么? [/quote]
司马懿是智取诸葛村夫!大丈夫斗智不斗力,嘿嘿,最后诸葛村夫不是客死五丈原了么?
谁会和一个要死的人掐?就跟下军棋似的,明明对家的工兵已经走一步就要扛上家的棋了,我何必再炸上家的军长浪费炸弹?当然是进营避战了!

屯田,粮食马上就能够长出来?你以为诸葛村夫真会仙法啊?

你说的司马懿进攻,只不过是开始的遭遇战而已。以后司马都是防守的。

打工,你就敬业一点。打小工,对你这样唇枪舌剑的倒有点委屈了。建议你找个正当点的职业正式去做,不要有临时概念,学到得东西肯定比你在学校得多!呵呵,毕竟你今后的时光大多数是要打工,而不是要给中国教育制度捐钱的。

对于你对我的攻击,我不生气,还是很欣赏你坚持自己的观点的~~~·  

希望你能够继续在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个性,在现实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虚伪,不苟同。当然,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些时候要讲点策略。呵呵

2004-12-26 21:07 青蓝
对轮回的说法实在是觉得搞笑有余了.

智取? 当个乌龟就是智取么? 智不足取才当乌龟稳保不失而已.

至于万骑袭蜀, 那是遭遇战? 这才真正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那天司马懿是率万骑出游又恰好碰上蜀军被突发的洪水围困啊?

2004-12-26 21:13 轮回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12-26, 21:07:04发表
对轮回的说法实在是觉得搞笑有余了.

智取? 当个乌龟就是智取么? 智不足取才当乌龟稳保不失而已.

至于万骑袭蜀, 那是遭遇战? 这才真正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那天司马懿是率万骑出游又恰好碰上蜀军被突发的洪水围困啊? [/quote]
大智若愚,先为不可胜已待敌之可胜!
好好读读老子和孙子兵法再说!

2004-12-26 21:33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4-12-26, 20:56:46发表
司马懿是智取诸葛村夫!大丈夫斗智不斗力,嘿嘿,最后诸葛村夫不是客死五丈原了么?
谁会和一个要死的人掐?就跟下军棋似的,明明对家的工兵已经走一步就要扛上家的棋了,我何必再炸上家的军长浪费炸弹?当然是进营避战了!

屯田,粮食马上就能够长出来?你以为诸葛村夫真会仙法啊?

你说的司马懿进攻,只不过是开始的遭遇战而已。以后司马都是防守的。

打工,你就敬业一点。打小工,对你这样唇枪舌剑的倒有点委屈了。建议你找个正当点的职业正式去做,不要有临时概念,学到得东西肯定比你在学校得多!呵呵,毕竟你今后的时光大多数是要打工,而不是要给中国教育制度捐钱的。

对于你对我的攻击,我不生气,还是很欣赏你坚持自己的观点的~~~·  

希望你能够继续在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个性,在现实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虚伪,不苟同。当然,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些时候要讲点策略。呵呵 [/quote]
哎呀呀,居然一帖就可以把轮X引出来,有意思有意思。  

什么叫做“大丈夫斗智不斗力”?那么你解释一下《水经注》里面司马懿万骑被诸葛亮赶跑是为什么?不会是因为司马懿认为自己兵马太多希望诸葛亮杀一点吧?  

司马懿是防中有攻,寻找机会袭击诸葛亮的军队。而不是除了避战什么都不干————好歹你要讨论司马懿跟诸葛亮的较量,起码要把记述战役经过的史料详细看过一次再说啊。

就是因为屯田不会有短期效益,所以诸葛亮才会在第五次北伐以前在斜谷建立了大粮仓,同时使用流马————这种记载你只要认真翻翻《三国志》就可以找到了,你有那么多时间为你的出书啰啰唆唆,还不如认真看几遍《三国志》比较好。

至于屯田,这是诸葛亮用来作为长期驻军的措施,这点陈寿讲得清清楚楚:[b] 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b]

笑一个,请问你有没有看过《水经注》?司马懿袭击诸葛亮军队是在什么地方?而诸葛亮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如果你连具体地点都没搞懂,就麻烦不要乱说什么“只不过是开始的遭遇战而已”————你还不会穷到连本《水经注》都买不起吧?

真是非常佩服你的智力。一个中学生是什么年龄?你还真敢说啊!“建议你找个正当点的职业正式去做”————不过我再怎么贫困也没想过辍学打工,真是让你失望了。  

别说上社会了,我在学校学得都比轮X多得多,起码我可以分得清楚什么是演义,什么是历史,谈历史我向来可以引经据典,同时可以分得请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小说,这就是轮X所做不到的。  

“不生气”??嘿嘿,有人好象是说一套做一套啊!当初明明有人在本论坛开帖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搞到某位巡查使看不过眼出面改了你的帖,你敢说当初对我进行攻击那个人不是你?

2004-12-26 23:26 轮回
嘿嘿,中学?中学时候我已经是江湖上一号人物了!
后生不可畏啊
《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候人,就如你现在说大清国的事情一样,况且,郦道元是范阳人,呵呵,如何做得准?传说罢了。

2004-12-26 23:49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4-12-26, 23:26:44发表
嘿嘿,中学?中学时候我已经是江湖上一号人物了!
后生不可畏啊
《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候人,就如你现在说大清国的事情一样,况且,郦道元是范阳人,呵呵,如何做得准?传说罢了。 [/quote]
哎呀呀,原来轮X早已离开中学生活了,还以为是韩寒之流的人物呢。原来只是当年XXX的小头目而已。

我要你看的,不是《水经注》的本文,而是里面引用的诸葛亮的上表,而这道表是收录入《诸葛亮集》的。《诸葛亮集》的作者是谁估计你会知道。郦道元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用不着你废话,不过诸葛亮、陈寿是什么时期的人你应该会知道。

如果你能引经据典证明诸葛亮根本是个地理白痴、连自己在哪里作战都不知道;或者证明给我看陈寿不过是个只会拥亮的傻子、只会吹捧诸葛亮,那么你再轻轻松松跟我说“传说罢了”也不迟。

把原文给你看看,应该再清楚不过了:

[b]《诸葛亮集·上武功事表》 :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敌)见桥垂成,便引兵退。[/b]

2004-12-26 23:57 青蓝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4-12-26, 21:13:09发表
大智若愚,先为不可胜已待敌之可胜!
好好读读老子和孙子兵法再说! [/quote]
说穿了就是不可胜敌而稳守之道,  也就是智取之不下, 为有斗持久力看谁先倒而已, 这已经不是"智", 而是斗"资"了. 司马懿摆这副架式出来, 还叫"智慧"的表现? 恶寒啊.

2004-12-27 00:38 风云虎义
窃以为。。。粮草不济,是蜀国的老大难问题之一。。。山路崎岖,运粮不便,那也是久悬未决的课题。。。


所谓“先保不败,再求胜”。
司马公坚壁清野,以待蜀军粮尽之时,确是很明智的做法:因为以国力来说,魏是远大于蜀的。而蜀军又是攻方,自然希望速战速决,否则首先国内运粮麻烦,其次士气也无法保证,再有就是后方也需考虑。。。总而言之,消耗战那是对付蜀军最有效的办法。

所谓挑拨之计,那也就骗骗小孩子,身为大将者那理会这些啊。。。一件女衣又如何?明日送你两条裤档便是。。。

避战,可以在己方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消耗对手,实在是上策啊!

2004-12-27 00:41 风云虎义
[quote]原帖由[i]青蓝[/i]于2004-12-26, 23:57:27发表
[quote]原帖由[i]轮回[/i]于2004-12-26, 21:13:09发表
大智若愚,先为不可胜已待敌之可胜!
好好读读老子和孙子兵法再说! [/quote]
说穿了就是不可胜敌而稳守之道,  也就是智取之不下, 为有斗持久力看谁先倒而已, 这已经不是"智", 而是斗"资"了. 司马懿摆这副架式出来, 还叫"智慧"的表现? 恶寒啊. [/quote]
不然啊。。。所谓“知己知彼”,蜀军之短便在于缺乏军资,而魏军之长却正在与此!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才是智者的表现~~

2004-12-27 00:45 廖化将军
诸葛从春天屯到8月吧,不知道关中当年的耕种方式,按现在可以刚好赶上先收一季冬小麦再种一季夏粮并再秋收一次了。

2004-12-27 00:57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风云虎义[/i]于2004-12-27, 0:38:18发表
窃以为。。。粮草不济,是蜀国的老大难问题之一。。。山路崎岖,运粮不便,那也是久悬未决的课题。。。


所谓“先保不败,再求胜”。
司马公坚壁清野,以待蜀军粮尽之时,确是很明智的做法:因为以国力来说,魏是远大于蜀的。而蜀军又是攻方,自然希望速战速决,否则首先国内运粮麻烦,其次士气也无法保证,再有就是后方也需考虑。。。总而言之,消耗战那是对付蜀军最有效的办法。

所谓挑拨之计,那也就骗骗小孩子,身为大将者那理会这些啊。。。一件女衣又如何?明日送你两条裤档便是。。。

避战,可以在己方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消耗对手,实在是上策啊! [/quote]
风兄是新人?以前好象没见过。

蜀军的粮草运输一直是一大难题,诸葛亮前四次北伐有两次出现了粮草问题。

所以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就在后勤工作上作出了调整:

1)在斜谷建立粮仓。

2)使用流马。

3)在敌方境内实行军屯。

以上措施其实都对解决粮草运输这一难题有相当帮助。

如果双方对峙时间越长,那么诸葛亮的军屯计划就会开始体现出效果,而且诸葛亮惊人的治军能力在军屯时也可以发挥作用。

至于用女装激怒对方这种策略,其实隋唐时代也出现过,方法其实跟诸葛亮所用的是差不多的。而且是成功把敌将给激出来了。————本论坛有几位网友是来自唐风的,估计他们了解的会比较多。

其实,司马懿能忍住女服之羞,应该说体现了他的惊人忍耐力,如果风兄粗浅认为这是“也就骗骗小孩子”,那么未免太看低司马懿了。

2004-12-27 01:07 风云虎义
军屯啊。。。说到底这产出的时间间隔太长了。。。与人家真正富庶的大后方却是没有可比性的呀~~
至于粮仓与流马。。。在下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省掉一部分托运费,暂时解决一下燃眉之急罢了,本质上似乎没什么改变么?


当然,当然。。。“用女装只能骗小孩子”这个是在下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毕竟,“小孩子”才是真正不会为此发怒的人群呀~~哈哈~~
在下这么说,是想指出,司马公并非凡将可比,与您的意思一致。。。



又及,在下是新人,被您发现了。。。哈哈哈。。。不会要什么投名状吧???

2004-12-27 01:19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风云虎义[/i]于2004-12-27, 1:07:19发表
军屯啊。。。说到底还只是暂时解决一下燃眉之急罢了。。。与人家真正富庶的大后方却是没有可比性的呀~~
至于粮仓与流马。。。在下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省掉一部分托运费,本质上似乎没什么改变么?



又及,在下是新人,被您发现了。。。哈哈哈。。。不会要什么投名状吧??? [/quote]
你说错了,应该是“粮仓与流马”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措施。

军屯是一种长期措施,短期内是不会见效的。

诸葛亮是在敌方境内实行军屯,那么土地、水源、气候之类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大幅度减少后方的负担。

至于军屯的效果,篇幅所限暂且不说,不过邓艾就是个屯田专家,你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分析的。

诸葛亮不需要跟魏国比后方补给数量,只要己方的补给足够就可以。除非魏国是打算对诸葛亮实行兵员的消耗战,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投名状?莫非风兄想搞网上抢劫?(参考水浒观点)

2004-12-27 01:29 风云虎义
汗个。。。果然是说反了。。。不好意思。。。



那什么。。。屯田与军屯却是两码事啊。。。屯田一般都在平静的后方,而军屯还必须抽出力量来对抗敌人。。。这产量怕是不能保证吧~~(PS:在下是邓大哥的FANS  ^_^)
等到粮食产出来,迟早得半年吧。。。这期间的军费也已经花了不少。虽然吃着自己产出的粮食很欣慰,或者还有“三六七旅开垦南泥湾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却已然是亏大了。。。


孙武老兄说的“以战养战”可不是这个养法啊。。。


PS:咔咔。。。至于抢劫。。。以后再说吧。。。

2004-12-27 01:32 风云虎义
哦。。。记得当时蜀地已经有一年收两季的谷物了。。。不晓得有没有记错?

2004-12-27 01:57 鬼眼狂刀
诸葛亮是无人可用,无计可矢了才出此下下策啊

2004-12-27 02:23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风云虎义[/i]于2004-12-27, 1:29:47发表
那什么。。。屯田与军屯却是两码事啊。。。屯田一般都在平静的后方,而军屯还必须抽出力量来对抗敌人。。。这产量怕是不能保证吧~~(PS:在下是邓大哥的FANS  ^_^)
等到粮食产出来,迟早得半年吧。。。这期间的军费也已经花了不少。虽然吃着自己产出的粮食很欣慰,或者还有“三六七旅开垦南泥湾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却已然是亏大了。。。


孙武老兄说的“以战养战”可不是这个养法啊。。。


PS:咔咔。。。至于抢劫。。。以后再说吧。。。 [/quote]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不过根据魏国的世兵制,其实无论进行民屯或军屯的人员都有上战场的可能。

另外,邓艾分析的屯田理论,其实是有军屯成分的,仔细看看邓艾的分析就明白了。

军屯有收成以前,蜀军的粮草就是依靠后方了,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事前在斜谷搞个大粮仓又搞流马运输的原因所在。


孙子是掠夺敌人的战略物资供给己方使用。而诸葛亮是利用敌方的生产资料进行再生产进而为己方提供战略物资。两者的思路是不同的。

2004-12-27 10:48 廖化将军
魏的土地魏的农民,出产粮食,此消彼长,价值巨大。无须生产出全部军需粮食,哪怕只满足前线所需之一部分,也是可观。

参考: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带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三日。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若计复回,只可进十六日。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而实际上,"人负六斗,此以总数率之也。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各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蒂六斗矣",牲口"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夢溪筆談》卷11)。

2004-12-27 11:25 蓝纱枫
说多一句,其实用妇女装饰羞辱敌方将领引诱其出战,恰恰就是一种策略,并不是所谓“无聊”。

《新唐书》称隋朝末年的杜伏威是[color=red]狡谲多算[/color],那么我们看看这位杜伏威是怎么运用策略的。

[color=red]《新唐书——杜伏威传》: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讨之,棱不敢战,(杜)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棱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棱军)大溃,棱走而免。[/color]

看看,杜伏威使用的方法其实跟诸葛亮恰恰是差不多嘛。

2004-12-27 13:20 enterbud
这错可犯大了。司马懿不受激将确实是他的可取之处,但是诸葛亮初次对策怎么会被轮回老兄如此的“等量代换”。分析历史课不是简单的做算术题,作出这样样的推论。诸葛侮辱司马,司马当然可以不出战,反之你打的比方:司马侮辱诸葛,诸葛也可以不出战。在拥亮派的眼里,司马被冠上了无勇之名,拥亮派错了,可是轮回老兄怎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反之用同样的话题讽刺诸葛?

2004-12-27 23:11 实干司马
诸葛亮送巾帼激司马懿出战,而司马懿不仅没有理会,还进行了还击:不问军事,只问蜀使者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知道诸葛亮每天吃的少睡的少后,说:诸葛亮将死了吧!

诸葛亮也知道有辛毗持节站立于门外,司马懿等的多次请战只是做点渴望一战的姿态,绝不敢逆代表皇上意见的持节辛毗之意。所以只能感叹:人家本来没有战斗的心思,怎么会千里请战呢?于是用尽心机绞尽脑汁无计可施之下,间接被司马懿气死。

2004-12-27 23:14 廖化将军
不问军事,只问蜀使者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知道诸葛亮每天吃的少睡的少后,说:诸葛亮将死了吧!

这个的可信度一直很有争议。拿这个做辩论依据很容易不但说不服人,反引出更多分支争论。

2004-12-28 00:59 风云虎义
话是如此没错。
然则,邓大哥的“军屯”,乃是在守势中的军屯,亦即处于战备状态。在战备状态中,如果有敌人来攻,未必立刻出现在面前。换句话说,士兵们仍有足够的时间,做战前准备。。。

而村夫面对的环境则不同。他是进攻方,侵入地方的领地,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在司马公随时可能袭击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将大部分军力用于耕地的。试想,要是一天到晚种地,体力耗损必然很大,遇到紧急情况,怕是连逃跑都做不到啊。。。
而下放的人数少,产量自然不够。。。

廖将军所说,“哪怕只满足前线所需之一部分,也是可观。”
那是自然的。。。可是产量不够,则还是要倚重后方支援,那么这个所谓军屯便还是没办法根本解决问题啊。。。
(汗。。。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倾向,罪过,罪过~~)

以上只是在下的猜测,不知道哪位有当时被村夫下放耕地的大致人数?

记得当时似乎村夫将自己的军队分为几份,每隔几月换一批上阵。。。那么那些换下去的士兵不是回到汉中就食,而是被派去种地了么?
假如是这样。。。那也真是感叹,当时还有那么多荒地等着大军来开发呀~~




哦哦,说个题外话吧。。。假如村夫的军屯真有实效,他何以急不可耐地找司马公决战?难不成是预知自己大限将近么?
以此,在下倒是认为,所谓“军屯”仅仅是村夫做出的一种姿态,为的是给司马公造成“老子要在这里生根啦”的错觉,逼司马公出来决战~~

2004-12-28 01:45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风云虎义[/i]于2004-12-28, 0:59:46发表
话是如此没错。
然则,邓大哥的“军屯”,乃是在守势中的军屯,亦即处于战备状态。在战备状态中,如果有敌人来攻,未必立刻出现在面前。换句话说,士兵们仍有足够的时间,做战前准备。。。

而村夫面对的环境则不同。他是进攻方,侵入地方的领地,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在司马公随时可能袭击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将大部分军力用于耕地的。试想,要是一天到晚种地,体力耗损必然很大,遇到紧急情况,怕是连逃跑都做不到啊。。。
而下放的人数少,产量自然不够。。。

廖将军所说,“哪怕只满足前线所需之一部分,也是可观。”
那是自然的。。。可是产量不够,则还是要倚重后方支援,那么这个所谓军屯便还是没办法根本解决问题啊。。。
(汗。。。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倾向,罪过,罪过~~)

以上只是在下的猜测,不知道哪位有当时被村夫下放耕地的大致人数?

记得当时似乎村夫将自己的军队分为几份,每隔几月换一批上阵。。。那么那些换下去的士兵不是回到汉中就食,而是被派去种地了么?
假如是这样。。。那也真是感叹,当时还有那么多荒地等着大军来开发呀~~




哦哦,说个题外话吧。。。假如村夫的军屯真有实效,他何以急不可耐地找司马公决战?难不成是预知自己大限将近么?
以此,在下倒是认为,所谓“军屯”仅仅是村夫做出的一种姿态,为的是给司马公造成“老子要在这里生根啦”的错觉,逼司马公出来决战~~ [/quote]
倒,还真没听过军屯还要分攻守势头区分的,风兄思维那么超前,看来应该去史学界发表一下如此高见啊。  

请问邓艾是在什么地方屯田?是在大后方吗?莫非风兄以为孙权没办法打到邓艾屯田的地方?

村夫是哪位?指诸葛亮吗?好歹前面加个称谓吧,要不全国上下那么多“村夫”,鬼知道是哪个啊?  

诸葛亮在敌方境内作战,不等于说他屯田的区域就处于极危险状态。司马懿要想攻打诸葛亮的屯田区域,首先就要穿过挡在前线的诸葛亮驻军。否则的话,就免谈了。

诸葛亮屯田,只要保证耕地上有基本人数配备就可以了,放太多人员那叫多余,诸葛亮不会干的。不要以为收成跟屯田兵员数量成绝对正比。

既然没办法证明下放人数不足,那么所谓“产量不足”这观点就难以成立了。

根据裴松之记载,蜀军实行[color=red]十二更下[/color],这是一种军队的轮休制度,已经被考古学家根据汉简的考证得以证明。轮休的兵员就是休息,不是所谓“被派去种地”。

屯田不是只限于“荒地”而言的,你看看汉中在什么地方,渭水在什么地方,诸葛亮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要在哪里实行屯田他说了算。


诸葛亮来到敌境,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打仗嘛!屯田目的是为了给军队提供粮草,最终也是为了打仗而服务的嘛!

诸葛亮要找司马懿对决是肯定的,既然主动进攻不凑效,那么引对方出来决战消耗对方兵力是理所当然的。要不诸葛亮带着数万士兵来魏国干什么?集体度假??  

陈寿在上表讲述诸葛亮事迹时,讲得很清楚:“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color=red]为久驻之基[/color]。”——————陈寿当时是晋臣,断不敢公开撒谎欺骗皇帝的。  风兄所谓“造成错觉”,倒真的是臆测。

2005-1-31 11:31 陶心
感觉司马懿一直想留着这个对手慢慢打。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