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投票: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在夏口还是樊口?


2004-12-19 08:40 燕京晓林
这些学者,也不是只看资治通鉴,自然也看到最早的记载。而认为与三国志的记载并不矛盾,所以采纳。
兄如果非要否定刘备到夏口后又到樊口,请给出充足的理由!!!只搞这种投票其实意义不大。至少投票的人很可能在投票前,并没有看到其他学者是怎么认为的。

2004-12-19 10:13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19, 8:37:07发表
哈哈,马忠兄:仅凭兄目前的依据,是不能否定如此多的历史书的。

如果兄有资料,可以给出:那个专研学者是明确否定刘备到樊口的?大概只有兄自己吧? [/quote]
呵呵,燕京兄着实厉害,研究历史的书=记载历史的书,这种逻辑概念我可从来没学过。始记得燕京兄出道时,便是手捧一本《中国战争史》(大概是这名字吧,记不清了),正所谓专家云我亦云,从不需要考证史料是否如此的。

2004-12-19 10:31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19, 8:40:33发表
这些学者,也不是只看资治通鉴,自然也看到最早的记载。而认为与三国志的记载并不矛盾,所以采纳。
兄如果非要否定刘备到夏口后又到樊口,请给出充足的理由!!!只搞这种投票其实意义不大。至少投票的人很可能在投票前,并没有看到其他学者是怎么认为的。 [/quote]
记得燕京兄当初怎么说的吧,“很可以呀,直接挑战了。必定不会有人支持用那些恶语来说所谓的事实吧!”

专家学者我从来不迷信,记得北京师范大学蒋福亚教授在他的文章《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中提到“刘备东下前,,曾命张飞率部万人为前锋,赵云和马超在蜀汉的地位与张飞不相上下,那么他们所统率的部队也该在万人左右。”

若是燕京兄看到他的头衔,说不定立马就举双手支持了。“蒋福亚,男,汉族,193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6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毕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2004-12-19 10:38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西园新军[/i]于2004-12-19, 7:52:31发表
信仰?不是信仰的问题,而是认为某些史料不可信。当然,燕京兄的我也不敢相信。要想得到真正的结论,恐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quote]
请指教:哪些史料不可信?哪些史料可信?

2004-12-19 10:42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19, 0:14:34发表
节度使大人,纵然我有心误导群众,燕京兄岂能坐视之?第5贴就已经跟贴说明了。何况明眼如节度使大人者何患无人者? [/quote]
马忠兄不用出言讽刺,在下并无针对阁下之意

只不过大家在投票前会不会先看下面的跟帖呢?

愚以为这种学术性质的命题不宜以投票来定胜负。投票只适合反映一些个人喜好上的问题,而不是要详细探讨的学术问题

2004-12-19 11:26 杀破狼
支持夏口

2004-12-19 11:30 燕京晓林
桓兄言之有理。

再给一个历史书:

《中国通史第五卷 中古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白寿彝)
——周瑜传: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东水师与刘备的军队会合。
——鲁肃传:沿途与部将关羽的万余水军和刘表另一儿子刘琦所率的万余人会合,退守到樊口(今湖北鄂城)。

也是认可这种意见。不知在马忠兄眼里,白寿彝先生可算三国专研学者?

2004-12-19 11:54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4-12-19, 10:42:02发表
马忠兄不用出言讽刺,在下并无针对阁下之意

只不过大家在投票前会不会先看下面的跟帖呢?

愚以为这种学术性质的命题不宜以投票来定胜负。投票只适合反映一些个人喜好上的问题,而不是要详细探讨的学术问题 [/quote]
呵呵,桓兄看来有个思维定势,我这个投票不是诸如“你最喜欢谁”、“谁是最厉害的武将”之类的东东。

我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强调的不过就是史学考证中的原则“孤证不立”而已。

2004-12-19 12:11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19, 2:31:49发表
记得燕京兄当初怎么说的吧,“很可以呀,直接挑战了。必定不会有人支持用那些恶语来说所谓的事实吧!”

专家学者我从来不迷信,记得北京师范大学蒋福亚教授在他的文章《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中提到“刘备东下前,,曾命张飞率部万人为前锋,赵云和马超在蜀汉的地位与张飞不相上下,那么他们所统率的部队也该在万人左右。”

若是燕京兄看到他的头衔,说不定立马就举双手支持了。“蒋福亚,男,汉族,193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6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毕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quote]
我从来不盲目迷信专家。关键是看其说的是否有理。
我给出如此多的专家意见,只是表明,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也是不否认刘备在樊口的。

至于蒋教授的那个观点,其实错误很明显,马超乃最后投奔而来的败军之将,虽然刘备表面上尊重他,其实他的实际地位根本不能与张飞相提并论。
至于赵云,一直没有带领过主力军团(直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才有),而且仅看三国志,其地位也不与张飞平等。

这样明显的错误,自然不能盲从。可是要否定樊口,兄还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

再给一个证据:

《襄阳耆旧记》:蔡瑁传:会王师已临其郊,琮举州请罪,琦遂奔于江南。

注意是奔江南。夏口在江北,樊口在江南。大概兄没有异议吧?

2004-12-19 12:13 燕京晓林
另:抱歉,今天出差,大约一周。此期间不能与各位继续切磋。

2004-12-19 17:30 流星陨雨
乙方:燕京晓林

论点: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樊口。

①《江表传》:“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②《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总算是能和燕京一条心了,心中高兴!

2004-12-19 20:59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19, 12:11:42发表
我从来不盲目迷信专家。关键是看其说的是否有理。我给出如此多的专家意见,只是表明,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也是不否认刘备在樊口的。

至于蒋教授的那个观点,其实错误很明显,马超乃最后投奔而来的败军之将,虽然刘备表面上尊重他,其实他的实际地位根本不能与张飞相提并论。至于赵云,一直没有带领过主力军团(直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才有),而且仅看三国志,其地位也不与张飞平等。

这样明显的错误,自然不能盲从。可是要否定樊口,兄还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再给一个证据:《襄阳耆旧记》:蔡瑁传:会王师已临其郊,琮举州请罪,琦遂奔于江南。注意是奔江南。夏口在江北,樊口在江南。大概兄没有异议吧? [/quote]
现在来谈谈夏口与樊口的矛盾,《吴主传》云“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江表传》言“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正如《三国志》从未曾提到樊口一样,《江表传》也从未提到夏口,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互补充的可能。

至于“刘琦奔江南”和“刘备奔吴”是一个意思,表示往这个方向逃跑,并不是就到了这个地方,“奔”是动词,到什么地方用的是“住”、“在”。温故而知新,呵呵,我古文又进步了。

2004-12-25 09:24 燕京晓林
出差回来了,继续。

马忠兄:请问可有全本的《江表传》?还是也只有《三国志》裴注的那一部份?

如果仅仅依靠裴注的部分内容,就断言《江表传》也从未提到夏口,是否武断?

刘琦本来就在夏口,如果没有离开,怎么奔?怎么逃跑?既然用奔,自然是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这一点兄应当没有异议吧?

2004-12-25 10:59 loyani
这里的“夏口”和“樊口”一定不是同一地点吗?未必吧。

光看现代地图是无法得知三国时期各地点的确切位置的,有时候还会误差比较大。

“夏口”城,赤壁之战的时候是没有的,要到黄武二年(BC223)才建成,在武昌境内(江南,黄鹤楼就在城中,起初是为了监视对岸敌军),为吴江夏郡治。
“樊口”当时隶属鄂县,也在江南。黄初二年(BC221),孙权自公安都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县,“武昌”这一地名开始出现。

这样看来,无论是“夏口”也好,“樊口”也罢,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地方(要知道在测量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对城市范围的计量不可能象今天这么精确,很可能出现两个相邻郡县彼此涵盖的情况)。三国志中统一将其称为夏口(算是及时使用新地名,思想比较开通吧),江表传却选择了樊口的名称。

当时信息传播和现在不能比,所以许多东西都很难统一起来,我觉得这才是出现本问题的最大原因。
个人感觉在读史时,有时候模糊概念是很重要的,一味追求精确很容易走上极端。

2004-12-25 14:49 燕京晓林
L兄: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吴主传)
——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於寻阳,进攻黄祖於沙羡,还镇石城。(程普传)
——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董袭传)
——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凌操传)

以上记载,总结出:
黄祖作为江夏太守,一直据守在沔口(夏口)边的城中;
沔口也即夏口(因为沔水下游称夏水);
黄祖守的城乃沙羡。

这个沙羡的县治有过变更,但是从没有到樊口过。因此,夏口不是樊口。

2004-12-25 14:59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25, 9:24:44发表
出差回来了,继续。

马忠兄:请问可有全本的《江表传》?还是也只有《三国志》裴注的那一部份?

如果仅仅依靠裴注的部分内容,就断言《江表传》也从未提到夏口,是否武断?

刘琦本来就在夏口,如果没有离开,怎么奔?怎么逃跑?既然用奔,自然是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这一点兄应当没有异议吧? [/quote]
燕京兄想当然的功夫又精进了。

《江表传》是因为注释《三国志》才得以保存了一部分流传下来,燕京兄既然口口声声说《江表传》未必未提到夏口,那这搜集亡佚《江表传》的重任自然落在兄的肩头上了。

不过不知道兄是看书的,《江表传》先说刘备与鲁肃共定计,随即就是刘备进驻鄂县,也没说什么始住夏口,后移樊口。意义甚为明了,似也用不着兄反复瞎猜的。

另外,《三国志》却是一部完整的史书,何以不见有记载提刘备在樊口的?

至于刘琦为什么奔江南,是因为他本来北上与兄弟争权的,在汉津渡口对面遇到败退的刘备,才一起到夏口的,自己好生看下书。

2004-12-25 15:06 燕京晓林
有点晕!
当时的夏口在江南?头一次听说。兄有依据吗?还是瞎猜的?

这么说老兄那里有全本的江表传啦?这可是天大喜讯,有机会学习一下。

其实江表传自然有帮孙权说话的成分,因此直接就把刘备遁逃到樊口的事情捅出来了。

2004-12-25 15:22 loyani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25, 14:49:58发表
L兄: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吴主传)
——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於寻阳,进攻黄祖於沙羡,还镇石城。(程普传)
——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董袭传)
——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凌操传)

以上记载,总结出:
黄祖作为江夏太守,一直据守在沔口(夏口)边的城中;
沔口也即夏口(因为沔水下游称夏水);
黄祖守的城乃沙羡。

这个沙羡的县治有过变更,但是从没有到樊口过。因此,夏口不是樊口。 [/quote]
刚打好回复,结果论坛出错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夏口”“沔口”指的是区域还是城池,又是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称呼的。我上面说过,AC221以前,是没有“夏口”城的。由于汉水入江不止一个地方,因此,此时的“夏口”“沔口”都是指江北即今武汉汉阳一带;AC221之后,由于孙权在今武昌蛇山筑城,因其正对“夏口”,故名之为“夏口”城。这个和以前的“夏口”“沔口”隔了一条长江,相差很大。而三国志是在AC221之后编写的,那里面的夏口自然是在江南了。

沙羡,AC221之前和之后也有区别。之前包括现在的蒲圻、嘉鱼、咸宁、崇阳、武昌、汉阳、武汉市的汉口和汉川的一部分,也就是包括了以前被称为“夏口”“沔口”----黄祖占据的地方;之后,它的西南部分另立一县,称为蒲圻(赤壁就在此县),其余部分和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一起并为武昌郡,又两年后,夏口建城。因此,樊口不在沙羡县内和它在鄂县(武昌县)内无矛盾之处。

古时候人喜欢把地名换来换去,写历史的又没统一规格,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4-12-25 15:28 巴西马忠
叫你好好学古文,你就是不肯,懒得理你了,你就自己献宝吧!~

2004-12-25 15:33 loyani
又,不可能很清楚地告诉你,夏口就是樊口。只能说它们大致在一个地方,都在今武昌境内,赤壁时夏口根本没建城,指的只是一个区域(日后建城的那个地方),那个区域AC221之前被称为樊口。

2004-12-25 15:41 廖化将军
地名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琦的军队,军事设施在江南还是江北?
我们议论赤壁期间的江夏和夏口
是因为刘备和刘琦的军队来的
军队就要有营寨
前有黄祖、后有刘琦长期在那里驻防,应有较高规模的军事堡垒和城塞
这个基地在哪里?

2004-12-25 16:10 燕京晓林
L兄:
——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吴主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周瑜传)

既然言进住,当不会是一片荒野吧?自然有城池。这个城池就是年初黄祖丢失的那个。
注意,建安13年春,孙权消灭黄祖于沔口(夏口)的沙羡城,说明此时此地有城,只不过此城后来被废弃了。那是孙权得到江夏以后的事情。
至于为何黄祖时的沙羡到刘琦称为夏口,还不清楚。但是夏口应在沙羡境内,而樊口在鄂县境内兄以为没有疑问吧?

2004-12-25 16:13 燕京晓林
廖化兄:

我以为自然在江北:
——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传)
既然只渡过汉水就能到达夏口,自然在长江北,否则就不是仅渡过汉水的问题了。

2004-12-25 16:20 廖化将军
呵呵,马忠兄这句有点奇怪:
“至于刘琦为什么奔江南,是因为他本来北上与兄弟争权的,在汉津渡口对面遇到败退的刘备,才一起到夏口的,自己好生看下书。 ”

马兄所言汉津渡口对面当为汉水北面。从这里去夏口是陆路,或是水陆并行,和“奔江南”之间没有上下关系啊。

2004-12-25 16:29 loyani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5, 15:41:55发表
地名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琦的军队,军事设施在江南还是江北?
我们议论赤壁期间的江夏和夏口
是因为刘备和刘琦的军队来的
军队就要有营寨
前有黄祖、后有刘琦长期在那里驻防,应有较高规模的军事堡垒和城塞
这个基地在哪里? [/quote]
怎么不重要呢,我们只能通过记载来推断大概的可能情况,而不是反过来通过可能验证记载。

补充一点,关羽当时屯兵樊口而非夏口。《鄂州历史纪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曹军南下,刘备还把水军主力及本人放在江北?

又有,你所言黄祖刘琦经营地点在哪里?并以此作为决定刘备退守何处的道理不能成立。我上面说过,黄刘二人据守的“夏口”在长江以北而非日后江南的“夏口城”。因此,我认为可能的情况是,刘备开始和刘琦在江北相遇,之后因曹军迫近和东吴邀请,过江屯兵樊口。再坚固的军事堡垒和城塞,也抵挡不了曹军,所以一得到东吴认可,刘备叔侄必然会过江。

2004-12-25 16:32 廖化将军
刘琦北上,目标该是襄阳,应该是溯汉水而上。
如果走陆路,该走汉水南岸还是北岸?
水路肯定是先遇上关羽船队了。
接应刘备该是在乌林北方,鲁山鲁口一带,沿汉水偏西一些也有可能。
刘琦有可能是在长江水道中面向西面接应会合刘备的么?说不准,几乎没有人提过这个。
又:刘琦在江夏期间,有可能是在南岸驻防抵御孙家军的么?很难想象啊。在北岸比较合理啊。

2004-12-25 16:40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loyani[/i]于2004-12-25, 16:29:49发表


补充一点,关羽当时屯兵樊口而非夏口。《鄂州历史纪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曹军南下,刘备还把水军主力及本人放在江北?
[/quote]
实际上赤壁战役期间曹操没有陆军从北方经陆路直扑江北江夏的动向记载。

L老兄介入这个讨论比较晚,不知道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

其实是这样的:燕林先生的意见是刘备军主力未参与赤壁决战,可能在江北一线防御或有的曹军北方陆军通过陆路而来的进犯。又有一些历史记载依稀好象可以辨出刘备是孤身在孙家军营内列席的意思。

讨论最初是由此而起。这个选择题其实就是当初判断刘备个人与其部队动向时,派生出的分支争辩。

如果L兄采信关羽率部队驻樊口的说法,并能映证江北江夏已放弃的话,那么L兄的观点当属于赤壁刘备军主力论了。呵呵。

2004-12-25 16:42 loyani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5, 16:32:07发表
刘琦北上,目标该是襄阳,应该是溯汉水而上。
如果走陆路,该走汉水南岸还是北岸?
水路肯定是先遇上关羽船队了。
接应刘备该是在乌林北方,鲁山鲁口一带,沿汉水偏西一些也有可能。
刘琦有可能是在长江水道中面向西面接应会合刘备的么?说不准,几乎没有人提过这个。
又:刘琦在江夏期间,有可能是在南岸驻防抵御孙家军的么?很难想象啊。在北岸比较合理啊。 [/quote]
你没仔细看我的帖子,我的意思是,夏口地点有变化。不是一直在北岸。

2004-12-25 16:45 loyani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5, 16:40:30发表
[quote]原帖由[i]loyani[/i]于2004-12-25, 16:29:49发表


补充一点,关羽当时屯兵樊口而非夏口。《鄂州历史纪要》: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曹军南下,刘备还把水军主力及本人放在江北?
[/quote]
实际上赤壁战役期间曹操没有陆军从北方经陆路直扑江北江夏的动向记载。

L老兄介入这个讨论比较晚,不知道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

其实是这样的:燕林先生的意见是刘备军主力未参与赤壁决战,可能在江北一线防御或有的曹军北方陆军通过陆路而来的进犯。又有一些历史记载依稀好象可以辨出刘备是孤身在孙家军营内列席的意思。

讨论最初是由此而起。这个选择题其实就是当初判断刘备个人与其部队动向时,派生出的分支争辩。

如果L兄采信关羽率部队驻樊口的说法,并能映证江北江夏已放弃的话,那么L兄的观点当属于赤壁刘备军主力论了。呵呵。 [/quote]
啊,那你认为曹军主力是在江南顺流而下的咯?

我只看主题,就是赤壁时刘备在哪里?我说在江南而不是江北。这个和谁家是主力没什么关系。再说刘备一共就那么多兵,还谈什么主力不主力。

2004-12-25 17:04 廖化将军
回L 兄:

1、曹操军当时的动向很明确,现在讨论赤壁历史的朋友一般对这个无争议,请参见前图。

2、关于[color=blue]“赤壁时刘备在哪里?我说在江南而不是江北。这个和谁家是主力没什么关系。再说刘备一共就那么多兵,还谈什么主力不主力。”[/color]

如果关羽军在樊口,那么赤壁之战关羽水军万人刘琦江夏战士万人合计2万势必直接参战。而周瑜部是万人,程普部鲁肃部都是万人,合计3万吴军。这样势必把刘备军在赤壁战役中的作用估的很高啦。呵呵。

2004-12-25 18:04 loyani
[QUOTE=廖化将军,2004-12-25, 17:04:33] 回L 兄:

1、曹操军当时的动向很明确,现在讨论赤壁历史的朋友一般对这个无争议,请参见前图。

2、关于[color=blue]“赤壁时刘备在哪里?我说在江南而不是江北。这个和谁家是主力没什么关系。再说刘备一共就那么多兵,还谈什么主力不主力。”[/color]

如果关羽军在樊口,那么赤壁之战关羽水军万人刘琦江夏战士万人合计2万势必直接参战。而周瑜部是万人,程普部鲁肃部都是万人,合计3万吴军。这样势必把刘备军在赤壁战役中的作用估的很高啦。呵呵。





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投票的结果基本都算明确了,当前结果是这样:

投票: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在夏口还是樊口?
夏口 [ 14 ]   [60.87%]
樊口 [ 9 ]   [39.13%]
投票总计: 23


曹操军不止一路。

你觉得刘备的水军主力会参与赤壁吗?

我投的是弃权。

2004-12-25 18:09 廖化将军
[color=blue]“曹操军不止一路。 ”[/color]

当然不止一路,君不见曹操手下诸名将尽都不在赤壁么?但是曹操有分进合击的部署和行动么?没见到记载哦。呵呵。

[color=blue]“你觉得刘备的水军主力会参与赤壁吗?”[/color]

是的,刘备要有兵1-2万在樊口,总不成自己作为曹操的首要讨伐目标,自己留守让人周郎独自上吧?樊口到赤壁乌林,路可不近啊。

辨析刘备的赤壁贡献大小。刘备军的动向很重要。

[color=blue]“我投的是弃权。”[/color]

我也是

2004-12-25 18:20 燕京晓林
其实部署是有的,只是说的不是非常明确:
——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硃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赵俨传)

在曹操发动进攻的关键时刻,如此多的大将和其统带的兵马在这一带干什么呢?要知道,曹操得到合肥告急书,仅派出千余人去增援合肥。这7军自然是要参加进攻刘备的。否则派他们去增援既方便又兵力充足。

另外,即使关羽在樊口,也并不能说明刘备主力参加了赤壁之战。因为江表传就是说关羽在樊口,还有张飞,不过刘备让他们带领2千兵故意拖在后面,结果没有赶上参战。
其实关羽或许并没有万人水军。这个数据只见于诸葛亮向孙权表白刘备的强大。

2004-12-25 18:49 风起云涌
觉得燕京在他另外一篇文章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有一种让两本书说法统合的可能.

2004-12-25 21:13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5, 16:20:04发表
呵呵,马忠兄这句有点奇怪:
“至于刘琦为什么奔江南,是因为他本来北上与兄弟争权的,在汉津渡口对面遇到败退的刘备,才一起到夏口的,自己好生看下书。 ”

马兄所言汉津渡口对面当为汉水北面。从这里去夏口是陆路,或是水陆并行,和“奔江南”之间没有上下关系啊。 [/quote]
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前面我跟他说了,奔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奔江南表示往江南方向逃。汉津渡口对面也不是汉水北面,而是东面。

2004-12-25 23:07 廖化将军
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投票的结果基本都算明确了,当前结果是这样:

投票: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在夏口还是樊口?
夏口 [ 14 ]   [60.87%]
樊口 [ 10 ]   [39.13%]
投票总计: 24


这个话题因为是沿以前的讨论继续下来的一个分支,已参与讨论的朋友基本都表明立场了;后来参与讨论的朋友单纯看选择题表面比较容易感到迷惑,这个选择题其实就是当初研判刘备个人与其部队动向时,派生出来的分支辩论。待马忠兄再发表最后一轮意见后锁闭本投票。

下面给出其他相关讨论的联接。请继续到相关帖子讨论。


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 (精)   燕京晓林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70]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70[/url]

不知道刘备军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snleo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2809]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2809[/url]

论刘备进驻樊口的真伪及目的 燕京晓林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8083]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8083[/url]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