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 08:03
camus
往昔已远走过来到你我眼前,有什么事会让你留恋?
------窦唯《艳阳天》
很多时候路过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地方都不会有故地重游的感觉,不是没有感觉,就象开车,还没到目的地,是没有心思观赏风景的。所以在一个漫无目的的征程中又来到这个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院子就没有不驻足的理由了。
边上印刷厂森严的大木门几经周折现在成了茶馆别致的小玻璃门,小院的门却还是老样子,门被漆成灰色,由于年代久远,漆已经掉下来,有的没有脱落就挂在上面,露出后面暗红色的铁锈。想了一下,就推门进去了。
随着铁门被惯性很响地合上,时间就像是被切成了两半,长大的我在外面,儿时的我在里面。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楼,还是红砖黑瓦的小洋楼。小院,还是原来的小院。很奇怪为什么在周围已是高楼林立的情况下这里还能这么古朴,现代社会向来是不怀旧的。可能小院只是暂时地被遗忘了,孤独地伫立在楼宇之间。也难怪,人都有被遗忘的时候,何况只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院落。
想来自己小的时候也是这么小小地不起眼的,即便现在也没有院子后面那棵梧桐树高。那棵树竟然也还在的。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向老师请假说生病了,其实是在家里睡觉,课间的时候醒来爬到树上看大伙儿做操,学校和小院只有一墙之隔,所以看得很清楚。正看着“众生百态”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自得的时候,发现班主任在墙下看着我,下午到学校自逃不了狂风暴雨。现在看来,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因果报应了。
以前住的一楼,现在已经不住人了,堆满了杂物。从阳台走进去,屋子里面没有灯,也就很昏暗,以前是一家人围桌而坐的地方如今空荡荡地落满了灰尘,所幸的是大部分的格局没有变,行走其间就像在自己的过去漫步。回首以前那些值得笑和值得哭的日子,回忆和这里堆放的杂物一样落满了灰尘,可是掸掉上面的尘土又是如此地熟悉。在时间面前,人不能拒绝老去,但只要你愿意,记忆却可以是常新的。
这段神奇之旅终于在我走到前门的时候结束了,推开门,屋外阳光灿烂,一个面孔很熟的老人坐在那里晒太阳。记得小的时候她会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看着我们在院子里嬉闹,偶尔会对我们的调皮进行呵斥。大了以后搬了几次家,她却还是坐在这里,和以前一样面色安详,微笑着享受阳光的洗礼。在一个老地方遇见一个算得上老友的人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只是我没有去打扰她,这时的我希望自己可以如局外人那样在过去漫步,也就不想去打扰过去的人,况且,十多年了,她肯定也不知道我是谁了。
好像每一个院子都有这样的老人,岁月在脸上往返的痕迹也阻止不了她们坐在这里守望过去,守望孩子,守望幻想,她们从不在乎时间会用怎样的手段对付自己,她们所做的,只是一大早爬起来在院子里等待阳光一米一米地丈量这个自己看了一辈子的地方,然后等着月亮来照亮自己回家的路。那里面最老的是一位姓姚的老人,她看着我们长大,也看着我们劳燕分飞,如果现在有幸能把大家招呼到一起,她肯定能对着每个人说一个“典故”,我不知道她额上的皱纹是不是和我们的数量一样多,我只知道,如今我们分散在世界各地,皱纹在她的脸上却是有增无减。在这方拥有我童年时代的小院,这样的一个老人象征了时间的某个章节,看到她,往事历历在目,浮现眼前。
是不是你的生命中也曾有过这样一位老人,看着你长大,但是却非亲非故。这样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当你认为暂时被人遗忘,会发现在童年的角落有一个记忆的守门人,她们总是坐在那里看着时间在自己身边潮起潮落,心里却知道,这里有的,原来不仅是时间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实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也许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一个人还守望着某个属于你的时间。大多数时候,只是自己把自己遗忘了。
小时候的伙伴却一个也没有碰见,他们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小院,辗转在未知的语言和陌生的人群里。只有我,徘徊几度又在这个最初的地方落脚。人生如跑道,我们在里面奔跑的时候,老人在起点,等到我们在终点出现,她还是在那里。只不过,院子对她来说不是起点,也许已经到了终点。老人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所守望的小院对于我来说也不是终点,一个驿站而已。生命是一个轮回,周而往复所以生生不息。一生中很多人和事也是一样,感慨的时候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毕竟,时光不会倒流。又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比喻,就象开车,还没到目的地,是没有心思观赏风景的。
后 记
晚上又坐在电脑前,把很多起了头的稿子翻出来期望可以写下去,等到屋里已满是烟味,也还是没有什么头绪。音箱里的窦唯唱着《艳阳天》,一遍接一遍,不厌其烦。其实一开始放的是Enya的《A Day Without Rain》和《Only Time》,太过伤感就换了。谈一些回不去的东西本身就很伤感,写的时候就不能再自虐了。
百无聊赖之时,想起以前用手机上网在一个论坛发的帖子,一两百字,只记得一个题目,《一个地方,一段流年》,总觉得这个题目很能打动我,现在看来至少也打动了灵感,最终还是眷顾了我。那是在那个论坛里第一篇加精的文章,很短,想到上次敲了大半夜的东西却少人问津就唏嘘不已,可能用手机上网的都不愿看长篇大论。
就个人而言,那个院子确实有很多回忆,不仅仅是童年。再走进去,感慨万千,看来“物是人非”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院子在文章里作为一个过去存在着,而老人本身就是很时间的东西,二者放在一起就像过去连结着现在一样,这是一开始写的时候的线索。整篇文章无非就是写了走进过去和摆脱过去。
老人和过去的关系只是就我个人而言,自觉应该算是自圆其说了,也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人怎么想。夹杂了太多宿命论在里面,所幸最后多少算是励了点志,算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其实真正没有被遗忘的还是那个小院,没有遗忘或许说不想忘记所以才走了进去。
写完才发现我又在写过去,木已成舟,随它去吧。人或多或少都是怀旧的。
Special Thanks To : David
Written By Camus
2004.12.2. 3:5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