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3 19:09
燕京晓林
蓝兄:继续。
引用——咋的?几万部曲还得不到重视啊?孙权当初抗曹时拿出来给周瑜的兵力有多少?跟诸葛亮讨论时也就说有十万而已————现在在原来基础上一下添个几万,孙权会不重视?莫非孙权是傻子??
难道这里吹嘘的部曲数万口,都是军队?好像没听说在庐江还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吧?
要知道,雷绪可是在被夏侯渊打败之后才逃跑到刘备这里的。一个刚被打败,却还有数万军队的雷绪?那么此前的兵力不会少于5万大兵吧?
因此,这里所说的数万部曲,我以为是包含家属在内的总人数,而不是军队人数。
引用——周瑜攻打南郡最后迫使曹仁逃走,除了周瑜方面的努力以外,刘备方面也出了不少力气,因为正是刘备、关羽截断北道使曹操援兵不容易支援曹仁才造成曹仁支持不住的————所以这个所谓“战略优势”是刘备孙权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人否认关羽的作用,可惜他并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截住呀)!而刘备虽然去截击了,可是带领的部队确是周瑜的士兵2千人。
引用——有长江阻隔就比较安全?那么建安十八年曹操来攻打孙权,怎么孙权要向远在西蜀的刘备求救?
像老兄这等高人,怎么也会上刘备谎言的当?
那都是刘备为了骗刘璋最后一次,搞一批士兵和物资而编造的谎话。
看看刘备的谎言:不仅说孙权要自己去救,还有清泥的关羽也要自己去救。
最后呢?刘备谁也没去救,反而打起同盟刘璋来了!!!
引用——周瑜到临死也只有四千兵员,你要说四千兵不仅能保住南郡,还能顺道伐蜀把刘璋给灭了,估计打死没几个人信。
曹仁在樊城只有数千人,不会有人以为曹操防御荆州只靠数千人吧?这可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不用解释了吧?
引用——孙权的取蜀计划,是跟刘备一起配合进军,而不是单靠自己去取蜀的。
误解!其实孙权的计划是两个,第二个才是与刘备一起入川,因为此时已经借了荆州,不一起去,孙权兵马过不去的。
而第一个乃周瑜计划,此时沿江据点都在周瑜手里,并没有刘备什么事情。
引用——连刘备都发现这点了: 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
者不过是刘备为了借荆州冒险的托词,而实际上,周瑜、诸葛亮都认为孙权应当(会)扣留刘备。
引用——不过起码在曹操眼中这可不是什么战略错误,而是棋高一着,好歹曹操知道孙权以荆州资助刘备后可是吓到连笔都掉了。
是否战略错误,看占在哪方立场!
站在孙权立场,导致了此后荆州地区战略性的被动局面,要不是关羽大意,其实孙权可能永远收不回荆州。
站在刘备立场,自然是外交攻势的大胜利,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站在曹操立场,曹操一生都想消灭的野心家刘备从此再难以消灭了,这就是曹操震惊的理由。
2005-4-3 20:14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4-03, 13:09:56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i]于2005-04-03, 3:36:11发表
对呀,江陵本来就是周瑜打下来的地盘,孙家所有
现在刘备想“借”,当然要去求了,但这不能说明上下级的关系啊
好比别人有一个场子,暂时没有时间管理,我想先替他管,自己能捞些好处,等有了自己的
场子在连本带利还给他,但这不能说明我是他的下级啊
刘备借荆州的例子和上边的这个很像,只是借了不想还而已
和吕布求徐州牧的区别在于,吕布名义上是皇帝的臣子
而刘备和孙权都是诸侯啊 [/quote]
arr兄:
我以为这个例子举的不很恰当。
你说的那个场子,是暂时无时间管理?对吧?
可是南郡并不是无人管理吧?先是周瑜任太守,后有程普继任,而且南郡的重要性大概无人不知吧?否则周瑜也没必要在那里猛攻一年之久。
所以,应这样比喻:这个场子本来孙权派程普去管理,但是刘备找到总裁,要求派自己去管理。 [/quote]
燕京兄,
我认为这个比喻比较恰当
周瑜在世的时候,这个场子应该算是有主人的
周瑜不在世,这个场子虽然换了程普做主人,但是程普能不能看得住呢?
江陵孤悬于东吴领地之外,距东吴本土比较远,北有曹仁,南有刘备,对此军事要地都虎视眈眈
且荆州人心当时并不归于东吴,刘表旧士先从曹者,多有归附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能力较强的周瑜镇守江陵,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继任周瑜的程普有没有这个能力守住呢?
至少曹操和鲁肃都认为恐怕守不住。
守不住的场子和空场子有什么区别呢?
曹操知周瑜死,要写信给曹仁,让他去取荆州
鲁肃则建议借给刘备把守
我认为鲁肃最初的想法是借出江陵,收回整个荆南地区算作利息
我认为这个很高超的外交手腕
不过后来刘备不认账了
2005-4-3 20:25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4-03, 13:18:11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i]于2005-04-03, 3:45:32发表
燕京兄:
周瑜入蜀我以为是个错误的战略
曹操在211、212年左右又屯兵合肥,欲下江东,因东吴大军阻挡,以方士兵水土不服而撤军,
假如周郎此时攻打西川,主力在外,建业、吴会等城市恐怕休矣
鲁肃借的是江陵,但想回收的确是荆州全土,此时一等一的外交手腕,
可惜刘备后来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连本钱都不想让鲁肃收回。 [/quote]
arr兄:
这一点咱们意见相同,我也认为周瑜有些托大,低估了刘璋的军事力量。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周瑜认为即使抽出兵力去打益州,荆州也不会有危险,否则不是连自己的后路都断送了?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鲁肃传)——可见借荆州前,刘备乃是无以为资的局面,而不是拥有四郡。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先主传裴注)
这些都证明,刘备借的就是荆州数郡而不是南郡一郡。 [/quote]
站在东吴的角度,认为同盟时,已方在赤壁之战出了大力,刘备又趁自己在江陵、合肥两线作战之时拿到了荆南四郡,心里很不平衡,所谓“我啃骨头你吃肉”,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
东吴一方认为荆州全土应该属于自己,鲁肃借出江陵的时候,想收回的也是荆州全土。
可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是认为自己擅长把握战机,打下的荆南四郡,凭什么给东吴呢?况且东吴赤壁之战也不仅是为了救刘备,更重要的是要救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
荆南四郡应该属于刘备。但是当时东屋强刘备弱,所以借荆州的时候刘备被迫承认荆州的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归东吴,但是当刘备强大以后,对此不平等条约就不认账了。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双方瓜分荆州比较合理,东吴在荆州应该多份一些土地,但也不应该全占。
我认为刘备在外交上做得不好,得到西川以后,一块土地也不想归还东吴,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结果是曹操给当了调解人。这样的结果是,双方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
东吴自上而下对刘备都很不忿。何况当初刘备劝阻了孙权入川,结果后来自己入川了,给东吴留下了奸诈的印象。当关羽在荆州节节胜利,孙权担心蜀国得势以后回来对付自己,于是就在后边下了黑手。
2005-4-3 21:13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4-03, 19:09:44发表
蓝兄:继续。
引用——咋的?几万部曲还得不到重视啊?孙权当初抗曹时拿出来给周瑜的兵力有多少?跟诸葛亮讨论时也就说有十万而已————现在在原来基础上一下添个几万,孙权会不重视?莫非孙权是傻子??
难道这里吹嘘的部曲数万口,都是军队?好像没听说在庐江还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吧?
要知道,雷绪可是在被夏侯渊打败之后才逃跑到刘备这里的。一个刚被打败,却还有数万军队的雷绪?那么此前的兵力不会少于5万大兵吧?
因此,这里所说的数万部曲,我以为是包含家属在内的总人数,而不是军队人数。
引用——周瑜攻打南郡最后迫使曹仁逃走,除了周瑜方面的努力以外,刘备方面也出了不少力气,因为正是刘备、关羽截断北道使曹操援兵不容易支援曹仁才造成曹仁支持不住的————所以这个所谓“战略优势”是刘备孙权共同努力的结果。
没有人否认关羽的作用,可惜他并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截住呀)!而刘备虽然去截击了,可是带领的部队确是周瑜的士兵2千人。
引用——有长江阻隔就比较安全?那么建安十八年曹操来攻打孙权,怎么孙权要向远在西蜀的刘备求救?
像老兄这等高人,怎么也会上刘备谎言的当?
那都是刘备为了骗刘璋最后一次,搞一批士兵和物资而编造的谎话。
看看刘备的谎言:不仅说孙权要自己去救,还有清泥的关羽也要自己去救。
最后呢?刘备谁也没去救,反而打起同盟刘璋来了!!!
引用——周瑜到临死也只有四千兵员,你要说四千兵不仅能保住南郡,还能顺道伐蜀把刘璋给灭了,估计打死没几个人信。
曹仁在樊城只有数千人,不会有人以为曹操防御荆州只靠数千人吧?这可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不用解释了吧?
引用——孙权的取蜀计划,是跟刘备一起配合进军,而不是单靠自己去取蜀的。
误解!其实孙权的计划是两个,第二个才是与刘备一起入川,因为此时已经借了荆州,不一起去,孙权兵马过不去的。
而第一个乃周瑜计划,此时沿江据点都在周瑜手里,并没有刘备什么事情。
引用——连刘备都发现这点了: 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
者不过是刘备为了借荆州冒险的托词,而实际上,周瑜、诸葛亮都认为孙权应当(会)扣留刘备。
引用——不过起码在曹操眼中这可不是什么战略错误,而是棋高一着,好歹曹操知道孙权以荆州资助刘备后可是吓到连笔都掉了。
是否战略错误,看占在哪方立场!
站在孙权立场,导致了此后荆州地区战略性的被动局面,要不是关羽大意,其实孙权可能永远收不回荆州。
站在刘备立场,自然是外交攻势的大胜利,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站在曹操立场,曹操一生都想消灭的野心家刘备从此再难以消灭了,这就是曹操震惊的理由。 [/quote]
针对“部曲”一词解释一下好了。
汉末三国时期的“部曲”一词,大致定义是“私兵”。
而且一般来说“部曲XX人”是特指私兵这一武装力量,不包括其家属。
说明其带着家属的一般是用“部曲XX家”。
给点例子:
[b] 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b]
为什么刘璋因为知道张鲁“部曲”集中在巴西郡就让庞羲领兵防御呢?就是因为张鲁的武装力量集中于巴西。如果说“部曲”也包括家属,那么刘璋的行动就不好解释。
[b] 布令备还州,并势击术。具刺史车马童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於泗水上,祖道相乐[/b]
看看,对于部曲的家属就是特别用“部曲家属”来记载的。
[b] 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b]
如果说陆逊辛辛苦苦才招到“私兵连同其家属”二千多人,那么陆逊能力岂不是很低了?
[b] 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b]
难道说孙坚出战还会带着士兵的家属出战么?
所以,雷绪带领的是些什么成分的人物就一清二楚了。
庐江本是大郡,在当地有大量拥有私兵的地主武装是完全不奇怪的。东海各郡县光是反叛曹操响应刘备的武装就可以达到数万之多,可以做个参考。
雷绪虽为夏侯渊所败,但没有什么记载说雷绪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兵员吧?
由于雷绪所拥有的是私兵,又曾被夏侯渊所败,那么雷绪率领的数万人应该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加上当地是“郡县残破”,所以雷绪投奔刘备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因为兵力太少,而是因为没有后勤保障,需要找一个管吃饭的主。
关羽没有截住?没有截住谁?李通吗?他已经在路上归西了,没有完成战略目标吧?
不用管刘备带着多少人,关键是他起的作用如何,从周瑜的态度来看,刘备的计划是很可行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备的作用了。
我上了刘备的当?没有吧?
[b] 《三国志——先主传》: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b]
这明明是陈寿据实记载的嘛,至于刘备对刘璋说的话,我没有使用过呢。
曹仁?嘿,他有没有向曹操提出过由自己去灭蜀或者灭吴呢?好象没有吧?
另,我明明是说周瑜“四千兵不仅能保住南郡”,注意是南郡而不是荆州。
“沿江据点都在周瑜手里”??那么张松法正是怎么见到刘备的?收买周瑜过去的?
“周瑜的计划没有刘备什么事情”??嗯……照这么推论的话,那么周瑜讲得很清楚是自己跟孙瑜去取蜀,那么周瑜当时四千人、孙瑜一万多人,合起来也就一万多吧。如果说一万多的官兵就能把西蜀给灭了…………
何况周瑜的计划可行性如何不说,但是孙权仍然是把取蜀计划透露给刘备,这就说明孙权取蜀还是需要靠刘备帮忙的。
[b] 《三国志》: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b]
问题在于周瑜、诸葛亮都猜错了啊,事实证明刘备的想法跟孙权想法非常类似呢:
[b] 《三国志》: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b]
别说关羽大意了,就算关羽很认真,吕蒙照样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呢。
吕蒙、陆逊两人合起来是什么水平?关羽能比得过?
遥想当年,即使是刘备占了徐州,照样被曹操打飞。现在刘备得了荆州土地,曹操就认为“刘备从此再难以消灭”?
2005-4-4 02:27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4-03, 18:49:41发表
蓝兄:
前面所说很有道理。
请教这句:——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三国志鲁肃传)
如果借荆州前刘备已经有两个整郡加两个半拉郡,还能说是误以为资吗? 可见借荆州前,刘备乃是无以为资的局面,而不是拥有四郡。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先主传裴注)
如果刘备已经有三郡的广大地盘,再去对孙权说地盘小,不足以安民,谁能相信呢?
如果刘备已经有三郡地盘,对刘备时刻提防的周瑜还会分南岸地给刘备吗?
如果刘备占有三郡,城市不少,还用的着临时建造公安城做基地吗?
所以,并不是本人不把兄前面说的当回事,而是解释不通。 [/quote]
哦?鲁肃的话?那只能算是外交辞令之类的东东吧?这东西不能太当真的啊。
[color=red]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color]
鲁肃故意使用了偷换概念和模糊概念的方法嘛,没看出来?
“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是建安十三年末的事情,“以土地借卿家者”按《三国志》说法是建安十四年末的事情————那么中间这段时间鲁肃怎么不提了?
要说桂阳、零陵,建安十四年根本没有任何孙吴方面管理的记载。
要说桂阳、零陵、长沙,建安十四年刘备连专门调拨三郡赋税的官员都派出去了。
要说武陵,刘备连武陵的疆域都调整过了。
这么多事情鲁肃怎么就不提了?
连《江表传》都说“南岸地”是“给”的,那么鲁肃居然都说成是“借”的,还不是偷换概念么?
坦白说,一旦牵涉到实际的领土利益问题,双方谁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color=red]《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color]
注意看,周瑜是在当了南郡太守以后才分“南岸地”给刘备的,那就是说周瑜只有权力分南郡的“南岸地”给刘备了————这跟刘备先前自己占领了零陵、桂阳等地没有冲突啊。
“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相比之下,南郡的“南岸地”的确地方不大,这点不能否认吧?
“后从权借荆州数郡”————看到了吧?是后来才是借地,之前的零陵、桂阳等地,可是连《江表传》都没说是借地啊?
“对刘备时刻提防的周瑜”??周瑜开始表现出提防刘备的态度是在刘备入京见孙权后————在此之前,没有什么周瑜提防刘备的记载吧?所以“周瑜分地给备”跟“周瑜提防刘备”不冲突啊。
至于公安嘛,只要翻翻资料就知道后来公安的地位了。刘备在公安驻扎,是把公安视为一战略要地看待的。这跟是否借地也没什么冲突。
2005-4-5 15:31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3, 12:14:14发表
燕京兄,
我认为这个比喻比较恰当
周瑜在世的时候,这个场子应该算是有主人的
周瑜不在世,这个场子虽然换了程普做主人,但是程普能不能看得住呢?
江陵孤悬于东吴领地之外,距东吴本土比较远,北有曹仁,南有刘备,对此军事要地都虎视眈眈
且荆州人心当时并不归于东吴,刘表旧士先从曹者,多有归附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能力较强的周瑜镇守江陵,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继任周瑜的程普有没有这个能力守住呢?
至少曹操和鲁肃都认为恐怕守不住。
守不住的场子和空场子有什么区别呢?
曹操知周瑜死,要写信给曹仁,让他去取荆州
鲁肃则建议借给刘备把守
我认为鲁肃最初的想法是借出江陵,收回整个荆南地区算作利息
我认为这个很高超的外交手腕
不过后来刘备不认账了 [/quote]
arr兄:
你说的这些实在缺乏根据。
1、程普不能守住江陵?没有根据。周瑜虽死,但是程普、鲁肃都在江陵驻守,而且兵力也一点未减少,而曹操方面也并没有大举进攻的迹象,何来程普守不住问题?
而且曹操和鲁肃也从来没有程普守不住地观点。因此,这个场子决不是空的,而是即关键又有人看守的场子。
2、——曹操知周瑜死,要写信给曹仁,让他去取荆州。
见于何处记载?
3、——鲁肃最初的想法是借出江陵,收回整个荆南地区算作利息。
有何根据?猜测吧?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鲁肃传)
明明刘备借荆州前是无以为资的局面,如果有整个荆南地区,还能叫做无以为资吗?
2005-4-5 15:39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3, 12:25:49发表
站在东吴的角度,认为同盟时,已方在赤壁之战出了大力,刘备又趁自己在江陵、合肥两线作战之时拿到了荆南四郡,心里很不平衡,所谓“我啃骨头你吃肉”,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
东吴一方认为荆州全土应该属于自己,鲁肃借出江陵的时候,想收回的也是荆州全土。
可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是认为自己擅长把握战机,打下的荆南四郡,凭什么给东吴呢?况且东吴赤壁之战也不仅是为了救刘备,更重要的是要救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
荆南四郡应该属于刘备。但是当时东屋强刘备弱,所以借荆州的时候刘备被迫承认荆州的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归东吴,但是当刘备强大以后,对此不平等条约就不认账了。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双方瓜分荆州比较合理,东吴在荆州应该多份一些土地,但也不应该全占。
我认为刘备在外交上做得不好,得到西川以后,一块土地也不想归还东吴,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结果是曹操给当了调解人。这样的结果是,双方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
东吴自上而下对刘备都很不忿。何况当初刘备劝阻了孙权入川,结果后来自己入川了,给东吴留下了奸诈的印象。当关羽在荆州节节胜利,孙权担心蜀国得势以后回来对付自己,于是就在后边下了黑手。 [/quote]
arr兄:
1、刘备即使强大了也还是认帐的,只是拖延不还而已。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先主传)
因此,既然承认,再赖着不还,就得到了老兄后面所说的结果了。
2005-4-5 15:55
arrowblue
1,2 : 三国志里有记载,周浪死后,曹操写信给曹仁,令取江陵,然知江菱已借给刘备,方作书,笔落于地,显然没把继任的程鲁二人放在眼力.从噜苏的角度来说,如果自己的实力足够,怎么会把江玲接给刘备?他也太高尚了吧?难道他不知道刘备是"枭雄?"
说实话,我觉得从战术角度来看,不觉得鲁素有过人之处.
3. 噜苏那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荆洲都是东吴的,所以从他手里送出南郡,要收回所有,但是刘备方显然不这么认为.至于关羽一个武将,单刀会和噜苏舌战,实在太难为他了.
2005-4-5 15:58
arrowblue
还有一点,江东镇守江铃的兵力虽然没有变化,[b]但是大将换人了,[/b]这才是最关键的
三军易德,一将南求.
周于在世的时候,曹操没有进兵江铃的举动,周于一死,就写信给曹刃,令取江玲,说明了什么?
2005-4-5 16:02
loyani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5, 15:58:08发表
还有一点,江东镇守江铃的兵力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大将换人了!这才是最关键的
三军易德,一将南求.
周于在世的时候,曹操没有进兵江铃的举动,周于一死,就写信给曹刃,令取江玲,说明了什么? [/quote]
错别字这么多,是不是输入法状态没显示?
2005-4-5 16:05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5-04-05, 15:39:38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3, 12:25:49发表
站在东吴的角度,认为同盟时,已方在赤壁之战出了大力,刘备又趁自己在江陵、合肥两线作战之时拿到了荆南四郡,心里很不平衡,所谓“我啃骨头你吃肉”,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
东吴一方认为荆州全土应该属于自己,鲁肃借出江陵的时候,想收回的也是荆州全土。
可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是认为自己擅长把握战机,打下的荆南四郡,凭什么给东吴呢?况且东吴赤壁之战也不仅是为了救刘备,更重要的是要救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
荆南四郡应该属于刘备。但是当时东屋强刘备弱,所以借荆州的时候刘备被迫承认荆州的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归东吴,但是当刘备强大以后,对此不平等条约就不认账了。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双方瓜分荆州比较合理,东吴在荆州应该多份一些土地,但也不应该全占。
我认为刘备在外交上做得不好,得到西川以后,一块土地也不想归还东吴,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结果是曹操给当了调解人。这样的结果是,双方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
东吴自上而下对刘备都很不忿。何况当初刘备劝阻了孙权入川,结果后来自己入川了,给东吴留下了奸诈的印象。当关羽在荆州节节胜利,孙权担心蜀国得势以后回来对付自己,于是就在后边下了黑手。 [/quote]
arr兄:
1、刘备即使强大了也还是认帐的,只是拖延不还而已。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先主传)
因此,既然承认,再赖着不还,就得到了老兄后面所说的结果了。 [/quote]
刘备表面上不好改口承认,实际上的动作不承认,从刘备远征江令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想还的意思,就算得了凉洲,也不会归还荆洲,至于"竟洲本大汉疆土",这种说法实在太可笑了
试想,如果刘备主动归还三郡,关羽又不是辱骂孙权求亲的使者,或许不至于有后来的江陵之丢失.
刘备这么做的后果,使江东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当关羽连连取胜之时,江东自然担心刘备掉过头来对付自己,联想到刘备从前的举动,收回江玲要地自然势在必行了
上兵伐交,刘备显然失败了.
2005-4-5 16:06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loyani[/i]于2005-04-05, 16:02:50发表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5, 15:58:08发表
还有一点,江东镇守江铃的兵力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大将换人了!这才是最关键的
三军易德,一将南求.
周于在世的时候,曹操没有进兵江铃的举动,周于一死,就写信给曹刃,令取江玲,说明了什么? [/quote]
错别字这么多,是不是输入法状态没显示? [/quote]
hehe
用朋友的机器,输入法不熟悉,错字很多,实在不好意思
2005-4-5 16:17
arrowblue
欧,刚才又看了一下,"噜苏转"中只是说曹作书,但是没有做什么书,不好意思
但是我记得周与死后不久,曹操的确有进兵东吴的打算,请那位兄弟帮忙查查
2005-4-5 17:02
燕京晓林
蓝兄:
1、没错,部曲大部分情况下是私兵,但是不绝对。就看兄举的第一个例子:
——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
此时,张鲁在哪里?其兵力在何处?看下面:
——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
可见,张鲁本来是刘焉部下,与张脩一起带领刘焉兵马去打汉中,这些兵马自然是川兵,可是问题就来了,张鲁后来与刘璋决裂,固守汉中,怎么可能把把部分部曲都放到刘璋的地盘巴西去?
因此,这里所说的部曲,正是张鲁那些带入汉中的部曲的家属,留在了巴西,而刘璋担心这些人造反或者张鲁来这里抢回家属,才派人加强防御。
2、庐江是大郡,可是此前已经过多次战火洗礼:
——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策攻康,拔之,
——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而刘备在徐州,其实是召集了徐州各郡的反叛,才有数万,
我就怀疑,一个庐江郡,怎么能搞出十万部曲?刘勋数万,李术3万多,雷绪数万?这里有多少人口呢?
3、这个李通刚才还在勇冠三军,转眼就病死了?
——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李通不是战死的,曹仁也顺利回来了,难道还不是李通接应成功。当然李通可能在胜利回来路上病死。
如果关羽截住,怎么不见关羽传吹嘘一番?那曹仁怎能顺利回到襄阳?
4、这个很明显,是按照刘备方面的话记载的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脣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先主传)
孙权从来就没有向刘备求救,而且有些常识也会知道不可能:刘备在哪里?遥远的汉中边境,孙权在濡须遭攻击,能依靠刘备远在汉中3万人的救援?
何况刘备还说:关羽在荆州也要救。不救救会怎样怎样,可结果呢?根本没事。这里很明显,陈寿是根据刘备方面说的进行的记载。
5、这就是老兄混淆本部兵和其统一指挥的总兵力的问题了。
周瑜虽然本部才4千,但是好像不会有人说周瑜只靠4千人就打跑了曹仁吧?
6、这个还用问吗?当然是周瑜死后,刘备借到荆州后才来的。因为刘备如果还没有饥饿荆州,就不会有防御曹操的问题,刘璋也就不会派兵来助守啦。
7、兄以为吕蒙本部多少兵?可是他收复三郡有多少兵,因为可以督领很多将领呀。不错,这个记载正说明第一次周瑜打算取蜀时,孙权只是咨询刘备,而根本没有让刘备一起去的意思。
8、周瑜、诸葛亮才能不差吧?既然同时得出这个结论,证明孙权是有很大可能不需要刘备协防的。如果战局很危急,刘备兵团必不可少,诸葛亮、周瑜等人也不会这样说了。
9、徐州乃四战之地,吕蒙曾告诉孙权,就是搞7、8万人驻守,也难以确保,而刘备在荆州,一边又孙权的支持,又有长江的地利,你说与徐州可比吗?
2005-4-5 17:06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4-05, 8:05:19发表
刘备表面上不好改口承认,实际上的动作不承认,从刘备远征江令的举动来看,根本没有想还的意思,就算得了凉洲,也不会归还荆洲,至于"竟洲本大汉疆土",这种说法实在太可笑了
试想,如果刘备主动归还三郡,关羽又不是辱骂孙权求亲的使者,或许不至于有后来的江陵之丢失.
刘备这么做的后果,使江东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当关羽连连取胜之时,江东自然担心刘备掉过头来对付自己,联想到刘备从前的举动,收回江玲要地自然势在必行了
上兵伐交,刘备显然失败了. [/quote]
还是要区分开承认再赖帐和坚决不承认之间的差别。
刘备属于第一种,承认借荆州,但是赖账不还,说等夺取凉州就还,可能真的拿下凉州就会说,等夺取洛阳再还啦。
也就是说承认借钱,但是找借口拖着不还那种。
其他赞同兄的观点。
2005-4-5 17:33
燕京晓林
蓝兄:
引用——哦?鲁肃的话?那只能算是外交辞令之类的东东吧?这东西不能太当真的啊。鲁肃故意使用了偷换概念和模糊概念的方法嘛,没看出来?
“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是建安十三年末的事情,“以土地借卿家者”按《三国志》说法是建安十四年末的事情————那么中间这段时间鲁肃怎么不提了?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不是鲁肃偷换概念,而是老兄偷换概念。“军败远来,无以为资”确实说的是建安13年事情,但是也是在解释“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的原因,为什么我们要借土地给你家?因为你家惨败后远来投奔,没有任何资本。老兄不能把这一句整话割裂开来理解呀!
引用——要说武陵,刘备连武陵的疆域都调整过了。
请兄出示证据?包括关键的时间,如果是刘备借荆州以后的,就不用出示了。
引用——连《江表传》都说“南岸地”是“给”的,那么鲁肃居然都说成是“借”的,还不是偷换概念么?
如果是暂时分个房子让你居住,等你自己有房了,是否要退还呢?
引用——注意看,周瑜是在当了南郡太守以后才分“南岸地”给刘备的,那就是说周瑜只有权力分南郡的“南岸地”给刘备了————这跟刘备先前自己占领了零陵、桂阳等地没有冲突啊。
如果刘备已经有南方大片的土地,周瑜为何要分南岸地给刘备居住?
引用——“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相比之下,南郡的“南岸地”的确地方不大,这点不能否认吧?“后从权借荆州数郡”————看到了吧?是后来才是借地,之前的零陵、桂阳等地,可是连《江表传》都没说是借地啊?
可是,兄这个解释不就与你自己的观点矛盾了吗?如果刘备不仅有南岸地,还有南方三郡广大地盘,怎么可能说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呢?
这里很明显,此时刘备只有周瑜刚分给的南郡南岸地,而并不拥有南方三郡,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要求。这样才能解释的通的。
引用——“对刘备时刻提防的周瑜”??周瑜开始表现出提防刘备的态度是在刘备入京见孙权后————在此之前,没有什么周瑜提防刘备的记载吧?所以“周瑜分地给备”跟“周瑜提防刘备”不冲突啊。
周瑜这个思想,不可能是突然冒出来的吧?当周瑜经过一年奋战,终于拿下江陵之后,虽然分南岸地给刘备居住,但是必然也开始防备。周瑜分地在建安14年末,死在建安15年末,因此这都是不到一年间发生的事情。随着战局的平稳,随着刘备的壮大,周瑜当然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当刘备贸然进京时,周瑜才认为好机会来了,希望孙权动手。
如果,刘备早就有如此广大的地盘,周瑜根本没有理由分地给刘备。
引用——至于公安嘛,只要翻翻资料就知道后来公安的地位了。刘备在公安驻扎,是把公安视为一战略要地看待的。这跟是否借地也没什么冲突。
在此前的历史上,公安连个城堡都没有,一片荒地而已,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只是刘备没地方做根据地,不得不临时在公安修筑城堡,做基地才开始。
后来孙刘两家分荆州,这里成为关羽的前沿堡垒。看看地图就知道这一点了。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