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不知道刘备军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2004-12-9 07:34 燕京晓林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这里说曹操将顺江东下,并没有攻打江东之说吧?当然,曹操顺江东下,消灭刘备,也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吓唬孙权。因此贾诩之意以为只要把荆州经营好,孙权自然投降。
这个观点,老裴已经批判过了。
首先曹操发动的荆州战役还没有完成,因此曹操首先必须先解决夏口的刘表残部——刘琦、刘备军。此后才能考虑进攻江东的问题。
你能相信林彪的大军在没有打完辽沈战役的情况下,就参加平津战役吗?
你能相信淮海战役还没胜利,解放军就开始渡江战役吗?
曹操的大军从7月出发,千里转战,此时已经半年了,如果再连续进行进攻江东的作战,不知他们要连续作战多少时间?
曹操还没有自己的水军,仅仅依靠新投降的刘表水军就想消灭江东?曹操还没有这么愚蠢。

2004-12-9 07:42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08, 18:34:39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08, 23:23:00发表
哈哈,是江表传。
但是可不能说没有去夏口,因为去樊口要经过夏口。
因此,三国志记载了刘备到夏口,而江表传则记载了后面的行动。
注意,刘备很可能与诸葛亮一起乘船到樊口,诸葛亮继续向东吴进发,而刘备则停留等待援军到来。 [/quote]
对你真是没语言了,不懂古文就可以装傻充愣啊?!

《诸葛亮传》、《孙权传》、《周瑜传》、《鲁肃传》都说刘备是在驻扎夏口后派诸葛亮出使的,只有《江表传》说刘备在退往樊口后派诸葛亮出使的。

孤证不立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quote]
我真的不明白,你们这些高人,是否不用这些成语(比如装傻充楞、胡说八道),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呢?

所谓孤证是什么意思?这个证据并不与三国志的相矛盾,这是很清楚的。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记载比较简略,那其他相对比较详细的资料难道就不可取?
刘备是到了夏口,并从夏口派出诸葛亮,但是这并不否定刘备与诸葛亮一起顺流而下到达樊口,诸葛亮继续东下,刘备停留等回音。
——江表传曰: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
至少江表传有两次提到刘备在鄂县。
不知三国志提到刘备在夏口有几次?

2004-12-9 08:27 湘江子龙
提醒马忠兄和大便君冷静些,任何对人身的攻击务必不能使用,轩辕是治学严谨和讨论非常严肃的地方,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气氛!

2004-12-9 10:05 燕京晓林
是呀!!!如果大家都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多好。
用那些烂词贬低别人,好像自己很是出气,其实相反,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保持咱们论坛的良好风气!

2004-12-9 10:47 巴西马忠
呵呵,我对你的评价基于事实,并不带有人身攻击。我很有兴趣搞个投票,看看群众的眼睛是怎么样的,燕京兄可愿意一试?如果大家认为我不是说的不是事实而是人身攻击的话,欢迎管理员将我明正典刑,封杀ID。大家投票后请跟贴说明支持某一方的理由。

《江表传》说的是刘备在当阳与鲁肃定计后,直接进驻鄂县的樊口,并没有停驻夏口的记载。否则的话,我去广东时坐火车,途经几省都可以算做停驻了。

孤证的意思作为辅助史料,如果与正史有冲突,至少需要两种史料记载相同,才能证明正史记载有误。

燕京兄言“至少江表传有两次提到刘备在鄂县。不知三国志提到刘备在夏口有几次”,不由让人莞尔。《武帝纪》、《刘表传》、《先主传》、《诸葛亮传》、《孙权传》、《周瑜传》、《鲁肃传》一共是七次,我前面全部列举了的,燕京兄古文不行,数数也不在行?

2004-12-9 11:11 燕京晓林
很可以呀,直接挑战了。必定不会有人支持用那些恶语来说所谓的事实吧!

我晕,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武帝纪)——这个是否证明曹操是一口气从邺城开到了新野?中间在许都、在宛都不能停留?
再则,举例也不找个合适的,刘备是跑路,不是坐车,路过夏口能不停留?再者火车里乘客又不当家,如果是自驾车去广东,你能告诉我是不停留,一口气开过去的吗?
没有问题,我说过,江表传与三国志并不矛盾,怎么还不理解呢?

2004-12-9 11:46 大便君
曹操顺江东下的目的如果只是刘备那贾诩怎么会用“江东稽服”而不是“刘备降服”来进行劝阻?难不成我劝你不要去打巴西马忠会说什么“你不用打,大便君会自动来向你认错的”?这也太风马牛了。

2004-12-9 11:50 燕京晓林
我不是已经说过吗。打刘备有两个目的,消灭刘备和吓唬孙权。
历史已经证明,刘备是不会投降的。
贾诩不过建议只要把荆州建设好,不用吓唬孙权,孙权也会投降的,其实贾诩这个说法错误。

2004-12-9 11:56 大便君
按你的说法曹操的首要目的是刘备,贾诩的建议正确与否先不谈,作为一个参谋他自然是要针对主子的首要目的进行劝谏,而不是从次要目的入手

就像你要打巴西马忠,顺带想吓唬大便君,但你首先目的还是巴西马忠,别人要劝你只会说巴西马忠如何如何,而不会说大便君如何如何

2004-12-9 12:15 巴西马忠
好吧,才给你解释了什么叫孤证不立,你马上又开始自说自话了,算了,懒得讲了。

有请管理员开个投票贴,投票为期三天,如果多数人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而是人身攻击,欢迎管理员驱逐我出境。投票后必须跟贴说明支持哪一方,否则作废票处理。

2004-12-9 12:43 湘江子龙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09, 12:15:25发表
好吧,才给你解释了什么叫孤证不立,你马上又开始自说自话了,算了,懒得讲了。

有请管理员开个投票贴,投票为期三天,如果多数人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而是人身攻击,欢迎管理员驱逐我出境。投票后必须跟贴说明支持哪一方,否则作废票处理。 [/quote]
这个绝不是轩辕的管理制度所能允许.
还是那句话,推己及人,先生既然连一句提醒,都如此大反应而不能接受,何况您嘴下的别人?

2004-12-9 12:47 巴西马忠
呵呵,原来轩辕的规则是不允许投票啊,那前两天怎么我经常收到短消息要去参加什么100强投票,怎么这会就不用推己及人了吗?

2004-12-9 13:20 青蓝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09, 7:42:17发表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08, 18:34:39发表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08, 23:23:00发表
哈哈,是江表传。
但是可不能说没有去夏口,因为去樊口要经过夏口。
因此,三国志记载了刘备到夏口,而江表传则记载了后面的行动。
注意,刘备很可能与诸葛亮一起乘船到樊口,诸葛亮继续向东吴进发,而刘备则停留等待援军到来。 [/quote]
对你真是没语言了,不懂古文就可以装傻充愣啊?!

《诸葛亮传》、《孙权传》、《周瑜传》、《鲁肃传》都说刘备是在驻扎夏口后派诸葛亮出使的,只有《江表传》说刘备在退往樊口后派诸葛亮出使的。

孤证不立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quote]
我真的不明白,你们这些高人,是否不用这些成语(比如装傻充楞、胡说八道),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呢?

所谓孤证是什么意思?这个证据并不与三国志的相矛盾,这是很清楚的。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记载比较简略,那其他相对比较详细的资料难道就不可取?
刘备是到了夏口,并从夏口派出诸葛亮,但是这并不否定刘备与诸葛亮一起顺流而下到达樊口,诸葛亮继续东下,刘备停留等回音。
——江表传曰: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
至少江表传有两次提到刘备在鄂县。
不知三国志提到刘备在夏口有几次? [/quote]
同一个人同一使命要"谴"两次?

再怎么说诸葛亮也绝不是江表传上那样进驻鄂县才谴的, 如果按老燕的逻辑, 诸葛亮是在夏口就已经受命出使了, 刘备没必要再到鄂县再"谴"一次. 况且江表传还是说"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

2004-12-9 13:39 燕京晓林
青蓝兄:
我这样认为。这种说法不是不可以。我们来做个假设:

刘备等一行从当阳跑到夏口,自然会停留,因为那里是刘琦的基地。被打得惨败的刘备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很正常。
接着,得到消息:曹操在江陵准备东进,因此开会决定让诸葛亮去东吴求救。
这就是三国志里记载的事情。
接着,诸葛亮乘船出发,而同时刘备也决定按鲁肃建议住到樊口去,自然就与诸葛亮一同出发。
在船到达樊口后,刘备与诸葛亮告别,刘备上岸而诸葛亮继续东下。告别时自然再说一番到东吴怎样求救之类的话。
江表传因此把刘备遣诸葛亮求救记载在这个时候。
我认为,这样的记载,与三国志并不矛盾吧?兄以为如何?

2004-12-9 13:45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大便君[/i]于2004-12-09, 3:56:05发表
按你的说法曹操的首要目的是刘备,贾诩的建议正确与否先不谈,作为一个参谋他自然是要针对主子的首要目的进行劝谏,而不是从次要目的入手

就像你要打巴西马忠,顺带想吓唬大便君,但你首先目的还是巴西马忠,别人要劝你只会说巴西马忠如何如何,而不会说大便君如何如何 [/quote]
能不管贾诩意见的对错吗?
贾诩建议不出兵,那不是让刘备缓过劲来了?
贾诩自然想说那个主要目的,可是很明显,那个根本不成立?
荆州建设好了,刘备就会自动投降?贾诩自己也不会相信吧?
不过,曹操强大了,荆州建设好了,孙权直接归顺还是有一线希望的。一线希望而已。

但是我认为,曹操此时这个打夏口,消灭刘备的决定并没有错。

提醒一句:希望不要拿什么打马忠、打大便君来类比,好像有挑唆战争之嫌!!

2004-12-9 13:48 青蓝
我是觉得不太合调子的. 至于看法嘛, 各人都有各人的理解. 不过我是比较不接受谴两次的说法.  有点理解不通的感觉吧.

2004-12-9 14:07 燕京晓林
这个好说,差不多即可。古书也不一定每个字都很准确。我以为这种记载与三国志无大矛盾,也勉强解释的通,不能就此否定。

2004-12-9 14:15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湘江子龙[/i]于2004-12-09, 0:27:22发表
提醒马忠兄和大便君冷静些,任何对人身的攻击务必不能使用,轩辕是治学严谨和讨论非常严肃的地方,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气氛! [/quote]
轩辕就是不一样,希望这种气氛长久维护下去!!!

有的论坛,看到我比较喜欢较真(但我尽量不说挖苦别人的话),竟然把我的ID给封了,不愿让我发表意见,担心影响那些著名斑竹的名望,真是太令人失望了。这样的论坛不提它也罢!

2004-12-9 16:41 大便君
按你的观点,曹操要去打刘备,贾诩认为不好,然后用“江东稽服”来作为理由劝曹操不要去打刘备,这也太荒诞了吧

不用巴西马忠做例子,那就说美国吧,美国要去打伊拉克,某人觉得不好,就跑去和布什说“你们还是大力发展自己吧,自己强了伊朗就会来投降了”,这人不是神经病才叫怪了

2004-12-9 17:50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09, 14:07:25发表
这个好说,差不多即可。古书也不一定每个字都很准确。我以为这种记载与三国志无大矛盾,也勉强解释的通,不能就此否定。 [/quote]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一样不太通啊
既然在夏口‘谴’过了,那在樊口的时候就只应该是‘别’而已了
史料的记载比较简略,就更会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要‘谴’两次,还用史料用词不够准确来解释,好象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吧~~

2004-12-9 17:52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巴西马忠[/i]于2004-12-09, 12:47:43发表
呵呵,原来轩辕的规则是不允许投票啊,那前两天怎么我经常收到短消息要去参加什么100强投票,怎么这会就不用推己及人了吗? [/quote]
轩辕只是不允许挑衅和人身攻击性质的投票,一般的讨论性质的投票都是允许的

并且兄台跟晓林兄辩论的时候,说话确似有过火之处.

愚以为论坛上辩论只为穷理,人身攻击就没什么意思了,哪怕对手的观点极端谬误,只要不关乎国家民族大义,都不应该骂人.何况晓林兄的观点还有理有据.

2004-12-9 20:36 巴西马忠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4-12-09, 17:52:09发表
轩辕只是不允许挑衅和人身攻击性质的投票,一般的讨论性质的投票都是允许的

并且兄台跟晓林兄辩论的时候,说话确似有过火之处.

愚以为论坛上辩论只为穷理,人身攻击就没什么意思了,哪怕对手的观点极端谬误,只要不关乎国家民族大义,都不应该骂人.何况晓林兄的观点还有理有据. [/quote]
呵呵,燕京有理有据,桓大司马不是开玩笑吧?

《三国志》上我列了七个人的传记,相互印证刘备是到夏口,而燕京说同一本《江表传》出现了两次刘备到樊口,原来是他有理有据。

我现在要求就这个内容投票,节度使大人和巡按使大人没有意见吧?

2004-12-9 22:40 马岱
这个可以,马忠兄先发贴,然后由节度使加一个投票上去。

2004-12-9 22:55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i]赵哪个云[/i]于2004-12-09, 9:50:36发表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一样不太通啊
既然在夏口‘谴’过了,那在樊口的时候就只应该是‘别’而已了
史料的记载比较简略,就更会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要‘谴’两次,还用史料用词不够准确来解释,好象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吧~~ [/quote]
赵兄:
不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遣两次,关键那是两本不同的书的内容,请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夏口遣的诸葛亮;而江表传记载刘备在樊口遣的。而樊口在从夏口去江东的半路上。

另外,还有一点,大家看的江表传,就是三国志里裴注引用的那一点,并没有全文。谁知道,江表传里是否还有更详细的,比如,刘备在夏口、接着又到樊口才与诸葛亮分手的记载?
这些本来两书记载并没有什么大矛盾,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三国志记载在夏口遣,而江表传记载在赤壁遣,那自然江表传的就是孤证。

2005-1-10 19:03 pengyingfan
花了1个小时慢慢看,觉得还是马忠这边引用史料比较全面,晓林的根据相对单薄,主要在靠自己的辩才在支撑`````

2005-1-12 09:42 燕京晓林
麻烦再去看一下鄙人后面专门论述樊口问题的文章:就比较清楚了。

2005-1-12 21:44 大便君
人家花一个小时就光看夏口樊口之争了?

2005-1-14 13:32 燕京晓林
这花一个小时又不是我说的。再说说到辩才我确实不如其他各位。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说我辩才好的那。

2005-1-14 22:22 赵哪个云
[quote]原帖由[i]燕京晓林[/i]于2004-12-09, 14:07:25发表
这个好说,差不多即可。古书也不一定每个字都很准确。我以为这种记载与三国志无大矛盾,也勉强解释的通,不能就此否定。 [/quote]

确实~~
能用这样的话来给自己搭台的
辩才确实好不到哪里去~~

2005-1-15 00:47 大便君
辩才不咋的,理解能力更是有问题

2005-1-15 00:56 廖化将军
不过燕林老师的学问底子,求知精神,胸怀和好脾气比多数人强的多^_^

(文言差了点-_-!)

2005-1-15 01:08 蓝纱枫
我说,前面几位是借机灌水还怎么回事啊?不会连版主都借机灌水吧?  

反正投票已结束,要不把帖锁了算了。

2005-1-15 01:20 廖化将军
禀蓝兄:这个不是上次的投票帖啊。

2005-1-15 01:28 廖化将军
这个讨论本来讨论的是刘备军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间分支出来的讨论是

论刘备进驻樊口的真伪及目的 BY 燕京晓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8083]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8083[/url]

和刘备在赤壁战役中所起作用相关的文章:

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 BY 燕京晓林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70]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170[/url]

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探讨 BY 燕京晓林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25425]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25425[/url]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