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帝国政界往事


2004-11-25 22:09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11-25, 22:01:30发表
整个的宋朝可以用一种动物来作比喻

劁了的公牛 [/quote]
整个宋朝?

拜托!
你的Stereotype和Prejudice太强了。

说话不能覆盖面太大。

2004-11-25 22:33 q42474112
,他向德高望重的富弼征询有关边防的事宜,这位当年曾经支持过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老宰相忠告他说:“陛下如果能够二十七年口不言兵,亦不重赏边功,则国家幸甚。天下幸甚。”

===================================
这样的人都是老实人阿
一开始是不贪边功
在后来就是和平第一

长此以往

中国人就逐渐进化到了只要不挨打或者挨的比较轻就非常满足的地步

2004-11-25 22:34 q42474112
个头挺大 没脾气 挨欺负
不是劁了的公牛是什么

2004-11-26 13:40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11-25, 22:34:42发表
个头挺大 没脾气 挨欺负
不是劁了的公牛是什么 [/quote]
没错,但是你函盖的范围太大了。

宋朝立国初军事是很强的,扫平南方自然不在话下,对北方的辽国也是屡有胜绩,且在边境争端中从未有较大的败绩。
毁就毁在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身上,他不懂军事、瞎指挥,导致两次攻辽大败,这之后才谈兵色变,不敢言战。

2004-11-26 14:15 q42474112
从赵光义就完蛋了
这还不够吗

2004-11-26 14:16 q42474112
澶渊之盟就把这种畏缩,无血性的风气表现的很明显了

2004-11-26 15:02 张建昭
总之楼上看问题的方式过于感性了,不象个成年人。

你尽可以说宋朝的多数皇帝及半数以上大臣很软弱,但是“失之东隅、取之桑榆”这话是不错的。
难道只有言必称汉唐?对于武功不振的朝代除了骂就没别的话吗?难道一个朝代武功不振就一无是处了?
为什么不理性的思考一下呢?弱,为什么弱?强,为什么强?

我想一个王朝的兴衰,其原因决不是简简单单一两个原因能说清楚的。

即使是汉唐,也有它自身的局限。若总是看表面现象,实不可取。

2004-11-27 22:29 q42474112
对于武功不振的朝代除了骂就没别的话吗?难道一个朝代武功不振就一无是处了?
===================================
我就讨厌宋朝(代表性的就是宋高宗)这种性格的人与事
见义不为 临难苟免 得过且过 可以宽宏对待国人皆曰可杀得国贼内奸 对一心为国的忠贞之士却毫不客气

怯与对外而果于对内  



令人心寒丧气

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切劣根性中最卑劣的

哪怕宋高宗就是一个像明成祖那样的暴君也比历史上的那个赖狗不上墙的东西强得多
假如说他是个坏蛋的话也是个令人瞧不起的坏蛋

2004-11-28 00:22 布雷
两宋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当今的瑞士--和平主义,国家富裕,百姓安康(相对的);但是又没有瑞士那等好运气,周围强悍的穷邻居扰的他们不安宁,两次被“蛮族”灭亡,结局非常的惨,,,

不错是有点窝囊憋气,,,但是横向和同样的文明国度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对比一下,大宋表现的不算太坏(至少她的国家机器健全得多)

宋的灭亡是文明遭遇野蛮必然的结果

2004-11-28 09:05 张建昭
北宋经过太祖和太宗前期30年的拓土政策。而宋太宗碰了个大钉子,损兵折将,不得已采取守势。起初还是积极防御,后来逐渐演变为消极防御。这反映了北宋统治阶级的厌战、甚至畏战情绪。
之后,在太宗末期和真宗前期,西北党项为患,北宋两面受敌,对党项是又抚又缴,而总不得志,北方契丹趁火打劫,长驱突入河北腹地,最后澶渊受阻,双方媾和。本来安下一方,可以全力对付党项了。其实不然,宋辽虽媾和,而防人之心不可无,河北、河东两路的驻军未减少,反而增加了。
之后仁宗时期三次大败于赵元昊之后,就干脆两面都采取守势,变得不思进取了。
神宗为了奋发图强,曾发动60万大军(包括民夫)五路讨西夏,企图一举夺回西北夏地,却由于用人不当,再度惨败。

2004-11-28 18:14 koap
宋太祖这个人的军事天才我是承认的。但是他留下来的贯穿整个宋朝历史的“重文轻武”的传统,确是贻害无穷。以至后来宋朝非常缺乏可以作为“万里长城”的大将。有是有过,但不是被贬了就是被清算了。(狄青和岳飞)

   “重文轻武”的好处不是没有,这样可以保证大权始终牢牢的攥在皇帝手里,不会出现什么拥兵自重,尾大不调的与朝廷离心的势力。而且在宋太祖这样一个军事家皇帝的带领下,北宋初年宋军的战斗力是很不容小觑的。但同时,这样宋军的战斗力就与皇帝的军事才能直接挂钩了。宋太祖没有想到,他没能活到光复燕云,彻底击败大辽的那一天就被他弟弟害了。更没有想到他弟弟在军事上会是这样的差劲。后来的皇帝在军事上更是一个不如一个。要是太祖泉下有知,一定也会为制定这样的基本国策而后悔吧。

2004-11-28 22:21 q42474112
两宋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当今的瑞士--和平主义,国家富裕,百姓安康(相对的);但是又没有瑞士那等好运气,周围强悍的穷邻居扰的他们不安宁,两次被“蛮族”灭亡,结局非常的惨,,,

不错是有点窝囊憋气,,,但是横向和同样的文明国度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对比一下,大宋表现的不算太坏(至少她的国家机器健全得多)

宋的灭亡是文明遭遇野蛮必然的结果
=====================================
宋朝可不像瑞士
人家瑞士是通过自己的血战获得的独立,不但有决心用鲜血来保卫它而且还为此作了上百年的准备工作

宋朝 是有机会就让步 只要能苟延残喘的活下去
哪怕是认贼作父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国家和瑞士没有可比性

2004-11-28 22:44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11-28, 22:21:27发表
两宋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当今的瑞士--和平主义,国家富裕,百姓安康(相对的);但是又没有瑞士那等好运气,周围强悍的穷邻居扰的他们不安宁,两次被“蛮族”灭亡,结局非常的惨,,,

不错是有点窝囊憋气,,,但是横向和同样的文明国度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对比一下,大宋表现的不算太坏(至少她的国家机器健全得多)

宋的灭亡是文明遭遇野蛮必然的结果
=====================================
宋朝可不像瑞士
人家瑞士是通过自己的血战获得的独立,不但有决心用鲜血来保卫它而且还为此作了上百年的准备工作

宋朝 是有机会就让步 只要能苟延残喘的活下去
哪怕是认贼作父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国家和瑞士没有可比性 [/quote]
宋代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的实力是中国其它朝代无法比拟的,这点是无法抹杀的,虽然在军事势力方面逊色一点,但你也不能因此把它评的一无适处.评判一个朝代的好坏总要综合许多方面,蒙元虽然军事势力很强,横扫欧亚,不是也没有维持很久嘛,不足九十年不就逃入漠北了嘛.


说宋是投降苟安主义,那东晋面对动荡混乱的北方几次北伐也没成功,岂不是更遭.

2004-11-29 18:03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koap[/i]于2004-11-28, 18:14:18发表
宋太祖这个人的军事天才我是承认的。但是他留下来的贯穿整个宋朝历史的“重文轻武”的传统,确是贻害无穷。以至后来宋朝非常缺乏可以作为“万里长城”的大将。有是有过,但不是被贬了就是被清算了。(狄青和岳飞)

   “重文轻武”的好处不是没有,这样可以保证大权始终牢牢的攥在皇帝手里,不会出现什么拥兵自重,尾大不调的与朝廷离心的势力。而且在宋太祖这样一个军事家皇帝的带领下,北宋初年宋军的战斗力是很不容小觑的。但同时,这样宋军的战斗力就与皇帝的军事才能直接挂钩了。宋太祖没有想到,他没能活到光复燕云,彻底击败大辽的那一天就被他弟弟害了。更没有想到他弟弟在军事上会是这样的差劲。后来的皇帝在军事上更是一个不如一个。要是太祖泉下有知,一定也会为制定这样的基本国策而后悔吧。 [/quote]
同意。
宋太祖制定这个国策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绝对自信的基础上,却没考虑到后继者的才能问题。

2004-11-30 06:36 aabba
好长啊~

2004-12-6 17:06 逍遥津大将
[quote]原帖由[i]浅草沉钟[/i]于2004-11-07, 23:56:48发表
第六章 岳飞必须死
岳飞必须死(1)

[img]http://www.chinaschool.org/sgyy/dddd/d8/000135.jpg[/img]


南宋 赵构  《赐岳飞书》行书
[/quote]
真是好贴!但小弟认为此处可以有错,赵构给岳飞的字贴怎么可能署上“宋高宗”三个字呢????“高宗”是赵构皇帝的庙号(或是谥号...不太清楚),死后才用的。

2004-12-6 17:30 浅草沉钟
宋高宗几个字是后人加的,比方说乾隆最喜欢干这种事情

2004-12-10 15:42 逍遥津大将
“宋高宗”三个字和“乾隆”两个字却是有本质区别的。高宗是庙号,赵构死后追封的;乾隆是弘历皇帝的年号(呵呵,居然乾隆的庙号也是高宗,清高宗),活着时就用的。高宗用过的年号有如建炎、绍兴等,可与乾隆一比。所以在下还是怀疑一下此手贴的真假。或者是由别人临摹的手迹。

不论怎么说,此书已是极好的普及历史读物了。再次支持!!!

2004-12-10 16:28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逍遥津大将[/i]于2004-12-10, 15:42:29发表
“宋高宗”三个字和“乾隆”两个字却是有本质区别的。高宗是庙号,赵构死后追封的;乾隆是弘历皇帝的年号(呵呵,居然乾隆的庙号也是高宗,清高宗),活着时就用的。高宗用过的年号有如建炎、绍兴等,可与乾隆一比。所以在下还是怀疑一下此手贴的真假。或者是由别人临摹的手迹。

不论怎么说,此书已是极好的普及历史读物了。再次支持!!! [/quote]
乾隆好古.喜欢鉴赏文物是出了名的,宋徽宗以后的历代帝王都比较注重收藏,所以到乾隆时代已经蔚为大观了,宋高宗留下的手迹也不少,光给岳飞的手扎就不少,后人收藏时往往喜欢在藏品上题跋,做续,甚至加盖鉴赏印章,偶们并不能因为后人在前人的东西上附加某些东东,就怀疑这件东西的真实性.


据一般常识,落款都是在最后的,所以宋高宗一定是后人所加勿庸质疑

2004-12-12 13:33 月之魂魄
好书!值得一读。

2004-12-12 20:41 yyx101
好文啊,上次在别的论坛也看过只是没这边的全。

2004-12-15 11:23 尉迟迥
我买了 只要13块

2004-12-15 14:59 关毛
不知道有没有D版的

2004-12-15 15:48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尉迟迥[/i]于2004-12-15, 11:23:37发表
我买了 只要13块 [/quote]
不是22元吗,你怎么只花了13元,书店减价促销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帝国政界往事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