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真实三国之诸葛亮身后的世界


2004-12-22 11:20 sincery
三国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强,顶
深受教育

2004-12-22 18:14 slq321
会计五十二分,已经很努力了,不过还差一点,明年一定要过去这一门。毕竟现在学到这个深度,如果放弃有点可惜了。

2004-12-22 18:17 獏良了
[quote]原帖由[i]鬼眼狂刀[/i]于2004-12-22, 5:10:13发表
[quote]原帖由[i]獏良了[/i]于2004-12-22, 5:05:50发表
2:魏延想代替诸葛亮的位置,而且还对孔明不采纳他的奇袭计划颇有怨言,对死去不久的诸葛亮颇不客气,“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意思是他孔明一个人死了,难道地球就不转了吗?真是白眼狼一个呀!!!真是不理解那么多网友为他翻案,俺就第一个看不惯这小子!
===============================
这里私有点8同意…
文长只是希望不要因为丞相一人之死而耽误国家北伐大事…
一来他当然也是为了复汉而急‘攻’心切… 二来是想争到兵权…
这也理所当然, 目前就他最有这个资格…
一向自持的他哪能把兵权交给文官…而且是一直看着不爽的人…
所以语气上听上去似乎有点责难诸葛的苗头…
不过这心态接下来就算打…也过于容易中司马的道…(题外话) [/quote]
这个人和三姓家奴有什么分别啊 [/quote]
何故扯上三姓家奴…
文长也素一代忠臣呢…

2004-12-22 18:17 廖化将军
祝君早日高中!

2004-12-22 21:44 凌云茶
魏延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傲过头了.想夺兵权不居人下是必然的,至于是否真的自以为他可以打败司马懿呢还是借需要打仗拿到兵权再撤退,就不知道咯.军失元帅.人心浮动,他能跟司马放对的机会几乎是0.

2004-12-23 20:57 slq321
是的,我同意楼上朋友的话,魏延根本不算是叛徒,他可以投降司马,就能得富贵;他可以回成都,也可以保富贵,他只是犯了中国人的通病,当然到现在还是这样,窝里斗,如果是费讳而不是扬议带兵,他可能不会如此之惨,希望中国走出这个泥泞,走向共和!

2004-12-24 00:43 koeizzh
知道对好贴的最高评价是什么吗!就是像我等这些长期潜水的一干人等!竟然会
情不自禁地前伏后继地顶着被斑竹记录前科、冒着人民斗争地汪洋大海的侵袭、本着“老子今天豁出去了”的大无畏精神加入顶贴的队伍当中。:——)

2004-12-28 02:11 潇湘暮客
人们仍然在怀念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的[color=red]书生[/color]、农民和丞相。

这个[color=red]农民[/color]用的真好!!

[color=blue]后来诸葛瞻统领政事,廖化有一年去找宗预[/color][color=red]玩[/color]
这个“玩”,唔,不知道是不是玩三国游戏,呵呵

[color=blue]直到交给李严,李严坏事[/color]
其实李严刚开始做的挺好的.........

孙权的回答真是令我感到读史是有乐趣的,研究历史是有意思的,他怎么说的呢:“我待蜀不错,不会发生你们所说的事,....别轻易相信别人的话,[color=red]朕为诸君破家保之[/color]。”呵呵,最有意思是最后一句话,以前只见过大臣在皇帝面前叩头说要以家里百口人的性命保XXX不反什么的
还真没有见过...........

[color=blue]费祎最大的长处是外交,因为能喝[/color]
原来老祖宗就是这样了

[color=blue]我算了一下,他们二人在一起喝的酒约有N吨之多[/color]
同上

2004-12-28 18:58 Fighter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楼主的两篇大作,受益良深,特顶帖以敬。

2005-1-25 21:39 鹰从天降
"周至为何得名,就是因为山路拐来拐去的,绕了几周才能到达的意思"
周至原名盩厔(山水盘曲的样子)

2005-1-26 19:16 宁采臣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28, 9:37:43发表
本来想写,通知又要开会,真是烦中国大陆的会,台上的人在讲一些他自已都不相信的话,台下的人明知道那是假的,还得听着,还得签到,中国这么五千年的文明,能出现那么多诸葛亮之类的人才,为什么现在会落到这种地步,想想就堵得慌。 [/quote]
看快2小时终于看完了,晚饭都忘记去吃了,楼主要请我吃夜宵哈
对上面这段话深有同感也深受其害,不过俺们现在开会不带金庸就带黄易~还有坚决不人党省了N多会~
附:
以前的笔记本:一,XXX主持学习XXX重要思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XXX,XXX,XXX。。。。。。谈心得体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XXX书记作重要讲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现在的笔记本:XXX,5分钟;XXX,2分钟;X付,4分钟;。。。。。。XXX书记,43分钟。

2005-1-27 19:03 马超将军
SLQ解读的不错,省得大家时间看那晦涩难读的三国志了。  

魏延是忠臣一个,演义里给丑化太离谱了。

总起来看,魏延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其个性张扬而不能团结同僚,也非统帅之才,也就适合做镇守一方的将领。诸葛死后,魏延任性胡为,授人以柄。恰好碰上杨仪也心胸不广,魏延死的不值。

2005-1-27 19:33 廖化将军
魏延是忠臣一个也许没错,作为职业军人和将领,对军国大事太不负责任了吧?

2005-1-27 21:59 QxCxH
魏延烧毁栈道真是。。。这时的他不知道还是不是那个正常的他,无大局意识,岂可因私而忘公,或许他所说的“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是借口。

2005-1-28 16:09 东方白龙
看了各位的精彩发表,按耐不住,想替小延喊下冤,不过又没有力的证据,毕竟过了NNNN年了~不过总的感觉,小延是个挺不错的大将,只是的政治头脑实在是差了点,要是他能象某些人那样深藏不漏,那么蜀中有60%的机会是他的了,他太直了~杨仪是白面书生,心计挺深的,不过成不了大器,而姜维当时毕竟是新人,在蜀的威望都不怎么的。只能是说小延的政治头脑单纯了点吧

2005-1-31 11:39 readygo911
人家魏国地大物博,连后期支撑蜀汉门面的姜伯伯都是魏国人士嘛

2005-4-8 10:12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东方白龙[/i]于2005-01-28, 16:09:06发表
看了各位的精彩发表,按耐不住,想替小延喊下冤,不过又没有力的证据,毕竟过了NNNN年了~不过总的感觉,小延是个挺不错的大将 [/quote]
所谓感觉恐怕不是来自于历史吧?魏延打仗强,没有人否认他。可是追求个人地位与功勋,不顾国家,这算什么玩意?

2005-4-13 12:03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31, 19:10:03发表
魏国内部大的动乱共有三次,而这三次也就要了三位司马的命。
  1:平王凌,平后司马懿死去。
  2:平毋丘俭、文钦,平后的路上司马师就死去了。好象是文钦的儿子极为勇敢,单枪匹马几乎冲进司马师的营帐,惊得司马师眼睛也掉了出来。
  3:平诸葛诞之乱,即寿春之战,平后不久司马昭也就见上帝了。诸葛诞是诸葛亮的远亲,他死时手下亲近的人没有一个投降,很象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说明诸葛诞并非是一个一勇之夫。
[/quote]
司马昭并不是死在淮南三叛后不久.淮南三叛平定于258年,司马昭死在264年.

2005-4-15 14:51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1-22, 16:32:36发表
前文中不是说过蒋惋治军于涪,还觉得涪离汉中太远了
何以到了最后涪这里没有看出来有军备的样子呢?难道都是时间隔久,被阿斗黄皓给撤了?
或者,更战术一点的因素,廖化一干人,本来就是从涪出发赴汉中剑阁前线的?他们一着急,倾国而出了?
又:剑门关之险,不用太多兵的,多了也放不下;企图夺回汉中则可以理解,只是固守剑阁似乎更应留兵在家里。
如果都是数天内发生的事情,古代军事调动加信息传递会耽误时间,我不大清楚当时这些行动的时间。判断起来,邓艾偷渡,当不是10天可以完成的吧?这时候汉中已不可挽回(除非想反击击溃钟会大军并追击之趁势光复汉中),只是守剑阁的话,以蜀国全军,挤在那个小地方,而且不知道是多少天,他是什么意图?
应该是下一集的内容吧,提前问问。 [/quote]
这个好像不难推断.按照蜀汉投降后十万两千军队的记载,姜维带走主力,按照一半五万估算;汉中被围两城各五千;阳平关是汉中最重要关口,按照一万估算;南方还有一万蜀军,永安方面至少数千,加起来已经八万好几千了.其余地方蜀军不到两万,成都总要留一点(后来诸葛瞻的部队就是从成都派出),涪即使有一些蜀军也无足轻重了.

2005-4-15 23:51 口袋妖怪王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25, 18:54:00发表
3:在杨仪与魏延两者间,诸葛亮选择了杨仪,那么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官场上,一般是两个都不用,但是这是危急时刻,一切以把军队安全撤回汉中为目的。所以魏延作为一位位高名重的大将,诸葛亮知道其的弱点,所以把军队撤回的任务放给了杨仪,事实证明,他仍然是正确的。
[/quote]
魏延其实早就不满诸葛亮了,诸葛亮的计谋他总是抢风头,当然,那个时候也就他比较适合,但是,魏延他的功劳越大,他对军心的影响也越大,他的阴谋也越大;攻西川,他的功劳数最大;诸葛亮北伐似乎也有他功劳,但是,他耍心计的事,诸葛辆早就看在眼皮底下了

2005-4-16 11:24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1-14, 0:49:37发表
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姜维不到汉中而到甘肃去屯田,是不是汉中这个地方仍然有黄皓的势力,使姜维害怕。这个时候汉中的守将应该是胡济等人,都是姜维的部下,应该不存在此问题。看来姜维这时仍然坚持他的敛兵聚谷的思路,虚空汉中引诱敌人来攻,等敌人疲惫再从沓中大举反攻,以获大利。呵呵。可问题是沓中离汉中也太远了,这个战略很象蒋琬当年驻大兵在涪一样,纵深得太厉害了。应该说是姜维的一个战略败笔,朋友你们认为呢? [/quote]
沓中和涪可不一样.沓中最大的问题是来回只有阴平一条路.司马主政后就没有对蜀汉发动过主动进攻,而姜维到沓中后立刻就开始了灭蜀的倒计时,可见这个部署的不平衡足以勾引起魏晋的"贪得无厌".后来灭蜀进展也一样,因为诸葛续对阴平方向的威胁,原本打算驰援各地的廖化等援军被拖在了阴平.后来如果不是诸葛续有欠精明,姜维怎么撤回来还真是大问题.涪并没有这个缺陷.

2005-4-18 23:26 jky1977513
高明,他要的也就这样,他要挂了,也只能做这样多的事!

2007-8-8 23:47 wwwind
恩,楼主很有见地。天下兴亡关乎君王宰相。用人失误,才失天下。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