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13 17:24
阿巽
主贴的荆州地区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鄂湘两省(范围可能更小)
因为荆州属上古九州,直到东晋才定治江陵
荆州地区可以为都的大城市无非郢(楚都,后南郡、江陵、荆州)、长沙、江夏(武昌、鄂州、武汉)、襄阳、宛城(南阳)
此五地除了襄阳、南阳都短暂为割据政权做过首都
我觉得讨论应该是以汉末荆州地区为范围,而不是现在的荆州市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5-8-13 17:31 编辑 [/i]][/color]
2015-8-13 21:14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3 08:42 发表
本朝跟明代不一样,进入现代后,城市人口,城市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都不再兼具政治与经济中心的职能-----------其实还有兼具同样职能的国家,比如首尔,所以韩国人现在也担心这个问题。明代的做法, ... [/quote]
太祖时期把首都放在北京,也算是天子守边关了。
2015-8-13 22:46
墨叶
回复 #62 赵庄姬 的帖子
解放前国民政府首都还是南京才算天子守边关。
2015-8-13 23:07
sos2290
回复 #62 赵庄姬 的帖子
本朝建都的时候倒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候苏联是依靠,建都北方反而有利于首都的安全,但是当中苏交恶后,真成了天子守国门........所以后来搞三线建设嘛。
古代的首都往往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明代尽管例外,但是也有一个南京),而这些精华地方,尽量要避免受战火波及。从军事上我可以守住某个地域,但是无法避免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生产损失,这在政治和经济上是极其失败的。比如你和三红提到了外族攻击居庸关,明的经济中心在江南,你打居庸关,关江南什么事?即使外族军队把北京周边打烂了,对明的经济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在政治上,南方还有一套班子,万一事情不济,直接搬过去就可以了----------- 土木堡战后,也先进攻北京,明庭的大臣们不就准备这么干么,要不是于谦他们,这事就成了。
所以说,明代尽管天子守国门,但也考虑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全,它同样遵循了精华地区应该远离战火的这个规则。
首都跟其他城市有很大的区别,不在于有无险要,也不在于好不好守,而在于:古代的首都往往是经济和政治的精华地区,经不起折腾,没有选择当然没办法,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是必须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5-8-14 00:42 编辑 [/i]][/color]
2015-8-14 23:04
sos2290
前面三红谈到,荆州的防卫,必须是和襄阳联系在一起的,也谈到了“当以荆襄一体的眼光再来看荆州"--------------- 既然荆襄在防御上是一体的,当襄阳面临攻击时,它拿什么来“屏障”荆州地区不卷入战争状态,减少政治和经济上的损失。所以才说“自已不能做自已的挡箭牌”。
别忘记了自已说的话,确立首都,最主要的因素是政治和经济,而不是军事。既然如此,为什么只从军事角度考虑首都的安全,而不去考虑首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
引用顾祖禹的观点,并不能证明荆州地区“绝对是帝王之资”,同样还有一个人名字叫诸葛亮,他的观点是“用武之地”。除开各自时代地域的划分不同外,我们要考虑到,在顾祖禹的时代,中国的战略格局和荆州的周边发展环境早就发生改变了,他那个时代荆州所拥有的优势,其他时代未必拥有。
除了“建都的决定因素是政治和经济”外,还必须了解“城市职能定位与发展”。前面讲过,越是军事地理优势的地方,就越要避免建都于此,正因为军事地理太好,把这个城市发展为军事重镇才最为有利。反之若建都于此,这个城市的职能是什么,军事要塞还是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的城市职能,决定了这个城市不同的发展规划,而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中心这两种职能,恰好是不能并存的。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城市的职能是经济政治中心,那么城市的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 但这在军事上会坑爹,当年于谦他们守北京城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也先只有几万人,于谦手上二十几万人居然才勉强够分配(战斗力我都不谈),就是因为北京城太大,分开后人手就不够看。朱文正为什么能守住陈友谅的大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洪都城小,陈友谅的兵力展不开,而朱文正却能集中力量机动,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荆州地区明显更适合成为一个军事重镇,而不是政治经济中心。事实上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就是这么干的,荆襄地区长期以来就担负着军事要塞的城市职能。
2015-8-15 13:12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墨叶[/i] 于 2015-8-13 22:46 发表
解放前国民政府首都还是南京才算天子守边关。 [/quote]
错,上海比南京更边关。
2015-8-15 13:14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3 23:07 发表
本朝建都的时候倒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候苏联是依靠,建都北方反而有利于首都的安全,但是当中苏交恶后,真成了天子守国门........所以后来搞三线建设嘛。
古代的首都往往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明代尽管例外, ... [/quote]
选择江陵定都,也可以把江东定位经济中心啊。天子远离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不可能反,钱万三再有钱也还的听朝廷的。天子远离军事中心,镇守边关的董卓、桓玄、安禄山之流便是朝廷大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5 13:18 编辑 [/i]][/color]
2015-8-15 13:36
郭文
问这个问题的人,估计地理学得不咋样。荆州,又尤其是江陵一代,属于通衢之地,向来无险可守。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都一样,敌人一打过来就守不住。抗日战争时,荆州的武汉成为陪都,连一年都没撑满就沦陷了。这就充分说明了,荆州地区是守不住的,也不适合做首都。
2015-8-15 22:43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赵庄姬[/i] 于 2015-8-15 13:14 发表
选择江陵定都,也可以把江东定位经济中心啊。天子远离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不可能反,钱万三再有钱也还的听朝廷的。天子远离军事中心,镇守边关的董卓、桓玄、安禄山之流便是朝廷大患。 [/quote]
明代就是采取的这种办法,将首都的经济中心职能剥离,但是他们同时在南京另立都城。作为割据南方的政权而言,不可能采取这种方式。除了历史和当时的战略格局影响外,一个地区的先天条件也是其中之一,荆州地区,先天就不适合成为一个国家的首都。
之前你和三红他们列举了荆州的种种好处和重要性,但实际上,你们列举的这些优点,恰好是荆州地区不能成为首都的原因。
军事意义和军事优势重要的地方,是不适合建首都的。正因为它的军事地位重要,只有把它打造成一个军事中心,才能最好的发挥这个城市的效能。如果建都,这个城市的职能就会混乱,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随之受到影响,最终是既无法发挥军事优势,又无法保证政治经济的安全。
2015-8-15 23:03
sos2290
特别要注意“首都”这个城市的意义和职能。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的定位决定发展规划。你这个城市各项设施、建筑、行业的安排、交通物流的划分,都是由它决定的。只要分析一下首都城市和军事城市的区别,很容易发现荆州地区不适合建都。
首都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首都处于君主的直接控制下,首都越大,首都的人口越多,君主直接控制的人口就更多。同时,人口多了,经济生活也会随之活跃。那么在发展首都城市的时候,城市一定要大,同时城市周边生产也比较活跃,城市里,以及城市周边的人口要多,首都的周边越繁荣越好。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都是为了“扩大城市规模人口,活跃城市周边经济”这个中心服务的。
反过来看一座军事城市需要的是什么,首先城市内部的非战斗人员和流动人口越少越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节省粮食。然后这座城市的规模不能太大,城市太大不利于防守。如果是离前线近的,战况比较激烈的,城市外最好不要进行生产活动,否则一打起来就成了资敌。这种城市的建设,是为了“巩固军事安全,必要时坚壁清野”。
这就是军事中心,为什么不能兼顾政治经济中心的根本所在,它们的城市发展方向,根本就南辕北辙。
荆州地区重要的军事地理定位,恰好决定了它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没得选就另说了。
2015-8-16 16:15
赵庄姬
明朝有很多不如汉唐的地方,但是明朝从始至终没有发生过军阀割据(好吧,除了朱棣),这绝对是一个大大的优点。而且不但明朝没有,清朝也没有军阀割据。后来的北洋军阀是清朝灭亡之后的事情。所以说,把首都皇权和军事中心结合在一起,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创新。可惜东晋时期还不知道天子守边关的好处,否则哪有王敦、桓玄之乱?
然而把首都和经济中心挂钩则没有什么必然性,甚至并非什么好事。其一,首都不是军事中心的话,请问董卓安禄山这样的边关大将该怎么办?你也一直没有给出个很好的答案。其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经济中心的守将造反,因为实在没必要啊。不要跟我说吴王刘濞,西汉时期江南很苦逼,还不是经济中心呢。其三,只要军事中心没丢,即便经济中心沦陷也收得回来。太平天国、侯景、方腊,这些先攻下经济中心的,不都不思进取了么?即便是辛亥革命军,要是袁世凯认真打,恐怕也凶多吉少吧?
所以说,除非把中国整到元朝那份上,经济中心丢了都能回来。军事中心一旦造反,则后患无穷啊。至于说具体战术上的,打起仗来损失多少 GDP 什么的,比起朝廷整体安危,都只是细枝末节罢了。放眼全球历史,边关大将对帝国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次数,未必小于他们所抵抗的外敌。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6 17:16 编辑 [/i]][/color]
2015-8-16 19:49
sos2290
回复 #71 赵庄姬 的帖子
中国的历代王朝早就给出答案了,首都与军事中心不需要合一,也不可能合一,保持适当的掌控距离即可。明代虽然将首都与军事中心合一,但是第一,它同样预备了后手,在南方另外有一个都城;第二,当北京成为首都后,它军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削弱,城市在面临攻击时开始变得脆弱。
这其中有好几个例子,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算一个,另外还有一个袁崇焕,后者之所以倒霉,一个原因就是把北京当成了军事城市,反之孙承宗就看得更透彻。
一个军事战略位置重要,军事地理优势明显的城市,只有建设成一个军事重镇,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你们在前面列举的荆州地区的种种重要性,正是荆州不能建都的理由。
用武之地,不适宜建都,在这样的地方建都,最终是打也打不了,发展也发展不了。
2015-8-16 21:19
喋血中原
荆州能建都的条件应该是必须保证拥有整个荆州为前提,古代的荆州范围很大,可以北部襄阳、南阳为屏障,都江陵。江陵为经济中心,襄阳、南阳为军事重镇,西面的西陵、夷陵适当驻一支精兵。这样一来,如何不能建都?南阳、襄阳就是南方政权的山海关、居庸关。江陵临长江,水路行走商船,又是南方三大州的中心(益州、荆州、扬州),促进经济贸易往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喋血中原 于 2015-8-16 21:28 编辑 [/i]][/color]
2015-8-16 21:27
喋血中原
当然,荆州最终被淘汰,而扬州被作为都城,还是汉末三国将整个大荆州长久分割了所致。此外,京杭大运河灌通扬州,促进经济往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可惜,大隋皇朝建这条运河最终葬送了自己,却利于后世。
2015-8-16 21:35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6 19:49 发表
中国的历代王朝早就给出答案了,首都与军事中心不需要合一,也不可能合一,保持适当的掌控距离即可。明代虽然将首都与军事中心合一,但是第一,它同样预备了后手,在南方另外有一个都城;第二,当北京成为首都后 ... [/quote]
凡是在长安、洛阳建都的朝代,都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凡是在北京建都的,国家都没有出现过长期分裂。这就是历代王朝给出的答卷。军事中心对首都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我之前说过,一个大帝国被拥兵自重的大将军灭掉或打残的概率,并不小于被敌国灭掉或打残的概率。明朝北京两次直接被外族攻打,也没有表现的那么脆弱。但是皇帝亲子镇守,却杜绝了安禄山之流产生的可能。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6 21:46 编辑 [/i]][/color]
2015-8-16 22:52
小贩
到底是 帝国制好,还是分封制好?
2015-8-16 22:55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小贩[/i] 于 2015-8-16 22:52 发表
到底是 帝国制好,还是分封制好? [/quote]
到底是 Google 好还是 Alphabet 好?
2015-8-17 00:46
小贩
换个说法:中央集权好还是分封制好。
2015-8-17 09:53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赵庄姬[/i] 于 2015-8-16 21:35 发表
凡是在长安、洛阳建都的朝代,都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凡是在北京建都的,国家都没有出现过长期分裂。这就是历代王朝给出的答卷。军事中心对首都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我之前说过,一个大帝国被拥兵自重的大 ... [/quote]
你说的是结果,当时统治者的选择是什么,不言而喻。明代之所以显得另类,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一潜规则。今天在这里说历代王朝没有防止割据什么的毫无意义,当时他们必然有自已的考虑。
既然说明代北京,李景隆打过,也先打过,庚戌之变的时候打过,皇太极也打过。除了李景隆之外,其他三次,整个王朝都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冲击:也先那次就不说了,天崩地裂。庚戌之变还只是在外面折腾,就被视为奇耻大辱,顺带宰了个丁汝夔。皇太极打北京,死了个袁督师,北京的人去吃肉,正说明了影响的广泛。
明代采取两都制,为自已留了条后路,可见他们也是担心这个问题的。“天子守国门”的王朝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王朝。
每个地区都有它的地理定位,荆州地区正因为军事战略作用重要,所以才不能建都,这是天然的军事重地,把坛坛罐罐摆这里没办法发挥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5-8-17 09:54 编辑 [/i]][/color]
2015-8-17 10:23
feiyue1206
军事地位很重要,所以不能建都?
那关中怎么算
2015-8-17 11:47
阿巽
[quote]原帖由 [i]feiyue1206[/i] 于 2015-8-17 10:23 发表
军事地位很重要,所以不能建都?
那关中怎么算 [/quote]
我看除了汴京和临安,古都里面没几个军事地位不重要的吧
2015-8-17 12:09
伪昆仑
回复 #75 赵庄姬 的帖子
皇帝被生擒活捉了,这还不脆弱?
到了清朝北京已经不算天子守国门了
2015-8-17 13:08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7 09:53 发表
你说的是结果,当时统治者的选择是什么,不言而喻。明代之所以显得另类,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一潜规则。今天在这里说历代王朝没有防止割据什么的毫无意义,当时他们必然有自已的考虑。
既然说明代北京,李景 ... [/quote]
你还是没有回答,天子离前线那么远,怎么避免安禄山那样的人拥兵自重?
2015-8-17 13:16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伪昆仑[/i] 于 2015-8-17 12:09 发表
皇帝被生擒活捉了,这还不脆弱?
到了清朝北京已经不算天子守国门了 [/quote]
明英宗草原 N 日游后,对明朝基本没什么影响。安史之乱即便平定了,唐帝国也随之进入了节度使时代。董卓之乱即便平定了,汉帝国也随之进入了诸侯割据时代。尔朱荣之乱后,直接导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清在彻底剿灭准格尔之前,蒙古草原方向一直可以直接威胁到北京(亲清的喀尔喀部战斗力实在太渣)。鸦片战争之后,西洋列强从海上又能直接威胁北京。但是即便北京两次被洋人攻克,中国为什么基本没有像汉唐末年那样分裂?其根本原因就是天子冲在了最前线,没有给哪个大将拥兵自重的机会。
反之,辛亥革命军的战斗力那么渣(至少比八国联军渣多了),为什么清朝那么快就灭亡了?因为冲在最前线的是袁世凯了,他就有机会拥兵自重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7 14:08 编辑 [/i]][/color]
2015-8-17 13:21
赵庄姬
关中军事价值也很高,但没有北京高。何以见得?天子在长安洛阳,燕云地区的守将一反,天下马上进入诸侯割据。天子在北京,长安洛阳的守将反过么?云南吴三桂倒是反过,但天下没有进入诸侯割据。因为灭了吴三桂,南方不需要长期大规模驻军。而秦汉隋唐时期,燕云地区大军集结却是常态化的。
守将造反的根本条件是拥兵自重。长安洛阳为都的朝代,燕云地区的守将动辄就拥兵几十万,从扶苏到安禄山到朱棣无不如此(只是扶苏没反而已)。北京为都的朝代,长安洛阳的守将拥兵多少?如果我们假设王朝统治者有起码的理性,把兵力集中在军事价值高的地方,你说是北京军事价值大,还是关中军事价值大?
对于大统一王朝,首都的军事价值高低,可以用外面需要放多少军队来衡量。首都之外需要的军队越多王朝越危险,需要的军队越少王朝越安全。因为,军队战败了王朝就有可能被外部势力干翻,军队战胜了王朝有可能被内部大将干翻。
江南地区的军事价值最渣,所以每次江南定都的朝代都不长。南陈南宋这种外敌比较强的就直接被推了,洪武朝虽然比较牛鼻,但朱元璋一死南京就被自家人推了。王敦、桓玄为什么敢起兵造反?还不是因为他们重兵在握兵么?他们为什么手里有重兵?虽然有一定的门阀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东晋对荆襄防守的需要。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7 14:14 编辑 [/i]][/color]
2015-8-17 14:23
伪昆仑
回复 #84 赵庄姬 的帖子
真正上了一线的皇帝除了朱棣只有被生擒的那位和上吊的那位算是
天子守国门,动不动北方游牧过来抢一回就要割肉,要不咋明朝修长城呢
北方游牧民族、南方起义军
不是将军造反照样还是难逃割据啊
2015-8-17 14:26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伪昆仑[/i] 于 2015-8-17 14:23 发表
真正上了一线的皇帝除了朱棣只有被生擒的那位和上吊的那位算是
天子守国门,动不动北方游牧过来抢一回就要割肉,要不咋明朝修长城呢
北方游牧民族、南方起义军
不是将军造反照样还是难逃割据啊 [/quote]
上吊的算啥
豹房的才算
2015-8-17 15:45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伪昆仑[/i] 于 2015-8-17 14:23 发表
真正上了一线的皇帝除了朱棣只有被生擒的那位和上吊的那位算是
天子守国门,动不动北方游牧过来抢一回就要割肉,要不咋明朝修长城呢
北方游牧民族、南方起义军
不是将军造反照样还是难逃割据啊 [/quote]
明朝一没有和亲,二没有岁币,三没有城下之盟,怎么做到的?天子守国门!
2015-8-17 16:23
伪昆仑
回复 #88 赵庄姬 的帖子
岁币改了个形式而已
给你钱你别来烦我不一样吗
还不是让人冲进长城以内就失控
其实这不是我想要强调的焦点
回到一开始宫主所说的“凡是在北京建都的,国家都没有出现过长期分裂”等等
天子守国门在中国史上毕竟样本太少,就算明朝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也不足以作为成功的范例
毕竟到了清朝同样是北京,照样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铁蹄蹂躏
2015-8-17 16:27
feiyue1206
其实,汉初、唐初的关中,天子也在国门啊。汉初文景时,匈奴烽火逼近长安,唐朝李二继位,突厥马上就来到长安城下向李二道喜,安史之乱后,长安以西完全防不住,吐蕃那是进进出出好几次。。。
2015-8-17 16:45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赵庄姬[/i] 于 2015-8-17 13:08 发表
你还是没有回答,天子离前线那么远,怎么避免安禄山那样的人拥兵自重? [/quote]
:hz1015: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历代的统治者,怎么可能找我要答案????? 个人只知道建都有各自考虑和忌讳,明代同样考虑了这些问题,荆州恰好不适合。可以刨除各种时代背景和战略背景,只看地理位置也一样:你们在前面列举了荆州种种的好处,军事战略地位如何重要,军事地理优势如何明显.........
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地方,我建设军事城市不是很好嘛,建都做什么,家底摆在这里让人家折腾吗。
荆州地区的作用,历代早就有了定位,无论是三国、南北朝、还是南宋,都是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各代的名臣良将,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但是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以南方为都,以荆襄为屏障,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2015-8-17 17:04
sos2290
另外谈到明代北方的边防,其实与国家之间的边防是不一样的。明代北方的边防,严格意义讲,不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无论是蒙古还是后金,一开始都是属于打劫,他们发动的的战争,属于“寇边”。
当然这种行为会发生改变,打得很顺了,我趁机会搞你一把,比如也先;再比如实力逐渐强大了,我也尝试一下是不是能灭了你,比如皇太极这样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北方武装进攻的目的,没有什么政治性,而是抢劫性质,他是为了抢东西,而不是灭国。
在这种情况下,首都本身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攻击目标,反倒是在周边可以大捞特捞。尽管经常来骚扰,但北京城的日子还过得下去。而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就不存在什么打劫不打劫,双方的战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就是灭国之战。建都荆州地区,对方只需要骚扰襄阳,就能使整个首都地区陷入临战状态,这么搞下去你日子还过不过了。
北京陷入临战状态,皇帝就要杀人去平息民愤和政治动荡,荆州如果这么折腾,多少大臣也不够杀的......
2015-8-17 17:13
feiyue1206
建都建康,北方只要突破淮河战线,其实就是几个据点,建康也得出于临战状态啊。
2015-8-17 17:20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伪昆仑[/i] 于 2015-8-17 16:23 发表
岁币改了个形式而已
给你钱你别来烦我不一样吗
还不是让人冲进长城以内就失控
其实这不是我想要强调的焦点
回到一开始宫主所说的“凡是在北京建都的,国家都没有出现过长期分裂”等等
天子守国门 ... [/quote]
岁币绝不是什么形式而已。宋真宗也好,宋高宗也罢,除了怕前线战败之外,他们最怕的是武将在前线立功。他们更怕武将一旦收复燕云十六州,便有借口长期驻军在外。这样一来,则胜也不是败也不是,所以只有求和。
还有,冲进长城就长驱直入一说,纯粹是无稽之谈。也先、皇太极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晚清时期恰恰是天子守国门的成功案例。西方人那么牛逼,打到清朝灭亡居然国家没有分裂。晚清要是跟唐末那个样子,西方人会毫不客气地把五代十国在中国永远延续下去。每次洋人来,朝廷都亲自顶上去,打的再狼狈,基本没给大将拥兵自重的机会。每次完事之后,军权还能迅速收回。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赵庄姬 于 2015-8-17 17:37 编辑 [/i]][/color]
2015-8-17 17:23
小贩
关键还是交道啊,即要合适防守,又要合适做进攻出发点,还要有进攻目标。这样的地方才合适做军事重镇,有必要重兵。
因为要守,所以必须驻重兵,而重点长悬在外,不利国本。是不是国门....,谁知道呢?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过是小说家言,你们这么当真干嘛?
2015-8-17 17:28
小贩
朱隶 定都北京,主要还是怕军镇造反吧?要不,国门可是有几个,比如,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北大门,守哪个好呢?
所以守门不是重点,守重兵才是天子的本意。
天子守重兵........,兵败国破君亡。
2015-8-17 17:32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7 16:45 发表
:hz1015: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历代的统治者,怎么可能找我要答案????? [/quote]
你的观点是首都不应该是军事中心。那么请问,如果天子不在军事中心,镇守军事中心的大将拥兵自重该怎么办?你要是答不上来,还是放弃你的观点算了。
2015-8-17 17:34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小贩[/i] 于 2015-8-17 17:28 发表
朱隶 定都北京,主要还是怕军镇造反吧?要不,国门可是有几个,比如,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北大门,守哪个好呢?
所以守门不是重点,守重兵才是天子的本意。
天子守重兵........,兵败国破君亡。 [/quote]
是这个道理。哪里需要重兵,哪里就该有天子。这是为天子好。。。
2015-8-17 19:12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feiyue1206[/i] 于 2015-8-17 17:13 发表
建都建康,北方只要突破淮河战线,其实就是几个据点,建康也得出于临战状态啊。 [/quote]
前面三红已经说过了,荆襄的一体化问题,正因为这个原因,只需要打襄阳,整个荆州就得跟着动,人家连防线都不用突破。甚至连襄阳都不用打,压重兵与边境即可,反正你不敢放松。
对比下明代的外族进攻,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间歇性、短暂性。人家是来抢东西的,有事没事不会打北京,东西抢完了就回家享受,没有了再来抢,北京城的老百姓好歹还能消停一下。对峙荆州就好玩了,人家是来灭国的,军事力量长期存在,三天两头搞一搞很正常。
首都民众不可能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从政治上讲,一个政权连首都老百姓的基本安全都无法保证,成天提心吊胆过日子,你这个江山还怎么坐?这就是政治代价了。
2015-8-17 19:25
小贩
其实最大的问题,赤壁之战时就说得很明白了:80万大军,多了.....
江南摆不下多少兵马的。
而北京周围全是重镇,你爱来不来。要攻坚咩?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5-8-17 19:26 编辑 [/i]][/color]
2015-8-17 19:46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赵庄姬[/i] 于 2015-8-17 17:32 发表
你的观点是首都不应该是军事中心。那么请问,如果天子不在军事中心,镇守军事中心的大将拥兵自重该怎么办?你要是答不上来,还是放弃你的观点算了。 [/quote]
你的理解有点偏差。我说的是:首都不能同时兼具军事中心和政治经济中心两项职能,同时,军事地理优势和战略位置重要的地方,不适合建都。即使是你多次强调的明代,也没有违背这条法则。首都可以被军事中心拱卫,但首都本身不适合成为军事中心,即使是明代,宣府大同这些地方,也远比北京更像一个军事重镇。
所以你也不用问我“应该怎么办”,中国历来的统治者就是这么干的:汉唐时期的西安,发展最繁荣的时候,匈奴和突厥已经离得远远的了。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方面就显得短板。明代不仅经济中心在南方,第二首都也在南方。
没有一个王朝会把大部分军队主力放在首都,任何一个王朝的首都被攻击的前提是:它的一线军团已经被人家干掉了。把军队集中在首都等着人家来打,而不是放出去御敌,跟找死没什么两样。
2015-8-17 20:03
赵庄姬
回复 #101 sos2290 的帖子
天子在北京,大同、宣府。。。一直到辽东,当地驻军数量都不少。但不管怎么说,跟北京基本上算一个防御体系。唐朝的安禄山则不同,他已经独立在经营一整套防御体系了。所以,造起反来当然威胁更大。
2015-8-17 20:30
乌鹊南飞3
宋朝倒是把天下重兵都捏在都城里,对外还一味的岁币、求和,防范安禄山、朱温之辈可谓费尽心机,结果靖康差点一战亡国。如果没有南宋诸将自发拉起部队来卫国,大宋三百年基业就要打对折。可见中国自古以来种种限制兵权的自阉措施,只有在缺少敌国的时候有效;一旦强敌在伺,立马不管用。所谓天子守国门,诸边限大将,只不过应付一方之敌而已。多年乱世,小国林立之时,何方不是边将拥兵?一日杀边将,就是灭亡倒计时,陆抗、斛律光之死即是明证;纵使不灭,也再无光复失地之能,苟安而已,一如檀道济、岳飞之死。
东欧也有天子守国门的拜占庭千年传奇,立志恢复古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也曾经将地中海再次变成内湖,然而以拘禁贝利萨留为终点,帝国重新征服的大片土地再次沦陷。而大航海时代开始征服世界,通过无数战争建立众多殖民帝国的西方列强,却从未出现擅杀大将,也未出现军阀割据,这又是什么原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5-8-17 20:57 编辑 [/i]][/color]
2015-8-17 20:54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赵庄姬[/i] 于 2015-8-17 20:03 发表
天子在北京,大同、宣府。。。一直到辽东,当地驻军数量都不少。但不管怎么说,跟北京基本上算一个防御体系。唐朝的安禄山则不同,他已经独立在经营一整套防御体系了。所以,造起反来当然威胁更大。 [/quote]
感觉谈藩镇似乎远了点,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建都,再说首都不能是军事中心,跟首都远离军事中心是两回事。明代其实自已也不认为在北京建都合适,否则搞一个南京做什么,就是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嘛。
军队围绕在首都外围才是最能保证首都安全的,把首都搞成军事中心,这个就是等着人家来打你了。
这问题很有意思,所以难免多谈了点。
2015-8-18 07:51
张建昭
某洗地博士很喜欢下结论,可惜经不住推敲,于是只能不断洗,看得我这个酸爽。:hz1007: 别轻易下结论就好了嘛。
其实建都的选择可以有各种考虑,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方便省事。
怎么个方便省事?不用重新大兴土木,已有恢弘气象。
所以城市那么多,作为都城的就那么几个,除了本身没什么选择的割据政权之外,统一王朝和大一些的割据政权的选择无外乎就那么几个,建都的原因,因循占了主要成分。不是每个王朝建立了之后都开会讨论一下建都在哪的,多数自然而然就因袭前代了,原因就是方便嘛,没有十足的利益谁也不愿意挪窝。现成的资源网络不用,非要推倒重来,谁喜欢这样折腾?
那么可讨论的就是那些不因袭前代,非要另辟蹊径的,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尤其是那些中途非要折腾一下迁都的,他们的考虑才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比如第一个要把国都建在四战之地的汴梁的朱温是怎么想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不算,小割据没什么选择)?
他其实也是图方便,因为那就是他节度使治所,他本身的势力就这里最牢固,什么开封漕运便利啊,这些可以作为原因,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方便,你说漕运便利,你迁到江南去还省得漕运了呢,或者在漕运线路上选个更近的城市,为啥不这么做?朱温是没条件,他只在中原玩得转,江淮是别人,那为啥北宋不迁到江南或淮南去?你可以说出一千条理由,我说都敌不过“省事”二字。不用说迁到江南了,就是赵匡胤要迁到近在咫尺的洛阳,循山川之险以去冗兵,都遭到举朝反对。理由都说得冠冕堂皇,但都掩盖不住一个字——懒。
一是迁都本身就是折腾,大家都知道搬家多麻烦了,一家尚如此,一国之都可想而知;再就是如果迁到一个规模气象不够的地方,还得重建都城,又是很劳民伤财的事。所以都城基本都选在已经有人经营过好多年,已经具备国都气象的地方。
当然我所说的方便,决不是不挪窝的意思,而是在具备都城条件的范围内,这个最方便。五代时期好几次从太原起兵拿下中原的(3次),都没有在太原建都,因为太原有王气无帝业,适合割据不适合建都。同理,大一统王朝和南北对峙这种大割据,也没人把都城建在成都。这俩地方是四外有险可守,但是成为全国的都城了,外方来进贡,车轱辘都特么要走坏掉,估计四方赴京的人都会边走边骂——“这特么什么JB地方”,怎么让天下归心?
所以荆州没有建都,我觉得也有运气不好的成分,就没几个人觉得这建都很方便,经营这里的人又基本没有很长久的,所以养不出什么帝王之资。单看地理条件,这里作为都城也是可以的,至少比并州、益州要强。山川之险是一方面,人的作用是更主要的,关键就在于一直没有人在这里养出帝王之资,想成为都城也是要练级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15-8-18 08:14 编辑 [/i]][/color]
2015-8-18 09:00
文以载道
为何本朝在北京建都?也是图方便?北方的军事压力很大啊
商朝迁都又是为何?
2015-8-18 09:03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15-8-18 07:51 发表
某洗地博士很喜欢下结论,可惜经不住推敲,于是只能不断洗,看得我这个酸爽。:hz1007: 别轻易下结论就好了嘛。
其实建都的选择可以有各种考虑,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方便省事。
怎么个方便省事? ... [/quote]
来来来,要不你也说说如何防范安禄山之流?
2015-8-18 09:58
feiyue1206
[quote]原帖由 [i]张建昭[/i] 于 2015-8-18 07:51 发表
某洗地博士很喜欢下结论,可惜经不住推敲,于是只能不断洗,看得我这个酸爽。:hz1007: 别轻易下结论就好了嘛。
其实建都的选择可以有各种考虑,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方便省事。
怎么个方便省事? ... [/quote]
这个说的差不多
2015-8-18 10:47
sos2290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15-8-18 09:00 发表
为何本朝在北京建都?也是图方便?北方的军事压力很大啊
商朝迁都又是为何? [/quote]
抗战结束后,曾经有人向老蒋建议,迁都北京,用以收拢北方民心。至于安全和政治因素,当时中苏交好,苏联是中国的支持者,在北京建都其实是更安全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坛坛罐罐大都摆在了北方。
等到中苏交恶之后,中国大搞三线建设,把这些东西又摆进了深山老林。
建都的决定因素其实很简单:政治和经济因素。只不过政治和经济包含的内容很广,随便从中挑几条出来,也能说得像模像样,所谓的图方便,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罢了,说了半天,还是指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方便。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5-8-18 10:55 编辑 [/i]][/color]
2015-8-18 10:49
天下第一水货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15-8-18 09:00 发表
为何本朝在北京建都?也是图方便?北方的军事压力很大啊
商朝迁都又是为何? [/quote]
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南京是攻占的,所以定都北京应该是图方便吧
2015-8-18 10:55
sos2290
荆州不适合建都,并非什么运气,先天条件使然。
历代统治者都注意到了荆州地区,大都把它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说明在他们心目中,荆州地区作为一个军事区域更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怎么能说是因为运气不好呢,不是不发挥你的特长,而是你的特长不在于此。
前面讲了很多次,军事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不适宜建都。其实只这一条就足够秒杀一切了,奈何还要争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15-8-18 11:05 编辑 [/i]][/color]
2015-8-18 11:12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sos2290[/i] 于 2015-8-18 10:47 发表
抗战结束后,曾经有人向老蒋建议,迁都北京,用以收拢北方民心。至于安全和政治因素,当时中苏交好,苏联是中国的支持者,在北京建都其实是更安全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坛坛罐罐大都摆在了北方。
等到中 ... [/quote]
蒋对江浙沪之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实控权,他定都南京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2015-8-18 11:22
sos2290
记得是一个姓胡的记者说的,理由是:北方人民因为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深感自已成为政治上的弃民,再加上日本侵华,对国民政府缺乏认同。这就是政治上的考量了。
至于他说建都是为了图方便什么的.........话说,明代建都北京,搞得鸡飞狗跳,是为了方便?
方便只是需要考虑的诸多政治经济因素之一好吧。
2015-8-18 11:29
sos2290
政治经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很多个问题。
三红谈的军事安全,张帮主谈的政治经济上的便捷,我谈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全和缓冲。当然就鸡同鸭讲。
这几个问题合起来看不就得了。:hz1011:
2015-8-18 11:32
赵庄姬
回复 #113 sos2290 的帖子
如果建都南京,北方人民就认为自己是弃民,同理建都北京,南方人民也一样会认为是弃民。
朱棣建都北京,主要是因为自己从北京起兵打下来的,深知重兵在外之害。所以才把首都放在需要集中兵力的北京。
2015-8-18 11:44
sos2290
回复 #115 赵庄姬 的帖子
这个还真不一样,我曾经为这个事情分析过。
相对来说,南人重实利,北人重虚名。今天也看的出来,京城范这种东西,南方人身上很少看见,估计跟历史传承也有关系。所以建都于南,南方人不会特别兴奋,建都于北,对北人的心理鼓舞更大。
君不见今天的上海与北京之争。假设一下,你能想像上海人会因为上海成为首都而兴奋过头么。
2015-8-18 12:07
阿巽
军事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不适宜建都。
第一次听说长安洛阳不是军事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
2015-8-18 12:19
赵庄姬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5-8-18 12:07 发表
军事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不适宜建都。
第一次听说长安洛阳不是军事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 [/quote]
和平年代谁会在长安、洛阳地区集结重兵?
因此,国家大统一之后,长安、洛阳就不再是军事要所了。
2015-8-18 12:39
wantianxing
四战之地,也是四不像之地
建都之地,我觉得应该是经济,政治,军事里面挑最最重要的,最少要挑一个,荆州都不是最好的
2015-8-18 12:44
伪昆仑
回复 #113 sos2290 的帖子
朱棣这个很特殊,因为他是反王当然选择自己的地盘,不具备参考性
至于国民政府为啥建于南京不见于北京,这个跟方不方便或者老蒋怎么想没关系,这是孙中山定的,蒋没有特殊原因改不了
而民国政府为啥选南京不选北京图个方便更简单
那会北京是袁世凯的地盘,选北京为都城孙中山他们又不傻,袁世凯就是想选北京(票选也是北京得票多)但是他知道孙中山肯定不干,反正对他自己又不伤筋动骨,他就顺水推舟了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