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张郃追击的遇伏地点与战斗


2003-10-20 11:21 燕京晓林
张郃追击的遇伏地点与战斗

一、历史记载
《三国志·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三国志·诸葛亮传》: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二、地理位置
木门道古战场 (“在阴平古道上与历史相见”于利祥 文 2002年12月17日《中国交通报》)
  从天水启程,向西南行约60公里,便来到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遗址。木门道位于牡丹乡木门村,因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而得名。木门道地势险要,峡谷最窄处约50米,西汉水由北向南从峡谷中流过。谷内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东侧的张家坪为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作战时的埋伏之处,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古战场遗址”石碑。
  出木门道,顺着阴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礼县境内的汉水源头。祁山堡就坐落在这里祁山关隘的顶部,它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

祁山武侯祠(甘肃礼县人民政府网-科技文化)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颌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嘉陵江源流异议
西汉水,源出甘肃省天水市平南镇阳坡村沿川子,称平南河,至天市水镇以下始称西汉水,西南流入礼县,经罗家堡、盐关镇、礼县县城、石桥镇、茨坝、龙林桥,在雷坝进入西和县,东南流经申家集、大桥,沿成县与康县县界东南流,经杨广寺、豆家坪、镡家坝,进入陕西省略阳县,在白水江街下游与东源(嘉陵江干流)汇合,集水面积10103km2,河长246km。

三、追击战经过

蜀军粮尽,诸葛亮在231年6月开始自祁山一线撤军。由于估计魏军必定会趁机追击,故专门对反击魏军进行了部署。
司马懿得到蜀军撤退的报告后,决定趁势追击,以获取一些胜利。于是派遣大将张郃率部进行追击。张郃则认为归军勿追,可是司马懿坚持追击。
张郃只好率部追击,于木门道遭到蜀军伏击,中箭身亡。

四、相关问题探讨

1、        张郃遇伏的地点到底在哪里?

有三种说法:
其一,甘肃礼县罗家堡附近。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有疑问:
⑴蜀军在撤退前已经在祁山一线:其中诸葛亮主力在祁山东侧的卤城(今盐官镇)一带,王平在南围(可能是祁山中部以南,也可能是卤城南)。而司马懿的魏军则位于北面。这样的情况下,蜀军撤退应当是向南行动,以逐渐脱离与魏军的接触。可是罗家堡位于卤城的东北,这岂不是让蜀军向魏军开去了吗?所以蜀军撤退方向有问题;
⑵罗家堡距离卤城前线比较近,只有二十多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我们知道,追击部队也是防备敌人半路埋伏的,所以一开始必定是小心谨慎。诸葛亮要想打伏击,怎么会选择这么近的地方呢?于军事常识上不通;
⑶目前均认为蜀军第四次北伐的来回路线都是:汉中——武都——建威——祁山。因此蜀军撤退应当是自祁山沿西汉水向西南撤向建威,再逐步向南撤往武都。而如果蜀军向东北到罗家堡,那不知他们将走什么路线撤回汉中了,那个方向没有道路通汉中。
所以,我认为礼县罗家堡的木门不是三国时张郃遇伏的实际地点。

其二,《中国战争史》考证认为:张郃是在追击蜀军到达木门山的时候遭到伏击的。而木门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但是没有介绍来源)。
根据地图,西和位于盐官南面80华里(120汉里)处,魏军从祁山北侧开始追击大约有4天的路程(因为张郃的追击应是很谨慎的),在这个阶段蜀军进行伏击是比较合理的;
西和(即当时的建威),位于蜀军自祁山南撤武都回汉中的道路上,蜀军与魏军在此进行追击作战是比较符合当时情况的。

其三,青封。后主传中记载是在青封伏击的张郃,但是目前还没有查清楚这个地方实际在何处。《汉表传》(東晋·袁希之):“夏六月,亮糧尽。軍還至青封之木門”。看起来木门是青封下属的一个小地名。实际与第一种相同。

2、        伏击战的战果如何?
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张郃在追击过程中一直很谨慎。这可以从作战结果看出来。虽然张郃的部队遭到了伏击,但是并没有部队被击败、损失的记载,连张郃本人也不过是“矢中郃髀”,负伤而已。而反观王双在陈仓追击被伏击的记载,是“破之,斩双”,不仅王双被杀,而且部队被击破。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张郃的追击非常谨慎,在遭到伏击后马上组织了抵抗和撤退,使部队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不过自己因负伤而最后死亡(可能与当时医疗条件差、追击部队中没有好医生有关,还可能与距离大营较远有关)。
而诸葛亮也没有继续反击张郃军,而是顺势安全撤退了。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51 编辑 [/i]]

2003-10-20 13:41 秋孤寒
呵呵!晓林兄研究够专业的,佩服!!两个问题不太明白,需请教:

1、“木门道地势险要,峡谷最窄处约50米,西汉水由北向南从峡谷中流过。。。出木门道,顺着阴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礼县境内的汉水源头”。此处看得一头雾水,西汉水源自天水市,从木门道北向南流,怎么往西南却到了汉水源头,您说的源头是不是这条河的源头啊?

2、魏军从祁山北侧追击到建威大约有4天的路程,而蜀军在建威北边的卤城,约有120里,您是认为张合4天走120里吗?要不是,您认为魏军离蜀军约有多远呢?

2003-10-21 08:58 燕京晓林
青蓝兄,言之有理。
我主要是考虑张郃当时是大腿中箭,按理说不是致命伤,应当不至于当场死亡。除非是毒箭。所以张郃中箭后带伤撤退的可能性很大,而半路或回来后才死。
关键是第一种说法使得蜀军撤退的方向产生问题:
如果魏军在北面全线展开,那蜀军就等于是向魏军阵地开去了;
如果魏军只在正北方,那蜀军的撤退等于是侧敌行军乃兵家大忌。
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说法在军事上极不合理。
而且不管是罗家堡还是牡丹乡木门村,都是传说的成分多,历史的成分少。

2003-10-21 09:08 燕京晓林
秋雨兄看的真仔细。
关于“汉水源头”是于利祥在那篇文章里写的,我也觉得有疑问呢。我由于主要是想引用他的实地考察记录(主要是罗家堡的位置),才贴上的。
我的意思是魏军要走4天,原因是:
老张不愿追击,所以在被逼进行追击时必定相当谨慎,不会快速推进,而是稳步前进(说的不好听是对付差事);
卤城到建威是120汉里,而魏军大营应当在卤城蜀军营地北面几十里,而中国战争史说的木门山在建威东南,应当也有若干里吧(具体不清楚)。所以实际追击距离估计有150汉里以上。

2003-10-21 13:47 青蓝
呵呵,  燕京兄果然心思细密.   

主要关键是张合是战死还是归后因伤不治而死于军中.  

关于兵家大忌方面,  战场上的信息就非我们后人能从仅有的记载中猜测出来了,  毕竟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谨慎从事的,  否则就不会只谴张合追击,  我想他派张合去是试探诸葛亮是否真的粮尽撤退,  而张合在前线附近失利正好疑惑了司马懿,  正如第五次北伐汉晋记载司马懿追击蜀军时蜀军假反扑,  司马懿立刻停止追击了.  (这个猜想是基于第一种情况发生的联想).   

这两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张合死在何时.

2003-10-21 15:51 燕京晓林
青蓝兄说的是,其实距离只是一个较小的因素,最关键是方向,乃兵家大忌呀。
古往今来侧敌行军遭致大败的战例不少。比如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在大虎山一带侧敌向营口转进,结果被解放军攻击后拦腰切断,2天时间一个兵团12万人就完蛋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面对司马懿的背水阵而不敢东进取武功,也是因为要侧敌行军风险太大之缘故呀。所以诸葛亮不会采取危险的侧敌行军来进行撤退。

2003-10-21 16:04 青蓝
燕京兄的质疑很有道理.  

   不过我认为诸葛亮布伏应该不会大张其事的率全军或者大部分兵力去,  应该是令一些机动力强的部队去埋伏挫挫魏追击军.  所以我才认为两种情况都有点说得过去的味道.. 呵呵~~

2003-10-21 17:02 燕京晓林
兄之意是否认为诸葛亮率大军南撤,另派部分精锐向魏军阵地方向开去,结果打了老张一个伏击?好象方向还是不对呀。兄说打伏击的不会是大部队我赞同。

2003-10-21 18:51 青蓝
呵呵,  燕京兄不必太执意于方向,  这个不对劲我很同意(没法,  俺没那么多地图去考证....   ).

2003-10-22 00:08 秋孤寒
可以肯定的说,蜀军埋伏的是部分精锐,而大部队掩护辎重向南撤退。否则即使张合败退,司马懿象贾诩一般再次追击,裹这后勤部队是跑不过,也打不过轻装而来的魏军的,虽然没有发生,但也应预防。

至于埋伏方向,我觉得都有可能。只要魏军不是和蜀军面对面,距离有个几十里,往北十几里埋伏更能体现出其不意,因为追兵一般都是起步阶段比较松懈,而老张本身就有点应付差事,若让其过了蜀军营地,肯定更加慎重,伏击不会很理想。

至于张合是当场死还是回去死,我认为不会影响司马懿的判断。有可能象青蓝兄所说,他被吓住了,以为诸葛亮玩假撤退;或者是司马看蜀军有准备,估计讨不到好处,也就放弃了。

2003-10-23 15:01 燕京晓林
我以为在罗家堡设伏不妥,原因如下:
古代作战两军大营通常是相距20-30里左右,如果蜀军向北去设伏等于已经到敌人大营附近去埋伏啦,这里可不是邱少云埋伏以缩短冲锋距离的情况呀;
如果在距离敌人大营很近的地方打伏击是可以出其不意,但是敌人主力马上可以增援,这样打伏击的部分蜀军将面临难以脱离战场的危险;
从祁山北面向南必定不止一条路,至少司马懿进攻时就是兵分两路的,所以在罗家堡伏击不一定魏军一定要走这里过。
而向南过西和之后,逐渐进入山区,道路稀少,便于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

2003-10-29 23:24 赵哪个云
晓林兄质疑有理,根据
《三国志·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汉表传》(東晋·袁希之):“夏六月,亮糧尽。軍還至青封之木門”
从中的‘追’与‘还’字看来,张郃遇伏地点应是在蜀军南归的路上

其实应该考虑到的是现在名为木门的地方是否就是当时张郃遇伏的‘青封之木門’,首先中国之大,有地名相近是很有可能的,其次就是现在在罗家堡附近的木门到底是何时有此名字的。此地名字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好事之徒见到此地的地形形似门型且适合埋伏,然后才安此地名也不可知。

至于张郃是中箭后很快翘掉还是之后过了较长时间才翘的好象和遇伏地点没什么联系。不过个人估计是很快翘的,大腿不见得就不是要害,张郃很可能太倒霉了,被射穿了腿部的大动脉,这样用不了几个小时,他就可以去见曹操了!

2003-11-1 15:56 龙骑士
请教一下,汉里这个计量单位是什么时代在用的?


至于燕京兄分析的‘伏击战的战果’,个人认为蜀军既然是“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那就不同于杀王双的那场伏击战,而是用弓弩射退追兵。在蜀军从高处弓弩乱发的情况下,张郃军哪有什么办法组织抵抗,他们损伤应该不小,加上主将重伤,所以不得不退兵。

2003-11-1 21:46 重整山河待后生
似乎在三国时代,箭上涂毒是普遍现象,蜀军所用连弩因为杀伤力较弱,以毒药弥补。

当时普遍使用的应该是乌头,古代通用的军用毒药,乌头碱可以抑制中枢神经,引发心率紊乱。

不过就算是毒箭,要当场死亡或者当天死亡也不太可能,关二哥不是还有机会刮骨疗毒么?

也许蜀军常年和南蛮打交道,手里有什么见血封喉的剧毒也说不定,不过毒药是有有效期的,云南到汉中,怕是运不了那么远。

看来主动脉破裂失血过多是比较可能的死因。

2003-11-3 16:05 燕京晓林
真实的情况无从得知,但是根据张郃用兵一贯很严谨来分析,应当是部分先头部队遭到伏击。正因为蜀军是弓弩乱发,张郃很可能就是被流箭击中的。哈,射穿主动脉一说有可能。

2004-8-15 00:24 斜出正入
这里的髀大概指的大腿内侧吧,股动脉所在,一旦被贯穿,不一会儿就失血过多而死了。张合是大将,盔甲质量肯定不差,应该是进了伏击圈中的箭,不过说到底是运气不好,一箭毙命啊!

2004-8-15 01:03 wndblack
要是司马为了试探诸葛亮根本不应派出张颌

2004-8-17 11:54 燕京晓林
司马懿应不是要试探诸葛亮。司马懿有追击撤退敌人,以获取更多战果的习惯。记载中就有多次。

2004-8-17 20:51 yuxinbb
晓林兄的帖子可谓是专业级水准  ,每次见兄的评论都收益不浅啊,不才大汗  ,然不知兄高就何处,是不是从事该方面的工作啊?!!
羡慕啊,当爱好是工作的时候太幸福了!!

2004-8-18 08:20 燕京晓林
答复y兄:
谢谢夸奖!
鄙人不是从事该专业的。这个论坛基本没有搞专业的人士。都是业余爱好。

2004-8-18 18:15 yuxinbb
晓林兄:
   兄对三国史的研究恐怕已非业余了,这个论坛我很久前就在看,只是不才学浅,未敢发帖相论。兄以业余之水准有此造诣,真是钦佩万分,期盼再拜读兄大作!

2004-8-19 13:00 燕京晓林
y兄:
多谢称赞!说的我心里美滋滋的。哈哈。一定尽力多奉献文章给大家,

2004-8-19 17:12 keds167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由此可知,是被射中右膝,不能行走,后摔下马,被乱箭射死的!

2004-8-21 19:01 燕京晓林
推测的结论,缺乏根据。
老张即使被射到右膝,不能行走,也可以骑马逃命,或者做担架之类的由士兵抢救回来呀。

2004-8-23 10:45 keds167
在那种情况下,众军崩溃,主将中箭,大家想逃命都来不及,还有人想到用担架救他吗?军中除他,又有谁勇猛的。再者,所中之箭在右膝,大凡轻碰膝盖都会发生条件发射,更何况是乱箭射杀。这就是是他的命不好,偏偏中在了右膝,跌下马,后才会被乱箭射杀,此种推论,天性使然,又需何依据。难不成,你不小心被刀片划破手指,也要找依据才知道自己是因为不小心才被刀片划破的吗?
    所以,以吾观之,此是诸葛亮故意针对他的,誓杀此人。因为无人敢近,为在日后除此心腹之患,所以,诱敌乱箭射杀!既如此,此种推论顺理成章,有何异议可言!若连此等常识小事都靠依据,那怎成大事!
To燕京晓林:
    今先生之才,吾在官渡之战曾略有见识,独到见解,确实另吾受益颇多。然先生过分追求事实,独钻牛角的做法不敢苟同,但先生的精神却另在下钦佩。毕竟,如先生这般对历史吹毛求疵,素来讲究的人已不多见。愚特此拜敬之!

2004-9-23 09:09 燕京晓林
167兄:
多谢赞扬!
不过要说老张的部下会抛弃其各自逃命而不抢救,实在是有些难以解释。因为即使老张膝盖中箭,而且伤势很严重,可是并不见被埋伏的蜀军俘获的记载,可见必然是被其部下拼命救走了。相信这一点可以确认。
不是我喜欢钻牛角,而是现在比较认真的人不多了。许多三国历史上的事件,其实有很多的疑问,而后人的解释与评价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所谓真理越讨论越明白。不要怕认真二字。

2004-9-23 14:33 桓大司马
一说司马懿为出去日后专权的绊脚石故意害死张合

2006-10-7 12:15 KYOKO
[quote]原帖由 [i]燕京晓林[/i] 于 2003-11-3 16:05 发表
真实的情况无从得知,但是根据张郃用兵一贯很严谨来分析,应当是部分先头部队遭到伏击。正因为蜀军是弓弩乱发,张郃很可能就是被流箭击中的。哈,射穿主动脉一说有可能。 [/quote]
主将当然不太可能像电视里一样冲在最前面

但是射穿主动脉就完全靠个人想象了...:qgod+

2006-10-7 17:32 凌云茶
老张身为百战老贼,既然不大情愿追击.那么自己不会一马当先的.要是箭能中他,要么是前部中埋伏他帅本部中军前出交战救应,要么是自己也陷入了埋伏.
老张的身份之高,不是王双能比,带的兵马不会少,老张受伤,只要不是当场翘了或者昏迷.有他带伤指挥部队.纵使吃了个亏,虽败不乱,摆脱蜀军再后撤也不是难事.

2006-10-7 17:59 炎帝瀑布碎
[quote]原帖由 [i]桓大司马[/i] 于 2004-9-23 14:33 发表
一说司马懿为出去日后专权的绊脚石故意害死张合 [/quote]

没这必要吧,司马懿会怕张合?智力差距太大了
真要害也犯不着让他挂掉吧,他应该知道张合是当时魏国第一将啊

2006-10-7 20:38 飞雨落花中
我想问下张颌的年龄,张颌出道比赵云还早,中伏的这时候应该60多岁了吧.

2006-10-10 23:57 陶心
每读兰祺侯的帖子,总是获益匪浅。
在此拜谢了!

经公这般一分析,小弟也觉得如果将盐官东北的罗家堡范围内山谷作为木门道古战场,有可疑之处。
小弟附和着提点门外汉的看法,怕推测太多,公莫见笑:
今兴隆镇——罗家堡——今盐官——祁山堡——礼县这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道路(再往西南无大路,过去是岷、宕线),和西汉水大致平行而且十分接近,相互距离在西南段最宽处10公里,最窄处不过2公里,而西汉水又在山谷间通过,这条道路要么在山腰、山脊,要么在山坳内的河边,总之无论地势多么险峻,四周却不见得隐蔽。就算沿途有隐蔽之处,这样一条傍水的要道,只怕其地况、路况,早该在无论哪方的军事指挥人员的掌握之中。
急着逃跑,必然走现成的道路,不可能自己临时开路修道。
也就是说,走这条路,哪里适合搞埋伏,追击者(何况是张郃!)一定心知肚明,而且更关键的是,从盐官到罗家堡那么近的距离,更容易掌握,诸葛亮不会在那里设伏,而张郃同样也清楚情况,不会轻易中伏。

何况还是朝着魏方的东北方向,如果之前对峙点在盐官附近范围里,张郃更没理由不熟悉路况。

而从盐官到南面的西和县,好像没有大路,没有河流,是群峦起伏间的小路,这样的路况倒正合适逃跑中埋伏,而张郃也毕竟因此对追击产生犹豫。

也就是说,张郃这么员货真价实的名将为何中箭,而部队却不曾有溃败纪录,只怕张郃显著地走在了部队前沿,容易被认出。

这一切之一切都似乎表明了,张郃踏上的是一条自己从未下功夫研究过的、非常陌生的道路。

所以,尽管西和县东南的青封的木门山虽然尚不得权威论证,却如燕京公所言,更为合理。


但是,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所谓“亮还保祁山”指的是撤退的一个中途站,而不一定是起点。如果诸葛亮撤退的起点在罗家堡的西北方向某处,这个地方在上邽县之南,与罗家堡、盐官呈犄角之势,那么诸葛亮从西北方向撤到罗家堡,然后从所谓阴平古道往祁山堡逃跑,也不为过。

无论木门道在礼县东北,还是西和县东,离开盐官都在50公里以内,前后时间长不了。

[[i]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6-10-11 20:18 编辑 [/i]]

2006-10-11 13:43 KYOKO
张合出道不比赵云早
袁绍破公孙赞的时候赵云就在公孙那服役
就算从官渡之战算起,张合怎么也有个60,70了

2006-10-11 14:16 月怜夜
演义中的张合是强要追,历史里的却是被迫的,可恨

2006-10-18 23:47 燕京晓林
[quote]原帖由 [i]陶心[/i] 于 2006-10-10 23:57 发表
每读兰祺侯的帖子,总是获益匪浅。
在此拜谢了!

经公这般一分析,小弟也觉得如果将盐官东北的罗家堡范围内山谷作为木门道古战场,有可疑之处。
小弟附和着提点门外汉的看法,怕推测太多,公莫见笑:
今兴 ... [/quote]

陶心还真是看的仔细。谢谢!

不过你最后的猜测,可能并不成立。虽然三国志对这次战役记载很少,但是晋书、汉晋春秋等记载还是很详细的。
这些资料都表明:诸葛亮从上邽南撤,是最后撤退到祁山一线,并修筑坚固工事与司马懿进行对抗的,而且在那里打过数此规模较大的作战。
最后两军谁也不能战胜对方,只好相持下去,直到最后诸葛亮的粮草先顶不住了,才撤退的。
因此,诸葛亮大军撤退的起点应在祁山一线。

2006-10-19 03:27 mazurma
他是当场阵亡(演义书中写)还是撤出战场后伤重而死?:wink:

2006-10-21 18:47 燕京晓林
没有记载,不得而知。

2006-10-22 14:33 凌云茶
既然记载是被箭射到大腿上再死,并非立即要挂的要害.临阵战死的机会不大.
一般阵上战死,都会用临阵等词赞扬其勇武.也有其他说法表明他是在战斗中死去.

2006-10-24 12:30 中书舍人
“张郃当时是大腿中箭,按理说不是致命伤”

射穿了股动脉就看家伙。:qP+

2006-10-24 18:00 猪七戒
反正是牺牲了,可惜,司马让他去追没办法啊,倒霉

2007-12-21 17:58 关毛
[size=7]啊呀!惊呆死毛了,毛就是西和县的人![/size]

2007-12-21 18:42 士别三日
司马懿乘机除掉张合的可能性很高:titter:

2007-12-22 10:54 白地将军
死蚂蚁借刀除张He很有可能
吴老将丁奉计除孙峻,老张不死也可能来个计除司马师...

2007-12-22 10:5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关毛[/i] 于 2007-12-21 17:58 发表
啊呀!惊呆死毛了,毛就是西和县的人! [/quote]

偶是天水人,所以坚决认为木门道在天水牡丹。:wacko:

2007-12-22 15:57 wmhwxm
回复 #28 KYOKO 的帖子

:(:(:(:(:(:(

2007-12-22 20:09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6-10-11 13:43 发表
张合出道不比赵云早
袁绍破公孙赞的时候赵云就在公孙那服役
就算从官渡之战算起,张合怎么也有个60,70了 [/quote]
历史的张合黄巾时代就做郡官了.

2007-12-22 22:50 陶心
回复 #46 phoenixdaizy 的帖子

年龄、大腿内侧中伤,都可能是中箭之后最终致死的原因。而导致其赶巧中箭的原因——因为有朋友提出了对高级将领中箭的某种疑惑,假如不能用凑巧二字来解释的话,看来想去倒还是觉得,老张站在了一个比较显著的、靠前位置。而他站在显著的、靠前的位置,又似乎表明了,他和他的部下对当时所在的那条本帖里产生争议的路有一种陌生感,而他们对于罗家堡~祁山堡的古道不该有强烈的陌生感——对于不太陌生的道路,老张又本对追击存在抵触心理,那他可以把路况观察放心大胆地放手给同样熟悉的部下,自己躲在保护人丛内,不必担心部下会失去方向感。只有陌生心理,才会使得老张担心部下不能探明路情,得自己亲自观察,以防部队在方向感上失控。当然,臆测居多,诸位见笑,:unsure:不是断定,而只是想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i]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7-12-22 23:01 编辑 [/i]]

2007-12-23 16:38 人中吕,鬼中羽
所谓“张郃遇伏”,根本就是想象出来的。

正史上记载,张郃追击敌军,中了流箭,可能是伤口感染了,死亡。正史上发生在张郃身上的,是个小概率事件。

就这么点事,后来被炒作、或文学化成“张郃中了埋伏”,甚至还有什么“司马懿借蜀军除张郃”(与“诸葛亮借吴军除关羽”有得一比)。

追击过程中主将发生意外,是个可能性很小,但并非不可能之事。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彭雪枫,也是在战斗已经得胜,清理战场之际,中流弹身亡的。
另一个例子,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阵亡,也是个小概率事件。当然,也有人将其炒作为“沃克遭到北朝鲜游击队的伏击阵亡”。

[[i]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7-12-23 16:42 编辑 [/i]]

2007-12-23 23:46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人中吕,鬼中羽[/i] 于 2007-12-23 16:38 发表
所谓“张郃遇伏”,根本就是想象出来的。

正史上记载,张郃追击敌军,中了流箭,可能是伤口感染了,死亡。正史上发生在张郃身上的,是个小概率事件。

就这么点事,后来被炒作、或文学化成“张郃中了埋伏” ... [/quote]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color=Red]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color],矢中郃髀。

张合遇伏是"被炒作"???
咋不见您老说郝昭千余兵严防诸葛亮是唱戏?

2007-12-25 11:17 贾图
明显是司马为除掉张郃而故意使其追之,为今后在西线能够独大除掉老跟自己唱反调的异己分子和最大威胁。张郃受魏王厚恩,必不助司马实现其野心。

至于张郃身死,年纪大了大腿中一箭,如果失血过多的话,即使是现代医学也无法医治的。

2007-12-25 11:3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12-25 11:17 发表
明显是司马为除掉张郃而故意使其追之,为今后在西线能够独大除掉老跟自己唱反调的异己分子和最大威胁。张郃受魏王厚恩,必不助司马实现其野心。

至于张郃身死,年纪大了大腿中一箭,如果失血过多的话,即使是 ... [/quote]

这可是在魏明帝的时候,不是曹芳、草帽那帮人当皇帝。
司马的野心还没这么早出现吧?

2007-12-25 11:42 暂时发言马甲
张合那高龄, 摆到司马懿夺权那年早就鹤架了. 张合也并未有"老"跟司马懿唱反调.

而231那年, 魏明帝仍活得好好的, 除非司马懿能知魏明帝活不长吧. 而且, 司马懿要害张合, 也得让张合不知道情况下才能害, 张合明显是知道"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在有防范的情况下, 司马懿根本算计不到能"害"死张合, 除非司马懿一面派遣张合追击, 而一面联系诸葛亮告诉张合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到.

另外, 张合不是被射伤后无法治疗而死. 蜀书上写明了: 射杀张合. 可见张合是阵亡而非伤重而亡.

2007-12-25 17:14 贾图
司马野心肯定一直有的啊,为后面的事情做铺垫~
要发展的看问题啊,有张合在司马就无法在西线独大。张合明知不可为然军令如山,当然去追了。

阵亡跟伤重而亡没什么区别吧?都是属于阵亡。除非是受了伤支撑着撤退回营的情况,张合明显不属于这种。

2007-12-25 17:2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贾图[/i] 于 2007-12-25 17:14 发表
司马野心肯定一直有的啊,为后面的事情做铺垫~
要发展的看问题啊,有张合在司马就无法在西线独大。张合明知不可为然军令如山,当然去追了。

阵亡跟伤重而亡没什么区别吧?都是属于阵亡。除非是受了伤支撑着 ... [/quote]

要说明司马当时有野心,总得证据吧?

张郃明知道诸葛亮有埋伏,肯定是小心提防。
这种情况司马懿怎么保证张郃必然挂掉?
除非司马懿暗通诸葛亮,把张郃的情报透露给了诸葛亮:titter:

2007-12-25 17:42 华剑
:q((+司马早野心论真是大有市场,可不晓得他怎么知道自己肯定熬的过年富力强的明帝.喔,慢性毒药出炉?!!鼓掌,长时间热烈鼓掌

2007-12-31 21:46 HNeagle
恐怕射杀张郃是诸葛亮有意为之,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说张郃是“破蜀先锋”,可见张郃是蜀汉一患,所以除之而后快!

2007-12-31 21:59 雪在舟
总觉得所谓的野心很多都是逼出来的 不坐到那个位置上还未必有这个想法

2008-1-3 05:20 人中吕,鬼中羽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7-12-23 23:46 发表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张合遇伏是"被炒作"???
咋不见您老说郝昭千余 ... [/quote]

呵呵,在某些人眼里,魏略也成了“正史”……

2008-1-3 09:10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人中吕,鬼中羽[/i] 于 2008-1-3 05:20 发表


呵呵,在某些人眼里,魏略也成了“正史”…… [/quote]

裴注《三国志》怎么就不是正史了?谁读《三国志》是不读裴注的?

2008-5-13 08:37 terryzhong
膝盖中箭不至于跑不掉啊,难道是身边的人全部被射成了刺猬?最后一个才轮到他?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