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甲午战争的“体制问题”(转载)


2014-7-22 22:41 tty1
甲午战争的“体制问题”(转载)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120年。在那场战争中,被视为中国近代第一次自强运动重要成果的北洋水陆两师全军覆没,如云艨艟烟消云散

,成为令人扼腕的一大恨事。
        这一战,我们总是说自己输在“体制问题”上,但什么是“体制问题”呢?让我们离开教科书,走进这场战争,去体会真实历史的声

音。

        甲午战争(1894一1895)
        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曾做了长期准备。
        1894年,日本趁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出兵侵占朝鲜。7月25耳,丰岛海战爆发,日本引爆甲午战争。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日军经黄海海战,掌握了制海权。
        1895年2月,日本攻占威海卫军港,清北洋舰队覆没。
        3月,日军侵占牛庄、营口、田庄台,控制了辽东半岛
        4月17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军战绩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将领很多十分勇敢。但是,败绩仍在继续。
        甲午战争开始后,从朝鲜到辽东再到山东,清军到处在溃败之中,凤凰城、岫岩、海域、金州、复州、盖平相继失守。日军名将、第

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打得亢奋而狂妄,上书大本营提出《征清三策》,要求从海路至山海关再次登陆作战,建立根据地展开直隶作战,并北进

威胁奉天。
        也就在这个时候,,1894年冬,一名湘军老将临危受命,率部赶赴山海关布防。此人,便是曾国荃郝下悍将、时任江苏按察使的陈浸

。这位老将军有一个后代成了红色中国的开国大将很少有人知道,陈赓大将出自世代将门,甲午战争中镇守关门的陈湜便是他的叔曾祖父,而

他的祖父陈益怀时任副将,也在陈湜军中。湘军是在清政府意识到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抵敌不住日军的情况下被调出关的最后一张王牌。
        陈湜率20营湘军到达辽东后,迅速与宋庆等将领调整防务,率領本部进驻鞍山,陈益怀所部前出辽阳,为左翼前哨掩护清军反攻海城

。清军的连续反攻,让山县有朋所部陷入苦战,日军对陈湜也颇为忌惮。山县有朋不久被回日本,解除樞密院议长及第一军司令官职务。
        在这阶段的战斗中出現了感人的场面,清军指挥官,四川总督宋庆年己经74岁,亲自纵横于战场,坐骑被炮弹击党,他重换战马,继

续指挥将士作战。
        在平壤保卫战中,总兵官左宝贵死守玄武门,与敌奋战,直到壮烈战死。在大东沟海战中,四艘被击沉的中国战舰上,没有一个舰长

生。
        我们发現,甲午战争中的清军将领很多十分勇敢。但是,败绩仍在继续。

        ◇兵力对比
        战争初期53281对123047,战争后期12万对17万,这就是中日两国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数量对比。
        1895年3月,甲午陆地战场最大的战役在牛庄、田庄台先后展开,因后援不继,湘军苦斗战败。至此,京城已门户大开
        陈堤没有参加这两次会战。此时,京城几乎无兵可用,光绪帝不得调陈湜替换最有战力的聂成军据守奉天门户摩天岭要隘,聂军入关

拱卫京师。
        甲午战前,大多数国人,甚至一些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军陆军最会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然而,真正的战场人大跌眼镜——且不论

清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題,单说数量,在甲午战争的大多数战场上,清军 都比日军少.
        连京城的守备都出了问题,看来不是清廷隐藏实力。偌大的中国,兵力怎么会比日军还少?根据李鸿章的奏报和战前日本情报机构《

清国陆军纪要》统计,可以得出令人吃惊的结论——当时的中国军队,真的比日军少。有趣的是,两份文件中,都不包括当时中国的“正規军

”兵力。
        清朝政府国家系统的“正规军军”,是八旗兵和绿营。八旗总兵力250078人,这部分人员完全腐朽,巳成社会寄生虫。绿营总兵力

440413人,到太平惑国起义时已经完全腐朽,仅能在各地勉强充当警察功能。这么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因为属于赖以维系政权存在的

“祖宗旧制”,人人有“公务员身份”,改革之刀无法触及,每年清政府并不宽裕的財政要为这支吃闲饭的队伍支付约2000万两银的粮饷开支

,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
        清朝战前有作战能力的部队湘军和淮军,是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招募的临时工——勇营,并无国家编制,还有模仿勇营

改造的部分绿营(被称作练军),总数为 459367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部队多出自团练,有着恋土难移的特点,调动十分不易。
        其中,可用于对日作战的,包括下述部队——驻防旅顺、大连湾、天津、威海等地的淮军等勇营军队,计有教军、亲庆军、铭军、盛

军、武教军、仁字军、嵩武军等番号,兵力38642人。另加上驻在奉天的勇营部队奉军,直隶练军中较有战斗力的正定、通永、古北口练军共

14639人,总计北洋沿线的清军主力53281人,这就是清政府全国精锐陆军的总数.后期,在这支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又千辛万苦调动了陈湜

等湘军余部约2万人来援。故此,除临时拉来补充、毫无战斗力的新兵外,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前线使用的兵力最多不过十二三万人,且

没有预备役补充。
        诺大的中国,当时再没有能打仗的部队了。
        日军的情况是,战前统计为7个师团约7万人。由于日本具有近代化军事动员体制,开战时迅速动员,增兵至约15万人。投入中国战场

的,初期为123047人,此后不断补充伤亡人员,加上軍夫在中国战场共有17万人.也就是说,中日两国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数量对比,战争初期

是53281对123047,战争后期是12万 对17万。

        ◇体制问题
        中日指挥机构的对比,让战争的天平倾向日本。一个近代的参谋部,对一个中世纪的幕僚组,是“体制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双方的指挥机关完全不同。
        1894年6月5日,日本在广岛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战时大本营,全权负责对中国和朝鲜的军事行动。天皇御营设置于广岛城内,

一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紀念胜利、鼓舞士气的朝圣之所,1945年8月7日被原子弹摧毁,遗存的便是今天的大本营残迹。
        这里是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总指挥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负责作战的长官和军令部长官组成;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列席

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几百名受过近代军事教育的优秀 参谋奔忙其间,服务于这个指挥机

构,任何作战行动和推演都由这些参谋提供情报,制订相应方案,进行图上作业和落实实施。
        甲午战争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海军部长桦山资纪针对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策:如果海战获胜,取得制海权,

陆军就长驱直入,进攻辽东、山东及北京;如果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只占领朝鲜,海军尽可能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若海战失利,则撤退朝

鲜陆军,海军协防日本沿岸。若干研究人员曾认为,这体现了日本在战前对战争充满疑虑。其实,这只是一个拥有参谋部的国家在进入战争时

的基本功课——为各种可能准备预案而已。
        与之相对,中国的军事陷于多头指挥,非常混乱。在中枢,兵部名为最高的军事机构,但只是挂名,兵部尚书毫无实权。中央负责军

务的军机处由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大臣有额勒和布、张之万、孙敏汶以及后来增补的徐用权等人,他们几乎都是儒学饱学之士,但不懂军事

,更不用说有关近代的军事作战知识了。儒家“述而不作”的传统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战争中基本脱离具体军务,主要責任为“拾遺补阙

”和弹劾不力将帅。这更像一个添乱的机构。
        真正的前敌总指挥及其指挥机构是李鸿章的“幕府"——北洋营务处,但李鸿章的“幕府”不过其本人和不到10名幕僚而已。从北洋水

师是否出战到某部粮草弹药如何运送列位都要处理,虽然人人才华过人,但要承担一场近代化战争中繁复的指挥任务,他们力不从心。
        从发电情况来看,李鸿章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只睡大约4个小时,随时都要事无巨细地处理各种事情。这种情况下李中堂是否英明本智无

从知道,但可以看到他经常会在第二天认真地询问某件事情,而这件事他前一天已 经处理过了。
        中日指挥机构的对比,让战争的天平倾向日本。一个近代的参谋部,对一个中世纪的暮僚组,这就是“体制问题”。

        正规军不会打仗,所有人不知动员为何物,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体制问题”。
        上面是以寡敌众,下面也是以寡敌众。
        一战结束前,中国始终没有近代化军事动员体系,也没有这方面的军事课程。因此国家虽大,却无法把力量集中起未,不知应该怎样

发挥大国优势。直到一战末期,中国军队依然处在“养兵”状秋态,段褀瑞养了一支“参战军”,便依靠其南征北战,俨然北洋 第一人自居。

然而,这样的 军队没有可持续性,打光了也就没有了。
        清末和北洋前期,中日曾有相当长的蜜月期,日本教官充斥中国各军事院校,但没有一人传授军事动员学、建立近代化军事动员体系

的内容。可见,日本人对于体制的改进对中国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且千方百计防止中国进行这种变革。
        据说中国最早的近代化军事动员体系,是一战后原沙俄军官在保定军校授课时建立起来的,保定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又把这种思想带到

黄埔军校。因此抗战中,国民党军的军事动员手段如抓壮丁依然有着一战俄军征召农奴的影子。共产党军队的军事动员体系则多少得益于伏龙

芝军事学院对若干红色将领的培养。俄国军官在保定军校教这门课,是因为沙俄在一战中解体,失去了祖国的军人什么都可以出卖。伏龙芝军

事学院教这门课,是因为当时苏联也颇有一些理想主义者,认为天下无产阶级是一家。
        这种对比,又让我产生了两个感慨。
        第一,军事指挥员的个人能力、军事素养在近代化体制中仍有重要地位,但个人的军事智慧在现代战争中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参谋体系

支撑才能绽放异彩。
        第二,所谓一个国家暮气沉沉,说的便是机器运转时,消耗在“润滑”上的资源所占比例太高。114万清军中那70 万拿了军饷却不打

仗的八旗和绿营便属于甲午战争中的“润滑”代价。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背的包袱太重了。
         所谓败在体制,便是体现在这些具体方面。 甲午战争已经过了120 年,探讨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很多人只是归结为“体制问题"

,但如果不弄清“体制问题”真正体现在哪里,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训,就很难从历史教训中取得真正的态验,以为镜鉴。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ty1 于 2014-7-22 23:03 编辑 [/i]][/color]

2014-7-22 22:52 周瑜
有意思,军事动员学,我倒是第一次听说。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门学科。

2014-7-22 23:43 cmy77
受教了,很精彩

2014-7-23 08:21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周瑜[/i] 于 2014-7-22 22:52 发表
有意思,军事动员学,我倒是第一次听说。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门学科。 [/quote]
一般叫战争动员学,天朝自古有这制度——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不就是战争动员么

清末八旗绿营崩坏之后,用团练来剿灭太平天国,团练解散之后又代之以新军,此北洋之滥觞,其实都是军事动员的范畴

2014-7-23 09:16 Liongareth
讲得不错,可以借鉴。

2014-7-23 09:17 tiger1970
回复 #4 阿巽 的帖子

可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木兰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她自己可以代替父亲,女子体型通常小于男性,所以木兰至少十六岁,姐姐至少十八岁,其父亲应该四十左右。
那个时期的人均寿命还短,四十岁的人还要去当兵,结果还壮士十年归----也就是说,要是是木兰的父亲去的话,就应该打到五十才回家。这算什么有效的战争动员?

想起一首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看人家信陵君是怎么动员的----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史记》)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7-23 09:19 编辑 [/i]][/color]

2014-7-23 09:41 sos2290
信陵君那个,严格的讲可以叫战前动员发言,不是军事动员。后备军事力量的管理、民转军的能力、社会生产生活对军事的支撑、国民的军事教育等等等等,这些才更靠边点。

个人的意见,军事体制也是要随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春秋与战国时征召士兵的方式就不一样。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形态没有改变,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军事动员自然无从谈起。

2014-7-23 10:01 急速战隼
还有这一层啊

2014-7-23 11:08 落叶
SOS说的对,老虎伯伯所说的那个例子是战前动员,属于激励士气提高战力一类的,而战争动员是指对和平时期对后备军预备人员的管理训练统计等等,战时则包括了征召,编练,组织,输送,调度等方方面面,满清甲午那会最多还保留了个封建帝国的征召动员能力,其他基本可谓零,这如何是一个近现代军国的对手。

2014-7-23 11:12 居安
绿营和旗兵就算腐朽之极,上不了一线,但总归能算后备部队吧。
怎么说都是正规军,连日军的预备役也比不上?

2014-7-23 11:37 sos2290
其实老虎伯引用的诗里,也可以管窥当时的军事动员和管理机制。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对征召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没有合理的退役机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应征人员流动性大,作战任务繁重,与家中信息交流很少;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征召方(一般是政府)的抚恤制度不健全;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没有健全的退役士兵保障机制。

2014-7-23 12:33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居安[/i] 于 2014-7-23 11:12 发表
绿营和旗兵就算腐朽之极,上不了一线,但总归能算后备部队吧。
怎么说都是正规军,连日军的预备役也比不上? [/quote]
太平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已经完全证明了所谓“正规军”的战斗力

2014-7-23 14:27 fgjkghk
从宋末到元末明末清末的动员能力来看,那能不不能说从宋朝之后,中国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与管理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

2014-7-23 14:37 sos2290
也不能说是不断下降,只是没有因应变化,这已经不单纯是军事问题了。

最典型的就是明代的军制,开国皇帝制订的政策其实还是不错的,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还能减轻经济负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军事,说到底还是政治的延伸,政治不支持军事,再牛的将军也是没办法。

其实现在也有这个问题,譬如现在中国的战争动员潜力就非常大:很多青壮年去当兵接受军事训练,几年后退役,结果社会上存在着相当多受过军事训练, 而且正值壮年的人,真打起来稍加训练就能上。

但是现在老龄化存在,以后当兵的少了之后就不一样了,好在人口基数大。

2014-7-23 14:58 tiger1970
回复 #10 居安 的帖子

远远比不上。

请看老舍的名著《正红旗下》,就知道啦。
这部书固然是小说,固然只写了个开头,但里面的事情和社会情况都是真实的。

2014-7-23 22:21 XM8
海军不谈,陆军里是叶志超多还是左宝贵多?

2014-7-23 23:03 zeloti
一到逢十周年,还是两个甲子,此类趋炎附势应景的文章和宣传纪念活动就蹦出来了,送两个字“我呸”

2014-7-24 00:12 小贩
架空文学不但驾空了历史,还架空了人性。

兄弟们和你混,丫的,不就图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么?

大家凑份子搞独立,成了,不就图个以后赚钱没人收税、摊派么?

打天下是谁,基本上就决定了后来的政治。真没听说过自己把自己的命革掉的。

2014-7-29 11:16 wzz1968
政治的腐败在于决策机制的问题.
战前不做工作,后勤\外交都好不准备,一味喊打.
战中不全力以扑,各个部门\派系互相制约.
一旦战局不利,不想坚持下去的策略,就开始委屈求全.

2014-7-29 15:43 小陆伯言
这篇2B文章还有人叫好?
1、清军勇敢吗?答案是勇敢个鸟!为什么宣传中一提甲午就说到北洋水师,其实北洋那衰样已经TM完爆陆军了!

叶志超讳败为胜,卫汝贵闻风而遁,卫汝成不知所踪,赵怀业龚照屿更是奇葩。从平壤到旅顺到荣成一路全他妈是逃兵。少数抵抗的中国军队也是基层的官兵将士,越是职务高的跑的越TM快!

2、兵力不足吗?更他妈的扯淡。无论陆军海军天朝一直完爆日军,是完爆!平壤兵力就是1比1,清军困难,日军更困难,结果呢,一天,操!到了旅顺,号称东亚第一要塞,日后鬼子兵的尸山血海,还他妈只守了一天。当官的都跑完了。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面对列强最公平的战争,在这场1V1的对抗中,大清对外的虚弱暴露无遗,要说为什么惨败,那就是腐败,赤裸裸的腐败,这点逃将卫汝贵的老婆就在给老公的书信上写了:老公你年纪也不小了,家里有地又有房,钱也捞够了,可别和年轻人一样冲在前面啊,千万别傻啊!。。。。。。。。。

2014-7-29 16:47 存在就是合理
鸟的勇敢, 也就某些人在那鼓吹, 还好在海上不用肉搏, 在岸上估计几十倍的差距也是一冲而散。

奴隶制国家, 还谈什么动员, 谈什么体制问题, 为什么而战都不清楚, 为了北京城那群奴隶主吗? 合着当了200多年的奴隶,还要求别人爱国, 那群奴隶主的统治就成了你的“国”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存在就是合理 于 2014-7-29 16:52 编辑 [/i]][/color]

2014-7-29 16:50 naniwa
勇敢的还是有的,只是不勇敢的更多.........

北洋相对而言素质算高了,就两条舰和鱼雷艇队逃跑

陆军逃跑的就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清军人人死战,誓死不逃,也还是打不过日军,充其量让日军多流点血而已

军事体制 军事思想 全面的落后 ,战败的命运战前就决定了

2014-7-29 16:52 存在就是合理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4-7-29 16:50 发表
勇敢的还是有的,只是不勇敢的更多.........

北洋相对而言素质算高了,就两条舰和鱼雷艇队逃跑

陆军逃跑的就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清军人人死战,誓死不逃,也还是打不过日军,充其量让日军多流点血 ... [/quote]

看上去素质高些的原因还是没有短兵想接, 陆军对射时貌似也还能相持, 一旦肉搏马上崩溃。

2014-7-29 18:21 春秋战国三国1
军事体制不是根源,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政治腐败是主因。

2014-7-29 19:23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4-7-29 16:50 发表
勇敢的还是有的,只是不勇敢的更多.........

北洋相对而言素质算高了,就两条舰和鱼雷艇队逃跑

陆军逃跑的就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清军人人死战,誓死不逃,也还是打不过日军,充其量让日军多流点血 ... [/quote]

北洋也只能跟陆军比,只能说是20步笑100步。

丁汝昌负伤后,牛逼哄哄的刘步蟾去哪了?还要邓世昌去挂帅旗。方伯谦竟然挂了两次白旗。北洋平时包娼纳赌走私倒卖的事干的多了。到最后一帮子高官拿刀逼着丁汝昌投降,他妹的!

人人死战的话,鬼子过不了鸭绿江。

归根结底两个字:腐败!

当官的平时捞够了,大奶二奶N奶的,还有文工团集中营的,克扣军饷,贪污物资大发横财,到战场谁TM愿意去死啊,那是死谁也不能死我啊。

当兵的平日里见到TM当官的捞的最多,到关键时刻让咱们兄弟顶缸,去你妈的,咱也就彼此彼此了。这年头谁比谁傻多少啊?

2014-7-29 19:31 naniwa
腐败不假,我与足下的区别在于,我认为清军人人死战也无法改变甲午败局

2014-7-30 02:08 小贩
历史都尘埃早定,什么断言都是扯吧?这还用得着断言改变不了?

2014-7-30 08:14 存在就是合理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4-7-29 19:31 发表
腐败不假,我与足下的区别在于,我认为清军人人死战也无法改变甲午败局 [/quote]

是的, 说到底就是体制问题, 不过这话题现在比较敏感, 会映射到当下。

至于主贴说的所谓“体制问题”不过是避实就虚而已, 另外, 就算满清的动员能力再强, 也肯定还是大败特输。

2014-7-30 08:48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小陆伯言[/i] 于 2014-7-29 19:23 发表

丁汝昌负伤后,牛逼哄哄的刘步蟾去哪了?还要邓世昌去挂帅旗。[/quote]

丁汝昌负伤,刘步蟾也挂不起帅旗啊。定远桅杆打坏啦。
挂帅旗的是叶祖圭,靖远管带,以后新北洋水师的提督。
而且他也不是一直挂,是到最后才挂的。
其实挂不挂都一样,一个是战阵就是乱战的阵势,另一个是“跟我来”的原则,也就是大家盯旗舰动作跟着上。
叶军门挂帅旗是为收拢队伍才挂的。

至于高官拿刀子逼丁军门投降,那似乎跟我们知道的事实不太对劲----事实上是军士鼓噪而不是高官要投降。当时北洋水师高官该死的差不多都死啦,没死的也控制不了局势。还有一些就盯着局势,一到丁军门开始死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死。
看看就知道,最后接洽投降的是牛炳昶和程璧光,牛根本不是北洋水师的人,程璧光才是个大副。

2014-7-30 09:05 阿巽
[quote]原帖由 [i]小陆伯言[/i] 于 2014-7-29 15:43 发表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面对列强最公平的战争,在这场1V1的对抗中,大清对外的虚弱暴露无遗,要说为什么惨败,那就是腐败,赤裸裸的腐败,这点逃将卫汝贵的老婆就在给老公的书信上写了:老公你年纪也不小了,家里有地又有房,钱也捞够了,可别和年轻人一样冲在前面啊,千万别傻啊!。。。。。。。。。 [/quote]
[quote]

卫汝贵家信奇冤



陈悦



    平壤之战后,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围绕盛军统领卫汝贵的劣迹谣传,其中影响最深,直到今天现代人提起来,虽然并不一定记得住当事人姓名,但对故事轮廓仍然有印象的,无疑是著名的卫汝贵家书一事。



    在民国初年编纂的清朝官史《清史稿》中,列传二百四十九卫汝贵条目下有这样一段记载,“汝贵治淮军久,援朝时年已六十矣。其妻贻以书,戒勿当前敌,汝贵遇敌辄避走。败遁后,日人获其牍,尝引以戒国人”。称卫汝贵率兵援朝时,妻子致信给他,告诫以不要当前敌,所以卫汝贵在平壤遇敌就逃。日军后来获得了这封书信,常常拿来告诫国人。



    统兵大将竟恪守妇诫,至国家大事于不顾,看来已经十分可恶。而这封书信竟然还被日本人拿去当作笑谈,更使中国人颜面无光。这段极端刺骨锥心的故事,成为甲午战争历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断之一,也因此,时人和后人评论起卫汝贵来,大都切齿痛恨,认为其死有余辜。但是这封信的完整内容究竟是怎样的,则几乎没有人去细究。



    占领平壤之后,日军的确在城内抄获了大量清军将领的书信,并很快就在日本国内战时大量印行的特别刊物《日清战争实记》上刊出。这些书信由于在中国国内没有公布刊行,其内容对国人来说至今仍然极为神秘。笔者经过仔细翻检《日清战争实记》,乃至日本防卫厅收藏的甲午战争史料,平壤城日军缴获的清军将领书信,主要集中是叶志超、左宝贵两人的,卫汝贵的书信十分稀少。而且所有这些书信的内容,都没有能和卫汝贵家信故事发生联系的。



    在《日清战争实记》中,和卫汝贵家信故事几乎完全一致的一封书信,刊登在1894年9月19日发行的《日清战争实记》第三编上,即平壤失守后第四天发行的日本刊物。就是一位年近六十的中国陆军将领,在朝鲜收到的妻子来信,信中将领的妇人也的确有“戒勿当前敌”的内容。不过,这封书信的收信人并不是卫汝贵,而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收信时间、地点也不是大战临头的平壤城,而是东学党事变刚刚开始时,赴朝清军的驻地牙山。即,这是一份叶志超的夫人在丈夫赴朝不久后书写的家信,和卫汝贵没有丝毫关系。



    这封写于1894年7月18日的信,全文内容如下:



    军门大人座右:



    妻前月廿四日肃泐一函,因无邮船,初二日始寄去,刻下想已递到。初三日御珊之三侄、陈巡捕共至芦署,接奉手书两封,祗悉一是。因船来即开,故未泐复。上海沈大人送来火腿、洋点心等共八色,已饬李巡捕便船妥交,寄呈行辕,计已如数收到。



    璜儿前月廿八日于马封递来两函,拆阅后即包封递送牙山呈交,已嘱陈弁富升(粤)初六日由芦署带回;璜儿另函也于初八日交徐先生送呈,计时想均收到。今晨接奉初十日寄来之手示,知此前后所寄之信尚未递到,署内上下人等颇以为念,捧颂之余,实为歉仄。教匪(东学党)刻已肃清,俟与日本讲和,即撤兵内渡,闻此甚慰。如果和事说定,固属甚好,否则必动干戈。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朝鲜天气过热,祈保重柱石之身,公余之暇仍需节劳。此后常有便船,如需食物等件,望即示知,照办备妥寄上。

三侄女于初四日赴榆,因火车未通,初七日始至关。陈妻在芦,健饭如常,大媳亦好,大孙读书颇知上进,现已开笔作文。二孙二孙女读书亦好,三孙吃得亦颇结实,阖署内外上下人等亦皆平安,均请放心勿念。

肃泐布复,敬请福安,预贺捷喜,伏惟垂鉴。



妻孙氏端肃、大媳暨儿女等侍笔

                                                    六月十六日灯下安禀[1]



     叶志超的夫人孙氏,是淮军大将、树军统领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曾任直隶、两广总督)的表妹。叶志超和孙氏的姻缘极为传奇,叶志超青年时代是安徽肥西团练首领解先亮的部将,行军作战时正如其“叶大呆子”的诨名,“每战勇冠其曹”,深受解先亮的赏识。一天,叶志超偶然遇到一位少女,“羡甚”,解先亮见状,告诉叶志超“汝战若再捷,吾为汝致此”。得到这一许诺,叶志超作战更为勇猛,解先亮兑现自己的承诺,找人抢回那个少女当叶志超的夫人。后来叶志超得知少女的表哥原来是另外一支团练的首领张树声,当时安徽的团练“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但叶志超生性胆大,“公然不惧”,只是回避与张树声往来。到了叶志超因军功,在淮军中渐渐出类拔萃之后,张树声也不念旧恶,“军门既通显,复为姻婭如初。”[2]



    张氏夫人的书信,通篇透露着对丈夫的关心,并没有什么不妥。其中“勿身先士卒”一句,容易受人诟病,但其实这句话有“总宜调遣得人”为前提,只不过是妻子知道丈夫早年作战勇猛,经常出生入死,担心此时年逾花甲,“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如果再做这种冲锋陷阵的举动,难免冒险,而告诫丈夫对这类事情应该挑选得力的人去负责而已。



    就是这么一封叶志超的夫人给丈夫的书信,竟然在甲午战争末期被人莫名其妙歪曲了信的内涵,甚而转嫁到卫汝贵头上,最后还煞有介事写入了正史,可谓是天大的冤枉。相反在日本方面,这封信并没有如同一些国人理解,作为清军将领守妇人之诫的笑话。最早刊载该信的《日清战争实记》,对这封信的解读,其实不过是“牙山败将叶志超的妻子寄往其夫出征地牙山的手信”,寥寥数语而已,而且此后日本的各类史书绝少有提及这件史料的,在日本国内并不曾有所谓广为人知的宣传。



    “卫汝贵家信”谣言的诞生,和当时中国国内知识阶层的作风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有很大的关系。以道德裁判者自居的清流、言官,是全国知识阶层的精神典范,社会舆论的鼓导者,他们或居于庙堂,或坐在书斋,任意评人论事。对例如近代化军事这样他们不熟悉的领域,他们并不愿积极去涉及,而是站在高处,扮演评论者角色。对他们厌恶的人和事,他们会不惜一切予以抨击,而不会扪心自问自己的批评是否真的有道理,很多时候,为了加强自己话语对舆论的影响力,甚至会故意编造一些谣言,众口铄金,置人于死敌。1894年9月9日,御使张仲炘上折弹劾李鸿章、李经方父子,理由是李经方以800万两银存在日本银行,并认日本国王的女儿为义女,为儿子订婚。就是这种荒唐绝伦的谣言,在清流、言官眼中,只要能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可以任意编造。而且编造得越为离奇,在朝议中引起的轰动效应越大,对对手的打击也就越多。军机大臣看到这份弹劾,曾不无兴奋地评价为“语绝奇!”[3]



    置身前敌,真正领兵打仗的卫汝贵犹如一件殉葬品,倒在背后那些仅会口诛笔伐的言官们脚下。文章天下的言官们,会用纸笔记录下他们所理解的“真相”,而只会办洋务、办军事的办事者们,则会渐渐地被这些“真相”所改变面容,以扭曲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表面之上。

[1] 《日清战争实记》第三编,东京博文馆,1894年版,第98-99页。

[2] 刘体仁,《异辞录》,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7页。

[3] 《翁同龢日记》5,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27-2728页。
[/quote]

2014-7-30 09:27 ☆慕容泪☆
跑个题问一下:
甲午前几年,清军在越南打赢了法国人。是日本人太强还是法国人太弱?这会是体制问题吗?

2014-7-30 09:37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慕容泪☆[/i] 于 2014-7-30 09:27 发表
跑个题问一下:
甲午前几年,清军在越南打赢了法国人。是日本人太强还是法国人太弱?这会是体制问题吗? [/quote]
打败法国人,但后来的结果是什么?左宗棠还收复新疆,打败俄国呢,当时清朝的体制、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部落后,虽然洋务运动令国力有所增强,在部份对外战场上取胜,但最终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改不了的。

李鸿章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自己也说只是一个修补匠,当然,北洋水师大败,他的责任也是相当大。

当时清朝的实力并不是不堪一击,但各个方面的掣肘,内耗太大。

2014-7-30 09:45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7-30 08:48 发表


丁汝昌负伤,刘步蟾也挂不起帅旗啊。定远桅杆打坏啦。
挂帅旗的是叶祖圭,靖远管带,以后新北洋水师的提督。
而且他也不是一直挂,是到最后才挂的。
其实挂不挂都一样,一个是战阵就是乱战的阵势,另一个是“跟我来”的原则,也就是大家盯旗舰动作跟着上。
叶军门挂帅旗是为收拢队伍才挂的。

至于高官拿刀子逼丁军门投降,那似乎跟我们知道的事实不太对劲----事实上是军士鼓噪而不是高官要投降。当时北洋水师高官该死的差不多都死啦,没死的也控制不了局势。还有一些就盯着局势,一到丁军门开始死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死。
看看就知道,最后接洽投降的是牛炳昶和程璧光,牛根本不是北洋水师的人,程璧光才是个大副。[/quote]


定远不是飞桥给炸断了吗?怎么挂不起帅旗了?
帅旗的问题,我记忆错了,邓世昌的确没有挂过,而叶祖归也是挂的归队旗。但是刘步蟾在大东沟海战中根本没起到副司令官的作用,表现和平时的流弊根本不符合。

没有旗号就是失去了统一指挥的信号,这个在海战中非常重要。

是高官们唆使士兵去鼓噪的,要不借胆子也没几个敢,要知道光绪年兵变的频率并不高。高官们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刘步蟾杨用林戴宗骞张文轩等。
牛是营务处的提调,这个职务怎么可能不是北洋的人呢?程壁光不是大副,是广丙的舰长。当时还有个萨镇冰。

2014-7-30 09:49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慕容泪☆[/i] 于 2014-7-30 09:27 发表
跑个题问一下:
甲午前几年,清军在越南打赢了法国人。是日本人太强还是法国人太弱?这会是体制问题吗? [/quote]

这个是10年前的事了。仔细看中法战争,清军赢的侥幸,损失极大。而且顶多叫惨胜。所以还是李鸿章老成谋国看的透,见好就收。要是听主战派的,死的一定是那个惨。

2014-7-30 09:5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落叶聚还散[/i] 于 2014-7-30 09:37 发表

打败法国人,但后来的结果是什么?左宗棠还收复新疆,打败俄国呢,当时清朝的体制、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部落后,虽然洋务运动令国力有所增强,在部份对外战场上取胜,但最终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改不了的。

李鸿章 ... [/quote]

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败的不是俄国。——他要真有本事打败俄国,中国也不必割地了。

所谓“收复新疆”,是指的从阿古柏手中收复,而阿古柏是浩罕人,背后的支持者是英国。英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俄国一看这还得了,于是也出兵占领了伊犁。左宗棠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后,伊犁一直被俄国人占领。左宗棠要求俄国人交还,但俄国人置之不理。

为了索回伊犁,清廷派崇厚为代表和俄国进行交涉,但崇厚颟顸无知,最后竟然把伊犁地区绝大部分土地全部割让给俄国人,只剩一座伊犁孤城,还需要中国出三百万两白银赎回。消息传来,举国大哗。清廷将崇厚下狱,派曾纪泽重新谈判,曾小侯据理力争,终于将伊犁地区索回,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却不得不划给了俄国人。

在曾小侯谈判过程中,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左宗棠确实作出过进军伊犁,不惜和俄国一战的姿态,但也仅仅是姿态而已。

2014-7-30 10:15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小陆伯言[/i] 于 2014-7-30 09:45 发表



定远不是飞桥给炸断了吗?怎么挂不起帅旗了?
帅旗的问题,我记忆错了,邓世昌的确没有挂过,而叶祖归也是挂的归队旗。但是刘步蟾在大东沟海战中根本没起到副司令官的作用,表现和平时的流弊根本不符合。 ... [/quote]

我记得桅杆也炸坏啦。定远的前桅就是信号桅,而且定远不仅是前桅被击断,同时信号旗和信号索也烧毁啦。
至于刘步蟾----先别找他的事情,真正的第一副司令官,按规矩是左翼总兵林泰曾。在定远无法指挥的情况下,按照规矩是镇远指挥。但是定远连信号也无法发出,就无法命令镇远指挥,而镇远又搞不明白定远为何不指挥,因此也不好代行指挥。这是个大家都晕菜的扣。
至于作战方针既然定的是乱战,其实也不用指挥,大家只要跟住定远就好。
我说的也不准确,牛是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不是北洋水师的营务处提调,他是军港方面的人,不是水师方面的人。水师营务处是罗丰禄负责的。抄一段1895年2月11日文廷式参他的稿子:“海军营务处道员罗稷臣,阴险奸诈,唯利是图。 闻倭人水师将弁,皆所狎习。海军不战之故,该员实主其谋,故令军械缺乏,人心涣散,其罪不在丁汝昌、刘步蟾下。应请旨分别正法拿问,以泄天下之愤。”
至于程璧光,我记错啦,他是广丙管带,广东水师的人,不是北洋的人。官儿也不大,是都司,在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之下,即使是算进北洋水师,讲官位大约在第三四十位以外吧。
至于闹事,我记得是张文宣为士兵拥护的,没有水师的人吧。张文宣是北洋陆军的人。而且他随即自尽啦,也就是说,他确实只是为士兵生命着想的。

上述是记忆中的,也百度了一点资料,可能有错。

2014-7-30 10:28 tiger1970
回复 #31 ☆慕容泪☆ 的帖子

法国人更弱吧。
法国舰队可是全胜的,虽然说某门大炮一炮击毙孤拔,但那是一件疑案。

至于陆地上,法国兵力不足啊。

日本不同,日本单在大陆上可是两个军,加上后备的是十万人啊。

2014-7-30 10:47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37 tiger1970 的帖子

除了外国人和女人统帅的时候,法国人打仗啥时候牛逼过?

2014-7-30 10:51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7-30 09:54 发表


左宗棠收复新疆,打败的不是俄国。——他要真有本事打败俄国,中国也不必割地了。

所谓“收复新疆”,是指的从阿古柏手中收复,而阿古柏是浩罕人,背后的支持者是英国。英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俄国一看 ... [/quote]
我记得阿古柏背后不只是英国人,还有沙俄。

2014-7-30 11:16 存在就是合理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7-30 10:47 发表
除了外国人和女人统帅的时候,法国人打仗啥时候牛逼过? [/quote]

说这话就是笑话。

2014-7-30 11:1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落叶聚还散[/i] 于 2014-7-30 10:51 发表

我记得阿古柏背后不只是英国人,还有沙俄。 [/quote]

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的大背景是俄英两国在中亚的角逐,俄国侵占了浩汗、撒马尔罕等中亚汗国,势力自北南下,英国则伸展至阿富汗,势力自南北上。所以两国的焦点就变成了新疆。

而此时阿古柏在新疆举事,算是打破平静的一粒石子。在这种情况下,俄英两国都打算利用阿古柏来实现自己在中亚利益的扩展,而阿古柏恰好也利用俄英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因此先后签署了《俄阿条约》和《英阿条约》。

但从条约内容来看,《英阿条约》要比《俄阿条约》来得优厚,阿古柏对俄国只是给予了部分通商的利益,而对英国的让步则极大,几乎把自己置于英国保护国的地位。而在《英阿条约》签署后,《俄阿条约》所给予俄国的一些贸易特权也基本丧失。同时,俄国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最终吞并新疆,对此阿古柏岂能没有察觉。所以他渐渐倒向英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自从《英阿条约》签署后,俄国和阿古柏的关系就基本貌合神离了,他甚至曾经打算调兵进攻南疆。

后来左宗棠进军新疆,俄国还给予清军援助,如给清军出售粮食,协助运送军火等等。实事求是地说,俄国的这些援助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后来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阿古柏覆亡在即,他又一次靠向俄国,俄阿关系在阿古柏即将覆亡之时,却再一次回光返照,不过这都已经无关大局了,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被彻底消灭。有个别阿古柏残部逃到俄国,清朝要求引渡,被俄国拒绝。

不过总的说来,在阿古柏政权存在期间,它的主要靠山是英国,虽然和俄国有联系,却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反过来,倒是清军得到俄国的帮助更大些。所以收复新疆后,中国和俄国的关系有很大提升,而和英国的关系却陷入低谷。

2014-7-30 12:58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7-30 10:15 发表

我记得桅杆也炸坏啦。定远的前桅就是信号桅,而且定远不仅是前桅被击断,同时信号旗和信号索也烧毁啦。
至于刘步蟾----先别找他的事情,真正的第一副司令官,按规矩是左翼总兵林泰曾。在定远无法指挥的情况下,按照规矩是镇远指挥。但是定远连信号也无法发出,就无法命令镇远指挥,而镇远又搞不明白定远为何不指挥,因此也不好代行指挥。这是个大家都晕菜的扣。
至于作战方针既然定的是乱战,其实也不用指挥,大家只要跟住定远就好。
我说的也不准确,牛是威海卫水陆营务处提调,不是北洋水师的营务处提调,他是军港方面的人,不是水师方面的人。水师营务处是罗丰禄负责的。抄一段1895年2月11日文廷式参他的稿子:“海军营务处道员罗稷臣,阴险奸诈,唯利是图。 闻倭人水师将弁,皆所狎习。海军不战之故,该员实主其谋,故令军械缺乏,人心涣散,其罪不在丁汝昌、刘步蟾下。应请旨分别正法拿问,以泄天下之愤。”
至于程璧光,我记错啦,他是广丙管带,广东水师的人,不是北洋的人。官儿也不大,是都司,在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之下,即使是算进北洋水师,讲官位大约在第三四十位以外吧。
至于闹事,我记得是张文宣为士兵拥护的,没有水师的人吧。张文宣是北洋陆军的人。而且他随即自尽啦,也就是说,他确实只是为士兵生命着想的。

[/quote]

这个如果桅杆被炸毁了,那的确联络麻烦,但是海军中旗语信号应该是多样的,即使定远当时不能发出任何信号(这个可能性应该不大吧)战前也应该考虑过“备用系统”。这部分了解不够深入。

不错,刘步蟾是右翼总兵,从体制上来说是弱于林泰曾的。但是水师一直分闽派和皖派。刘才是闽人的领袖,而刘相比林而言,为人也强势敢为。所以后来代理提督的也是刘。

再有当年升旗事件刘就牛逼哄哄的升起了总兵旗,指挥舰队从而排挤了琅威理。

牛是威海的提调,但是威海是什么地方,北洋水师的老巢啊,这个位置能不是北洋的人?程壁光是李老大的人,一开始他们就是避战的。

是张文轩被士兵胁迫,如果是张文轩挑动的话,他没必要自杀。张好像是李鸿章的亲戚。

上网发帖前还百度累不累,当然如果遇到记忆不准确争辩的时候除外。再说很多东西直接搜根本搜不到。

2014-7-30 13:00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落叶聚还散[/i] 于 2014-7-30 10:51 发表

我记得阿古柏背后不只是英国人,还有沙俄。 [/quote]

传统教科书上是俄国后台,但是阿古柏主要是英国支持的。

2014-7-30 14:22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小陆伯言[/i] 于 2014-7-30 12:58 发表

但是水师一直分闽派和皖派[/quote]

不会吧,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提法。
北洋水师除邓大人和李和是广东人,其余主官都是福建人吧。
丁汝昌跟福建人方伯谦的关系还可以。跟刘步蟾他们关系不太好。这个皖派从何说起啊?
提供一下资料呗。

另外威海要是老巢,那么旅顺是什么?要知道,威海的修理能力远远不如旅顺。
就比如现在,一个军港的司令能跟驻扎在军港的那个舰队的司令相提并论吗?
前面怪我没说清楚,我前面指的是北洋水师的人,因为是北洋水师投降嘛。不过想想也对,北洋水师被封在威海,就是投降,也应当军港方面和舰队方面双方各出一个。这样来说,出来牛和程也算过得去。不过,事实上,北洋水师的人没出来当代表,而是弄了个借调的程璧光----算是临时工。

年纪大啦,毕竟快50啦,很多事情记不太清楚,有时候百度一下,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嘛。我也不是直接搜啊,都是脑子里有个印象,至少也有个主要的索引词。

发现关于事实的认定,我们基本不一样,这事实上认定不同,就没法辩论啦。
辩论必须事实清楚,然后只是认定性质不同。
可我们在事实上就有相当的不同,比如你说北洋水师有个皖派,而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回事......
刚才百度了一下,也没有。我看了不少北洋水师的书,都没提到皖派。
丁军门确实跟福建那帮军官合不太来,或者说是福建那帮军官跟丁军门合不来,但是丁军门跟洋人关系不错,得士兵心,不过他没有自己的派啊。另外,邓大人跟丁军门关系也就是一般化,普通上下级关系,邓大人脾气嘛......有点怪。至于李和才是个都司,他能说上什么话啊......据说福建的方伯谦跟丁军门关系不错,但是丁军门最后杀他一点没手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7-30 14:34 编辑 [/i]][/color]

2014-7-30 16:26 小陆伯言
回复 #44 tiger1970 的帖子

北洋水师分闽系非闽系(主要是皖系)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你还第一次听说吗?丁汝昌就说过孤寄予群闽之上,遂为群闽所制,威令不行。

仔细想想,李鸿章是哪里人,丁汝昌是哪里人,李是出了名的任人唯亲,北洋里会没有皖人?我随便说个例子,李鸿章外甥张士珩管的就是北洋军械局。你老在管带里面找籍贯,傻不傻啊,从福建办学办海军来,到民国都是闽人主海军,李鸿章手里有人,早把他们T了。广东的吴静荣还是皖人呢。

我说为什么威海是老巢,刘公岛在哪里,提督衙门在哪里?北洋在哪里熄火的?

最后你说什么丁汝昌杀方伯谦关系好,还杀他不手软,我只能说你知道的太少了。

2014-7-30 16:40 tiger1970
回复 #45 小陆伯言 的帖子

是,我真不知道北洋水师中还有个皖系。
在何处何书中写着,在何种档案何种资料中有记载,请指示个案卷名字。
这个真是要下个“请教”二字。是真心的,不是反语,也不是开玩笑。
我自信也读过很多北洋水师的书,但是这个说法前所未见,可见我见识还是少。

请陆兄指教。

知道陆兄忙,也知道在下愚鲁,以陆兄大才不屑于教导----这个我都是自知的。只是请陆兄[color=Red]指示个门径,[/color]以解疑惑。
希望陆兄不要因在下愚鲁而连门径也不指示。
或者陆兄从何书中看到这个说法,或者陆兄是自己的意见,但是陆兄从何种档案或者何种资料中找到这个根据,千万望赐下个书名或者案卷资料名字。陆兄如果忙就不必多说,只要指示个门径,我自己去查找。

至于其余问题,因为到底事实认定差不多,论好论歹对我来说反倒是细枝末节,因此我不愿意再争论啦。我现在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北洋水师皖系上。因为这个问题一旦认定,我的感觉是可能会导致北洋水师发展史的重写。
-------------------

我的目的是知不足----而不是单单耽误于口舌之争。可惜的是,能让我知不足的帖子,不太多。希望陆兄成全。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7-30 17:03 编辑 [/i]][/color]

2014-7-31 10:04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7-30 16:40 发表
是,我真不知道北洋水师中还有个皖系。
在何处何书中写着,在何种档案何种资料中有记载,请指示个案卷名字。
这个真是要下个“请教”二字。是真心的,不是反语,也不是开玩笑。
我自信也读过很多北洋水师的书 ... [/quote]
嗯,你在两个帖子中都重复问了这个问题,我一定尽力作答。
我不是索引派,考据派也没资格,更不喜欢也没条件收集什么孤本秘本,引经据典更不擅长,很多东西也是以前的片段记忆。
但是现在有网络,多看多想之后,我想很多东西也不难了解。

废话结束,开始正题。
1、北洋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url]http://wenku.baidu.com/view/ef282a31b7360b4c2f3f6409.html[/url]广西师大中国近代史开题报告 “军队(北洋水师)内部也派系林立,相互拆台。各水师不听命于皇帝,而是听命于中堂 大人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cb1ab0100xiho.html[/url]百年耻辱永志难忘         “第二,北洋水师内部派系林立,内耗严重。北洋水师高级军官有三多的特点,一是福建人多。。。”

[url]http://warstudy.com/history/technology/beiyang_fleet/002.xml[/url] 北洋舰队的编制与训练  “因为李鸿章搞的是任人唯亲,必然要是非不明,赏罚不公,这就促成了北洋舰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某些腐败现象的发展。”

[url]http://img.memopool.cn/news/2012[/url] ... 3a4db3760f0a08.html“以此论之,则北洋海军即使多几艘军舰,多几挺快炮,以当时舰队内部的腐败程度和派系林立、华洋杂处的复杂局面而论,完全不敢断言它就一定能称雄海疆,将日本联合舰队赶至日本国内的几个岛屿之间。”
这样的论述比比皆是,我就不继续引用了。

2、内部主要是闽系和非闽系,非闽系里主要是皖系,这也是我的看法。还有一说有粤系的。
[url]http://www.docin.com/p-375045221.html[/url] 论方伯谦问题  “第一,封建的私属性厦。鼬李鸿章长期以来把北洋海军看作是 自己的私家军,以不位海战的丁汝昌任提督。在“海军要害部门几 乎都是李鸿章的亲信.门生和淮系人士”固。北洋海军在内部管理 和人际关系的维系由。面,仍然采用传统的勇营制度,以血缘、地缘 和业缘关系作为维系的手段。造成北洋海军内部派系林立,闽人、 粤人和皖人各不相让,互相倾轧。曾有人指出:“海军大半闽人,汝 昌淮人陆将,孤寄其上,大为闺党所制,战令不行。”

[url]http://view.news.qq.com/a/20121115/000029_1.htm[/url] 萨苏 寻找北洋海军  “而在北洋水师中是存在着四派人:第一派丁汝昌这派人,他是从上面派下来的人,是李鸿章的亲信,这批人是淮军,安徽人。这批人干什么?丁汝昌做提督,手下带着一大帮安徽子弟都是在军队里做海军陆战队和做宪兵的。第二批人是福建人。。。”

[url]http://wenku.baidu.com/view/7592d7da8bd63186bcebbc72.html[/url]北洋海军管理腐败 首先, 李鸿章长期以来一直把北洋海军看作自己的私家军, 要 害部门几乎都是他的亲信、 门生和淮系人士, 但北洋海军内部仍然采 取传统的勇营制度, 以血缘、 地域和业缘关系作为维系管理和人际关 系的手段, 造成派系林立, 闽人、粤人、皖人各不相让, 互相倾轧

[url]http://zatan.114junshi.com/haotie/js54848.html[/url]威海军分区司令员: 用人腐败是甲午败北症结

“纵观北洋海军将领队伍,拉帮结派、拉拢裙带的征象比较广泛。北洋军官大多出身福州船政学堂,以福建人居多,他们人多势众,常常刻意排出非闽系军官。长期拉帮结派且排斥打压异己,让闽系军官主导了水师军政大权,导致有才能的非闽系军官得不到提拔重用”

3、闽系对非闽系的排挤众所皆知 当然不代表非闽系是被动挨打  

丁汝昌说“孤寄于群闽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 对琅威理"督操綦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刘步蟾乃以计逐琅威理"。 对邓世昌"督带粤人邓世昌,素忠勇,闽人素忌之";"

4、李鸿章任人唯亲,任人唯乡是出了名的,北洋是李后期的亲军,也是一生事业的高峰,会没有皖人,你太天真了

2014-7-31 11:00 tiger1970
回复 #47 小陆伯言 的帖子

多谢陆兄。我上一个帖子已经感谢过,再次感谢!

2014-7-31 11:16 小陆伯言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7-31 11:00 发表
多谢陆兄。我上一个帖子已经感谢过,再次感谢! [/quote]

不敢当,我不过是拾人牙慧。

你年长我多了,不须如此客气。

2014-7-31 11:23 小陆伯言
回复 #30 阿巽 的帖子

没注意看到,这篇狗屁翻案文章写的真TM差。

引用的三项史料,2、3和主题毛关系都没有。

翁同龢文廷式包括张謇是嘴炮不假,那几个淮系的统统被枪毙哪个是冤枉的。

2014-7-31 11:23 tiger1970
回复 #49 小陆伯言 的帖子

有学问有见识不在年龄大小。
陆兄的帖子给我新知识,当然当得起我的感谢。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