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6 13:57
金沙小子
史上那些令人扼腕的夭人们
引子
翻开厚厚的史书,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幅幅雄壮的画面,纷纷呈现出来。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有的文采耀千古,有的武功盖天下,有的节气贯日月,有的神采越千年。古人讲五十不为夭,在这些历史人物之中,有很多不到五十岁就夭折的天才人物,思之总是令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小子不才,于浩浩历史长河中收检拾取一些令人扼腕的夭人们,以飨诸位。信手而写,排名并无先后之分。
正如莎翁所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历史人物,难免有主观感受,所谓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望诸位求同存异,于不合己之观点,一笑可也。
掩上浩瀚的史卷,让这些人物继续闪耀在脑海里,闪耀在宇宙间吧。
附上一篇多年前的感怀小文,与夭人们无关,抑或,与夭人们有关。
春风一度,无语成欢。
剪烛凝望,珠泪空潸。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茫茫古今,千载波澜。
劝石崇让出绿珠女,
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看屈原跳了汨罗江,
看岳飞遭了秦桧谗。
笑飞熊八十尚出山,
笑卧龙星陨那五丈原。
二十四桥,小杜何在?
一十八路,反王难安。
玄武门中生血色,
土木堡内帝不还。
枉费心思,
人算究不如天算。
岂不闻,
文种族灭,陶朱四海将舟泛。
孙武归隐,子胥身死空挥鞭。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富春江畔垂丝绦,
桃花源内好耕田。
2014-6-6 16:58
阿巽
人五十不称夭
按这标准,除了诸葛亮之外,绝大多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都算夭人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14-6-6 17:00 编辑 [/i]][/color]
2014-6-6 17:35
莫愁
难道又是一个大坑:hz1001:
2014-6-6 17:49
三种不同的红色
岳飞死时39。
2014-6-6 17:53
西门飘烟
好大的坑啊
希望尽快补全
2014-6-6 18:03
tiger1970
有可能改变历史的、早死的猛人们,最牛气的应该是柴荣和朱标吧。
当然,要是李建成活着李世民就肯定完啦。他们两人估计谁当皇帝都差不多。
那些战死的和被算计死的,不应该算在这里面。
2014-6-6 18:06
问天贱
李建成活着的话,武则天就没机会了。
2014-6-6 18:09
tiger1970
回复 #7 问天贱 的帖子
没错。
所以说我在柴荣和朱标后面提他一句。
2014-6-6 18:25
一步天履
如果有李建成 那扶苏也可以算一个吧
2014-6-6 18:36
tiger1970
回复 #9 一步天履 的帖子
扶苏不算,因为他是听到一道赐死圣旨就自杀的,还拒绝了人家的提议。这种人,就是当了皇帝也坐不住。
李建成是真心去对付李世民啦,而且很可能取胜。只是他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能下这样的狠手,连李渊都敢动(据说射的箭都射到李渊屋里啦)。
2014-6-6 19:56
三种不同的红色
本人有限度支持建成。
2014-6-6 22:50
海千山千须臾间
回复 #12 小贩 的帖子
汉殇帝刘隆深表不服
2014-6-6 23:37
cmy77
你们怎么知道如果建成上位的话,武媚娘不能出人头地?
2014-6-6 23:56
小贩
[quote]原帖由 [i]海千山千须臾间[/i] 于 2014-6-6 22:50 发表
汉殇帝刘隆深表不服 [/quote]
永琏扼腕长叹....
2014-6-7 16:54
金沙小子
天纵复圣,箪瓢陋巷——颜回
许多儒家先贤们毕生追求的境界就是达到“孔颜乐处”,孔便是千古圣人孔子,颜便是被后世尊为复圣的颜回。孔颜乐处,非寻常之乐。夫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颜乐处,并非我们寻常的七情之乐,乃是悟道后的乐,庄子称其为“至乐”,释家净宗称其为“极乐”。
颜回,字子渊,故后世也称为颜渊。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深受孔子喜爱。连一向高傲的,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位列孔门十哲的子贡,对颜回也是甘拜下风。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更胜一筹呢?”(女与回也孰愈)子贡马上回答:“我如何敢和回比啊。他是闻一知十,我不过是闻一知二罢了。”连夫子都长叹:“确实不如,我和你都不如呢。”
“贤哉回也”几乎成了孔子的口头禅,逢人便夸,赞不绝口。夫子赞颜回能三月不违仁,有人可能会说,才三月不违仁而已。殊不知,儒家圣贤修齐治平,就是为了毕生追求一个仁字。能有一刻不违仁,已是难得,何况三月。孟武伯在问子路,公西赤,冉有等孔门得意弟子的时候,孔子的回答一律是“不知其仁”。看看中庸是怎么说这个仁字的,“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如果不是聪明圣知达天德者,谁能体会到这个仁字呢?聪明圣知达天德,非寻常的小聪明,乃是大智慧,是圣人地步,也是释家所言的“般若”,颜回三月不违仁,已入孔子之室,已达圣人境界,而像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孔子也只是称其“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其间境界,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甚至非语言能说清楚,夫子说“予欲无言”,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个中滋味,正如庄子描述的颜回“心斋”一般无二,非自得体悟不能理解。就像子贡说的,“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说自己的门墙不高,所以大家都觉得子贡很厉害,但是夫子的门墙太高了,大家根本看不到里面,更别说体会夫子所言的仁字了。所以要真正体会这个仁字,绝非易事。
夫子很认同教学相长,因此特别喜欢学生们提问,子夏问了个关于诗经的问题,孔子就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因此,如果非要指出夫子对颜回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那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颜回真是个对我毫无帮助的人啊,什么问题都没有。其实此句,夫子表面上似乎对颜回不能助己而有憾,其实深爱之情溢于言表,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其辞若有憾,实乃深喜之”。因为颜回很少提问,孔子一说,颜回就明白,深得于心,基本无须发问,而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是个愚人。孔子赞叹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正因为颜回登堂入室,所以看到了孔子门墙内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感受到了夫子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讲究因材施教,入门引路,因人而异,不同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也不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颜回问仁的时候,夫子就回答“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到了此处关键入手工夫处,颜回继续问“请问其目”,就是问细则,于是引出了夫子著名的四勿之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礼”字,正是理也。后世程朱理学以此为端,有天理人欲之辨,到了明代阳明先生,指出天理就是良心,引用了孟子的致良知,提出了良知这个概念,其发端,正是颜回所问之克己复礼。
可惜天不假年,颜回四十一岁便去世了。夫子闻而大恸,“天丧予!天丧予!”颜子死后,有一次鲁哀公问夫子:“您的弟子当中谁是好学之人?”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最后,以自己的一首自勉诗作为此篇的完结。
神游聚散已经年,养气修身期圣贤。
素位而行静内省,见机乃作忘中眠。
一唯曾子恕来贯,四勿颜渊怒岂迁。
慎独工夫观自在,从心所欲不欺天。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金沙小子 于 2014-6-7 16:56 编辑 [/i]][/color]
2014-6-7 17:01
西门飘烟
回复 #16 金沙小子 的帖子
赞,请继续
2014-6-7 17:37
金沙小子
下一篇
十二为相,战国英杰
2014-6-7 19:10
莫愁
:hz1039:甘罗?
2014-6-7 19:29
轮回
两个周主都是天不假年
一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二是后周世宗柴荣
尤其是后者,若天假世宗皇帝30年寿算,哪有弱宋与三朝?嘿嘿,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都会改写
2014-6-7 19:40
颖穎
[quote]原帖由 [i]问天贱[/i] 于 2014-6-6 18:06 发表
李建成活着的话,武则天就没机会了。 [/quote]
不一定。不过要是李承乾或上位, 武则天就真没机会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穎 于 2014-6-7 19:43 编辑 [/i]][/color]
2014-6-7 19:44
颖穎
最不该早死的应该是窝阔台, 他要多活 20 年的话, 欧洲就。。。
郑成功不早死, 或许能把西班牙人从菲律宾驱逐出去。
明宣宗多活二十年说不定明朝衰败的也不会那么快。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穎 于 2014-6-7 19:50 编辑 [/i]][/color]
2014-6-7 19:49
颖穎
[quote]原帖由 [i]一步天履[/i] 于 2014-6-6 18:25 发表
如果有李建成 那扶苏也可以算一个吧 [/quote]
扶苏绝对算一个。大秦帝国也许不会速灭。。。
2014-6-7 20:34
cmy77
[quote]原帖由 [i]小贩[/i] 于 2014-6-6 23:56 发表
永琏扼腕长叹.... [/quote]
泳琏即使没早夭,到乾隆死的时候他都成老头了
2014-6-7 21:03
穎穎
鬼子六虽然没夭折, 但要能当皇帝历史也会改写。
2014-6-8 10:51
轮回
[quote]原帖由 [i]颖穎[/i] 于 2014-6-7 19:49 发表
扶苏绝对算一个。大秦帝国也许不会速灭。。。 [/quote]
扶苏绝对是个该死的
手握三十万大军,蒙恬用命,天下翘首,丫居然片简而自裁。凭啥做大秦帝国的独裁者?
独裁者可以不聪明,但是必须狠,比如周天元,比如朱棣,虽然狠毒之极,要下地狱的,但是活着的时候天下莫敢反
2014-6-8 11:08
轮回
[quote]原帖由 [i]穎穎[/i] 于 2014-6-7 21:03 发表
鬼子六虽然没夭折, 但要能当皇帝历史也会改写。 [/quote]
鬼子六?
哈哈,就是个孱头而已
以先王爱子,清国长王,群臣仰望,列强熟识的身份,居然甘居孤儿寡妇之下,不是弱智是啥?
要说曾国藩因为没有皇族血统,不好反;奕忻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行刘义隆、赵光义、朱棣之事有何不可?
连这点气度都没有,如何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力抗列强,变法复兴?
其实,晚清中,统治集团中最适合的还真是慈禧,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慈禧是被国共严重抹黑的,是为中国历代男权所严重贬损的,也是为列强所诋毁的,其政治魄力和手腕严重被低估,诛八大臣是其果决也,任用曾左是其明也,兴洋务是其时也,扫荡发、捻,平定回乱,击败法国,收回伊犁,亦回天之功。窃以为,清之亡始于乾隆,高宗自矜过甚,行愚民而至于愚官之政,其昏聩远胜桀纣炀僖,致使万马齐喑。慈禧,齐桓之流也,管仲辅佐之则霸,易牙蛊惑之则亡,左公孝钦之管仲也,李鸿章、翁同龢、奕匡之流则清之开方、易牙、竖貂也。
2014-6-8 14:03
天宫开发商
回复 #27 轮回 的帖子
资产阶级大野心家、大阴谋家江青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梦想有朝一日当上“女皇”,就居心叵测地大讲女人当政、当皇帝的历史,为其上台制造反革命舆论。她不仅歪曲历史,大肆吹捧不是法家的吕后,别有用心地渲染当过女皇的武后,甚至抬出中国近代史上极端反动的慈禧,准备把她迎上“法家”的宝座,加以吹捧。一九七六年“十·一”前后,江青就说:“西太后你们知道吗?名为西太后,实际是女皇帝。”甚至江青在“请客吃饭”时,还喋喋不休地向人介绍:“这是当年慈禧太后吃饭的地方,用过的餐具。”仰慕之心溢于言表。江青为何如此垂青这个臭名昭著的慈禧?惺惺惜惺惺,原来江青自己就是个野心大、阴谋毒、手段卑鄙的慈禧式的人物。
这是1977年的一篇学术论文。
2014-6-8 15:40
金沙小子
十二为相,战国英杰——甘罗
在三言二拍中有一句诗,说“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是讲甘罗十来岁就发迹了,而姜子牙八十岁才遇到文王,彭祖活了八百岁,而颜回才四十岁,诗文感叹人的命运不同,所以诗的后两句是“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所谓“八字生来各有时”,正是作者感叹命有天定,非人力可勉强。说到这个命字,小子不由分说几句,一般以为,儒学一脉自程朱理学开始,论性为多,性即理也,而论命者少,因为论语中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朱子的理气二元论将性命似乎分开了,而横渠张子则详细论述了先天之性和气质之性。另外释家禅宗的一念直超,似乎亦只是论性。倒是道家一般讲究性命双修,吕祖有言“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到了张紫阳,更提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实不然,三教之道,理为一贯。且不论释家亦有命功有为法的修行,便是儒家,性命亦不分开的。孟子尽心篇中有如此一段话:“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这段话,历代诸贤皆有阐释,小子再这里也不赘述了。其实,夫子的那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便很好的诠释了性命一贯。程颢(明道先生)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
废话一堆,还没说到本篇的主人公。不由想起一个笑话,吃包子吃了好几天都没吃到馅,却吃出一块碑,上书几个大字:离馅还有三里路。
小子素来不喜读战国策,满眼皆是纵横家逞口舌之辩,为了各自利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以说是毫无道德底线,节操掉了满地。倒是甘罗,虽然没有脱纵横家的窠臼,毕竟小小年纪,令人耳目一亮。
甘罗,秦国下蔡人,将门之后,其祖父甘茂(甘罗在史记中就是附在其祖父甘茂的列传中),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甘罗的处子秀成名作是十二岁时替吕不韦说服张唐出使燕国。当时秦国想联合燕国共伐赵国,派张唐出使燕国,但是张唐因为怕路过赵国的时候被干掉,不敢去。吕不韦无奈的时候,甘罗主动请命说服张唐。吕不韦看着这个才十二岁的孩子,怒了,大喝道:“这不是你玩的时候,我去都不行,你一个毛头孩子,怎么可能!”甘罗不慌不忙,提出七岁的项橐都曾做过孔子的老师,让吕不韦不要看不起孩子。吕不韦将信将疑,结果甘罗一举拿下张唐,华丽丽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如果说拿下张唐还有侥幸成分的话,那随后的主动请缨出使赵国,甘罗凭借其精彩绝伦的言辞舌辩说服赵王,就令四方侧目了。
甘罗一番言辞,不费一兵一卒,使赵国割了河间五座城,赵国攻打燕国后,得了上谷三十六县(史记与战国策有出入,为得上谷三十城),并“与秦什一”,也就是说,又将三十城的十分之一给了秦国(也有一说是给了十一城,个人倾向于十分之一)。秦王知道后,简直笑不动了,立刻就封甘罗为上卿,这一年,甘罗还是十二岁,所以民间就有了甘罗十二为相的说法,并广为流传。之后不久,小小甘罗便辞世了,短暂的一生,宛若一颗流星,在最灿烂的瞬间便谢幕了。
史记的最后记载了太史公对甘罗的一段点评,于我心有戚戚焉,作为本篇的完结: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2014-6-8 15:42
金沙小子
下一篇讲
得意忘象,光耀千古
2014-6-8 16:55
天宫开发商
回复 #29 金沙小子 的帖子
甘罗不久之后就死了,出自哪里?
2014-6-8 17:00
颖颖
[quote]原帖由 [i]轮回[/i] 于 2014-6-8 11:08 发表
鬼子六?
哈哈,就是个孱头而已
以先王爱子,清国长王,群臣仰望,列强熟识的身份,居然甘居孤儿寡妇之下,不是弱智是啥?
要说曾国藩因为没有皇族血统,不好反;奕忻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行刘义隆、赵光 ... [/quote]
慈禧的问题是把洋务运动当成了短跑。她没有充分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的重要意义。对现代军备竞赛的客观规律掌握不足, 以为一朝建成北洋水师就能一劳永逸。
2014-6-8 17:08
小贩
慈禧能搞出北洋水师就不错了。
我到觉得那些指挥官怨天尤人的有点好玩。好象死了,就什么责任都没有了似的。只有忠义永流传。
孙子说:为将者:智、信、仁、勇、严。
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怎么看,智都摆在勇前面,这些个“将军”误“清”国运气数的罪责是跑不掉的。
为将五字,就得了个 “匹夫之勇”,居然还被赞颂。。。。这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有个清醒之日哇。
2014-6-8 17:11
小贩
前一阵说到,海军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要考虑海上利益,由这一点可见,从战略宏观来看:中国封建时代的海贸意识问题,就是海军短命的原因。
2014-6-8 17:12
西门飘烟
赞一个,持续跟读
2014-6-8 17:33
落叶一扫光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8 17:00 发表
慈禧的问题是把洋务运动当成了短跑。她没有充分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的重要意义。对现代军备竞赛的客观规律掌握不足, 以为一朝建成北洋水师就能一劳永逸。 [/quote]
慈禧也想根本解决,可是她遇到了崇祯的困局:满朝中俱都是谗臣奸佞, 哪一个能分忧能定太平?甲午之战是同光中兴的终结,大家都说体制、说兵器,说钱粮,唯独没有说帝党押宝光绪,打压老佛爷,分裂大清朝廷,罪该灭族。
李鸿章结党营私,贪污自肥;翁同龢以帝师自居,押宝光绪;鬼子六图谋不轨,诸亲王心怀叵测;载湉奴不识大体,珍妃婢卖官鬻爵。袁世凯装傻充愣,小载沣绣花枕头。左文襄星落八闽,张之洞迂阔不前。
幸好老佛爷比朱由检聪明得多。当然,老佛爷也是聪明得有限,看看老佛爷的成长轨迹,以四品道台的女儿入宫,能有这番作为,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落叶一扫光 于 2014-6-8 17:40 编辑 [/i]][/color]
2014-6-8 17:39
颖颖
回复 #36 落叶一扫光 的帖子
满朝大臣自然也不明白改革只有进行时, 甚至想通过改革机会大捞大贪的比比皆是。有些时候确实不是一个人能改变什么的, 哪怕这个人是皇上的亲爸爸。。。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4-6-8 17:40 编辑 [/i]][/color]
2014-6-8 17:52
问天贱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8 17:39 发表
满朝大臣自然也不明白改革只有进行时, 甚至想通过改革机会大捞大贪的比比皆是。有些时候确实不是一个人能改变什么的, 哪怕这个人是皇上的亲爸爸。。。 [/quote]
明不明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清朝已将权力开始渐渐让步给地方,从历朝历代上看,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让步,几乎就是取乱之源,而清朝还有一个满汉之分,这是清朝执政的满族贵族最大的担忧。他们首要的任务是把权力完全收回到中央。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问天贱 于 2014-6-8 18:08 编辑 [/i]][/color]
2014-6-8 18:17
颖颖
[quote]原帖由 [i]问天贱[/i] 于 2014-6-8 17:52 发表
明不明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清朝已将权力开始渐渐让步给地方,从历朝历代上看,[color=red]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让步,几乎就是取乱之源[/color],而清朝还有一个满汉之分,这是清朝执政的满族贵族最大的担忧。他们首要的 ... [/quote]
美利坚[color=red]合众国[/color]表示鸭梨山大。。。
2014-6-8 18:24
问天贱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8 18:17 发表
美利坚合众国表示鸭梨山大。。。 [/quote]
“从历朝历代上看”,宝岛眼镜店很开心。
2014-6-9 00:05
颖颖
回复 #40 问天贱 的帖子
还是你的视角不够宽广, 宝岛眼睛高兴了。
2014-6-9 08:27
金沙小子
[quote]原帖由 [i]天宫开发商[/i] 于 2014-6-8 16:55 发表
甘罗不久之后就死了,出自哪里? [/quote]
甘罗卒年,史记与战国策均未提及。然稗官野史有言之,故甘罗早卒应非空穴来风。
此处小子姑妄言之,君姑妄听之。
2014-6-9 08:32
问天贱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9 00:05 发表
还是你的视角不够宽广, 宝岛眼睛高兴了。 [/quote]
我说满清从历朝历代上看,是视角不够宽广,那你说,满清没有足够的意识,这视角更窄。而且你的逻辑更成问题,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开灵丹。
2014-6-9 08:43
天宫开发商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8 17:39 发表
满朝大臣自然也不明白改革只有进行时, 甚至想通过改革机会大捞大贪的比比皆是。有些时候确实不是一个人能改变什么的, 哪怕这个人是皇上的亲爸爸。。。 [/quote]
怎么像在影射当朝呢?
2014-6-9 09:30
tiger1970
就这个“对现代军备竞赛的客观规律掌握不足, 以为一朝建成北洋水师就能一劳永逸”我说说看法。
从当时军舰的发展史看,当时军舰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18世纪70年代后期最先进的理念是蚊子船,所以北洋购买了“七镇”。
超勇号是1880年建成的,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超勇号就完全被淘汰,日本购买了在超勇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浪速。
北洋毫不示弱,接着购买了可以对抗浪速的济远、经远和超越浪速的致远。
1888年,当时最优等的镇定二军舰服役,清政府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而在此时,8年前才建成的超勇扬威,已经是完全的垃圾。
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奏折说过,他的海军仅有镇定经济致来平靖八军舰,超勇扬威是旧船,蚊子船仅能守卫海口,其余的根本不能打。
谁能想到啊,15年前世界最先进的军舰,就变成了垃圾?
而镇定两军舰,在先进的吉野级别的军舰面前,也只是挨打的货(当然皮厚,一时半会打不死,但是燃烧的大火当场就差点要了定远的命,不是邓林二将军拼死相救,这仗就难看啦。)
这是第一。
19世纪90年代,依赖速射火炮的技术兴起,日本则大规模装配此种火炮,而北洋水师则基本没有装配。只用了不到5年,速射火炮就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至于大口径火炮,当时也是以实心炮弹为重要手段的,是靠实心炮弹打穿水下船舷或者水线为主要手段的,而日本在甲午之前创造性的发明了下濑火药,大量使用开花炮弹。
这是第二。
19世纪90年代之前,撞击和乱战是海战的绝对制胜战术,因为1866年奥地利用这个手段干掉了意大利舰队,称雄一时。所以当时的军舰,主炮都在前面而且设有撞角。到90年代之后,法国人鉴于速射中口径炮威力的日渐巨大,复兴了船舷炮和线性战术。而甲午则是这种战术的第一次使用。北洋根据自己军舰的情况,依然使用了乱战撞击的战术,而日本根据速射炮的长处,毅然使用线型战术。结果,中国舰队受限于速度,导致人家的两条线围住你转,干挨打。邓世昌在军舰没救了的情况下使用超量燃烧煤炭的方式(类似于梁羽生写的“天魔解体大法”,就是向锅炉超量加煤以短时间提高速度,后果是导致锅炉的短时间内迅速报废或者干脆当场爆炸,这是萨苏的考证)玩命冲撞吉野,要打乱人家的纵队,结果被击沉(沉的说法有三,一是被火炮或者鱼雷击沉、二是致远自己的鱼雷引爆,三是锅炉爆炸。至今没有明确结论,现在多倾向于自己鱼雷引爆。----感叹一下,北洋水师不是没有勇敢的将领和水兵,也不是没有聪明的将领啊)。
这是第三。
1890年开始,日本开始拼命发展海军,海军进入大发展时期。而清政府户部却在此时下令海军的发展暂停。仅仅用了5年时间,日本则占据压倒的海军优势。日本1891年后服役的军舰多达9艘。不仅如此,因为日本新军舰多,中国旧军舰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当时的锅炉技术,过一段时间就要换新的,否则影响动力效率,妨碍航速。而中国军舰,甲午战前正好需要更换,而日本军舰正好不需要更换。但是,清政府户部恰恰就在这几年内,要节省开支,不允许更换,只允许超期服役......
当然,日本新军舰多,带来的后果是----士兵操作技能不熟练。北洋水师的士兵操作技能还是相当厉害的,萨苏(或者是陈悦,记不清啦)写道,他在日本看见战后日本军舰标明自己挨打位置的图纸,中国人的炮弹密密麻麻,几乎全部集中在水线附近,可就是打不穿。----实心炮弹打不穿当时的装甲是正常的,应该注意到,当时干掉对方船的常见情况是大火或者引爆,而不是击穿导致下沉。
当时这个海军的发展,不是一个常态化的速度,而是一个变态的速度----类似于计算机技术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那种速度----1990年的计算机,从硬件上看,到2000年早就是垃圾,2000年的计算机,从硬件上看,到2010年也早就是垃圾。
所以说,想要让清政府作出如此高明的判断,坚持不懈的与日本开展军备竞赛,是不太容易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6-9 11:01 编辑 [/i]][/color]
2014-6-9 09:37
颖颖
回复 #45 tiger1970 的帖子
谁能想到啊,15年前世界最先进的军舰,就变成了垃圾?
----------------------
这是军备竞赛长久以来的客观规律啊。
广岛原子弹够牛掰的吧? 15 年后在各种洲际导弹+MIRV+氢弹面前, 在 5000 万吨的沙皇炸弹面前, 不一样是垃圾?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4-6-9 09:41 编辑 [/i]][/color]
2014-6-9 09:46
tiger1970
回复 #46 颖颖 的帖子
可是一战、二战后好长一段时间的军舰发展,并没有那样快。这个装备的发展似乎有一个规律----短时间内的井喷式发展和稍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互相交错。
很不幸,北洋水师恰好在这个井喷式发展的时候被“捂住”啦。
原子弹也是这样。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相继迅速出现,但这以后就稳定了些,没听说搞出什么新的革命性的核武器来。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6-9 09:48 编辑 [/i]][/color]
2014-6-9 09:48
西门飘烟
回复 #45 tiger1970 的帖子
赞一个
从根本上说,还是清政府对于海军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
或者说有心无力
2014-6-9 09:48
天宫开发商
回复 #45 tiger1970 的帖子
陆军也打不过啊。
2014-6-9 09:59
tiger1970
回复 #49 天宫开发商 的帖子
陆军就更不用说啦。
不过陆军的发展,当时还不是那样井喷的,其实清政府可能追上的。
从装备上,陆军的装备,中日双方是差不多的。
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制度问题。
清朝正规陆军(八旗和绿营)60万,全是垃圾,可是还要养着,这个姑且不去说他。
练勇(就类似于民兵啊)45万,因为清政府的疑忌,解散的解散(看看曾国藩家书就知道,曾国藩解散湘军都解散红了眼啦,可以知道当时他受到的压力),不训练的不训练,能打仗的只有北洋。而北洋有多少人?渤海湾沿线四万,直隶一万五。这还是全部驻军。真正能机动的野战军,两万五。就这样一点兵!而且用的是营上设军的制度,只看首领,没有制度(民兵特点嘛),没有司令部,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后勤保障制度,没有战争救护制度......
日本呢?全面义务兵役制度,军事院校教育,7个师团12万,全部投入中国战场,编成的每个军3万以上,全是精锐......
不用说12万打两万五,就是人家一个军三万多打这两万五,陆军还有胜算吗?所以即使李鸿章集中所有机动兵力对日军一路军进行决战,基本也没有胜算啊。
说是中日甲午战争,其实基本上不就是北洋一家斗日本一国吗?(当然非北洋系统参加战斗的也不少,不过软件上还不如北洋呢,基本就是上来打酱油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6-9 10:04 编辑 [/i]][/color]
2014-6-9 10:05
颖颖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6-9 09:46 发表
可是一战、二战后好长一段时间的军舰发展,并没有那样快。这个装备的发展似乎有一个规律----短时间内的井喷式发展和稍长时间的稳定发展互相交错。
很不幸,北洋水师恰好在这个井喷式发展的时候被“捂住”啦。 ... [/quote]
热门武器领域一直在井喷, 只是不同时期大家关注的领域不同而已。晚清时期是军舰, 一战后是坦克, 二战后是核武器。。。现在见到的各种隐形飞行器, 高超音速飞行器, 15 年后保证都是垃圾。。。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4-6-9 10:09 编辑 [/i]][/color]
2014-6-9 10:45
tiger1970
回复 #51 颖颖 的帖子
不是热门兵器,而是基础层面上的科技发展能直接影响的兵器。所以这兵器的发展不是你关注就一定能发展的,而是必须在基础层面上的科技有发展后,才会支持兵器的发展。
比如说单兵作战武器,汉阳造是甲午战后的东西,在抗战的时候还能用,ak系列是二战后不久的东西,结果现在还是能用,日本的九二步兵炮是二战前的东西,可是越南人用来打法国和美国毫不逊色(不是我说的,英国人的一本武器图鉴上说的,具体书名忘记啦)。大家不是不重视这单兵武器的发展,关键是支持这个发展的基础层面上的科技有没有新的突破。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6-9 10:51 编辑 [/i]][/color]
2014-6-9 11:13
金沙小子
得意忘象,光耀千古——王弼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以儒家学说为首的诸家学说都遭到了灭顶之灾,除一部周易因是卜筮之书而幸免于难,其他诸经皆付之一炬。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清代修四库全书,焚的书更多。甚至有些后世贤者,面对汗牛充栋的乱经之书,亦发出焚书之叹。
到了汉代,高帝刘邦定天下后,本来鄙视儒生的刘邦因秦博士叔孙通制定了一套礼仪,使小吏出身的自己感觉到了天子的尊贵,便开始重视儒学。汉代的儒学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一般被称为经学。在汉代搜集到的儒家经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耆宿(基本都是秦朝遗老)口授、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叫作“今文经”。另一部分是散在民间、藏在墙壁中偶然被发现的经书,比如鲁恭王想推倒孔子古宅造房子的时候,就从墙壁里得到过。这些经书用汉以前的文字即古籀(大篆)文字成,所以称为“古文经”,也就是千字文中所说的“漆书壁经”。
说了半天两汉经学,有人会说小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两汉经学到了魏晋,风格为之一变,成为魏晋玄学,而魏晋玄学的缔造者和集大成者,便是本篇的主角王弼。
王弼,字辅嗣,曹魏时期山阳郡人。王弼出身世家,虽不如后汉袁家的四世三公,但也不遑多让,其六世祖王龚,官至太尉,五世祖王畅与李膺、杜密等并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太尉、司空,皆为“三公”之位,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另外,说到汉末的“八俊”,还有个江夏八俊,其中有个刘表,是王弼的曾外祖父。另外,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受到大学者蔡邕的礼遇,蔡邕是个藏书家,王粲与蔡邕一见倾心,蔡邕便将藏书6000余卷赠予王粲。而王粲自己也有很多藏书,后来王粲的一万多卷藏书悉数归了继子王业,也就是王弼的父亲。绕了一大圈,想说明一个问题,王弼自小就读书万卷,学习氛围相当好。古人娱乐项目不像今日之多,没有卡拉OK也没有平板电脑,因此王弼完全沉浸在书卷海洋之中,加上天资聪颖(也就是俗称的天才,或释家说的宿慧,或儒家讲的生知),王弼小小年纪便已深贯儒道二家之学。
王弼著述不多,但他只须凭老子和周易这两本注,便足以名垂不朽了。老子的注本,历代名家辈出,但是王弼的老子注,与任何人的注本相比都毫不逊色,代表了一个时代,可以说是魏晋玄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王弼以前,有河上公,严君平等人的注本,这几个注本小子均细读过,愚见各有千秋,河上公在道家的地位非常高,是神仙一类的人物,也使其注本带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但是后世张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曾对河上公注释的玄牝有异议。小子倒是觉得其实老子的注本最好的当属庄子,正如论语的最好注本其实是孟子,而心经的最好注本是金刚经一般。
王弼注的易,后世褒贬不一。然其儒道一贯的思想,融老子的思想入易,特别是著名的王弼扫象,足令后人高山仰止的了。汉儒训易,以象数之学为主。王弼提出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令多少寻章摘句的儒者大跌眼镜。王弼扫象,其实并不是否定象数,后儒曲解者不在少数,得其意,自然忘其象。正如九方皋相马,连牝牡骊黄都不辨,直指千里马的本质,此正是得意忘象的例子。太极拳也是此理,从大动到小动,从小动到不动,从一动到无有不动,从不动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亦是此意。庄子说的蹄筌两忘,佛家讲的渡津弃筏,皆是此意。
儒学发展到了理学,小子以为视线反而狭隘了,特别是一些偏面理解圣贤书的儒者,动则指斥道家佛家为异端。观一部宋元学案,排老庄,辟佛教者十之七八。孔子问礼于老子,亦无异端之说,何后辈不肖之妄言也。阳明先生提出藩篱之论,三丰祖师的一室三户之说,皆大眼目也。其实,夫子本人,也有过类似得意忘言的提法,后世不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耳。夫子说,予欲无言。子贡就说,夫子,如果您不言的话,那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又怎么记录您的思想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执着于言语,便会死于句下,故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禅宗更有指月之论,手指如文字,月亮如大道,手指可以指明月亮的方位,但是只看手指,却不见月亮。既知月亮,又何须再用手指。王弼扫象,其大矣哉。
王弼死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短暂的一生,宛若一颗流星,在最灿烂的瞬间便谢幕了。什么?前一篇已经用过这个说法了?好吧,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了。
最后,以邺中歌结尾四句诗,作为本篇的完结: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2014-6-9 11:18
金沙小子
下一篇
天才少年,身负污名
2014-6-9 11:25
飞风划过
恭喜成功歪楼到甲午战争
2014-6-9 16:01
tiger1970
回复 #55 飞风划过 的帖子
还有呢。趁这个歪楼再说----比如海军。
都知道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可是这个提督到底值多少钱一斤?
北洋水师军械补给他管不了,归天津军械局管。
燃料他管不了,归矿务局管。
舰队训练他管不了,归总兵管。
舰队指挥他管不了,也归总兵管。
总兵就是两个,第一林泰曾,第二刘步蟾。
他管啥?管人事后勤以及舰队活动方针的总体部署。可是手下的将领,他管不了,需要报朝廷;后勤上除军械和燃料之外,还有什么要紧的?还偏偏这两样他管不了。
这哪里是海军舰队的司令啊,无非是个海军舰队特派员兼任前敌总指挥而已。
就这样弱的一支舰队,打起仗来,清政府还给分权,搞个提督、左右翼总兵的三权分立。
这怎么指挥?怎么打?就这样,丁汝昌半道还给参啦,拿交刑部治罪啊。只不过因为李鸿章力保,威海也没法收拾啦,才没抓,不过还留个尾巴----打完仗就抓。怪不得打到最后各路兵马都不听丁的。
你就是拿掉丁,让刘步蟾(林泰曾已死)递补也好,结果还提出了个三人名单,其中没有刘步蟾,最后才决定让刘步蟾代理----你说刘步蟾他敢干嘛?在那种危急情况下,这也就是干掉丁汝昌后再让刘步蟾负战败的指挥责任,最后也就是一死而已。
主将都这样啦,这仗怎么打?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4-6-9 16:10 编辑 [/i]][/color]
2014-6-9 19:31
轮回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6-9 16:01 发表
还有呢。趁这个歪楼再说----比如海军。
都知道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可是这个提督到底值多少钱一斤?
北洋水师军械补给他管不了,归天津军械局管。
燃料他管不了,归矿务局管。
舰队训练他管不了,归总兵管 ... [/quote]
丁汝昌是刘裕否?
刘步蟾是虞允文否?
2014-6-9 20:21
颖颖
回复 #52 tiger1970 的帖子
热门武器自有热门的道理。原子弹之前, 基本就是海战比谁舰大, 陆战比谁坦克大。还有就是制空权, 二战打起来了大家都明白多重要了。
你这些地方被人压制, 人家即便单兵打不过你单兵, 但上坦克总没问题吧? 什么? 你坦克不如人家大? 你坦克被打光了就只有单兵搏坦克了。。。
你看现在各国空军也是这个路子。制空优势战机灭掉你所有对空威胁, 然靠一群 30 年前的 F16 渣渣推土。这就好比打桥牌, 你没主了我多渣的主都灭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4-6-9 20:25 编辑 [/i]][/color]
2014-6-9 20:31
tiger1970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4-6-9 20:21 发表
原子弹之前, 基本就是海战比谁舰大, 陆战比谁坦克大。 ... [/quote]
我直接无语啦。
2014-6-10 02:17
cmy77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4-6-9 16:01 发表
还有呢。趁这个歪楼再说----比如海军。
都知道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可是这个提督到底值多少钱一斤?
北洋水师军械补给他管不了,归天津军械局管。
燃料他管不了,归矿务局管。
舰队训练他管不了,归总兵管 ... [/quote]
丁汝昌是陆军出身的,对于海军,他是外行。外行领导内行啊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