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7 15:44
燕京晓林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请教哪位老兄有资料——青封到底在何处?关系到张郃的中伏地。
2003-10-17 17:23
秋孤寒
这问题很难,猜测一下:
据通鉴载:木门离天水县十里,是一谷名,会否青封是一地名或村落名,且在木门附近。
顺便也请教个问题:
《细说三国》称马谡战败时,诸葛亮驻节在离街亭不远的戎丘,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西县,不知其从何而来?是对是错?
2003-10-17 18:25
建威中郎将
通鉴里说青封在木门,未详。汉表传里说木门道属于青封
《汉表传》(東晋·袁希之):“夏六月,亮糧尽。軍還至青封之木門”
2003-10-17 18:32
得意孔明
但燕京兄,<三国志 。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记载的。
<三国志 。张乐于张徐传>曰: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2003-10-17 18:42
建威中郎将
按我找到的资料,青封应该就是木门道,即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2003-10-17 18:49
建威中郎将
回秋风冰雨:
汉代西垂(西县县治)旁边还有个姊妹城叫戎丘。《后汉书·隗嚣传》载光武帝刘秀遣大将岑彭、吴汉围嚣于西邑,壅西谷水以灌之,情势非常紧迫。嚣将“王捷别在戎丘,登城呼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原诸军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自刎颈死。”王捷能在戎丘城头向围西邑的汉军喊话,说明二城必相距甚近
2003-10-17 18:53
秋孤寒
可有详细记载诸葛亮就在哪?
也不尽然,可能王捷看已山穷水尽,向汉军[color=red]方向[/color]大呼而死,不一定看到汉军。而且西城离街亭约300里,如果在附近,怎叫“不远”呢?
PS:伙计,俺就秋雨冰风,别搞的象打秋风似的。
2003-10-17 18:56
建威中郎将
呵呵,这两个城非常近,你想想,喊话都能听见。诸葛亮是大部队,就在这么一片地方驻扎下来,估计两个城都有部队
2003-10-17 19:02
建威中郎将
完整的我也找不到,关于张郃被诸葛射杀的这一段是《太平御览》中引《汉表传》的,而且说的很离奇,象是把马陵道的故事搬过来了一样,有什么“张郃死于此树下”的事。
2003-10-17 19:10
建威中郎将
准确的来说,戎丘是和西垂二城并立,是西邑(即西县)的县治,在戎夏杂居的秦汉时代,盛行这种双城制,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城而居,别而治之。西邑与戎丘双城并立的形成,历时已久,这在《史记·秦本纪》中亦能找到线索。非子封于汧渭之间的秦地之后,仍居西垂的大骆一族被犬戎给灭亡了,西垂被犬戎所占,直到秦庄公时才又收复回来。是时西垂也即犬丘城肯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留居了一些被秦人征服了的戎族残部。故秦人又在其旁别建居邑,即《秦纪》所言宪公即位所居的“西新邑”[13]。此西新邑发展为秦汉时代之西县城,犬丘故城在其近旁,即后世所说的戎丘。先秦陇山以西的戎族,演化为汉以后的诸羌,故多居戎人的戎丘,后来称“羌道”。《汉书·百官表》云:“县有蛮夷谓之道”。羌道后来音变为长道,西魏始设长道县,隋代因之,方志明言,即汉之羌道。今日永兴、长道二镇比肩而立,余疑即古西邑与戎丘二城几经变迁后旧格局的遗迹。二镇一西一东,同处古建安水与西汉水的交汇地带,正是《水经注》所说的“南岈北岈之中,上下有二城相对”的形势。古建安水即今之西和河,是从永兴之西侧入西汉水的,它正是古籍中所说的“西谷水”。此水对永兴的威胁远大于西汉水。永兴至今水位甚高,每年夏季河水暴涨时,预防被西和河冲淹乃一大事。故当年岑彭、吴汉有壅西谷水困隗嚣于西城之举。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