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1 22:24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4-21 22:17 发表
阖闾是王号,吴、越、楚这些蛮夷之国,新王上台后都会改一个王号,这有点类似于华夏的谥号(据说谥号最初也是生称) [/quote]
那阖闾,勾贱、夫差这些王号是什么意思,叫这些王号,有什么规律吗?
2014-4-22 08:14
阿巽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4-21 22:17 发表
阖闾是王号,吴、越、楚这些蛮夷之国,新王上台后都会改一个王号,这有点类似于华夏的谥号(据说谥号最初也是生称) [/quote]
那公子僚(王僚)、太子夫差(吴王夫差)呢?
2014-4-23 10:55
KYOKO
还有问题,不知是不是习惯称呼,周天子叫姬x。可先秦男子不是称氏不称姓的吗,为嘛在这里又称姓了??
2014-4-23 11:03
三种不同的红色
呃,记得曾经看过一篇论文,说勾践、阖闾都是王号,这次再回过头来找,怎么找不见了。
另,回水王:
周天子不可能叫“姬某”的。当时叫在位的天子,只能称“王”或“天王”、“天子”,死后称谥号,不可能称名,更不要说带姓了。
2014-4-23 11:05
KYOKO
回复 #6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那我们现在都称姬昌、姬发,而没人称姬阖闾、姬夫差是何故?
2014-4-23 11:07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4-4-23 11:05 发表
那我们现在都称姬昌、姬发,而没人称姬阖闾、姬夫差是何故? [/quote]
阖闾、夫差他们又不姓姬。
2014-4-23 11: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回复 #66 落叶聚还散 的帖子
阖闾、夫差他们还真姓姬。
按照一般的说法,吴国是太伯迁徙所建,太伯是文王的伯父,所以吴国当然姓姬。——吴国姓姬这事情,在现代有争议,比如我一直不太相信太伯迁吴的传说,但至少春秋时期,列国都相信这个事情。
比如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这就违反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因此史书不把该女按管理称“孟姬”,而是称“孟子”,隐去了姓“姬”,这样虽然是掩耳盗铃,不过好歹好听点。论语中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关于这个事情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另,回水王:
姬发姬昌,是后人不懂先秦姓氏,随便乱叫的,不过现在成约定俗成了罢了。至于阖闾夫差,因为没有约定俗成,所以没有这么叫。
2014-4-23 11:39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4-23 11:36 发表
阖闾、夫差他们还真姓姬。
按照一般的说法,吴国是太伯迁徙所建,太伯是文王的伯父,所以吴国当然姓姬。——吴国姓姬这事情,在现代有争议,比如我一直不太相信太伯迁吴的传说,但至少春秋时期,列国都相信这 ... [/quote]
我勒了个去。居然是同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4-23 11:47 编辑 [/i]][/color]
2014-4-23 11:41
feiyue1206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4-4-23 11:36 发表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quote]
请教下,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孔子被打脸了,然后承认自己错了。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深刻内涵?
2014-4-23 11:5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feiyue1206[/i] 于 2014-4-23 11:41 发表
请教下,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孔子被打脸了,然后承认自己错了。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深刻内涵? [/quote]
《论语注疏》:孔子初言昭公知礼,是讳国恶也。讳国恶,礼也。但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
也就是说,孔子并非不知道昭公娶同姓是非礼,但他仍然说昭公知礼,这是讳言国君的恶事,本身就是礼。但是被人打了脸后,很光棍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这表现出了圣人之道的宽宏远大。
2014-4-23 11:59
落叶聚还散
[quote]原帖由 [i]feiyue1206[/i] 于 2014-4-23 11:41 发表
请教下,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孔子被打脸了,然后承认自己错了。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深刻内涵? [/quote]
内涵在后面呢。
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吴氏曰:“鲁盖夫子父母之国,昭公,鲁之先君也。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而遽以知礼为问,其对之宜如此也。及司败以为有党,而夫子受以为过,盖夫子之盛德,无所不可也。然其受以为过也,亦不正言其所以过,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可以为万世之法矣。”
孔子不能说君王的不是,又不能说娶同姓女子是知礼,所以他就自揽过错。吴氏还说,昭公是孔子所在鲁的君主,司败开始又没说这事,孔子这么回答就没错,后来又自揽过错,更显示了孔子的高风亮节。
2014-4-24 11:40
Z_Artemis
氏这个东西也就和外国的姓差不多。平民随出生地,贵族随封地。秦始皇或者年轻时被称为赵政,称王之后,氏肯定要跟着改。“秦王政”这个结构也就跟Queen Victoria of Great Britain 差不多:lol:
2014-4-24 20:36
飞风划过
秦始皇叫吕政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