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金陵王气黯然收,祸起萧墙谁之过


2013-8-21 22:12 alance1981
[font=楷体_GB2312][b][size=4]童妃案
[/size][/b]
[/font][b][font=楷体_GB2312][size=4]    弘光元年三月初一日,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御史陈潜夫向南明朝廷奏报,说他们在当地发现了一个姓童的妇人,自称是弘光帝在藩邸时的旧妃,“[color=blue]云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于崇祯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臂为记,今在宁家庄[/color]”[color=red]①[/color]。

    对于这样一个言辞切切的女人,陈潜夫不敢怠慢,于是立即将她送往南京。而童氏在前往南京的途中,镇守临淮的广昌伯刘良佐对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派他的夫人前去查探,结果反被“[color=blue]语甚凿凿[/color]”[color=red]②[/color]的童氏说服,让素来畏妻如虎的刘良佐也信以为真,使得沿途不辨真伪的地方文武官员,更是纷纷拜谒。

    但是三月十三日,童氏在抵达南京之后,弘光帝却矢口否认有过这个妃子,反而一口咬定童氏是妖妇,将她交给锦衣卫和东厂严加讯问。最开始童氏仍然坚称自己是福王旧妃,但是在用刑之后,改口说自己是周王妃,误以为如今登基的是周王,所以特来投奔。但她的供词没有让弘光君臣取信,于是后来又多次审讯,直到弘光出奔之后,这个女人才不知所踪,这就是南渡三案的童妃案。

    至于此案的缘由,各方的记载不尽相同,黄宗羲说弘光帝还是福王的时候, “[color=blue]有卖婆童氏与其女出入府中,帝与其女通[/color]”,但是后来弘光帝却不肯承认,“[color=blue]朕元配黄氏,先朝册封,不幸夭逝。继配李氏殉难,俱已追封后号,诏谕天下。童氏不知何处妖妇,冒朕躬结发,即遵旨严刑讯问来历并主使拨置之人[/color]”[color=red]③[/color]。

    而计六奇则记载下来了四种不同的说法,一说童氏确实是弘光帝旧妃,由于战乱的缘故,在弃藩南奔的路途中失散;一说童氏是民女,偶遇南逃的福王,共同育有一子,只是不幸夭折,后来战乱失散。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她的供述既有确切日期,也有离散的详细经过,所以锦衣卫将供词上呈之后,弘光帝脸色陡变,将供词扔到地上,愤怒地说,“[color=blue]吾不认得妖妇,速加严讯![/color]”[color=red]④[/color]。

    虽然有关童妃案的说法尽有不同之处,但是她的供词中透露出的相似情节,以及审讯过程中曝露的内幕,比如曾对童氏进行了刑讯拷问,反倒使当时的朝野和民间,开始相信她所说的真实身份,进而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对弘光帝的身份产生了普遍怀疑,因为他不肯认童氏,只能说明他是假冒的。

    所以关于弘光帝的身份,后来产生了一种新的说法,也就是现在的弘光帝,并不是真正的福王朱由崧。比如黄宗羲就说,其实马士英并不认识福王,由于当初南京诸臣已经在准备迎立潞王,于是他派杨文骢带着空头笺迎接南下诸王,吩咐他不论谁先到,就立即填上名字,以此抢占拥立之功。结果“[color=blue]文骢至淮上,有破舟河下,中有一人,或曰:福王也。文骢入见,启以士英援立之意[/color]”[color=red]⑤[/color]。

    复社人士钱秉镫也说,马士英本人其实并不认识福王,他在做凤阳总督时,有人向他出示了福王的玺印,就认为那个人是福王,于是拥立他称帝,贪图定策之功。而“[color=blue]童氏但知德昌([color=purple]朱由崧[/color])即位,以故妃诸阙求见,而不知今日之德昌,非昔日之德昌也[/color]”,所以“[color=blue]童氏出身不可考,而决为德昌王之故妃也[/color]”[color=red]⑥[/color]。

    钱秉镫的好友金堡,也就是日后为躲避清兵在岭南落发的澹归和尚,也昌言无忌的断言,真正的福王朱由崧在李自城攻破洛阳时,已经和他的父亲老福王一同遇难,现在的弘光帝只不过是个冒牌货,因此“[color=blue]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color]”[color=red]⑦[/color]。

    综合黄宗羲、钱秉镫、金堡的记述可以看出,这些东林复社党人都认定童氏的身份确实无疑,所以如果童氏是真的,那么不肯认她的弘光帝只能是假的。因此他们的言外之意,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为了攫取定策之功,放着贤明的潞王不立,不惜将一个来历不明的冒牌货推上帝位,就是为了方便在幕后操控,结果使得本来人心所向的弘光朝廷,只维持了一年就亡国,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首先童氏究竟是真是假,确实很难判断,因为许多细节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比如陈潜夫当初是怎样发现她的,又是凭什么在既没有人证,又没有物证的情况下,只根据她的一面之辞,就认定她是福王旧妃?同时非常巧合的是,此时陈潜夫由于涉及吏科给事中林有本弹劾浙江巡按彭遇颽的案件,正被弘光帝下旨看议[color=red]⑧[/color],而童妃案偏偏此时在他手中发生,不免让人怀疑其中别有内情。

    顺带一提的是,这个陈潜夫也不是寻常人物,他本名朱明,字元倩,浙江仁和人,“[color=blue]好大言以骇俗[/color]”[color=red]⑨[/color],早有哗众取宠、危言耸听的前科。而且他的私人生活同样狂放不羁,比如他曾看上了绍兴孟家的长女,但娶的却是这家的二女,后来又垂涎孟家三女的美貌,费尽心思想娶来为妾,差点让人以为是炮哥前世。

    其次童妃的供词也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比如她说在嫁给朱由崧的时候,当时还是德昌王的弘光帝,已经有东、西二宫,这就明显不可能是事实,所以弘光帝对这个说法的批驳,“[color=blue]朕前后早夭,继妃李殉难,俱经追谥。且朕先为郡王,何有东、西二宫[/color]?[color=red]⑩[/color]”可以说是非常有力,而且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另外根据明朝宗室的嫁娶制度,亲郡王立妃必须由朝廷委派官员行册封礼,比如《明熹宗实录》就记载,天启二年十月辛卯,传制遣“[color=blue]工科给事中魏大中、行人司行人李昌龄,封福府德昌王由崧并妃黄氏[/color]”,所以绝不可能由什么曹内监为童氏行册封礼,这已经证明童氏至少有部分的供述,是不明典制的胡猜臆想。

    而且这个童氏在前往南京的途中,“[color=blue]凡所经郡邑,或有司供馈稍略,辄诟詈,掀桌于地;间有望尘道左者,辄揭帘露半面,大言曰:免!闻者骇笑[/color]”[color=red]①[/color],也就是说这个妇人举止轻佻,性情浮躁,毫无身为王妃的大家风范,反倒像个一步登天的暴发户。所以也有野史说,这个女人本来就是民女,又或者只是周王宫人,没见过大场面也很正常,但是这些说法都和童氏自己供认的经历对不上。

    既然童氏的真假一时难以分辨,那么不承认她的弘光帝到底是真是假呢?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负责任的说,弘光帝身份的真实性实在无可质疑。作为朱常洵的庶长子,朱由崧生于万历三十五年生于福王京邸,十岁封德昌王,崇祯十三年被立为福王世子[color=red]②[/color],这都是有宗室玉碟详载于册的,绝不可能伪造。

    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破洛阳,老福王被杀之后,朱由崧和嫡母邹氏乘乱逃出,而一同逃出的福邸官员和侍从,共有二百零九人,其中还包括邹氏之弟邹存义等五人,要想在这么一大群非常熟悉福府底细的人面前冒充世子朱由崧,实在是无稽之谈。何况这个时候福藩已经一败涂地,无依无靠,谁又能想到将来小福王会入继大统,从而深谋远虑地冒充一个落难的藩王呢?

    此后崇祯帝由于对福藩的遭遇深表关切,于是特地派遣官员前去查探究竟,“[color=blue]福王殉难,先帝尚遣一勋臣、一黄门、二内侍验审含殓[/color]”[color=red]③[/color],紧接着在二月,崇祯帝召集内阁和六部各官员于乾清宫左室议事时,在得知朱由崧“[color=blue]衣不蔽体,尚从王府官数人,校尉三四十人[/color]”之后,“[color=blue]因命([color=purple]驸马都尉冉[/color])兴让及总督京营司礼太监王裕民慰福世子,察宫眷及殉难官民[/color]”,随后在当年九月,“[color=blue]命福世子由崧还河南[/color]”[color=red]④[/color],已经足以证明有关福世子的真假早在崇祯朝时已经确认无疑。

    再往后到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之后,他随即就封嫡母邹太后的弟弟“[color=blue]邹存义为大兴伯,并予世袭[/color]”[color=red]⑤[/color],“[color=blue]封黄九鼎为雒中伯、黄金鼎官都督同知,俱故后([color=purple]元配德昌王妃黄氏[/color])戚也[/color][color=red]⑥[/color]”。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在这些对朱由崧知根知底的王亲贵戚面前,假冒一个他们非常了解的亲人,从道理上讲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而且即使退一万步讲,假设弘光帝是冒牌的,童氏是真的,那么当这个真的王妃来到南京自投罗网之后,假的弘光帝为了避免阴谋败露,自然应该对她屈打成招,甚至第一时间杀人灭口,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审讯,直到弘光政权垮台也未有结论,因为审下去只会露出更多的破绽,得到对假弘光帝不利的结果。这反而在逻辑上说明,弘光帝恰恰是真的,反复审讯是为了查明真相。所以综上所述,既然当下的弘光帝是真的,那么童妃就只能是假的。

    既然弘光帝的身份早已无可质疑,那么东林复社党人对于童妃案的记载就绝不该是道听途说的捕风捉影,而是精心筹划的肆意污蔑,比如黄宗羲和钱秉镫对马士英拥立弘光帝登基的记述,不但不符合常理,而且简直就是天方夜谈,何况黄宗羲在以「国史」自居的《弘光实录钞》里,还留下了蓄意污蔑的证据。

    比如黄宗羲在记述「童妃案」的经过之时,不经意间提到,“[color=blue]三月二十八日,童氏堕胎申报,帝益耻之[/color]”[color=red]⑦[/color],这就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破绽,因为从时间上算,童氏只可能是在朱由崧登基之才有的身孕,而那个时候的弘光帝又怎么可能和她发生关系。如果她真是福王旧妃,又怎会如此不爱惜身份,反而和他人有染。

    黄宗羲这段“高论”的关键,其实是「[color=blue]帝益耻之[/color]」这四个字,而他的目的就是要从道德上抹黑弘光帝,在朱由崧的私生活上恣意诋毁。但问题是,如果这个记述是真的,反倒说明童妃只能是假冒的,如果这个记述是假的,也说明黄宗羲的史笔有很多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成分,属于相当不可信的历史记录。

    所以再回头看黄宗羲、钱秉镫、金堡等东林复社党人的记载,就明显可以看出这些人其实是不约而同的怀着不可告人的居心,那就是企图以「童妃案」为突破口,彻底否定弘光帝的真实身份,通过卑鄙下作的蓄意污蔑和无中生有,削弱江南民众对弘光帝的忠诚和认可,从而达到动摇弘光朝廷统治基础的目的。

    所以这些人是为了维护党派利益和一己之私,才不惜挑起动摇社稷的大案,达到扰乱视听的目的,对此后世学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戴名世就说,“[color=blue]余姚黄宗羲、桐城钱秉镫至谓帝非朱氏子。此二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大略谓童氏为真后,而帝他姓子,诈称福王,恐事露,故不与相见,此则怨怼而失于实矣[/color]”[color=red]⑧[/color]。

    戴名世的意思是说,黄宗羲、钱秉镫极力说弘光帝不是朱氏子孙,是因为两个都是党争的当事人。因为这两个人都参与了当初以《留都防乱公揭》驱逐阮大铖的事件,这个时候由于陷身顺案受到通缉,所以他们说童氏为真,而弘光为假,害怕事情败露,才不与她相见,这个说法完全是出于怨恨的失实之言。

    清人杨凤苞也说,“[color=blue]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color]”,“[color=blue]盖阮大铖欲尽杀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color]”[color=red]⑨[/color],更是明确指出,有关弘光帝是冒牌货的谣言,就是出于东林人士之口,因为弘光帝起用阮大铖己经触犯了东林的禁忌,而阮大铖复出之后的所作所为更超出了底线。因此他们造谣污蔑,是为了报复阮大铖和他身后的弘光帝,希望看到弘光政权的垮台。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如果说大悲和尚案是针对弘光帝继位合法性的挑战,那么童妃案则质疑了朱由崧的真实身份,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南明政权初期,东林党人为了反对福藩继统而展开的政治斗争的延续。所以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必定是要步步进逼,最好是能实现另立新君的图谋,因为只有这样才最符合东林的目标和利益。[/size][/font][/b]
[b][size=4][/size][/b]
[b][size=4][/size][/b]
[b][size=4][color=#ff0000][color=#333333]    [/color]① 李  清《三垣笔记下[font=Times New Roman]•[/font]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② 李  清《三垣笔记下[font=Times New Roman]•[/font]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③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四
[color=#333333]    [/color]④计六奇《明记南略[font=Times New Roman]•[/font]童妃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⑤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一
[color=#333333]    [/color]⑥钱秉镫《所知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⑦金  堡《徧行堂集[font=Times New Roman]•[/font]书米忠毅公传后》
[color=#333333]    [/color]⑧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⑨温睿临《南疆绎史[font=Times New Roman]•[/font]陈潜夫传》
[color=#333333]    [/color]⑩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①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②谈  迁《国榷》卷九十七
[color=#333333]    [/color]③温睿临《南疆逸史[font=Times New Roman]•[/font]徐石麟传》
[color=#333333]    [/color]④谈  迁《国榷》卷九十七
[color=#333333]    [/color]⑤李  清《三垣笔记下[font=Times New Roman]•[/font]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⑥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⑦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四
[color=#333333]    [/color]⑧戴名世《戴名世集[font=Times New Roman]•[/font]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color=#333333]    [/color]⑨温睿临《南疆绎史[font=Times New Roman]•[/font]杨凤苞跋文》[/color][/size][/b]

2013-8-21 22:57 日不升
終於更了:hz1024:

2013-9-8 19:40 zxy0018
楼主快快填坑!:hz1001::hz1020:

2013-10-26 09:08 alance1981
[font=楷体_GB2312][b][size=4]南都太子案[/size][/b][/font]
[font=楷体_GB2312][b][size=4][/size][/b][/font]
[font=楷体_GB2312][b][size=4][/size][/b]

[/font][b][font=楷体_GB2312][size=4]    弘光元年三月初一,也就是大悲和尚被处死的第二天,陈潜夫向朝廷奏报童妃所在的同一日,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的少年,在半押解半护送下来到南京。发现这个人的是鸿胪寺少卿高梦箕,根据高梦箕的奏报,崇祯十七年十二月间,他的奴仆穆虎从北方逃难来南方的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发现对方内衣上骇然织有龙纹,于是惊问其身份,这个少年才改称是崇祯太子。

    高梦箕得知此事后,起初并不相信,于是亲自查问,结果少年“[color=blue]娓娓宫中事,梦箕无以为辩,乃始信之[/color]”[color=red]①[/color]。高梦箕知道此人无论是真是假都事关重大,于是为了避免走漏风声,将他秘密送往杭州,交给他的侄子高成照看。但是这个人来到杭州之后,惟恐外边的人不知道他的身份,“[color=blue]益骄,每酣饮则狂呼[/color]”[color=red]②[/color],同时又想要前往福建,几乎连高成也阻拦不住,只得写信将这件事告诉高梦箕。

    高梦箕得信之后,因为害怕惹祸上身,于是派人将这个少年送往金华隐藏,但由于这件事已经被外人得知,招致朝野侧目而议论四起。高梦箕见无法隐瞒,不得以之下只好于弘光元年正月向朝廷奏报。[/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4][/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4]    他的报告不出所料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自崇祯帝殉国之后,所有忠于明朝的人都盼望着太子的出现,所以这个少年立时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人物,于是弘光帝立即派人将他接到南京。

    这个少年抵达南京之后,弘光帝传旨“[color=blue]府部大小九卿科道、旧日东宫讲读等官前去辩验[/color]”[color=red]③[/color],这其中既有担任过东宫讲官的阁臣王铎,也有服侍过太子的贴身太监,但是这些人都一口认定这个太子是假冒的。于是弘光帝将这个人,连同其他涉案人员,一同下了中城兵马司的牢狱,命令三法司的官员严加讯问。

    但是审讯之后,这个少年除了供认自己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王之明之外,其他一概不招。而对高梦箕、高成和穆虎的审讯,也由于相关人员在刑讯之下拒不招供,主审的官员几乎也是一无所得,唯一的收获是来自从穆虎的衣服里搜到的一封高成写给高梦箕的家书,上面写着“[color=blue]二月三月往闽往楚[/color]”[color=red]④[/color]等字样。

    尽管审讯由于涉案人员抵死不招而陷入僵局,但是由于基本搞清楚了这个少年的来历,同时此案在尚未审结的时候,也已经引发了朝野舆论的广泛关注,于是弘光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弘光帝“[color=blue]命以王之明、童氏两案审明,略节宣布中外[/color]”[color=red]⑤[/color],希望能平息审讯期间外界引发的物议,这就是轰动一时的「[color=purple]南都太子案[/color]」。

    但是外界对于朝廷发布的审讯结果并不相信,许多人认定这个太子是真的,只是由于弘光帝害怕太子夺位,才故意颠倒黑白,而「[color=purple]王之明[/color]」这个名字反过来偏偏就是「[color=purple]明之王[/color]」,也间接证明了此人就是真太子。对于这种说法,甚至就连许多远离京城的军国重臣也信也为真,宁南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九江总督袁继咸和湖广巡抚何腾蛟,都各自上疏“[color=blue]请保全东宫,以安臣民之心[/color]”[color=red]⑤[/color]。

    对弘光朝廷忠心耿耿的靖南侯黄得功,也对审讯的公正性表示忧虑,他认为“[color=blue]东宫未必假冒[/color]”,“[color=blue]各官逢迎[/color]”[color=red]⑥[/color]弘光帝,才不敢说真话。因此他上书请求在审讯过程中不要对太子使用刑罚,更不能将其处死,否则即使有人认识太子,也不敢出来证明太子的真实性。结果这封奏疏使人们更加相信太子的确是真的。

    而刚好就在南都太子出现之前,北都的满清政权刚刚诛杀了一个假冒崇祯太子的少年。而清廷之所以认定北都太子是假的,除了同样有当初伺候过崇祯太子的东宫官属和贴身太监的指认之外,最可靠的证词来自崇祯帝的旧妃袁氏。所以两太子案中,以东林党人为首的大部分人都相信北太子为假,南太子为真。

    比如黄宗羲就针对南北两太子案,从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质疑,一是王之明在北方家产丰厚,生活富足,何必南下冒险?二是王之明对于有关皇家宗室内情的询问对答如流,如果是假的何以能如此了如指掌?三是根据太子自身的正统性,推测“[color=blue]若真太子在北,是时北将南伐,必挟太子以正江左之罪。而肯草率杀之乎?[/color]”[color=red]⑦[/color]所以他的结论是既然北太子是假的,那么南太子必然是真的。

    而谈迁和计六奇也认定南都太子是真的,弘光帝为了保住帝位,才说太子是假冒的,而百官出于迎合,也说太子是假冒的,所以他们的证言没有可信度。为了证明这一点,谈迁和计六奇都言之凿凿地说,弘光帝为了否定南太子的真实性,不惜对王之明严刑逼供,甚至对任何证明太子真实身份的人杀人灭口,“[color=blue]内臣某觇之,进衣祛,内臣后掠死[/color]”,“[color=blue]坐刑曹下,诸人被拷冤号惨毒不忍听[/color]”[color=red]⑧[/color]。

    那么南北两太子究竟谁真谁假,是不是确如东林党人所说北太子为假而南太子为真呢?在这个问题上,前人之述备至,著名的明史专家孟森先生就认定北都太子为真,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考证出指认北都太子为假的袁妃,其实是天启帝的旧妃任氏,所以无论是出于宗室礼法还是亲疏避忌,这个任妃因为分疏地隔,都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太子,所以也自然不足以证明北都太子的真伪[color=red]⑨[/color]。

    另外清廷方面发布的旨在说明所杀太子为伪的布告,也透露出了一些非常隐秘的内情。文告称最先揭发假太子的是嘉定侯周奎,也就是真太子的外祖父。问题是尽管周奎说不认得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被逮捕之前,几次出入他的家门,并在他家住过几晚,而且断臂的长平公主见到这个人后,居然和他抱头痛哭[color=red]⑩[/color]。已经足以说明这个人是真正的崇祯太子,而后来周奎的检举只可能是为了自保。

    至于清廷官方发布的这篇文告为什么留有如此明显的漏洞,许多人以为这可能是满清方面出的一个小差错。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低估了清廷的统治能力,因为尽管满清政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族朝廷,但是它在疏导压力与操纵舆情方面的手腕,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不敢说无出其右,但起码是前无古人。所以这个「[color=purple]低级失误[/color]」十有八九是满清有意为之,其目的很有可能是暗示民众真的太子己经被杀,这样就可以断绝民众延续明祚的念头,更有利于稳固清朝的统治。

    既然北太子已经可以确定是真的,那么南太子自然只能是假的,而且从当时的许多文献记录来看,弘光朝廷上的所有官员都已经知道王之明是冒牌太子,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比如身为南明第一重臣的史可法,他最初也以为王之明是真太子,但是在收到出使北方的左懋第的书信,知道了北太子案后,“[color=blue]自悔,为书与马士英,具述懋第语,且言一时有伪皇后、伪东宫二事,深可怪叹[/color]”[color=red]①[/color]。


    而最可信的证据是来自阁臣王铎与兵科给事中戴英,王铎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但是王之明非但不认得他,连当初讲学的细节都一概答错,“继[color=blue]问讲读何所,则误指端敬殿为文华殿,问讲读先后,则误以先读为先讲[/color]”[color=red]②[/color]。戴英参加过崇祯十六年对礼部员外郎吴昌时的审讯,见过到场的太子,但王之明对于这起轰动朝野的大案完全不知,所以才会说出“[color=blue]谁吴昌时[/color]”[color=red]③[/color]这样的支吾托词。

    但是即便是面对着这些铁证如山的证据,居心叵测的东林党人仍要兴风作浪散布流言。比如黄宗羲就对王铎肆意污蔑道,“[color=blue]然天下之人无不愈疑,即闾巷小民亦至泣下。欲生食王铎、方拱干之肉[/color]”[color=red]④[/color]。但是仔细分析东林党人的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不是莫须有的道听途说就是蓄意的无中生有。

    比如黄宗羲提出的三条质疑就毫无道理:一是即便王之明在北方衣食无忧,也并不能证明他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二是即便北太子是真的,根据后来清军南下势如破竹的情况看来,清廷根本用不着借用太子的正统名分,相反如果真的奉太子名义扫清江南之后,却反倒却要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真太子的棘手问题。

    更重要的是,黄宗羲有关王之明为什么会对皇家宗室内情如此了解的质疑,恰恰是睁着眼说瞎话,因为弘光朝廷中的许多官员都曾经在崇祯朝廷上任过职,也见过太子。比如曾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color=blue]皆言太子眉长于目[/color]”[color=red]⑤[/color],但他们看了王之明之后,都表示不认识,王之明也认不出他们。之后弘光帝“[color=blue]又命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往认。之明见执中,亦不识也,于是群疑稍解[/color]”[color=red]⑥[/color]。

    对戴英的证词,计六奇的看法也非常不合常理,“[color=blue]据此,则太子的系假冒矣。自供既明,即当如大悲弃市;何须屡次再审,狱久不决也?此非信史可知[/color]”[color=red]⑦[/color]。计六奇的意思是说,如果证明了王之明是假的,就应该像处决大悲和尚一样将其尽快处决,为什么要多番审讯,始终没有结论?这只能说明戴英的话不可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为了证明王之明并非假冒,针对黄宗羲和计六奇的「[color=purple]高论[/color]」,我们只能认为他们如果不是单纯幼稚的天真汉,就只能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里还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南都太子案中弘光帝的动机,是不是确实如东林复社党人在大部分史书上说的那样,是因为贪恋帝位才故意去否认太子的。但是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毫无依据,因为就在王之明的身份还真假未判的时候,弘光帝就已经明确向外界表明态度,“[color=blue]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皇太子[/color]”[color=red]⑧[/color]。

    弘光帝的意思是说,即便太子是真的,也只会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这个表态一方面清楚说明了他不会让位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坦然承认了将来会还政太子的打算。由于此时弘光帝并没有子嗣,所以这个说法从逻辑上也符合事实,因此太子危胁弘光帝位的问题事实上不存在,弘光帝完全没有必要去陷害太子。

    澄清了动机问题之后,接着需要厘清的是南明朝廷反复审讯王之明的目的。从现有史料上可知,事实上早在三月初三第一次会审时,南都太子的真实身份就已经查明,而且结论非常清晰,就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王之明。从逻辑上来讲,如果弘光帝知道太子是真的而故意陷害,没有必要给出这么清晰的结论,因为这只会让各色人等都很容易去查证清楚,找到这个结论背后可能有的破绽。

    而三月初八的第二次会审,主要是想查出幕后的主使以及可能包含的阴谋,弘光帝发的上谕说得就很明白,“[color=blue]此必奸人授意,图为不轨,非高梦箕一人可办,法司其严行往来踪迹主使之人[/color]”[color=red]⑨[/color]。这次审讯由于高成仍未到案,主审法官仅仅只对穆虎用了刑,而穆虎本来是给高梦箕送信,“[color=blue]乃新自杭郡至,猝被执,犹未授梦箕书也[/color]”[color=red]⑩[/color],结果从他身上搜出写着「[color=purple]二月三月往闽往楚[/color]」字样的家书。

    三月十五日的第三次会审,主要针对「[color=#800080]二月三月往闽往楚[/color]」展开,因为朝廷怀疑有人想在福建和湖广拥立太子建立政权,这牵涉到镇守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和镇守湖广的宁南侯左良玉,而这两位大将与南明政权的关系始终很微妙。这次审讯仍然只对穆虎一人用刑,“[color=blue]咸以甘言诱之明[/color]”[color=red]①[/color]。然而无论是刑讯拷问还是温言劝戒,这些人要么是抵死不供,要么是含糊其词,审讯仍然没有结果。

    三月十九日的第四次会审,由于关键人物高成已经从杭州押解到案,所以法司官员试图从他这里找到突破口,但是即便是在严刑拷问之下,高成对于所谓的闽楚之事,仍然是含糊其词。结果主审官员在不得以之下,奏明弘光帝后,再次提审其他涉案人员,由于高梦箕仍然不开口,“[color=blue]是日[color=purple](高)[/color]梦箕与[color=purple](王)[/color]之明始刑[/color]”[color=red]②[/color]。

    所以从上述审讯过程来看,尽管有关南都太子的真假早已查明,但是弘光帝仍然秉承着谨慎的态度,一定要取得群众的充分认知,给朝野一个交待之后再付诸司法。所以弘光帝亲自降旨,“[color=blue]将王之明好生护着,勿骤加刑,以招民谤。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妇皆己明白,然后申法[/color]”[color=red]③[/color]。而且即便查出南太子是假的,审讯也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深究此案背后的政治阴谋,即“[color=blue]二月三月所成何局?往闽往楚欲干何事?并主使附从,实繁有徒[/color]”[color=red]④[/color],可见弘光帝对王之明的审讯绝不是只为了走走过场。

    所以这样看来,南都太子案除了没有查出幕后主谋外,案情早已水落石出,但王之明是真太子的说法依然甚嚣尘上,这实际上是东林党人在幕后兴风作浪,这个论断并不是无中生有。因为在王之明二讯之后,南京城内已经留传着“[color=blue]若辨太子诈,射人先射马[color=purple](士英)[/color];若要太子强,擒贼先擒王[/color][color=purple](铎)[/color]”[color=red]⑤[/color]的谣言。

    王之明三讯之后,虽然审讯的结果并未发布,但是也已经有人在皇城题诗,“[color=blue]百神护跸贼中来,会见前星闭后开;海上扶苏原未死,狱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关宗社,忠义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处遇,普天空向棘圜哀[/color]”[color=red]⑥[/color],公然将王之明比作被蒙冤赐死的秦太子扶苏,以及落难流落民间的汉宣帝刘病已。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南都太子案的亲历者,东林大佬黄道周也不得不承认,“[color=blue]先年定策,以异议故,欲罗织诸士绅,是以有妖僧大悲之狱。及事稍解,为王之明、童贵人二狱所间,得不追论。然犹诛周镳、雷演祚,则为是故也[/color]”[color=red]⑧[/color]。黄道周的意思是说,南渡三案都只不过是用来转移党争的焦点,而阮大铖利用顺案来陷害东林诸士绅,是出于政见不同的打击报复([color=purple]以异议故,欲罗织诸士绅[/color]),虽然后来被南渡三案所阻,但是最终还是杀害了他最痛恨的周镳和雷演祚。

    到后来等到清军渡江,弘光帝仓皇出奔之后,乱成一团的南京城内居然有上千人自发组织起来,将王之明从中城兵马司的牢狱救出来,准备拥立他即位,而力主太子为假的王铎反倒被这些人拔掉胡须头发,关进中城兵马司的牢狱[color=red]⑦[/color]。这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为如果这些人只是「[color=purple]不明真相的群众[/color]」,那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这些人凭什么就能断定王之明是真太子的,并立其为王呢?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人应该都是痛恨弘光帝的人,从他们拥立太子而不辩真伪的情况看,这些人在乎的只是推翻弘光政权拥立新君,而不在乎新君到底是不是朱氏子。而他们对王铎的殴打,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因为王铎戳穿了假太子的伪装,所以到这里,隐藏在这些「[color=purple]不明真相的群众[/color]」背后的幕后黑手已经呼之欲出了。[/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4][/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4][/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4][/size][/font][/b]
[b][size=4][color=#ff0000][font=楷体_GB2312][color=#333333]    [/color]①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②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③  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④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⑤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⑥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⑦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四
[color=#333333]    [/color]⑧  谈  迁《枣林杂俎•东宫》
[color=#333333]    [/color]⑨  孟  森《明清史论集刊•明烈皇殉国后记》
[color=#333333]    [/color]⑩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四
[color=#333333]    [/color]①  戴名世《戴名世集•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color=#333333]    [/color]②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③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④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四
[color=#333333]    [/color]⑤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⑥  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⑦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⑧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⑨  戴名世《戴名世集•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color=#333333]    [/color]⑩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①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②  李  清《南渡录》卷五
[color=#333333]    [/color]③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④  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color=#333333]    [/color]⑤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⑥  计六奇《明记南略•太子一案》
[color=#333333]    [/color]⑦  计六奇《明记南略•赵监生立太子》
[color=#333333]    [/color]⑧  黄道周《黄漳浦集•潞王监国记》[/font][/color][/size][/b]

2013-10-26 09:13 alance1981
南渡三案到此总算是写完了,最初大纲里面规划的左良玉起兵,清军南下,弘光出奔以及南明君臣的结局这几个章节,由于和党争的直接关系不大,就不打算写了

所以本连载结束,再次多谢楼上的诸位捧场~

2013-10-26 09:23 吃饱了撑的
[quote]原帖由 [i]alance1981[/i] 于 2013-10-26 09:13 发表
南渡三案到此总算是写完了,最初大纲里面规划的左良玉起兵,清军南下,弘光出奔以及南明君臣的结局这几个章节,由于和党争的直接关系不大,就不打算写了

所以本连载结束,再次多谢楼上的诸位捧场~ [/quote]

第一,强烈抗议楼主偷懒。

第二,见第一条。

2013-10-26 12:27 钱尘往事
[quote]原帖由 [i]alance1981[/i] 于 2013/10/26 09:13 发表
南渡三案到此总算是写完了,最初大纲里面规划的左良玉起兵,清军南下,弘光出奔以及南明君臣的结局这几个章节,由于和党争的直接关系不大,就不打算写了

所以本连载结束,再次多谢楼上的诸位捧场~ [/quote]
晕……老A你太偷懒了,这样就结束,你对得起你起的标题吗?就算不详写,也要大概交代一下吧

2013-10-27 22:35 alance1981
主要史实都基本交代清楚了,其他的不过都是些口水话,不讲也罢~:hz1026:


不过其实现在在回头看晚明史,历史其实真不应该是这样的,明亡的整个过程其实让人很是无奈,

对外是担负了太重的国际道义,既要对付西北的蒙古部落,又要为了朝鲜,去和泥轰死掐,对内又是政出多门,清流与浊流,东林和残联,见天吵架,内耗不断,错失了对付外敌的黄金时机。

等到对手强势崛起,汉奸、流贼又特别多,从崇祯开始就陷入了死结,前头是高涨的清议压力,不明真相的国民鼓噪,身后阴暗处传来别有用心者们的狰狞冷笑,出什么漏子,各方面都会引万方有罪,罪在朕恭,死咬主君不放,这种环境之下,想不完蛋都难

2013-10-29 20:25 tomhcf
完了?
馬其頓也不再更新了?

2013-10-31 10:00 alance1981
这个帖子就这样吧,继业者战争还要培养情绪,应该还要多等等

目前正在酝酿今年的收官大作—坂上的云,资料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也还在继续培养情绪~~~

2013-10-31 11:50 tomhcf
樓主壙工的性格

2013-10-31 12:06 促织
[quote]原帖由 [i]tomhcf[/i] 于 2013-10-31 11:50 发表
樓主壙工的性格 [/quote]
这个俺要说几句,楼主在填坑方面绝对是负责任的,你去看看他发的长贴,基本上全是完结篇,烦请在评论别人的时候,先了解清楚情况。

2013-10-31 16:19 tomhcf
我有看滳,樓主填坑確實負責任滴,OK 修正
樓主修路工的性格

2014-2-20 23:48 zeloti
汗,才发现更新太慢,后来的没看,先标记防沉再看

[quote]各方面都会引万方有罪,罪在朕恭,死咬主君不放[/quote]
这句说得好,值得深思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zeloti 于 2014-2-20 23:50 编辑 [/i]][/color]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