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8-20 08:16 首席屠宰官
  随着赛事的进行,脆弱的神经被绷得寸寸断裂,很多高手也开始胆怯起来。羽球男单全军覆没,体操女团折戟沉沙,紧张成为中国军团里的头号流行病,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最怕对手打自己的脚后跟,而中国队的高手们最怕的是兵不血刃的“神经战”。
  正如老虎怕大象,大象怕老鼠,每个人无论强弱都有致命的软肋,但像中国军团大面积感染“滕海滨症”,的确令人费解。陆善真把体操女团的失败归结于举国体制,国家的培养导致队员不能适应紧张的比赛,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话说得有些道理,但仔细琢磨又不尽然。因为能进入国家队的队员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单纯的赛场竞争尚不至于压垮这些栋梁。真正绊倒这些骄子的,恐怕大多逃不了名利二字。
  信息社会的奥运会注定是个大大的名利场。没有奥运会,即便朱启南在马路上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不会感觉到名人的光环在照耀着你。但在奥运会夺得金牌之后,一切都截然不同了,起码金牌运动员在物质上将得到极大改善。王义夫不必再把自己塞进狭小的奥拓车,因为有热心的商家决定赞助他一辆宽敞的新轿车;郭晶晶的爱情或许还没有着落,但她的爱巢已经有商家先奉送上了。
  奖励奥运金牌运动员确实是国际惯例,但发达国家如德国也仅仅奖励1.5万欧元,日本也只奖励2.3万美元,而中国运动员得到的奖励显然极大地超越了我国的人均收入。冠军与亚军的区别已不仅仅是0.1分或0.1环的区别,很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应该理解那些夺金有望的运动员为什么最容易心理失衡。事实证明,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重奖之下也必有昏着。
  盖茨开始敲打程序时,未必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最富裕的人;贝利在贫民窟的街道上开始踢布头做的足球时,也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巴西的标志。成功者得到应有的名与利是正常的,但那种赤裸裸的悬赏,那种一夜暴富的诱惑,显然有悖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也不利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无欲则刚,老话说得没错。
  

2004-8-20 08:56 无可救药
我的看法是,金牌运动员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奖金是极其不合理的,其实这个钱本应该是很多拼死拼活但又没有得到奖牌的运动员的钱。比如说,张国正如果腰伤首先发作,没有拿到奖牌,那么按照他当时的家境,可以说是很贫穷的,作为运动员的张,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他将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张拿到金牌,当然一切都不成问题,但是更多的没有拿到奖牌的呢?
完全是一场赌博!

2004-8-20 09:44 晕菜
当时看到张的最后一举时感到特别难受,何必呢?何苦呢?

2004-8-20 09:49 马岱
我早上看东方时空时,看到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王义夫接受采访时说,当年他拿银牌回去的时候,没有一个记者理他,只有他的女儿亲吻他胸前挂的银牌。

说这话的时候不知坐在王义夫对面的记者是何感受?(我拿金牌了,你们就都扑过来了,银牌就没人理了?)

2004-8-20 10:03 首席屠宰官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4-08-20, 9:49:44发表
我早上看东方时空时,看到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王义夫接受采访时说,当年他拿银牌回去的时候,没有一个记者理他,只有他的女儿亲吻他胸前挂的银牌。

说这话的时候不知坐在王义夫对面的记者是何感受?(我拿金牌了,你们就都扑过来了,银牌就没人理了?) [/quote]
昨天马艳红说,回国时冠军都坐头等舱,最前排,岁数大的、个子高的如果没拿冠军也得乖乖往后排——即使你以前拿过无数次冠军

2004-8-20 11:02 与火同行
[quote]原帖由[i]首席屠宰官[/i]于2004-08-20, 10:03:19发表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4-08-20, 9:49:44发表
我早上看东方时空时,看到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王义夫接受采访时说,当年他拿银牌回去的时候,没有一个记者理他,只有他的女儿亲吻他胸前挂的银牌。

说这话的时候不知坐在王义夫对面的记者是何感受?(我拿金牌了,你们就都扑过来了,银牌就没人理了?) [/quote]
昨天马艳红说,回国时冠军都坐头等舱,最前排,岁数大的、个子高的如果没拿冠军也得乖乖往后排——即使你以前拿过无数次冠军 [/quote]
明显不合理!体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健身而非金牌
而我们则反过来,金牌战略!只能说是中国体育的悲哀
当然,金牌也很美

2004-8-20 11:21 bifor
都在指责,有没有想过,金牌选手们也付出过起码是同样的努力,而且他们也的确为国家争了光,当然对银牌和铜牌选手的忽视是个问题,但大家也不要忘记,现在是个商业社会,这一切在商家看来,无可厚非

2004-8-20 13:12 无可救药
[quote]原帖由[i]bifor[/i]于2004-08-20, 11:21:38发表
都在指责,有没有想过,金牌选手们也付出过起码是同样的努力,而且他们也的确为国家争了光,当然对银牌和铜牌选手的忽视是个问题,但大家也不要忘记,现在是个商业社会,这一切在商家看来,无可厚非 [/quote]
商业社会不等于合理,难道大家批评的权利都没有?
现在金牌就是一切,但是其实很多人都在努力,他们的痛苦挣扎有谁在关心?

2004-8-20 13:25 bifor
选择了商业社会,就必须要承受这些,商人们的天性就是如此。

也说过,难道金牌选手们就没有努力训练吗,如果个个的付出与收获都成正比的话,我们早就踏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了。

我哪里说过不能批评?我只是提醒大家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2004-8-20 13:38 无可救药
[quote]原帖由[i]bifor[/i]于2004-08-20, 13:25:05发表
选择了商业社会,就必须要承受这些,商人们的天性就是如此。

也说过,难道金牌选手们就没有努力训练吗,如果个个的付出与收获都成正比的话,我们早就踏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了。

我哪里说过不能批评?我只是提醒大家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quote]
我觉得在商业社会我们并不一定要随波逐流,大家并不是忘记了游戏规则,只是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这一点不同的声音都没有,那才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2004-8-20 13:45 bifor
你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哪里不合理了?
在商人看来,这一切都是投资,是做广告,自然会去选择效益最高的,这个不能强求,如果有自愿那样做的商人,当然是无任欢迎。
强行要求商人那样做,那才是不合理的游戏规则。

2004-8-20 14:19 无可救药
对商人来说当然是合理,但是对广大的不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就是不合理。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呼吁如果在社会上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那么也许国家或者商家有可能考虑更多运动员的利益,假如我们大家都是一味认同“这是商业社会,你就要接受”,那么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毕竟这些所谓商业规则得益的只是少数人。作为弱势团体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没有得到保证。

2004-8-20 14:21 无可救药
不合理的地方:
金牌得主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奖励,还不说其他的可能的广告收益。
我觉得金牌肯定要奖励,但是太多了,我们应该从奖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其他没有得奖的运动员的保险或者补助。

2004-8-20 14:25 吉格斯
没看见国家制订的标准吗?一枚金牌20万,一枚银牌只有12万,而且目前为止那些冠军每人的累计奖金好像都有200万左右,还没算上房子等实物奖励,在这些东西面前能无欲吗?能不为了金牌奋力一搏吗?

2004-8-20 14:28 无可救药
[quote]原帖由[i]无可救药[/i]于2004-08-20, 14:21:56发表
不合理的地方:
金牌得主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奖励,还不说其他的可能的广告收益。
我觉得金牌肯定要奖励,但是太多了,我们应该从奖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其他没有得奖的运动员的保险或者补助。 [/quote]
这种“赢者通吃”的现象在商业社会很普遍,但是普遍并不是合理,我觉得政府应该把这个利益进行合理的再分配。事实上,政府也确实进行过在分配,不过获利的大多数都是领导和单位而已,而不是广大运动员

2004-8-20 14:31 bifor
如果按你那么说,跟强制要求商人去赞助有什么不同,因为运动员有这样的特殊待遇,其他弱势群体是不是也要一视同仁

国家制定的标准就在那里,金牌选手动不动就上百万,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商人的赞助。

2004-8-20 23:54 首席屠宰官
其实我转这篇文章主要是赞同作者说的,运动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名利两字而不是什么政治压力,什么为国争光

石智勇夺冠后说的心里话是:我有本钱开饭店了
乐茂盛因为没夺冠军跟自己的教练差点干起来

2004-8-21 07:06 arnoldxie
这个也不单单政府是这样,大部分的人也是这样,只关注金牌的得主,我今天去新浪看了下,江永华拿的这块自行车的银牌,按理说分量也不不轻啊,大家看下后面的评论才3页不到,也可以看出点问题了

2004-8-21 07:08 首席屠宰官
[quote]原帖由[i]arnoldxie[/i]于2004-08-21, 7:06:27发表
这个也不单单政府是这样,大部分的人也是这样,只关注金牌的得主,我今天去新浪看了下,江永华拿的这块自行车的银牌,按理说分量也不不轻啊,大家看下后面的评论才3页不到,也可以看出点问题了 [/quote]
大概跟自行车运动在中国是冷门有关吧

2004-8-21 07:18 swordman
人是很功利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夺冠后的名利双收是很多运动员巨大压力的来源
很赞同作者的说法,网球女双进入决赛就是很好的例子,只要把这种心态保持下去,夺取金牌也绝非没有机会

2004-8-21 11:08 KYOKO
不合理无所谓
只要合法就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欲则刚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