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9 14:12
临川介甫
想请教一下宋朝对王叔文及其改革的主流评价是什么样的?
[size=3]近读王安石《读柳宗元传》,文中有一句“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color=red]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color]”,我想请教一下宋朝对王叔文及其改革的主流评价是什么样的?[/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2-2-29 14:15 编辑 [/i]][/color]
2012-2-29 14:19
KYOKO
17、8年前看过一本《日落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买的为数不多的纸质书。貌似写的很详细,但最后也木有看明白王叔文到底要改革啥,后来上位的宪宗为啥又要把他取缔了?
2012-2-29 15:45
三种不同的红色
就以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为例。
《新唐书·王叔文传》赞语: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宗元等桡节从之,徼幸一时,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规权遂私。故贤者疾,不肖者媢,一偾而不复,宜哉!彼若不傅匪人,自励材猷,不失为明卿才大夫,惜哉
2012-3-1 12:04
临川介甫
回复 #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size=3]请教三红兄:你认为是宋人对王叔文革新的评价合理还是现代人说的————“内抑宦官”和“外制藩镇”合理?[/size]
[size=3]另外“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怎么翻译?[/size]
2012-3-1 21: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二王其实都是蹩脚的政治家。
古人对二王都很看不上,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们都不是正途出身。特别是王叔文,他只是棋待诏,一个陪皇帝下棋的弄臣,只是粗知书。这样的人,自然为士人所看不起。
古人称霍光、寇准都是不学无术,其实按照今人的眼光来看,霍光或可称为无学,但绝对是有术。至于寇准,那更是有学兼有术了。
可王叔文呢,他既没有一点学问,更是没有半点权术。在政治领域,可谓是幼儿园水平。
所谓的“永贞革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主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罢宫市、五坊小儿,其实这在顺宗为太子时就已经对此深恶痛绝,这项政策很难说是二王的决策,更大程度上,是顺宗自己的意愿。
另外一点,当时宦官久领神策军,——这也是唐朝宦官和其它朝代不同的地方。其它朝代宦官专权,是假借皇权为乱,而唐朝宦官的权力基础却不是皇帝,而是军权,所以晚唐时宦官可以决定皇帝存废生死。从这个角度而言,唐朝的宦官其实也是军阀。——王叔文欲剥夺宦官军权,平心而论,这是正当的。但可惜二王都没有过人的政治手段,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结果直接因此而倒台。
对王叔文,古人的评价确实存在偏见,但今人的评价却过分拔高了。——其实他就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不学无术的蹩脚政客而已,其人实不足论。
至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这是个典故。
阳虎是春秋时鲁国季氏的家臣,当时鲁国的政权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执掌,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而阳虎就是季氏的家臣。此时三桓家主都年纪幼小,阳虎乘机夺取了季氏的权力,进而掌握了整个鲁国的政权。——这也就是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家臣出”的典型事例,是礼崩乐坏到极点的表现。
阳虎虽然掌握了鲁国政权,但还是不放心,打算彻底消灭三桓,于是就发动政变,但三桓毕竟是几百年的大家族,预先得到了消息,于是阳虎失败了。失败后,他冲进了鲁定公宫中,拿了鲁国宝器宝玉、大弓逃走了。
孔子写《春秋》记录此事,曰“盗窃宝玉、大弓”,意思就是说有强盗偷走了宝玉、大弓。——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在这里,孔子用了一个“盗”字来给阳虎定性,说他连乱臣贼子都算不上,就是一个强盗。
《新唐书》用这个典故,意思就是说,王叔文趁唐顺宗重病,窃取了本应该属于皇帝的权柄,这和阳虎所作所为没有区别,《春秋》对阳虎的评价是“盗”,王叔文与之无异。
2012-3-24 11:25
Zorn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2-3-1 21:44 发表
二王其实都是蹩脚的政治家。
古人对二王都很看不上,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们都不是正途出身。特别是王叔文,他只是棋待诏,一个陪皇帝下棋的弄臣,只是粗知书。这样的人,自然为士人所看不起。
古人称 ... [/quote]
谢谢,真长见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