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5 10:24
徐道难
韩信除了象张良那样彻底逃之夭夭一样,还有其他自保的方法吗?
在项羽被灭后,刘邦佩服韩信的本事,也明白他的功勋,但他站在皇帝的角度上,却希望韩信死。
张良光棍遁走,韩信如不象张一样自动蒸发,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自保?
2011-8-5 10:40
星义
这个问题我觉得出在刘邦的身上。当然,我们千年后人指责前人当然是不妥的。如果放现在,这样的人没仗打了,完全可以去军校当个校长吗。教教学生,把一身本事传下来,给国家培养点军事人材。手里又没实权,天天又不至于闲的四处乱窜,还引人怀疑。
2011-8-5 10:44
爱华
就算韩信相当校长
可是别有用心的人想搞事能不去找他嘛
他的存在就意味着有威胁
2011-8-5 10:48
星义
找他又有什么用呢?没权没民的。再说了,当了校长最主要的一个好处就是利于监视,每天不是学校就是到在家,到处乱跑的可能性小了。
2011-8-5 10:48
lemon0925
你康熙也让吴三桂去当校长试试?
2011-8-5 10:49
Shadowleech
其实刘邦算是不错了,除了韩信这种中途加入的半盟友封王的,手下基本都是善终。
2011-8-5 10:51
Shadowleech
韩信除了身份特殊,他自己政治觉悟也确实不高,不主动一点点放弃权利,低调低调做个富家翁。
2011-8-5 11:17
zeloti
韩信暗地整顿内政厉兵秣马,早点勾结彭、英发动叛乱,就够刘邦喝一壶的了
2011-8-5 11:21
x-dvd
果断把自己腿打折,然后申请退休:hz1027:
2011-8-5 11:25
星义
[quote]原帖由 [i]lemon0925[/i] 于 2011-8-5 10:48 发表
你康熙也让吴三桂去当校长试试? [/quote]
这不一样啊,吴三桂实际上是个藩王啊,人家有地盘,军政都是人家说的算啊。韩信最后已经等于是被圈在京城了。如果是当年齐王楚王的时候,不能这么做。后来贬为淮阴候了,让他做校长还有啥说的?
2011-8-5 12:03
碧空之歌
记得口才好的为自己辩解的刘邦都没杀吧
2011-8-5 12:10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碧空之歌[/i] 于 2011-8-5 12:03 发表
记得口才好的为自己辩解的刘邦都没杀吧 [/quote]
比较识相的都没有。
2011-8-5 12:32
KYOKO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1-8-5 11:17 发表
韩信暗地整顿内政厉兵秣马,早点勾结彭、英发动叛乱,就够刘邦喝一壶的了 [/quote]
支持这个
富家翁不是人人都相当、都能当的
2011-8-5 12:33
XM8
当韩信要刘邦封他做假齐王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很不乐观了,到了最后决战时还玩这一手,那就注定是这个结局了。
别说那会没有军校,就是现代有军校,独帅的例子现成在那里拜着呢,独帅也就是在井冈山那会儿跟某人有点不同意见而已。跟韩信干的那些事情比差远了。
2011-8-5 13:02
五袋石果
在帝国制下臣服刘邦,必死无疑,做了淮阴侯之后就已经完全没有翻本的机会了。
应该在楚王时与刘邦变成盟友(其实之前齐王和汉王,都是王,身份本就是平等的,是盟友),订立结盟条约。其时帝国制度实行未久,封建制度还很有市场。双方结盟,仍然推行封建制度,刘、韩自为方伯,或者刘为天子,韩为方伯。完全复古周朝制度,如果这样,韩信就是大国国君。而且,说不定汉朝可以比周朝国祚更长久,到现在我们还是汉朝。
中外历史证明,封建制度远比帝国制度具有柔性,封建朝代享国一般也远较帝国朝代长久,封建制袋下,功臣各有出路,不必肉体消灭。所以,与刘邦结盟,推行封建制度,是韩信唯一的出路。
2011-8-5 13:42
tiger1970
其实十分简单,交出封地和兵权,入朝养病。也就是只有张良的招数才能救命。
或者干脆打一仗,但是彭越一定不和他一伙,英布那种人既然能叛项王,一个韩信有啥不能背后下刀子的?所以说只能单打独斗......最后的结局参考吴三桂......
2011-8-5 14:13
asky
牺牲他一个,少死很多人哪。
2011-8-5 14:15
zeloti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1-8-5 13:42 发表
其实十分简单,交出封地和兵权,入朝养病。也就是只有张良的招数才能救命。
或者干脆打一仗,但是彭越一定不和他一伙,英布那种人既然能叛项王,一个韩信有啥不能背后下刀子的?所以说只能单打独斗......最后的结局参考吴三桂....... [/quote]
这个不同意。
西汉初年中央集权才刚刚实施,“大一统”等理念才萌芽不久,与清朝中叶大不一样。
2011-8-5 15:30
碧空之歌
估计韩信攻打齐国抢郦食其功劳的时候已经让刘邦不爽了。(其实我看到郦食其死的时候也很不爽韩信了)
如果韩信不打齐国,不做齐王和楚王的话,帮刘邦灭了项羽应该也能封王,而且天下还多了个齐国,造反也多了一分力量。
2011-8-5 15:37
dimeterio
干脆说,当上齐王之后就背汉向楚,项羽本人没有大统一的愿望
2011-8-5 16:29
马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2011-8-5 16:48
宇文骁
:hz1024:张良什么时候逃之夭夭了
如果韩信也愿意放下权利而且没有丝毫怨言,相信吴芮不能独专
以下仅供参考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2011-8-6 21:38
5960
湯和那樣才是逃之夭夭
不但主動交出兵權,出賣李善長,最後乾脆中風給朱元璋看
2011-8-7 08:38
naniwa
除了蒸发恐怕没有其他办法,就算交出兵权,保个虚职,刘邦也很难放心
2011-8-7 13:17
可爱小马驹
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没有想杀他啊,是韩信自己心怀不满想造反,又被人告发才被处死的。
韩信要是安安心心在长安当个安乐侯爷,屠刀不见得就会架到他脖子上。
2011-8-7 15:58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徐道难 的帖子
方法应该也有的,但是刘邦对这样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肯定是不放心的。韩信的锋芒展露的太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啊。
2011-8-7 16:53
马岱
有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有些事情是躲不掉的,比如隆美尔元帅。
2011-8-7 18:42
可爱小马驹
有啥躲不掉的,他不想去造反自然没有人来送毒药
2011-8-7 19:02
intermlbai
[quote]原帖由 [i]碧空之歌[/i] 于 2011-8-5 12:03 发表
记得口才好的为自己辩解的刘邦都没杀吧 [/quote]
成功利用口才说服了刘邦的彭越泪流满面
2011-8-10 12:11
58642modemeng
我就想问一点:大家都认为韩信如果做了张良做的就能保命吗???
2011-8-10 15:38
KYOKO
百度张良结局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color=#136ec2]史记[/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8673.htm][color=#136ec2]汉书[/color][/url]》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7042.htm][color=#136ec2]沛县[/color][/url]),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142.htm][color=#136ec2]范蠡[/color][/url]、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61080.htm][color=#136ec2]崇信[/color][/url]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color=red]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color]
=======================================
张良最后呢?哪里看出最后逃之夭夭了:hz1001:
2011-8-10 16:04
58642modemeng
回复 #31 KYOKO 的帖子
逃之夭夭?
寿终正寝吧?水王的官方答案没问题啊
《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不过有没逃之夭夭跟主帖讨论的主旨不相矛盾
2011-8-10 16:12
KYOKO
回复 #32 58642modemeng 的帖子
对,是不相矛盾
但标题这么说,是有很大问题的,让人感觉张良最后的结局是去官归隐,甚至挂印封金一样。像俺这样的“历史新人”当然要疑惑
2011-8-10 19:34
dfbblm
:hz103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没什么可说的,就算现在也没看过哪个领导允许下属表现出比它智商高
2011-8-10 22:36
西歪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1-8-10 16:12 发表
对,是不相矛盾
但标题这么说,是有很大问题的,让人感觉张良最后的结局是去官归隐,甚至挂印封金一样。像俺这样的“历史新人”当然要疑惑 [/quote]
张良应该算是闭门避祸了吧,基本不干正事了。张良、韩信这种人,如果活着从最高当局的视线中消失,怕会引起恐慌的。除了造反,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在刘邦眼皮底下,规规矩矩混吃等死。
2011-8-10 22:56
KYOKO
文臣与武将还是有区别的,统治者也知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手里有兵的必然是格外提防。还有,西汉开国功臣中三杰功劳最大,只有韩信封王了,萧何、张良还在几个带兵的之下,这算是种妥协?
2011-8-11 10:42
空中孤月
感觉韩信的很多战例都很经典,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韩信的军事才能恐怕比吴三桂要高。
2011-8-11 12:07
五袋石果
关于西汉三杰只有韩信封王,个人有一点看法,或者说是一点感觉。我想这与妥协无关。将这三人列为“三杰”之时,韩信已经不是王了,而是“淮阴侯”。有可能汉初“王”不算在“汉臣”之列,而“侯”则算是“汉臣”。“王”受民受疆土,是封建诸侯,“侯”虽有名义上的封地,但一来地方太小(只有一县),二来汉制侯不能实际治理本国事务,所以有可能是,侯与三公九卿都算是汉臣,王只算是帝臣不算是汉臣。
封侯之时说的明白,萧何功第一,封大县,这个封爵排名显然是不包括诸王在内的。
汉初论功行赏而有“三杰”,如果那时韩信仍是楚王,可能就不会包含在“三杰”之内了。
2011-8-11 12:45
63690479
即使刘邦不为自己着想也会为太子扫清障碍的:hz1022:
2011-8-11 16:59
tiger1970
回复 #38 五袋石果 的帖子
对。
刘邦这个皇帝不是自封的,而是诸王共同推荐的,由汉王升为汉皇帝。
所以这个开国诸异姓王地位极高而且极超然。
2011-8-14 14:15
無當飛軍
韓信一開始不當大元帥 在劉邦旁邊打好關係 離善終就近了點了
2011-8-14 18:06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無當飛軍[/i] 于 2011-8-14 14:15 发表
韓信一開始不當大元帥 在劉邦旁邊打好關係 離善終就近了點了 [/quote]
估计那样刘邦基本必败。
2011-8-27 20:49
Garnett2012
可以效法后人,听调不听宣,只听从刘邦出征的将令,不入朝朝见,自己在分封地有自主权,以一个国中之国的模式存在,要知道刘邦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求韩信出兵救急的,所以如果韩信提出这些要求以后应该可以批准,以韩信的军事才能,我想就算有威胁,刘邦也不会在韩信没有叛变迹象前先发制人大兵相向吧,就算想借刀杀人,也很有难度,毕竟韩信在有自主权后可以征兵和练兵,在当时那个时代还真没发现能和韩信PK的对手,所以我觉得这样应该可以自保,但是刘邦同样可能制造出一种形式,逼韩信造反,那样以全国敌一隅,韩信处境还是蛮危险的。总之,结论就是韩信的悲剧在于其超低的政治智商,手段只是次要的,有张良那样的觉悟才是救命稻草
2011-8-27 20:51
Garnett2012
回复 #37 空中孤月 的帖子
为什么要拿韩信和吴三桂比较,我感觉两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啊。韩信是战神级别的,吴三桂还够不上这个档次吧
2011-12-11 19:56
中庸
[quote]原帖由 [i]Garnett2012[/i] 于 2011-8-27 20:51 发表
为什么要拿韩信和吴三桂比较,我感觉两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啊。韩信是战神级别的,吴三桂还够不上这个档次吧 [/quote]
他们都做过正儿八经的藩王
2011-12-12 01:27
疯猫
韩信野心太大,又缺乏政治头脑,虽然很会打仗,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不会将将,就算造反也会和项羽一个下场。对于汉初刚建立政权,国家还不稳定,皇帝怎么能容忍有野心还有能力的人啊,他死是必然的。
萧何也没得善终,还不是因为他来者不拒胃口太大,一点都不会谦虚,哪怕是虚伪的谦虚。
中国古代会打仗的人很多,但是没几个当皇帝的,也许李世民除外吧。李世民也是因为帮老子打仗,就算这样老子也防着他,只不过亲儿子防范的差点罢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11-12-12 01:33 编辑 [/i]][/color]
2011-12-12 04:33
颖颖
韩信在某种程度上比项羽聪明, 他事先看到了如果造反自己比项羽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不造反, 最后也没比项羽好到哪去.
2011-12-12 08:45
tiger1970
不造反也不是一点活不下去的希望都没有。
就算有故杀郦食其、逼封齐王等劣迹,要是分封楚王后就入朝,然后在长安生病赖着不走,再然后以继承人看不住社稷为由请求汉室“改土归流”,然后再装神弄鬼地找个地方学道,也许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要是不愿意这样窝囊,干脆扔掉封国,投奔匈奴......不过说不定更窝囊。
再就是蒯通的计策啦。不过,也就是使得战争延长而已。韩信加项羽也不会是刘邦的对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12-13 08:41 编辑 [/i]][/color]
2011-12-12 10:23
麒麟子
韩信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家底自立,与刘邦、项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关键是刘邦用人往往是攻心为上,韩信早已把自己全交给了刘邦
2011-12-12 11:08
XM8
韩信要独立,先问问曹参,灌婴这帮人答不答应.
2011-12-12 11:13
小贩
他是 ×王,不是一个人。注定不反则覆。
而且势到如此,他的活路基本上就是他的死因。军神,没暴尸市井已是很好的结果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1-12-12 11:16 编辑 [/i]][/color]
2011-12-12 11:42
g0ug0u
回复 #2 星义 的帖子
刘伯承元帅一开国就主动去当校长搞教育,没实权了吧?结果呢?我朝太祖放过他了吗?:hz1024:
2011-12-12 12:17
luyuancuo
灭掉齐国以后直接回头跟刘邦干一架。
2011-12-12 12:53
疯猫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韩信缺乏领导才能和政治头脑,这是和刘邦比最大的弱点。
项羽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也是最后被围,韩信虽然和项羽是不同类型的军事人才,但是缺乏领导能力怎么能召唤更多的士兵帮他卖命呢,说自己多多益善,那也是刘邦给的,刘邦不给他兵,他只能老哥1个。
2011-12-12 13:03
中庸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11-12-12 01:27 发表
韩信野心太大,又缺乏政治头脑,虽然很会打仗,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不会将将,就算造反也会和项羽一个下场。对于汉初刚建立政权,国家还不稳定,皇帝怎么能容忍有野心还有能力的人啊,他死是必然的。
萧何也 ... [/quote]
如果韩信野心真的太大的话,攻下齐国后就该独立了
2011-12-12 14:34
luke19821001
攻下齐国之后立马投降项羽,按照项羽的性格,即便不爽他,也不会杀他。打败刘邦之后即便想惩罚韩信,最多也是转封一个比较差的封地而已
2011-12-12 14:46
tiger1970
回复 #56 luke19821001 的帖子
且慢----看看大家怎么说项王的。
关于分封的那一段
2011-12-12 15:32
KYOKO
先关于打天下吧,韩信跟了项羽有前途咩
2011-12-12 15:44
feiyue1206
谈历史怎么假设?韩信齐地独立会咋样?你可以说韩信“埋伏500刀斧手,置杯为号”,剁了曹参,灌婴等一批刘邦铁杆,我也可以说曹参等再次上演营内夺印,直接剥夺韩信的军权。。。都是没谱的事情。。。
2011-12-12 16:14
luke19821001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1-12-12 14:46 发表
且慢----看看大家怎么说项王的。
关于分封的那一段 [/quote]
不管如何说,至少项羽没有把刘邦之流杀掉,而是真的封立功者为王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