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6 21:09
慕容燕然
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东南曰马骑,溉导江与彭之崇宁、成都之郫、温江、新都、新繁、成都、华阳。…………自马骑曰石址,曰豉彘,曰道溪,曰东穴,曰投龙,曰北,曰樽下,曰玉徙。而石渠之水,则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凡为堰九:曰李光,曰膺村,曰百丈,曰石门,曰广济,曰颜上,曰弱水,曰济,曰导,皆以堤摄北流,注之东而防其决。《宋史河渠》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11-5-14 14:49 发表
《水经注》又记:“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时诸葛亮已认识到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蜀汉国的依靠。不仅派堰官兵丁护之,还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功能已 ... [/quote]
不带这么耍赖抢宋人功劳的:hz1004:
2011-5-16 22:24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11-5-16 21:09 发表
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为三:…………东南曰马骑,溉导江与彭之崇宁、成都之郫、温江、新都、新繁、成都、华阳。…………自马骑曰石址,曰豉彘,曰道溪,曰东穴,曰投龙,曰北,曰樽下,曰玉徙。 ... [/quote]
哪一段抢了宋人之功劳?
---三、在变化中求发展
李冰创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的繁荣;而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又要求都江堰在更大程度上发展,这是一种相互变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上都江堰的开发目标的演变与扩展,尤应注意。
《史记·河渠书》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显然其开发目标是防洪、行舟(漂木)、灌溉。灌溉并未列在首位。《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水经注》又记:“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时诸葛亮已认识到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蜀汉国的依靠。不仅派堰官兵丁护之,还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功能已大大提升。
到宋代,提法更为明晰,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下诏“蜀江之利,置堰溉田”,指出:“李冰为蜀守凿离堆,遂捍水以溉民田。”即李冰凿离堆,拦水灌田。赵忭的《成都古今集记》中说:“灌溉川西南十数州稻田。”《宋史·河渠志》记载:“县各置籍,凡堰高下、阔狭、浅深,以至灌溉顷亩、夫役工料及监临官吏,皆注于籍。岁终计效,赏如格。”灌溉之功已升为首位。
[url]http://www.chinawater.net.cn/Journal/cwr/200418/31.htm[/url]
摘取自此文而已。
2011-5-17 02:3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11-5-16 22:24 发表
哪一段抢了宋人之功劳?
---三、在变化中求发展
李冰创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的繁荣;而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又要求都江堰在更大程度 ... [/quote]
百度百科也是这么写的,而且在网上所有文章都是这个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的。果然天下文章一大抄,管它到底对不对。
至于哪一段抢了宋人之功劳,我都把《宋史河渠》相关部分拿出来了,你还没觉悟么?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11-5-17 02:49 编辑 [/i]][/color]
2011-5-17 08:56
切断了思绪
早说了民困国虚
你拿一条捏造的史料来驳?
你的史料,只能证明诸葛亮对治理都江堰有贡献
不能证明他治理的国家很富裕
2011-5-17 08:59
切断了思绪
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只不过是以都江堰为农本,派人去保护都江堰而已
贡献我也没发现
2011-5-17 09:01
切断了思绪
于是三国志的“足用”
三国志的足用是在刘备时期:hz1001:
而且只是调整赋税,的充军资~
2011-5-17 09:04
切断了思绪
还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灌溉功能……
百科帝,慕容姐姐史料都列了,那是宋人的功劳~
:hz1001:
拿一条捏造的史料牛逼哄哄吗?
2011-5-20 08:43
落星追魂
:hz1029:大飞又不是没捏造过
2011-5-20 10:29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17 09:01 发表
于是三国志的“足用”
三国志的足用是在刘备时期:hz1001:
而且只是调整赋税,的充军资~ [/quote]
三国志的足用只在刘备时期?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原来这不是足用的意思?:hz1027:
2011-5-20 10:33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17 08:56 发表
早说了民困国虚
你拿一条捏造的史料来驳?
你的史料,只能证明诸葛亮对治理都江堰有贡献
不能证明他治理的国家很富裕 [/quote]
笑话了,民困国虚时间点都没有,我一次拿了诸葛亮征南中后国以富饶,诸葛亮北伐途中蒋琬在列的足兵足食,以及诸葛亮北伐治都江堰三点来反驳。
一下子就都江堰不成立其他的记载就证明了你的诸葛亮北伐时“民困国虚”了?
嗯,捏造时间看来也是牛逼哄哄嘛~您老人家要想证明你不捏造就把民困国虚是指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史料拉出来嘛~~ 不捏造的同学?嗯?还是说,你是大爷,你不需要证明,你提出的观点只要你不承认别人提出的史料就证明你是对的?:hz1027:
[quote]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只不过是以都江堰为农本,派人去保护都江堰而已
贡献我也没发现
[/quote]
贡献你能发现那就奇迹了,你能发现的是什么?诸葛亮派人主护都江堰以此为农本能整出你嘴巴里“不如刘焉时期的亩产”来么。你不捏造,你说说看是亩产是怎么降低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0 11:00 编辑 [/i]][/color]
2011-5-21 07:24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29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不带抢蒋琬的功劳的:hz1044:
再说只是蒋琬提供够了补给不能证明蜀国的经济状况
2011-5-21 07:26
切断了思绪
笑刘焉时期的亩产量能被史官记录下来
诸葛亮就没有,只有稀有的事才会被记录~:!!
故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hz1003: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干诸葛亮什么事了?蒋琬的功劳~:hz1004:
2011-5-21 07:28
切断了思绪
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只是供给足够,不是国用足够
2011-5-21 07:29
切断了思绪
我在这里列的每一条史在史书中都能找到。
不像你们一群外求行,只会复制别人的东西,复制百科,史料都不查查看的抬杠帝
2011-5-21 12:58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1 07:26 发表
笑刘焉时期的亩产量能被史官记录下来
诸葛亮就没有,只有稀有的事才会被记录~:!!
故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hz1003: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干诸葛亮什么事了 ... [/quote]
笑了,也就是说,你没有任何根据,仅仅是因为无史料记载诸葛亮时期的亩产,故而“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蒋琬原来所行非诸葛亮原定之政略,有创新呀蒋琬。够有范儿的呢~
足兵足食以相供给,原来意思是国用不足。
哎哟喂,您老人家以上三段都是自己想出来而没有半点证据的YY嘛~~ 求高下立判的直接证据,少TMYY,求蒋琬所行之事跟诸葛亮没关系,少TMYY,求国用不足的直接史料,少TMYY,求出示诸葛亮所言“民困国虚”出现在北伐时期的直接证据,别TMYY当史料,捏造流继续慢慢捏造啊~~也就您老人家这种咩有任何史料根据只凭YY断定还敢自称任何都有历史资料做证呢~~ 抬杠帝是啥?就是这种货色。
捏造帝,抬杠帝,你要出示的证据还多的是呢。靠臆测YY就当史料来使了?哟嗬~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1 13:03 编辑 [/i]][/color]
2011-5-21 13:04
sowhat
还是是刘焉时候啊,这个不打搅了:hz1025:
这个帖子里161楼有人难之,如能抽空解答一下,旁观者也有收益
[url]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21096&extra=page%3D1&authoruid=0&page=6[/url]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what 于 2011-5-21 13:36 编辑 [/i]][/color]
2011-5-21 13:22
暂时发言马甲
绵竹县 刘焉初所治。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
-------------------------------------------------------------------
这史料的意思根据某人解读成是“刘焉时期的产量”也算是天下无双的。明显是绵竹县刘焉初所治。跟后面的绵与雒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还能当成是刘焉时期??咱不能不说这YY得够离谱。您要不要再证明一下雒的产量跟刘焉有关系来瞧瞧?
2011-5-22 00:07
慕容燕然
诸葛亮派兵护堰以农为本也没什么值得吹的。
都江堰曾经出土了“郭择赵汜碑”,碑文记载的是东汉时期“监北江堋”的堰官姓名郭择和赵汜,以及他们的上下级官吏的姓名、职务,记述了他们的活动。碑文所记载的时间是建安四年,也就是刘璋出任益州牧时候对都江堰维护的事迹。
可见在刘璋的时代就已经有监守都江堰的堰官,从刘璋时代就以农为本了。
2011-5-22 00:35
暂时发言马甲
是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没到被人胡乱就安上个民困国疲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而已。说明诸葛亮北伐亦未放弃或者影响农本就够了
2011-5-22 01:29
落星追魂
足食足兵不是国用足够?
《孔子颜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亦。
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
看看足食足兵说的是后勤保障供给足够。还是于国为政?
哎。。。哎。。。哎。。。
2011-5-22 04:06
慕容燕然
《水经注》只能证明诸葛亮没有放弃维护都江堰,而都江堰又是历朝历代都在维护的,也就是说历朝历代都没有放弃或影响农本。
得出这么个结论等于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2011-5-22 11:54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11-5-22 04:06 发表
《水经注》只能证明诸葛亮没有放弃维护都江堰,而都江堰又是历朝历代都在维护的,也就是说历朝历代都没有放弃或影响农本。
得出这么个结论等于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quote]
你要有得出过川府有放弃货影响过农本的决策你就整出来嘛~ 历朝历代对于川府没有放弃或去影响农本又怎么了呢?难道就表示没意义了?
切,水经注能证明诸葛亮加派人手护都江堰,而不是“没有放弃”。当然,您老也可以说,诸葛亮增派的人手等于没用也可以嘛~ 您说得出口不?(sorry,忘了,你已经说出口了,至于理由么,因为石碑里证明过刘璋时代也有人看护过都江堰,所以诸葛亮所增派的就没啥意义了)
正如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上圭也有屯田农在的,司马懿所作的也只是调拨5000冀州人过来而已,于是司马懿做的也根本没意义嘛~~~:hz1027:
这理论真给力。您果然也是威力无穷的,一句没意义就把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足兵足食的供给给废了。然后就成了民困国虚?
至于刘璋,有人说过他废了蜀川天府之名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2 12:02 编辑 [/i]][/color]
2011-5-22 12:46
慕容燕然
最后得出历朝历代对于川府没有放弃或去影响农就是个搞笑的结论。
诸葛亮派人守护都江堰又不是什么新鲜事,东汉就有堰官的存在,官下面还有吏。诸葛亮派人守护都江堰只不过是因循而已,把这种普通行为单独拿出来歌颂也是个搞笑的行为。
至于你用司马懿玩围魏救赵试图为诸葛亮辩护随你便,你就是把司马懿说成狗屎也改变不了诸葛对都江堰的修缮和维护在历朝历代中并不突出这一事实:hz1064:
我没有说诸葛亮北伐期间民困国虚,只是对你提出的都江堰这一论据提出质疑。你撒野找错对象向了。但如果你的所有观点都基于都江堰这一论据的话,只能说明你的观点禁不起推敲。
同样,没人废了刘璋蜀川天府之名,只不过刘璋对都江堰的维护还有块碑击碎了你想突出诸葛亮派兵护堰这一论据。
2011-5-22 13:06
暂时发言马甲
:hz1027:
我说过诸葛亮对都江堰的维护很突出?自从你说宋史和网上引用的某篇资料后?
我记得好像历史上队诸葛亮的评价也从来没有说过诸葛亮使得川府的稻产量更上一层楼吧?
你列举堰官早存在跟水经注为啥独独提诸葛亮增护之事这玩意儿我也不怎么去评价。另外,原来不突出就是没什么意义~ 看来不用围魏救赵了嘛,你的逻辑已经很显然了,我需要说啥么?----诸葛亮对都江堰的重视在水经注里被值得一记就好,刘璋那事儿好像没被人认为值得记录的喔
我列举都水经注和其他资料,江堰也不过是证明某位在这说诸葛亮北伐期间民困国虚是子虚乌有而已。
至于国足用不足用这一课题,自有三国志里的传记作为辅政。
至于从李冰起列朝列代有没有放弃或者有没有影响那是靠您老人家列举反证咯,搞笑不搞笑那就是看你的本事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2 13:11 编辑 [/i]][/color]
2011-5-23 19:42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37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笑,抬杠我可沒空。
華陽國志魏延破郭淮中間那麼大一長溜直接被你給匿了,還說我是補上去的
後來又說什麽亮治都江堰,搞得我以為自己看書不認真,又去重讀水經注,結果還是沒找到
水經注和華陽國志看完再來這裡撒野。
2011-5-23 19:44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40 落星追魂 的帖子
三國志原文說的只是後勤保障
亮數外出……以供給
2011-5-23 19:48
切断了思绪
這條史料的理解應該是
經過劉焉的治理后的參量。
至於你非說和劉焉無關,我只能懷疑常撰蛋疼。和劉焉無關,加劉焉幹嘛?
2011-5-24 02:02
慕容燕然
青蓝列举都水经注和其他资料造假了啊……
2011-5-24 02:05
sowhat
雒縣 郡治。 泛鄉有孝子姜詩田宅,姓族。大姓有鐔、李、郭、翟氏。
綿竹縣 劉焉初所治。 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漢時,任定祖以儒學教,號侔洙泗。有多士,秦、杜爲首族也。
什邡縣 山出好茶。楊氏爲大姓。美田。有鹽井。
PS:
又有绵水,出紫岩山,经绵竹入洛。合流过资中,会江阳。皆溉灌稻田,膏润稼穑。是以蜀人称郫、繁曰膏腴,绵、洛为浸沃也。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是时(凉)州逆贼马相、赵祗等於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馀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馀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b]焉徙治绵竹[/b]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what 于 2011-5-24 02:49 编辑 [/i]][/color]
2011-5-24 02:06
sowhat
英雄,161楼有时间抽空解答一下吧,留个尾巴多遗憾。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owhat 于 2011-5-24 02:51 编辑 [/i]][/color]
2011-5-24 16:36
落星追魂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3 19:44 发表
三國志原文說的只是後勤保障
亮數外出……以供給 [/quote]
三国志说的是 足食足兵以供给
农与战,食与兵,国之所急也。故足食足兵即将国政完成的兵食两足以供给诸葛亮北伐之需。
要说陈寿不知兵还勉强说得过去
要说陈寿论语都没读过,用典用错,那就太埋汰古人了。
2011-5-24 16:43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11-5-24 02:02 发表
青蓝列举都水经注和其他资料造假了啊…… [/quote]
哟嗬。水经注所引资料有问题 ===> 三国志的足兵足食以及国以富饶都似乎资料造假?坑蒙拐骗不带这么坑蒙拐骗的。
2011-5-24 16:50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3 19:48 发表
這條史料的理解應該是
經過劉焉的治理后的參量。
至於你非說和劉焉無關,我只能懷疑常撰蛋疼。和劉焉無關,加劉焉幹嘛? [/quote]
经过刘焉治理后的参量?哪一句表示的“经过....后”意思?
产量跟刘焉关系不大可绵竹跟刘焉有关系啊,毕竟是刘焉初所治嘛。到底刘焉初所治是跟绵竹县有关系还是跟后面的两县地区产量有关系呢?
这不,又迅速忽略了您老人家那贼威武的逻辑,不记载产量哪来的必定就比记载了产量的低?哪怕产量变化不大也要记?
[url]http://www.zdic.net/cd/ci/7/ZdicE8ZdicB6ZdicB3222093.htm[/url]
足食足兵 ----粮食、军备充足
只是后勤保障而已…… 某人一下子把古文都弄得够通透了。当然,某人能不能列举出足食足兵以供给的情况完全是后勤体系,而跟国家财政状况无关的来瞧瞧?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4 17:41 编辑 [/i]][/color]
2011-5-24 17:28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11-5-24 16:43 发表
哟嗬。水经注所引资料有问题 ===> 三国志的足兵足食以及国以富饶都似乎资料造假?坑蒙拐骗不带这么坑蒙拐骗的。 [/quote]
你扯再远也无法回避你引用的水经注后面跟者的一串什么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之类的论据全都是伪造的这一事实。
2011-5-24 17:39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51 落星追魂 的帖子
足食足兵以[供给]
也就是供给足够,再说也是蒋琬的功劳,不能归于诸葛亮头上。
2011-5-24 17:45
切断了思绪
足兵足食也只是针对供给而言的。
2011-5-24 17:47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11-5-24 17:28 发表
你扯再远也无法回避你引用的水经注后面跟者的一串什么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之类的论据全都是伪造的这一事实。 [/quote]
笑,现在有个自己冲出来说水经注和“其他史料”造假的家伙有跑回水经注去啦?
回避?你所引用的帖子里已经承认所引的网贴资料有问题了嘛,不如您告诉我啥不是回避?不回避的那位说说其他资料是咋造假来着?不然就是你肃杀在替我部分造假了哦~
2011-5-24 17:50
切断了思绪
亮数外出,琬常足兵足食以【供给】
这句话不过是,诸葛亮经常外出,蒋琬经常提供够士兵和粮食。不能证明国内的经济状况
或者你帮忙翻译下供给。是啥意思,不是后勤是什么?
本身就是蒋琬的功劳算诸葛亮头上已经够无耻了,你还曲解原文。
足食足兵 ----【粮食、军备】充足
这还不是后勤保障?
2011-5-24 17:57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7:39 发表
足食足兵以
也就是供给足够,再说也是蒋琬的功劳,不能归于诸葛亮头上。 [/quote]
足兵足食是个典故,是粮食军备充足,以供给所需。根本不是什么“供给足够”这种扭曲歪曲的理解。足是对兵,食而言,而不是对供给而言。某人连足字是修饰哪个词都要篡改,可见功力之深厚啊。
嗯,也是蒋琬的功劳,不能归于诸葛亮头上。
----也是,诸葛亮功劳根本不是这个,人家诸葛亮的功劳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笑,跟诸葛亮无关。蒋琬可有更改过诸葛亮所立的府库制度的任何资料?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情况还有跟诸葛亮无关的政事啊。
2011-5-24 18:06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7:50 发表
亮数外出,琬常足兵足食以【供给】
这句话不过是,诸葛亮经常外出,蒋琬经常提供够士兵和粮食。不能证明国内的经济状况
或者你帮忙翻译下供给。是啥意思,不是后勤是什么?
本身就是蒋琬的功劳算诸葛亮头上已 ... [/quote]
农与战,食与兵,国之所急也。
原来后勤是国之所急。
蒋琬经常提供够士兵和粮食?-------足兵足食乃国之所急着充足。
至于不能证明国内的经济情况,那就有劳您证明下足兵足食下国内经济情况衰竭得可以的先例咯。:hz1027:
当然,嘴巴说说没史料支持的某人,不在乎多一笔,要伪造史料创造结果嘛,您也不是第一回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4 18:07 编辑 [/i]][/color]
2011-5-24 18:08
切断了思绪
笑原文写的明明白白
以供给
足兵,足食足当然是指士兵,粮食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供给,足兵,足食仅仅是针对供给而言的。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不代表其他蜀臣,没啥用。
单论此事而言,乃是蒋琬之功。
国以富饶的确是诸葛亮的功劳,没人和你抢。
2011-5-24 18:14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60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原文的意思就是这样
亮数外出,琬常【足兵足食】以供给
足兵足食是一个形容,用于形容供给的
姜维北伐供给没出多大问题
但是却得到了玩众黩武的评价,孙权的使者也说蜀民皆菜色,所以补给足够可以证明国内经济状况的神论可以见鬼去了
2011-5-24 18:14
落星追魂
:hz1031:悲剧的理解力啊
足食足兵本身是动词,使动用法
使食足,使兵足
“以”字表目的。
典出《子贡问政》
古文“政”指“国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则足食,足兵代表主持国政并且主持的很好。
用在这里是蒋琬将国政主持得很好来供给诸葛亮北伐之需。
足食足兵什么时候只用在供给战事上了?
子贡问“战”,还是子贡问“后勤”:hz1001:
2011-5-24 18:17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63 落星追魂 的帖子
三国志原文表示就是针对供给而言的
问的是国政
孔子回答的自然也是针对国政
的足兵,足食
2011-5-24 18:20
落星追魂
什么时候用典故还能分着用了?
比如
我说A和B白头如新
是不是这俩头发白的像新的一样?
2011-5-24 18:20
切断了思绪
用在这里是蒋琬将国政主持得很好来供给诸葛亮北伐之需。
按照你的理解,也不干诸葛亮的事
我的理解是蒋琬的补给,经常让诸葛亮北伐不缺粮不缺兵
2011-5-24 18:20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8:14 发表
原文的意思就是这样
亮数外出,琬常【足兵足食】以供给
足兵足食是一个形容,用于形容供给的
姜维北伐供给没出多大问题
但是却得到了玩众黩武的评价,孙权的使者也说蜀民皆菜色,所以补给足够可以证明国内 ... [/quote]
求姜维时期有足兵足食的评论。原来没有足兵足食的评论也是足兵足食。嗯,这逻辑杠杠的。
你封给姜维个足兵足食来说蒋琬那时候?:hz1004:
足兵足食是“形容”。牛辩得不用再说二话。
好嘛,为啥出使诸葛亮时期蜀国的使者没有一个说“蜀民皆菜色”?为啥捏为啥捏为啥捏?为啥明明没有的,你可以变成有,为啥捏为啥捏为啥捏?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1-5-24 18:22 编辑 [/i]][/color]
2011-5-24 18:21
落星追魂
要认为足食足兵不是指国政
就看看邓艾的话
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孔子曰“足食足兵”
看足食足兵是不是“国政”?
我感觉这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已经不是古文理解问题了
要曲解只是立场驱使而已
2011-5-24 18:22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65 落星追魂 的帖子
孔子的回答是针对国政而言的
而蒋琬的记载是针对供给
针对的事物不一样
2011-5-24 18:23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67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求姜维北伐缺粮,缺兵的记载
貌似只有一次缺粮
2011-5-24 18:23
落星追魂
我懒得管是谁的功劳,陈寿都有言,蒋琬执政“咸承亮规”,要争也不是我的事
2011-5-24 18:26
切断了思绪
早说了针对不一样,孔子的形容是针对国政
诸葛亮的形容是针对供给。本身就不一样。
足兵足食是个形容
一个形容国政,一个形容供给
2011-5-24 18:27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8:22 发表
孔子的回答是针对国政而言的
而蒋琬的记载是针对供给
针对的事物不一样 [/quote]
足兵足食针对供给?谁说供给的知识军需?:hz1027:
2011-5-24 18:28
切断了思绪
咸承亮规
这个词应该是蒋琬执政时期
2011-5-24 18:29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8:23 发表
求姜维北伐缺粮,缺兵的记载
貌似只有一次缺粮 [/quote]
姜维北伐不缺粮不缺兵跟足兵足食嘛关系?
人家历史就是没给姜维时期评价过半句“足兵足食”出来,你要评那是你自个的事。姜维那种显然不在此列。
继续求姜维“足兵足食”的记载,又或者,求足兵足食==“打仗不缺粮不缺兵”的解释出处。您老人家慢慢YY。
2011-5-24 18:29
切断了思绪
回复 #473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军需不是供给?:hz1030:
诸葛亮经常外出,外出是需要补给的,也是军需
2011-5-24 18:31
切断了思绪
足兵足食==“打仗不缺粮不缺兵”
光是一个词自然不是
但是是足兵足食以【供给】,前面的是形容后面供给的,就不一样了
2011-5-24 18:32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切断了思绪[/i] 于 2011-5-24 18:28 发表
咸承亮规
这个词应该是蒋琬执政时期 [/quote]
连蒋琬长大权的时候都“咸承亮规”,结果还没掌权的时候反而“不承亮规”。杠杠D~
2011-5-24 18:32
落星追魂
早说了针对不一样,孔子的形容是针对国政
诸葛亮的形容是针对供给。本身就不一样。
足兵足食是个形容
一个形容国政,一个形容供给
---------------------------------------------------------
已经说了,这个玩意儿叫“用典”,前人既然已经有典故在那里,与陈寿同时代的邓艾也用了这个典故。
陈寿不是自己随便想改意思就能改的。
前面也列举的白头如新的问题了。
剩下的随便你怎么认为。
玩游戏去了:hz1017:
2011-5-24 18:34
切断了思绪
你们还是好好理解
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的意思吧。
没人说,姜维有足兵
我只是说不缺补给,不等于国内的经济
穷兵黩武有啥好说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