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世界各大城市历代人口考》


2011-1-25 20:05 边城玫女
《世界各大城市历代人口考》

[img=374,540]http://www.jdun.net/attachments/month_1010/10101218204e29bf340729e7be.jpg[/img]

2011-1-25 20:05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ff0000]前言

[/color][/size][/font][/b]  还在小时,每每听到秦淮乌衣巷的故事,不禁为它的传奇所迷恋;每每读到盛唐的朱雀大街,不禁为它的气势所夺魄;每每看到华美的清明上河图,不禁为它的繁华所神往……
  六朝之建康,盛唐之长安,北宋之汴梁……这些屹立在世界城市史上不朽的丰碑,你们是多么的令人仰望,我们的勤劳而智慧的先祖们,又是多么的伟大啊!
  拨开层层的迷雾,遥望这一座座古代的大都市,不禁生疑:多少城市号称“百万之都”,可你们究竟能有多大呢?
  小女子不才,这便带您走进这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历史城门。



  在城市地理学中,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规模大小的最基础数据,便是城市人口。
  此城市人口,不是城市所辖区域的人口(非现代的地级市总人口,非古代的某某府、郡总人口),甚至严格来说,也不是城市的市辖区的总人口(非古代的某某城市的附属郭县的总人口)
  [b]本文所定义的城市人口,仅仅是指:城市建成区的成熟区的常住人口,放在古代,通俗的说,也就是城墙内的人口。(人口数据的年限截止到1950年以前)[/b]。然而,由于小女子的水平有限,对于某些城市的某些时段,实在无法算出城市人口的具体数据,只能给出行政区的全部人口数据,供读者参考。
  有许多朋友可能不乐意了:为啥限定得如此之死?
  答曰:小女子毕竟不是爱好历史出身,仅仅是因喜欢地理,半夜出家(额,半夜,不是半路……的确都是半夜写的)。所以看一些历史问题的角度,与大多历史爱好者不同,更倾向于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而非徘徊在对历史抽象出来的场景,进行有序的分析与判定。了解小女子的人都知道,这个奇怪的MM,一向致力于——将历史地理的模糊描述,转化成数字清晰的表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b]历史地理学的模数转换[/b](ADC)”。既然要数字化,自然就要先确定好一个取样区间。这个区间越明细,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就越清晰了。
  所以本文的标准,有些严格,数据也会略微保守。
  然外国史部分,由于条件简陋,找不到太多的第一手史料,加之小女子的外文水平实在惨不忍睹,无法对其穷追猛考,所以反见比较宽松。
  对己严,对他人松,只是局限于小女子对史料的掌握程度而已,还望读者大大们,千万别上纲上线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就算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_べ |||



  小女子自知此文的某些数据争议比较大,纯粹抛砖引玉罢了。盼各位达人们,不要嘴下留情,不足之处,尽管指出。

2011-1-25 20:11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目录



                 前言————————————第N楼
                 目录————————————第N楼
                 中国北方城市————————第N楼[/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中国西北城市————————第N楼
                 中国南方城市————————第N楼[/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中国西南城市————————第N楼
                 东-东南-南亚城市——————第N楼
                 西-中亚城市-————————第N楼
                 南欧城市——————————第N楼
                 西-中-北-东欧城市-—————第N楼
                 北非城市——————————第N楼
                 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第N楼
                 北美洲城市—————————第N楼
                 南美洲城市—————————第N楼
                 大洋洲城市—————————第N楼
                 附图一———————————第N楼
                 附图二———————————第N楼
                 附图三———————————第N楼
                 后记————————————第N楼[/size][/font][/b]

2011-1-25 20:11 边城玫女
[b][size=5][font=楷体_GB2312][color=#ff0000]中国北方城市




[/color]殷[/font][/size][/b]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时,百姓众人曾有“曷震动万民以迁”的发问,可知当初人口至少有[b]1万[/b]人以上。
  公元前1200年,武丁前后,人口约[b]3.5万[/b]。
  公元前1110年,文丁前后邑总人口约略增至[b]6万[/b]人以上。
  公元前1070年,纣王时大概达到[b]7.3万[/b]人以上。
  梁晴分析:殷都初期为一万人,到了中期发展到了3万多人,到后期人口发展到5万人。
  而按宋镇豪分析:截至1991年以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殷墟历年发现或发掘的殷墓墓葬数量,累计总数已达6277座以上。按年代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根据各期的数量比,可基本反应殷人口增加速度最快时期是在武丁前后,人口数竟超出前期6倍左右。以盘庚初迁时万人计,经小辛、小乙、武丁三王短短几十年间,卫星城类型的都邑人口就增至7万人左右。文丁以前王邑总人口约略增至12万人以上。乙辛时大概达到14.6万人以上。
  朱彦民认为:墓葬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殷都人口数量。因为一定阶层居民死亡后才能入葬,而大量居民(如奴隶)死后并不专门为之埋葬。另外,“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因作战而丧命于外地的众多战士(身份多为平民),也未能葬于都城的族墓地。因此,仅以墓葬数量比例而推测社会人口,影响其结论的准确性。都城达到最盛时的面积大约为30平方公里。但这不是殷都人口聚落的实际面积。因为都城的规划布局中,不仅有居民区,还有其他的非居民聚落区。估计殷墟都城内居民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即10000000平方米。以每人占32平方米计,则殷墟都城人口最高时达到近300000人。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是殷墟都城发展至殷末之时的最大面积,它是自盘庚迁殷之后逐渐发展扩大至此的。相应的,殷墟都城的30万人口是逐步发展的结果,而绝非一蹴而就的。
  我个人认为:宋老师所据的是殷墟各期墓葬数量的比例,乘以初始值1万。的确有有参考价值,但是,越在前期,墓葬保存的难度就越大,数量就越小,保守认为,应该在他的数据上减半比较妥当。不然迁都才过百年人口就是原来7倍,过于骇人听闻。但入不用墓葬情况,用殷墟的占地面积去推算常住人口,可能会相差更远。毕竟古代每个人的占地面积,实在浮动太大了。

  【《尚书·盘庚下》】
  【《周礼·春官·冢人》】
  【《试论商代殷都人口的自然构成》(罗琨) 1995版】
  【《从殷墟发现的墓葬看殷都的人口问题》(梁晴)1991版】
  【《夏商社会生活史·夏商王邑人口分析》(宋镇豪)】
  【《殷墟都城的人口与经济》(朱彦民)】

2011-1-25 20:1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洛阳(洛邑)

[/size][/font][/b]  公元前1000年,成周,人口[b]5万[/b]。
  公元前700年,洛邑,人口[b]9万[/b]。
  公元前650年,周襄王二年,洛邑约有人口[b]11.7万[/b]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公元前600年,洛邑,人口[b]13万[/b]。
  公元前500年,洛邑,人口[b]19万[/b]。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不过这个食邑应该是虚封,大概有六成就算不错了。按照当时一户为5口算,当时在洛阳附近大概生活了[b]30万[/b]人。
  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洛阳有户52839,以每户6.3人口计,注人口则有[b]33.3万[/b]。
  东汉雒阳城垣周长约13公里,东垣长约4.2公里,西垣约3.7公里,南垣约2.46公里,北垣约2.7公里。面积约11.16平方公里。
  公元100年,东汉永元十二年,定居的人口达[b]51万[/b]。
  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首都洛阳人口应该不下[b]30万[/b]。
  北魏孝文帝迁都,都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折合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汉魏雒阳的六倍,南朝建康的三倍。
  公元501年,北魏景明二年。《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按《通典·食货》记载的464年的户口比率系数5.17,总人数约[b]56.3万[/b]。
  隋洛阳城周回五十二里,南垣长7290米,北垣长6138米,东垣长7312米,纡曲的西垣长6776米,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公元592年。
  公元592年,隋开皇十二年,“隋之极盛,可比汉代”,洛阳城内居民约在[b]50万[/b]左右。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攻王世充,由于洛阳坚守难下,“太宗遣诸军掘堑,匝布长围以守之。”(《旧唐书·本纪第二》)最后造成洛阳人口锐减:“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资治通鉴·唐纪五》)城破后,洛阳城中人口,不过3000户,[b]1.7万[/b]人。
  公元652年,唐永徽三年,人口大约是隋朝大业的三分之一强。推断出[b]18万[/b]左右。
  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大唐帝国人口普查。以洛阳为首的河南府统县26,有户194746,口1183092,其中河南、洛阳县及居住在城内的人口总数约为[b]50万[/b]。
  公元880年,唐广明元年,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继之而起,人数锐减,大概只有[b]4.7万[/b]。
  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估计洛阳人口在[b]20万[/b]左右。
  公元1208年,金泰和八年,洛阳早已成为历次征战之地,人口大批南徙,大概只剩下[b]8.7万[/b]。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洛阳县人口曾一度达[b]0.957万[/b]口。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洛阳县人口[b]8.3124万[/b]。
  公元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洛阳县人口为[b]8.5124万[/b]。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时洛阳县有11031人丁计,则期时总人口数约在[b]5万[/b]左右。
  公元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洛阳人口约近[b]10万[/b]。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洛阳人口达[b]20万[/b]。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洛阳人口达[b]24.6168万[/b]。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洛阳县有人口591022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b]29.6万[/b]。
  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洛阳县有人口519876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b]26万[/b]。
  公元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洛阳县有人口516914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b]25.8万[/b]。
  公元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洛阳县有人口495520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b]24.8万[/b]。
  公元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洛阳县有人口480254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b]24万[/b]。
  公元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洛阳第二次解放,6月市公安局开始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统计。其时洛阳县、市并存,市较县范围为小。市区包括城内及西工、下池、五女冢、翟家屯、西小屯、金谷园,岳家村、马坡、塔湾等城外围村庄,总计人口[b]10.5424万[/b]。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88946-207-0.】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2000, 2003. ISBN 0-9676230-1-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来学斋)】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汉书·地理志》】
  【《三国志·魏书》】
  【《晋书·地理志》】
  【《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谭其骧)】
  【《洛阳伽蓝记·卷五》】
  【《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资治通鉴·卷第189·唐纪五》】
  【《新唐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志》】
  【《宋会要》】
  【《中国人口史》(吴松弟)】
  【《大明一统志》】
  【《河南通志》(成化版)】
  【《河南府志》(乾隆版)】
  【《洛阳县志》(嘉庆版)】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
  【《河南民国统计资料汇编》】
  【《河南人口地理》(林富瑞、陈代光)】

2011-1-25 20:1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临淄

[/size][/font][/b]  前600年,人口大约[b]14万[/b]。
  前500年,人口大约[b]20万[/b]。
  前386年,人口大约[b]32万[/b]。
  前333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按当时一户五人计,大约[b]35万[/b]人。
  前320年,人口大约[b]36万[/b]。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2000, 2003. ISBN 0-9676230-1-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战国策·齐策一》】

2011-1-25 20:1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开封

[/size][/font][/b]  前333年,魏国首都大梁城,人口大约[b]30万[/b]。
  按《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描述,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48里233步展至50里165步。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总人口估计[b]20万[/b]左右。
  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城区人口估计[b]54万[/b]左右。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城区人口估计[b]83万[/b]左右。
  宋代户籍统计分主户和客户,主户可看做自耕农,而客户就是流动人口而受雇于主户为主户耕田的人群。宋朝的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繁荣的,所以流动人口也应该是最多的。《三朝北盟汇编·卷一》与《邵氏闻见前录·卷六》记载,太宗时,宰相赵普出镇邓州,曾说“验彼人家,三分内二分是客。”《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寄上孙安抚书》记载:仁宗时,李觏说:“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皇朝文鉴·卷一》记载,北宋中叶,即有“主户益耗,客户日益多”之说。吕南公《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书》:“(神宗时)大约今之居民,客户多而主户少。”《历代名臣奏议·卷106》哲宗时的吕陶说:“天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所列主户客户数值比例看,主客户比值在7:3~6:4之间。可以看出,未被官府统计的客户,几近被统计客户的2倍。那么真实户数,(7+3+3*2)/(7+3)=1.6,就应该是1.6倍于如今户数。今存宋代的主、客户统计资料,其实是省略了主户和客户中各自包括的乡村户和坊郭户分数。而《宋史·地理志》等户口统计资料,则连主户和客户的分类统计也予以省略。《宋书·地理志一》载:“崇宁户261117,口442940。县十六。”这是不算女口的。此外,京官与候补官员按4万计,宫中人口按10万计,僧侣道士2万计,其他各色人口1万计。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驻扎开封城的禁军有多少?北宋禁军数量相当庞大,而几乎有一半禁军用来捍卫无险可守的京师。太宗时全国兵力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英宗时全国禁军66.3万;仁宗时全国禁军82.6万人。《北宋国防战略对禁军战斗力的影响》按《宋史·兵制》的记载,指出:“仅以仁宗时为例,当时全国禁军共有1297个指挥,而其中最精锐的684个指挥便驻守于开封附近。”但每指挥兵力规定是500人,实际上却往往少于此数。根据《长编·卷77,卷99》记载,真宗时的规定,捧日军与龙卫军每指挥仅有300人或250人。而仁宗时,从《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其中的“冀州那移马军十指挥”各指挥的兵力可知:“骁锐第三指挥三百五十八人,云翼第八指挥四百四十九人,第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三人,第十三指挥四百七十一人,第十四指挥四百六十二人,第二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人,万捷第一指挥四百三十九人”,万捷第七指挥三百七十五人,骁捷第三指挥四百二十五人,第五指挥四百五十人。宋神宗时,从《长编·卷247》也可得知:“步军司虎翼右第二军第三指挥人员三百四十六人”……看来都没满员啊,吃空饷?保守点,按八成满员率估计,则驻扎在开封府的禁军大概为684*0.05*0.8=27.36万。
  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略微探讨研究宋朝人口的一个焦点:宋朝户口比例系数(口/户)。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1083年,全国有户17221713,口3300万。《宋书·地理志一》,全国有户20882258,口4876万。这些口都没计算女口。如果按照男女比例1:1计算,两个户口系数,分别为1:3.83与1:4.67。程民生老师的《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所说:男女比例理应大致持平。但史料中宋代户均二口或二丁左右的记载,不是实际情况,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的真实情况。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一个三代同堂的标准家庭约9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 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但是本文只需要宋朝大城市的人口情况,而非全国平均人口情况。小女子认为在农村的家庭规模,应该略微大于在首都的家庭规模。在参考了《长编卷·卷21,卷22》和一些宋人笔记等北方人口资料以及南宋时期江南的一些地方志后,小女子反复计算,估测结果如下:北宋时期北方户均6.8人,南宋时期南方户均4.4人。
  以两宋时期汴京人口占开封府总人口的1/4计,这么算来,1102年开封城区的常住人口,计算如下:44.3*1.6*2/4+4*6.8+10+2+1+27.36/4=82.5万。大多数学者估计百万,比如《再论北宋定都开封——兼与宋长安和洛阳之比较》:“北宋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也有当代学者估计130万人口,这未免有些夸大了。而1074年“开封府熙宁户16万”,为1102年的61.5%。驻军数量相差不大。神宗时的开封城的总人口也可以大致算出:(44.3*1.6*2/4+4*6.8+10+2+1)*0.615+27.36/4=53.4。
  1152年,金天德四年,城区人口估计在[b]19.4万[/b]。
  1208年,金泰和八年,城区人口估计在[b]139万[/b]。
  《金史·地理志中》载:“开封府,上。天德四年,户235890。泰和末,户1746210。县十五、镇十五。开封(东附郭。有古通津、临蔡关、汴河。)镇一(延嘉。)祥符(西附郭。有岳台、浚水、沙台、崇台、夷门山、蔡河、金水河、广济河、寒泉河。)镇三(陈桥、八角、郭桥。)”按《金史·食货志》上记载的户口比例系数1:6.58与1:6.36,以金朝开封人口占开封府总人口的1/8计,1152年为19.4万。此时金军制混乱,并没多少军队常驻开封城里,所以可以忽略。1208年为138.8万。《金史·卷17·哀宗纪》“(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短短50天的大瘟疫,就能病死90多万人,令人恐惧万分!那当时汴京城中的人口总数又有多少呢?按照吴松弟在《中国人口史》的分析,大疫之后的次年,汴京降于蒙古时,城内还有147万口。战争之前,汴京人口当在250万左右。汴京城的这一人口规模是战争的产物,而非常态。这是因为,汴京围城之前,在蒙古骑兵的压迫下,金朝境内的居民开始南迁。金宣宗担心 南渡的军户可能会不忠于朝廷,下令将他们的家属尽数迁入汴京。贞佑五年(1217年),蒙古军队开始渡过黄河。宣宗下诏附近人民携带粮食迁入城内。汴京城市人口因此而大增。到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正月,蒙古军队兵临城下,又有大约50万名军人和家属迁入城内。由此可见,汴京城市人口之众多实为战争中人口迁移的产物。我个人的看法,吴老师估计的数据,过于庞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金朝鼎盛人口也许是在1208年,但开封人口的鼎盛,却应该是在瘟疫前夕,宣宗南迁(1214年)后,蒙古三路灭金,把许多百姓和军队都赶入了开封。这个时候开封人口肯定是过了120万的。
  1312年,元皇庆元年,《新元史·地理志二》载:“汴梁路户30018,口184367。(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一县。”按开封人口占汴梁路总人口的1/9计,只有[b]2万[/b]人。比起金朝,人口减少得太快了,除开人为,也有自然原因。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到一些端倪。例如开封的属县封丘,《元史·地理志二》如此描述:“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元朝的黄河,在开封附近的确有过数次大的泛滥。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马正林)】
  【《宋史·地理志一》】
  【《宋史·卷187·兵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朝北盟汇编·卷一》】
  【《邵氏闻见前录·卷6》】
  【《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寄上孙安抚书》】
  【《皇朝文鉴·卷一》】
  【《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书》(吕南公)】
  【《历代名臣奏议·卷106》】
  【《册府元龟》】
  【《长编·卷21,卷22,卷77,卷99,卷247》】
  【《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
  【《新安志·卷1·户口》】
  【《弘治徽州府志·卷2》】
  【《至顺镇江志·卷3·户口》】
  【《宋会要·食货·卷58》】
  【《宋朝户口分类制度略论》(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
  【《北宋国防战略对禁军战斗力的影响》(单浩良)】
  【《再论北宋定都开封——兼与宋长安和洛阳之比较》(李合群)】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程民生)】
  【《宋朝人口再估,突破2亿》(一箭清风)】
  【《金史·地理志中》】
  【《金史·食货志》】
  【《金史·卷17·哀宗纪》】
  【《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曹树基、李玉尚)】
  【《中国人口史》(吴松弟)】
  【《元史·地理志二》】
  【《新元史·地理志二》】

2011-1-25 20:13 边城玫女
吃饭去了,,,随意插楼~~~~

2011-1-25 21:30 tonyget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11-1-25 20:05 发表
[b]本文所定义的城市人口,仅仅是指:城市建成区的成熟区的常住人口,放在古代,通俗的说,也就是城墙内的人口。[/b]
[/quote]


欧洲的城市,很多都只是一个堡垒,里面住领主一家人,没有类似中国的一大圈城墙包围的一个城市

2011-1-25 22:21 XM8
好像之前的帖子里我就问过LZ,为什么放弃现成的10厢97750户这个数据不用,而要用开封府的人口去除以4.

假如是认为这个数据不可信,那么算一下地理志里崇宁二年开封府附近各县的平均户数,大概是8800户,就按一万户算,14个县就是14万,26-14=12.

2011-1-26 00:3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北京

[/size][/font][/b]  938年,辽会同元年,南京,城市户5000,口[b]2.2万[/b]。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南京,城市户2.5万,口[b]15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0万户,58.3万口。)
  1208年,金泰和八年,中都,城市户5.6万,口[b]35.5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225592户,142.8万口。)
  元大都于金中都城东北新建,外郭城方60里,今勘测南北长约7.6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总面积50.9平方公里。
  1270年,元至元七年,城市户7.1万,口[b]18.4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4.759万户,40.135万口。)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城市户21.1万,口[b]95.2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43.7万户,208.2万口。)
  明初北京城(即今内城)东西宽为6.67公里,南北深为5.31公里,面积35.4平方公里。嘉靖二十六年又在故城南边关厢的基础上建外城。外城东西宽约7.9公里,南北深约3.2公里。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7.6公里,城区面积也增至62.5平方公里。
  1375年,明洪武八年,北平城区人口约为[b]10.4万[/b]。
  据缪荃孙辑抄《顺天府志》记载,洪武二年宛平县有2966户、8140口,大兴县有2993户、9892口,到洪武八年,宛平县户口增至11063户、40885口,大兴县增至10249户、39192口。李洵认为两县所辖地方都属于“北平府城(即北京城区)”,因而将两县户口数视为北平府城户口数。可他忘记了宛、大二县除分辖北平府城外,还辖有大片乡村地方,绝不能将二县辖区等同于城区。按照城市人口大概占总人口的55%,可以算出大概有4.4万人。而韩光辉推算洪武八年约为1.8万户、7.1万人。根据《明史·兵志》记载,北平府有驻军13卫1所,以5600人一个标准卫计算,共有7.4万兵员。但又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元年,北平都指挥使谢贵等“以在城七卫并屯田军士布于城内,填溢街巷,逼围王城外墙。”洪武年间北平在城卫共有7个,再加上燕山护卫,驻城军卫共有8个。其中燕山护卫只有1300多名军士,其他7卫以每卫5600人计,应有3.9万余人,合计共4万余人,根据高寿仙在《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考得当时军士户均人口约3人,这么算来,军士连同眷属约有12万余人。不过,在城各卫辖下军士及家属并非都住在城市,其中也有一部分在乡村屯田。洪武元年设置北平都司和大宁都司,根据《大明会典·卷18·户部五·屯田》的规定:“各置屯田,以五十亩为一分,七分屯种,三分守城。”此系通例,但各卫屯、守比例并非整齐划一,实际情况差异颇大。北平地处冲要,防守任务较重,在城卫军士当以守御为主,下屯比例恐怕不会超过一半。此外,按照规定,分拨屯种的都是正军,但实际上,余丁和家小一般也会随正军在屯居住,协助他从事生产。若以屯、守各一半计算,当时北平在城守御军士约有2万余人,连同家属约有6万余人。北平城区人口总数为4.4+6=10.4万人。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韩光辉估计城市户27.3万,口96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5.3万户,219万口。)再加上皇室服务人口正统前约5000人,大概总人数[b]96.5万[/b]。而曹树基估计的同期数据为70万。
  1491年,明弘治四年,城市人口[b]85.5万[/b]。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城市人口[b]83.6万[/b]。
  1578年,明万历六年,城市人口约[b]91万[/b]。
  韩光辉估计此时城市户17.92万,口85.1万;加上皇室服务人口万历年间约1.4万;万历年间属于匠户的铺户共计3982户;僧道与流动人口各按1万人计;小女子估测总数大约在91万左右。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估计,此时全城人口才超过20万,崇祯时也才30万。李宝臣认为,《宛署杂记》所记三等九则户数约有4.5万户,以每户6.8口计,共有30余万人;再加上宦官、军人、附籍匠户、官籍等等,万历时北京城市共约40万人。
  1621年,明天启元年,城市人口[b]117万[/b]。
  天启元年,为编排保甲,曾对北京城市居民进行审编,得出城市户15.12万,这个数据基本可信;加上匠户0.4万,居住于皇城之中的皇室、宫人、太监等约1.5万,僧道与流动人口各按1万人计;京卫在京营操练的正军73330,这其中有80%的人家属在京城;再根据《明熹宗实录·卷4》记载的1620年全国户口系数为5.252,可得总人口数据为:(15.12+0.4+7.333*0.8)*5.252+1.5+2+7.333*0.2=117.3万。曹树基则认为,《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嘉靖后期北京城市共有720铺,按每铺110户计,共有7.9万户、43.6万口;再加上14万军人及其眷属,北京城市在籍人口约有100万;若再加上未纳入编查范围的人口,北京城市人口可能达到124万。高寿仙则认为这个数据已接近120万。
  1647年,清顺治四年,北京人口[b]53.9万[/b]。
  1651年,清顺治八年,北京人口[b]42万[/b]。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北京人口[b]69万[/b]。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北京人口[b]76.67万[/b]。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北京人口[b]100万[/b]。
  1800年,清嘉庆五年,北京人口[b]110万[/b]。
  1821年,清道光元年,北京人口[b]130万[/b]。
  1825年,清道光五年,北京人口[b]135万[/b],达到清朝的城市人口鼎盛期。
  1882年,清光绪八年,城市户15.5万,口[b]77.61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1.6万户,272万口。)
  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市人口[b]76.4106万[/b]。
  1912年,民国元年,城市人口[b]72.5万[/b]。
  1929年,民国十七年,城市人口[b]91.9887万[/b]。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城市户28.4万,口[b]151.3万[/b]。(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74.6万户,411万口。)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b]169.3万[/b]。
  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b]188.7万[/b]。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88946-207-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785109-7.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辽史·地理志与营卫志》】
  【《金史·地理志》】
  【《金史·食货志》】
  【《元史·地理志一》】
  【《新元史·地理志一》】
  【《明史·地理志》】
  【《明史·兵志》】
  【《明太宗实录·卷一·建文元年六月》】
  【《国朝典故·卷11·奉天靖难记一》】
  【《大明会典·卷18·户部五·屯田》】
  【《宛署杂记》(沈榜)】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张爵)】
  【《明熹宗实录·卷4》】
  【《顺天府志》(缪荃孙,1983年影印本)】
  【《北京历代人口演变》】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的北京城市结构》(李洵,1995年)】
  【《北京人口历史地理》(韩光辉)】
  【《中国人口史·明时期》(曹树基)】
  【《明代北京城市人口数额研究》(高寿仙)】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
  【《北京历史地图集·明北京城·附说明》(侯仁之,1988年)】
  【《北京城市社会生活史·明代》(李宝臣,1997)】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有关明清北京城市人口研究》(韩茂莉)】

2011-1-26 00:33 颖颖
进来顶一下~~~

2011-1-26 00:34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颖颖[/i] 于 2011-1-26 00:33 发表
进来顶一下~~~ [/quote]
抱抱老婆~~~~~~亲亲捏捏

2011-1-26 01:03 颖颖
回复 #13 边城玫女 的帖子

老公还在研究么?貌似已经很多年了吧?

我很好奇安史之亂後,北宋建立之前,開封的人口成長規律,不知道你那邊有沒有甚麼資料?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26 01:46 编辑 [/i]][/color]

2011-1-26 11:31 麒麟子
高度关注,史区需要这样成系列的好贴,期待能对隋代历史有更详细的阐述,尤其隋代几个重要城市的论述:hz1018:

2011-1-26 11:48 tiger1970
好久不见,回来就是这个......你真要当历史学家啊?
我觉得大学那些教授应该和你换换位置。不说别的,单查资料要多大功夫啊。
能下笨功夫做事的女孩子,是最好的女孩子。

殷切期待中。

2011-1-26 15:43 绝世天骄
喜欢文艺女的人飘过............:hz1001:

2011-1-26 17:24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邺

[/size][/font][/b]  魏晋邺城周长7.8公里,大致呈2.4公里乘以1.5公里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公里。东魏时于故城之南增筑南城,其面积约为故城两倍。隋文帝时平毁,不再复建。
  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北魏分裂东、西魏后,邺成为东魏首都。“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邺大概[b]40.8万[/b]人。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
  【《北史·卷六·齐本纪上》】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
  【《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来学斋)】

2011-1-26 17:24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长春

[/size][/font][/b]  1906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商埠局,在旧城和“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商埠地。范围北至七 马路,南至二马路,东至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km2,居住5万多人。长春商埠地的形成,标志着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雏形的基本确立,长春市三个分散的组 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旧城、商埠地、南满铁路附属地、北满铁路附属地等四块不同类型的 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长春市区,形成一座土地连片、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建成区面 积已达20km2,人口[b]15万[/b]。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b]121.7万[/b]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当时亚洲第一大都市”,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由于这个特性,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艾凤巍】

2011-1-26 17:25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大同

[/size][/font][/b]  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平城城区人口大约[b]30万[/b]。

  【《魏都平城、古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赵忠格】

2011-1-26 17:25 边城玫女
[b][size=5][font=楷体_GB2312][color=#ff0000]中国西北城市




[/color]西安(镐京、长安)[/font][/size][/b]

  公元前1000年,镐京,人口[b]5.5万[/b]。《诗经·周颂》记载:为了播种,周成王一声令下,镐京方圆三十里内一次出劳动力两万人以上。
  公元前800年,镐京,人口[b]8万[/b]。有学者估计丰镐两京共有居民15万以上。
  按1956-1963年的《考古》、《考古通讯》等记录的数据,据实测,汉长安城的面积和布局,既有与文献相合之处,如实测的长安城周长25.7公里,合汉里六十二里强,基本符合文献记载的六十三里;但长安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均超过文献记载。南垣长约7.6公里,北垣长约7.2公里,东垣长约6公里,西垣长约4.9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与《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都指出:城市中的居民成分和职业多样,城市人口大约占人口总数的1/4左右。
  公元前100年,西汉天汉元年,城区人口大约[b]25万[/b]。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辖12县,有195702户、682468人。其中长安城有80800户,按京兆尹户均人口3.49人;按此计算,长安人口当为281900人。若将皇族、士兵及其他人员计算在内,当在[b]50万[/b]左右。
  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加之东汉建都洛阳,长安规模大为缩小。《后汉书·郡国志一》记载:京兆尹十城,户53299,口285574。按东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尹比例大概为三分之一,大约[b]9.5万[/b]人。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书·地理志上》记载:京兆郡汉置,统县九,户39150。按西晋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36.4%,按当时全国户均6.57人推算,大约[b]9.4万[/b]人。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隋书·地理志》记载:京兆郡有308499户。根据《通典·食货七》609年的户口比率系数5.17,得出城内人口大概32.6万。加上宫内人口,与官吏驻军等,大兴人口约[b]49万[/b]。
  唐长安城外郭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明清西安城面积之9.7倍,汉长安城之2.2倍、北魏雒阳城之1.2倍,隋唐洛阳城之1.8倍,元大都之1.64倍,明南京城之1.9倍,明清北京城之1.35倍,古罗马城之7倍,5世纪君士坦丁堡城之7倍,公元800年巴格达城之6.2倍。
  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区人口[b]40万[/b]左右。
  当时京兆府有户207650,口923320。其中城内120坊得42450户,18.9万人。北衙禁军羽林卫6000人。南衙禁军每月1万人。其他人员成分数据依“王培华对737年的描述”减半。户口比率系数为4.45,按照下一段“742年”相同的算法,18.9+(0.6+1.8863)*4.45+1+7.5+0.5+1=40万人。这与西方历史学家钱德勒《四千年城市发展史》对637年长安人口40万的估计,刚好持平。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长安城区人口约[b]50万[/b]左右。
  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长安城区人口约[b]70万[/b]左右。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长安城区人口[b]94万[/b]左右。
  关于唐长安过百万的说法,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史学家。当代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只有70万左右。我个人认为,唐天宝年间的长安,人口应该没过百万,但也不止70万。《新唐书·地理志一》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京兆郡领县二十,领户362921,口1960188。”《太平寰宇记·关西道》载:“京兆府共分为487个乡和120个坊,其中长安、万年二县占104个乡和全部的坊。”以每乡(坊)平均户数计,二县共应得138500,其中城内120坊得74200户,这也基本符合宋代《长安志》的记载:“长安、万年两县共有11万户,城内8万户。”这么城内人口大概是40万。根据《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的描述:“(737年)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京官和京吏37727,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者最高1万等四种人口,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但可以看出,“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用此来计算不太合适,毕竟军队不可能都驻扎在长安城内。天宝元年,北衙禁军四卫大约2万人,南衙十二卫计12万,每个月1万轮班。那么驻扎长安的总兵力应该3万左右,南衙家属应该在城外,北衙家属算城内的比较合适。京官和京吏37727,这应该算户,再根据《资治通鉴·卷208》与《新唐书·地理志》的关于京兆的户口比率,大概是1比6。唐朝长安城宗教昌盛,狄仁杰上疏有云:“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也认为,长安两百左右所寺院,其兴盛时期,僧侣当有数万之众。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和尚与道士共计2万。那么此时长安最终人口在40+(2+3.7727)*6+1+15+1+2=94万。
  公元774年,唐大历九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取[b]72万[/b]。第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唐,唐朝全面衰弱。
  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京兆府户口24万,为天宝元年的2/3,当年户口比为5.76,根据计算,长安人口约在58万到61万之间,取[b]60万[/b]。元和中兴,长安最后的辉煌。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说法:“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书列举的三个数据,小女子皆无言以对。莫非教材就能如此不负责任的、不经考证的、想当然的信口开河么?
  989年,北宋端拱二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户均4.16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按北宋长安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6.7%,那么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b]10.8万[/b]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京兆府户数略微增加。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按户均2.84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b]30.6万[/b]。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京兆府人口稳步增加,13县共有234699户、537288人。按户均4.58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大概约[b]45.9万[/b]。
  1208年,金泰和八年,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8.6%,按金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b]17.9万[/b]。
  1252年,元宪宗二年,奉元路户33935,口271399。(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一、州五。州领十五县。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大概是奉元路四分之一计,那么大概[b]6.79万[/b]人。
  1457年,明天顺元年,西安府31县有131120户,按嘉靖年间西安府户均8.68口计算,总人口约256900人。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为[b]8.09万[/b]人。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西安府有181902户、1579116人,其中长安县户5391,口27603;咸宁县户12410,口74784。两县人口大概为[b]10.2万[/b]人。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长安147110人,咸宁352327人。两县人口大概为[b]50万[/b]人。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西安府的总人口上升到2962547人,较乾隆时增长22.25%,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b]61.1万[/b]人。
  1866年,清同治五年,咸宁、长安两县共[b]67.4万[/b]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咸宁、长安两县仅存[b]37.1518[/b]万人,下降44.88%。同治年间,在陕西地区发生的清廷镇压回民起义事件和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连年灾荒,使西安市境人口急剧下降。咸宁县午门仓的菜园前村和张家堡原为回民聚居区,战乱之后已无村落。据各县旧志记载,清末长安、咸宁、鄠县、盩厔、临潼、蓝田、高陵7县人口总数约为1198727人,较道光年间下降14.5%。
  1911年,清宣统三年,长安县248284人,咸宁县286588,省城有23265户,[b]8.3967万[/b]人。
  1929年1月,民国十八年,省城[b]10.1548万[/b]人。
  1931年9月,民国二十年,省城[b]11.8135万[/b]人。
  1932年4月,民国二十一年,省城[b]11.1628万[/b]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省城[b]15.15万[/b]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省城[b]20.8856万[/b]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省城[b]197257万[/b]人。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省城[b]24.6478万[/b]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省城[b]23.0613万[/b]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省城[b]22.3847万[/b]人。
  1941年,民国三十年,省城[b]25.1658万[/b]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省城[b]34.5429万[/b]人。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省城[b]39.2259万[/b]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省城[b]48.9779万[/b]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省城[b]54.9199万[/b]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省城[b]62.5309万[/b]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省城[b]63.0386万[/b]人。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省城[b]59.767万[/b]人。因临近解放,原驻西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纷纷撤离,总人口下降,较上一年减少5.2%。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88946-207-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785109-7.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诗经·周颂》】
  【《西安历史述略》(武伯纶),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版,P10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彭卫)】
  【《考古通讯》1956、1957、1959年等各期】
  【《考古》1958、1959、1960、1963年等各期】
  【《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人民出版社 2001版】
  【《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北京大学 2002版】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一》】
  【《晋书·地理志上》】
  【《隋书·地理志》】
  【《通典·食货七》】
  【《新唐书·地理志一》】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乐史)】
  【《长安志》】
  【《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
  【《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本)】
  【《资治通鉴·卷208》】
  【《宋史·地理志三》】
  【《金史·地理志》】
  【《元史·地理志三》】
  【《明史·地理志》】
  【《陕西通志》嘉靖版】
  【《西安府志》乾隆版】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版】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版】
  【西安市政府《市政月刊》第一期】
  【陕西省会公安局《公安月刊》】
  【《民国二十四年陕西分县人口数》(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户口统计表》(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统计报告表》(民国30年12月)】
  【《西安市人口资料汇编》(西安市统计局1986.12)】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月)】
  【《西安市政府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2月)】
  【《西安市政统计报告》(西安市政府统计室民国37年7月)】
  【《十年来之陕西经济》(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特刊,1942)】

2011-1-26 17:30 acceehi
我是来膜拜AB姐姐的:hz1020:

2011-1-27 00:26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咸阳

[/size][/font][/b]  前220年,秦帝都咸阳,人口大约[b]50万[/b]。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数字相当可观。大多数学者估计为60万人口左右。王学理估算为50万。费省和徐卫民都估测大咸阳地区有150万人口。陈力从咸阳地区的墓葬数量判断,自从秦统一后,帝都人口是急剧膨胀的。
  我根据临淄大梁的人口,与咸阳比较,经过统一战争后,咸阳人口应该不到60万。徙12万户,假设这其中有一半的水分,再依战国后期的一户五口算,那么就是迁入30万。而原来战国秦都,论人口,应该是次于临淄和大梁的30万级别,暂定20万。那么总数就是20+30=50万。

  【《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彭卫)】
  【《秦都咸阳》(王学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版】
  【《论秦代咸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费省)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3版】
  【《秦都城研究》(徐卫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版】
  【《从墓葬资料看秦咸阳居民的移入与迁出》(陈力)】

2011-1-27 17:24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南京(建康)[/size][/font][/b]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464年,刘宋大明八年,丹阳郡,8县41010户,[b]23.7341万[/b]口。这个有大量的隐匿人口存在。
  493年,南齐永明十一年,人口大约[b]50万[/b]。
  546年,梁中大同元年,人口大约[b]113万[/b]。
  侯景之乱前的萧衍执政时期,梁朝欣欣向荣,社会的各项数值,几乎都是在南朝170年内最高的。此时的建康城也发展到了极盛。《资治通鉴·卷162》“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三年”条胡三省引《金陵记》称:“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户,西至石头,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按照前一个数据户口系数1:5.79 比率,那么城中人口估计有162万。这个数据显然过于骇人,按七成接受,那么应该是113万。这是中国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仅次于古罗马后,出现的第二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何德章在《六朝江南开发的环境问题》也说:“建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兴起于古丹阳湖区的一座城市,至南朝梁时已拥有一百多万人口。”
  609年,隋大业五年,丹阳郡,3县24125户,估计13.3万人(非城区人口)。
  639年,唐贞观十三年,润州,5县25361户,12.7104万口(非城区人口)。
  742年,唐天宝元年,丹阳郡,4县102023户,66.2706万口(非城区人口)。
  820年,唐元和十五年,润州,6县55400户。估计36万人(非城区人口)。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润州,5县26547户。按北宋上元、江宁两县人口占江宁府比例大概为57.1%,城区人口占两县人口的70%,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那么城区人口约为[b]5.6万[/b]人。
  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江宁府,5县168462户。同上,城区人口约为[b]35.8万[/b]人。
  1106年,北宋崇宁五年,江宁府,5县120713户,20.0276万口。同上,城区人口约为[b]25.6万[/b]人。
  南宋建康府城(等级为“次畿”)承袭南唐之旧,周长35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
  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城区人口约[b]30万[/b],号称天下巨镇。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集庆路,2州3县214538户,1072690口(非城区人口)。
  明南京城墙周回96里,今勘测全长35.267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城垣。城垣内面积约44平方公里。随后加置外郭,周回达180里,实现了不规整的四重城垣环套形制。城东为皇城;城西北为军区,人烟稀少,有大量农田;城南为商业、手工业区,聚集了大量人口。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城市人口大约[b]78.3万[/b]。
  洪武二十六年,应天府,7县163915户,119.362万口。其中上元县与江宁县之和,可以看成城区人口,则是47.32万人;再加上22.4万的军户;僧道与移动人口各按1万计;皇室服务人口按2000计;南京城内官吏最少1.13万人;根据《明太祖实录·卷140》记载的1502年全国户口系数为5.62,可得总人口数据为47.32+22.4+2+0.2+1.13*5.62=78.3万。范金民在《明代南京经济探析》中也估计为70万。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中估计此时可能达到90~100万。
  1491年,明弘治四年,城市人口大约[b]35.7万[/b]。
  弘治四年,应天府,7县144368户,71.1万口。城区户籍人口大概28.2万人。僧道与移动人口各按1万计。南京城内法定官员376人,按照明清江南官吏的平均比1:30来算,官吏总人数为1.13万。根据《明孝宗实录·卷194》记载的1502年全国户口系数为4.89,可得总人口数据为28.2+2+1.13*4.89=35.7万。因为明代迁都,所以“户口减过半”(顾启元《客座赘语》),与1393年小女子算的数据,刚好吻合。而曹树基认为人口只剩下20~30万。
  1578年,明万历六年,应天府,7县143597户,79.0513万口。城区户籍人口大概31.3万人。南京在正德之后,又迅速发展起来。再加上一定数量的隐户,以及流动人口与官员家属,此时人口,小女子估测应该超过[b]60万[/b]了。
  1627年,明天启七年,城市人口,小女子估测为[b]90万[/b]。
  《顾与治诗集·第二卷·秦淮感旧》诗云:“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曹树基和李伯重估计此时南京人口为为40~50万,而范金民估计已经达到100万左右:“万历三十六年,丁宾称‘南京十三门内外人家几十余万’(几十万人家的话,就算保守估计三十万户人家,每家五口人,则人口也在150万以上),崇祯末年,何栋如称‘留都数百万生灵’原来空旷异常的城西北一带,竟是‘僧寮尼舍,群取偏匿者不可纪极’……洪武末年有人口70万,街道尚可容九轨,市河可供给舟楫往来,则此时人口定为更多,估计人口在100万左右,当无大出入。”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在1613-1636年间,在中国呆了22年,他写道:“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各处仍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以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会”。杜车别粗略估计南京人口至少是200万左右。而根据小女子推测,南京城墙以内的人口应该不会超过100万。大部分人估测出100万以上的,大约是算到了城市外围了。但是应该比明初要多一些。小女子估计为90万左右。
  1820年,清嘉庆25年,江宁府,7县187.4018万口。城区人口大概[b]74.3万[/b]人。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2000, 2003. ISBN 0-9676230-1-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宋书·州郡志》】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资治通鉴·卷162》】
  【《金陵记》】
  【《六朝江南开发的环境问题》(何德章)】
  【《隋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
  【《宋史·地理志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一》】
  【《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孝宗实录·卷194》】
  【《客座赘语》(顾启元)】
  【《顾与治诗集·第二卷·秦淮感旧》(顾梦游)】
  【《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曹树基)】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曹树基)】
  【《明代南京经济探析》(范金民)】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李伯重)】
  【《大中国志》(曾德昭[葡萄牙])】
  【《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关于明代城市化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杜车别)】
  【《清史稿·地理志五》】

2011-1-27 19:43 张洋
好专业的帖子,楼主应该把成果给那些历史教授炫耀一下~

2011-1-27 20:3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扬州

[/size][/font][/b]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梦幻般的大唐,论城市的繁荣,扬一益二。烟花三月的扬州,到底汇聚了多少人呢?
  唐扬州城外郭东西广3120米,南北长4300米,总周长14.84公里,面积13.4平方公里。中为全国第一工商业都会,江南经济区的中心。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扬州大都督府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县七:有府四,曰江平、新林、方山,邗江。江都,望。江阳,望。六合,紧。海陵,望。高邮,上。扬子,望。天长。望。”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五百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县。江都与江阳算城区,按5000,其他按照以上比例,大概得出江都与江阳占扬州大都督府10/22,那么总数得[b]21.3万[/b],姑且看成扬州城区人口。
  这个人口数据可能令读者们大失所望。但是扬州的鼎盛期,并非盛唐,而在晚唐——比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晚唐的扬州,究竟有多少人口呢?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可知游客几何?”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城区户籍人口[b]4.65万[/b]。
  北宋崇宁年间,扬州府户56485,口107579。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宋代史料记载的口数向来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采用它的口数。宋朝崇宁年间扬州辖有江都、天长二县,江都县为扬州的附郭县其中。虽然《宋史·地理志》将这两个县都定为紧县,但是究其总户数来看,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可能与宋史所引取的资料来源于南宋,而南宋时扬州地区长期遭受战争,使得户口严重下降有关。由于天长县离运河较远,所以其人口必然要少于与运河紧密相挨的江都县。根据吴松弟老师的推算,同样离运河较远的泰兴县在崇年年间约有14000户(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一节》),那么天长县也可以暂定为此数,则江都县约有户4.2万。南宋时嘉泰年间扬州的总户数为36160,当时扬州三县的定级分别为:江都、天长二县为紧,泰兴为中,则三县的户口比可定为2:2:1。那么嘉泰年间江都县的户数应该是:36160*2/(2+2+1)=14464,而此时江都县城的户数是,3637,则可认定扬州城与江都县的户数比为,3637/14464=0.2514。引用开封市算得的宋代南方城市户均口数4.4,则可以算得北宋崇宁年间扬州城户籍人口为4.2*0.2514*4.4=4.65万,由于扬州的繁华在于商贾等流动人口,而且其数量巨大,所以实际上此时扬州城的实际人口应该远在4.65万人以上。所以,本段也不计算宋朝隐瞒的客户系数。
  12世纪末13世纪初,城区户籍人口约[b]2万余[/b]。
  1190~1194年(南宋绍熙年间):户4266,口19138;1201~1204年(南宋嘉泰年间):户3637,口20117。对于以上的两组数字来自于嘉靖《惟扬志》,其户均口数分别为4.49和5.53。这两个数值都在5的前后,所以可以认作这两组数字的口数都是真正的人数,而并非是单单的男丁数,所以可以采信。之所以此时的扬州城人口少,是因为在南宋时期扬州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造成严重的人口损失。不过,这里的人口只是户籍人口。扬州向以商业繁荣著称,其商贾等流动性人口数巨大,所以此时扬州的实际人口应该在2万余人之上。而本段也同理不计算宋朝隐瞒的客户系数。
  1578年,明朝万历六年,城区人口约[b]42万[/b]。
  《明史·地理志》记载:扬州府领州三,县七。西距南京220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123097,口736165。弘治四年,户104104,口656547。万历六年,户147116,口817856。这是扬州府的户籍人口数据。据梁方仲老师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读史方舆纪要》进行统计后得扬州府的总里数有958里,而其中附郭的江都县有180里,则假如每县中的城市户籍人口与农村户籍人口的比例大致一致的话,那么可以认定江都县的户籍人口为817856*180/956=153989.6,以万人为单位的15万。根据傅崇兰在《中国运河城市史》算得的运河沿岸宋代关厢人口与全县人口1:7,参照此比例得到此时扬州城的户籍人口为15/7=2.1万。同时“土著较游寓二十之一”(万历《扬州府志·序》转引自石云生《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则扬州城的人口为2.1*20=42万。误差为39.5万~44.5万
  1645年4月初,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城区人口约[b]49万[/b]。
  关于扬州在“扬州十日”的户口损失,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原始资料来自于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和大屠杀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里面有两个数字:一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二是“总计前后杀人八十万,凡生民一大劫也。”“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那么我们该如何取舍呢?在《明史·地理志》中,记载了万历六年(1578年)的扬州府总户口为:户147216,口817856。如果按照0.3%的增长率(明清的和平时期,大多数地方户口的增长在0.3%的前后),67年后的扬州府人口最多只有100万,再算上有30%的隐漏人口和常住流动人口以及从别处逃亡过来的人口,则可认为1645年的扬州府人口最多不超过130万。因为逃避兵灾,或者说是为了逃避军阀高杰的掳掠,本年初江都附近一带的部分百姓逃难到扬州城内。但即使如此,如果此时扬州城内的人口有80万,这就意味着扬州府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全聚到了扬州城。那么扬州府另外的九个州县只剩下其余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比例实在是有点过于骇人听闻了,更何况扬州府东部地区很少受到战争波及,这些地方的人口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逃亡。所以断定出扬州城江都县外相当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逃亡潮,更不可能都逃到扬州城里。那么80余万是怎么回事呢?个人认为,这是至扬州府地区的总死亡人数。因为80余万这个数字是查焚尸簿后当年累加所得(包括高杰本年初两次对扬州地区掳掠所造成的人员死亡),而在1645年的扬州西部地区战乱严重,所以屠杀行为当不止在扬州城里,而很可能是在扬州运河沿岸地区都有发生,所以这80余万应该是高杰和清兵在扬州地区多次屠杀的总数。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扬州城内在1645年4月初应该有48万百姓,再加上1万余驻军,则1645年4月初扬州城内人口为48+1=49万。
  清朝中期,扬州城约有[b]40~50万[/b]人,来自于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二节》的推断。
  1893年(清光绪19年)人口[b]10万[/b],这是来自于曹树基老师的估计数(《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八章·第二节》。
  1916年(民国5年)人口[b]15万[/b],《支那省别全志》转引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八章·第二节》。

  【《旧唐书·地理志三》】
  【《新唐书·地理志五》】
  【《宋史·地理志》】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一节》(吴松弟)】
  【《惟扬志》(嘉靖版)】
  【《明史·地理志一》】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中国运河城市史》(傅崇兰)】
  【《扬州府志·序》(万历版)】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石云生)】
  【《明季南略》(计六奇)】
  【《扬州十日》(王秀楚)】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十八章》(曹树基)】
  【《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1918年版)】

2011-1-28 17:29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苏州

[/size][/font][/b]  南宋平江府城(等级为“望”)周长42里30步,形状与明代苏州城几乎完全一致,则面积亦当在14.2平方公里左右。
  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人口至少[b]50万[/b]。
  明苏州城在张吴旧都基础上扩建,周长34里53步9分。今实测苏州城南北长约4500米,东西宽约3600米,周长15.1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
  1578年,明万历六年,人口约为[b]82万[/b]。
  明史记载:苏州府领州一,县七。西距南京588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491514,口2355030。弘治四年,户535409,口2048097。万历六年,户600755,口2011985。可以看出,在洪武年间,人口数据还比较准确,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随之而来,隐户也越发的多了,正史数据也越来越不可靠了。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以作利用。根据同治版《苏州府治》的记载来计算洪武九年(1376年)苏州府人口为2160463人,其中清雍正朝后范围的苏州府地域人口为1432655口,同时府城附郭县吴县、长洲县的人口总数为666105口(注:弘治十年时,分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置太仓州,雍正二年太仓州升为直隶州,脱离苏州府,所以此数据中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人口全乘以四分之三以做处理),附郭县人口占苏州府总人口的30.8%.清朝嘉庆25年(1820年)的人口为苏州府总人口为5908435。则444年间苏州府总人口增长至4.124倍,而万历六年(1578年)大致处于两者的中间,所以大致可以断定此时苏州人口比洪武年间约增长至2倍左右。则万历六年苏州府人口的修正数大约为470万。明初苏州府附郭县人口占总人口的30.8%,由于府城的发展要高于其他地方,则调整万历六年时此比例为35%。同时,依据道光版《苏州府志·卷十》所说的晚明时“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则定苏州城人口占附郭县人口的50%。那么,万历六年苏州城市人口为470*35%*50%=82.25万,误差范围为80~85万。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能这么算年增长么,清朝下江南时苏州的人口可是遭受了严重损失的。是的,当时苏州的人口时遭受到严重损失——不过当时苏州地区人口损失严重的地区,嘉定一带,都在雍正二年划归了太仓州,所以在算增长律时,本人用的是清雍正朝后的苏州府来算,这正好避开了变量最大的地方。另外,苏州城内也确实发生过屠杀现象,但其规模并非屠城,而是与广州相似的屠街——从某段到某段,所以损失的比例不大。当然,为了调平这些人口损失所带来的问题,本人在推算时,基本上采取了最乐观的估计,所以,前后综合,这个推算应该是大致可行的。曹树基和李伯重却估计万历年间的苏州人口只有50万。意大利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在《利马窦书信集》如是说:“苏州是这个地区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它的繁华富饶,以它的人口众多和以使一个城市变的壮丽所需的一切事物而闻名。”
  1627年,明天启七年,曹树基估测全国“时尚之都”的城区人口,最高可达90万。杜车别粗略估计苏州也是南京差不多的一个大城市,人口当在180万左右——这个值小女子认为过大了。小女子认为苏州人口当时刚过[b]100万[/b],略超南京。

  【《明史·地理志一》】
  【《利马窦书信集》(利马窦[意大利])】
  【《苏州府志·卷十》(道光版)】
  【《苏州府治》(同治版)】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曹树基)】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李伯重)】
  【《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关于明代城市化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杜车别)】

2011-1-28 17:30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上海

[/size][/font][/b]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上海人口只有[b]37万[/b]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上海市人口数为[b]271.2万[/b]。(来源《广州市志》)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居民数超过[b]350万[/b]人。上海的崛起相当迅速,除了是欧洲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外,它也因滋生黑社会帮派、贩毒和妓院而闻名于世。一位牧师曾经这样说:“如果上帝让上海长期存在下去,他就得向撒旦和娥摩拉道歉。”(娥摩拉是《圣经》中因居民罪恶深重被神毁灭的古城。)这一评论当然是针对上海作为“罪恶都市”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它恶劣的卫生环境。不过上海在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方面,已算走在前面,其余城市更不容乐观。如192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起因就是城市环境太脏,当时东北三省居民经常数月不洗澡,积垢累月;北方城市人口冬季洗澡的问题,要等到1990年代中期才算真正解决。

  【Alfred Crofts and Percy Buchanan, 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New Yok 1958), p.142.】
  【Stella Dong, Shanghai__The Rise and Fall of a Decadent City (New Yok 2000), p.1.】
  【《广州市志·卷二人口志》1998年12月一次版】
  【《中国大城市和城市等级》(陈祥明)】
  【《前现代城市的气味》(维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11-1-28 17:36 编辑 [/i]][/color]

2011-1-28 17:35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杭州

[/size][/font][/b]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杭州9县八万多户。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b]10万[/b]人。
  1083年,北宋元丰六年,《元丰九城志》记载,杭州9县二十余万多户。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b]25.9万[/b]人。
  1106年,北宋崇宁五年,杭州的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b]25.1万[/b]人。
  《宋史·地理志四》:临安府,大都督府,本杭州,余杭郡。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旧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元年,带本路安抚使,领杭、湖、严、秀四州。三年,升为府,带兵马钤辖。绍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崇宁户203574,口296615。县九:钱塘,望。有盐监。仁和,望。梁钱江县。太平兴国四年改。绍兴中,与钱塘并升赤。再加上女口,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那么人口约为25.1万人。
  1129年,南宋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临安内城为新建,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北至余杭门(今武林门)、艮山门一线,东至东河(其外的罗城至今贴沙河),西至西湖,南至凤凰山南麓。长约7公里,宽约1.9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但建成区远超城垣之外,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烟繁盛。
  宋朝首都、陪都城内及附近的县依次分为赤、畿、次赤、次畿一至四个等级,其他五至十等级的县以户口多少依次是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五百户为下县,并每3年升降一次。
  《西湖老人繁胜录》写道:“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梦粱录》写道:“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都城纪胜》写道:“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息近百余万,城之南西北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绠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之繁盛。”《马可波罗游记》写道:“(宋国王)经行城市时,若见某家房舍过小,辙询其故,如答者为屋主过贫,无资使房屋高大,国王立出资,命将其屋扩大而美饰之,俾与他屋相等。设若房屋属于富人,则命其立时增高。职是之故,其蛮子都城之中,凡有房屋悉皆壮丽。”著名日本历史学家、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加藤繁估计都市的户数大略三十万,人口约一百五十万。开封师院历史系则说杭州从五十多万发展到七十多万。《中国通史·第五册》:“南宋的首都临安,原来是吴越钱氏在隋郡城基础上扩建的周围七十里的大城。临安府户籍上的户口,到南宋末年,发展到三十九万户,一百二十四万口(包括府属各县),超过了北宋的东京。”可以看出杭州城的建筑密度相当高,所容纳人口众多,当在百万以上。
  根据《临安志》的记载,再加上女口,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再按照70%的都城人口,京官与候补官员按4万计,宫中人口按10万计,僧侣道士2万计,其他各色人口1万计(1165年减半),得出
  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临安府共261692户,552607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04069,口145808,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b]45万[/b]。既:14.5808*2*1.6*0.7+5+1+0.5+2*2.8=44.8
  1241年,南宋淳佑元年,临安府共381335户,767739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11736,口320489,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b]108万[/b]。既:320489*2*1.6*0.7+10+2+1+4*5.74=107.8
  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临安府共391259户,1240760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86330,口432046,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b]128万[/b]。既:432046*2*1.6*0.7+10+2+1+4*4.64=128.4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杭州城区人口大约[b]45万[/b]。
  《新元史·地理志五》:“杭州路。上。户360850,口1834710。至元二十七年抄籍。领司二,县八,州一。”按照钱塘、仁和两县人口占杭州路总数的34.8%,再按照70%的城区人口,计算得:183.471*0.348*0.7=44.7。
  明杭州城仍张士诚之旧,而周围减其六之一,形状相当于南宋临安城垣减去皇城部份。周长5500丈(约40里),相当于今日的17.8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杭州人口至少[b]30万[/b]。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杭州人口至少在[b]50万以上[/b]。
  万历时“城中百万蒸黎皆仰给于北市河之米,……必储米六十万石为二月之粮”。李伯重据此推测,当时杭州府城居民每年食米总量达360万石。杭州府城人口,也大约在50万左右;而杜车别则不赞同:“每年食米总量达360万石。江南城市人均食米量,男女老幼合计,每人岁食米以3石计,则人口至少在120万以上。”小女子个人认为,不能单单凭借粮食的储存来确定城区人口数量。小女子估测,杭州此时人口,至少在50万以上。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城区人口[b]20.8万[/b]。
  据《杭州府志·卷44·户口》记载,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钱塘县和仁和县的市民数总数为19966人,不过这组数字明显存在问题,因为该组数字的全府乡市民总数为261573(数组1),而同卷中则另有一组数字,记载同年全府的丁口数是2075212(数组2),与同期的附近江南诸府相比,第二个数字更显真实,乾隆五十四年嘉兴府丁口数为2416105《嘉兴府志·卷20·户口》其他的,松江府、苏州府等也都是百万级的,而不是十万级的。因此数组1的数字应该就不是真正的人口,而是交税的人口,换句话说,应该是地丁银里的丁口。那么市民数与乡民数则是由“城柜”与“乡柜”负责所征收的地丁银数。“城柜”与“乡柜”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各不同地区的人来交税,但在当时“乡柜”的实征税率比“城柜”的要高,所以要分“市民”与“乡民”来统计(以上内容见《清代田赋刍论》)。不过,虽然地丁的丁口数虽然不是实际的人数,但也是按实际人数来分配的,所以可以用它来作比。不过对于数组2,曹树基老师在其所著的《中国人口史》中提出质疑,其中与杭州城市人口相关的有两条。一是据其根据该组数据与嘉庆、咸丰、道光等年间该府各县各时期的人口进行比较后,得出杭州府在清朝中叶时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4‰,之后再以这个增长率与嘉庆25年(1820年)的杭州府人口数319.7万进行计算,得出乾隆49年杭州府的人口应该为268.2万,比《杭州府志》所载的人口数多了1/3。但是,此说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循环引用现象,故此对于曹氏的该项数据不予采纳。二是认为钱塘县的人口数过低,因为据宣统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钱塘县的人口数比仁和县的还要高,所以认定钱塘县的口数是被低估的。对于此说,从另一个方面可以验证。因为钱塘、仁和两个附郭县的户数大致相当,所以我们可以用户均口数来进行比较,据梁方仲老师推算,此年钱塘县的户均口数是3.01,仁和县为5.38;相邻的余杭县为3.95,富阳县为3.99;在再远一点的平原地区,海宁散州为6.68,石门县在稍晚点的时候(乾隆54年,1789年)的户均口数为7.33(《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表20、附表22》,梁方仲著)。着这些州县的户均口数中,钱塘县是最低的,身为附郭县,其户均口数竟然比山地和平原交界的余杭县和富阳县还要低,这无疑是极不正常的。考虑到赋税是依据人口的比例来缴纳的,所以可以认为数组2中的钱塘县的人口确实存在被低估的现象。那么以钱塘县的户均口数的5.38来参考,可定钱塘县的户均口数为5。数组2中的钱塘县户数为102705,那么数组2中钱塘县的推定人口数为102705*5=513525。在数组1中钱塘县的总数是49621,而市民数是11224,市民数占总人数的22.62%,仁和县的总数是80700,而市民数是8742,市民数占总人数的10.83%。而数组2中,钱塘县的丁口数是513525,仁和县的丁口数是555297,将两者结合则可知钱塘县的市民人数是513525*0.2262=116159.4,取其约数为11.6万,仁和县的市民人数是555297*0.1083=60138.67,取其约数为6万。则当时杭州城内的户籍市民人口约为17.6万。同时杭州城内还有不需要赋税的官员及其家眷以及驻军及其家眷(总称驻军人口)。在这里,官吏人数为五六百(徐映璞《太平军在浙江》转引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二节》)则拟作570人,时仁和县的户均口数为5.38,(《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表20》,梁方仲著),鉴于官吏的家庭人口应高于普通家庭人口,则拟作管理户均口数为8.5,所以当时杭州府的官员及其家眷数是580*8.5=4930,取约数为0.5万。而驻军分为驻防八旗和绿营兵:驻防八旗的兵额3200(《清史稿·卷130·兵一》,军官约150员(八旗官兵额数……职官约六千六百有奇,兵丁十二万三百有奇,可得知八旗官兵比例约为1:20,但由于杭州并非京畿边塞等地,其官兵比例应该略低与平均数,所以认为其军官为约150员);绿营兵的兵额为2499人,军官数为36(数据来源于《绿营兵志·第五章·第一节·绿营行省营制表》罗尔纲著)。则驻军总人数约为3200+150+2499+36=5885。关于驻军与驻军人口的总人数比例,可以用以下数据来推断,1875年荆州驻防八旗调拨300户,1933人补充杭州驻防八旗军。照此推断,驻军人数与驻军人口总数的比例为6.44。但考虑到此时离1784已经过了将近百年,所以还要做个调整。荆州驻防八旗在1690年调拨1600户,5000余人至成都(以上与荆州驻防八旗军有关的资料来源于《荆州驻防志》),则此时驻军与驻军人口总数的比例为3.13,两者与1784年所差距的时间大致相等,所以,可以假定1784年的驻军与驻军人口的总人数比为(6.44/3.13)^(1/2)*3.14=4.51。则1784年杭州驻军人口的总数应该约为5885*4.51=26541.35,取约数为2.7万。则总计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时,杭州的总人数为17.6+0.5+2.7=20.8万。其误差范围为19.5万到22万人。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杭州城区人口约[b]60万[/b]。
  许瑶光在《谈浙》中记载杭州被太平军第二次破城后“核保甲籍,居民计60万,半已饿死”,而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杭州在1861年,所以所为的“核保甲籍,居民计60万”指的就是当年的杭州人口数。(转引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乐史)】
  【《元丰九城志·卷5·两浙路》(王存)】
  【《宋史·地理志四》】
  【《临安志·卷58·户口》】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马正林)】
  【《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数考索》(林正秋)杭州大学 1979.5】
  【《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
  【《梦梁录·卷10·防隅巡警,卷16·米铺》(吴自牧)】
  【《都城纪胜·坊院》(周应合)】
  【《马可波罗游记·卷二》】
  【《南宋首都的临安人口》(加藤繁)】
  【《临安户口补论》(加藤繁)】
  【《中国古代史讲义·下册》(开封师院历史系编)】
  【《中国通史·第五册》(蔡美彪等)】
  【《宋元之际杭州市民的社会生活》(西早二巾)】
  【《元史·地理志五》】
  【《新元史·地理志五》】
  【《明史·地理志五》】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李伯重)】
  【《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关于明代城市化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杜车别)】
  【《杭州府志·卷44·户口》】
  【《嘉兴府志·卷20·户口》】
  【《清史稿·卷130·兵一》】
  【《荆州驻防志》】
  【《清代田赋刍论·第二章·第二节》(王业健著,高风等译)】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二节》(曹树基)】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表20,附表22》(梁方仲)】
  【《绿营兵志·第五章·第一节·绿营行省营制表》(罗尔纲)】
  【《太平军在浙江》(徐映璞)】
  【《谈浙》(许瑶光)】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11-1-28 17:37 编辑 [/i]][/color]

2011-1-30 18:06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嘉兴

[/size][/font][/b]  1290年,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嘉兴路城市人口有[b]3.46万[/b]人。
  嘉兴城周12里,城内分置70坊,均隶于录事司,同时录事司还领有城郊五乡17里(《至元嘉禾志·城社》转引自《12至14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韩光辉)。所以可以确认嘉兴录事司人口为当时嘉兴的城市人口。元朝至元27年的嘉兴录事司城市户口为6580。(《至元嘉禾志·户口》转引自《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三章城市人口》)。以梁方仲推算的元朝嘉兴的户口比5.26(《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9,梁方仲著)来计算,元朝的至元27年嘉兴路城市人口为6580*5.26=3.46万。
  但是《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三章城市人口》,关于元朝的江南城市人口,还有几个数据:
  1290年,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建康路录事司有户18205,口94992。
  1290年,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常州路录事司有户5857,口27040。
  1330—1333年,元朝至顺年间,镇江路录事司有户15654,口65767
  笔者对以上三个数据表示怀疑,在没有得到确切证据前,无法证实这些录事司人口就是当时的全部城市人口。

  【《至元嘉禾志·城社,户口》】
  【《12至14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韩光辉)】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三章城市人口》(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9》(梁方仲)】

2011-1-30 18:47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泉州

[/size][/font][/b]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晋江县人口大约[b]11.4万[/b]。
  《元史·地理志五》:“泉州路。上。户89060,口455545。领司一:县七:晋江,中。倚郭。南安,中。惠安,下。同安,下。永春,下。安溪,下。德化。下。”按1/4计算,晋江全县人口也不过11.4万。许多人认为“泉州在元朝已进入大城市行列”,这是错误的。港口繁忙,并不能代表城市的规模。

  【《元史·地理志五》】
  【《新元史·地理志五》】

2011-1-30 19:01 麒麟子
刚开始看没觉出什么来,后来看着觉得撰写格式有些《马可波罗游记》的味道,如果大家看过《马可波罗游记》,一定记得也是一个州一个州描述的,当然楼主主要描述的是人口问题

2011-2-3 20:32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广州

[/size][/font][/b]  1200年,南宋庆元六年,人口已经超过[b]20万[/b]。
  1304年,元大德八年,人口[b]17.1[/b]万。
  元朝时,路一级的府治城内的人口,如果存在录事司的话,则由基本由录事司管理的,元大德八年,广州录事司有10013户(《大德南海志·卷六户口》)。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一、这里只有户数,没有人数。要想推断当时广州录事司的人数,必须要有当时广州录事司的户口比,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广州路全路的户口比。根据梁方仲推算,元朝广州路全路的户口比为6.00(《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9》,梁方仲著),则可认为广州录事司的户口比也为6.00。二、广州录事司并不占当时广州城的所有坊里。当时是广州路录事司32坊里,南海县31坊里,番禺23坊里(《南海志》陈大震,转引自《广州市志·卷二·建制志)。不过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录事司内的街坊里平均人数并根据当时广州城的总坊里数去认定广州城市人口总数。所以当时广州坊里的平均人数是10013*6.00/32=1877.44,则当时广州路录事司城市人口是1877.44*32=60078,南海县城市人口是1877.44*31=58200.56,番禺县的城市人口是1877.44*23=43181.06。则总数是60078+58200.56+43181.06=161459.62,以万人为单位得16.1万,另外再将广州的官吏商人等人口算作1万,则当时广州的城市人口数是16.1+1=17.1万。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b]18.6[/b]万。
  明朝时录事司并入南海县,不过对于并入的时间并没有说明(嘉靖版《广州府志·户口》)。洪武二十四年有一份数据,广州府的总口数比各县口数之和还要高很多,本可以怀疑此时录事司当没合并。但可惜同组数据中的户数中,全府总户数比各县户数之和要稍微少,所以认定此时录事司已合并,只是各县数据与府总数据可能并非同时的,那么暂定以各县数据为准。由于没有城区数字,所以将依照元朝时的比例来定。元朝时的明代南海县区域内的总人数是67166*6.0+60078=463074,元朝时的洪武时南海县区域内的城市人数是60078+58200.56=118278.56,则南海的城市人口率为118278.56/463074=25.54%;元朝时的洪武时番禺县区域内的总人数是27641*6.0=165846,则番禺的城市人口率为43181.06/165846=26.04%。而洪武十年的南海县人口为241221,番禺县人口为81122。所以洪武24年的广州的普通城市人口可以算241221*25.54%+79674*26.04%=81122。同时,据曹树基的研究,明代初年广州府的人口存在严重被低估的问题,根据他将广州府与广东其余各府以及全省的总口数进行分析后得出广州府的户均口数应该是4.3,而不是从广州府值数据所直接推导所得的3.1(《中国人口史·第四卷·第四章·第四节》),所以明朝初年的广州城市人口需要乘以一个调整系数,即户均口数的修正数除以推导数得4.3/3.1=1.91,则洪武24年的广州的普通城市人口为81122*1.91=154943。另外洪武二十四年时广州已经有前后左右四个卫(其内容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郭江、靳润成著),其官兵一般在附郭处,所以可算作城市人口,则约有2.2万,再加上官吏商人约1万,则广州城市总人口为.154943+22000+10000=185943,以万人为单位得18.6万。其误差范围为17.5万~19.5万。
  1412年,明永乐十年,人口[b]18.2[/b]万。
  永乐十年时,南海县的总口数为233740,番禺县的口数为72522,那么引用上述所算得的城市人口率,两者相乘的:南海县的城市人口数为233740*25.54%=59697.2,乘以调整系数得59697.2*1.91=114022,以万人为单位得11.4万;番禺县的城市人口数为72522*26.04%=18884.73,乘以调整系数得18884.73*1.91=36069.8,以万人为单位得3.6万;广州的官吏商人常住人口算1万;另外此时广州城共驻有前后左右四卫(其内容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郭江、靳润成著),则官兵人数约有2.2万人,则永乐10年广州城市总人口为11.4+3.6+1+2.2=18.2万。其误差范围为17.5万~19万。
  1522年,明嘉靖元年,人口[b]20.9[/b]万。
  嘉靖元年时,明初的南海县已划分为南海和顺德两县,南海县的总口数为127686,顺德县的总口数为62208,则此时明初南海县地域的总口数为127686+62208=189894,明初的番禺县已划分为番禺县和从化县的部分地区,番禺县的总口数为63584,从化县的总口数为20807,根据地理关系,暂认定从化县总口数的三分之一属原番禺县的管辖范围,则此时明初番禺县地域的总口数为63584+20807/3=70519.7,根据上述所引用的城市人口率,推算广州的普通城市人口为189894*25.54%+70519.7*26.04%=66862.3。同上所述,广州此时的口数也是遭到了严重低估,因此也要乘以一个调整系数。不过据曹树基老师的分析。此一时期的低估是由于所录入的口数只是应该缴纳丁税的男丁数。根据一户二丁五口的比例推算,这个调整系数为2.5,则修正后的此时广州的普通城市人口为66862.3*2.5=167156,以万人为单位得16.7万。由于商业的发展,此时广州的官吏商人常住人口算2万;另外此时广州城共驻有前后左右四卫,则官兵人数约有2.2万人,则嘉靖元年广州城市总人口为16.7+2+2.2=20.9万。其误差范围为19.5万~22万。
  以上明朝时所直接引用的的人口数字均来自于嘉靖版《广州府志·户口》。
[table=98][tr][td=15,1,101][font=迷你简雁翎][size=5][color=#000000][b]元明两朝广州府人口数据表[/b][/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年份[/color][/size][/font][/b][/td][td=2,1][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304年,元大德8年[/color][/size][/font][/b][/td][td=3,1][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391年,明洪武24年[/color][/size][/font][/b][/td][td=3,1][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412年,明永乐10年[/color][/size][/font][/b][/td][td=3,1][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462年,明天顺6年[/color][/size][/font][/b][/td][td=3,1][b][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1522年,明嘉靖元年[/font][/color][/size][/b][/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分项[/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户[/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口[/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户[/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口[/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color=#000000]户均口数[/color][/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户[/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口[/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color=#000000]户均口数[/color][/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户[/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口[/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color=#000000]户均口数[/color][/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户[/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口[/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color=#000000]户均口数[/color][/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广州府[/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087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6146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03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2174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578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490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9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7433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3329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统计总数[/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107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7146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822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8812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513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4944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9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743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3351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247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5278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03[/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录事司[/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00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007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南海[/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716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820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142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122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9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03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3374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9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972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5374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0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215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768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5[/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番禺[/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764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318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120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112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94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252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254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241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2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272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358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顺德[/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91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065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577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220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1[/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从化[/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76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80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68[/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东莞[/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59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96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636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0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130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967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7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45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5137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1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527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422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63[/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增城[/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62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458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293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78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87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0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47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419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5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065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8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1[/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香山[/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136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88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675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1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06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03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9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24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950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7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41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779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29[/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新会[/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091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608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128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2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622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056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6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67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0040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13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113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37[/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清远[/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74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28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113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3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1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113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5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9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79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7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8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28[/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连州[/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64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58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269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7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2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07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21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73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71[/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阳山[/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66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34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8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80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553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6.8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96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5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3.71[/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07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89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56[/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连山[/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86[/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96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9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80[/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84[/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63[/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0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58[/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85[/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45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1109[/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45[/color][/size][/font][/td][/tr][tr][td][b][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新宁[/color][/size][/font][/b][/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7762[/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0807[/color][/size][/font][/td][td][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2.68[/color][/size][/font][/td][/tr][tr][td=15,1,101][font=宋体][size=2][color=#000000]注:本表是根据嘉靖版《广州府志•户口》所提供的数据编制而成。为了对比的准确性,该表只选取有完整保存各县详细数据的年份数据。其中广州府一栏为书上所载的原数,统计总数一栏为各县的统计总数。在此可以发现,在明天顺6年(即公元1462年)起,东莞一县的户均口数比其他县的户均口数要高出2~3倍,估计原因是此时东莞县的口数统计的单位是真正人口的口,而其他各县的只是纳税单位丁口的口。另1304年(元大德8年)的原文并没有口数,此处口数是经过推算的城市口数,也并非该行政区的总口数。[/color][/size][/font][/td][/tr][/table]
  1814年,清朝嘉庆十九年,人口[b]52[/b]万。
  嘉庆十九年时,南海县人口为1147433人(推算自光绪版《南海志·政经略》)。对于南海县中有多少人口是广州城市人口,我们可以依据一些以后的数字来推断。由于后世的广州城市人口的数据并没有分南海县和番禺县的这两个子项目,所以我们必须求得这两者的比例关系。在同治年间,南海所属的广州街坊总数是261,而番禺所属的街坊数是111(《广州市志·卷二·建制志·清同治年间广州城街道表》)。假定广州的各街坊内人数大致相等,则此时南海所属的广州城市人口占总广州城市人口比为261/(261+111)=70.16%(比例1),而番禺所属的广州城市人口占总广州城市人口比为111/(261+111)=29.84%(比例2)。假定这两个比例在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的变化不大,那么可以将这两给比例作为推算嘉庆时期广州人口的两个定量。此后,我们必须要找到同年的南海县人口和广州城市人口以进行分析研究。可惜的是,在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内,只有民国17年的广州城市人口数字与民国18年的南海县人口数字是年份比较接近的,民国18年的南海县人口数是997033(《南海县志》)。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后,制约广州城市发展的一些条条框框被打破,使的广州城市人口得到了比周边地区更加快速的发展。显然,这样的数字是无法作为依据加以利用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找到辛亥革命前一个时间点的广州城市人口数据,再根据周边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做一个民国18年广州城市人口的假定数据(假定数据1)来进行下一步的推算。
  辛亥革命在宣统三年爆发,其前一年为宣统二年。宣统二年广州的城市人口为517596人。根据番禺县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一些人口数据可以推知其人口年增长率。宣统二年番禺人口总数为996513(《番禺续志》),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番禺人口总数为841532。但需要注意的是,1930年的番禺面积比1910年的少了原番禺县所属的广州城市地区面积,所以我们在计算时要根据这一情况对两者人口进行调平处理,即所求得的人口为1910年时南海除广州城市地区以外的地域(地域1)的人口数。根据比例2可推算1910年时该数字为996513-517596*29.84%=842062.4,取整数为842062。在广州市建市前夕,广州市的地域在清朝捕属地域(即清朝广州城市地域)基础上向外扩展,并且大部分取自于番禺县,根据1918年(70.49万)和1921年(79万)这两个年份的人口数字,可以认定广州建市前从番禺县划出的人口大约为6万,而从南海县划出的人口大约为2万。则1930年时地域1的人口数为842062+60000=902062。:由此可以得到番禺县民国初年的人口增长率为(902062/842062)^(1/20)=1.00342。然后可以得到假定数据1为517596*1.00342^19=554173.78,取整数为554174。再根据比例1可以求得民国18年的时清宣统二年的原南海县所属的广州城市假定人口(假定数据2)为554174*70.16%=388808.48,取整数为388808。最后可以求得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南海县所属的广州城市人口占南海县总人口的比例为388808/(388808+997033+20000)=27.66%(比例3),通过比例3和比例1,我们可以求得嘉庆19年的南海县广州城市人口为1147433*27.66%=317379.97,取整数为317380。则广州的户籍城市人口为317380/70.16%=452366.02,取万人为单位得45.2万。除了户籍人口以外,广州的城市人口还包括非民籍的广州的驻军人口和寄寓广州的官吏商人等常住人口,其中广州的驻军人口包括广州八旗人口和广州绿营人口。根据记载广州八旗驻军人数在1755年时为3166人,1814年和1830年时为5285人,1884年时为6285人,绿营驻军额数为6130人。广州八旗的总人数在1755年时有1万余人,推定为11000人,在1884年时为32030人(以上八旗的数据来源于《驻粤八旗志•一户口》,绿营数据来源于《绿营兵志•第五章•第一节绿营行省营制表》罗尔纲著),如果以官兵一人为一户的话,则广州八旗的户均口数在1755年时为3.53,在1884年时为5.096,年均户均口数增长率为1.00285。将这个增长率作为广州驻军人口的年均户均口数增长率,则1814年广州驻军人口为(5285+6130)*3.53*1.00285^(1814-1755)=47662.19,以万人为单位得4.8万。再将寄寓广州的官吏商人等常住人口数定作2万,则清朝嘉庆19年时广州城市人口为45.2+4.8+2=52万。误差范围为50万~54万。
  1830年,清道光十年,广州有[b]51.3万[/b]人。
  道光十年时,南海县人口为1121044人(推算自光绪版《南海志•政经略》)。根据清朝嘉庆19年时所得的比例3和比例1,得到本年广州的户籍城市人口为1121044*27.66%/70.16%=441962.33,取万人为单位得44.2万,再加上广州的驻军人口(5285+6285)*3.53*1.00285^(1830-1755)=49882.41,取万人为单位得5万,并将寄寓广州的官吏商人等常住人口数定作2万,则清朝道光10年时广州城市人口为44.2+5+2=51.3万,误差范围为49.5万~53.5万。
  1910年,宣统二年,517596人(《编查录》广东省咨询局编刊)。
  1918年,民国七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时所辖人口[b]70.49[/b]万。
  1921年,民国十年,广州建市,人口[b]79万[/b]。
  1928年,民国十七年,据警察局调查,广州市人口[b]81.2万[/b]。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由于广州的沦陷,使得人口大量外迁,因此到本年的广州人口只有[b]54.5万[/b]。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广州光复,外迁人口回流,本年的10月人口为[b]61.7万[/b],12月底为[b]97万[/b],其中流动人口为18万。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本年底,警察局复查户口,为[b]123.3万[/b]。
  以上民国的广州人口数据均来源于《广州市志·卷二·人口志》。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广州各区乡保甲户及人口统计得广州市户数为184732,人口为1413460,取万人为单位得[b]141.3万[/b],其中流动人口为386882人(此部分无户数),以万人为单位得38.6万,则平均户均口数为(1413460-386882)/184732=5.557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6月广州市各区乡保甲户数为243135,那么根据2年前的户均口数5.557可以推算的本年的广州非流动人口数为243135*5.557=1351101,取万人为单位得135.1万,再根据36年流动人口数字推定本年流动人口数字为40万,则1949年6月广州市人口有135.1+40=[b]175.1万[/b]。
  以上俩户口数据来自《广州市志·卷二·建制志》。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785109-7.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中国宋代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变革》(马润潮)】
  【《大德南海志·卷六户口》】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9》(梁方仲)】
  【《南海志》(陈大震)】
  【《广州市志·卷二·建制志,人口志》】
  【《广州府志·户口》(嘉靖版)】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第四章·第四节》(曹树基)】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郭江、靳润成)】
  【《南海志·政经略》(光绪版)】
  【《南海县志》2000年11月1次版】
  【《番禺续志》】
  【《驻粤八旗志·一户口》】
  【《绿营兵志·第五章·第一节绿营行省营制表》(罗尔纲)】
  【《编查录》(广东省咨询局编刊)】

2011-2-3 20:33 边城玫女
晕,EXCEL表怎么成这样了,谁能帮我调下

2011-2-4 00:11 dzhiqiong
[quote]原帖由 [i]边城玫女[/i] 于 2011-1-26 17:24 发表
长春

  1906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商埠局,在旧城和“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商埠地。范围北至七 马路,南至二马路,东至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km2,居住5万多人。长春商埠地的形成,标志着长春市城市 ... [/quote]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当时亚洲第一大都市”,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由于这个特性,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艾凤巍   没有121.7万的数字,这个121.7万从哪里来的?

2011-2-4 21:38 Porkring
顶礼膜拜,楼主的那篇《鲜卑六族源流考》至今仍令鄙人获益匪浅

2011-2-9 13:18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香港[/size][/font][/b]

  1841年底香港的城市人口为[b]0.8万[/b]。
  1841年5月,英人清查户口,召集港岛村民会议,村民拒绝出席。但据查。此时全港岛人口总数为7450,此时香港还没有正式开埠,所以该人口数字应该是农村人口数。6月香港正式开埠,6~8月施工建设城区。到了12月底香港人口为1.5万。此时香港的洋楼达百余间,道路20余里,可见其城区已经建成,可以计算城市人口。那么可以推算此时香港的城市人口为[b]0.8万[/b]。
  1860年香港的城市人口为[b]8.8万[/b]。
  1841年后的香港人口普查并没有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所以我们只能根据1841年的农村人口乘以人口年增长率来算出农村人口数,并据此再推算出香港城市人口数。由于香港在被割让以前属于广州府,所以可以参考广州府的清朝中后期人口年均增长率。根据曹树基的推算,广州府的清朝中后期人口年均增长率是0.245%(《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五章·第二节》曹树基),考虑到由于市区扩展,会有一定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所以将这个增长率调整为0.21%,那么到1860年的香港岛农村人口数应该是7755,然后再用本年香港的总人口数减去农村人口数得出本年的香港城市人口数是95917-7755=88162,取整数为[b]8.8万[/b]。
  19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11倍,平均每年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为112.88%,这个可以作为我国被殖民地港口城市初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的一般参考。
  1861年香港的城市人口为[b]10.6万[/b]。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计算方法,可得到1861年的香港岛农村人口数为7773。1861年英国正式接收九龙半岛,然后对九龙的人数进行了一次普查,得出其人口数为5105。鉴于九龙当时情况与1841年中的香港岛情况相同,所以认定这个人口数全为农村人口。那么两者相加,本年香港的农村人口数应该为12878。本年香港的人口总数是119321,那么1861年香港的城市人口数为119321-12878=106443,取整数为[b]10.6万[/b]。

  1841年至1861年香港人口情况表①   
[table=385][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年份[/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总人口[/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外国人[/color][/size][/font][/td][td=1,1,85][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农村人口[/color][/size][/font][/td][td=1,1,84][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城市人口[/color][/size][/font][/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1[/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5000[/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450[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50[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4[/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9463[/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454[/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497[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11966[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5[/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415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043[/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1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16644[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6[/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1835[/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385[/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29[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14306[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3998[/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502[/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45[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1645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8[/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1642[/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642[/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61[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14081[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49[/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950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210[/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77[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21930[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0[/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32992[/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305[/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59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25399[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1[/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32983[/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520[/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09[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25374[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2[/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39058[/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541[/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25[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3143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3[/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3901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481[/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41[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31376[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4[/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55715[/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643[/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57[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48058[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5[/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7260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956[/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7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64934[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6[/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71730[/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479[/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689[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64041[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77094[/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411[/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706[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69388[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8[/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75503[/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462[/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723[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67780[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59[/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86941[/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661[/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739[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9202[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860[/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95917[/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476[/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7755[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d=1,1,84][size=3][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88162[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font][/size][/td][/tr][tr][td=1,1,72][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1861[/size][/font][size=3][font=宋体][size=1]②[/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size][/color][/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119321[/color][/size][/font][/td][td=1,1,72][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2986[/color][/size][/font][/td][td=1,1,85][size=3][color=#000000][font=Times New Roman]12878[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font][/color][/size][/td][td=1,1,84][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106443[/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td][/tr][/table]


注①:该表的函数关系为,当年农村人口数为7450*1.0021^(当年年份数字-1841);当年城市人口数=当年总人口数-当年农村人口数
注②:由于九龙半岛在本年被正式割让,所以本年的人口数据是香港岛和九龙的人口数据总和,以前的只是香港岛的人口数据。

  【以上数据,除非直接说明,其余均来自《香港6000年》】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五章·第二节》(曹树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11-2-9 13:19 编辑 [/i]][/color]

2011-2-9 21:52 7521332
很复杂

2011-2-11 13:08 边城玫女
[b][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ff0000]中国西南城市




[/color][/size][/font][/b][font=楷体_GB2312][size=5][b]成都

[/b][/size][/font]  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西汉时,成都县人口达7.6万户,约[b]35万[/b]人,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成都县发展到9.4万户,约[b]40万[/b]人。
  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成都是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的所在地。人口达10万户,计[b]58万[/b]口。当时论及城市的繁华,有“扬一益二”之说。当然,这主要是指商业,而非人口。
  南宋末年,蒙古攻占成都后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出尸140万具。元代贺清泉《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明代杨慎《全蜀艺文志》辑明赵枋《史母程氏传》:“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疑不死,复刺之。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当然,这个数据并不能算成都城常驻人口,毕竟在战争的阴影下,成都府周边许多流民都争先恐后挤入成都城躲避,造成了战争情况下的非常态人口爆满的情况。而尸体数,也可能还包括蒙古军队的死亡人数,甚至还要考虑不同时期的死亡后累加数——比如1日我军死亡4万,2日来援军3万,3日这援军3万又全部死了,那么事后挖出7万尸体,显然7万不能作为同一时期的常驻人口数。
  公元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成都城市人口为11.8万户,[b]59万[/b]人。
  公元1911年,清宣统二年,成都和华阳两县人口达到85万人,城市人口占了城郊总人口的58%,大约是[b]49.3万[/b]。

  【《成都历代城市人口的变迁》(杜鹃)】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
  【《新唐书·地理志》】
  【《成都录》(贺清泉)】
  【《全蜀艺文志》(杨慎)】

2011-2-13 17:49 游戏爱好者
问两个很浅的问题。

户 是指一家人,但是如果 男孩成家后仍居住在老屋算一户还是两户?
对于口 的理解 是 只算男的不算女的,还是根据朝代不同有时算有时不算?

2011-2-18 04:17 边城玫女
[quote]原帖由 [i]游戏爱好者[/i] 于 2011-2-13 17:49 发表
问两个很浅的问题。

户 是指一家人,但是如果 男孩成家后仍居住在老屋算一户还是两户?
对于口 的理解 是 只算男的不算女的,还是根据朝代不同有时算有时不算? [/quote]

问题一  :一般来说,男孩结婚后,只要没正式分家,那还是算一户
问题二  :宋朝不算女的,其他朝代看情况。毕竟这是“口”,而不是“丁”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11-2-18 04:18 编辑 [/i]][/color]

2011-2-25 10:11 congwanshui
当初蒙古人真的是灭绝人性啊, 堪称有史以来最野蛮的人类。

2011-4-1 08:49 drof00007111
:hz1024:正在人口普查办公室做六普报告的某人特来膜拜
统计局需要AB这样的人才:hz1022:

2016-2-8 17:49 住持方丈
这个很有参考价值. . .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