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1 17:48
naniwa
[quote]原帖由 [i]关毛[/i] 于 2010-12-21 17:43 发表
:hz1053:
我对半瓶子墨水还喜欢卖弄的人一直就不友好。
我觉得《史记》《战国策》比那些《中国军事通史》《战争发展动员》之类的权威得多。
战国时期天天打仗,作为初期头号强国的魏国能够围攻邯郸,这点无 ... [/quote]
我对连半瓶墨水都没有还喜欢来我帖子上抬杠的人,更加没有好感
哥懒得理你,一边玩去吧,乖
2010-12-21 17:51
关毛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0-12-21 17:48 发表
我对连半瓶墨水都没有还喜欢来我帖子上抬杠的人,更加没有好感
哥懒得理你,一边玩去吧,乖 [/quote]
:hz1021:
像你这种帖子,要别的地方发的,哥懒得理你。套用一句很装B的话,这叫给你免费科普。
2010-12-21 18:03
关毛
[img]http://www.xycq.net/attachments/2010/12/15525_201012211758351.jpg[/img]
今儿个战意盎然,顺便给你贴一张350年左右的局部地图,大概就是桂陵、马陵之战的年代了。
你仔细看看中牟和邯郸的地理位置,这跟朱棣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窥伺蒙古各部有什么区别?
赵国是弱国?别开玩笑了。
2010-12-21 19:10
恨地无环
回复 #59 naniwa 的帖子
《中国军事通史》我也没说过“信赖”,如果要说我也自己会说,不劳您代言。
您说是“借用”,哪本书里说【《孙膑兵法》说,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庞涓的魏军】了?
引用资料和捏造史料您能不能不要混为一谈?
魏军齐军到底是不是主力,或者这个主力如何解释是一回事,这种代古人言的作伪行为又是一回事。就算您所有的分析全部正确,但只要《孙膑兵法》中没有提到“主力”,您这还是捏造史料。
史区各种所谓揭示历史真相的帖子也见了不少了,往往这些挂着“真相”大旗的文章里,就有些自造的私货。
您喜欢称之为刁难也罢,称之为钻牛角尖也罢,我对这种行为是抓着就不会放手的,因为捏造史料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了。
2010-12-21 21:44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1 19:10 发表
《中国军事通史》我也没说过“信赖”,如果要说我也自己会说,不劳您代言。
您说是“借用”,哪本书里说【《孙膑兵法》说,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庞涓的魏军】了?
引用资料和捏造史料您能不能不要混为一谈?
魏军齐军到底是不是主力,或者这个主力如何解释是一回事,这种代古人言的作伪行为又是一回事。就算您所有的分析全部正确,但只要《孙膑兵法》中没有提到“主力”,您这还是捏造史料。
史区各种所谓揭示历史真相的帖子也见了不少了,往往这些挂着“真相”大旗的文章里,就有些自造的私货。
您喜欢称之为刁难也罢,称之为钻牛角尖也罢,我对这种行为是抓着就不会放手的,因为捏造史料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了。
[/quote]
齐军主力和魏军主力是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说的,要说捏造还是轮不到我,您该找那帮作者问清楚。
至于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魏军
[color=Red]孙子曰:“。。。。。。吾末甲劲 ,本甲不断。。。。。。”。庞子果丢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译文:孙膑先生说:”...........我军前锋部队奋勇向前,主力部队却待命不动。。。。。“庞涓果然搁下辎重,日夜兼程赶来,孙膑先生不失时机的以主力在桂陵截击魏军,从而制服了庞涓。
------------------------------《孙膑兵法》荣挺进 李丹 编译[/color]
捏造史料的大帽子不要随便盖,捏造史料的主还是有名可查的。
您既然较真到这个地步,所谓”坑赵卒四十万“,您一会加民工,一会儿加妇女,一会儿加保安队民团,硬凑生抬大涨价的事儿我也不说啥了,这就是您所谓的严谨历史观?您的想象力远比我强,而且还是双重标准
擅长钻牛角尖抓小辫子,故意极端化他人观点,从而刁难,也就您的战术了
您和我论到现在,感觉您也无非是想逞口舌之快而已,就别打什么大是大非的旗帜了,听着多吓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22:03 编辑 [/i]][/color]
2010-12-21 22:06
韦孝宽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0-12-21 21:44 发表
齐军主力和魏军主力是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说的,要说捏造还是轮不到我,您该找那帮作者问清楚。
至于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魏军
孙子曰:“。。。。。。吾末甲劲 ,本甲不断。。。。。。”。庞子 ... [/quote]
这段译文是否准确且不说,这里即使谈及主力部队也是孙膑自己这支部队的主力部队,谈不上整个齐国的主力部队吧:hz1019:
2010-12-21 22:12
碳纤维拖拉机
孙子曰:“请取所 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 阵也。环涂车皮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
这段描写的孙膑战前的战术布置,末甲本甲都是针对战前现有兵力而言的。你拿译文里主力两个字就推说全国主力,可谓望文生义典型了。
2010-12-21 22:15
关毛
[quote]原帖由 [i]韦孝宽[/i] 于 2010-12-21 22:06 发表
这段译文是否准确且不说,这里即使谈及主力部队也是孙膑自己这支部队的主力部队,谈不上整个齐国的主力部队吧:hz1019: [/quote]
:hz1019:
估计这楼主就是穿越来的,那个位面的部分和整体是混合的。在那个神奇的空间,本队亦或者中军和一个国家的主力军队是同一个东西……
2010-12-21 22:16
恨地无环
回复 #67 韦孝宽 的帖子
LZ主贴的推论就是建立在这些语境下的“主力”都等于“全国武装力量”的“大多数”这个基础上的。
2010-12-21 22:16
关毛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0-12-21 21:44 发表
荣挺进 李丹 编译
[/quote]
别告诉我,你连自己国家的文字都需要别人的口语翻译才能看懂
2010-12-21 22:40
恨地无环
原来是《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白话今译》,问几次不肯说,结果“孙子弗息”那句译文中的“主力”还是译者意译时加进去的。
2010-12-22 08:50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1 22:40 发表
原来是《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白话今译》,问几次不肯说,结果“孙子弗息”那句译文中的“主力”还是译者意译时加进去的。 [/quote]
那真太巧了
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中国军事史》和我信赖的《孙膑兵法》译文,都加进了“主力”,
试问您如何解释
而且,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明显是指全国主力,您要非说这“主力”不是“主力”,那您就别当主力好了,哥也不勉强您信
看来您回答不出我的问题,无法解释庞涓、魏王的种种行为,也无法 解释 “赵卒四十万”,问了N次不肯说,专门说主力不是主力,您不觉得自己穷极无聊么
再请问,您说 庞涓和孙膑带的不是全国主力?有何证据?我倒也愿意听听,如果有理,我自然信服
如果您没有反对的证据而在那反对的话,那这是什么行为??抬杠,瞎起哄而已
如果您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那么哥很快也会懒得理你的,就像哥懒得理那个至今还在“呜呜”的主一样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2 09:19 编辑 [/i]][/color]
2010-12-22 09:30
恨地无环
回复 #73 naniwa 的帖子
一、之前已经说过了,我信赖什么资料,不用您代言。《中国军事通史》中,我也有并不认同的地方,而且我从没有说过“信赖”。请您不要再代我说话了。
二、其实这帖的根本问题不在“是不是主力”,而是“主力是什么”。您推导魏齐全国兵力的方法是把“主力”曲解为“大多数”。在对于“主力”的定义都不同的前提下,就无从回答“是不是主力”。
2010-12-22 09:52
碳纤维拖拉机
哪有拿着译文和综述性质通史里的只言片语去考据原始史料的。。。
2010-12-22 10:38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2 09:30 发表
其实这帖的根本问题不在“是不是主力”,而是“主力是什么”。您推导魏齐全国兵力的方法是把“主力”曲解为“大多数”。在对于“主力”的定义都不同的前提下,就无从回答“是不是主力”。. [/quote]
首先,您仍然不肯回答我的问题,也拿不出反对我的证据
其次,关于主力的问题,并不存在什么曲解,主力本来就是指大多数部队,当然这个部队,指的是国家正规军,您如果非要扯形形色色的各种地方武装,警察保安队民团,亦兵亦民的啥,那就没谱了,随便几个农民拿把刀矛啥的,都可以算武装人员
如果您一定要认为主力就是 ”机动部队“,那我也不作什么评论,各自保留
再次,即便如您所说,“主力”不是大多数兵力,而是能动用的”机动兵力“,您前面也说,10万事魏国能动用最大限度的”机动兵力“,那您又如何解释赵国能动用45万”机动兵力“,或许您认为赵国军力四五倍于魏国,如果您持着个观点,那我也不作评论,你也不必和我废话。
此外,我推断历史,还至少有 《孙膑兵法》《中国军事史》等等的所谓的”只言片语“做证据,某些人纯粹的瞎起哄抬杠的,根本没资格和我讲。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2 11:17 编辑 [/i]][/color]
2010-12-22 14:07
韦孝宽
回复 #76 naniwa 的帖子
还是别扯上《孙膑兵法》吧,人家没提过主力什么的:hz1019:
2010-12-22 15:23
恨地无环
回复 #76 naniwa 的帖子
“主力”也不等于“机动部队”。“主力”者,主要的力量,主要、次要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什么是“主力”,取决于语境。
如果您认为“主力”是排除“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的“大多数部队”,也就是说您讨论的兵力是排除了“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那您的“兵力”和《史记》《战国策》这些史料以及《中国军事通史》等研究文献的“兵力”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2010-12-23 12:15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2 15:23 发表
主力”也不等于“机动部队”。“主力”者,主要的力量,主要、次要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什么是“主力”,取决于语境。[/quote]
既然您这么认为,那么 所谓的 “曲解主力”的大帽子,就请收回去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2 15:23 发表
如果您认为“主力”是排除“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的“大多数部队”,也就是说您讨论的兵力是排除了“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那您的“兵力”和《史记》《战国策》这些史料以及《中国军事通史》等研究文献的“兵力”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quote]
《中国军事通史》已经明言 齐魏两国主力10万人。佐证了我的推断,地方武装数量虽不得知,但根据君权集中的原则,地方武装的规模和质量是不可能和正规军相提并论的,如果正规军方才10万,那魏国总体武装力量也绝不会如您所说的达到30万
其次,众所周知,地方武装是没有野战远征能力的,只能在本地区维持治安守备,而《史记》等史料讲的都是军队远征的战役,如长平之战,秦攻楚之战等等,只有正规军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45万赵军,60万秦军,显然指的都是正规军
最后,您仍然在回避我的问题,如您所说10万数是魏的“最大限度机动兵力”,您认为赵国的“最大限度”的机动兵力是45万???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2:30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3:11
恨地无环
回复 #79 naniwa 的帖子
我没有说过10万数是魏的“最大限度机动兵力”,不劳您代言。我相信魏国当时还没有到极限动员状态。
我觉得您现在讨论的已经是您想象中的兵制了。
云梦秦简的主人喜,在地方为吏,还几次从军,参加了对赵的战争。黑夫与惊家,三丁抽二,从王翦灭楚,黑夫还参与了攻城战,但两人的衣服用度要家里寄给。
按您的想象,这几个人是不是“亦兵亦民”,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2010-12-23 13:28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我没有说过10万数是魏的“最大限度机动兵力”,不劳您代言。我相信魏国当时还没有到极限动员状态。。[/quote]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庞涓以“带甲八万”攻赵,虽然在数字上没有占到魏国兵力的大部分,但肯定是动用了魏国的主要机动力量。[/quote]
好,原话是“主要机动力量”,那么您认为 8万是魏国主要机动力量,赵国的“主要机动力量”是45万??
还有,您何以知之魏国没有到极限动员状态,请给证据,否则就成您想象中的兵制了。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3 13:11 发
我觉得您现在讨论的已经是您想象中的兵制了。
云梦秦简的主人喜,在地方为吏,还几次从军,参加了对赵的战争。黑夫与惊家,三丁抽二,从王翦灭楚,黑夫还参与了攻城战,但两人的衣服用度要家里寄给。
按您的想象,这几个人是不是“亦兵亦民”,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quote]
按照想象中的兵制,恰恰是您,喜也好,黑夫也好,这些只能说明他们个人的经历,能代表全国的男人?
我隔壁家的老爷爷民国时候被强征当兵,当过国军,后又投降共军,三番四次,参加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大小几十战,按照您的想象,是不是说那个时代的所有男人都要如此这般??
至于地方武装还是正规军,那还不简单,看他参加的是什么队伍,是正规军就是正规军,是保安队,就是保安队,退伍回家了就是民。我所指的亦兵亦民是指在乡的民兵,一年中农忙务农,农闲充当团练、乡勇之类的角色。正规军是规定的几年兵役,岂有一年内几个月在家种田,几个月为兵的道理,你懂的。
至于说衣服用度要靠家里供给,并不等于秦军要靠家人供养。
从秦国到黑夫的所在前线,如果什么都靠家里来回的送,估计黑夫早挂了,军队本来就有保障,这两个士兵有条件再问家里要些个人用品零花钱,有何不可?
我一表哥从前当兵,还不是老写信要家里给钱,能说明解放军靠家里人养?
再有,黑夫家三丁抽二,还有大哥在家,而且家里还有N个女人在,说明即使是被政府征调的家庭中,除去当兵的运粮的等等工作,也仍有三分之一的男子留在家生产,而且女人被抽运粮的事情在征调家庭中也没有发生,看来秦国的兵役没有您想象的那么夸张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4:04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4:17
恨地无环
回复 #81 naniwa 的帖子
您能告诉我战国时的“保安队”“团练”“乡勇”到底是啥吗?
另外您既然认为云梦简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性,那也就别把它当普遍性例子用,同时也别直接把它就当征发上限的例子用。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3 14:36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5:27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3 14:17 发表
您能告诉我战国时的“保安队”“团练”“乡勇”到底是啥吗?
另外您既然认为云梦简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性,那也就别把它当普遍性例子用,同时也别直接把它就当征发上限的例子用。 [/quote]
[color=Red]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中国军事通史》[/color]
地方武装人员构成繁杂,负责地方治安守备的、归地方官掌控的武装人员都算,具体分别该叫什么名目我也说不上,只知道在近现代社会大致相当于 保安队、团练、乡勇的角色,
故我按照《中国军事通史》的叫法,统称之为 地方武装,如此而已。
黑夫的家庭,虽然代表不了所有的家庭,但显然可以代表被征集的家庭,
此外,您还要继续回避我的问题么?我至少问了五次,您还是顾左右而言他。呵呵呵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5:37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5:28
关毛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3 14:17 发表
您能告诉我战国时的“保安队”“团练”“乡勇”到底是啥吗?
另外您既然认为云梦简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性,那也就别把它当普遍性例子用,同时也别直接把它就当征发上限的例子用。 [/quote]
:hz1054:
某些人真是没文化,真可怕……
衲子就别跟他争了,人家是从项少龙、易小川那个平行位面来的人穿越客,还没适应我们这个世界呢。
2010-12-23 16:01
关毛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0-12-23 15:27 发表
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中国军事通史》
地方武装人员构成繁杂,负责地方治安守备的、归地方官掌控的武装人员都算,具体分别该叫什么名目我也说不上,只知道在近现代 ... [/quote]
:hz1026:
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color=Red]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color],以纳王于王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color=Red]不待发于远县[/color],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战国策·齐策一)
王因令章子[color=Red]将五都之兵[/color],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史记·燕召公世家)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墨子·耕柱)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color=Red]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color],车六百乘,骑五千疋。(战国策·魏策一)
发[color=Red]四郡兵[/color]助魏伐楚。(资治通鉴·秦记一)
:hz1025:穿越客还执迷地认为战国时期野战的部队都是非地方部队的“中央正规军”,所以才会发出战国兵力多得吓人的结论,前提就已经错了,结论还能正确嘛……
这要是换成全国只有“三军”的春秋时期,打仗只是贵族与国人的权利,类似还没有大兴足轻的早期日本战国时代,我们这个位面的春秋各国,就算是超级大国晋楚争霸,也就是几万个贵族你来我去的战车游行而已。齐桓公吓怕了楚国几十年,号称空前的国际联军“召陵之师”,也只有一千战车,顶多就是七八万人的规模而已。这根把女人都要算作“壮女”作战的战国时代,那是两个位面。
就算是到了军制齐备的宋明时期,一到战乱年代,所谓的中央正规军起得作用也跟地方部队没得比,更何况战国时代……
穿越客,回你的空间去吧。项少龙哥哥正准备重用你呢!
2010-12-23 16:09
阿巽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
汉代徭役有正卒、戍边和更卒3种。[color=Red]正卒为2年,1年在本县作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或楼船,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卫士,负责保卫都城、守卫皇宫、陵苑,或为诸官府服务。[/color][color=Red]56岁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后一般规定可免除兵役,但遇政府需要,随时仍可征调服役,不得抗拒。[/color]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汉律规定每人一生必须戍边1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6个月。官富子弟可出钱雇人代役。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更卒,是每个傅籍的男子除服正卒、戍边两种徭役外,每年还须在本县服1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更卒”。
2010-12-23 16:14
关毛
壮女之类的,还是野把资料给您列出来吧,别又因为您是穿越客没见过的原因而否认这些东西。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
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
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
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赺之,使客无得以助攻
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
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
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商君书·兵守篇》
2010-12-23 16:26
关毛
之所以魏国拔邯郸出兵八万,赵国开赴长平出兵四十万。不外乎这几个原因:
1.国际局势差距,魏国拔邯郸时期,为魏惠王年间,魏国刚刚在西河地区遭受秦孝公和商鞅的侵攻,旧都城安邑差点被秦国拿下。魏国此时虽然强盛,但也跟秦赵长平决战时无后顾之忧的赵国没法相比,出兵八万自然是为了留些兵力防御秦国。
2.兵制不同,魏国是率先采取常备兵制的国家,军队职业化正规化程度高,八万士兵,估计至少也有一半是作战部队。而赵国仍然是原始兵制,四十万军队是从全国征集而来,其中“苍头、厮徒、负养”之类的非作战人员肯定能占不少的比例。
3.作战目的不同,魏国拔邯郸,是攻打敌国临近城市,属于先发制人,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占便宜,而不是决战。赵国出兵长平,实在扭扭捏捏之下不得已才被逼上的决战,是以倾国之兵来赌将来国运。
庞涓手下的八万魏军,是否主力,这个没有可靠记载,谁也不知道,但是从这一战之后魏国消停了好多年,可以推断就是主力。所以恨地无环说的并没有错。
而赵国的四十万,乖乖,这跟砸锅卖铁有什么区别,这个可就别区分什么主力不主力的了。
至于赵国长平败后,为什么还有余力对抗秦国和燕国的攻击,赵国尚有余力,这个做长平军人不是赵国倾国之兵的证据也太单薄了吧。赵国在长平前虽然无后顾之忧,但是留守兵力还是有的,尤其是防守匈奴的代郡兵力,对付秦国虽然勉强,但是对付超级弱国燕国的趁火打劫,还是绰绰有余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关毛 于 2010-12-23 16:36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6:37
恨地无环
LZ如果一定要拿后世的兵制来类比的话,我想问一下,您觉得清初各牛录额真统下的旗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您觉得由各地总督巡抚统领的以“慎巡守,备征调”为主要任务的绿营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2010-12-23 16:41
关毛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3 16:37 发表
LZ如果一定要拿后世的兵制来类比的话,我想问一下,您觉得清初各牛录额真统下的旗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您觉得由各地总督巡抚统领的以“慎巡守,备征调”为主要任务的绿营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quote]
这位穿越客对于军制的了解,岂是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的……
2010-12-23 16:53
关毛
:hz1053:
况且,穿越客谈论魏军,一会说的是桂陵之战的事(拔邯郸之后),一会说的是马陵之战的事(增兵减灶)。俺每拜读过《孙膑兵法》,弱弱地以为古籍爆料说这两次其实是一次战争,搜了搜看了看才知道,人家孙膑并没有这种大爆料啊……
两次战争时间相差十三四年……不过很可能楼主家乡那个时空,孙膑就是在桂陵道上增兵减灶,一举拿下庞涓的……
2010-12-23 17:59
naniwa
[quote]原帖由 [i]恨地无环[/i] 于 2010-12-23 16:37 发表
LZ如果一定要拿后世的兵制来类比的话,我想问一下,您觉得清初各牛录额真统下的旗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您觉得由各地总督巡抚统领的以“慎巡守,备征调”为主要任务的绿营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quote]
[color=Red]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color]
不用我提醒您吧,这段文字出自《中国军事通史 战国》,怎么被您误会到后世去了
说真的,战国时期,地方官掌握的、负责地方治安守备工作的 地方武装,我也没亲眼见过,只好从您比较信赖的,当然也不是完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上了解一点,摘录一点,以供您参考,您要非有意见,请和这个出版编撰者直接交流。
还有,我问您的问题,您一个都不回答 ,却屡屡问我,所以,我从现在开始也不再回答您的问题,除非您先解答我前面的问题。
另外,怎么那孩子还在唧唧歪歪的,哥早都懒得理他了,他还打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哥不想和他聊,他老自言自语找上门,赶都赶不走,好讨厌哦。:titter: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8:24 编辑 [/i]][/color]
2010-12-23 18:33
关毛
[quote]原帖由 [i]naniwa[/i] 于 2010-12-23 17:59 发表
另外,怎么那孩子还在唧唧歪歪的,哥早都懒得理他了,他还打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哥不想和他聊,他老自言自语找上门,赶都赶不走,好讨厌哦。[/quote]
:hz1021:
看到自以为是的盲人,哪怕给误会辱骂,咱也有给他指路的良心吧。
:hz1009:拜托发真相贴去百度贴吧,这地方要发贴,请发些至少不背离常识的。
2010-12-23 18:51
麒麟子
为了让大家心平气和一下,我先锁帖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