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10 10:22
佛山黄师傅
神秘的西南国度——南诏国
[size=3][b][align=center]神秘的西南国度——南诏国[/align]
[align=center]前言[/align]
南诏国是唐朝时期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乌蛮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其国境包括今天的云南省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一开始依附于唐王朝,后来依附吐蕃,最后向外略张。公元860年南诏国王蒙世隆改国号为大礼,自称皇帝。878年大礼皇帝蒙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902年大封民权臣郑买嗣迫南诏孝哀皇帝蒙舜化贞退位,并杀死他,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928年杨干真立赵善政为帝,改国号为大天兴,又名兴源国。929年杨干贞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937年白蛮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历史上一般将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之前统称为南诏。这样一个西南国度,一直因为诸多的原因不为人们所熟知。于是好事的我花费一定的精力将南诏国的资料搜集了一下,汇编成这篇文章,用来纪念这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
[align=center]正文[/align]
南诏国(738—937年),是中国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为后来开发西南地区做出了一定得贡献。
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战国时,楚将庄跷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跷所筑。秦时常頞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唐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道,今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反之,如南朝梁朝末年,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南诏及其后的大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就在于推动落后各族的经济和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庄跷在西南建立滇国,带来了楚文化。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各部落,受楚文化影响,由游牧逐渐转化为定居的农业部落。西汉立益州郡后,本地居民与汉人接触更多,文化也就比远处各部为高。唐末人樊绰所著《蛮书》说“在石城(南诏改唐郎州为石城郡,云南曲靖县)、昆川(昆明市)、曲轭(马龙县)、晋宁(晋宁县)、喻献(澄江县)、安宁(安宁县)至龙和城(禄丰县)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川(弥勒县,竹园,路南县等地)、升麻川(寻甸县、嵩明县等地)、南至步头(建水县),谓之东爨”。《蛮书》所说石城,《新唐书•两爨蛮传》作曲州靖州。按这两州都是戎州都督府所管羁縻州,曲州在东汉末年朱提郡(两汉称犍为郡,建安二十年改)境,今四川宜宾县西南二百余里处,靖州在曲州北,大抵也在朱提郡境。西爨居地围绕在滇池四周,不可能远至曲州靖州,《新唐书》误。《蛮书》所说曲靖州,当是曲州靖州两州的简称,地在东汉末朱提郡境。现在的曲靖县在蜀汉时称为建宁郡,唐朝称为南宁州,又改为郎州,治所都设在味县(味县故城在曲靖县西)。诸葛亮南征,收用当地豪酋大姓,建宁郡爨习,朱提郡孟琰孟获都被用作官属。爨是西爨大姓,孟是东爨大姓,显然,东爨居地址从北方的曲州靖州到南方的步头,西爨居地是在石城以西的滇池周围。
东爨被称为“乌蛮”,西爨被称为“白蛮”。称为“蛮”,自然是汉族统治阶级的谬说,但乌与白有区别,却是事实。“乌蛮”“白蛮”的名称,在未作适当更改以前,也只好暂时沿用。《新唐书》说,乌蛮分七部,第一部名阿芋路,居曲州靖州,第七部名勿邓。勿邓地方千里,居民有邛部六姓,其中五姓是乌蛮,一姓是白蛮。又有初裹五姓,都是乌蛮。又有东钦蛮二姓,都是白蛮。乌蛮归人著黑色衣,衣长曳地;白蛮妇人著白色衣,长不过膝。勿邓地方乌蛮白蛮以衣色作区别,其他地方当是同样以黑白色作区别。乌蛮居地有少数白蛮,白蛮居地自然也有少数乌蛮,居地分东西,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形。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乌蛮和白蛮也有区别。乌蛮多有牛羊,无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无拜跪的礼节。有些语言要经过四次翻译,才与汉语相通。乌蛮是以牧畜为业、不知耕织、很少同汉人接触的落后族。白蛮大姓爨氏,自蜀汉以来,历朝有人作本地长官,白蛮文字与汉族同,语言相近,耕田养蚕,也同汉人,很可能是庄 所率楚兵与旧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有些白蛮酋长,自称祖先是安邑(山西运城县)人,西晋时来南宁(云南曲靖县西)。白蛮中有不少蛮化的汉人,当是事实。汉武帝刘彻灭庄氏滇国,立白霫酋长白人仁果为滇王,庄氏后裔退到滇池以西。《新唐书》说庄氏部落有稻麦粟豆丝麻薤蒜桃李,以十二月为岁首。庄氏原来与白蛮同住在滇池周围,白蛮也有农桑业,是无可置疑的。白蛮经济和文化部比乌蛮高,信鬼尚巫的风俗却相同,称主祭的人为鬼主,每户每年出一牛或一羊,到鬼主家祭祀。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乌蛮七部有都大鬼主。爨氏兼并乌蛮,设两爨大鬼主。庄氏部落不设鬼主,祭祀在家内,亲友带牛酒来助祭,风俗与汉族更相近。
唐玄宗时,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石城。爨归王袭杀乌蛮首领孟聘孟启。白蛮首领兼并乌蛮,自尊为两部大首领,东爨西爨的名称,大概从这时候开始。后来南宁州大鬼主(《新唐书》作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爨归王,白蛮内乱,南诏出兵击杀爨崇道等,兼并白蛮部落。
上面是说在南诏势力向东伸展以前,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蛮和在东边的乌蛮。
西洱河(洱海)周围是另一个中心地区,这里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农业部落。648年,唐太宗命将军梁建方【本人曾对梁建方做过一定的研究】率蜀兵击败松外(松州边外。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诸蛮,诸蛮七十部,共十余万户先后归附,梁建方任酋长蒙和等为县令,各统所部。蒙是乌蛮姓,这些诸蛮,可能是孟姓以外的乌蛮。梁建方遣奇兵从嶲州(四川西昌县)走间道突然到西洱河,酋长杨盛大惊,与各部首领十人到军门请归附。当年,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洱河东边)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都入朝,唐太宗各授官秩。《通鉴》说,西洱河地区有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州六百户,小州二三百户,无大君长,不相统一。语言、生业、风俗大略与汉族同,只是以十二月为岁首与内地异。自称本是华人。《通鉴》这段文字与《新唐书》所说松外蛮相似,《新唐书》说松外蛮有城郭文字,颇知阴阳历数,又说,滇池以西都是庄 后裔,以十二月为岁首。松外蛮与河蛮居地相离很远,松外蛮大姓是蒙氏,《新唐书》以赵、杨、李、董为松外蛮的贵族,显然误指河蛮为松外蛮。《新唐书》记松外蛮,无“自云本皆华人”句,《通鉴》将河蛮、庄氏后裔合并为一,按文化情况,《通鉴》说较正确。
河蛮是西爨以外的白蛮部落。河蛮一姓多不过五六百户,各姓分散,不相统一,当然不会有什么抵抗力。自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至704年(武则天长安四年),强盛的吐蕃陆续征服西洱河诸蛮,据吐蕃史书说,“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白蛮有农业,乌蛮住在西洱河北方山谷中,生产落后,所以白蛮要纳税,乌蛮只纳贡表示降服。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蛮首领又来朝贡。当时南诏国兴起,西洱河地区开始发生大变化。
上面是说南诏国兴起以前,以西洱河地区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蛮和在北方的乌蛮。
河蛮柔弱,有些部落奉乌蛮为酋长,先后成立六个诏。诏的意义,或说诏即王,或说“先时南蛮六部不相臣服,天子(唐朝)每有恩赏,各颁一诏,呼六诏”(唐卢拟《成都记序》)。两说中以前说为是,所谓诏,意即大首领、大酋长。六诏名称和居地如下:
(一)蒙嶲诏——居地在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又称样备诏。
(二)越析诏——也称么些诏(磨些族部落),居地在凤仪县至宾川县。
(三)浪穹诏——居地在洱源县。
(四)邆赕诏——居地在邓川县。
(五)施浪诏——居地在浪穹诏东北牟苴和城。浪穹、邆赕、施浪总称为三浪。
(六)蒙舍诏——居地在巍山县。六诏中蒙舍诏在南方,因称南诏。
六诏势力大致相等,不相臣服,其中蒙嶲、越析二诏地最大,兵最强,蒙舍诏比上列二诏较弱。
南诏国王姓蒙,始祖名舍龙,避仇家自哀牢(云南保山县)迁居到蒙舍川。舍龙生子龙独逻,又名细奴逻。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蒙舍酋长张(张是白蛮大姓)乐进求让位给细奴逻,细奴逻开始实行世袭制。653年,细奴逻遣子逻盛炎入朝,唐高宗任细奴逻为巍州刺史。654年,蒙嶲诏蒙敛、和舍等作乱,唐政府命李义为姚州道总管讨蒙敛等。张乐进求让位,细奴逻遣子入朝,求唐保护,大概都与蒙嶲诏的侵扰有关。唐高宗咸亨年间,唐用西爨酋长王仁求为将,平定乱事。《王仁求碑铭》说“咸亨之岁,犬羊(指蒙敛)大扰,枭将失津(唐兵败),元凶莫惩”,足见蒙敛侵扰多年,战败后才北迁至样备。南诏对唐恭顺,得兼有阳瓜州(云南巍山县)土地。674年,细奴逻去世,年五十八岁,后来追尊为奇嘉王,庙号高祖。其子逻盛继位。逻盛,又名逻盛炎,蒙舍诏第二代诏,细奴逻之子。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蒙巂诏攻击蒙舍诏,细奴逻遣子逻盛入唐,求唐保护。唐朝姚州总管李义援救。674年,细奴逻去世,逻盛继位。逻盛多次入唐朝,712年,逻盛在长安病逝,年七十九岁,追尊兴宗王,庙号世宗。长子蒙炎阁即位,结果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与父亲一样死在长安城)。蒙炎阁之弟盛逻皮即位。盛逻皮在位期间与唐朝保持良好的关系,728年,盛逻皮病逝,年五十六岁,追尊威成王,庙号太宗。盛逻皮之子蒙皮罗阁即位。皮罗阁,又作皮逻阁,蒙舍诏第五代诏,是南诏国第一代国王,盛逻皮之子。728年,盛逻皮病逝,皮罗阁继位,大败东洱海蛮,设立河东州。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次年,皮逻阁遣谋臣张建成入朝。729年2月,唐朝打败吐蕃,攻下昆明盐源(今云南盐源)。六诏中的邆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及河蛮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巂诏及蒙舍诏(南诏)归附唐朝。
当时南诏实力最强,欲求一统六诏,唐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统一各部落。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石桥城,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当时唐与吐蕃争夺安戎城,战事激烈,皮逻阁攻五诏,有牵制吐蕃的作用,得到朝命并不是因为王昱受贿代请。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了六诏,成立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南诏国。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击败邆赕诏颠之托、浪穹诏俟罗君、施浪诏傍罗颠、越析诏于赠、蒙巂诏原罗,兼并五诏。唐王朝为皮罗阁进爵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罗阁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南诏国。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唐王朝力助南诏统一,原想南诏出更多的力去牵制吐蕃。皮逻阁利用唐与吐蕃的矛盾,立在唐一边取得胜利,胜利以后,南诏与唐各有自己的想法。南诏国王是乌蛮,臣民却是白蛮,向东兼并西爨,成立一个大白蛮国,是有理由的。可是,唐要保护西爨,又要南诏多出力攻吐蕃,这样,双方虽然还保持着和好关系,实际上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七四五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公元748年,皮罗阁去世,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有老挝人说他是老挝开国君主坤布伦。皮罗阁死后,追封归义王。子阁逻凤即位。
阁罗凤,一作觉乐凤,皮罗阁之子,南诏第二代国王,748年至779年在位。唐玄宗天宝年间,正是唐朝腐朽没落,大乱将发的时候,西南方面自然也不会安静。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性急躁,不知方略,他的属官云南(即姚州)太守张虔陀更加放肆。南诏国王谒见都督府都督,照惯例要带着妻子同来。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张虔陀甚至侮辱同来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告发他的罪状。张虔陀如此狂妄,大概也知道一些南诏扩张土地的计谋,所以敢肆行要挟。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往击南诏,阁逻凤请和,并说,现在吐蕃大兵压境,如不许和,我归附吐蕃,云南不是唐所有了。鲜于仲通自恃兵多,进军至西洱河,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阁逻凤想扩大南诏国,但并不想脱离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因为与唐往来,利多害少。南诏本身贫弱,必须依附一个大国,既被唐逼迫,只好归附吐蕃。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得到这个附属国,自然很满意,752年,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 赞普钟”一词来源于藏语,意为“赞普之弟”,赞普钟成为南诏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云南改元的开始。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当时杨国忠当政,唐朝廷已经昏迷不省人事,不知大乱就在眼前,还继续出兵攻南诏,唐兵前后死亡约二十万人。云南方面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坏。双方损失都很严重。战争促成白蛮乌蛮大迁徙,只剩下一部分乌蛮还向唐朝贡。
皮逻阁在位时,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南宁州都督爨归王。爨归王妻阿姹母家是乌蛮酋长。阿姹回母家请父率部众报仇。唐玄宗任爨归王子爨守隅为南宁州(云南曲靖县西)都督。皮逻阁以一女妻爨守隅,又以一女妻爨崇道子爨辅朝,对双方表示和解,实际双方仍相攻战。显然,西爨内乱与皮逻阁的谋西爨有关系。阿姹请皮逻阁相助,皮逻阁出兵杀爨辅朝,又杀爨崇道。阁逻凤反唐后,废爨守隅,西爨地为南诏所有。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乌蛮自然对南诏和好,助南诏防御来自剑南的攻击。说东爨因言语不通,又多散居在林谷间,所以得免迁徙,并不是真实原因。乌蛮经济与文化都比较落后,徒居滇池周围,从畜牧改为农业部落,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与白蛮相接近,这对乌蛮也非常有利。南诏国有白蛮作基础,有乌蛮作辅助,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东西爨迁居,确是南诏国的一件大事。
754年,唐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公元755年以后,唐王朝困于内乱,吐蕃向唐河西陇右地区扩张,南诏得到休息的机会,上下合力,完成立国的规模。阁罗凤即位后,向东方发展势力,消灭爨人政权,完全控制今中国云南地区。他初臣服于中国唐朝,受其册封,并与其联兵同西方的吐蕃作战。 755年后,阁罗凤乘安史之乱的机会,侵占了唐朝的雟州、姚州和戎州。阁罗凤重视汉文化,让子孙以被俘的西泸县令郑回为师,并以郑回为清平官。769年,改元长寿。779年,阁罗凤去世,年六十八岁,追尊神武王。由于长子凤伽异英年早逝,于是由凤伽异之子异牟寻即位。异牟寻即位后追尊父亲为悼惠王。
异牟寻于公元779年即位,当年十月,异牟寻联合吐蕃合兵十万,进攻唐朝蜀地,唐朝大将李晟率禁兵四千人,金吾大将军曲环率邠、陇、范阳兵五千人。南诏吐蕃联军大败,李晟追击到大渡河外,联军死者八九万人。异牟寻迁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吐蕃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将南诏降为属国,掠夺南诏的资源。异牟寻不满吐蕃的欺压,在清平官【注: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于唐之宰相,共六人,具体官名有“坦绰”、“布燮”、“久赞”。继南诏之后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均沿置。】郑回的推动下,重新归唐。唐贞元九年(793年),南诏异牟寻与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夹攻吐蕃,得铁桥等十六城,移、宁北节度至剑川,称剑川节度。次年,唐诏订立盟约。吐蕃开始衰落,南诏成为西南强国。808年,异牟寻去世,年五十五岁,谥号孝恒王,其子寻阁劝即位。寻阁劝自称骠信,次年(809年),年仅31岁的寻阁劝去世,谥号孝惠王,长子劝龙晟即位。劝龙晟,一作龙盛,寻阁劝之子,南诏第五代国王,808年至816年在位,年号龙兴(810—816年)。劝龙晟年少即位,荒淫无道,南诏国王权开始衰落。816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劝龙晟卒年十九岁,无子,谥号幽王,其弟劝利晟即位。劝利晟,一作劝利,南诏第六代国王,816年至823年在位,年号全义:816年—819年、大丰:820年—823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后,拥立劝利晟即位。大权掌握在王嵯巅手中,823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傀儡王蒙劝利晟去世,谥号靖王,其弟劝丰祐即位。劝丰祐,一作丰祐,南诏第七代国王,823年至859年在位,年号保和:824年—839年、天启:840年—859年。823年兄长劝利晟去世,权臣王嵯巅拥立劝丰祐即位。南诏在王嵯巅的主持下,于公元830年大举进攻唐朝成都。唐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是个贪婪昏庸的老官僚,在战前毫无准备,致使唐军大败,南诏军攻入成都外城,掠走百工、子女十多万及大量财宝而去。(这不能不说是唐王朝的悲哀!!!)至大渡河,不愿去南诏的唐人跳河自杀的达十分之三。蒙嵯巅驱被俘民众到大渡河边,告民众说,河南岸就是南诏境,允许你们哭别你们的故乡故国。民众都痛哭,几千人跳水自杀,这次掳掠,自成都至越嶲,八百里间人畜财物,荡然无存,蜀人说“西戎尚可,南蛮残我”。南诏继吐蕃之后,为唐边境大患,行为比吐蕃更贪残,因为南诏军只有一个抢掠的目的。蒙嵯巅怕唐出兵讨代,送给吐蕃金帛及蜀俘二千人,谋合力抵御唐军。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南诏获得大量工匠,从此手工业发达,与蜀地不相上下。吐蕃早在公元779年,与异牟寻合兵攻成都,企图俘获全部工匠送到逻娑城,现在得蜀俘二千人,也算是意外收获。痛苦无告的只是蜀地民众,无端被腐朽统治者断送,永远做两国的手工业奴隶。832年,南诏攻掠骠国,掳获三千余人,隶配拓东镇。被掠至南诏的工匠,修建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千寻塔。李德裕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唐诏之间再立盟约。公元859年,劝丰祐去世,谥曰昭成王,其子世隆即位。
世隆,一作酋龙,劝丰祐之子,南诏国第八代国王,第一代皇帝,859年至877年在位,年号建极:860年-?、法尧:?-877年。公元859年,劝丰祐去世,蒙世隆即位。世隆的名字犯唐朝两代皇帝的名讳(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年唐宣宗驾崩,世隆没有遣使吊祭,也没有告其父劝丰祐之丧。唐懿宗便不予册封。蒙世隆遂叛唐,860年,改元建极,改国号大礼,自称皇帝。同年安南引南诏兵合三万余人,乘虚攻破唐安南交趾城。唐兵收复安南。861年,南诏兵攻破邕州,掳掠人口,原有居民,什不存一。862年,南诏又攻安南,见唐有备,引兵退去。不久,南诏兵合桃花、茫、裸形等部共五万人攻安南。863年,攻破交趾城。南诏两次破安南,唐人被杀被俘不下十五万。南诏使善阐节度使杨思缙率兵二万守安南,唐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杀三万亲人,南诏败军逃走。唐懿宗命安南、邕州、西川诸军各保疆界,不得进攻南诏,又遣使去劝导说,南诏如愿恢复和约,唐一切不追问。当时唐朝已经全部腐朽,迫近崩溃,边境大小地方官无不贪暴昏懦,朝廷尽管说各守疆界,地方官依然为私利制造边衅。869年,南诏军入侵西川,攻破沿路州县。870年,围攻成都。直到875年,高骈【亦是唐朝著名诗人】为西川节度使,才驱逐南诏军过大渡河,收复所失州县。880年,唐宰相卢携等总结南诏的攻掠说,“自咸通(860年)以来,蛮(南诏)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厉,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从表面看,唐朝的加速崩溃,与南诏入侵确有关系,但招致南诏祸乱的根本原因却是唐朝的极度腐朽,这一点,卢携等人是不敢正视的。【注:859年,南诏国攻陷唐朝的播州(今贵州遵义);860年、863年,两次攻陷交州(今越南河内);861年,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均大掠而回。866年,安南都护高骈击败南诏军,收复交州。869年,南诏又大举向成都进攻,并以“木荚书” 威胁改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要“借锦江饮马”,高骈筑成都府砖城,加强防御工事。又在境上驻扎重兵,逼迫南诏修好,几年内蜀地转危为安。】长期的战争使唐朝和南诏国都损失巨大。唐朝国内直接引发了庞勋之变;南诏国力也日渐衰落。877年,世隆去世,年三十四岁,谥号景庄皇帝,其子蒙隆舜即位。隆舜,一作法,世隆之子,南诏第二代皇帝,877年至897年在位,年号贞明:878年-?、承智、大同:?-888年、嵯耶:889年-897年。公元878年,蒙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曾和唐朝达成和亲协议,由于唐朝不久陷于内乱,事不成。隆舜沉湎田猎,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在善阐城杀死南诏皇帝隆舜,隆舜子舜化贞即位。
舜化贞,隆舜之子,南诏第三代皇帝,也是蒙氏南诏最后一代君主。897年至902年在位,年号中兴(897—902年)。舜化贞即位后清平官郑买嗣专权。舜化贞要和唐朝和解,唐昭宗李晔却不许。公元902年,舜化贞卒,年仅二十六岁,谥号孝哀皇帝。权臣郑买嗣残忍的杀死了舜化贞年仅八个月的儿子及蒙氏亲族800余人,蒙氏南诏灭亡。
【1】[/b][/size]
2010-4-10 10:24
佛山黄师傅
回复 #1 佛山黄师傅 的帖子
[size=3][b][align=center]神秘的西南国度——南诏国[/align]
郑买嗣,又名昶,也叫王蛮利,王是爵号,他的子孙自然列入贵族,参与政治。大长和国建立者,汉人郑回七世孙,郑氏世袭南诏清平官。隆舜时郑买嗣执掌政柄,舜化贞时为宰相,养成夺国的势力。灭南诏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其他制度不改。“长和”名称正反映当时贵族间争夺权利,很不和好。897年,他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杀死南诏皇帝隆舜。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贞死后,又杀死舜化贞八个月的儿子及蒙氏亲族800余人,蒙氏南诏灭亡。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自称皇帝,909年卒,庙号圣祖,谥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南诏战胜吐蕃,尤其是攻唐大有俘获,武人得势,拥兵自雄,向外攻掠转为内部互相争夺。自长和国至大理国,对内地朝廷采深闭固拒的态度,政治上很少有往来,更不敢有军事行动,原因是内部争夺剧烈,如果被内地朝廷干涉,弱小国家是无法对抗的。965年,北宋将军王全斌攻灭孟氏后蜀国,请乘胜攻云南,宋太祖赵匡胤正在集全力稳定内部,不敢进取,在地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以西说,河外不是我的土地。云南与宋朝都因为内部欠稳,彼此隔绝了三百余年。
郑买嗣得国后采取一系列举措:首先,杀蒙氏八百余口于五华楼前,根绝蒙氏复辟后患。其次,仍定国名为“大封民国”,以顺应云南各族当时普遍白化的倾向。经过南诏的150余年的统一,互相频繁接触,融合,原来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行了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状态,逐渐认可共称白人,白民,所以隆舜时便将南诏国自称为“大封民国”,意即白人之国、白民之国、大白国的意思。这一国名也顺应了白蛮大姓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的优势。郑氏王朝又定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表示要调和蒙氏王朝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国内形势。第三,建立郑氏自己的社稷、宗庙,确立郑氏王统地位。一切政权机构仍按蒙氏王朝旧制运行。郑氏王朝实质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改变了王朝姓氏。郑氏王朝大长和国实质仍是蒙氏王朝南诏国的延续。第四,将五华楼前蒙氏王朝所立的抚《运碑》改刻为《高公辅政碑》,确立支持其篡国的高氏白蛮大姓势力的地位,以调和内部矛盾和镇摄其余大姓势力。第五,由于郑氏王朝本身的脆弱性,为了增加自己的强势形象,只好借助造神运动。立即建普明寺、又铸佛一万尊。一方面为超度蒙氏被杀的800余口,以安抚人心;更主要的还是为郑氏王朝自己寻求神灵、佛法的庇护,为自己增添神圣的光圈。909年郑买嗣卒后,其子郑仁旻嗣位(当时年二十一岁),改元始元。郑仁旻即位时,唐朝已经灭亡,朱温篡权建立后梁王朝。中原军阀混战不已,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沙陀贵族军阀李克用父子在河东(山西)与朱温对峙。在四川为军阀王建割据,建立前蜀国。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郑仁旻依谋臣建议,贸然发起攻蜀。仓促调集大量军队,渡过大渡河,进攻黎州,为王建之兵所败。被俘、被斩杀、溺水死者众多,损失惨重。从此郑氏大长和国便再也无力向外发起武装攻击了。
郑仁旻攻蜀失利,转而向东方的南汉搞好关系。派其清平官郑昭淳为使到广州,以朱鬃白马为聘,向南汉求婚,要求和亲。南汉以增城公主妻之。通过和亲,南汉与郑氏大和国结盟。
在中原,朱温的后梁王朝在与河东沙陀军阀李克用集团的混战中失败而结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王朝。在四川的王建前蜀割据政权于公元925年(后唐同光二年)为后唐的魏王李继笈所灭。后唐魏王李继笈对云南的郑氏大长和国采取了友好的态度,派出了通好的使臣。公元926年 (后唐天成元年)“供奉官李彦楷等云南使回。”(《文献通考.南诏》)“(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七月,遣使入蛮。九月,西川奏:据黎州状申,云南使赵和于大渡河南起舍一问,留信物十五笼并杂诗一卷递至阙下。”(《文献通考•四裔考》)郑氏大长和国亦表示与后唐王朝和好的意愿。《五代会要》记:“初,郭崇韬平蜀之后,得王衍(王建后继者)”昔获(云南)俘数千,以天子命,令使入其部,被止于界上,惟国信与蛮俘得往。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疏一封……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健,有诏体。后有督爽陀酋(南诏官职名)、忍爽王宝、督爽弥勒、忍爽董德义、督爽长恒纬、忍爽杨布燮(南诏官职名)等所署。有彩笺一轴;转韵诗一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颇有思本朝姻亲之义。语亦不逊。”
对郑氏大长和国的史料记载极少,从以上记载可以窥见以下一些情况:
1.郑氏王朝的政权机构组织形式、官制至郑曼时,仍一如蒙氏南诏国时无什么重大改变。
2.南诏自世隆以后不向唐朝称臣。郑氏王朝仍对后唐王朝不表臣属,但愿意以对等国地位与后唐交好、和亲。后唐方面也表示了友好的态度。据记载:后唐魏王李继笈被李存岛馋杀后,云南与中原王朝的往还断绝。
3.双方以大渡河为界。边界防范严密。大渡河北的黎州成为双方交往、中转的主要地点。
4.郑氏大长和国时,其国内文化风气比蒙氏南诏国时唐风更盛。因为郑氏家郑氏大长和国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对其边缘地区各部落失去控制能力。这些部落有的向中原各个割据政权联络,遣使贡方物,表示愿意臣服。可查到记录者有:公元926年(后唐天成元年)“熹州山后两林蛮都鬼主右武卫将军李卑晚差大鬼主傅能阿花等来朝贡,(后唐)明宗引见,加其官遣还。”(《五代会要》)另有“群舸郡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遣使至(后)唐贡方物”。又“昆明大鬼主罗甸王普露当乱世慕中国,亦率其九部落各遣入朝。”(滇《史》)其西南境的开南、银生节度地区的茫部、和泥、蒲蛮等部落,亦如蒙氏南诏国后期处于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
郑仁旻在政治上无什么建树,只知迷信方士、丹药,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神佛。迷信祥瑞,接连改元六次,希图以吉祥年号来保佑自己的地位,相继改元孝治、贞明、天瑞、景星、安和、贞佑、初历。在位17年中平均每隔一年改元一次。公元927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郑仁旻因服丹药狂燥杀人,是年八月死,谥号肃文皇帝。其24岁的儿子郑隆亶即位。郑隆亶,大长和国末代皇帝,郑仁旻之子。926年,郑仁旻去世,郑隆亶嗣位,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和清平官赵善政杀死郑隆亶,赵善政自立为大天兴(兴源国)皇帝,追尊郑隆亶为恭惠皇帝。从公元902年郑买嗣篡国到公元929年郑隆亶被杀,共传三世,共存续了26年。这个短暂的郑氏王朝是一个内部矛盾重重、软弱松散的王朝,谈不上文治,更没有武功。
赵善政,大天兴国建立者,赵善政原为大长和国清平官。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和赵善政杀死郑隆亶,赵善政自立为大天兴(兴源国)皇帝,改元尊圣。次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建大义宁国。赵善政被追谥悼康皇帝。
杨干贞,大义宁国建立者,杨干贞原为大长和国东川节度使。928年,杨干贞和清平官赵善政杀死郑隆亶,赵善政自立为大天兴(兴源国)皇帝,次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建大义宁国,改元兴圣。公元937年,海通节度使段思平率滇东三十七部起事,废杨干贞自立,建大理国。杨干贞兵败自杀,被追谥肃恭皇帝。自此,广义上的南诏国宣告灭亡。
[align=center]制 度[/align]南诏国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上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一段有关南诏制度的记载于下: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辶登}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讨定之。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王都羊苴咩城,别都曰善阐府。王坐东向,其臣有所陈,以状言而不称臣。王自称曰元,犹朕也;谓其下曰昶,犹卿、尔也。官曰坦绰、曰布燮、曰久赞,谓之清平官,所以决国事轻重,犹唐宰相也;曰酋望、曰正酋望、曰员外酋望、曰大军将、曰员外,犹试官也。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皆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之。爽,犹言省也。督爽,总三省也。乞托主马,禄托主牛,巨托主仓廪,亦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之。曰爽酋、曰弥勤、曰勤齐,掌赋税。曰兵獳司,掌机密。大府主将曰演习,副曰演览;中府主将曰缮裔,副曰缮览;下府主将曰澹酋,副曰澹览;小府主将曰幕捴,副曰幕览。府有陀酋,若管记;有陀西,若判官。大抵如此。凡调发,下文书聚邑,必占其期。百家有总佐一,千家有治人官一,万家有都督一。凡田五亩曰双。上官授田四十双,上户三十双,以是而差。壮者皆为战卒,有马为骑军。人岁给韦衫裤。以邑落远近分四军,以旗帜别四方,面一将统千人,四军置一将。凡敌入境,以所入面将御之。王亲兵曰朱弩佉苴。佉苴,韦带也。择乡兵为四军罗苴子,戴朱鞮鍪,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百人置罗苴子统一人。
望苴蛮者,在兰苍江西。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善用矛剑,短甲蔽胸腹,鞮鍪皆插猫牛尾,驰突若神。凡兵出,以望苴子前驱。以清平子弟为羽仪。王左右有羽仪长八人,清平官见王不得佩剑,唯羽仪长佩之为亲信。有六曹长,曹长有功补大军将。大军将十二,与清平官等列,日议事王所,出治军壁称节度,次补清平官。有内算官,代王裁处;外算官,记王所处分,以付六曹。外则有六节度,曰: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柘东、丽水。有二都督:会川、通海。有十睑,夷语睑若州,曰:云南睑、白厓睑亦曰勃弄睑、品澹睑、{辶登}川睑、蒙舍睑、大厘睑亦曰史睑、苴咩睑亦曰阳睑、蒙秦睑、矣和睑、赵川睑。祁鲜山之西多瘴歊,地平,草冬不枯。自曲靖州至滇池,人水耕,食蚕以柘,蚕生阅二旬而茧,织锦缣精致。大和、祁鲜而西,人不蚕,剖波罗树实,状若絮,纽缕而幅之。览睑井产盐最鲜白,惟王得食,取足辄灭灶。昆明城诸井皆产盐,不征,群蛮食之。永昌之西,野桑生石上,其林上屈两向而下植,取以为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长川诸山,往往有金,或披沙得之。丽水多金麸。越睒之西,多荐草,产善马,世称越睒骏。始生若羔,岁中纽莎縻之,饮以米潘,七年可御,日驰数百里。王出,建八旗,紫若青,白斿;雉翣二;有旄钺,紫囊之;翠盖。王母曰信麽,亦曰九麽。妃曰进武。信麽出,亦建八旗,绛斿。自曹长以降,系金佉苴。尚绛紫。有功加锦,又有功加金波罗。金波罗,虎皮也。功小者,衿背不袖,次止于衿。妇人不粉黛,以苏泽发。贵者绫锦裙襦,上施锦一幅。以两股辫为鬟髻,耳缀珠贝、瑟瑟、虎魄。女、嫠妇与人乱,不禁,婚夕私相送。已嫁有奸者,皆抵死。俗以寅为正,四时大抵与中国小差。脍鱼寸,以胡瓜、椒、菼和之,号鹅阙。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酹。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师行,人赍粮斗五升,以二千五百人为一营。其法,前伤者养治,后伤者斩。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不繇役,人岁输米二斗。一艺者给田,二收乃税。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属。自舍尨以来,有谱次可考。”
由于上文是古文,难以理解,所以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将南诏国的重要制度摘录于下:
01中央官制——南诏国国王坐向东,自称为元,称诸臣为昶。诸臣对国王只自称官衔不称臣。主要官员中最高级称清平官,凡六人,职位等于唐朝的宰相。又有大军将十二人,随同清平官每日见国王议事。请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平章事),二人为副内算官,同勾当(同平章事)。又外算官二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任。外算官领六曹,凡六曹该行下的公事文书,由外算官与本曹出文牒行下。六曹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名称是兵曹、户曹(管户籍)、客曹、法曹、士曹(管营造工程)、仓曹(管财政)。六曹长有功绩,得升大军将。大军将在内随同清平官议政,出外镇守重要城镇,任节度使,积有功绩,得升清平官。
02地方官制——地方组织是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分为十(音简jiǎn相当唐朝的州)六节度。邆川城(大理自族自治州东南)、龙口城(大理县北)、大厘城(大理县喜州)、太和城(大理县太和村)、羊苴咩城(咩音miē大理县)为一组,分设三:邆川城力赕,大厘城,龙口城为史,太和城、羊苴咩城为阳。南诏国王往来居住,五处如一。此外,白崖(又名勃弄,大理县东南红岩)为国王亲属所居,亦为官员分田所在;赵川(大理县)东南为亲近国王的白蛮所居,亦即南诏主要官员的家族所居;蒙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南诏的发祥地。以上称六,是南诏国家直接统治的地区。六以外,东有云南(祥云县)和品澹(祥云县西品甸),西有蒙秦脸(漾濞县),北有牟和(洱源县北蒙次和村),为拱卫中心地区的重镇,亦为洱海地区的门户,由国王的子弟镇守。以上共十。各地方凡一百家设总佐一人,一千家设理人官一人,一万家设都督一人。南诏有会川、通海两都督。
03六个节度使卒兵分驻外围要害地方,统治六诏以外的诸部落。弄栋节度使驻弄栋城(姚安县),管诸族部落。境内不许汉人居住,原来住在姚州的汉人都被迁徙到远处。永昌节度使驻永昌城(保山县)。永昌是古哀牢族(乌蛮别种)居地,南诏国王的始祖舍龙来自哀牢,南诏与哀牢有良好关系。南诏全国常备兵数为三万,永昌镇就有兵一万,其中一部分当是哀牢人,另一部分是勇健善斗的望苴子,也是乌蛮别种。永昌镇拥重兵监视西爨,又管辖金齿、漆齿、银齿、绣脚、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落后部落。这些部落要通过三译四译,才能与南诏言语相通。银生节度使驻银生城(景东县),辖区直到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督辖朴子、长鬃等数十族。南诏迁徙弄栋镇境年汉族人到远处,很可能是指与唐境隔绝的永昌银生两镇。汉族人受虐待,自然很痛苦,但因此散播汉文化的影响,对落后部落是有益的。剑川节度使驻铁桥城(剑川县北),管辖浪加萌、于浪、传衮、长裈(音坤kūn)、磨些、朴子、河人、弄栋等十余族。拓东节度使驻善阐府(南诏别都,昆明市),管辖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七九四年,南诏击败吐蕃,迁施蛮、顺蛮、磨些蛮、茫蛮、弄栋蛮、汉裳蛮(蛮化的汉人)等数万户到拓东镇,充实云南的东北境。丽水节度使驻丽水城(在腾冲县西),管辖金齿、漆齿、绣脚、绣面、雕题、僧耆等十余族。六节度使对外是剑川、丽水两镇防吐蕃,拓东、弄栋两镇防唐剑南,对内是六镇都管辖境内诸族。看诸族名号,可知许多是非常落后的部落,南诏国行施统治权,自然要和诸族接触,在接触中诸族接受一些较高的文化,改革一些野蛮的“故俗”,节度使用兵力迫胁,破坏诸族的闭塞生活,比起唐朝的羁魔政策,终究是一件好事。
04兵制——南诏国采用唐均田制、府兵制,文武官员和自由民都受到耕地,也都负担服兵役的义务。丁壮人当战兵,有马的人当马军。器械各兵自备。军事组织以乡兵为主,按照居地远近,编为东南西北四个军,每军置一将,统带一千人或五百人。统带四个军的军官称军将。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编成的军也多少不等,因之管军的府,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级的区别。每年十、十二两月,农事完毕,兵曹长行文书到境内诸城邑村谷,各依四军的编制,集合队伍,操练武艺,检查器械。挑选最精锐的乡兵作前锋,称为罗苴子,每百人置罗苴佐一人统带。四军各有罗苴子,无论操练或作战,总走在最前列。有敌人从某方入境,即由某方的军抵御。出兵征战,以二千五百人为一营(即军将所统率的四军,其中一军一千人,三军各五百人),每兵携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因为带粮不多,急求决战,军法规定兵士前面受伤,允许治疗,如背后受伤,即行杀戮。行军出国境后,不禁止抢掠,邻国的人口、粮食、牛羊都成了南诏军的掠夺对象。南诏出兵攻邻国,通常要征发更落后的诸族来助战。望苴子蛮最强悍,凡大将出兵,望苴子蛮照例作前驱。其余如裸形、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穿鼻、长鬃、栋峰、茫、桃花、朴子等族,也被用来作冲锋兵,南诏兵在后面监阵,斩杀作战不力的人。南诏兵制显然是自卫性质,但军队一出国境,却是可怕的破坏者。
[align=center]都 城[/align]南诏迁都后,古国走向巅峰
南诏王皮罗阁统一六诏之后,将统治中心从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迁到苍洱(即云南苍山、洱海)地区。从此以后以后,虽然南诏国国都在大厘(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太和城(位于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和羊苴咩城(又作阳苴口草城,位于大理城南的苍山中和峰下)三地屡屡变动,但都是在苍山以东和洱海西岸两关(龙首关和龙尾关)之间,时间长达163年,没有大的变动。这是当时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迁都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地理位置的变动。一个政权,一旦有意识地迁移统治中心的地处,大多最终会选择一个比原来地处条件更好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在当时必然占有优势、有长远利益。这样的迁都。常常使政权走向强盛,走向巅峰。但是,迁都如果是由天灾人祸所逼迫,就常常是一个政权开始风雨飘摇,走向衰亡的征兆。殷商王朝早期曾经频繁迁都,直到盘庚统治时才最终定都在安阳(今河南)。此后,殷商王朝就进入一个有273年稳定发展,走向巅峰的时期。而东汉末年由于权臣作乱,都城被迫在董卓等人的命令下屡屡变迁,成为东汉灭亡的不幸标志。
对南诏而言,都城从巍山迁到苍洱地区,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它的迁都,在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明智的。
南诏之所以从巍山迁都苍洱地区,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南诏的发祥地巍山,地处在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在苍洱地区的南面。那里也有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平坦地带。唐代前期,那里土地肥沃,是种植禾稻的好地方。但是,巍山的气候,干湿季节分明,春季干旱非常严重。而且,周围峻峭的山岭阻碍了与外界的交通。更不利的是,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巍山一带瘴疠横行。瘴疠是指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在古代可以直接威胁人的生命。相比之下,当时苍洱地区两关之间的自然环境、交通和社会经济等发展状况远远优于巍山。将都城从巍山迁到苍洱地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南诏迁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因素的驱使。当时,年轻的南诏充满活力,虽然它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基本统一了洱海地区,但这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自身,寻求扩展,壮大势力才是他们的理想。迁都苍洱地区10年后,南诏在唐朝与爨部的矛盾中插手并兼并爨部,而后又起兵叛唐,就是因为南诏原本就想扩张势力,迁都正是势力扩张的前提。定都于苍洱之间,进一步可以通好唐朝,退一步可以结交吐蕃;往东可以进占滇池地区,往西可以通过控制永昌,将更远的西方纳人南诏王的视线。
皮罗阁,这位智慧的南诏王,他在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的迁都之举为他的继承者铺垫了一条通往巅峰的道路。皮阁罗首先把都城定在太和城。
太和城建在苍山佛顶峰和五指山之间的缓坡上。苍山的险峻在古城的西面成就一道天然屏障,洱海水域又在古城的东面隔出一片苍茫。要想逾越苍山和洱海都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南诏没有耗费精力,像中国大多数城市那样建造方形城。太和城在修建上主要加强了南面和北面的防御力量,城墙主要建造南、北两道,西面向苍山敞开,以山为墙,东面向洱海敞开,以水为池。但太和城的内城金刚城的西半部城墙和外城南北城墙的西段,实际起到了西城墙的作用。
太和城的城墙主要为夯土筑成,在不同的地段,又根据地势、土质情况杂以岩石沙土。南诏人在建城墙的同时,再次利用了苍山的地势,在有的地段利用山坡与溪流相间所形成的沟壑,大大增加了城墙的高度;又以苍山奔流而下的溪水作为古城天然的城壕。这样,“以山为壁,以水为壕,内高外下,仰攻甚难”。
为了加强都城外围的防御,皮罗阁在太和城北的32公里处筑“龙口城”,用以阻绝北方的敌人;阁罗凤时又在太和城南面约13公里处,西洱河的北岸筑“龙尾城”,以抵挡南面、东面和西面的进攻。两座城池就像都城的南北门户,形成犄角之势,有效地保障了都城的安全。
关于太和城的宫殿和的遗存,目前大多无法确指。史书中记载的金刚城,是南诏的避暑宫,位于太和城的西端。今天,在城墙的西部已经发现有南北两个城门的遗址,在城墙西端有一个较大的夯土台基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南诏大型建筑的基址。不过,根据避暑宫所处的位置看,它地处全城的西端,并且处于全城的制高点上,所以,这座宫殿绝非一般的避暑宫,有极其明显的防御作用并且很可能有建中立极的政治寓意。
太和城的建筑极有特点。史书中记载说太和城的街区巷陌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高有一丈多。这种以石头垒砌成的城墙、街区曾经连沿数里不断。这样一种用石头作为建筑原材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今天,如果你在大理古城漫步,依然可以看到那些极具个性的建筑。这样的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以石头的本色构建出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南诏统一后使用过的第二座都城就是大厘城。
大厘城又名史城、喜州城、喜洲等。在南诏统一后使用过的三个都城中,大厘城位于大理坝子中最为平坦的地方。早在唐朝初年,它就是一个人烟繁聚、交通便利的处所。所以,南诏以前的邓赕诏等及以后的南诏诏主对大理城都有一种偏爱。大厘城原为河蛮(即西洱海河区的白蛮)所居之地。公元 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皮罗阁联合邓赕诏首领咩罗皮攻打河蛮,战胜后,咩罗皮分得大厘城。数月之后,皮罗阁又攻打咩罗皮,夺取了大厘城。在南诏第五代国主阁罗凤时期,阁罗凤常常在邓川城、太和城和大厘城之间活动。在南诏第六代国主异牟寻时,就曾经于784~786间在大厘城居住过两年,当时叫作史城。到第十代国主丰祜统治时期,于827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又建喜洲土城,并且将王宫迁到那里。遗憾的是,关于丰禧在喜洲的情况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甚至什么时候又回到羊苴咩城也不清楚。无论大厘城为都的时间有多久,大厘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烟繁盛,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这些一直是大厘城可以作为苍洱地区一个经济型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一座都城,无险可倚则是喜洲的致命弱点。所以,南诏以后,再也没有统治者将它作为政权中心的所在地。
羊苴咩城是南诏最终选择的都城。羊苴咩城北城墙依梅溪修建,溪水深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大理羊苴咩城城墙用土夯筑,残高约5米,长达1500米。据史书记载,大理羊苴咩城南城墙应在龙泉溪旁,但城墙遗迹不明显。
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期,大理羊苴咩城就是大理洱海地区一个较大的村邑,已具有城市雏形,是皮逻阁统一六诏、征服河蛮后占领的城邑。阁逻凤曾对大理羊苴咩城进行扩建,使其成了南诏的重要城镇。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南沼王阁逻凤死,因其子凤迦异早逝,而立其孙异牟寻为南诏王。此时,正值南诏、吐蕃联军进犯西川(今四川),遭到唐将李晟(chěng)的痛击。吐蕃责怪南诏,贬异牟寻为“日东王”,使南诏降为吐蕃属国。异牟寻是一个饱读史书、有才智、得人心的人。他发现叛唐投靠吐蕃后受到了吐蕃的侮辱,因此希望重新归附唐朝,但又害怕吐蕃兴师问罪,便修建了三阳城作防御吐蕃城垣,并于公元779年将王都从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和太和城一样,只有南、北两道城墙,西依苍山为屏障,东据洱海为天堑,形势十分险要。据《蛮书》记载,羊苴咩城方圆有15里,城内建有南诏宫室和高级官吏的住宅。羊苴咩城南、北两座城门之间由一条通衢大道相连。城内有一座高大的门楼,在左右有青石板铺垫的高大台阶。从羊苴咩城南城门楼进去,走300步就到第二座门楼,城两旁又有两座门楼相对而立。这两座门楼之间,是高级官员清平官、大军将、六曹长的住宅。进第二道门,走200步到第三道门。门前置放着兵器,门内建有两座楼。第三道门后面有一照壁,走100步就可以见到一大厅。这座大厅建筑宏伟,厅前建有高大台阶,厅两旁有门楼,厅内屋子层层迭迭。过了大厅,还有小厅。小厅后面是南诏王的宫室。公元856年(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劝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物——五华楼。这个巨大的楼阁周长有5里,高33.3米,可容纳万人,是南诏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长的国宾馆。
南诏的国都从皮阁罗定都太和城,到了异牟寻定都羊苴咩城,是南诏政权的统治中心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三座城都地处苍洱地区,但是彼此又存在差异。三座城池中,大厘城的地处最为平缓开阔,生活方便,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但是,当一个政权还处于扩展势力的阶段时,地势平缓在防御方面就是一种缺憾。与大厘城不同的是,太和城和羊苴咩城同处于苍山的缓坡地带,都是依山而立的城市,具有较好的防御能力。但羊苴咩城和太和城又有不同,羊苴咩城较太和城明显北移约7公里左右。这种北移有极大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若对两城的地理环境细加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太和城虽然西倚苍山,东面洱海,但苍洱之间仅有一狭窄的区域。作为防御,这对太和城无疑是一种优势,但如果作为一座要发展的城市,它却是一种局限。羊苴咩城也是西倚苍山,有了防御的优势。在其往东一直到洱海之间的地区,是一片相对平缓和宽阔的空间地带。这一点,尤其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利于城市的发展。
南诏与唐王朝、吐蕃的关系时战时和,局势并不十分稳定,苍洱地区的北面一直是南诏政权重点防范之地。大厘城在羊苴咩城北约40里处,有先遇兵锋之患;又由于它地处平缓开阔地之间,在防御方面有明显不足。仅就一般城市而言,城市的地处、人口、产业、交通等对其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政权的中心所在地,如果仅有经济发展条件而没有军事防御条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虽然大厘城比羊苴咩城、太和城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但是终究因为防御条件较差而被放弃。而南诏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以羊苴咩城作为政权统治中心所在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是由于羊苴咩城的地处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因素的优越性,使得太和城和大厘城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过它;而羊苴咩城不仅作为雄踞一隅的南诏国国都,也作为后来大理国的国都,行使着统治中心的职能,几百年而不衰。
[align=center]君 主[/align]
[align=center]大蒙(649—860[/align])
[align=center]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align]
[align=center]蒙高祖 奇嘉王 蒙细奴逻(蒙独逻) 649年—674年
蒙世宗 兴宗王 蒙逻盛炎(蒙罗晟) 674年—712年
蒙炎阁 712年
蒙太宗 威成王 蒙盛逻皮(蒙诚乐魁) 712年—728年
归义王 蒙皮罗阁(蒙魁乐觉) 728年—748年
神武王 蒙阁逻凤(蒙觉乐凤) 748年—779年
孝恒王(日东王) 蒙异牟寻 779年—808年
孝惠王 蒙寻阁劝(蒙新觉劝) 808年—809年
幽王 蒙劝龙晟(蒙龙盛) 809年—816年
靖王 蒙劝利晟(蒙劝利) 816年—823年
昭成王 蒙劝丰佑(蒙丰祐) 823年—859年
大礼(860—878)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景庄帝 蒙世隆(蒙祐龙)(蒙酋龙) 859年—877年
大封民(878—902)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圣明文武帝 蒙隆舜(蒙世舜)(蒙法) 877年—897年
孝哀帝 蒙舜化贞 897年—902年
大长和(902—928)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郑买嗣 中兴
安国 902年-910年
肃文太上皇帝 郑仁旻 始元
天瑞景星
安和
贞祐
初历
孝治 910年-926年
恭惠皇帝 郑隆亶 孝治
天应 926年-927年
大天兴(兴源国)(928—929)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悼康皇帝 赵善政 尊圣 928年-929年
大义宁(928—937)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肃恭皇帝 杨干贞 兴圣
光圣 929年-930年
杨诏(杨明)[1] 大明
鼎新 930年-937年[/align]
[align=center]后 记[/align]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1》中的女一号赵灵儿就是南诏国的公主,很多人也是在这部电视剧上知道南诏国的。不过电视剧上的南诏国与历史上的南诏国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南诏国融入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佛山黄师傅 于 2010-4-10 10:29 编辑 [/i]][/color]
2010-4-10 11:26
张洋
对南诏国不了解的人飘过~~~楼主写得很努力
2010-4-10 14:27
天下雪
楼主的学问很厚实啊,仅仅一天的功夫就能作出这样一篇文章来,让人佩服。:hz1047:
这篇资料对我来说很有用,谢谢。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