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郭嘉的死是否是成就诸葛的导火索?


2010-2-20 16:12 597922794
郭嘉的死是否是成就诸葛的导火索?

公元207年
三国史上发生了二起对魏、蜀影响颇大的事件
魏之军事郭嘉郭奉孝
这位放荡不拘的鬼才之将星陨落
留下黯然神伤的孟德,归去、、、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着郭嘉死去留下的一封信,助曹操平定了辽西
据各史册记载曹操为郭嘉专门设立一个职位,司空祭酒,由此可见曹操多么重视这位放浪形骸的鬼才,此后担当过此任的仅有司马懿,由此可见,郭嘉的逝世,多么的可悲、、、


而蜀,则在这一年得到了号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由此,诸葛亮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其蜀,终于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
而诸葛亮的成功,回事郭嘉造成的么?
如若不是
那么吴的周瑜,这位帅才,在奉孝逝世前为何无所作为?了无名气?
而有关诸葛亮的传说“三顾茅庐”期间间隔多年,为何诸葛亮偏偏选择207年出山?是不愿于拥有过人智慧的郭嘉为敌么?

希望大家多多探讨、、、

2010-2-20 16:33 恨地无环
[quote]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quote]

转战荆吴,扶主掌事,是为“无所作为”。
吴中皆呼周郎,恩信著于庐江,是为“了无名气”。

演义内容,lz自行删了吧,免得被扣分。

2010-2-20 16:52 huangyunhao
LZ在史区发演义内容。。。危险。。。

2010-2-20 16:58 597922794
回复 #2 恨地无环 的帖子

这样也算?
呵,是么?
我自己写的啊

2010-2-20 17:01 597922794
回复 #3 huangyunhao 的帖子

我是以全国的观点写的,周瑜的名气只是在吴而已,这还算演义内容?未免太宽广了吧

2010-2-20 19:14 宇文
变巨谋臣如雨,即使尝古活着,也不会达到诸葛在西蜀的地位,只是死的早,给了后人遐想和YY的空间

2010-2-20 19:28 可爱小马驹
所謂“司空祭酒”實在不是什麼專設的職位,曹操自己任司空,他的祭酒自然就是司空祭酒,要是曹操任的是司徒,那郭嘉就會是司徒祭酒了,沒啥特殊的

2010-2-20 20:14 三种不同的红色
郭嘉是谁?偶咋没听说过?

哦,原来就是那个在曹操身边潜伏的特务啊,处心积虑想要曹操性命的家伙。

2010-2-20 20:20 597922794
回复 #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大姐
你听谁说的啊

2010-2-20 20:21 597922794
回复 #6 宇文 的帖子

非也
曹操手下能人的确众多
但分工明确
荀彧主内政
贾诩善于猜测人心
而郭嘉则是打仗时要随军的参谋

2010-2-20 20:23 597922794
回复 #7 可爱小马驹 的帖子

那为什么刘备、孙权不给诸葛、周瑜设定此类军职?
还是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2010-2-20 20:29 可爱小马驹
劉備和孫權不是司空,上哪弄司空祭酒來?

要說是祭酒的話,劉備孫權手下的祭酒不少,還不至於讓諸葛亮和周瑜這樣的人去屈就這麼個小吏。

至於說啥子隨軍參謀,郭嘉活著時曹操的參謀長一直是荀攸,郭嘉這種在戰前吆喝,到了戰場就出不了主意的參謀還是靠邊站站的好

2010-2-20 20:31 597922794
回复 #13 可爱小马驹 的帖子


阁下似乎对郭嘉持有深度偏见啊
你大可问问任何人
郭嘉的军事才能会不会超过诸葛和周瑜

2010-2-20 20:33 597922794
回复 #6 宇文 的帖子

从郭嘉生前的种种迹象表明
郭嘉若活着
三国的历史将会大幅度的该写

2010-2-20 20:34 597922794
回复 #12 jie_xin 的帖子


那么我希望
你可以专门去搜索一下“郭嘉”
呵呵

2010-2-20 20:35 KYOKO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策的死是不是成就了孙权?

2010-2-20 20:37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0:20 发表

大姐
你听谁说的啊 [/quote]

郭嘉劝曹操伐乌桓,《曹瞒传》曰:[color=Red]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color]。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color=Red]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color]。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则郭嘉欲陷曹操于死地,明矣。

曹操所不死者,实赖天幸。若其运气稍差一分,恐怕早已死无葬身之地。

故此曹操回师之后,心有余悸,而赏前谏者,自承“乘危以侥幸”,由此可见,郭嘉必为曹操身边的卧底,

郭嘉在献出此计之后,自知万一曹操得以生还,自己必无生理,所以他的死很可能是服毒自杀。曹操回来之后,对郭嘉的真面目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为了自己的面子,故意厚葬之。:hz1027:

[quote]那为什么刘备、孙权不给诸葛、周瑜设定此类军职?
还是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quote]

这句话真是好笑了。刘备孙权又不是司空,他们干嘛要设司空祭酒啊?何况,人家周瑜是偏将军,领南郡太守,诸葛亮是军事中郎将,称帝后是丞相录尚书事,哪一个的职位不比区区一个司空府属吏高出万倍?难道你的逻辑是只有职位越低才是越重视?真是笑话。

2010-2-20 20:39 597922794
回复 #17 KYOKO 的帖子

如此说来
孙坚的死岂不成就了孙策?
曹操的死岂不成就曹丕?
阁下不可以这样看问题的

2010-2-20 20:41 597922794
回复 #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我想
你理解错了
我的意思是
曹操专为郭嘉设立军职司空祭酒
而刘备也可以为诸葛设立其他的专职啊,但他却没有

2010-2-20 20:42 597922794
回复 #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所以说
郭嘉善行险招啊
也说明郭嘉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啊

2010-2-20 20:42 冒险王
个人认为,郭嘉要是多活二十年,现在地球都成火星了,因为郭嘉让进化加速了壹万年。

2010-2-20 20:42 KYOKO
回复 #19 597922794 的帖子

是我的错。

曹操这样的自然死亡可以不算在内,但类似孙坚这样如果都算的话这话题就太大了。

2010-2-20 20: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0:41 发表
我想
你理解错了
我的意思是
曹操专为郭嘉设立军职司空祭酒
而刘备也可以为诸葛设立其他的专职啊,但他却没有 [/quote]

真是笑话。

郭某人的职务是司空军祭酒,这个职务是给他特设的吗?

那董昭该到哪里去哭诉去?没处申冤了都。

2010-2-20 20:43 597922794
回复 #22 冒险王 的帖子

是故意损我的么?

2010-2-20 20:45 597922794
回复 #2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敢问董昭是谁的司空谁的祭酒啊?

2010-2-20 20:48 597922794
回复 #23 KYOKO 的帖子


的确太大了啊

2010-2-20 20:49 三种不同的红色
我只是感到很奇怪。

我不知道郭嘉到底出过什么好主意,怎么有这么多的粉丝。

印象中他貌似只说过一个“十胜十败”,犹如伊拉克战争时张昭忠教授一般满口跑火车。可就这忽悠言辞严是荀彧原创的,他不过抄袭而已。

还有一次就是劝曹操伐乌桓,结果差点把曹操死在那里。

除了这两次之外,貌似还曾经表演过一次神棍,预言过孙策的死。这个倒是很准。

看来郭嘉当参谋不行,当神棍倒是蛮有天分。

2010-2-20 20:53 597922794
回复 #28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既然阁下这么说
我只有这么说了
当神棍也是要天分的~~~~~~
既然阁下不喜欢郭嘉,我不介意,但不需如此的诋毁

2010-2-20 20:55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诋毁?我有诋毁吗?

《三国志》郭嘉传中,还记载了郭嘉其他的英雄业绩吗?如果有,不妨拿出来嘛,偶看到了,自然会承认的。

2010-2-20 20:58 597922794
回复 #3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傅子曰: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魏书曰: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傅子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书所云,与傅子正反也。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魏书载太祖表曰:“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谥曰贞侯。子奕嗣。魏书称奕通达见理。奕字伯益,见王昶家诫。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傅子曰:太祖与荀彧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与彧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奕为太子文学,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世语曰: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2010-2-20 21:02 三种不同的红色
嗯,谢谢你贴出《郭嘉传》,不过这个我也有。

我只是想问一声,这里面一共记载了郭嘉多少的英雄业绩。

=====

PS:一个小小建议,贴的时候,稍稍排下版,把陈志和裴注分开,这样才便于阅读。

2010-2-20 21:11 597922794
回复 #3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在此分析一下

1.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由此看出郭嘉的政治眼光很强,从当时很强大的袁绍军中看出袁绍缺点,并体现郭嘉的刚毅之心

2.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傅子曰: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

由此看出郭嘉的独到军事眼光,并献出如此计谋


3.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由此看出,郭嘉善观形式,并不以己方势力之大便轻视任何人

4.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


不用我说了,三国志中自己说了“皆嘉之谋也。”

2010-2-20 21:12 597922794
回复 #3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不要嫌郭嘉作出的贡献较少,那是天妒英才,唉,早逝的奉孝

2010-2-20 21:21 三种不同的红色
第一条就不用说了,三国时变换主人的多如狗毛,如果这都算是政治眼光很强的话,那英雄满天下了。

第二条,这事情你去看看《荀彧传》,看看到底是谁的主意。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真正不知羞也。

第三条,本来就不是《三国志》所说,前面主张不杀刘备的,是《傅子》所言,后面要杀刘备的,是《魏书》所载,自相矛盾,可知其必不真实,陈寿作志时不取,自有其道理。拿这来给郭嘉贴金,未免有黔驴技穷之感。

第四条,这就算郭大参谋的一条功劳吧。

好汗啊,智压诸葛、谋盖周瑜的郭大参谋,居然才出了这一条好主意吗?:titter:

PS:另外说一句,“皆嘉之谋也”这句话不是《三国志》说的,这是《傅子》中的话。千万别窝囊陈寿了。

2010-2-20 21:2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1:12 发表
不要嫌郭嘉作出的贡献较少,那是天妒英才,唉,早逝的奉孝 [/quote]

那是,前天一个孕妇流产了。

你不要嫌那个胎儿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实在是天妒英才。唉,早逝的孩子啊。

2010-2-20 21:28 597922794
回复 #3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我想阁下玩三国志的舌战时一定经常得到曲意吧
有谁可以说陈志一定是三国正史毫无差异?
1.三国换主者是多,但从当时数一数二的主公手下归隐的有几位?

2.荀彧于郭嘉,不可置否,都是智压群雄的谋士,但为何荀彧没有说出来而郭嘉说出?还有,当时荀彧在后方治安,郭嘉才是随行的,怎么荀彧的言语先经过郭嘉再到曹操么?

3.不杀刘备是顾忌当时刘备的名声,而且当时么有必要杀刘备。而后的杀,则是到了不顾名声也要杀刘备的地步啦

2010-2-20 21:29 597922794
回复 #36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阁下这么说未免差强人意了
戏志才,应该知晓吧,你可以说他不会有所作为、?
早死,毕竟是一个不可挽回的伤疤

2010-2-20 21:42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1:28 发表

我想阁下玩三国志的舌战时一定经常得到曲意吧
有谁可以说陈志一定是三国正史毫无差异?
1.三国换主者是多,但从当时数一数二的主公手下归隐的有几位?

2.荀彧于郭嘉,不可置否,都是智压群雄的谋士,但为何荀彧没有说出来而郭嘉说出?还有,当时荀彧在后方治安,郭嘉才是随行的,怎么荀彧的言语先经过郭嘉再到曹操么?

3.不杀刘备是顾忌当时刘备的名声,而且当时么有必要杀刘备。而后的杀,则是到了不顾名声也要杀刘备的地步啦[/quote]

首先,你的话就有语病。《三国志》就是正史,何谈“与正史有差异”?我猜你是要说和真实历史比较吧?:titter:

当然,《三国志》肯定和真实历史有差异。但就目前史料来看,《三国志》毫无疑问是可信度最高的。研究三国历史,自然是首先以《三国志》为根本,然后才能谈到旁引别的史料。在对史料的鉴别上,如同郭嘉到底主张杀刘备还是主张保刘备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是首先被怀疑的。

至于您的问题,“从当时数一数二的主公手下归隐的有几位”,偶也记不得很多了,随便想想吧,譬如许攸、譬如董昭、譬如司马朗,貌似再加上一位赵云。

第二个问题,明显您没有读过《荀彧传》:

[color=Red]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color]

第三个问题,这并不是郭嘉前后态度变化的事情,而是不同的书对同一事件自相矛盾的记载。如果是同一本书,记载了郭嘉前后态度的变化,那我承认您说的正确。可惜事情不是这样的。

2010-2-20 21:45 597922794
回复 #39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我也是很喜欢荀彧的
只是荀彧的功绩大多归于内政,奇谋也是出过的
但为何阁下认定,这一谋略定然是荀彧、而不会是郭嘉勒?

2010-2-20 22:20 suomingyaodao
“荀彧的功绩大多归于内政”请解释一下

2010-2-20 22:23 597922794
回复 #41 suomingyaodao 的帖子

荀彧
王佐之才
善于处理各项内政杂事
我并不是说荀彧只有内政才能
我的意思是
荀彧的内政才能要稍大于其他才能

2010-2-20 22:2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1:45 发表
我也是很喜欢荀彧的
只是荀彧的功绩大多归于内政,奇谋也是出过的
但为何阁下认定,这一谋略定然是荀彧、而不会是郭嘉勒? [/quote]

确定先破吕布,再图河北的战略的,这是荀彧,并无别人。这里面没有郭嘉什么事情。

郭嘉的进言,是在曹操已破徐州,吕布困守下邳之时。这时其实吕布败局已定,曹操欲班师,是荀攸和郭嘉两人向曹操进言,曹操于是一鼓作气俘杀吕布。

所以,荀彧的进言,是战略部署,而郭嘉的进言,仅仅是战术调整而已。就这个战术问题,还不是他一个人想出来的,是和荀攸一同进言。谁知道是不是荀攸的主意呢。:titter:

2010-2-20 22:28 597922794
回复 #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所以我说
历史并不一定是那些文字可探索出真相的,那你有怎么可以得知
郭嘉
大多了解三国不得不佩服的人物,他,就那么一文不值?

2010-2-20 22:31 suomingyaodao
荀彧的大名主要是靠他极强的战略眼光得来的吧,你从哪看出“荀彧的内政才能要稍大于其他才能”

2010-2-20 22:33 mym0126
额  我随便说几句 我是菜鸟 别见怪 郭嘉之所以名气响是不是就是因为赤壁战后曹操说的那句话?

2010-2-20 22:3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2:28 发表
所以我说
历史并不一定是那些文字可探索出真相的,那你有怎么可以得知
郭嘉
大多了解三国不得不佩服的人物,他,就那么一文不值? [/quote]

这话应该这么来说:

郭嘉,大多数不懂三国历史的人很佩服的人物。大多数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不佩服的人物。

2010-2-20 22:35 suomingyaodao
回复 #46 mym0126 的帖子

我觉得那只是一部分,个人认为郭嘉被捧到现在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光荣的三国志

2010-2-20 22:36 597922794
回复 #4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呵?是么?
我想你可以去问问那些所谓的懂三国历史的人和不懂三国历史的人
郭嘉
是不是一位千古奇才

2010-2-20 22:36 KYOKO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0-2-20 22:34 发表


这话应该这么来说:

郭嘉,大多数不懂三国历史的人很佩服的人物。大多数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不佩服的人物。 [/quote]
呵呵,三红这句话,我倒想到了另一个人:hz1026:

2010-2-20 22:37 597922794
回复 #48 suomingyaodao 的帖子

非也
大多历史上记载的郭嘉也是运筹帷幄的角色

2010-2-20 22:37 597922794
回复 #50 KYOKO 的帖子

那位耶?

2010-2-20 22:38 597922794
回复 #45 suomingyaodao 的帖子

不可否认
荀彧的战略眼光的确很强
只是荀彧在曹操手下充当的大多是一位主内的文官

2010-2-20 22:3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2:36 发表
呵?是么?
我想你可以去问问那些所谓的懂三国历史的人和不懂三国历史的人
郭嘉
是不是一位千古奇才 [/quote]

郭嘉是千古奇才这种话,只有那种不懂历史的人敢说出来吧。:titter:

2010-2-20 22:40 597922794
回复 #46 mym0126 的帖子

郭嘉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曹操的那句话,而是郭嘉的真才实学

2010-2-20 22:40 lvsnake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2:28 发表
所以我说
历史并不一定是那些文字可探索出真相的,那你有怎么可以得知
郭嘉
大多了解三国不得不佩服的人物,他,就那么一文不值? [/quote]


并非说郭嘉一文不值,只不过阁下走入了死胡同

请阁下注意,这是是三国史话,不是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

万不可凭借演义中的夸张而主观臆断一切

论史最讲究 言必有据

2010-2-20 22:40 597922794
回复 #54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不懂历史的人 根本不知道郭嘉是谁、、、

2010-2-20 22:41 suomingyaodao
回复 #51 597922794 的帖子

没人否认郭嘉是个不错的谋士,但是不至于被抬到这么高,要说曹营谋士还是要首推二荀,连后来位至三公的贾诩与二荀并列一传都让裴松之大为不忿,郭嘉又怎么能比,更不用说越级挑战诸葛亮了

2010-2-20 22:43 597922794
回复 #56 lvsnake 的帖子

三国演义?
我并非钻研过
看的第一部三国便是文言文的三国志
由于看不懂
便看了白话版与白话版三国演义
郭嘉在三国志中的传记,难道说郭嘉只是个平凡到不算什么的智者么?

2010-2-20 22:43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2:40 发表

不懂历史的人 根本不知道郭嘉是谁、、、 [/quote]

非也。不懂历史的人,一看《三国演义》,就非常佩服郭嘉了。以为天上少有,地上所无。

看了历史才知道,原来郭嘉就是一个大忽悠。

谁说《三国演义》最拔高诸葛亮?其实《三国演义》最拔高的人是郭嘉。

2010-2-20 22:44 suomingyaodao
[quote]原帖由 [i]597922794[/i] 于 2010-2-20 22:38 发表
不可否认
荀彧的战略眼光的确很强
只是荀彧在曹操手下充当的大多是一位主内的文官 [/quote]
不要老是这么下定义,拿出点根据来好不好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